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4期 刊出日期:2012-07-25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述评  专题报道  论著  经验交流  综述 
述评
胚胎干细胞与促再生药物研究   收藏
楼宜嘉;李璐;吴博文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 353-35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2.04.001
摘要( 397 )     PDF(1071KB)( 401 )
具有体外诱导干细胞定向分化的药样小分子,在再生医学领域可望有以下潜在用途:利用其固有的促组织再生作用,到达靶组织后促进成体干细胞定向分化;通过体外诱导,获得足够量的均一前体细胞用于细胞移植治疗用;细胞移植的同时给药,促进被移植的前体细胞在体内进一步定向分化,达到提高疗效,降低致瘤性的目的。近年来,由于诱导多能干(induced pluripotent stem,iPS)细胞的问世,同样具有多能性的人类胚胎干(embryonic stem,ES)细胞研究可为iPS的命运提供借鉴,因而再次受到高度关注。人类ES细胞定向分化体系在药物筛选应用中有独到之处,可在药物研发早期获得人类细胞易感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资料。研究促再生的药样小分子可通过体外初级筛选和次级筛选,进一步在合适的动物模型进行研究。再生医学微环境学将推动细胞移植和促再生药研究的进程。
专题报道
Junctophilin 1在小鼠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心肌细胞及大鼠胚胎心肌发生中的表征   收藏
梁星光;吴博文;张维晨;周立民;朱丹雁;楼宜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 359-365.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2.04.002
摘要( 522 )     PDF(3711KB)( 313 )
目的:评价膜连接蛋白Junctophilin 1(JP1)亚型在哺乳动物心肌发生过程中,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特征,为心肌发育生物学及心脏再生医学相关生命现象本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小鼠胚胎干(embryonic stem,ES)细胞相继制成单细胞悬液和悬滴,收集拟胚体转至培养皿中悬浮分化培养。每隔2 d收集细胞供分子生物学评价,并于心肌分化成熟期(第17天),免疫荧光成像原位检测JP1与心肌小节蛋白α-Actinin和Troponin-T是否呈共表达,流式细胞术定量确认JP1阳染率。另以大鼠胎心为研究对象,大鼠受精后第14天起,每隔2 d取胎心直至分娩新生鼠,供RT-PCR和免疫印迹实验用。
结果:ES细胞分化过程中,JP1在基因转录层面全程表达,至第11天达高峰。蛋白层面呈一过性表达,在第9天达高峰,此后迅速下降,至分化培养第15天消失,分化成熟期未见表达。大鼠胎心表达趋势与ES细胞分化过程基本一致,但JP1蛋白表达持续在出生后。在分化终端,流式细胞术显示JP2和肌小节蛋白双染率达16.59%,而未见JP1阳染细胞。
结论:JP1基因在小鼠ES细胞定向分化心肌细胞全程均有转录,但JP1仅在分化早期有一过性表达。大鼠胎心JP1表达趋势与ES细胞分化过程基本相一致。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4在ES细胞体外分化为心肌细胞中的表达研究   收藏
郑蓓;周立民;赵青威;张幸国;朱丹雁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 366-37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2.04.003
摘要( 456 )     PDF(2685KB)( 381 )
目的:探索代谢型谷氨酸受体4(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4,mGluR4)在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细胞)体外分化为心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方法:采用悬滴培养法,体外诱导ES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分别以维甲酸(retinoic acid,RA)和溶剂二甲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作为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利用免疫荧光法和流式细胞术,鉴定ES细胞衍生心肌细胞团中心肌特异性蛋白α-actinin/Troponin-T和mGluR4共表达情况;用Western Blot法,考察ES细胞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过程中mGluR4蛋白表达水平;同时观察了小鼠胚胎心脏发育过程中mGluR4基因和蛋白表达变化。
