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1期 刊出日期:2011-01-25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述评  专题报道  论著  经验交流  综述  病例报道 
述评
药物分析几种新技术的应用进展   收藏
郭常川;曾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1): 1-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1.01.001
摘要( 579 )     PDF(1238KB)( 381 )
评述药物分析的几种新技术,包括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流动注射分析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其中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作为一种新的非同位素标记分析技术,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无放射性污染等优点,能有效消除杂质与背景荧光以提高信噪比,目前广泛用于药物含量测定、酶活性测定、DNA检测和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流动注射分析是一种新型的微量、高速和自动化的分析技术,具有分析速度快、样品和试剂消耗量少、设备与操作简单、分析效率高等特点,可与各种检测器联用,检测手段灵活多样,适用性广泛,目前在药物分析领域主要用于药物含量测定和生物内源性物质的分析;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集液相色谱的高分离效能与质谱的高选择性、高灵敏检测能力于一体,是组分复杂样品和微量/痕量样品分离分析的最有力的研究手段,是药物分析相关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目前广泛用于药物及天然产物化学成分分析、药物代谢研究、残留物分析等。
专题报道
RP-HPLC法测定人尿苷二磷酸葡醛酸转移酶UGT1A3转基因细胞中槲皮素   收藏
姚艳;张霞;刘瑶;余露山;蒋惠娣;曾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1): 7-1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1.01.002
摘要( 391 )     PDF(1380KB)( 236 )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重组UGT1A3转基因细胞中槲皮素,并研究该酶对槲皮素的相关代谢及动力学参数测定。
方法:Bac-to-Bac系统表达的人UGT1A3重组酶细胞破碎液与槲皮素共孵育之后,以乙腈沉淀蛋白,采用木犀草素为内标,以Phenomenex Luna C18柱为分析柱,甲醇(A)-0.1%甲酸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25 min(30∶70-80∶20,A∶B),>25~25.5 min(80∶20),>25.5~27 min(80∶20-30∶70),>27~30 min(30∶70);流速1.0 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368 nm。
结果:槲皮素在5~200 μmol/L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检测限为1.25 μmol/L(S/N≥3),定量限为5 μmol/L (S/N >10,RSD=6.99%),方法回收率达99.1%~103.5%,日内、日间RSD分别<2.5%和<8%。另测得UGT1A3催化槲皮素的Km为(62.95±13.16)μmol/L,Vmax为(284.50±24.35)nmol·min-1·g-1,清除率Vmax/Km为4.52 ml·min-1·g-1。
结论:建立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准确、简便;可用于槲皮素在人UGT1A3转基因细胞中的代谢研究。
体外细胞模型中氟伐他汀对映体的手性分离和含量测定方法学研究   收藏
屈伯宣;田野;余露山;蒋惠娣;周权;曾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1): 12-1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1.01.003
摘要( 327 )     PDF(1258KB)( 221 )
目的:建立手性固定相(CSP)正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细胞裂解液中氟伐他汀对映体的分析方法。
方法:采用直链淀粉-三[3,5-二甲基氨基甲酸酯]衍生物(Chiralpak AD)手性色谱柱(4.6 mm×250 mm),流动相:正己烷-无水乙醇-三氟乙酸(90∶10∶0.1),流速0.5 ml/min,检测波长:239 nm。
结果:在建立的手性分离方法下,氟伐他汀消旋体在20 μmol/L~300 μmol/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两个对映异构体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93、0.9997,方法回收率为(99.4±0.8)%,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0%。
结论:建立的正相手性固定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和测定细胞裂解液中氟伐他汀对映体的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体外细胞模型中氟伐他汀的立体选择性研究。
