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cpC研究现状与展望
收藏
潘建平, 辛晓丽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5): 481-485.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5.001
摘要(
715 )
PDF(614KB)(
450
)
TcpC是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CFT073菌株分泌的一种Toll/interleukin-1 receptor(TIR)结构域类似物。它通过与髓样分化因子88结合,抑制Toll样受体信号途径介导的巨噬细胞活化和杀菌功能、从而逃逸机体免疫效应,利于大肠埃希菌在宿主体内的生存和繁殖,是大肠埃希菌重要的毒力因子,在肾盂肾炎等尿路感染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同时体内诱导β干扰素的TIR结构域衔接蛋白、干扰素调节因子3、以及白介素1β对TcpC发挥作用具有显著影响。本文介绍TcpC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
TcpC通过促进活性氧的产生诱导巨噬细胞凋亡
收藏
张大勇, 林仪茜, 何非, 方洁, 张翀, 王宝明, 潘建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5): 486-49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5.002
摘要(
965 )
PDF(2580KB)(
430
)
目的:研究含有Toll/interleukin 1 receptor结构域的蛋白(TcpC)对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TcpC诱导巨噬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方法:通过Transwell 将分泌TcpC的尿路致病大肠埃希菌CFT073野生株(TcpCwt)和敲除tcpc基因的CFT073突变株(TcpCmut)与小鼠巨噬细胞系J774A隔开共培养,Annexin V/PI双染法观察不同数量和不同处理时间的TcpCwt和TcpCmut对J774A细胞凋亡的影响;活性氧染色观察不同处理时间的TcpCwt和TcpCmut对J774A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影响,Annexin V/PI双染法观察不同浓度N-乙酰半胱氨酸清除活性氧后TcpCwt和TcpCmut对J774A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0.1 mmol N-乙酰半胱氨酸处理前后与TcpCwt和TcpCmut共培养的J774A细胞内caspase-3表达。 结果:与对照组和TcpCmut组相比,TcpCwt在细菌数量为5×105和5×106以及处理时间为24 h和36 h时均可显著促进J774A凋亡(均P<0.01)。共培养24 h和36 h的TcpCwt组J774A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TcpCmut组(均P<0.01)。0.1 mmol和1 mmol N-乙酰半胱氨酸处理可显著抑制TcpCwt对J774A细胞的促凋亡作用(均P<0.01)。TcpCwt处理可显著降低J774A细胞内总caspase-3表达,而N-乙酰半胱氨酸处理可抑制与TcpCwt共培养的J774A细胞内caspase-3裂解,提高总caspase-3表达水平。 结论:TcpC可促进巨噬细胞内活性氧产生,进而介导巨噬细胞凋亡。
|
|
TcpC诱导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及其机制
收藏
张翀, 周佳乐, 方洁, 张大勇, 王宝明, 陈瑞玲, 潘建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5): 492-49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5.003
摘要(
1018 )
PDF(1689KB)(
417
)
目的:研究TcpC对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为阐明大肠埃希菌所致败血症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新的实验依据。 方法: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将表达TcpC的CFT073野生株(TcpCwt)和敲除tcpc基因的CFT073突变株(TcpCmut)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共培养;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JC-1染色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结果:TcpCwt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共培养24 h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数量较少,有脱壁现象,且多数细胞呈碎片状。与TcpCmut相比,TcpCwt能显著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发生凋亡(P<0.05)。TcpCwt能显著降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线粒体膜电位,而TcpCmut处理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与空白对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cpC能增加多聚ADP核糖聚合酶蛋白裂解,抑制抗凋亡蛋白Mcl-1及XIAP的表达。 结论:大肠埃希菌分泌的TcpC能通过线粒体途径引起多聚ADP核糖聚合酶切割,并抑制抑凋亡蛋白Mcl-1和XIAP的表达,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
