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5期 刊出日期:2022-10-01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专题报道  原著  细胞因子  综述 
专题报道
开窍中药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收藏
吴雪青,于捷,谈贝,陈忠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5): 523-533.   DOI: 10.3724/zdxbyxb-2022-0351
摘要( 214 )   HTML( 16 )     PDF(1064KB)( 70 )

临床应用上千年的开窍中药龙脑、麝香、石菖蒲、苏合香、樟脑的主要成分是脂环化合物,可用于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开窍中药的镇痛作用机制包括调控γ-氨基丁酸、 N-甲基- D-天冬氨酸等受体的表达,调节离子通道功能,抑制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调控神经传递和神经元兴奋性,参与神经保护和神经功能修复等。未来可以从深入探索开窍中药在中枢系统镇痛中的作用机制、高质量快速筛选药物作用靶点、利用开窍中药特性研发靶向制剂等方面进行拓展。本文综述了上述传统开窍中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一些拓展研究的方向。

基于HPLC-Q-Exactive MS的补阳还五汤化学成分快速识别及多成分含量测定   收藏
郑留燕,万浩芳,鲁一航,丁志山,李畅,万海同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5): 534-543.   DOI: 10.3724/zdxbyxb-2022-0347
摘要( 75 )   HTML( 6 )     PDF(1777KB)( 34 )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轨道阱质谱(HPLC-Q-Exactive MS)的分析方法,对补阳还五汤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鉴定,并以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HPLC-UV)对其中含量较高的成分进行定量检测。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建立补阳还五汤相关化合物数据库;使用HPLC-Q-Exactive MS系统在全扫描/数据依赖性二级质谱(dd-MS2)负离子模式下采集质谱信息;借助Compound Discoverer 3.0软件分析推断补阳还五汤中的化学成分;进一步建立HPLC-UV含量测定方法,对其芍药苷、没食子酸、羟基红花黄色素A、阿魏酸、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等8种活性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通过定性分析,共鉴定出补阳还五汤中178个化合物。HPLC-UV定量分析方法学考察结果显示,8个主要成分在各自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0),精密度和稳定性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5%,加样回收率RSD为1.6%~2.4%。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体系实现了补阳还五汤中成分的快速识别和主要成分的精确定量,其中芍药苷、羟基红花黄色素A和没食子酸含量较高,有望作为质控标志物。

补阳还五汤激活PI3K-AKT通路促进氧糖剥夺再灌注损伤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生成   收藏
胡小伟,李琳,龚荧荧,方燕,杨琰,许家栋,储利胜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5): 544-551.   DOI: 10.3724/zdxbyxb-2022-0324
摘要( 85 )   HTML( 20 )     PDF(2336KB)( 40 )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促进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损伤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RBMEC)血管生成的机制。方法:RBMEC经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孵育24?h后,构建OGD/R细胞损伤模型。将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补阳还五汤组(给予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和LY294002组[给予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前使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LY294002预处理1?h]。采用CCK-8法、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迁移实验、管腔形成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迁移和形成管腔能力。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I3K、蛋白激酶B(AKT)、低氧诱导因子(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补阳还五汤组RBMEC存活率、迁移能力及管腔形成能力显著增强(均P<0.01),磷酸化PI3K、磷酸化AKT、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增加(均P<0.05),而LY294002可阻断上述效应。结论: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可促进OGD/R损伤的RBMEC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其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上调HIF-1α和VEGF表达有关。

白皮杉醇调控GSK-3β/Nrf2信号通路减轻神经细胞氧糖剥夺再灌注损伤   收藏
张淑媛,叶嘉仪,王凌峰,钟晓明,邹小维,仇凤梅,黄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5): 552-562.   DOI: 10.3724/zdxbyxb-2022-0328
摘要( 92 )   HTML( 11 )     PDF(3167KB)( 28 )

