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4期 刊出日期:2022-08-01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专题报道  原著  病例报告  meta分析  综述 
专题报道
高原环境对格列喹酮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收藏
黄隆基,张晓静,罗林,牟宏芳,李文斌,王荣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4): 389-396.   DOI: 10.3724/zdxbyxb-2022-0129
摘要( 160 )   HTML( 32 )     PDF(1349KB)( 51 )

目的:探讨高原低氧环境对格列喹酮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方法:将12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平原组与高原组,分别灌胃给予 6.3?mg/kg格列喹酮后采集血样。采用超快速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F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格列喹酮浓度,并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测定大鼠肝组织中CYP2C9的表达。 结果:与平原组比较,高原组格列喹酮体内达峰血药浓度增加,吸收速率常数减小,消除速率常数增大,吸收半衰期延长,消除半衰期缩短,平均滞留时间缩短,表观分布容积减小(均 P<0.05)。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高原组肝组织中代谢酶CYP2C9表达显著上调,约为平原组的1.98倍(分别为4.18±0.06和2.13±0.06,t=11.57, P<0.01)。 结论:高原低氧环境下,大鼠体内格列喹酮吸收减少、代谢加快,可能与大鼠肝组织中CYP2C9酶表达上调有关。

高原低氧环境下红景天苷对小鼠运动耐力的影响   收藏
秦宁宁,谢华,赵安鹏,张晓静,孙月梅,李文斌,王荣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4): 397-404.   DOI: 10.3724/zdxbyxb-2022-0158
摘要( 114 )   HTML( 22 )     PDF(3255KB)( 34 )

目的:探讨高原低氧环境下红景天苷对小鼠运动耐力的影响。 方法:C57BL/6J健康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常氧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红景天胶囊组及红景天苷小剂量 (5?mg/kg)、中剂量 (10?mg/kg)、大剂量 (20?mg/kg), 每组15只。除外常氧对照组外,各组按剂量预防给药 3?d后急进海拔 4010?m的高原,缺氧暴露 1?d后采用力竭游泳实验测定小鼠力竭时间;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及肌肉组织的病理学变化;检测并比较各组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 2O 2)、谷胱甘肽(GSH)、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糖原、乳酸、腺苷三磷酸(ATP)酶活性水平。 结果:与常氧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力竭游泳时间缩短( P<0.05),肝及肌肉组织出现病理损伤、氧化应激水平显著提高、钠钾ATP酶和钙镁ATP酶活性升高、糖原含量减少;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红景天胶囊组和红景天苷各剂量组力竭游泳时间显著延长(均P<0.05),肝、肌肉组织的病理损伤减轻,且肝、肌肉组织中MDA、H2O 2、乳酸含量不同程度降低,GSH、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增加,T-SOD、ATP酶活性增强(均 P<0.05)。结论:红景天苷具有显著的抗疲劳活性,其抗疲劳作用与减少氧化应激损伤、降低不良代谢产物的堆积和增加能量物质的储备相关。

槟榔多酚对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低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收藏
贺嘉馨,霍妍,孙月梅,程俊飞,赵以览,李文斌,王荣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4): 405-414.   DOI: 10.3724/zdxbyxb-2022-0159
摘要( 120 )   HTML( 194 )     PDF(3040KB)( 37 )

目的:探究槟榔多酚对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低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采用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筛选肺部缺氧损伤细胞模型最适条件;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法筛选槟榔多酚最适给药剂量。将PMVEC分为常氧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槟榔多酚组,采用BCA法检测蛋白浓度并测定PMVEC中的氧化应激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炎症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闭合蛋白和闭锁小带1等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跨内皮细胞膜电阻,罗丹明荧光染料检测PMVEC屏障的通透性。 结果:1%氧浓度培养PMVEC细胞 48?h后成功构建肺部缺氧损伤细胞模型 ;20?μg/mL的槟榔多酚可以显著逆转缺氧损伤细胞模型中PMVEC的存活率下降以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升高(均 P<0.05);槟榔多酚对于低氧诱导下PMVEC中炎症相关蛋白核因子κB(NF-κB)和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的上调有显著抑制作用(均P<0.05);槟榔多酚可以下调低氧诱导下PMVEC中凋亡相关蛋白胱天蛋白酶(caspase)3、Bcl-2相关X蛋白(Bax)的表达(均P<0.05),从而减轻低氧诱导下细胞的凋亡;槟榔多酚显著上调低氧诱导下PMVEC闭合蛋白和闭锁小带1的表达(均P<0.05),提高跨膜电阻值并降低罗丹明透过量,改善肺微血管内皮屏障的通透性。结论:槟榔多酚可以通过减轻PMVEC的氧化应激损伤、降低炎症相关蛋白表达、减少细胞凋亡及提高细胞屏障的通透性,改善PMVEC的低氧损伤。

