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6期 刊出日期:2013-11-25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述评  专题报道  论著  经验交流  综述 
述评
mTOR信号通路在癫痫发生中的作用   收藏
曾玲晖,丁美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6): 597-60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6.001
摘要( 775 )     PDF(806KB)( 603 )

目前临床上用于癫痫治疗的药物均为对症治疗(anti-seizure),不能干预癫痫的发生(anti-epilepsy)及进程,即使服用这类药物,仍有1/3的患者得不到有效控制,因此,必须明确癫痫的发生机制以研发新型抗癫痫药物。mTOR信号通路调控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凋亡和突触可塑性,近年来在癫痫发生中的作用得以广泛研究。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亦成为癫痫治疗药物的强力候选者。明确mTOR信号通路在癫痫发生中的作用,以mTOR信号通路作为新型抗癫痫药物的作用靶点,将对癫痫治疗产生深远影响。

专题报道
雷帕霉素对匹罗卡品诱导的癫痫小鼠学习记忆的改善作用   收藏
张华丹,谢雅聪,翁灵,张宇辰,史琼瑶,陈涛,曾玲晖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6): 602-60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6.002
摘要( 1005 )     PDF(1835KB)( 479 )

目的:探讨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对匹罗卡品致痫ICR小鼠学习记忆的改善作用。
方法:成年雄性ICR小鼠160只,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雷帕霉素对照组、模型组、雷帕霉素前给药组和后给药组。其中模型组、前给药组和后给药组均经腹腔注射匹罗卡品(pilocarpine,PILO)诱导小鼠急性癫痫发作,雷帕霉素治疗组分别在致痫前后腹腔给药3 d。学习记忆水平的检测采用水迷宫、Y迷宫及旷场等行为学方法。FJB染色用于神经元细胞凋亡的检测。Timm染色用于检测苔藓纤维发芽。
结果:PILO致痫后ICR小鼠虽然并未出现明显神经元细胞死亡,但在PILO诱导癫痫后的7~10 d出现明显的学习记忆损伤,与对照组相比表现为平台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正确反映次数减少(P<0.01)和穿格次数下降(P<0.05);致痫前给予雷帕霉素治疗能显著逆转PILO所致的平台逃避潜伏期延长(P<0.001)、正确反映次数减少(P<0.01)和穿格次数下降(P<0.01),后给药组亦能逆转PILO所致的平台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和穿格次数下降(P<0.01)。同时,雷帕霉素能明显抑制PILO致痫后苔藓纤维发芽(P<0.001)。
结论:雷帕霉素能改善PILO致痫后小鼠学习记忆障碍,其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

不同药物诱导的小鼠癫痫模型的差异性研究   收藏
胡琳,张华丹,陈亚天,华男,曾玲晖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6): 609-61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6.003
摘要( 2704 )     PDF(1313KB)( 642 )

目的:比较ICR小鼠对常用致痫药物匹罗卡品、红藻氨酸以及戊四氮的差异性反应,为ICR品系小鼠用作常规癫痫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成年雄性ICR小鼠给予不同的药物(匹罗卡品、红藻氨酸、戊四氮)诱发急性痫性发作,在癫痫持续状态发作(SE)2h后终止,分别于造模后7 d采用Fluro-Jade B染色观察兴奋性神经元死亡和28 d后采用Timm染色检测苔藓纤维发芽状况,并于造模之日起录像监测自发性癫痫的发生。
结果:ICR小鼠经匹罗卡品和红藻氨酸给药后均能诱发出典型的SE,癫痫发作与大鼠和C57/BL6小鼠非常类似,给药后逐渐出现凝视、点头、面部及头部抽搐、全身肌阵挛、跌倒,大、小便失禁及流涎,最终发生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癫痫持续状态。两者Timm染色均能观察到明显的苔藓纤维发芽(P<0.001),且均观测到自发性癫痫的发生,发生几率分别为57.1%和35.7%;戊四氮则表现为间断式的SE,且未见苔藓纤维发芽和自发性癫痫的发生。3种模型均未见明显神经元细胞死亡。
结论:ICR品系小鼠能诱发出与大鼠C57/BL6小鼠类似的癫痫,其中匹罗卡品和红藻氨酸模型是理想的慢性颞叶癫痫模型。ICR品系小鼠作为既经济又有效的模型动物,可常规用于药物筛选和癫痫机制研究。

