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6期 刊出日期:2012-11-25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述评  专题报道  论著  病例报道  综述 
述评
阳离子聚合物作为基因载体的研究进展   收藏
汤谷平;范辉;胡奇达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6): 593-59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2.06.001
摘要( 330 )     PDF(780KB)( 302 )
随着对生物材料学、基因组学及药物学等研究的深入,阳离子聚合物材料在基因传递、药物释放的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受到研究者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文中就阳离子聚合物作为基因载体的特点、研究进展和趋势等作一概述。
专题报道
主客体组装的金刚烷甲酸-阿霉素/聚阳离子材料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收藏
李永斌;王凯;胡天楠;王启闻;胡奇达;周峻;胡秀荣;汤谷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6): 599-60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2.06.002
摘要( 557 )     PDF(4658KB)( 229 )
目的:合成以金刚烷甲酸阿霉素(Ada-Dox)为客体,聚乙烯亚胺PEI600-γ-羟丙基环糊精(γ-hy-PC)为主体的超分子纳米材料,观察其理化特性和转基因功能。
方法: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将Ada-Dox组装到γ-hy-PC材料上,制成γ-hy-PC/Ada-Dox的载药纳米粒子。用1H-NMR、NOESY、UV-Vis、XRD、TGA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粒径和电势的测定和凝胶电泳阻滞实验观察其浓缩质粒DNA的能力,在人肝癌细胞BEL-7402和 SMMC-7721细胞上对载体材料的细胞毒性进行评价,并进行细胞迁移和细胞形态学鉴定实验,在HEK293细胞上进行体外转染实验以及在BEL-7402细胞上进行细胞吞噬实验。
结果:1H-NMR、NOESY、UV-Vis、XRD、TGA证实成功地合成了γ-hy-PC/Ada-Dox复合物;UV-Vis测得其载药量分别是0.5%和5.5%;载药量0.5%和5.5%的γ-hy-PC/Ada-Dox分别在N/P为3和4时可以浓缩质粒DNA;MTT实验结果显示材料的毒性均低于PEI 25 kDa;细胞迁移与H/E染色实验表明合成的材料都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体外转染实验显示,γ-hy-PC具有较高的转染效率,且随着载药量的增加,转染效率逐渐降低;细胞吞噬实验结果表明γ-hy-PC/Ada-Dox可同时携带药物和FAM-siRNA进入细胞。
结论:成功地合成了γ-hy-PC/Ada-Dox复合物,并表现出一定基因转染效率和抗肿瘤活性。
聚乙烯亚胺/环糊精聚合物偶合雷公藤内酯醇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收藏
胡天楠;王启闻;金雪;胡奇达;王训师;徐桑;周峻;汤谷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6): 610-61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2.06.003
摘要( 431 )     PDF(3799KB)( 270 )
目的:合成并表征雷公藤内酯醇-聚乙烯亚胺-环糊精聚阳离子复合物,考察雷公藤内酯醇-聚乙烯亚胺-环糊精在几种不同癌细胞上的抗癌活性和siRNA携带能力。
方法:通过N,N′-羰基二咪唑将雷公藤内酯醇偶合到聚乙烯亚胺-环糊精载体材料上,制成雷公藤内酯醇-聚乙烯亚胺-环糊精纳米复合物。用1H-NMR、FT-IR和XRD对该材料进行了谱学表征,用MTT、划痕实验和伊红-苏木精染色实验对其细胞毒性和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了评估,并用凝胶电泳实验、粒径和表面电势的测定及携带siRNA的细胞荧光染色实验,初步研究了聚合物的siRNA压缩能力与携带能力。
结果:合成了雷公藤内酯醇-聚乙烯亚胺-环糊精聚阳离子复合物,且雷公藤内酯的接入率为10%(w/w)。聚合物在N/P为5时具有较好的siRNA压缩能力,形成粒径约为(300±15)nm 和表面电荷为(8±2.5)mV的微粒,细胞毒性实验、 划痕实验及HE染色实验表明雷公藤内酯醇-聚乙烯亚胺-环糊精聚合物毒性降低,具有较好的抑制细胞转移能力,能有效携带siRNA并进入细胞中。
结论:雷公藤内酯醇-聚乙烯亚胺-环糊精可在体外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迁移,并可携带siRNA进入细胞内部,有望用于肿瘤的基因/药物协同治疗。
四种聚阳离子载体材料的体外细胞学及体内性质研究   收藏
姚祺;金雪;胡天楠;王启闻;王训师;胡奇达;徐桑;周峻;汤谷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6): 620-63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2.06.004