结果:ES细胞及其分化来的早期心肌细胞团均表达mGluR4,随着心肌细胞逐渐成熟,mGluR4蛋白表达水平下调。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贴壁分化11 d的细胞团中mGluR4与心肌特异性蛋白Troponin-T共表达细胞比率仅为(3.00±1.00)%。同时,小鼠胚胎心脏发育过程中mGluR4基因和蛋白表达也呈下降趋势,直至成体小鼠心脏中不表达mGluR4蛋白。
结论:ES细胞体外分化为心肌细胞过程中mGluR4有表达并呈下调趋势,与小鼠体内心脏发育过程中mGluR4表达情况基本一致。
基于光镜表型的促神经元亚型分化药物初筛法   收藏
高益宁;王丹音;潘宗富;梅宇钦;王志强;朱丹雁;楼宜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 373-38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2.04.004
摘要( 493 )     PDF(6108KB)( 349 )
目的:建立基于光镜表型的促胚胎干(embryonic stem,ES)细胞神经元亚型分化药物筛选法,供早期发现促神经再生药初筛用。
方法:采用悬滴培养4-/4+法,形成拟胚体,继而贴壁培养向神经细胞分化,光镜确认表型呈神经元样的基础上进一步评价各类亚型。以10-7 mol/L异补骨脂甲素(Isobavachin,IBA)和10-6 mol/L淫羊藿苷(Icariin,ICA)为例,分化终点以光镜下轴突为胞体三倍长以上者为神经元样细胞,继续以免疫荧光成像法确认神经元(β-tubulinⅢ阳染),并进一步以特异性抗体(ChAT、GABA)阳染共定位鉴别相应神经元亚型。
结果:基于光镜表型评价,在分化终点即可剔除轴突分化不全的细胞,取代了以往免疫荧光成像所需的人力、物力与时间;并避免进一步ELISA或流式细胞术评价的假阳性。光镜显示IBA处理者大部分显示神经元样表型,而ICA处理的细胞却不然,免疫荧光成像结果与此相一致。因此,仅对IBA处理的神经元做亚型鉴定,显示胆碱能神经元以及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亚型。
结论:基于光镜表型的促神经元分化初筛法在化合物促神经元亚型分化上具有简便易行、节约物力与时间,避免假阳性的独到之处;经该法初筛后供后续研究,可见IBA具有促胆碱能和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分化活性。

建立经优化的促P19鼠胚胎癌细胞神经分化模型
  收藏
梅宇钦;梁星光;楼宜嘉;俞永平;朱丹雁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 381-385.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2.04.005
摘要( 469 )     PDF(2488KB)( 320 )
目的:建立P19胚胎癌细胞(embryonal carcinoma cells,EC)定向分化为神经样细胞体外模型,用于快速初步确定小分子化合物促神经发生活性。
方法:采用单因素变量法进行培养条件探索,考察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RA)浓度、悬浮天数、贴壁细胞密度和贴壁后培养液选择对分化的影响。4 d后形成的拟胚体经胰蛋白酶消化为单细胞,并建立分阶段确定评价指标,适用于不同时相评价。光镜观察细胞表型,神经元特异蛋白β-tubulin Ⅲ免疫荧光染色加以确认。
结果:P19细胞悬浮培养4 d,加入RA(终浓度1 μmol/L)。以单细胞悬液在1.2×106/ml密度贴壁培养为最佳条件。光镜观察在第8天即有神经元样细胞表型,在第16天可形成神经元样网状结构,两个评价时间点免疫荧光染色均呈β-tubulin Ⅲ阳性,并与光镜表型相一致。
结论:P19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表型,为小分子促神经分化初级筛选提供模型。
ES细胞体外定向分化为睾丸间质样细胞模型的建立   收藏
张莹莹;黄亚东;葛仁山;朱丹雁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 386-39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2.04.006
摘要( 498 )     PDF(2595KB)( 349 )
目的:建立小鼠胚胎干(embryonic stem,ES)细胞体外分化为睾丸间质样细胞(leydig-like cells)的模型。
