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1期 刊出日期:2014-01-25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述评  专题报道  论著  综述 
述评
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溶栓治疗:问题和对策   收藏
楼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1): 1-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4.01.023
摘要( 251 )     PDF(827KB)( 430 )

中国是全球卒中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率却很低,传统的接诊方式和不合理的溶栓流程,紧张医患关系背景下对溶栓后出血转化的担忧,溶栓治疗要求的狭窄时间窗等均为重要影响因素。目前我们有必要梳理临床溶栓治疗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际研究成果,通过以下途径:①不断改善溶栓流程,提高临床执行力;②积极应对溶栓后出血转化,减少出血发生;③运用高级影像学技术拓宽溶栓时间窗;④利用急性期血管内治疗技术增强溶栓疗效等,加快改善我国卒中患者急性期治疗的临床实践。

专题报道
CT灌注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和核心梗死区的最佳灌注参数阈值探讨   收藏
虞雁南,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1): 7-1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4.01.022
摘要( 292 )     PDF(1708KB)( 474 )

目的:探讨CT灌注(CTP)预测缺血半暗带和核心梗死区的最佳灌注参数阈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10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并行基线CTP检查的39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24 h再灌注率界定无再灌注组(10例)和再灌注组(21例),分别用于评价缺血半暗带与核心梗死区阈值。根据基线CTP和复查CTP分别计算各参数阈值所对应的低灌注体积、最终梗死体积。采用配对t检验、相关性分析、Bland-Altman图分析各灌注参数阈值所对应的低灌注体积与最终梗死体积的一致性,得出最佳阈值。
结果:无再灌注组中延迟时间>3 s与最终梗死体积一致性最高(偏差3.3 ml,95%一致性区间-41.7~48.3;r=0.933,P<0.001);再灌注组中相对脑血流量<30%与最终梗死体积一致性最高(偏差-2.2 ml,95%一致性区间-25.6~ 21.2;r=0.923,P<0.001)。
结论:延迟时间>3 s和相对脑血流量<30%分别是预测半暗带、核心梗死区体积的最佳CTP参数阈值。

动态CT血管造影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侧支血流与静脉溶栓预后的关系   收藏
陈伟莉,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1): 14-1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4.01.018
摘要( 242 )     PDF(1112KB)( 385 )

目的:建立动态CT血管造影(CTA)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侧支血流的方法,并分析侧支血流与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脑中动脉M1段或颈内动脉闭塞的2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CT灌注成像,根据动态CTA影像评估侧支血流的范围、速度。用重复度量检验分析不同侧支血流之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差异,用非参数spearman相关检验分析其与溶栓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与侧支血流总体情况差的患者相比,侧支血流总体情况好的患者溶栓后1个月内NIHSS评分更低[(4.7±5.0)与(25.1±15.1)分,P=0.001],再灌注率更高(69%±32%与23%±54%,P=0.044);3个月mRS评分与侧支血流总体情况得分存在显著正相关(r=0.450,P=0.001)。
结论:侧支血流好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临床预后好。应用动态CTA评估侧支血流可用于预测临床预后。

合并颅内微出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临床结局的影响   收藏
严慎强,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1): 20-2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4.01.019
摘要( 319 )     PDF(789KB)( 526 )

目的:明确合并颅内微出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后的出血转化以及3个月后神经功能结局的影响。
方法:连续收集225例2009年6月至2013年5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rt-PA溶栓治疗并行磁敏感序列检查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评估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情况及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在磁敏感序列上评估微出血严重程度。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出血转化,以无出血转化为参照,分析不同出血转化类型的影响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症状性出血与神经功能结局的影响因素。
结果:225例患者平均年龄(66.29±13.01)岁,女性73例(32.4%),发病至溶栓时间为(238.40±89.16)min,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11.40±5.89)分;共91例(36.1%)合并颅内微出血,微出血数目总计522个;共64例(28.4%)发生溶栓后出血转化,其中43例(19.1%)为出血性脑梗死型,21例(9.3%)为脑实质血肿型。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多发(≥3个)颅内微出血增加溶栓治疗后脑实质血肿型出血转化(OR=4.957,95%CI 1.306~18.811,P=0.019)。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多发(≥3个)颅内微出血是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3.496,95%CI 1.381~8.849,P=0.008)。
结论:多发(≥3个)颅内微出血增加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rt-PA溶栓后的脑实质血肿型出血转化风险,并与溶栓治疗后3个月不良神经功能结局有关。