槲皮素与贯叶连翘提取物合用抗抑郁作用初步研究   收藏
刘健翔,方吟荃,魏峥曦,杨幸巧,曾玲晖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6): 615-61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6.004
摘要( 820 )     PDF(1052KB)( 447 )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的槲皮素和贯叶连翘提取物(有效成分为贯叶金丝桃素hyperforin,HF)合用的抗抑郁效果,探索二者的协同作用。
方法:雄性ICR小鼠,分为9组,即: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帕罗西汀10 mg/kg)组,槲皮素组(A:5 mg/kg,B:10 mg/kg,C:20 mg/kg),贯叶连翘提取物(HF 10 mg/kg)组,合用组(A:2.5 mg/kg槲皮素+ HF 5 mg/kg;B:5 mg/kg槲皮素+ HF 5 mg/kg;C:10 mg/kg槲皮素+ HF 5 mg/kg);灌胃给药。用利血平拮抗试验比较各组(n=11~12)拮抗利血平所致低体温、运动不能和低体温的作用,用小鼠悬尾实验比较各组(n=15)动物的悬尾不动时间。
结果:合用B组的利血平拮抗作用和缩短悬尾不动时间的作用与合用C组无显著差异(P>0.05),其拮抗利血平所致低体温的作用极显著(P<0.01)强于槲皮素B组,其缩短小鼠悬尾不动时间的作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强于贯叶连翘提取物(HF 10 mg/kg)组或槲皮素B组。
结论:槲皮素和贯叶连翘提取物在特定剂量比例合用时有协同抗抑郁作用。

蚕蛹油对D-半乳糖模型小鼠学习记忆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收藏
陈伟平,杨琼洁,卫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6): 620-62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6.005
摘要( 588 )     PDF(693KB)( 359 )

目的:观察蚕蛹油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为蚕蛹油的临床应用积累资料。
方法:连续给小鼠腹腔注射D-半乳糖30 天,同时用蚕蛹油灌胃给药,给药结束后用Morris水迷宫进行4天的定位航行试验,测定逃避潜伏期;第5天进行空间搜索试验,测定其穿越平台次数;并比较了各组小鼠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
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蚕蛹油6 ml/kg·d组逃避潜伏期明显短于模型组(P<0.05);蚕蛹油6 ml/kg·d组与12 ml/kg·d组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多于模型组(P<0.05);蚕蛹油12 ml/kg·d组能显著提高D-半乳糖所致衰老小鼠脑组织SOD、GSH-PX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的含量。
结论:蚕蛹油能改善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有抑制其脑组织脂质过氧化的作用。

D-半乳糖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衰老的影响   收藏
颜冰希,余姗姗,冯晓,吴冬玲,蔡昕筱,周倩沁,何晓敏,陈爱嫩,张大勇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6): 625-63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6.006
摘要( 718 )     PDF(2243KB)( 458 )
目的:观察D-半乳糖(D-galactose,D-gal)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衰老的影响,构建体外MSCs衰老诱导模型。
方法:分离SD 大鼠(7日龄)MSCs,传代培养至第3代后,细胞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1 g/L,10 g/L和50 g/L D-gal衰老诱导组。对照组在正常的DMEM 培养液中继续培养;诱导组MSCs分别在含1 g/L、10 g/L、50 g/L D-gal的DMEM 培养液中培养48 h。各组细胞培养结束后,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染色法观察细胞衰老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衰老相关蛋白p53、p21和p16表达,AO/EB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检测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
结果:10 g/L和50 g/L D-gal 诱导组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衰老相关蛋白p53、p21和p16表达明显增高:AO/EB染色结果显示50 g/L D-gal 诱导组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MTT检测结果表明10 g/L和50 g/L D-gal均能抑制MSCs增殖活性,而10 g/L和50 g/L D-gal 诱导组MSCs内SOD活力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MDA含量显著升高(P<0.01)。
结论:10 g/L和50 g/L D-gal均可诱导MSCs发生衰老变化,并促使细胞内衰老相关蛋白p53、p21和p16表达增加,细胞存活能力减弱,增殖能力降低,这可能与D-gal促使MSCs内氧化应激水平升高有关。10 g/L是D-gal诱导MSCs衰老的合适浓度。
苍耳水提物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及降低小鼠血糖的作用   收藏
郭凤霞,曾阳,李锦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6): 632-63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6.007
摘要( 730 )     PDF(1366KB)( 404 )

