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2期 刊出日期:2013-03-25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述评  专题报道  论著  综述  病例报道 
述评
病原菌耐药信号传导机制及多抗原肽疫苗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收藏
孙爱华, 方佳琪, 严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2): 125-13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2.001
摘要( 378 )     PDF(728KB)( 386 )

细菌耐药性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医学问题之一。接种疫苗是预防各种传染病最为经济和有效的措施,也是预防和控制耐药性病原菌感染相关传染病的有效途径。文中介绍了病原菌耐药相关信号传导机制及新型多抗原肽疫苗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其发展趋势,以供相关领域研究者参考。

专题报道
细菌药物钝化酶基因分布及其表达诱导与抑制机制的研究   收藏
吴亦斐, 孙爱华, 赵金方, 葛玉梅, 严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2): 131-14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2.002
摘要( 463 )     PDF(1249KB)( 271 )
目的:了解临床常见病原菌药物钝化酶基因及其优势基因携带模式,抗生素诱导药物钝化酶基因表达上调的作
用及其与细菌组氨酸激酶的关系。
方法:采用PCR和测序法,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临床菌株携带的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钝化酶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了解抗生素诱导及组氨酸激酶阻断剂氯氰碘柳胺抑制药物钝化酶基因表达的作用。
结果:63株大肠埃希菌中检出4种β-内酰胺类、2种氨基糖苷类和1种大环内酯类钝化酶基因,优势基因携带模式为[TEM+CTX-M]+aac(3)-Ⅱ+mphA 16株(25.4%)和[TEM+CTX-M]+aac(6′)-Ⅰb 13株(20.6%)。24株金黄色葡
萄球菌中检出2种β-内酰胺类、3种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基因,优势基因携带模式为aph(3′)(41.7%)或aac(6)-Ⅰe-
aph(2)-Ⅰa(25.0%)。28株肺炎克雷伯菌中检出4种β-内酰胺酶、2种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基因,优势基因携带模式为
[TEM+SHV]+[aac(6′)-Ⅰb+aac(3)-Ⅱ](28.6%)和[TEM+SHV]+[aac(6′)-Ⅰb+aac(3)-Ⅱ]+mph(17.8%)。鲍曼不动杆菌和阴沟肠杆菌也以携带两类或三类药物钝化酶基因为优势模式。1/4 MIC青霉素、头胞噻肟和链霉素,能诱导3种β-内酰胺类和4种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基因表达显著上调(P<0.05),该诱导作用可被氯氰碘柳胺
所抑制(P<0.05)。
结论:上述临床常见病原菌多携带多类药物钝化酶基因并存在不同的优势基因携带模式。低浓度抗生素可能诱导药物钝化酶基因表达上调,但可被组氨酸激酶阻断剂所抑制。
fliY基因在空肠弯曲菌致病性相关趋化和定植中的作用   收藏
楼宏强, 葛玉梅, 张金良, 严杰, 赵金方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2): 141-14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2.003
摘要( 339 )     PDF(1541KB)( 263 )

目的:构建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鞭毛马达开关蛋白FliY编码基因(fliY)敲除突变株,了解FliY蛋白控制细菌鞭毛运动的作用及其与细菌趋化和定植的关系。
方法:采用pBluescript-Ⅱ-SK质粒构建用于敲除空肠弯曲菌NCTC11168株fliY基因的自杀质粒。根据同源交换原理,利用自杀质粒构建空肠弯曲菌fliY基因敲除突变株(fliY-)。采用PCR、PCR产物测序与Western Blot,对fliY-突变株进行鉴定。采用体外菌落迁徙试验、细菌趋化试验以及小鼠空肠定植试验,检测fliY-突变株趋化和定植能力。
结果:fliY-突变株生长曲线与野生株相似,但PCR与测序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fliY--突变株中fliY基因已被敲除。与野生株比较,fliY-突变株半固体平板上菌落明显较小(P<0.05),对脱氧胆酸钠和牛胆汁趋化能力显著下降(P<0.05),在感染小鼠空肠组织标本中的细菌数(CFU)也明显减少(P<0.05)。
结论:空肠弯曲菌fliY基因功能与调控鞭毛运动作用有关,从而对细菌趋化和定植过程产生重大影响。