目的:阐明白皮杉醇对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构建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神经细胞模型,于氧糖剥夺2?h后给予白皮杉醇处理细胞24?h, 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细胞内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细胞损伤程度,比色法检测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三磷酸腺苷(ATP)含量,流式细胞术和倒置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活性氧水平,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神经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JC-1探针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蛋白激酶B(AKT)与糖原合成酶激酶(GSK)-3β的磷酸化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法观测细胞核转录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Nrf)2核定位。采用上述方法观察Nrf2抑制剂ML385预处理24?h对白皮杉醇改善OGD/R神经细胞活性、抗氧化性作用的影响,并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rf2、血红素加氧酶1、醌氧化还原酶1的表达水平。结果:白皮杉醇可以显著提高OGD/R神经细胞存活率、减少LDH释放和活性氧水平、提高SOD活性、改善线粒体超微结构损伤、提高线粒体膜电位和ATP水平(均P<0.05),增强AKT与GSK-3β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上调Nrf2、血红素加氧酶1、醌氧化还原酶1蛋白表达,提高细胞Nrf2的核浆比,促进Nrf2核转入(均P<0.05);而ML385可以显著逆转白皮杉醇对模型细胞的挽救作用及对SOD、活性氧和LDH的调节活性(均P<0.05)。结论:白皮杉醇可通过激活GSK-3β,靶向调控Nrf2,促进其核转入,发挥相应抗氧化效应,并保护线粒体结构与功能。

马尾松松针提取物调节JNK3/caspase-3信号转导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氧化应激损伤   收藏
章蕾,王凌峰,胡培豪,钟晓明,张丹妮,仇凤梅,黄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5): 563-572.   DOI: 10.3724/zdxbyxb-2022-0326
摘要( 68 )   HTML( 9 )     PDF(2442KB)( 16 )

目的:探讨马尾松松针提取物(PNE)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依达拉奉组、PNE小剂量组(200?mg/kg)、PNE中剂量组(400?mg/kg)、PNE大剂量组(800?mg/kg), 于造模前连续7?d及造模后6?h分别灌胃给药。其中,手术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灌胃给予等渗氯化钠溶液,依达拉奉组灌胃给予等渗氯化钠溶液的同时腹腔注射依达拉奉3?mg/kg,PNE各组灌胃给予各剂量PNE。通过大脑中动脉阻塞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于再灌注24?h后测定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组织含水量、脑梗死体积。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大脑皮层及海马组织结构病理变化并统计正常神经细胞数;TUNEL法检测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凋亡率;试剂盒检测缺血侧脑组织一氧化氮、丙二醛含量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脑皮层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3、磷酸化JNK3、B淋巴细胞瘤蛋白(Bcl)-2、Bcl-2相关X蛋白(Bax)、细胞色素C、胱天蛋白酶(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NE各剂量组行为学评分、脑组织含水量及脑梗死体积均显著降低(均P<0.05),大脑皮层及海马CA1区组织病理性损伤显著减轻,缺血侧皮层及海马CA1区中正常神经细胞数增加(均P<0.05),以PNE中剂量组效果最好。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NE中剂量组皮层神经细胞凋亡率显著减小,大脑皮层组织中一氧化氮、丙二醛含量显著减少,SOD活性显著升高,磷酸化JNK3/JNK3比值、细胞色素C、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Bcl-2/Bax比值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PNE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清除一氧化氮和丙二醛,抑制氧化应激介导的JNK3/caspase-3信号转导来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探讨中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收藏
张晴晴,刘南阳,吴迪,许征宇,王奕晨,王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5): 573-584.   DOI: 10.3724/zdxbyxb-2022-0278
摘要( 106 )   HTML( 4 )     PDF(10486KB)( 28 )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治疗胃癌前病变的高频次中药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以“胃癌前病变”“胃癌前疾病”“胃黏膜上皮内瘤变”“胃黏膜异型增生”“胃癌前状态”“慢性胃炎,萎缩性”“中西医结合”“中医药疗法”“疗效评价”“随机对照试验”“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s”“gastric precancerous disease”“gastric mucos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gastric mucosal heterogeneous hyperplasia”“gastric precancerous state”“chronic gastritis,atrophic”“combin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Chinese medicine therapy”“efficacy evaluation”“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等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PubMed和Embase等数据库中检索2001—2021年发表的文献。对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进行信息提取,构建数据库,统计高频次中药。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和GeneCards数据库获取中药化合物及胃癌前病变靶标,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并筛选核心靶点,通过Metascape平台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阐明前六味中药的活性成分、靶点、作用通路等。结果:共纳入482个药方,603味中药,应用频率较高的前六味中药依次为乌梅(63.35%)、莪术(58.54%)、白芍(54.06%)、丹参(49.92%)、白花蛇舌草(46.43%)、黄芪(45.44%)。网络药理分析结果显示,六味中药的活性成分乌梅4种、莪术3种、白芍9种、丹参13种、白花蛇舌草7种、黄芪9种;预测靶点乌梅77个、莪术11个、白芍33个、丹参58个、白花蛇舌草65个、黄芪89个,这些靶点分别与疾病基因进行对比后,共获得交集基因98个,其中与治疗胃癌前病变相关性较高的靶点依次为HSP90AA1、AKT1、TP53、STAT3、MAPK1、TNF。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高频次中药的活性成分多通过对无机物的反应、激素反应、腺体发育、细胞迁移的正向调节、细胞运动的正向调节等生物学过程发挥作用,靶点包含囊泡腔、分泌颗粒腔体、细胞质囊泡腔体、转录调节器复合体等细胞组分,具有激酶结合、蛋白激酶结合、DNA转录因子结合等分子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白芍、乌梅、丹参、黄芪主要通过癌症通路和PI3K-AKT通路等发挥作用,莪术和白花蛇舌草主要通过癌症通路、癌症中的蛋白多糖等发挥作用,并且六味中药均涉及癌症通路,五味中药涉及PI3K-AKT通路。结论:本文通过数据挖掘筛选出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的前六味高频次中药,并运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揭示了其通过癌症通路、PI3K-AKT通路、癌症中的蛋白多糖等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免疫、炎症等过程从而发挥对胃癌前病变的作用。