方法:采用脂质体转染方法将含类固醇生成因子1(steroidogenic factor 1,SF-1)基因片断的质粒转入小鼠ES-D3细胞,并在RA和8Br-cAMP作用下,体外诱导ES-D3细胞分化为睾丸间质样细胞,以空质粒转染组做阴性对照;通过光镜观察转染SF-1的ES-D3细胞定向分化为睾丸间质样细胞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用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分化过程中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StAR),胆固醇侧链裂解酶P450scc (CYP11A1)和3β-羟甾脱氢酶 1(3β-HSD1)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睾丸间质样细胞特异性蛋白P450scc及3β-HSD1表达。
结果:ES-D3细胞转染SF-1质粒24 h,即检测到SF-1基因表达。转染成功的ES-D3细胞在RA和8Br-cAMP诱导分化48 h后出现睾丸间质样细胞。分化而来的睾丸间质样细胞胞体大而圆润,长有触角,呈纺锤形;且表达睾丸间质样细胞特异性蛋白P450scc和3β-HSD1,同时StAR表达显著增加,而对照组细胞未表达睾丸间质样细胞特异性标志物StAR、P450scc和3β-HSD1。
结论:通过对ES-D3细胞转染SF-1质粒并予以RA和8Br-cAMP诱导,成功建立ES-D3细胞定向分化为睾丸间质样细胞模型。
人参皂苷Rg1经线粒体通路抗Aβ25-35致原代大鼠皮层神经元凋亡   收藏
吴佳莹;沈圆圆;朱闻杰;程梅园;王志强;刘琰;朱丹雁;楼宜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 393-40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2.04.007
摘要( 402 )     PDF(7233KB)( 315 )
目的:通过人参皂苷Rg1与原代培养大鼠皮层神经元预培养,评价抗β淀粉样肽(β-amyloid peptide,Aβ)所致神经元损伤,并探讨Rg1的神经保护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
方法:原代神经元培养7 d成熟后,分别以1、10、20 μmol/L Rg1预处理24 h,加入Aβ毒性片段Aβ25-35 10 μmol/L模拟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 )脑组织局部微环境。孵育72 h后,光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评价Rg1是否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及相关量效关系。采用JC-1染色,考察神经元线粒体膜电位(ΔΨm)变化,并运用Western blot 技术,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
结果:Aβ25-35 作用72 h严重损伤原代皮层神经元,引起神经元碎裂和死亡。Rg1预处理能对抗Aβ25-35的细胞损伤作用,显著提高神经元存活率,并呈现剂量依赖性,其中Rg1(20 μmol/L )活性最强。Aβ25-35处理24 h能降低神经元的线粒体ΔΨm,下调Bcl-2/Bax的比值,引起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释放入胞浆,活化caspase 3和caspase 9,从而引起神经元凋亡。而Rg1预培养能保护原代神经元,减轻或避免上述损伤作用,且其抗凋亡效应可被雌激素受体(ER)拮抗剂ICI182,780和糖皮质激素受体(GR)拮抗剂RU486部分拮抗。
结论:Rg1在1 μmol/L至20 μmol/L浓度具有抗Aβ25-35损伤原代培养大鼠皮层神经元作用,该活性与抑制线粒体凋亡通路相关联。
慢性铅暴露大鼠海马脑区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研究   收藏
叶伟峰;田允;黄继云;廖美华;陶蓉蓉;张根生;楼宜嘉;韩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 402-40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2.04.008
摘要( 495 )     PDF(2398KB)( 324 )
目的:观察慢性铅暴露后子代大鼠海马脑区铅含量变化,采用自噬/溶酶体途径关联蛋白标记物探讨慢性铅暴露对海马脑区自噬/溶酶体途径关联信号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以慢性铅暴露子代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编号分组为对照组、低剂量铅暴露组(0.5 g/L)和高剂量铅暴露组(2.0 g/L)。断乳期仔鼠分笼饲养,仔鼠饮用低、高含量的醋酸铅饮用水直至60天成熟期。