摘要( 519 )     PDF(3955KB)( 259 )
目的:对四种非病毒型聚阳离子载体材料的理化性质、体外细胞学及体内性质进行研究。
方法:合成聚乙烯亚胺-环糊精(PEI-CyD)、聚乙烯亚胺-聚天冬酰胺(PEI-PHPA)和烷基胺-聚天冬酰胺(PEE-PHPA)等三种聚阳离子材料,用1H核磁共振对载体材料的结构进行确定;凝胶电泳实验研究了载体材料对质粒DNA的浓缩能力;粒径分析仪测定了载体材料结合DNA后的粒径及表面电荷。用MTT法在COS-7、A549、HEK-293和C6等细胞株上测定了四种载体材料的细胞毒性;在HEK-293细胞株上进行了体外细胞转染实验。进行了四种载体材料体内毒性、组织分布和体内携带报告基因转染实验。
结果:1H核磁共振证实了它们的结构。在N/P小于40时,载体材料的平均粒径在100~250 nm,表面电荷在10~35 mV,适合体外细胞的吞噬。体外细胞毒性表明,PEE-PHPA在C6、COS-7、A549和HEK293细胞上的IC50 值分别为21.5、20.2、7.30和37.1 μg/ml,PEI 25 kD的IC50值分别为15.8、18.3、11.4和36.7 μg/ml,PEI-CyD和PEI-PHPA在实验所测定的浓度范围中,细胞的存活率高于60%。四种聚阳离子材料都具有较强的DNA缩合能力,且有较好的体外基因转染能力。体内急性毒性实验表明,PEI-PHPA、PEE-PHPA载体材料为低毒性载体材料,其LD50值大于500 mg/kg,血项指标表明PEE-PHPA载体材料对肝、肾功能有轻微影响,体内分布显示,四种聚阳离子载体材料在肾富集较高。
结论:PEI-CyD、PEE-PHPA和PEI-PHPA聚阳离子载体材料均有较好的体外基因转染能力,能够携带报告基因在体内表达,其中PEI-CyD和PEE-PHPA是具有应用前景的非病毒性基因药物载体。
改性蒙脱石构建多功能载药体系的研究   收藏
金雪;王启闻;胡天楠;徐桑;胡奇达;周峻;汤谷平;胡秀荣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6): 631-63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2.06.005
摘要( 424 )     PDF(3070KB)( 275 )
目的:构建以蒙脱石为骨架,将药物插层于蒙脱石中,用聚阳离子材料包裹于外层,制成药物缓释和基因输送体系。
方法:将阿霉素(Dox)插层入蒙脱石层间,用聚乙烯亚胺(PEI)包裹载药蒙脱石外层,使之具有正电荷。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热重分析(TGA)等方法对聚合物进行化学表征;粒度分析和扫描电镜对聚合物进行形态学观察;进行了体外药物释放实验;通过凝胶电泳阻滞实验对体系的DNA结合能力进行了测定;在COS-7和SKOV3两种细胞株上进行了细胞毒性实验;进行了PEI-蒙脱石对胃粘膜保护的体内实验。
结果:粉末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和热重实验表明阿霉素插层于蒙脱石层间,导致蒙脱石层间距增加至31.3 。在1 560 cm-1和2 850 cm-1处出现PEI特征峰,1 350 cm-1处出现Dox特征峰,表明体系含有PEI和Dox两种物质。粒度分析和扫描电镜表明颗粒直径约为600 nm,表面电荷约为30 mV;体外释药结果说明体系在72 h内体系药物释放稳定,药物浓度在6×10-4至8×10-4 mg/ml;凝胶电泳阻滞实验证明,在PEI/Dox/MMT:DNA质量比为20∶1时体系能够基本完全结合DNA;MTT实验证明,在COS-7和SKOV3两种细胞上,改性蒙脱石在实验浓度范围内,细胞的存活率皆超过80%;体内实验证明,0.3 μg剂量的PEI-蒙脱石对于胃粘膜具有良好的保护能力。
结论:构建了功能化的蒙脱石载药体系。
盐酸贝那普利多晶型的制备和表征   收藏
方红;胡秀荣;顾建明;陈关喜;冯建跃;汤谷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6): 639-64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2.06.006
摘要( 594 )     PDF(3361KB)( 324 )
目的:获得制备盐酸贝那普利两种晶型——A晶型和B晶型的制备工艺,研究不同晶型的盐酸贝那普利在红外光谱、热稳定性和晶体结构上的差异,探讨两种晶型的转晶条件及稳定性关系。
方法:用傅里叶红外光谱(IR)、热重(TG)、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粉末衍射(PXRD)、X射线单晶衍射(SCXRD)等分析手段,对盐酸贝那普利A晶型和B晶型分别进行表征研究。
结果:获得了A晶型和B晶型的制备工艺、晶体结构及晶体稳定性。晶体结构分析表明,A晶型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晶胞参数a=7.8655(4),b=11.7700(6),c=13.5560(7),β=102.9470(10)°,晶胞体积V=1223.07(11)3,晶胞内分子数Z=2。B晶型属正交晶系,空间群P212121,晶胞参数a=7.9353(8),b=11.6654(11),c=26.6453(16),晶胞体积V=2466.5(4)3,晶胞内分子数Z=4。从DSC和XRD结果表明B晶型热处理后会转变成A晶型。
结论:盐酸贝那普利A晶型和B晶型都是无水晶型,是分子构型不同产生的多晶型,A晶型的高温稳定性优于B晶型。