肠道杆菌耐药性及其耐药相关Ⅰ类整合子可变区结构与进化   收藏
王欢, 包其郁, 孙爱华, 赵金方, 葛玉梅, 严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2): 149-155.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2.004
摘要( 302 )     PDF(1002KB)( 269 )

目的:了解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临床菌株耐药性,及其Ⅰ类整合子分布、可变区耐药基因盒与分子进化关系。
方法:采用K-B法检测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12种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及其产物测序检测上述菌株中Ⅰ类整合子携带率及可变区耐药基因盒。采用Clustal X和MEGA软件分析Ⅰ类整合子基因盒中耐药基因分子进化关系。
结果: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率为54.2%~100%,大肠埃希菌和阴沟肠杆菌对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率也高达41.6%~62.5%。62.5%(15/24)大肠埃希菌、67.9%(19/28)阴沟肠杆菌、83.3%(20/24)鲍曼不动杆菌检出Ⅰ类整合子,81.5%(44/54)Ⅰ类整合子呈现为4种单条带谱型,其余为3种双条带谱型。Ⅰ类整合子可变区耐药基因盒中存在aac(6′)、sad(3″)、aad(2″)、cat(4′)和dfr(7、A13和15)耐药基因,可分别介导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氯霉素和磺胺类抗生素耐药。根据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序列差异,上述菌株携带的Ⅰ类整合子可分成4个分子进化组。
结论:上述肠道杆菌耐药情况严重并携带高含多种耐药基因盒的Ⅰ类整合子,Ⅰ类整合子有4条不同的进化途径。

感染过程中钩端螺旋体外膜蛋白抗原表达水平变化及其调控机制   收藏
郑林立, 葛玉梅, 胡玮琳, 严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2): 156-16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2.005
摘要( 345 )     PDF(2423KB)( 255 )

目的:了解感染人巨噬细胞过程中问号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黄疸出血群赖型赖株主要外膜蛋白(OMP)抗原表达水平变化及其OmpR相关基因调控机制。
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问号钩体赖株OmpR及其组氨酸激酶(HK)基因和结构功能域。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钩体感染人THP-1巨噬细胞前后钩体主要OMP编码基因mRNA水平的变化。采用HK胞外区多肽抗血清封闭试验及氯氰碘柳胺阻断试验,检测OmpR及其HK对感染过程中问号钩体OMP编码基因mRNA水平变化的影响。
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LB015和LB333可能是问号钩体赖株OmpR编码基因,LB014可能是其HK编码基因。问号钩体赖株感染THP-1细胞后,lipL21、lipL32、lipL41基因mRNA水平迅速并持续下降(P<0.01),groEL、mce、loa22、ligB基因mRNA水平瞬时迅速升高(P<0.01)。氯氰碘柳胺或HK抗血清处理可使感染THP-1细胞而显著下降的问号钩体lipL21和lipL48基因mRNA水平明显回升(P<0.01),氯氰碘柳胺处理可使感染THP-1细胞而显著升高的groEL、mce、loa22、ligB基因mRNA水平明显下降(P<0.01)。
结论:问号钩体赖株感染人巨噬细胞后主要OMP抗原表达水平发生明显变化。问号钩体赖株染色体中存在一组编码OmpR及其HK的基因,其主要功能可能是下调感染过程中部分OMP抗原表达水平。

钩端螺旋体groEL基因原核表达及其产物免疫保护作用   收藏
李小余, 王银环, 严杰, 程东庆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2): 164-17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2.006
摘要( 339 )     PDF(953KB)( 272 )