|
CCL21-CD40L融合蛋白的肿瘤免疫实验研究
收藏
宫婷, 李鸿立, 巴一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5): 498-50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5.004
摘要(
623 )
PDF(1005KB)(
346
)
目的:探讨CCL21-exCD40L融合基因的抗肿瘤作用。 方法:构建CCL21-exCD40L真核表达载体,Western blot法检测CCL21-exCD40L融合蛋白的表达,Transwell法检测CCL21-exCD40L融合基因趋化活性,体外转染CCL21-exCD40L融合基因,观察其在小鼠结肠癌肿瘤模型中的抗肿瘤作用。 结果: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CCL21-exCD40L,Transwell法验证融合蛋白对树突细胞具有较强趋化功能,其每高倍镜视野穿膜细胞数是空载体对照组的14.95倍。将融合基因原位转染肿瘤局部,荷瘤小鼠全部存活,肿瘤体积缩小。 结论:CCL21-exCD40L融合基因能通过真核细胞正常表达,CCL21-exCD40L融合蛋白能够趋化树突细胞,在体内发挥抗肿瘤作用。
|
|
木犀草素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促凋亡作用
收藏
王远鹏, 周亮, 龚兴国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5): 504-51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5.005
摘要(
621 )
PDF(1379KB)(
457
)
目的:研究木犀草素(Luteolin)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生长抑制与促凋亡作用机制。 方法:用梯度浓度木犀草素作用于多种肿瘤细胞,以MTT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以流式细胞术检测HepG2细胞内活性氧水平,以Annexin V-FITC/PI双染法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epG2细胞凋亡情况,以Western-blot检测HepG2细胞凋亡相关通路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木犀草素对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的抑制作用(72 h最高抑制率超过60%),并能有效降低HepG2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约降低41.11%)。木犀草素作用下HepG2细胞凋亡率可达14.43%左右。木犀草素能够降低HepG2细胞内iASPP蛋白表达水平并上调p53与ASPP2蛋白表达。 结论:木犀草素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生长,降低HepG2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并调节细胞内相关凋亡通路蛋白水平,从而诱导HepG2细胞凋亡。
|
|
B7-H4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收藏
洪波, 钱韵, 姚航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5): 511-51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5.006
摘要(
588 )
PDF(1585KB)(
440
)
目的:制备小鼠抗B7-H4单克隆抗体后研究B7-H4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 方法:以稳定表达B7-H4胞外段的3T3-B7-H4细胞为免疫原,免疫Babl/C小鼠;应用常规杂交瘤技术将免疫的小鼠脾细胞与Sp2/0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使用间接ELISA方法筛选分泌抗B7-H4 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对所获得的单克隆抗体进行亚型鉴定,使用Western blot、免疫沉淀和免疫组化等方法对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进行鉴定;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B7-H4 分子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并评价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果:获得1株亚型为IgM、轻链为κ型的单克隆抗体,经鉴定该单克隆抗体能与B7-H4发生反应。免疫组化显示:胰腺癌组织中B7-H4 在胞浆和(或)胞膜弥漫表达,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胰腺组织(P<0.05)。B7-H4在临床肿瘤分级较高患者的胰腺癌组织及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胰腺癌组织中表达显著增强。 结论:成功获得了特异性抗B7-H4的单克隆抗体,B7-H4 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并与患者肿瘤分级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