分别取血样与海马脑组织样本使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进行铅含量测定,免疫印迹及免疫荧光组化方法分别检测慢性铅暴露后海马脑区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LC3、LAMP2及cathepsin B的表达变化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铅含量显著升高(P<0.01)。同时,低剂量与高剂量铅暴露模型组大鼠海马脑铅含量显著升高,分别为(1.26±0.31)μg/g(低剂量组)与(1.83±0.18)μg/g(高剂量组)vs对照组(0.52±0.13)μg/g。此外,免疫印迹结果显示,高剂量铅暴露组大鼠海马脑区的早期自噬标志物Beclin 1及LC3-Ⅱ/LC3-I比值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或P<0.001)。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慢性铅暴露高剂量组较正常对照组的自噬相关蛋白cathepsin B在海马锥体神经元的阳性表达明显增加。
结论:慢性铅暴露诱导大鼠海马脑区发生自噬/溶酶体途径关联信号蛋白表达变化,可能与海马脑区铅含量的增加存在内在关联性。
论著
整合素和钙通道在人与小鼠钩端螺旋体主要宿主细胞上分布的差异   收藏
李成学;赵欣;钱景;严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 410-41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2.04.009
摘要( 431 )     PDF(3092KB)( 321 )
目的:了解人和小鼠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主要宿主细胞上整合素与钙通道表达情况及其差异。
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法,检测人单核细胞株THP-1、小鼠单核–巨噬样细胞株J774A.1、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VEC、小鼠血管内皮细胞株EOMA、人肝细胞株L-02、小鼠肝细胞株Hepa1-6、人肾小管上皮细胞株HEK-293、小鼠肾小球系膜上皮细胞株SV40-MES13、小鼠肾成纤维细胞株NIH/3T3、人及小鼠血小板的β1、β2、β3类整合素分子以及Cav3.1、Cav3.2、Cav3.3、Cav2.3电压门控型钙通道蛋白和P2X1、P2X2 、P2X3、P2X4、P2X5、P2X6、P2X7受体门控型钙通道蛋白的分布差异。
结果:整合素β1分子表达于J774A.1、THP-1、HUVEC、EOMA、L-02、Hepa1-6、HEK-239细胞以及人和小鼠血小板膜表面,β2分子表达于J774A.1、THP-1、HUVEC、EOMA和NIH-3T3细胞膜表面,β3分子表达于J774A.1、THP-1、HUVEC、EOMA、Hepa1-6、HEK-239、NIH-3T3细胞以及人和小鼠血小板膜表面。ATP依赖性受体门控型钙通道蛋白P2X1表达于人和小鼠血小板膜表面,P2X5表达于J774A.1、THP-1、L-02、Hepa1-6、HEK-239和HUVEC细胞膜表面,但未检测出上述细胞或血小板表达其它钙通道蛋白。
结论:不同种类整合素分子和钙通道蛋白在钩体主要宿主细胞上表达明显不同,这可能与钩体对不同组织细胞致病性差异有关。
居民基本医疗信息系统数据集研究   收藏
张彩倩;王妍敏;陈坤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 418-42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2.04.010
摘要( 699 )     PDF(984KB)( 311 )
目的:构建基本医疗信息系统数据集,明确其需涵盖的各级类目及优先次序,为相应的软件研发提供基础。
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等方法初步拟定基本医疗信息系统数据集的各级类目,然后通过Delphi专家咨询法对各级类目进行调整与评分,并按综合分值进行排序。
结果:经过两轮Delphi专家咨询,最终确定的基本医疗信息系统数据集共包含一级类目20项、二级类目102项、三级类目40项、四级类目88项。两轮咨询的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71.79%和92.86%;专家的权威系数均为0.77;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均值分别为0.239和0.516。
结论:通过Delphi法确定的基本医疗信息系统数据集科学合理,能为软件研发提供可靠基础。
火把花根片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大鼠脑IL-2和IFN-γ mRNA的影响   收藏
郑和忠;许科闻;易宏;董伟;王瑜兰;倪琪;翁静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 425-42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2.04.011