原著
携载姜黄素纳米粒和新吲哚菁绿的透明质酸微针能抑制人舌鳞癌细胞增殖   收藏
谢稀,单越,张旭,吴勇志,廖金凤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5): 585-593.   DOI: 10.3724/zdxbyxb-2022-0428
摘要( 88 )   HTML( 9 )     PDF(129735KB)( 60 )

目的:制备并研究携载药物姜黄素纳米粒和光热触发剂新吲哚菁绿(IR820)的透明质酸微针(以下简称微针)给药系统对人舌鳞癌细胞(Cal-27)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模板法分别制备对照微针、姜黄素纳米粒微针、IR820微针、姜黄素纳米粒+IR820微针,并分别进行形貌表征、力学强度测试、体外皮肤刺入试验及体外光热效应测试。将各组微针与Cal-27细胞共培养,其中IR820微针组及姜黄素纳米粒+IR820微针组用808?nm近红外光1?W/cm2照射5?min,并通过活死细胞染色结果对各组细胞存活率进行统计。结果:制备的微针针体形貌均一,具有良好的力学强度及皮肤刺入能力,其中搭载IR820的微针具有较好的光热性能。与各组微针共培养后,Cal-27细胞存活率分别为空白对照组100.00%、对照微针组99.92%、姜黄素纳米粒微针组94.08%、IR820微针组0.41%、姜黄素纳米粒+IR820微针组0.04%。其中,姜黄素纳米粒+IR820微针组对肿瘤细胞杀伤效果最好,IR820微针组次之(均P<0.05)。结论:相比单一的药物治疗,姜黄素纳米粒+IR820微针对Cal-27细胞增殖具有更好的抑制作用。

原发灶切除术联合化疗可改善转移性结直肠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生存   收藏
王庆华,尹瑞华,汤婉芬,李成辉,郑红娟,张霞,金霞云,应明亮,傅健飞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5): 594-602.   DOI: 10.3724/zdxbyxb-2021-0387
摘要( 83 )   HTML( 6 )     PDF(819KB)( 21 )