长链亲脂性氮氧自由基HPN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对缺氧小鼠存活的影响   收藏
达清越,张洁,张朋朋,石志群,马慧萍,景临林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4): 415-421.   DOI: 10.3724/zdxbyxb-2022-0174
摘要( 96 )   HTML( 18 )     PDF(706KB)( 14 )

目的:设计合成长链取代的2-(4′-羟基苯基)-4,4,5,5-四甲基咪唑烷-1-氧基-3-氧化物(HPN)衍生物,以增强HPN的抗缺氧活性。 方法:以乙腈为溶剂、碳酸钾为缚酸剂, 60?℃反应条件下将HPN分别与6-溴己醇、6-溴己酸乙酯和6-溴己烷进行烷基化反应得到3个长链亲脂性HPN衍生物1、3和5;衍生物1在氢氧化钠甲醇/水体系下经过水解反应得到衍生物2;以二氯甲烷为溶剂, NN′-二异丙基碳二亚胺为脱水剂,HPN与己酸进行酯化反应,得到衍生物4。采用红外光谱、电子顺磁共振和高分辨质谱表征衍生物1~5的结构,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衍生物的纯度,计算油水分配系数(log P值)评估衍生物的脂溶性,并通过缺氧小鼠常压密闭缺氧实验和急性减压耐受实验考察HPN及衍生物1~5的抗缺氧活性。 结果:5个衍生物的结构经红外光谱、电子顺磁共振和高分辨质谱分析确认,产率均在92%以上,纯度均在96%以上。衍生物1~5的log P值分别为2.78、2.00、2.04、2.88和3.10,均高于HPN(0.97);在给药剂量为 0.3?mmol/kg时均能显著延长常压密闭缺氧小鼠的生存时间,并将急性减压缺氧小鼠的死亡率分别下降至60%、70%、60%、70%、40%。 结论:衍生物1~5的合成方法简便,产率较高,且在剂量较小的情况下,仍然表现出类似或优于HPN的抗缺氧活性,其中衍生物5的活性最佳。

红景天苷对急进高原大鼠肺组织的保护作用   收藏
王子晗,郭茜文,马江红,程俊飞,赵安鹏,李文斌,王荣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4): 422-429.   DOI: 10.3724/zdxbyxb-2022-0157
摘要( 85 )   HTML( 19 )     PDF(2725KB)( 18 )

目的:研究红景天苷对急进高原大鼠肺组织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Wistar雄性大鼠36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红景天胶囊组以及红景天苷小 (14?mg/kg)、中 (28?mg/kg)、大 (56?mg/kg)剂量组,每组6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各组预防性灌胃给药5?d后急进海拔 4010?m的高原实地建立低压性缺氧模型,检测大鼠血气指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试剂盒测定肺组织氧化应激指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肺组织中闭合蛋白的表达量。 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动脉血氧饱和度(SaO 2)、动脉血氧分压(PaO 2)、血液酸碱度、标准碳酸氢盐(SBC)和实际碳酸氢盐水平显著下降,血红蛋白水平显著上升(均 P<0.05);肥大细胞蛋白酶(MCP)1、白介素(IL)-6和IL-1β含量显著增加,γ干扰素含量显著减少(均P<0.01);肺组织中谷胱甘肽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显著下降,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均P<0.01)。红景天胶囊和红景天苷各剂量组SaO2、血液酸碱度、血红蛋白、SBC和实际碳酸氢盐较模型对照组均有一定改善;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指标较模型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红景天苷组MCP-1、IL-6改善情况优于红景天胶囊组。红景天胶囊和红景天苷小、中、大剂量组肺组织缺氧损伤改善,细胞壁逐渐变薄,肺泡壁逐渐完整。模型对照组闭合蛋白含量较空白对照组减少( P<0.05),而红景天苷大剂量组闭合蛋白含量较模型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结论:红景天苷可改善大鼠由于缺氧所致的血气指标失调、缺氧症状和酸碱平衡紊乱、炎症因子失调,改善肺组织损伤、氧化应激损伤等,对急进高原大鼠肺组织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改善效果总体优于红景天胶囊。