目的:构建问号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黄疸出血群赖型赖株groEL基因原核重组表达系统,了解重组表达的GroEL蛋白(rGroEL)对金地鼠的免疫保护作用。
方法:采用高保真PCR扩增问号钩体赖株groEL基因并测序,常规方法构建groEL基因原核表达系统。采用SDS-PAGE联合Bio-Rad凝胶图像分析系统检查rGroEL表达情况及其可溶性,Ni-NTA亲和层析法提纯rGroEL。观察rGroEL免疫金地鼠对问号钩体赖株感染的保护率。采用MAT法检测免疫动物血清与我国流行问号钩体血清群交叉凝集效价。
结果:所克隆的groEL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中相应基因完全相同。所构建的groEL基因原核表达系统能表达可溶性rGroEL。100和200 μg rGroEL对金地鼠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50.0%和75.0%。rGroEL免疫金地鼠血清可不同程度地凝集各问号钩体血清群。
结论:GroEL蛋白是问号钩体属特异性保护性抗原,可用于制备通用性钩体基因工程疫苗。

甲型副伤寒杆菌pagC基因分布及其重组表达产物免疫保护作用   收藏
张佳, 范欣丽, 葛玉梅, 严杰, 孙爱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2): 171-17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2.007
摘要( 331 )     PDF(755KB)( 277 )
目的:了解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临床菌株pagC基因携带率及序列保守性,确定甲型副伤寒沙门菌pagC基因原核重组表达产物rPagC免疫原性和保护作用。
方法:采用PCR及其产物测序了解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临床菌株pagC基因携带率及序列保守性。构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pagC基因原核表达系统,Ni-NTA亲和层析法提纯表达的rPagC。采用SDS-PAGE和BioRad凝胶图象分析系统检测rPagC表达情况及其产量。采用免疫扩散法、ELISA和Western Blot鉴定其抗原性和免疫反应性。采用小鼠感染模型了解rPagC对甲型副伤寒杆菌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微量肥达试验检测rPagC免疫小鼠血清凝集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的效果。
结果:所有被检测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临床菌株均携带pagC基因,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高达99.1%~100%和98.4%~100%。所构建的原核表达系统能高效表达rPagC。rPagC免疫家兔可产生高效价抗体并能与甲型副伤寒杆菌全菌抗血清产生阳性Western杂交信号。ELISA结果显示,97.1%(66/68)甲型副伤寒患者血清标本rPagC抗体阳性。100 μg和200 μg rPagC对感染小鼠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73.3%(11/15)和86.7%(13/15)。rPagC免疫小鼠血清对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和伤寒沙门菌H抗原凝集效价高达1∶10~1∶40。
结论:pagC基因在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株中分布广泛。rPagC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及较强的免疫保护作用,可作为甲型副伤寒杆菌基因工程疫苗候选抗原。
论著
辣椒素对大鼠肠系膜阻力血管的舒张作用及其机制   收藏
陈强, 朱欢欢, 张媛媛, 张媛, 王利宏, 郑良荣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2): 177-18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2.008
摘要( 381 )     PDF(1248KB)( 286 )

目的:观测辣椒素(capsaicin,CAP)对大鼠肠系膜阻力血管的舒张作用,探讨其可能机制。
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取肠系膜动脉三级分支约2 mm长血管环,置于DMT 610M系统,记录张力变化。
结果:CAP(10-9~10-5 mol/L)对苯肾上腺素(PE)预收缩的内皮完整血管和去内皮血管产生浓度依赖性的舒张作用,其中内皮完整组的血管舒张作用比去内皮组更明显,两者相比CAP在10-7~10-5 mol/L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该舒张作用可被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AME和CGRP竞争性阻滞剂CGRP8-37阻断。CGRP(10-10~3×10-8 mol/L)对PE预收缩的内皮完整血管和去内皮血管产生浓度依赖性的舒张作用,其中内皮完整组的血管舒张作用比去内皮组更明显,两者相比CGRP在3×10-9~3×10-8 mol/L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物质对PE预收缩的内皮完整血管无舒张作用。
结论:CAP对大鼠肠系膜阻力动脉具有部分内皮依赖性舒张作用,该作用机制与其促进内皮一氧化氮合酶(NOS)途径有关;CAP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血管效应与CGRP释放有关。