目的:探讨苍耳水提物(CEW)对 α-葡萄糖苷酶(AG)抑制活性及对正常小鼠和实验性高血糖小鼠血糖的影响。
方法:利用酶-抑制剂体外筛选模型,阿卡波糖(Acarbose)为对照品,不同浓度的CEW进行酶抑制活性研究。体内试验,CEW以40.0、10.0 g·kg-1,阿卡波糖0.375 g·kg-1,生理盐水(NaCL)0.3ml给正常小鼠ig,连续5 d后,分别负荷葡萄糖2.0 g·kg-1、蔗糖4.0 g·kg-1、淀粉2.0 g·kg-1,在15、30、60、120 min时间点测定小鼠血糖值。以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小鼠糖尿病模型,CEW以40.0、10.0 g·kg-1,二甲双胍片(Metformin)0.08g·kg-1,参芪胶囊(SSJN)0.30 g·kg-1给正常小鼠ig,测定连续给药2周和4周后的血糖值。
结果:酶-抑制剂模型中,CEW浓度在0.3125 g·L-1~10.00 g·L-1时,抑制率为55.42%~92.73%;阿卡波糖浓度为1.5625 g·L-1~25.00 g·L-1时,抑制率为9.28%~64.87%。耐糖量试验中,淀粉组血糖值降低明显(P<0.01),蔗糖组次之(P<0.05),葡萄糖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糖尿病模型试验中,连续给药2周后, CEW 40.0g·kg-1(CEW-40)组对糖尿病小鼠降糖作用极其显著(P<0.01), CEW10.0g·kg-1(CEW-10)组降糖作用显著降低(P<0.05),4周后,两组降糖作用均极其显著(P<0.01)。
结论:CEW中含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AGI)的活性成分,抑制AG活性的作用强于阿卡波糖,浓度在0.3125 g·L-1~10.00 g·L-1范围内,抑制率与浓度成正比,可提高正常小鼠的耐糖量;高血糖小鼠模型试验中,CEW可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

冬凌草甲素长循环冻干脂质体的制备及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收藏
林虎,渠晨曦,俞毅杰,汤逸宁,孙晓译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6): 638-64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6.008
摘要( 535 )     PDF(1445KB)( 390 )

目的:研究处方及工艺,制备冬凌草甲素长循环冻干脂质体,延长冬凌草甲素体内循环时间。
方法:乙醇注入法制备冬凌草甲素长循环脂质体,冷冻干燥技术制备脂质体冻干制剂。使用葡聚糖凝胶柱纯化脂质体,单因素实验考察不同处方因素对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研究冻干脂质体复溶后粒径大小、分布及体外释放曲线。大鼠尾静脉给药后,HPLC测定血药浓度,KineticaTM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比较长循环脂质体与普通制剂的药动学特性。
结果:最优长循环脂质体处方为:大豆磷脂∶胆固醇∶DSPE-PEG 2000=1∶0.5∶1.8(w/w),药脂比为1∶6(w/w)。葡萄糖∶甘露醇=3∶1合用作为冻干保护剂,脂质体包封率约65%。复溶后脂质体平均粒径164 nm,分布均匀,长循环脂质体体外释放具缓释效果。大鼠静脉注射冬凌草甲素制剂均符合二室模型,长循环冻干脂质体的MRT约为普通脂质体及溶液组的2倍和6倍;AUC约为普通脂质体及溶液组的2倍及3倍,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选用合适的处方及工艺可得到包封率较高的冬凌草甲素长循环脂质体冻干制剂,显著提高冬凌草甲素大鼠体内循环时间和生物利用度。

聚乙烯醇/壳聚糖载药电纺纤维膜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收藏
章亚妮,邬珊维,徐佳瑶,陈伟,吕媛媛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6): 644-64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6.009
摘要( 664 )     PDF(1567KB)( 422 )