目的:评估原发灶切除术及化疗对转移性结直肠神经内分泌癌(CRNEC)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录的转移性CRNEC患者的资料,通过倾向评分匹配法1∶1匹配均衡组间差异,用Kaplan?Meier、Log-rank等方法比较不同治疗方式患者生存差异,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生存的因素。选取2001年1月至2021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符合相同筛选条件的转移性CRNEC病例进行结果验证。结果:SEER数据库提取393例符合选择标准的转移性CRNEC患者,其中接受原发灶切除术172例,未行手术221例,倾向评分匹配后纳入的原发灶切除术患者和未手术患者各172例。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与未手术患者比较,原发灶切除术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时间更长(P<0.05);而与术中阳性淋巴结数8枚及以下的患者比较,术中阳性淋巴结数8枚以上的患者预后较差(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原发肿瘤部位及治疗方式是影响转移性CRNEC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对于接受原发灶切除术的CRNEC患者,直肠神经内分泌癌、阳性淋巴结数8枚及以下、原发灶切除术联合化疗的治疗方式与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时间更长相关(均P<0.05)。结论:原发灶切除术可为转移性CRNEC患者带来生存获益,原发灶切除术联合化疗的效果优于单纯原发灶切除术,且术中阳性淋巴结数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功能状态评估量表的汉化、改良及在极低出生体重婴儿信效度检验   收藏
杨洋,王晶,童梅玲,程锐,潘晶晶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5): 603-612.   DOI: 10.3724/zdxbyxb-2022-0336
摘要( 60 )   HTML( 10 )     PDF(648KB)( 17 )

目的:汉化、改良功能状态评分量表(FSS),并以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为对象检测其信效度。方法:征得原量表作者同意后,按照相关指南及规范,将原量表内容进行汉化并改良。纳入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收治住院的VLBWI,分别于出生后7?d及纠正胎龄34周时进行改良FSS评估,对得分进行描述统计(变异系数法、临界比值法和答案分布分析法)、信度分析[内部一致性信度(克伦巴赫α系数)和评分者间信度(Spearman相关系数)]及效度分析[内容效度(相关系数法、专家评分法)、结构效度(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法)和已知群效度(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Pearson相关系数)],最后分析初、复评量表初步反应度。结果: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先后纳入548名和523名VLBWI进行初评及复评。描述统计中,变异系数法示条目的平均值与中位数接近,最大值和最小值接近或等于两端值,变异系数均大于0.15;临界比值法示初评和复评所有条目|t|>3、P<0.01;答案分布分析法示各条目不同水平答案选择率小于80%。信度分析中,内部一致性检验示初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803,复评系数为0.708,内部一致性较好;评分者间信度示初评Spearman相关系数0.968,复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989(P<0.01)。效度分析中,相关系数法示量表条目相关系数均在0.4以上;专家评分法示初、复评条目内容效度指数均大于0.78,全体一致量表内容效度指数为0.83、平均量表内容效度指数为0.97,Kappa均大于0.74;探索性因子分析示结构效度初评Kaiser-Meyer-Olkin(KMO)值为0.846,复评KMO值为0.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初评和复评各有1个,分别可解释总变异的54.221%和53.403%;验证性因子分析示结构效度初、复评各条目P<0.01,且标准载荷系数值大于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示已知群效度初评FSS对短期结局具有较好的预测区分能力;复评量表中神志、运动、感知、交流条目与格塞尔发育量表大运动及精细动作评分有较好相关性。初评总得分与复评总得分反应度良好。结论:FSS量表汉化内容可靠、信效度稳定性好,条目简单,易于推广。

细胞因子
生长因子在眼的发育及眼部疾病调控中的作用   收藏
王晓杰,惠琦,金子,饶凤琴,靳磊,余丙洁,BANDA Joshua,李校堃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5): 613-625.   DOI: 10.3724/zdxbyxb-2022-0603
摘要( 104 )   HTML( 3 )     PDF(633KB)( 17 )

生长因子是一类由多种细胞分泌的活性物质,作为信使调控细胞的迁移、增殖和分化。多种生长因子参与眼组织的发育及眼部疾病的生理、病理过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介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脉络膜新生血管、白内障、糖尿病性黄斑水肿以及其他视网膜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神经生长因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对视神经损伤有较好的修复作用。生长因子还与近视的发病密切相关,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影响巩膜厚度变化并调控近视的发生与发展。本文综述了生长因子参与眼的发育和眼部病理生理过程的研究进展,旨在揭示生长因子与眼部疾病的关联,为生长因子在眼科领域的应用提供思路。