|
增殖性细胞核抗原、C-fos和Bax蛋白在人胚胎舌组织中的表达
收藏
刘学红, 张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5): 517-52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5.007
摘要(
412 )
PDF(2323KB)(
309
)
目的:探讨增殖性细胞核抗原(PCNA)、C-fos和Bax蛋白在人胚胎舌组织不同发育阶段的分布特征。 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第2~4个月胎龄段共16份人胚胎舌组织内PCNA、C-fos和Bax蛋白的表达,分析其变化规律。 结果:第2个月胚龄时,C-fos蛋白在人胚舌组织内未见明显阳性细胞表达分布,PCNA蛋白在人胚舌上皮组织层部分细胞和舌肌组织和纤维组织内少数细胞呈阳性表达。第3个月胎龄时,PCNA和C-fos蛋白在舌上皮组织细胞阳性表达数量最多,舌肌组织和纤维组织内有部分细胞呈阳性表达。第4个月胎龄舌肌组织和纤维组织内PCNA蛋白阳性表达数量增高,C-fos蛋白阳性表达未见明显变化。Bax蛋白仅在第3个月胎龄时呈弱阳性表达。 结论:PCNA、C-fos参与调控人胚胎舌组织细胞的分化发育。
|
|
亚微乳处方因素对亲脂性药物细胞处置的影响
收藏
孙晓译, 相志强, 吴硕, 吕媛媛, 梁文权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5): 523-52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5.008
摘要(
431 )
PDF(1260KB)(
360
)
目的:探讨亚微乳处方组成对亲脂性药物细胞摄取和胞内传递过程的影响。 方法:以6-香豆素为模型药物,制备亚微乳。考察油相种类、表面活性剂构成、表面电荷对HeLa细胞摄取的影响,并研究阴离子亚微乳和阳离子亚微乳药物摄取及消除动力学规律,对药物入胞机制进行初步考察。 结果:油相成分和吐温类表面活性剂对细胞摄取无显著影响;司盘类表面活性剂可增加细胞摄取,其中以HLB值为8.6的司盘20效果最好;亚微乳的阳离子修饰可显著增加细胞摄取,加快细胞消除。其摄取速率常数和消除速率常数分别为阴离子亚微乳的4.0倍和1.5倍。6-香豆素主要通过被动扩散方式入胞,阳离子亚微乳细胞摄取增效作用主要通过增加细胞膜接触机会实现。 结论:亚微乳表面特性如乳化剂HLB值及电位可影响亲脂性药物在细胞内的摄取及消除过程。
|
|
小鼠胚胎干细胞衍生的肝组织微粒体Ⅱ相代谢酶表征
收藏
李彤, 郭美媛, 马葵芬, 杜悦, 何良艳, 朱丹雁, 楼宜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5): 530-53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5.009
摘要(
466 )
PDF(2680KB)(
341
)
目的:观察小鼠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肝组织过程中,肝组织微粒体Ⅱ相代谢酶尿苷-5′-二磷酸葡醛酰转移酶(UGT)1a1、1a6和微粒体谷胱甘肽S-转移酶1(mGST1)的表达及其催化活性。 方法:利用拟胚体固有的三胚层结构,直接由中胚层心肌细胞产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自发诱导内胚层细胞发育,并由同步分化的内皮细胞支持肝细胞发育形成肝样组织。在不同分化阶段,基于mRNA表达情况,以Western blot法检测UGT1a1、UGT1a6和mGST1表达特征。至分化终点(第18天)以心肌细胞搏动区域附近表达肝特异性标记物白蛋白确定为肝细胞。超声法碎裂细胞,超速离心制备肝细胞微粒体,以HPLC检测UGTs代谢活性,以色谱法测定并计算mGST1酶催化活性。 结果:至分化终点,小鼠胚胎干细胞衍生的肝组织表达UGT1a1、UGT1a6和mGST1,并具有UGT1a1、UGT1a6和mGST1的催化功能。其中分化第18天肝组织GST1催化活性为7.65 nmol·min-1·mg-1。 结论:小鼠胚胎干细胞分化的肝组织具UGT1a1、UGT1a6和mGST1代谢功能,可望成为肝脏病理生理和药物Ⅱ相代谢研究的体外模型。
|
|
PP2可增强乳腺癌Hs578T细胞缝隙连接功能
收藏
董淑英, 郑超, 蒋国君, 韩溪, 童旭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5): 538-54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5.010
摘要(
522 )
PDF(1135KB)(
349
)
目的:探讨Src激酶抑制剂PP2对乳腺癌细胞Hs578T缝隙连接功能的影响。 方法:MTT法检测PP2对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细胞接种荧光示踪法观察PP2对乳腺癌细胞之间荧光传递功能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PP2对乳腺癌细胞Src激酶表达的影响。 结果:1~8 μmol/L浓度的PP2对乳腺癌细胞生长几乎无影响;细胞接种荧光示踪结果显示,1~8 μmol/L的PP2能显著增强细胞荧光传递功能(P<0.01),8 μmol/L的PP2作用6、12和24 h后细胞荧光传递功能亦明显增强(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P2(1~8 μmol/L)可显著降低Src激酶表达(P<0.05~0.01),8 μmol/L PP2作用6、12和24 h后Src激酶的表达亦明显降低(P<0.01)。 结论:PP2能增强乳腺癌细胞Hs578T的缝隙连接功能,这种增强作用可能与其降低Src激酶表达有关。
|
|
幽门螺杆菌脂多糖对胃粘膜sh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Gli、Ptch-1表达的影响
收藏
张军, 张国新, 陈菲菲, 何邦顺, 叶峰, 潘晓林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5): 543-54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5.011