磷脂酶C分子在结核分枝杆菌触发树突状细胞细胞骨架重排中的作用   收藏
徐水凌, 徐妍, 黄佳, 范宏彦, 金梦媚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2): 184-19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2.009
摘要( 599 )     PDF(1679KB)( 283 )

目的:研究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侵入小鼠树突状细胞株(DC2.4)时细胞骨架微丝、微管变化及其与磷脂酶C(PLC)分子的关系。
方法:建立人结核分枝杆菌H37Rv株DC2.4细胞混合培养模型。采用罗丹明标记的鬼笔环肽(Palloidin-TRITC)染细胞F-actin,用抗微管蛋白β亚单位的小鼠一抗和荧光素标记的兔抗小鼠二抗染细胞微管,检测H37Rv株侵入DC2.4细胞时细胞骨架的变化情况,并计算F-actin重排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DC2.4细胞浆和细胞膜中PLC分子的表达。采用PLC分子抑制剂U73122预处理DC2.4细胞,观察H37Rv株侵入率变化以及对细胞骨架变化的影响。
结果:结核分枝杆菌H37Rv株与DC2.4细胞共育2 h,即见有细菌侵入,共育4、6、8、10、12 h后,H37Rv侵入率分别为(26.1±4.5)%、(39.9±5.6)%、(51.2±5.9)%、(57.9±6.1)%和(63.9±6.8)%;H37Rv侵入2、4、6、8、10、12 h时,F-actin重排百分率分别为(26.9±1.5)%、(59.3±2.8)%、(72.7±4.8)%、(78.2±5.9)%、(63.3±2.9)%和(43.2±2.6)%,而PLC信号分子阻断后,DC2.4细胞的侵入率则分别为(13.6±3.1)%、(14.2±3.9)%、(15.1±4.3)%、(16.8±4.0)%和(18.3±5.2)%,F-actin重排率也分别为(18.5±1.2)%、(22.3±1.7)%、(23.6±2.5)%、(24.8±2.3)%、(22.3±1.3)%和(23.8±1.8)%,而微管变化不大;混合培养4、6、8、10 h,PLC信号通路阻断前的侵入率和F-actin重排率明显高于PLC分子阻断后(P<0.05)。侵入2 h后,DC2.4细胞膜中的PLC分子表达即开始升高,至8 h时达最高;U73122可抑制DC2.4细胞膜中PLC分子的表达,而对细胞浆中的PLC分子影响不大。
结论: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激活DC2.4细胞PLC分子触发F-actin细胞骨架重排,从而侵入DC2.4细胞,且PLC分子的表达主要存在于DC2.4细胞膜上。

广泛性焦虑症与抑郁症患者皮肤交感反应对照研究   收藏
蒋红, 王灵, 王新玲, 冯锐, 章迎春, 屠玲玲, 陈炜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2): 192-19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2.010
摘要( 467 )     PDF(885KB)( 313 )

目的:探讨广泛性焦虑症(GAD)与抑郁症(MDD)患者皮肤交感反应(SSR)的差异。
方法:对30例GAD患者、30例MDD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检测 SSR的潜伏期与波幅,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HC)比较。
结果:GAD组治疗前SSR潜伏期低于HC组,波幅明显高于HC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MDD组治疗前潜伏期比HC组明显延长,波幅明显低平,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且有2例未引出波形。经治疗后,GAD组潜伏期水平较治疗前延长,接近于对照组水平;波幅较治疗前降低,但高于对照组(P>0.05);MDD组潜伏期较治疗前降低(P<0.05),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MDD组的SSR潜伏期明显延长,GAD组潜伏期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D组波幅明显低平,而GAD组波幅明显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相关分析显示,SSR各参数与HAMA和HAMD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7和0.73。
结论:GAD与MDD在SSR的电生理检测方面有显著性差异。