激活红细胞2,3 -二磷酸甘油酸变位酶活性的中药组分筛选   收藏
郭茜文,李文斌,王荣,李加忠,张汝学,张晓静,王子晗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4): 430-437.   DOI: 10.3724/zdxbyxb-2022-0178
摘要( 98 )   HTML( 16 )     PDF(2554KB)( 12 )

目的:从中药组分中筛选2,3-二磷酸甘油酸(BPG)变位酶(BPGM)的激活剂,以提高红细胞的缺氧耐受性。 方法:以红细胞胞浆蛋白BPGM为受体,常用中药成分数据库为配体,经过里宾斯基五规则类药性筛选后,采取刚性对接(LibDock)和半柔性对接(CDOCKER)进行虚拟筛选;提取红细胞胞浆蛋白,验证筛选出来的化合物对红细胞胞浆中BPGM亲和力的影响;最后,体外孵育红细胞,建立红细胞缺氧模型,并验证化合物对红细胞缺氧模型中BPGM活性的影响。 结果:通过刚性对接和半柔性对接优选出与BPGM结合能前十的化合物。用这十种化合物孵育胞浆蛋白,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迷迭香酸甲酯各剂量组、二氢姜黄素大剂量组、八氢姜黄素中剂量组和阿魏酸松柏酯大剂量组可以进一步激活BPGM,从而显著增加常氧红细胞中的2,3-BPG含量(均 P<0.05);四氢姜黄素小剂量组、橙黄胡椒酰胺大剂量和小剂量组、六氢姜黄素各剂量组和N-p-香豆酰-羟色胺中剂量组常氧红细胞2,3-BPG含量有增加的趋势(均 P>0.05)。缺氧红细胞在加入中剂量迷迭香酸甲酯、中剂量八氢姜黄素、大剂量六氢姜黄素和中剂量N-p-香豆酰-羟色胺后,2,3-BPG含量显著增加(均 P<0.05)。结论:迷迭香酸甲酯、八氢姜黄素、六氢姜黄素和 N-p-香豆酰-羟色胺可以激活BPGM从而提高缺氧红细胞中2,3-BPG含量。

原著
二乙基亚硝胺诱导肝细胞癌模型鼠肠道微生态研究   收藏
周文斌,郑越,尚佳,王海洋,王依莎,陆欢,王小西,隋梅花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4): 438-453.   DOI: 10.3724/zdxbyxb-2022-0283
摘要( 117 )   HTML( 19 )     PDF(4286KB)( 43 )