摘要( 424 )     PDF(2070KB)( 339 )
目的:探讨火把花根片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Wistar大鼠的治疗作用及IL-2和IFN-γ mRNA的影响。
方法:模型组采用豚鼠髓鞘蛋白匀浆和福氏完全佐剂诱发大鼠急性EAE;治疗组在模型组基础上予以火把花根片(300 mg·kg-1,BID)治疗,观察症状并评分;HE染色和Loyez氏髓鞘染色,观察病理和髓鞘改变;RT-PCR法测定脑组织的IL-2和IFN-γ的mRNA表达水平。
结果:治疗组未出现EAE症状,脑组织IL-2和IFN-γ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345±0.032、0.353±0.023,与模型组比较P<0.01;脑和脊髓小血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髓鞘结构完整。
结论:火把花根片对EAE有治疗作用,其机制与抑制了脑组织IL-2和IFR-γ的mRNA表达有关。
一种可同时检测小肠推进和吸收的方法   收藏
刘健翔;张昕晔;潘冬梅;张琴丽;李向荣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 430-43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2.04.012
摘要( 357 )     PDF(2014KB)( 338 )
目的:结合酚红法和D-木糖法,建立一种可同时检测小肠推进和吸收功能的简便方法。
方法:用含有0.12%酚红、D-木糖(1.25%,2.5% and 5%)及明胶的混合试剂胃饲小鼠,用间苯三酚法测定血中D-木糖浓度,研究酚红对D-木糖吸收的可能影响;研究D-木糖浓度对酚红在小肠推进率的可能影响。
结果:① 10 min时,5%D-木糖混合试剂组与5% D-木糖对照组的血中D-木糖浓度无显著差异,说明酚红对D-木糖的吸收无明显影响。② 15 min时,5% D-木糖混合试剂组的小肠推进率显著高于酚红对照组(P<0.05),而含2.5%和1.25% D-木糖混合试剂组的小肠推进率与酚红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结论:胃饲含有0.12%酚红、5%D-木糖和15%明胶的混合试剂,可同时检测小鼠小肠的推进和吸收。
β-聚苹果酸高产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收藏
徐玲芬;陈忠华;赵婧;阮红;刘森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 434-44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2.04.013
摘要( 429 )     PDF(1772KB)( 312 )
目的:从自然界筛选β-聚苹果酸(PMLA)高产菌株,并对其进行菌种鉴定。
方法:从自然界取样,经过单菌落分离,根据菌落形态特征、聚苹果酸的定性检测和核酸序列分类鉴定手段,筛选PMLA高产菌株。
结果:分离得到一株PMLA高产菌株,编号为Ⅱ04,经形态学研究和ITS序列分析,确定为短梗霉菌Aureobasidium pullulans,命名为Aureobasidium pullulans ZUCC-41。该菌在25℃,220 r/min振荡培养7 d,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产物定量分析,检测到PMLA产量可达26.23 g/L。
结论: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一株PMLA高产菌株,经鉴定为短梗霉菌Aureobasidium pullulans,其发酵产量可达26.23 g/L。
地西泮经皮吸收凝胶的制备与生物利用度   收藏
徐庆;詹尧平;高处寒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 441-44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2.04.014
摘要( 469 )     PDF(1319KB)( 607 )
目的:制备地西泮凝胶剂,研究它的生物利用度。
方法:采用卡波姆934作为凝胶基质,以甘油为保湿剂,加入月桂氮卓艹酮作为经皮吸收促进剂,用三乙醇胺调节pH值制备地西泮凝胶剂。选用家兔皮进行体外渗透试验,用HPLC法测定地西泮浓度,求算经皮渗透速率。以地西泮片剂作对照,在家兔中进行地西泮凝胶剂生物利用度试验。
结果:地西泮凝胶的经皮渗透速率为39.26 μg/cm2/h,其相对生物利用度为36.25%。
结论:地西泮凝胶有望成为新的经皮给药制剂。
经验交流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探讨小儿肺动脉瓣环运动参数与肺动脉高压的关系   收藏
何彧;蒋国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 445-44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2.04.015