枳壳总黄酮的多指标质量控制   收藏
栾连军;江周虹;糜松元;吴永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1): 17-2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1.01.004
摘要( 441 )     PDF(1419KB)( 303 )
目的:建立枳壳总黄酮多指标质量控制方法。
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枳壳总黄酮中有效成分含量和指纹图谱,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含量测定色谱条件为:Agilent SB-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0.02%磷酸水溶液-乙腈(80∶20),流速1 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280 nm。指纹图谱条件为:Agilent SB-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A(0.5%醋酸水溶液,V/V)、B(甲醇);梯度洗脱程序(min、B%):0 min、20%,10 min、40%,35 min、70%,50 min、100%;流速1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320 nm。总黄酮检测波长为283 nm。
结果:经方法学认证,含量测定和指纹图谱分析各项参数均符合要求;10批枳壳总黄酮样品的含量分析显示:柚皮苷、新橙皮苷含量为38.3%~47.2%及21.0%~28.5%,总黄酮含量79.9%~88.6%;各批次样品指纹图谱分析都显示12个共有峰,与标准谱图比较,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在98.0%以上。
结论:指纹图谱与关键成分含量测定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能很好地反映枳壳总黄酮整体质量,是一种有效的质量分析与评价方法。该方法测定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有效控制枳壳总黄酮质量。
半枝莲总黄酮中4种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收藏
栾连军;王叶飞;吴永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1): 23-2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1.01.005
摘要( 487 )     PDF(1153KB)( 408 )
目的:建立半枝莲总黄酮有效部位中4种有效成分定量分析方法。
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C18 (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A相1%醋酸、B相CH3OH-CH3CN(80∶20),线性梯度程序洗脱,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80 nm,柱温30℃,进样量10 μl。
结果:半枝莲总黄酮主要有效成分为野黄芩苷(scutellarin)、异野黄芩素-8-O-葡萄糖醛酸苷(isoscutellarein-8-O-glucuronide)、异野黄芩素(isoscutellerin)和木犀草素(luteolin),其线性范围分别为0.14~11.20 μg、0.03~2.40 μg、0.007~0.560 μg、0.027~2.160 μg;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9±1.4)%、(103.5±0.6)%、(98.1±2.9)%、(100.5±2.3)%。
结论:该定量分析方法专属性强、重现性好,可用于半枝莲总黄酮有效部位的质量控制。
多指标综合评分法优选红花提取液醇沉工艺   收藏
袁佳;李页瑞;陈勇;王龙虎;刘雪松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1): 27-3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1.01.006
摘要( 371 )     PDF(1465KB)( 229 )
目的:研究并确定红花提取液的最佳醇沉工艺。
方法:以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转移率为评价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终点乙醇质量分数、搅拌速度、药液初始质量浓度、醇沉温度和药液pH等因素的影响。选取对单因素试验结果影响较大的4个因素,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以HSYA转移率、浸出物得率和纯度为指标进行综合评分,确定红花提取液醇沉的最佳工艺条件。
结果:红花提取液的最佳醇沉工艺条件为终点乙醇质量分数50%,药液初始质量浓度1.15 g/ml,搅拌速度500 r/min,药液pH 5.0。
结论:优选的工艺操作简便、稳定,HSYA转移率、浸出物得率和纯度较高。
延胡索乙素对映体对小鼠CYP450酶诱导和抑制作用研究   收藏
赵鸣;李丽萍;沈剑;蒋惠娣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1): 33-3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1.01.007
摘要( 474 )     PDF(1315KB)( 328 )