目的:探索肝细胞癌模型鼠肠道微生态特征。 方法:将2周龄C57BL/6雄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肝癌模型组。肝癌模型组在出生后2周给予单次腹腔注射二乙基亚硝胺(DEN),其中存活小鼠自4周龄起腹腔注射1,4-双[2-(3,5-二氯吡啶氧)]苯,每2周一次,共8次。分别于小鼠出生后第10、18和32周随机处死部分实验动物,取肝脏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其中,在小鼠出生后第32周处死动物前无菌条件下收集两组粪便标本,并进行V3~V4高可变区16S rRNA基因组测序,进而对菌群多样性、物种丰度差异、菌群相关性、表型预测以及功能预测进行分析。 结果:α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Good’s coverage均已达到最大值1.00,且正常对照组与肝癌模型组肠道菌群Observed features、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β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基于加权或未加权Unifrac距离的主坐标PCoA均R>0,标本的组内差异小于组间差异;两组标本的分离趋势明显(P<0.05)。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及髌骨菌门等菌群为正常对照组与肝癌模型组门水平的优势菌群,但肝癌模型组较正常对照组拟杆菌门丰度显著减少(P<0.01),而髌骨菌门丰度显著增加(P<0.05)。正常对照组属水平的优势菌群主要为鼠杆菌科未分类属、副鼠杆菌属、鼠杆菌属、毛螺旋菌科NK4A136属、欧陆森氏菌属等,而肝癌模型组为艾克曼菌属、杜氏杆菌属、鼠杆菌科未分类属、毛螺旋菌科NK4A136属、红椿杆菌科UCG-002属等。两组属水平菌群相对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30个菌属(均P<0.05)。两组小鼠肠道菌群LEfSe分析共发现14个多级别差异物种(均P<0.05,LDA评分超过4.0),主要富集在拟杆菌门。其中正常对照组为拟杆菌门、拟杆菌纲、拟杆菌目、鼠杆菌科等10个差异菌群富集,肝癌模型组为杜氏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属等4个差异菌群富集。正常对照组肠道优势菌属之间既有正相关关系又有负相关关系(|rho|>0.5,P<0.05),肝癌模型组肠道优势菌属的相关性网络复杂程度比正常对照组降低,所有优势菌群的相互作用均呈较强的正相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癌模型组肠道菌群革兰阳性菌及移动元件菌基因相对丰度均显著上调(均P<0.05),而革兰阴性菌(P<0.05)及潜在致病性菌基因(P<0.05)相对丰度均显著下调。两组肠道菌群的基因代谢通路差异显著,其中正常对照组富集在能量代谢、细胞分裂及核苷酸代谢等18个代谢通路,而肝癌模型组富集在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及碳水化合物代谢等12个代谢通路(均P<0.005)。 结论:DEN诱导原发性肝癌模型小鼠肠道菌群数减少,菌群构成、菌群相关性、表型和功能均发生改变,其中门水平的拟杆菌门以及属水平的鼠杆菌科未分类属、鼠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属、杜氏杆菌属等菌群可能与DEN诱导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关。

髋关节脱位患儿闭合复位后再脱位危险因素分析   收藏
徐静芳,杨溢,俞凯,徐玮泽,白冠男,叶文松,舒强,陈文昊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4): 454-461.   DOI: 10.3724/zdxbyxb-2022-0147
摘要( 67 )   HTML( 12 )     PDF(934KB)( 17 )

目的:探讨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术后再脱位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行内收肌松解+闭合复位+人类位石膏固定治疗的DDH患儿(18月龄及以下)的资料,共88例103髋。根据髋关节脱位的诊断标准统计术后再脱位的发生情况,分为术后复位组和再脱位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婴幼儿DDH内收肌松解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术后发生再脱位的危险因素。 结果:88例103髋中86例99髋成功施行内收肌松解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术,69髋一期闭合复位成功,9髋经二期复位石膏固定后至末次随访未再次脱位,最终78髋(78.8%)患儿闭合复位治疗有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闭合复位术前髋臼指数(AI)、国际髋关节发育不良协会(IHDI)分级、术中屈髋角度、术中头臼间距与术后发生再脱位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AI超过40.5°( OR=5.57, P<0.01),闭合复位术后屈髋角度小于80.5°(OR=4.93, P<0.01),头臼间距超过6.95?mm (OR=8.42, P<0.01)是术后发生再脱位的危险因素。术前AI超过40.5°、屈髋角度小于80.5°、头臼间距超过 6.95?mm联合IHDI分级预测术后再脱位风险的曲线下面积为0.9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2和0.87。结论:DDH患儿术前AI超过40.5°,术中屈髋角度小于80.5°和头臼间距超过6.95?mm是术后再脱位的危险因素,联合IHDI 分级对术后再脱位有较大的预测价值。

健康足月妊娠孕妇孕中晚期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变化与出生小于胎龄儿的关系   收藏
王晶,周梦林,陈丹青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4): 462-469.   DOI: 10.3724/zdxbyxb-2022-0144
摘要( 60 )   HTML( 15 )     PDF(689KB)( 12 )