论著
乌灵菌粉抗大鼠戊四唑诱导癫痫的作用   收藏
陈冠锋;任光丽;张力三;胡兴越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6): 647-65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2.06.007
摘要( 327 )     PDF(646KB)( 236 )
目的:研究乌灵菌粉对大鼠戊四唑的癫痫点燃过程和点燃后学习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戊四唑点燃模型组(模型对照组),低剂量乌灵菌粉组(0.3 g·kg-1),高剂量乌灵菌粉组(0.6 g·kg-1)和空白对照组。各组大鼠隔日腹腔注射亚惊厥剂量戊四唑(35 mg·kg-1),空白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共12次。乌灵菌粉于每次戊四唑注射前30 min灌胃。采用放射状八臂迷宫(四臂放食物)测试大鼠学习能力。化学荧光法测定大鼠脑内组胺含量。
结果:(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低剂量乌灵菌粉组第7次注射戊四唑后发作级别显著降低,第6次注射戊四唑后肌阵挛潜伏期明显延长,第7次注射戊四唑后癫痫泛化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高剂量乌灵菌粉组第6、7和8次注射戊四唑后癫痫发作级别明显降低,第8和9次注射戊四唑后肌阵挛潜伏期显著延长,第6次注射戊四唑后癫痫泛化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在放射状八臂迷宫训练3天后工作记忆和参考记忆错误次数均明显增加(P<0.05),乌灵菌粉部分逆转了这种戊四唑点燃癫痫诱发的学习能力受损;(3)模型对照组海马、皮层、丘脑和下丘脑组胺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低剂量乌灵菌粉组海马、高剂量乌灵菌粉组海马、丘脑和下丘脑组胺含量较模型对照组上升(P<0.05)。
结论:乌灵菌粉延缓大鼠戊四唑癫痫点燃的形成过程,改善癫痫大鼠的学习能力,增强脑内组胺能神经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老年抑郁的自然转归及风险预测模型   收藏
刘丽婷;陈树林;金涛;李琳;范海楠;余湘娥;方瑜;马彦;许百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6): 653-65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2.06.008
摘要( 601 )     PDF(736KB)( 243 )
目的:了解社区情境中老年抑郁的患病率、自然转归及风险因素预测模型。
方法:随机选取一个完整社区作为研究点,采用PHQ-9量表对1275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筛查;然后使用SCID,对所有PHQ-9在10分以上、50%的PHQ-9在5~9分之间的和5%的PHQ-9小于5分的老年人进行诊断性访谈,对所有接受诊断性访谈的老年人使用PHQ-9,在1年内每隔3个月随访一次,第12个月时使用SCID进行诊断访谈;把12个月之后的PHQ-9得分作为因变量,对10个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初次筛查有141人(11.1%)得分超过10分,298人(23.4%)得分为5~9分,836人(65.5%)得分为0~4分,初次诊断访谈发现符合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的老年人有93名,老年抑郁症的时点患病率是7.3%;与1年后PHQ-9得分相比,原先无抑郁症状对象中,17.6%出现抑郁症状;有抑郁症状的对象中,50%抑郁症状减少或程度下降,9%发展为明显的抑郁症状,有41%没有变化;有明显抑郁症状的对象中,12%缓解为没有明显抑郁症状,24%抑郁症状减少或程度下降,64%持续抑郁症状明显;累积疾病、社会支持、文化程度、日常能力及基线抑郁水平是其显著预测因素。
结论:老年抑郁症的患病率高,1年的自然转归无明显缓解,识别率和诊断和治疗率都很低,专科-社区卫生合作的管理模型是老年抑郁防治的重要途径之一。
PKH26标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在阿尔茨海默病大鼠中的迁移   收藏
李文玉;金日龙;胡兴越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6): 659-66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2.06.009
摘要( 443 )     PDF(2270KB)( 277 )
目的:研究荧光染料 PKH26 标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以下简称AD)大鼠中的迁移。
方法:抽取正常人骨髓,体外分离培养BM-MSC;以PKH26标记第5代BM-MSC,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BM-MSC表面标记物,并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PKH26标记率;将PKH26标记的BM-MSC尾静脉注射到正常对照组和AD动物模型组,14天后在大鼠海马区,用荧光显微镜观察PKH26标记的BM-MSC细胞。利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比较AD模型组和BM-MSC移植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