目的:使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载不同含量丹参素钠的聚乙烯醇/壳聚糖载药电纺纤维膜。
方法:以聚乙烯醇(PVA)和壳聚糖(CS)为载体,丹参素钠(SAS)为模型药物,制备载药电纺纤维膜;借助扫描电镜观察纤维形貌,利用红外光谱分析其成分,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检测纤维膜含药量,绘制药物释放曲线。
结果:不同含量丹参素钠的聚乙烯醇/壳聚糖载药电纺纤维膜纤维直径均在280~390 nm 之间,纤维膜含药量高,并能较好地实现丹参素钠的缓控释放。
结论:研究制备成功的聚乙烯醇/壳聚糖载药电纺纤维膜制备工艺简单,载药均匀,有明显的缓释性,可为皮肤局部给药系统的研究提供新策略。

紫心甘薯总黄酮对CCl4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收藏
叶淑雅,李向荣,邵盈盈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6): 649-65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6.010
摘要( 701 )     PDF(680KB)( 418 )

目的:研究紫心甘薯总黄酮对CCl4肝损伤小鼠转氨酶和抗氧化酶等的影响。
方法: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设定空白组、模型组、紫心甘薯总黄酮组(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为400 mg·kg-1、200 mg·kg-1和100 mg·kg-1)和阳性对照组(联苯双酯150 mg·kg-1)。以10 mg·kg-1的0.1% CCl4花生油溶液造模,测定小鼠脏器指数,血清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水平,以及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并且在显微镜下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
结果:紫心甘薯总黄酮组各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和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水平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肝组织中SOD的活性为104.21±10.39,紫心甘薯总黄酮400 mg·kg-1组为170.97±13.52(P<0.01),模型组肝组织中MDA含量为2.20±0.08,紫心甘薯总黄酮400 mg·kg-1组为1.66±0.08(P<0.01),减轻对肝脏细胞的病理损害。
结论:紫心甘薯总黄酮对CCl4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清除氧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论著
低氧诱导因子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内皮细胞中的表达   收藏
哈小琴,姜东红,邓芝云,董菊子,赵勇,彭俊华,杨志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6): 654-65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6.011
摘要( 558 )     PDF(1478KB)( 428 )

目的:构建携带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因的腺病毒载体(pAdxsi-GFP-HIF),观察其在内皮细胞中的表达。
方法:低氧处理A549细胞后提取总RNA并逆转录为cDNA,以之作为模板,依据基因库公布的HIF-1α cDNA 设计引物,分别引入KpnI和BamHI酶切位点,PCR扩增后将目的基因HIF-1α连接到载体pShuttle-CMV-EGFP上,构建穿梭质粒pShuttle-GFP-HIF。采用细菌内重组方法将目的序列重组到pAdxsi病毒骨架载体上构建携带HIF-1α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检测重组腺病毒效价后,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检测目的基因的转染表达。
结果:通过对构建质粒克隆进行测序及酶切,证实携带HIF-lα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pAdxsi-GFP-HIF构建成功,且构建的重组腺病毒纯度好、效价高。以100 MOI转染ECV304细胞24 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细胞有较强的绿色荧光表达,转染48 h时荧光表达更强,且培养上清液中HIF-1蛋白表达水平为(48.93±3.86)ng/mL。
结论:本实验构建的携带HIF-1α基因的腺病毒载体pAdxsi-GFP-HIF转染效率及目的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均较高,有望应用于缺血缺氧组织局部。

三种转染试剂介导pGPU6/GFP/Neo真核表达载体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的比较研究   收藏
何星,李华,邵雁,胡莹,顾子春,陈力,马菁晶,兰志勇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6): 660-665.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6.012
摘要( 837 )     PDF(983KB)( 379 )