摘要(
543 )
PDF(1348KB)(
387
)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脂多糖刺激下胃粘膜细胞Shh信号通路发生的变化。 方法:应用热酚水法提取Hp脂多糖,动态浊度法检测脂多糖浓度,将人胃粘膜上皮细胞系GES-1进行细胞培养后分成6组,分别以浓度为0 μg/ml、1 μg/ml、10 μg/ml、20 μg/ml、30 μg/ml、40 μg/ml的Hp脂多糖进行刺激。刺激24 h后,应用MTT法观察各组细胞活性,Western Blot法对各组细胞中Sh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Gli、Ptch-1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 结果:不同浓度Hp脂多糖刺激24h后,MTT法检测结果显示随着Hp脂多糖浓度增加,Hp脂多糖对GES-1细胞增殖抑制越强,分别为25.8%±2.7%,34.2%±3.1%,46.3%±3.4%,60.8%±2.1%,82.9%±2.8%(r=0.985,P<0.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随着Hp脂多糖浓度增加,Gli、Ptch-1表达逐渐下降,Gli相对表达值分别为1.286±0.180、0.963±0.067、0.850±0.085、0.566±0.058、0.549±0.056、0.377±0.047(r=-0.945,P<0.001);Ptch-1相对表达值分别为1.688±0.088、1.466±0.061、1.170±0.065、1.042±0.064、0.648±0.057、0.482±0.074(r=-0.985,P<0.001)。 结论:Hp脂多糖能使Shh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提示Hp对胃粘膜Shh信号通路的影响可能是通过脂多糖实现的。
|
|
去肾交感神经术对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及其炎症因子的影响
收藏
谭丽华, 李小刚, 郭运忠, 唐晓鸿, 杨侃, 蒋卫红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5): 550-555.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5.012
摘要(
342 )
PDF(1315KB)(
421
)
目的:观察去肾交感神经术对自发性高血压(SHR)大鼠血压、左室肥厚及心肌局部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NF)-κB炎症通路表达的影响,探讨去肾交感神经术抗心肌重塑作用的可能机制。 方法:对SHR大鼠进行肾交感神经切除或假手术处理,并以12周龄的SHR和WKY大鼠做对照。术后1、6周分批处死大鼠,留取心脏组织,称量左室心肌质量并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免疫组化法观察左室心肌组织TLR4、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介素(IL)-6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TLR4、NF-κB、TNF-α、IL-6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SHR大鼠的血压、LVMI及心肌组织TLR4、NF-κB、TNF-α、IL-6 蛋白表达较WKY大鼠显著升高(P<0.05)。肾交感神经切除1周后,SHR大鼠的血压、LVMI及心肌组织TLR4、NF-κB、TNF-α、IL-6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大鼠明显减少(P<0.05);6周后,SHR大鼠的血压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大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LVMI及TLR4、NF-κB、TNF-α、IL-6较假手术组大鼠降低(P<0.05)。 结论:去肾交感神经术能够显著延缓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的进展,其作用机制除与压力负荷的减轻有关外,可能还与心肌局部免疫炎症反应的减弱有关。
|
|
豨莶草对单克隆抗体组合诱导的小鼠类风湿关节炎作用
收藏
傅旭春, 蒋芳萍, 范珈祯, 白海波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5): 556-56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5.013
摘要(
257 )
PDF(1010KB)(
379
)
目的:观察豨莶草对单克隆抗体组合诱导类风湿关节炎小鼠的抗炎作用。 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组合诱导建立小鼠类风湿动物模型,用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测定小鼠血清中白介素-1β(IL-1β)、后肢膝关节以下组织匀浆上清液中白介素-6(IL-6)、白介素-17(IL-17)、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含量。 结果:用药21 d后模型组和豨莶草组足趾容积分别为(0.2545±0.0179)cm3和(0.218±0.0307)cm3(P<0.05),血清IL-1β水平、组织上清液中IL-6、IL-17、MMP-3含量分别为(104.96±31.22)pg/ml和(63.74±21.74)pg/ml(P<0.01)、(249.64±75.08)pg/ml和(171.10±48.35)pg/ml(P<0.05)、(208.40±88.54)pg/ml和(115.42±56.52)pg/ml(P<0.05)、(5420.79±1201.43)和(3660.31±1680.99)pg/ml(P<0.05),豨莶草提取物能减轻单克隆抗体组合诱导的类风湿关节炎小鼠的足趾肿胀,,降低血清和组织中IL-1β、IL-6、IL-17、MMP-3的表达水平。 结论:豨莶草提取物对单克隆抗体组合诱导类风湿关节炎小鼠具有抗炎作用。