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BM-MSC表面标记物CD73和CD105呈阳性,在体外BM-MSC的PKH26标记率达100%。 Morris水迷宫实验比较BM-MSC移植组和AD动物组,BM-MSC移植组在第13、14天时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比AD动物组有显著改善。在移植BM-MSC的大鼠海马区可发现PKH26标记的BM-MSC阳性细胞,与DAPI吻合。PKH26阳性细胞在AD动物模型组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
结论:BM-MSC不仅能通过AD大鼠的血脑屏障,而且存活在AD大鼠的海马区,并有能够改善AD模型大鼠的学习障碍。
多模式MRI指导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降低出血转化的研究   收藏
林悦涵;楼敏;朱仁洋;严余清;陈智才;丁美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6): 665-67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2.06.010
摘要( 415 )     PDF(712KB)( 283 )
目的:对比CT与多模式MRI指导下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差异,明确多模式MRI指导溶栓的安全性。
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2011年10月期间接受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史、溶栓时间、基线NIHSS、血压、血糖、电解质、凝血谱和心电图,以及溶栓后CT与MRI检查等,按照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标准予以病因分组。
结果:共113例患者接受静脉rtPA治疗,平均年龄:(66±12)岁,男性74例,占65.5%,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12.4±6.5,发病至溶栓时间:(259.7±131.7)min;溶栓后24 h复查发现,34例(30.1%)出现溶栓后出血转化,其中9例(8%)为症状性出血。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多模式MRI指导下溶栓后的出血转化风险明显减少(OR=0.599,95 % CI:0.373~0.962;P=0.034)。
结论:多模式MRI指导溶栓相对于CT筛查,在静脉rtPA溶栓治疗后显示更低的出血转化率。
经桡动脉6F指引导管处理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安全性及中长期疗效分析   收藏
何梦;薛智敏;周斌全;傅国胜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6): 672-67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2.06.011
摘要( 313 )     PDF(547KB)( 295 )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6F指引导管处理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安全性和中长期疗效。
方法:分析2008年1月-2009年12月连续完成的61例经桡动脉6F指引导管介入治疗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年龄44~87岁,平均(66.03±10.02)岁。其中合并高血压者40例,合并糖尿病者14例,有吸烟史者22例,左心射血分数28%~86%,平均(62.96±12.15)%,血肌酐44~130(82.92±18.30)μmol/L。对上述患者进行术后随访(随访期从患者就诊手术后至2011年10月31日截止),了解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
结果:61例患者中左主干共置入支架67枚,全部成功置入,术中及术后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随访19~44(26.25±5.92)个月,MACE 6例(9.8%),其中死亡2例(3.3%),靶血管血运重建4例(6.6%)。SYNTAX (取自SYNergy between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with TAXus and cardiac surgery trail研究) 低危组患者 (SYNTAX评分≤32分) 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高危组患者(SYNTAX评分>32分)。