合并心房颤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临床结局的影响   收藏
娄一萍,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1): 28-35.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4.01.020
摘要( 256 )     PDF(736KB)( 319 )

目的:分析合并心房颤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再灌注及神经功能结局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的33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资料,包括临床、实验室、影像检查结果和溶栓后出血转化及3个月后神经功能评分,出血转化根据ECASSⅡ标准评定,改良Rankin评分≤2分定义为临床结局不良,将心房颤动对溶栓后出血转化风险以及3个月神经功能结局的影响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脑血流达峰时间>6 s区域定义为低灌注区,脑血流达峰时间>8 s区域定义为严重低灌注区,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合并心房颤动与未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不同低灌注区的再灌注情况。
结果:合并心房颤动者共137例(占41.5%),心房颤动患者较未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年龄大、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出血转化者多、溶栓后3个月神经功能结局差。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心房颤动对患者溶栓后3个月神经功能结局(OR=0.920,95%CI:0.533~1.586;P=0.763)和病死率(OR=1.381,95%CI:1.096~1.242;P=0.466)均无显著影响;合并心房颤动不影响出血性脑梗死型出血转化(OR=1.676,95%CI:0.972~3.031;P=0.088),但增加脑实质血肿型出血转化(OR=3.621,95%CI:1.403~9.344;P=0.008);心房颤动会增加严重低灌注区的再灌注(OR=10.57,95%CI:1.16~96.50;P=0.037)。
结论:合并心房颤动增加严重低灌注区的再灌注,也增加脑实质血肿型出血转化的风险,但心房颤动不是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3个月神经功能结局的独立因素。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不同部位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收藏
万锦平,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1): 36-4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4.01.021
摘要( 313 )     PDF(675KB)( 411 )

目的:比较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不同部位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及溶栓后患者神经功能结局的差异,分析深部出血转化与非深部出血转化的独立预测因素,并了解不同梗死部位出血转化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结局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按照无出血转化、深部出血转化和非深部出血转化分成三组进行基线特征及神经功能结局的比较。三组间连续变量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类变量的比较用多组卡方检验,并用logistic 回归分析各部位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结果:292例患者纳入分析,82例(28.1%)发生出血转化,其中深部出血47例(57.3%)、脑实质血肿型19例(6.5%)、出血性脑梗死型63例(21.6%);症状性出血 8例(2.7%)。三组患者的年龄、基线NIHSS评分、收缩压以及心房颤动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校正后发现基线NIHSS评分(OR=1.126,95%CI: 1.063~1.193,P<0.001)和收缩压(OR=0.982,95%CI: 0.967~0.998,P=0.025)是深部出血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未发现非深部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深部出血转化是影响溶栓后3个月神经功能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OR=0.291,95%CI: 0.133~0.640,P=0.002)。
结论:基线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收缩压是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后发生深部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深部出血转化提示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结局不良。

论著
Wnk1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缺血性卒中的关联分析   收藏
蔡坚,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1): 43-5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4.01.010
摘要( 199 )     PDF(1144KB)( 391 )