目的:考察延胡索乙素(tetrahydropalmatine,THP)对映体对小鼠肝脏主要CYP450酶的体外抑制及体内诱导作用,从而预测其在临床上可能发生的代谢性药物相互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以探针底物法,考察左旋延胡索乙素[(-)-tetrahydropalmatine,(-)-THP]和右旋延胡索乙素[(+)-tetrahydropalmatine,(+)-THP]体外对小鼠肝微粒体主要Ⅰ相代谢酶CYP1A2、CYP2C、CYP2D22、CYP2E1、CYP3A11活性的影响;采用微粒体体外孵育“鸡尾酒”法(cocktail法),考察小鼠经高、低剂量(-)-THP和(+)-THP(240 mg/kg和60 mg/kg)连续灌胃7 d后,其肝微粒体中主要I相代谢酶活性的变化,以评价(-)-THP和(+)-THP对小鼠肝微粒体主要CYP450酶是否具诱导作用。
结果:(-)-THP和(+)-THP体外对小鼠肝微粒体主要的CYP 450 I相代谢酶的抑制作用均不强,(+)-THP对CYP2C抑制的IC50为43.89 μmol/L,两者对本研究考察的其它CYP亚型的IC50均大于100 μmol/L;与溶剂处理组比较,小鼠经60 mg/kg和240 mg/kg的(-)-THP处理后,CYP1A2活性分别增加了68.7%和73.0%(P<0.05、P<0.01),经240 mg/kg的(-)-THP处理后,小鼠CYP2C37活性增加了80.4% (P<0.05),(-)-THP对其余CYP亚型活性未显示明显影响;(+)-THP对本研究考察的所有CYP亚型均未显示明显影响。
结论:(-)-THP和(+)-THP体外对小鼠肝微粒体CYP主要亚型的抑制作用较弱;(-)-THP对小鼠肝微粒体CYP1A2、CYP2C37仅显示微弱的诱导作用,(+)-THP对小鼠肝微粒体主要CYP450酶亚型无明显诱导作用。
气相色谱法测定3-氯-7-氨基去乙酰氧基头孢烷酸中残留溶剂   收藏
马丽;姚彤炜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1): 40-4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1.01.008
摘要( 381 )     PDF(1239KB)( 255 )
目的:建立3-氯-7-氨基去乙酰氧基头孢烷酸(7-ACCA)中丙酮、甲醇、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异丁醇、吡啶、甲苯残留量的测定方法。
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载气为氮气,FID检测器,色谱柱为Agilent INNOWAX毛细管柱,柱温为程序升温:起始温度70℃,保持6 min,以10℃/min升温至160℃,保持1 min;进样量1.0 μl,分流进样,分流比10∶1,外标法检测7-ACCA中丙酮、甲醇、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异丁醇、吡啶、甲苯的含量。
结果:在本研究建立的色谱条件下,丙酮、甲醇、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异丁醇、吡啶、甲苯的最低检出质量浓度分别为2.5 μg/ml、1.5 μg/ml、15 μg/ml、2.5 μg/ml、2.5 μg/ml、2.5 μg/ml、11 μg/ml。样品中仅检测到丙酮,且其残留量远在药典规定的限量以下。
结论:建立的方法能有效控制7-ACCA中丙酮、甲醇、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异丁醇、吡啶、甲苯的残留量。
聚苯乙烯核-聚(丙烯酰胺-丙烯酸)壳荧光素微球制备方法的研究   收藏
姚晚侠;杨彪;李群;孙耀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1): 44-5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1.01.009
摘要( 492 )     PDF(2387KB)( 407 )
目的:为制备性能良好的核壳结构荧光微球,探讨了加料方式、引发剂选择、交联剂使用、pH调节、浓度配比和溶胀处理等反应条件对形成壳结构的效果以及形态学上的影响。
方法:通过以乳液聚合得到的荧光素微球为核,以丙烯酰胺、丙烯酸为壳结构的聚合单体,制得了聚苯乙烯核-聚(丙烯酰胺-丙烯酸)壳荧光素微球。
结果:荧光显微镜显示:粒径均一,分布范围7~8 μm。红外吸收光谱证实了聚(丙烯酰胺-丙烯酸)壳结构以及表面酰胺基的存在。该种子聚合反应的最佳条件为:在不使用交联剂的前提下以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经过40 h的乙醇溶胀处理,70℃反应3 h,反应过程pH值在6~7之间。该荧光微球的平均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25.14%和90.21%,其荧光释放率40 h后稳定在30%左右。
结论:用此法制备的微球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和明显的核壳结构,分散性和稳定性良好,其载药量和包封率也相对稳定,并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
论著
苯并芘对血小板聚集和P-选择素表达的影响   收藏
唐倩;吴一华;李锋;杨军;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1): 51-5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1.01.010
摘要( 397 )     PDF(1408KB)( 296 )
目的:通过比较苯并芘对ADP、胶原和凝血酶三种刺激剂诱导血小板聚集和P-选择素表达的影响,探讨苯并芘对血小板活化的作用。
方法:抽取健康志愿者静脉血液20 ml,采用聚集仪检测血小板在苯并芘和不同刺激剂下的聚集率,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的表达情况。