目的:研究健康足月妊娠孕妇孕中晚期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变化与小于胎龄儿(SGA)发生风险的关系。 方法:应用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7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产检分娩的健康足月妊娠孕妇为回顾性队列,将确认分娩SGA的孕妇纳入SGA组,按新生儿性别和受孕年龄个案匹配原则以1∶4比例将确认分娩适于胎龄儿的孕妇纳入对照组,采集两组孕妇的临床资料、孕中期(孕24~27周)和孕晚期(孕37周后)HDL-C水平,计算孕晚期平均每4周HDL-C的变化(ΔHDL-C)。采用配对 t检验比较两组孕妇间HDL-C和ΔHDL-C的差异,再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ΔHDL-C与SGA发病风险的关系。 结果:共纳入SGA组249名及对照组996名。两组足月后HDL-C水平均较孕24~27周时降低(即ΔHDL-C均小于0, P<0.05),SGA组ΔHDL-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调整混杂因素后,与低水平ΔHDL-C孕妇比较,中水平、高水平ΔHDL-C孕妇分娩SGA的风险均升高(OR=1.74,95% CI:1.22~2.50; OR=2.48,95% CI:1.65~3.70,均 P<0.05)。结论:健康足月妊娠孕妇孕晚期HDL-C下降缓慢或不降反升与SGA的发生有关,在SGA筛查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病例报告
托珠单抗联合芦可替尼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激素耐药的移植物抗宿主病患儿六例   收藏
陈洁,陆婧媛,洪秀理,鹿全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4): 470-473.   DOI: 10.3724/zdxbyxb-2022-0245
摘要( 127 )   HTML( 17 )     PDF(458KB)( 20 )

6例患儿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现激素耐药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其中急性GVHD 4例,慢性GVHD 2例。4例急性GVHD患儿主要表现为大面积皮疹、发热2例,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2例;2例慢性GVHD患儿主要表现为大面积皮肤苔藓样变1例,主要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张口受限1例。6例患儿均采用托珠单抗联合芦可替尼治疗,给药方案为托珠单抗8?mg/kg静脉注射,每 3周一次;芦可替尼 5~10?mg/d口服,连续 28?d, 至少完成两个疗程治疗。6例患儿的治疗反应率为100%,其中5例患儿接受两个周期治疗后完全缓解,中位缓解时间 为26.7?d。中位随访11(7~25)个月,未观察到明显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

原发性空肠单相型滑膜肉瘤临床病理学观察   收藏
王亚健,蒋娜,蒋依娜,王鸿雁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4): 474-479.   DOI: 10.3724/zdxbyxb-2022-0117
摘要( 70 )   HTML( 12 )     PDF(3782KB)( 31 )

一例19岁男性患者因腹痛就诊,影像学检查提示腹腔巨大混合性包块并出血。剖腹探查见肿瘤起源于屈氏韧带处空肠,伴破裂出血。镜下见肿瘤由成片或交织束状排列的梭形细胞组成,肿瘤细胞形态较一致,胞质较少,边界不清,核呈梭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细致,核仁不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波形蛋白、上皮膜抗原、转导样增强子蛋白-1、B淋巴细胞瘤蛋白-2、CD99阳性,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检出 SS18基因重排,确诊为滑膜肉瘤。患者空肠肿瘤切除术后接受6个周期的化疗,12个月后复查CT提示胰腺转移灶,行1周期放疗后未能继续治疗,于确诊小肠滑膜肉瘤15个月后死亡。

meta分析
抗抑郁药物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疗效和耐受性的网状meta分析   收藏
饶燕晓,杨荣旺,赵京,曹庆久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4): 480-490.   DOI: 10.3724/zdxbyxb-2022-0145
摘要( 77 )   HTML( 11 )     PDF(1157KB)( 19 )

目的:比较多种抗抑郁药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效果,为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提供疗效与耐受性方面的依据。 方法:在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PsycINFO、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数据库中检索关于抗抑郁药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截至2021年12月。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采用Stata 15.1软件对有效率、耐受性进行分析,采用累积排序概率曲线下面积(SUCAR)评估药物有效率和耐受性的累积概率。 结果:最终纳入32篇文献的33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共6949例患者,涉及阿米替林、维拉唑酮、氟西汀、司来吉兰、帕罗西汀、丙咪嗪、地昔帕明、舍曲林、去甲替林、艾司西酞普兰、西酞普兰、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13种抗抑郁药。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度洛西汀( OR=1.95, 95% CI: 1.41~2.69)、氟西汀( OR=1.73,95% CI:1.40~2.14)、文拉法辛( OR=1.37, 95% CI: 1.04~1.80)、艾司西酞普兰( OR=1.48,95% CI:1.12~1.95)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安慰剂(均 P<0.05),网状meta的累积概率排序为度洛西汀(87.0%)、阿米替林(83.3%)、氟西汀(79.0%)、艾司西酞普兰(62.7%)等。丙咪嗪(OR=0.15,95% CI:0.08~0.27)、舍曲林( OR=0.33, 95% CI: 0.16~0.71)、文拉法辛( OR=0.35,95% CI:0.17~0.72)、度洛西汀( OR=0.35, 95% CI: 0.17~0.73)、帕罗西汀( OR=0.52,95% CI:0.30~0.88)的不耐受发生率显著高于安慰剂(均 P<0.05),网状meta的累积概率排序为丙咪嗪(95.7%)、舍曲林(69.6%)、文拉法辛(68.6%)、度洛西汀(68.2%)等。结论:在13种抗抑郁药中,度洛西汀、氟西汀、艾司西酞普兰和文拉法辛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效果优于安慰剂,但度洛西汀和文拉法辛的耐受性较差。