目的:探索赖氨酸缺乏蛋白激酶1(Wnk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中国汉族人群缺血性卒中的关系。
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09年12月新疆5所医院294例汉族缺血性卒中患者(病例组)和同期外科系统住院治疗的其他无脑梗死疾病的汉族患者314例(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用标签SNP(tSNP)策略选择Wnk1基因10个SNP位点(rs3858703、rs11611246、rs7305065、rs1990021、rs34408667、rs12309274、rs1012729、rs956868、rs12828016、rs953361)。SNP基因分型检测采用多重SNaPshot平台。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Haploview软件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和单倍型分析。
结果:病例组饮酒(37.1%)、高血压病(62.9%)、糖尿病(18.0%)、高脂血症(36.4%)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而吸烟者比例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位点基因分型缺失率均在1%以下。除rs34408667位点外,其余tSNP均通过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Wnk1基因第四内含子rs11611246位点与汉族缺血性卒中相关。T等位基因在病例组中的分布频率低于对照组(30.3%与35.7%,P=0.046)。进行性别分层后发现,rs11611246 T等位基因是汉族男性缺血性卒中发病的保护因子。GT基因型及TT基因型在病例组男性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3.3%及7.2%,而在对照组男性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3.1%及15.2% (P=0.038)。加性遗传模型显示T等位基因携带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是对照组的0.702倍(95%CI:0.517~0.953,P=0.023)。调整年龄后差异仍然存在(P=0.022),进一步调整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混杂因素后,差异仍然存在(P=0.008)。未发现Wnk1基因其余9个SNP位点与汉族人脑梗死相关。
结论:Wnk1基因第四内含子rs11611246多态性影响中国人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rs11611246位点T等位基因可能是汉族男性发生缺血性卒中的保护因素。

神经系统显著表达的丝氨酸/精氨酸富集蛋白1在小鼠大脑发育过程中的表达与分布   收藏
张薇,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1): 51-5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4.01.008
摘要( 150 )     PDF(2373KB)( 283 )

目的:研究神经系统显著表达的丝氨酸/精氨酸富集蛋白1(NSSR1)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表达情况,比较在小鼠发育过程中NSSR1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表达差异。
方法:收集不同胎龄的胎鼠中枢神经系统样本以及不同生长时期的小鼠大脑样品,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SSR1蛋白在各样品中的表达量,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SSR1在小鼠大脑不同部位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分布。
结果:小鼠中枢神经系统中NSSR1的蛋白表达量在胚胎期9~14 d期间显著增加,其相对表达量从0.186增加至0.445,在出生后则一直维持着比较高水平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结果显示,在胚胎期12 d的胎鼠中,NSSR1蛋白表达集中在室管膜外侧的套层和边缘层中,在室管膜层中未见表达。在新生小鼠和成年小鼠大脑中NSSR1的表达存在差异:在大脑海马中,成年小鼠NSSR1的表达显著增强,而新生小鼠NSSR1的表达较低;在小脑中,成年大鼠的NSSR1广泛分布在小脑皮质包括浦肯野氏细胞、颗粒细胞等神经元细胞中,而新生鼠的NSSR1主要在浦肯野氏细胞中表达。
结论:NSSR1在小鼠大脑中的表达受到发育调控。

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早期大脑皮层低氧诱导因子-1α表达与细胞凋亡相关性研究   收藏
胡强,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1): 58-65.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4.01.009
摘要( 221 )     PDF(3208KB)( 465 )

目的:研究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大脑皮层低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 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细胞凋亡可能存在的关系,初步探讨HIF-1α表达在SAH后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改良血管内穿刺法建立SAH模型。35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入假手术组和SAH 6、12、24、72 h组。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HIF-1α的表达水平,末端脱氧核苷酸介导的X-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同时应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技术检测表达HIF-1α的细胞类型。
结果: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HIF-1α的表达在假手术组几乎未见(0.29%±0.30%),SAH后6 h增加(4.65%±1.01%),24 h达高峰(18.55%±4.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UNEL法检测到大鼠大脑凋亡细胞数在SAH后增多,6 h时可见少数凋亡细胞(7.09%±2.34%),在24 h到达高峰(25.54%±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各组HIF-1α阳性率与TUNEL阳性率呈正相关(r=0.738,P<0.05)。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显示HIF-1α蛋白主要表达于神经元,部分HIF-1α染色阳性的细胞核与TUNEL染色重合。
结论:大鼠SAH后早期脑损伤过程中HIF-1α表达与细胞凋亡呈正相关,提示HIF-1α可能参与SAH后早期脑损伤病理生理过程。