人参皂苷Rb1对睡眠剥夺大鼠学习记忆及脑内生长抑素表达的影响   收藏
董静尹, 王俊波, 方洁, 袁张根, 陆柯洁, 金怡, 曾玲晖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2): 197-20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2.011
摘要( 358 )     PDF(3288KB)( 262 )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b1 (ginsenosides Rb1,GSRb1)对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SD)大鼠学习记忆与海马及额叶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表达的影响。
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睡眠剥夺2 d组、4 d组、6 d组和未睡眠剥夺(SD 0 d)组,每组再分为GSRb1用药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共8组。采用改良小平台水环境法制作SD大鼠模型。造模前大鼠分别腹腔内注射GSRb1 30 mg/(kg·d)或生理盐水7 d。睡眠剥夺2 d、4 d和6 d后采用Morris迷宫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法结合图像分析脑内SS阳性神经元数量及SS平均光密度。
结果:与SD0d组大鼠比较,SD各组大鼠游泳平均速度减慢(P<0.01),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海马CA4&DG区SS表达下降(P<0.05);SD 2 d组大鼠额叶SS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而SD 4 d、6 d组SS表达减少明显(P<0.05)。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SD组同时段的GSRb1用药组大鼠游泳平均速度显著加快(P<0.05),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用药组各时段海马内SS阳性神经元数量均明显增多,SS表达增强(P<0.05)。
结论:人参皂苷Rb1能显著改善SD大鼠认知功能,该作用可能与增加海马内SS密切相关。

基底节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1H-MRS分析   收藏
周蕾, 楼敏, 郑水红, 李捷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2): 205-21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2.012
摘要( 429 )     PDF(869KB)( 277 )

目的:探讨首发左侧基底节脑梗死患者左前额叶白质、梗塞区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的变化,及其与脑梗死后抑郁(PSD)、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的关系。
方法:首发左侧基底节脑梗死患者以及健康对照者在发病1周和1月时行1H-MRS扫描,采集N-乙酰门冬氨酸(NAA)、胆碱 (Cho)、肌酐(Cr)波谱图。并在1周、1个月、6个月时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ADL)。根据HAMD结果分为PSD组和非脑梗死后抑郁(NPSD)组,比较各组间1H-MRS代谢物值差异,及其与NIHSS、ADL的相关性。
结果:共纳入22例左侧基底节脑梗死患者,其中10例诊断为PSD、12例为脑梗死后非抑郁(NPSD),10例健康对照者。1H-MRS显示脑梗死后1周和1个月,左前额叶白质区和左侧基底节区NAA/Cr较正常组降低(P<0.05),Cho/Cr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PSD患者的NAA/Cr较 NPSD组更低(P<0.05),而Cho/Cr较NPSD患者高(P<0.05)。1个月时PSD组左前额叶白质NAA/Cr与NIHSS相关(r=-0.551,P=0.032);Cho/Cr与ADL相关(r=0.682,P=0.005)。
结论:基底节脑梗死后PSD 者1H-MRS的代谢物变化明显,可能对早期预测PSD有价值。

国产依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收藏
于忠, 项美香, 马长生, 张树龙, 杨延宗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2): 212-21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2.013
摘要( 370 )     PDF(547KB)( 283 )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国产依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筛选18~75岁,持续时间≤90 d(1 h~90 d),心室率≥60次/min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房扑患者共99例,随机分为依布利特组和普罗帕酮组各49和50例。依布利特组首剂1 mg静注,如无效10 min后再给予1 mg。普罗帕酮组首剂70 mg静注,如无效10 min后再给予70 mg。
结果:两组均能有效降低房颤/房扑的心室率。转复率:依布利特组69.39%(34/49),普罗帕酮组44.00%(22/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复时间:依布利特组显著短于普罗帕酮组(16.79±12.31)min对(36.92±11.38)min,P<0.01。不良反应:依布利特组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非持续性单形性室速,发生率6.12%(3/49),普罗帕酮组多为一过性低血压及长间歇,一例出现急性左心衰。
结论:依布利特转复房颤/房扑的疗效高于普罗帕酮,转复时间短于普罗帕酮,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须在严格监控下进行。