结论:经桡动脉6F指引导管处理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是安全可行的,能取得良好的中远期效果。其中SYNTAX低危组(≤32分)的患者预后更好。
病例报道
布氏杆菌病229例临床分析   收藏
刘佳;付成涛;陈晓红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6): 677-68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2.06.012
摘要( 410 )     PDF(579KB)( 284 )
目的:探讨布氏杆菌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变化的特点,总结布氏杆菌病诊断及治疗的经验。
方法:经ELISA方法确诊的229例布氏杆菌病患者,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5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的住院患者,对他们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的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这些变化的特点。
结果:与以往相比,农村发生布氏杆菌病的比例升高,不明原因传播途径的比例升高,不规则发热的比例升高,临床表现多样化,规范地联合用药治疗痊愈较快、预后较好。
结论:布氏杆菌病的临床特点在不断发生变化,临床医师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率,并坚持进行规范的抗菌治疗。
综述
生物样品中组胺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收藏
吴娟利;王兆品;包爱民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6): 681-68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2.06.013
摘要( 473 )     PDF(788KB)( 250 )
神经元性组胺参与了多种生理功能以及神经精神疾病发病机制。测定生物样品中组胺含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文中将就测定组胺方法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重点讨论最常用和较为成熟的组胺测定方法,即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方面进展。
Ghrelin在脑内的效应研究进展   收藏
路静;史利根;包爱民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6): 689-695.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2.06.014
摘要( 489 )     PDF(753KB)( 266 )
脑肠肽Ghrelin(又名胃饥饿素)是生长激素促分泌激素受体的内源性配体,在外周主要由胃底细胞产生,通过刺激食欲而调节能量代谢。在脑内,Ghrelin主要在垂体和下丘脑弓状核内产生,对下丘脑内摄食、生殖、应激反应相关神经肽的合成和分泌起重要调节作用。近年来,较多的研究聚焦于Ghrelin在调节脑内学习、记忆、情绪等高级功能方面的作用,揭示了Ghrelin抗神经元凋亡,提高认知功能,调节神经内分泌轴,例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活性而参与应激反应等显著效应。Ghrelin还极有可能在一些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有广阔的研究前景。文中将就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推动对于Ghrelin在脑内的效应的研究。
缝隙连接与脑功能研究进展   收藏
俞韩啸;虞燕琴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6): 696-70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2.06.015
摘要( 431 )     PDF(732KB)( 261 )
缝隙连接是一些细胞间连接通道的聚合物,它能够让细胞间交流一些物质,如离子、小分子,并实现交换。目前,在哺乳动物组织中已发现的缝隙连接蛋白家族大约有20个成员。其中有一半表达在神经系统中,如星型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可以表达某些特定的缝隙连接蛋白。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缝隙连接对于胶质细胞间、星型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之间,以及神经元之间的细胞间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并与维持正常脑功能密切相关。文中以胶质细胞间和神经元之间,以及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之间的缝隙连接与脑功能的研究进展,作为主题进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