结果:10 μmol/L、1 μmol/L和0.1 μmol/L苯并芘均不能引起血小板聚集,经10 μmol/L苯并芘孵育血小板后,在胶原和凝血酶的刺激下也不能增强血小板的聚集。但是,经苯并芘孵育后的血小板在ADP的刺激下聚集率达到(80±10)%,与未经苯并芘孵育的血小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P-选择素的表达结果显示苯并芘孵育后的血小板能在ADP诱导下P-选择素表达增强(P<0.01),而凝血酶则不能引起该改变。
结论:苯并芘刺激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P-选择素表达增强很大程度上是通过ADP介导的信号通路。
小RNA干扰对高表达RegIα基因胃癌细胞株增殖的影响   收藏
陆晓凤;王良静;周群燕;姒健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1): 57-6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1.01.011
摘要( 426 )     PDF(2074KB)( 243 )
目的:探讨小RNA干扰(small interfering RNA,RNAi)对胃癌细胞株RegIα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及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方法:RT-PCR检测6株胃癌细胞的RegIα基因mRNA表达水平;体外构建RegIα基因小RNA干扰的重组质粒,分别稳定转染RegIα高表达细胞株MKN45和AGS,并设空载体作为对照组;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测定转染后细胞RegIα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应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RegIα小RNA干扰对细胞增殖抑制率和凋亡的影响。
结果:RT-PCR显示:与空载体组相比,转染RegIα小RNA干扰质粒后,MKN45和AGS细胞的RegIα mRNA明显被抑制;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KN45和AGS细胞的RegIα蛋白表达水平分别降低至空载体组的(44±4)%和(25±4)%;MTT结果显示:RegIα小RNA干扰后MKN45和AGS细胞增殖均受到抑制,凋亡率分别为(12.96±0.50)%和(11.59±1.10)%,与空载体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小RNA干扰可有效抑制胃癌细胞株中RegIα基因的表达,具有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的重要作用。
阿托伐他汀对肺纤维化大鼠肺泡灌洗液MMP-9和TIMP-1的影响   收藏
魏路清;董彦;李振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1): 64-7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1.01.012
摘要( 339 )     PDF(2562KB)( 296 )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肺纤维化大鼠肺泡灌洗液及血清MMP-9和TIMP-1的影响。
方法:雌性Wistar大鼠35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向气管内注入生理盐水0.2~0.3 ml),模型2、4、6周组和阿托伐他汀干预2、4、6周组,每组5只。气管注入博莱霉素制备大鼠肺纤维化模型,建模后次日模型组和阿托伐他汀干预组大鼠每日胃内分别灌注生理盐水(2 ml)和生理盐水溶解的阿托伐他汀2 ml(10 mg/kg体重),于2周、4周及6周处死大鼠。ELISA方法检测肺泡灌洗液和血清中MMP-9、TIMP-1的质量浓度。
结果:阿托伐他汀干预组肺泡炎及肺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减轻,以6周组明显。血清中MMP-9、TIMP-1质量浓度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肺泡灌洗液中,模型2周组、6周组的MMP-9质量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P<0.05),而阿托伐他汀干预2周组、4周组及6周组的MMP-9质量浓度比对应的模型组均有所降低,其中2周组、4周组的MMP-9仍高于对照组,6周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模型2周组肺泡灌洗液中的TIMP-1质量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4周组、6周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阿托伐他汀干预各组肺泡灌洗液中TIMP-1质量浓度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和对照组(P<0.01、P<0.05),阿托伐他汀干预组MMP-9/TIMP-1比值均较模型组增加。
结论:阿托伐他汀对系统的MMP-9和TIMP-1 无明显影响,但可抑制肺纤维化大鼠肺局部MMP-9和TIMP-1的合成及分泌,调节两者的比值,这可能是其抑制肺纤维化形成的机制之一。
AT1受体在脑胆碱能刺激引起的延髓腹外侧部TH-IR变化中的作用   收藏
王敏;姚齐颖;夏满莉;周新妹;姜春玲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1): 71-7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1.01.013