细胞因子类药物在眼科临床的应用进展   收藏
王晓杰,惠琦,金子,饶凤琴,余丙洁,靳磊,BANDA Joshua,李校堃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5): 626-633.   DOI: 10.3724/zdxbyxb-2022-0075
摘要( 98 )   HTML( 5 )     PDF(567KB)( 22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干扰素等细胞生长因子是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和再生的重要内源性蛋白。以上述生长因子等为靶点开发的生物药物,在老年性黄斑变性、角膜损伤、神经营养性角膜炎等眼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应药物陆续上市。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药物可以控制血管内皮的增生,减轻视网膜组织的水肿和渗出,已经成为老年性黄斑变性和糖尿病视网膜病的主要治疗手段。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角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具有加速角膜损伤愈合,降低角膜炎症反应的作用,其中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已用于角膜损伤临床治疗。神经生长因子能促进中枢和外周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和分化,加快神经损伤的修复,用于神经营养性角膜炎的治疗,可促进角膜完全愈合。临床上,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滴眼液可用于角膜上皮损伤的治疗,重组人干扰素可用于眼部病毒性感染疾病的治疗。本文就细胞因子类药物在眼科疾病治疗及新药开发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拓展细胞因子在眼科临床的应用提供参考。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脑出血中的作用   收藏
毛宝杰,王明,万曙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5): 634-639.   DOI: 10.3724/zdxbyxb-2022-0224
摘要( 94 )   HTML( 4 )     PDF(516KB)( 33 )

脑出血是成人常见致死致残性神经系统疾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信号通路对脑出血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PDGF参与血管重塑,可以作为脑出血的主要病因之一脑淀粉样血管病的生物标志物;PDGF及其受体通过改变血脑屏障完整性及促进炎症反应参与脑出血后继发性损伤机制,还可能通过促进血管生成参与脑出血后的修复机制。本文综述了PDGF信号通路参与脑出血病理生理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以PDGF受体为治疗靶点的相关拮抗剂,旨在为脑出血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综述
分子伴侣HSP40/DNAJ蛋白家族及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   收藏
何颖慧,王志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5): 640-646.   DOI: 10.3724/zdxbyxb-2021-0406
摘要( 293 )   HTML( 19 )     PDF(574KB)( 87 )

分子伴侣和辅助伴侣分子能够促进新合成多肽的组装以及帮助未折叠或错误折叠的蛋白质重新折叠形成正确折叠的蛋白质,从而维持细胞内蛋白系统的稳态。作为热休克蛋白(HSP)70的辅助伴侣分子,HSP40(DNAJ)蛋白家族是目前已知的最大分子伴侣家族,能够通过J结构域与HSP70结合,从而帮助蛋白质折叠。近年研究发现,DNAJ家族蛋白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病、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进行性神经性腓骨肌萎缩症、脊髓性肌萎缩、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变、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神经元蜡样质脂褐质沉积症和特发性震颤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如DNAJA1可有效降解亨廷顿蛋白聚集体;DNAJB1可降解蛋白聚集体ataxin-3;DNAJB2能够抑制亨廷顿蛋白聚集体的形成;DNAJB6能够抑制Aβ42和α-突触核蛋白的聚集;DNAJC5可以促进TDP-43、τ蛋白和α-突触核蛋白释放到细胞外空间;与特发性震颤相关的DNAJC13的突变可能阻碍核内体蛋白运输。本文就DNAJ蛋白家族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恶性肿瘤新靶标PHF5A的研究现状及治疗展望   收藏
李曼,程倩倩,王效静,杨燕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5): 647-655.   DOI: 10.3724/zdxbyxb-2022-0459
摘要( 172 )   HTML( 17 )     PDF(1192KB)( 70 )

植物同源域锌指蛋白5A(PHF5A)是PHD-finger样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广泛表达于真核生物细胞核中,其PHD-finger样结构域是蛋白质-DNA或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区。PHF5A除作为剪接体蛋白组成亚单位调控靶基因的选择性剪接外,还在胚胎干细胞的多潜能性维持、染色质结构重塑、DNA损伤修复、胚胎形成与组织形态发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探索PHF5A的剪接体相关功能和非剪接体相关功能,及其功能异常与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并发现其潜在机制可能包括介导靶基因的异常选择性剪接、作为原癌基因/蛋白激活下游信号通路、作为核转录因子或辅因子调控异常的基因转录等。此外,PHF5A还参与某些肿瘤干细胞的生长调控。本文就PHF5A的结构及功能特点及其在多种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抗肿瘤治疗提供潜在作用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