目的:采用不同转染试剂介导pGPU6/GFP/Neo质粒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UMNSAH/DF-1,以获得最优化的方法。
方法:分别采用不同剂量(1.25 μl、2.0 μl、2.5 μl)的Lipofec-tamin2000、Gbfectene-Elite及HilyMax转染试剂介导1 μg质粒进行转染,观察其转染效率,测定其转染细胞存活率。
结果:HilyMax组的转染效率为(86.85%±2.32%),较Lipofectamin2000组(48.33%±3.24%)、Gbfectene-Elite组(37.35%±5.41%)高(F=18.882,P<0.05);其中,HilyMax 2.5 μl组的转染效率最高为(90.53%±1.15%)。Lipofectamin2000组的细胞存活率(65.76%±5.78%)明显低于HilyMax组(89.54%±0.86%)、Gbfectene-Elite组(82.45%±3.56%)(F=90.676,P<0.05)。
结论:HilyMax对于鸡胚成纤维细胞具有最好的转染效率和最低的细胞毒性,推荐使用2.5 μl HilyMax:1 μg质粒进行鸡胚成纤维细胞的转染。

超氧化物歧化酶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活性考察   收藏
周淑青,郑彩虹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6): 666-67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6.013
摘要( 501 )     PDF(1666KB)( 386 )

目的:制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聚乳酸羟乙醇酸(PLGA)微球及海藻酸-壳聚糖-PLGA复合微球,考察制备因素对SOD活性的影响,并比较测定微球中SOD包封率及活性。
方法:采用W/O/W复乳法制备SOD-PLGA微球,乳化法和离子交联法制备海藻酸-壳聚糖微囊,并进一步分散入PLGA制成复合微球。应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SOD浓度,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OD活性。
结果:SOD活性对温度较不敏感,对酸碱、有机溶剂、未加冰浴的超声和高速搅拌等制备因素敏感。PLGA(50∶50)微球、PLGA(70∶30)微球、海藻酸-壳聚糖双重微囊、50∶50复合微球、70∶30复合微球制备得到的SOD包封率分别为36.42%±1.81%、66.18%±0.05%、91.08%±1.28%、87.30%±3.89%和83.19%±3.48%。体外释放试验比较PLGA(50∶50)微球和50∶50复合微球1 h、8 h及1 w释出的蛋白活性,均为复合微球大于PLGA微球。
结论:海藻酸-壳聚糖-PLGA复合微球作为SOD的缓、控释剂型可明显提高药物的包封率,提高其活性。

肠内序贯营养支持在重症卒中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收藏
陈洁芳,何旭东,张力三,胡兴越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6): 671-675.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6.014
摘要( 597 )     PDF(756KB)( 441 )

目的:探讨肠内序贯营养支持对重症卒中患者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49例患者随机分为序贯营养组(n=24)和常规营养组(n=25)。序贯营养组先采用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并逐步过渡到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常规营养组直接采用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各项营养指标均有下降,但与常规营养组相比,序贯营养组血红蛋白及血清白蛋白下降程度较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体重指数、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围及上臂肌围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序贯营养组较常规营养组的感染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道出血率亦有下降趋势。
结论:与常规营养支持相比,肠内序贯营养支持可减轻重症卒中患者的营养状况恶化,降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可能是重症卒中患者理想的营养支持方案。

经验交流
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全机器人心房粘液瘤切除中的作用   收藏
王瑶,高长青,王刚,王加利,沈岩松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6): 676-67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6.015
摘要( 527 )     PDF(813KB)( 391 )

目的:探讨全机器人心房粘液瘤切除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在体外循环转机之前、手术中及术后即刻的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38 例因左房或右房粘液瘤行全机器人心房粘液瘤切除术患者的超声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术中TEE检查。在术中于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转机前,应用TEE明确心房粘液瘤位置及瘤蒂附着部位,评价有无伴随的其它心脏病变;外科医师根据TEE所见初步拟定手术方案。建立外周CPB时,应用TEE引导下、上腔静脉插管及升主动脉内心脏停搏液灌注针的置放。心脏复跳后,应用TEE即刻评价手术效果及有无手术相关并发症。
结果:以外科所见为标准,TEE 诊断心房粘液瘤位置及瘤蒂附着部位的准确性均为100%; 所有患者下、上腔静脉插管及升主动脉内灌注针均放置于适当位置,TEE 引导置管成功率为100%; TEE 证实所有患者粘液瘤均完整切除,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手术均获成功。
结论:术中TEE在全机器人心房粘液瘤切除中是有价值的检查手段。