摘要( 328 )     PDF(1922KB)( 215 )
目的:探讨大鼠侧脑室注射胆碱能激动剂氨甲酰胆碱(carbachol,CBC)后引起的肾排钠量、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的改变和延髓腹外侧部酪氨酸羟化酶免疫反应活性(thyrosine hydroxylase-immunoreactivity,TH-IR)的变化,以及氯沙坦(losartan,Los)阻断脑血管紧张素能AT1受体后对上述变化的影响。
方法:选用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4组:NS+CBC组、Los+CBC组、Los+NS组、NS+NS组,侧脑室注射氨甲酰胆碱(0.5 μg)和/或氯沙坦(20 μg)后,利用整体实验方法测定肾排钠量、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延髓腹外侧部酪氨酸羟化酶免疫反应活性的变化。
结果:与NS+NS组比,大鼠侧脑室注射氨甲酰胆碱(0.5 μg)后40 min,肾排钠量显著增加,延髓腹外侧部酪氨酸羟化酶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目明显增多,免疫染色强度明显增加(P<0.05);与NS+CBC组比,氯沙坦预处理后大鼠肾排钠量显著下降,延髓腹外侧部酪氨酸羟化酶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目明显下降,免疫染色强度明显降低(P<0.05)。此外,实验还观察到,侧脑室注射氨甲酰胆碱或氯沙坦对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无明显影响(P>0.05)。
结论:大鼠侧脑室给予氨甲酰胆碱后,可显著引起促钠排泄反应,对延髓腹外侧部的儿茶酚胺能神经元有兴奋作用;阻断脑血管紧张素能AT1受体可下调氨甲酰胆碱诱导的上述变化。
三种个体化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手术的临床疗效评估   收藏
毛玲娜;蒋文君;杨亚波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1): 78-8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1.01.014
摘要( 404 )     PDF(1078KB)( 237 )
目的:评估3种不同的个体化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手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Q值优化的非球面像差切削(aberration smart ablation,ASA) 模式、波前像差引导下的ASA模式(WASCA)、波前像差联合虹膜定位双重引导的ASA模式(IR+WASCA) 的临床疗效。
方法:连续选取96位近视患者,随机选定患者的某一眼参与研究,共96眼。其中30眼行ASA手术(ASA组),32眼行WASCA手术(WASCA组),34眼行IR+WASCA手术(IR+WASCA组)。术前3组等效球镜值(SE)、年龄、性别、瞳孔大小及高阶像差大小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个月、3个月复查裸眼视力、屈光度及波前像差。
结果:术后三组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0.8者均为100%,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其中WASCA组术后裸眼视力100%≥1.0。三组术后1个月、3个月的屈光不正均在±0.50 D范围内。术后1个月、3个月三组间SE、高阶像差均方根及其改变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不同模式下LASIK术后总高阶像差、总彗差、总球差均增大,手术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结论:3种个体化LASIK手术效果稳定,准确性、安全性、可预测性高,WASCA组术后视力相对其他两组更佳。
宁波地区围绝经期妇女睡眠质量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收藏
毛雪锋;邵璐;赵鑫;卢小情;郑倩;张金堂;王伟;董长征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1): 85-8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1.01.015
摘要( 464 )     PDF(1059KB)( 368 )
目的:了解宁波地区围绝经期妇女的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
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及自制的围绝经期妇女睡眠质量影响因素调查表,对527名长期(5年以上)居住在宁波地区的围绝经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资料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SQI>7分作为界值判断睡眠质量的好差。
结果:本研究中495名围绝经期妇女的PSQI平均分为5.79±3.08,23.6%的围绝经期妇女睡眠质量较差。55~60岁组围绝经期妇女存在睡眠质量不好的比例为40.2%,明显高于40~44岁组、45~49岁组及50~54岁组(P<0.05);体育锻炼、社会活动、睡眠环境、思想顾虑以及家庭收入对睡眠有一定的影响。
结论:围绝经期,尤其是55~60岁年龄段妇女睡眠质量相对较差,这与其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生活习惯、社会环境等因素相关,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睡眠质量。