综述
p53非依赖性信号通路在DNA损伤致细胞凋亡中的研究进展   收藏
张潇芸, 姜英, 杨军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2): 217-22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2.014
摘要( 778 )     PDF(1061KB)( 435 )

p53在DNA损伤诱导细胞凋亡中发挥关键作用,但p53基因在大多数肿瘤细胞中易发生突变,突变率可超过50%。目前研究发现,p73、p63、Caspase 2、NF-κB等蛋白介导的信号通路能够在p53非依赖的DNA损伤诱导细胞凋亡中发挥作用。因此,有必要对p53非依赖信号通路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癌症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哺乳动物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的生殖内分泌调节与行为作用   收藏
孟凡森, 陈学群, 杜继曾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2): 224-23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2.015
摘要( 339 )     PDF(706KB)( 279 )

哺乳动物中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gonadotropin-inhibitory hormone,GnIH)同源物(RF-amide related peptide,RFRP)的神经元胞体主要存在于下丘脑背内侧核(dorsomedial hypothalamic nucleus,DMH),其神经纤维主要投射到视前区(preoptic area,POA)和下丘脑正中隆起,其受体主要分布在下丘脑。RFRP神经元投射到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神经元上;最终,RFRP和GnRH共同完成哺乳动物生殖轴功能调节。

儿童漏斗胸Nuss术后镇痛的研究进展   收藏
周晨, 金海燕, 李建华, 胡智勇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2): 232-23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2.016
摘要( 299 )     PDF(535KB)( 281 )

漏斗胸是儿童中最常见的先天性胸壁畸形,而Nuss术是目前最先进的矫形术式。其优点是避免了过去Ravitch术带来的巨大创伤,但所造成的术后疼痛的严重程度却不亚于开胸术。因此,合理有效的术后镇痛就显得十分重要。文中就影响儿童漏斗胸Nuss术后疼痛的因素、镇痛方式和相关并发症,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乙型肝炎病毒对精子和辅助生殖技术结局的影响   收藏
李苗, 朱依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2): 237-24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2.017
摘要( 427 )     PDF(629KB)( 302 )

乙型肝炎病毒(HBV)垂直传播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随着辅助生殖技术(ART)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HBV携带夫妇借助于ART获得了子代。然而,HBV的垂直传播现象仍然不可完全避免,尤其是父婴垂直传播。原因在于HBV感染精子的机制至今仍未阐明。了解HBV携带者精子的HBV感染状况及其与精子参数的关系,随访男性HBV患者接受ART治疗后的结局,揭示HBV感染精子的机制,将有助于在解决了生育问题的同时更好地为防控HBV的父婴垂直传播提供新的思路。

病例报道
成人侧脑室枕角扩大畸形2例   收藏
洪远, 邵安文, 张建民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2): 242-24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3.02.018
摘要( 438 )     PDF(174KB)( 287 )

病例摘要
病例1:女,56岁,因“记忆力下降2月余”入院。2个月前无诱因下出现记忆力下降,远近记忆均受累。伴反应迟钝,注意力减低。体格检查:无明显异常。辅助检查:腰椎穿刺检查测颅内压为160 mmH2O,脑脊液常规检查无异常。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提示:两侧脑室枕角、三角部呈对称性扩大,其周围白质量减少变薄,双侧脑室额角缩小(图1A、B),胼胝体缺如,小脑萎缩(图1C)。因无明显不适症状,未予治疗,随访1年余未发现病情加重。
病例2:男,42岁,因“头痛乏力1月”入院。1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痛,不剧,而间歇性发作,每次持续数分钟,间歇期表现正常。体格检查:无明显异常。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提示:两侧脑室枕角、三角部明显扩大,其周围白质量减少变薄,双侧脑室额角缩小(图1D、E),胼胝体缺如,小脑萎缩(图1F)。因无明显不适症状,未予治疗,随访7月余未发现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