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靶基因Staufen在小鼠海马的原位杂交定位
  收藏
李国政,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1): 66-7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4.01.017
摘要( 156 )     PDF(2159KB)( 293 )

目的:依据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靶基因STAUFEN蛋白序列寻找与人类亲缘关系较近的动物模型,并在动物模型的脑组织上进行Staufen1 mRNA的定性和定位。
方法:查找相关动物的STAUFEN蛋白序列,构建生物进化树,寻找合适的动物模型。采用反转录PCR扩增Staufen1片断,接入载体制作亚克隆,转化细菌后筛选、扩增、抽提,然后测序鉴定。体外转录Staufen1基因mRNA探针,将其和脑组织冰冻切片原位杂交、显色。
结果:生物进化树提示,小鼠与人的Staufen1的蛋白序列相似性达99.7%;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小鼠海马CA1、CA2、CA3和DG区存在Staufen1 mRNA的表达。
结论:小鼠是研究Staufen1基因在海马转录的合适动物模型。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腰大池引流减少脑积水发生影响因素分析   收藏
邵军,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1): 71-7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4.01.006
摘要( 208 )     PDF(624KB)( 307 )

目的:探讨影响腰大池引流降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的相关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治疗的且在围手术期行腰大池引流的13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分析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的相关因素。
结果:23例患者(16.91%)发生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单因素分析显示以下因素可能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相关:入院时Hunt-Hess分级(P<0.01)和Fisher分级(P<0.01);脑室内出血(P<0.01);破裂动脉瘤部位(P=0.001);平均每日脑脊液引流量(P=0.047)。
结论:aSAH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差、Fisher分级高、出现脑室内出血、后循环破裂动脉瘤,或者平均每日脑脊液引流量过多或过少,其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较高。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在肝癌患者TACE术后病灶残留及复发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收藏
过川根,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1): 77-8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4.01.015
摘要( 243 )     PDF(2008KB)( 419 )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动态增强监测肝癌患者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后肿瘤变化的临床价值。
方法:收集TACE术后4~6周同时接受MRI和CT增强扫描的肝癌患者31例,以TACE术后再次数字血管减影造影(DSA)肿瘤染色为标准,分析MRI和CT两种检查方式对TACE治疗后肿瘤残留及复发的诊断价值。
结果:31例TACE术后复查患者中,MRI和CT两种检查方式共检出病灶73个,DSA证实其中14个病灶阴性,59个病灶阳性,CT动态增强诊断的敏感性为78.0%,特异性为85.7%,磁共振DWI联合动态增强诊断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2.9%,两种检查方法对病灶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磁共振DWI联合动态增强监测肝癌TACE术后残留及复发的价值优于CT增强,而且不存在电离辐射,可以作为TACE术后监测病灶残留及复发的首选方法。

42例自发性脊髓脑脊液漏所致颅内低压的临床特点分析   收藏
江云,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1): 83-8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4.01.011
摘要( 234 )     PDF(829KB)( 334 )