经验交流
骶管滴注联合小针刀治疗椎间盘源性腰腿痛的疗效观察   收藏
梁晓红;张新根;徐广涛;魏韫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1): 90-9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1.01.016
摘要( 425 )     PDF(1050KB)( 367 )
目的:比较骶管滴注疗法联合小针刀松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所致腰腿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典型腰腿痛并经CT或MRI证实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39例,遵从患者知情同意原则,按入院前后顺序分为骶管滴注组(A组)、小针刀组(B组)、骶管滴注联合小针刀松解组(C组)。采用MacNab疗效评价标准及VAS评分法评价治疗前、治疗后1周、3个月及6个月的临床疗效和疼痛程度。
结果:A、B、C组治疗后总有效率1周、3个月和6个月分别为71.4%、75.5%、79.6%,75.0%、79.6%、81.8%和89.1%、91.3%、93.5%,C组与A、B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同时期疼痛强度比较,C组较A、B两组疼痛程度明显缓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骶管滴注联合小针刀松解治疗椎间盘源性腰腿痛不仅能迅速改善近期症状,而且其远期疗效稳定,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所致腰腿痛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综述
人角膜内皮细胞增殖特性及能力的研究进展   收藏
潘飞;姚玉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1): 94-10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1.01.017
摘要( 541 )     PDF(1079KB)( 385 )
原发性和继发性角膜内皮失代偿导致角膜基质水肿、角膜混浊和视力下降,其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在于成年人角膜内皮细胞失去增殖能力,损伤后无法正常再生。研究发现,人体内角膜内皮细胞增殖抑制主要与细胞接触抑制和房水中的转化生长因子β2有关。细胞周期蛋白和增殖标记蛋白Ki67的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人角膜内皮细胞只是停留在细胞周期的G1期,而不是退出了细胞周期。体外培养、扩增人角膜内皮细胞的成功和人角膜内皮细胞永生细胞系的建立充分证明角膜内皮细胞具备增殖能力。体外培养实验显示:角膜内皮细胞增殖能力年轻人强于老年人,角膜周边部强于中央部。体外促进人角膜内皮细胞增殖的因素主要包括细胞生长因子、EDTA和细胞外基质。人角膜内皮细胞的干细胞或前体细胞的分离、鉴定和培养为深入研究角膜内皮细胞增殖机制和内皮细胞体外扩增提供了基础条件。

惰性气体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收藏
陈盛;郭松雪;洪远;张建民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1): 101-10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1.01.018
摘要( 461 )     PDF(1071KB)( 578 )
惰性气体是一组活性极低的稀有气体,近年来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日渐受到重视。已知惰性气体氦气、氙气和氩气对神经系统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清除自由基、抗炎、抑制凋亡及影响某些离子通道等。深入研究惰性气体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LMO4 调节肿瘤发生过程中的上皮-间质转化   收藏
李静怡;申秀锦;邓红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1): 107-11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1.01.019
摘要( 394 )     PDF(1063KB)( 225 )
LIM-only factor 4(LMO4)作为哺乳动物LMO蛋白家族成员之一,是调节细胞增殖的重要转录调节因子,其在哺乳动物正常发育和肿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LMO4在上皮-间质相互作用活跃的区域呈高表达,其表达的失调可以导致肿瘤的发生。现就LMO4与TGF-β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及其在细胞生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作一综述。
病例报道
下颌骨孤立性浆细胞瘤一例   收藏
刘祥杰;胡济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1): 112-11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1.01.020
摘要( 389 )     PDF(2532KB)( 2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