|
|
百令疏肝胶囊对二甲基亚硝胺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作用
收藏
钱莺, 傅旭春, 扈荣, 沈丽美, 白海波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5): 561-56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5.014
摘要(
319 )
PDF(2437KB)(
364
)
目的:研究百令疏肝胶囊对二甲基亚硝胺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 方法:用二甲基亚硝胺诱导肝纤维化模型。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Ⅲ型前胶原肽、层粘连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的浓度,化学比色法测定血清白蛋白的浓度和肝组织羟脯氨酸的含量。使用Motic Med 6.0数码医学图像分析系统测量肝纤维化面积。 结果:百令疏肝胶囊高(450 mg·kg-1)、中(270 mg·kg-1)和低(90 mg·kg-1)剂量组的血清Ⅲ 型前胶原肽水平[分别为(34.46±13.95)、(36.15±9.46)和(40.58±7.72) ng·ml-1]、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水平[分别为(16.65±4.24)、(16.66±4.34)和(18.99±6.05) ng·ml-1]、层粘连蛋白水平[分别为(12.94±4.29)、(12.96±3.21)和(15.32±8.00 )ng·ml-1]和肝组织纤维化面积[分别为(0.02240±0.01337)、(0.02176±0.01460)和(0.02384±0.01405)μm2]显著低于模型组的相应值[(49.38±10.95) ng·ml-1、(30.84±14.48)ng·ml-1、(30.22±17.00) ng·ml-1、(0.03929±0.01732) μm2];高、中剂量组的肝组织中羟脯氨酸水平分别为(0.77±0.09)、(0.81±0.09)μg·mg湿重-1,显著低于模型组的(1.06±0.33)μg·mg湿重-1;高剂量组的肝组织中白蛋白水平为(34.02±4.17 )g·L-1,显著高于模型组的(30.25±4.21) g·L-1。 结论:百令疏肝胶囊对二甲基亚硝胺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具有治疗作用。
|
|
丝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p38在健脾清化方改善大鼠慢性肾衰竭中的意义
收藏
马晓红, 邹赟, 张悦, 何立群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5): 567-57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5.015
摘要(
238 )
PDF(1726KB)(
333
)
目的:探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p38在健脾清化方改善模型大鼠慢性肾衰竭肾纤维化中的作用。 方法:SPF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n=10)、模型组(n=10)、健脾清化方组(n=10)、氯沙坦组(n=10)。健脾清化方组每日灌胃1次,每次3.9 g/200 g大鼠,连续60 d;氯沙坦组每日灌胃1次,每次3.3 g/200 g大鼠,连续60 d;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5/6肾切除大鼠模型(Platt法),采用生化法检测大鼠血清肌酐、尿素氮,蛋白质印迹法检测MAPK p38,HE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 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健脾清化方、氯沙坦能显著降低血清肌酐水平(42.67±5.98 vs 60.90±9.54,40.90±5.07 vs 60.90±9.54,均P<0.01)及MAPK p38表达(0.555±0.004 vs 0.930±0.265,0.587±0.045 vs 0.930±0.265,均P<0.01),降低大鼠血清尿素氮水平(8.56±0.75 vs 8.62±0.62,7.97±0.86 vs 8.62±0.62,均P<0.05);模型组可见肾小球增生,系膜细胞轻度增生,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健脾清化方组、氯沙坦组与模型组比较病变明显减轻,且健脾清化方组较氯沙坦组病变减轻更明显。 结论:健脾清化方对Platt模型大鼠的肾功能和肾脏病理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该机制可能与健脾清化方对MAPK p38相关免疫炎症通路的抑制有关。
|
|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评价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左心室心肌扭转的临床价值
收藏
黄敬垣, 郑哲岚, 叶萌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5): 573-57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5.016
摘要(
82 )
PDF(865KB)(
324
)