目的:分析自发性脊髓脑脊液漏所致自发性颅内低压(SIH)的临床特点。
方法:对42例保守治疗无效的自发性脊髓脑脊液漏所致SIH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病程长短分为短病程组(n=27)和长病程组(n=15),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
结果:直立性头痛是SIH患者最典型的临床表现,出现率92.9%(39/42);在长病程组中头痛的发生比例明显低于短病程组(80%与100%,P=0.040)。与短病程组比较,长病程组的腰椎穿刺压力≥60.0 mm H2O的患者数明显增加(60.0%与20.8%,P=0.019),平均腰椎穿刺压力增高\[(64.7±42.1) mm H2O 与 (40.0±33.8)mm H2O,P=0.038)\],硬膜下出血的发生率升高(50.0%与11.6%,P=0.018)。所有患者接受CT脊髓造影检查均发现脑脊液漏点,38 例为多发漏点,4例仅表现为单个漏点。
结论:SIH的临床表现多样,随病程延长,其临床表现和腰椎穿刺压力可有部分改善,影像学检查如颅脑MRI、CT脊髓造影能帮助诊断;病程延长后硬膜下出血的发生概率增加,需积极干预。

神经内科门诊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临床调查   收藏
魏博,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1): 89-9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4.01.012
摘要( 175 )     PDF(577KB)( 302 )

目的:了解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神经病理性疼痛(NP)患者的病因、年龄、生活质量和情绪状况,分析生活质量及焦虑情绪与疼痛程度的关系。
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的NP患者106例,对患者进行一般状况、疼痛病因、用药情况等方面调查,并作SF-36生活质量量表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
结果:NP患者平均年龄为(57.3±16.4)岁;其中,三叉神经痛(23.6%)、神经根痛(21.7%)、带状疱疹后神经痛(13.2%)最为常见。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程度依次为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情感职能、一般健康状况、生理功能、精力、精神健康、社会功能;躯体疼痛与生命质量各维度Pearson相关系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45.3%)为医生最常用治疗方法。
结论:NP以老年患者为多见,三叉神经痛、神经根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最为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合理规范的药物治疗能有效控制疼痛。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胰腺内外CT和MRI表现   收藏
钟百书,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1): 94-10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4.01.013
摘要( 302 )     PDF(1397KB)( 375 )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患者胰腺和胰外受累组织器官的CT和MRI影像表现。
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AIP患者胰腺和胰外受累组织器官的CT和MRI扫描资料和临床表现。CT检查18例,MRI检查11例,CT和MRI联合检查10例。CT和MRI平扫后均行胰腺期、门脉期和延迟期三期动态增强扫描,扫描时间设定为静脉对比剂注射后35、70、180 s。
结果:24例表现为胰腺弥漫性肿大,呈“腊肠样”外观6例(25.0%)、局灶性肿大9例(37.5%)、结合型6例(25.0%)、正常外形3例(12.5%)。CT平扫显示胰腺病灶区密度降低2例;增强后扫描显示受累胰实质区异常强化17例:动脉期低强化9例(50%)、延迟期延迟强化17例(94.4%)。MRI平扫显示胰腺实质信号异常9例:T1WI序列呈低信号变化7例、等信号4例,T2WI序列呈高信号变化7例、等信号2例、低信号2例;增强后扫描显示病变区异常强化11例:动脉期呈低强化9例(81.8%,9/11),延迟期延迟强化11例(100%,11/11)。胰腺周围表现为包膜样环9例(37.5%,9/24),其中CT显示6例,MRI显示7例。病灶区胰管显影消失24例(100%,24/24),病灶远侧胰管扩张8例,平均内径为(3.1±0.47) mm。胰腺段胆总管狭窄14例(58.3%,14/24)。其他: 胰周静脉狭窄9例,动脉狭窄1例,胰周少量积液2例,假性囊肿3例,无一例胰实质钙化。胰外组织器官受累14例(58.3%,14/24),包括肝门部胆管狭窄5例、胆囊壁增厚5例、后腹膜纤维化2例、小肠系膜纤维化2例、肝圆韧带纤维化1例、肾受累3例、胰周和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肿大10例,以及溃疡性结肠炎3例。
结论:AIP患者胰腺具有“腊肠样”外观、胰周包膜样环、延迟期延迟强化、胰管节段性狭窄而远侧段胰管扩张轻和胰外组织器官受累等一些CT和MRI的特征性征象,临床结合血清学检查和胰腺穿刺活检,常可做出正确诊断。