摘要( 408 )     PDF(2412KB)( 333 )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测量小儿肺动脉瓣环运动参数与肺动脉高压的关系。
方法:应用QTVI技术在剑下右室流出道长轴切面或胸骨旁大动脉短轴切面,取样容积置于肺动脉瓣环处获取肺动脉瓣环运动速度和时间参数。比较32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与正常小儿肺动脉瓣环运动参数的变化。
结果:32例正常小儿肺动脉瓣环处获取肺动脉瓣环运动速度-时间曲线的形态与三尖瓣环运动速度-时间曲线相类似,32例肺动脉高压患儿QTVI肺动脉瓣环速度参数Ea/Aa 0.68±0.36,明显低于正常小儿Ea/Aa 1.18±0.43,P<0.001。32例肺动脉高压患儿QTVI按肺动脉瓣环时间参数计算的Tei指数0.82±0.34,明显高于正常小儿Tei指数0.37±0.05,P<0.001。肺动脉高压患儿QTVI按肺动脉瓣环时间参数计算的Tei指数与肺血管阻力呈正相关,r=0.556(P<0.001)。
结论:QTVI测量的肺动脉瓣环运动形态与三尖瓣环运动形态相类似; 肺动脉高压时肺动脉瓣环速度Ea/Aa比值降低,Tei指数增高,Tei指数与肺血管阻力呈正相关。
超声探讨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诊断价值   收藏
胡荣荣;蒋国平;叶菁菁;何瑾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 450-45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2.04.016
摘要( 433 )     PDF(1399KB)( 1336 )
目的:研究超声诊断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PAPVC)的方法。
方法: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右心容量负荷增加时,检查4支肺静脉与左心房的连接,进一步检查上、下腔静脉和右心房等处寻找肺静脉异位引流口,超声检查与手术结果相对照。
结果:37例手术证实PAPVC患儿中超声确诊30例,超声漏诊7例,检出率81.08%。37例PAPVC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右心扩大。PAPVC合并房间隔缺损(ASD)34例,无ASD 3例。37例PAPVC中心上型7例,心内型28例,心下型2例。
结论:超声显示右心容量负荷过重与心内畸形不相符时,需考虑PAPVC。超声不能完全显示4支肺静脉时,需要检查上、下腔静脉和右心房等处的肺静脉异位引流口。
综述
Nrf2/ARE通路在消化道肿瘤预防中的研究进展   收藏
高鹏;唐修文;王秀君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 453-46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2.04.017
摘要( 467 )     PDF(1799KB)( 413 )
转录因子红细胞系-2 p45(NF-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 related factor 2,Nrf2)通过与抗氧化反应元件ARE(antioxidant response element)结合,调控一系列二相解毒酶和抗氧化酶基因的表达,从而保护机体免受化学致癌剂的伤害,大量研究证明Nrf2对预防肿瘤发生起重要的作用。目前,肠癌、胃癌、食管癌等消化道肿瘤是我国高发癌症类型,服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Nrf2激活剂有可能是防止此类疾病发生的有效措施。文中基于动物模型和临床的研究报道,综述了Nrf2/ARE通路在消化道肿瘤化学预防中的最新进展。
Ⅰ型干扰素与细菌感染   收藏
刁然;徐峰;王选锭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 464-46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2.04.018
摘要( 905 )     PDF(988KB)( 401 )
干扰素(IFN)是免疫反应中重要的细胞因子。根据IFN作用受体的不同,IFN通常分为Ⅰ型IFN(主要包括IFN-α、IFN-β)和Ⅱ型IFN(IFN-γ),Ⅰ型IFN主要通过IFN受体A(IFNAR)介导机体抗病毒反应。近年研究表明,Ⅰ型IFN在机体抗细菌感染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文中着重对Ⅰ型IFN信号通路介导的宿主免疫在利斯特菌、链球菌、结核杆菌、炭疽芽孢杆菌、军团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细菌感染中的作用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