目的:探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评价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PHD)患者左心室心肌扭转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36例CPHD患者和38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采集左心室短轴观图像(二尖瓣口水平、心尖水平),测量各短轴观图像在标化时间点处的旋转角度,并计算相应的左心室扭转角度。同步记录心底旋转峰值、心尖旋转峰值、左心室扭转峰值、收缩末期心底旋转值、收缩末期心尖旋转值、收缩末期左心室扭转值;并且将CPHD组LVEF分别与左心室扭转峰值、收缩末期左心室扭转值进行直线相关分析。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PHD组心底旋转峰值、心尖旋转峰值、左心室扭转峰值、收缩末期心底旋转值、收缩末期心尖旋转值、收缩末期左心室扭转值均显著降低(P<0.01)。CPHD组LVEF与左心室扭转峰值、收缩末期左心室扭转值均具有高度相关性( R值分别为0.967、0.952)。 结论: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能敏感地检测CPHD患者左心室心肌扭转的改变,利用左心室扭转峰值、收缩末期左心室扭转值可以评估CPHD患者左心室功能的状态。
|
|
骨碱性磷酸酶、N-端骨钙素在重组人甲状旁腺素(1-34)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疗效观察中的应用
收藏
翁秀妹, 潘建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5): 578-58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5.017
摘要(
108 )
PDF(517KB)(
360
)
目的:探讨血清骨转换指标骨碱性磷酸酶(BALP)和N-端骨钙素(N-MID)水平监测在重组人甲状旁腺素(1-34)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疗效观察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及12月时腰椎L2~L4和股骨颈骨密度;同时采用化学发光仪及电化学发光仪检测血清BALP及N-MID水平。 结果:与用药前相比,患者在用药6个月后股骨颈骨密度无变化,腰椎L2~L4 骨密度均值由治疗前0.753 g/cm2上升到0.781 g/cm2,上升了3.7%(P < 0.05);而血清N-MID水平由15.46 ng/ml上升到27.07 ng/ml,BALP水平均值由14.05 μg/ml上升到24.31 μg/m,分别上升了75.1%和73.0%(均P<0.01)。用药12个月后,患者股骨颈骨密度与用药前比较仍无明显变化(P>0.05),腰椎L2~L4 骨密度由0.753 g/cm2上升到0.807 g/cm2,上升了7.2%(P<0.01);而血清N-MID和BALP水平由用药前15.46 ng/ml、14.05 μg/ml上升到49.38 ng/ml、33.99 μg/ml,与治疗前相比分别上升了219.4%和141.9%(均P<0.01)。 结论:在促进骨合成的骨质疏松治疗中,血清N-MID及BALP水平较骨密度测量更敏感。因此,骨密度测量联合血液骨转化标志指标检测,可以对骨质疏松疗效进行有效监测。
|
|
谷氨酸在睡眠和觉醒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收藏
石玉锋, 虞燕琴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5): 583-59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5.018
摘要(
151 )
PDF(673KB)(
368
)
谷氨酸作为一种兴奋性的神经递质,参与睡眠和觉醒的发生及维持。本文综述了谷氨酸在睡眠和觉醒中的作用,尤其是脑干、外侧下丘脑和基底前脑的谷氨酸在睡眠觉醒中的作用。其中脑干的谷氨酸能既调节清醒时脑活动和肌张力的维持,又调节快速动眼睡眠时相的脑电并引起肌无力;外侧下丘脑的谷氨酸通过激活食欲素神经元,参与外侧下丘脑的唤醒系统;基底前脑的谷氨酸参与脑电去同步化并引起睡眠的减少;而大脑皮层的谷氨酸能神经元不但是觉醒系统的最终作用靶点,而且它本身也可以参与觉醒的调节。同时,谷氨酸能神经元通过与其他类型的神经元的相互作用来调控睡眠觉醒的各个阶段,在脑内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睡眠觉醒调节网络,因此不同睡眠觉醒时相的转变,可能存在不同的神经环路机制。文中着重探讨了谷氨酸参与的睡眠觉醒时相转换的神经环路及可能的机制。
|
|
经典转化生长因子β/Smad信号和Wnt/β-catenin信号间的相互作用
收藏
饶翠, 林山力, 文欢, 邓红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5): 591-59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5.019
摘要(
224 )
PDF(618KB)(
385
)
TGF-β信号通路是调节细胞生长和分化的的重要通路,此外还参与纤维化疾病发生和肿瘤发生发展的调控。Wnt信号通路是调节胚胎发育和肿瘤侵袭转移的重要通路。近10年来研究表明,这两条通路在调节胚胎发育、纤维化疾病发生以及肿瘤的演进等过程中共同发挥着重要作用,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这两条通路存在Smad、轴蛋白(Axin)、蓬乱蛋白(Dvl)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几个典型的相互作用的交叉点。本文着重阐述经典的TGF-β信号通路和Wnt信号通路在这几个交叉点的相互作用模式,以更好地应对纤维化疾病和肿瘤的进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