单眼弱视患者空间视觉缺损特点及其机制   收藏
宋峰伟,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1): 101-10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4.01.001
摘要( 146 )     PDF(1214KB)( 260 )

目的:评价单眼弱视者的空间视觉缺损及其与弱视程度的相关性,并基于M-P视觉通道理论分析单眼弱视空间视觉缺损的机制。
方法:采用ETDRS数字视力表和OptecR6500视功能检测仪检测111例7~34岁单眼弱视者弱视眼和非弱视眼的视锐度和对比敏感度函数,通过视锐度和对比敏感度函数衍生计算对比敏感度函数曲线下面积(AULCSF)、峰值对比敏感度(Smax)、Smax所对应的空间频率(Frmax)以及截止空间频率(CutSF),分析单眼弱视者的空间视觉缺损特点及其与弱视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单眼弱视者的弱视程度与双眼对比敏感度AULCSF差值呈负相关(r=-0.83,P<0.01),弱视眼视锐度与AULCSF、CutSF、Smax、Frmax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8、-0.80、-0.73和-0.56,P<0.01)。不同程度弱视患者视锐度、AULCSF、Smax、Frmax及CutSF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程度弱视者非弱视眼视锐度、AULCSF、Smax、Frmax及CutS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弱视者的弱视眼与非弱视眼AULCSF和Frmax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Smax和CutS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重度弱视者弱视眼与非弱视眼AULCSF、Smax、Frmax及CutS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程度弱视者弱视眼在各空间频率下对比敏感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非弱视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视锐度与AULCSF、CutSF、Smax、Frmax在弱视者空间视觉评价时呈现趋势一致性。随着弱视程度的加重,弱视眼的整体空间视觉功能逐渐下降,视觉系统的高频端分辨率逐渐减弱和最佳对比度识别能力降低,最适空间频率向低空间频率偏移。在轻度弱视者中,M细胞通道无明显异常,P细胞各亚型的敏感性下降;而中高度弱视者中,M和P细胞通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且以P细胞通道受损为主。

综述
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及其与肿瘤关系研究进展   收藏
徐小方,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1): 109-11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4.01.004
摘要( 321 )     PDF(600KB)( 467 )

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是哺乳动物细胞合成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的限速酶; Nampt也是一种细胞因子,如作为一种新的具有结合并激活胰岛素受体、模拟胰岛素作用的脂肪细胞因子,调控B细胞分化、延缓中性粒细胞凋亡、参与炎症和免疫应答。本文就Nampt的结构、功能及其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多西他赛治疗失败后的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及其骨转移治疗进展   收藏
陈彼得,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1): 115-11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4.01.002
摘要( 157 )     PDF(592KB)( 347 )

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的标准治疗目前以多西他赛为化疗基础,但是对于多西他赛治疗失败后的CRPC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一些新的治疗药物已被批准用于临床治疗,还有一些药物则已经进入临床Ⅱ 期或Ⅲ期试验,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稳定微管蛋白、抑制雄激素合成、阻断雄激素受体、骨靶向、调节免疫功能等。本文综述多西他赛治疗失败后的CRPC的治疗新选择。

LIM激酶及其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收藏
张如意,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1): 119-125.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4.01.007
摘要( 297 )     PDF(782KB)( 423 )

LIM激酶(LIMKs)是一类具有丝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双重活性的激酶。该家族的两大成员为LIMK1和LIMK2。虽然它们结构十分相似,但具有不同的表达、细胞亚定位和功能特点。活化的LIMKs主要作用于Rho 激酶家族下游通路,通过调节cofilin蛋白活性影响细胞骨架结构。近期发现LIMKs对神经系统功能有重要影响,如LIMK1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有关,Limk1基因的缺失参与了神经发育障碍的发病。因此,研究LIMKs在神经系统中的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学意义。本文综述了LIMKs的蛋白质结构、磷酸化调控机制及其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旨在为临床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