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保留膀胱颈在术后控尿的效果观察   收藏
楼江涌,金百冶,刘锋,章越龙,张琦,张大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6): 680-68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6.016
摘要( 557 )     PDF(526KB)( 385 )

目的:探讨保留膀胱颈在术后控尿中的作用以及对切缘阳性率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0年5月期间对145例T1b~T2c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行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资料,其中保留膀胱颈59例,不保留膀胱颈86例。使用国际尿控协会调查问卷,分别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评估患者的控尿情况。
结果: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保留膀胱颈组的控尿率分别为42.4%、74.6%、86.4%,不保留膀胱颈组的控尿率分别为25.6%、58.1%、80.2%。在术后1个月和3个月两组的控尿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和P=0.042),而在术后6个月两组间控尿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1)。两组阳性切缘位于膀胱颈的各1例,两组切缘阳性率相近(P=0.954)。
结论: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保留膀胱颈对术后的早期控尿有着积极作用,而且不增加术后的切缘阳性率。

综述
利用果蝇模型研究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   收藏
梁洁,罗建红,金静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6): 685-69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6.017
摘要( 970 )     PDF(827KB)( 466 )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发病率仅次于阿尔兹海默症的一类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基本病理特征是黑质致密区多巴胺(DA)神经元变性伴胞浆内嗜酸性包涵体即Lewy小体形成,导致尾状核、壳核中DA含量减少及黑质纹状体通路破坏。迄今为止,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退变的原因仍不十分清楚。目前与家族性PD有关的基因位点已经发现了13个,其中鉴定并报道有突变的有6个:α-SYN(PARK1/4)、Parkin(PARK2)、UCHL1(PARK5)、PINK1(PARK6)、DJ-1(PARK7)和LRRK2(PARK8)。果蝇因其遗传学上的优势而被广泛地应用于人类疾病的研究。果蝇神经系统DA的合成与人类类似,同时果蝇的DA系统也参与了运动控制,因此,目前普遍认为,果蝇DA神经元的死亡导致运动功能障碍与PD发病的情况具有可比性。果蝇含有Parkin,PINK1、DJ-1和LRRK2等PD发病相关基因的同源基因,因此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PD模型。文中综述了目前以果蝇模型为主要方法研究PD发病机制的最新进展。

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神经保护作用   收藏
刘欣,吴海琴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6): 693-69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6.018
摘要( 675 )     PDF(1108KB)( 440 )

促红细胞生成素(erthropoietin,EPO)主要以调节红细胞生成而被人们广泛认识,而最近研究发现EPO及其受体在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提示其可能对神经系统有重要作用。许多研究证明,EPO对神经系统疾病有重要的保护作用,这种作用在低氧缺血的条件下表现特别明显。EPO主要通过激活一系列信号转导通路及多种可能的机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EPO作为一种神经保护剂已经应用于临床研究,但最终应用于临床治疗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

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收藏
裴景亮,付玉荣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6): 700-70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6.019
摘要( 707 )     PDF(609KB)( 407 )

噬菌体是一种细菌依赖性病毒,在治疗细菌特别是耐药性细菌感染方面,与传统的抗生素比较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代谢动力学及给药途径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噬菌体裂解酶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具有比活性噬菌体制剂更多的优点。文中就噬菌体在细菌感染治疗方面的作用机理、给药途径和基因工程的应用,及噬菌体裂解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提出展望。

代谢组学——肿瘤个体化治疗研究的有力工具   收藏
柴延兰,王娟,刘孜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6): 705-71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6.020
摘要( 661 )     PDF(695KB)( 521 )

代谢组学是后基因组时代飞速发展起来的新学科,是目前组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其核心内容在于运用核磁共振、色谱、质谱等分析技术,对某一生物体或细胞内所有相对低分子量的代谢物进行系统检测,将获得的代谢图谱数据借助化学计量工具和模式识别软件转换成相应的信息,从而揭示机体生命活动的本质。在生命科学迅速发展的今天,肿瘤个体化治疗的研究逐步受到广泛重视,尤其是代谢组学以其高通量、高灵敏度、高精确度的优势,在肿瘤个体化治疗的研究中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和价值。文中主要就代谢组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其在肿瘤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做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