综述
T淋巴细胞体外发育方法的研究进展   收藏
李芸,陈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4): 491-499.   DOI: 10.3724/zdxbyxb-2021-0369
摘要( 171 )   HTML( 190 )     PDF(537KB)( 91 )

T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在细胞过继免疫治疗(ACT)中发挥重要作用,利用T细胞体外发育方法可获得来源稳定且获取简便的T细胞,相比从自体或同种异体组织分离得到T细胞的传统方法更有优势。目前T细胞体外发育方法有胎儿胸腺器官培养、重组胸腺器官培养和Notch信号驱动的二维培养三种。其中胎儿胸腺器官培养操作简便,离体胸腺在体外培养即可支持T细胞分化发育至成熟,但完整的胸腺导致培养物维持时间有限、细胞收获困难;重组胸腺器官培养将各类胸腺基质细胞分散再重组构建三维培养环境,在体内外实验中均可支持T细胞成熟,但生物材料和三维环境导致培养物维持时间和细胞产量均受限;Notch信号驱动的二维培养采用人工呈递Notch信号通路配体来驱动T细胞分化发育,培养体系结构简单且稳定,但仅能支持T细胞发育至早期未成熟阶段。本文综述了上述培养方法的研究进展和不足之处,并讨论了T细胞体外发育未来发展的要求和方向,以助力ACT的推广和应用。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调节缺血性脑卒中后炎症反应的研究进展   收藏
周璐佳,梁景岩,熊天庆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4): 500-506.   DOI: 10.3724/zdxbyxb-2022-0077
摘要( 97 )   HTML( 13 )     PDF(2049KB)( 35 )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急、致死率高,而抑制神经炎症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间充质干细胞(MSC)来源的外泌体因其来源广、直径小、有效成分多而被广泛关注。近期研究表明,MSC来源的外泌体可抑制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的促炎反应活性,刺激其神经保护活性;也可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和炎症介质抑制神经炎症。本文阐述了MSC来源的外泌体在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炎症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希望为其在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治疗提供思路和借鉴。

FLT3抑制剂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研究进展   收藏
袁伟,张世忠,主鸿鹄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4): 507-514.   DOI: 10.3724/zdxbyxb-2022-0090
摘要( 136 )   HTML( 15 )     PDF(533KB)( 33 )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血液肿瘤,其中伴 FLT3基因突变患者复发率较高、预后较差,因此 FLT3成为AML治疗的重要靶点。近年来,先后有第一代、第二代共8个FLT3抑制剂注册临床试验,其中可用于AML患者治疗的有米哚妥林、吉瑞替尼和奎扎替尼三种药物。FLT3抑制剂通过与标准化疗药物联用进一步提高疾病缓解率,在后续的维持治疗中,FLT3抑制剂同样可以降低患者的疾病复发率,改善患者整体预后。部分患者可出现因骨髓微环境导致的原发性耐药或用药后并发其他突变所致的继发性耐药。FLT3抑制剂与其他化疗药物联用可以减少耐药的发生。本文对常见FLT3抑制剂治疗AML患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生长激素以外的促生长疗法研究进展   收藏
薛初晴,傅君芬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4): 515-520.   DOI: 10.3724/zdxbyxb-2022-0099
摘要( 105 )   HTML( 192 )     PDF(503KB)( 54 )

重组人生长激素是身材矮小症儿童的经典治疗药物。近年来随着儿童生长机制的进一步探明,生长激素以外的促生长疗法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是治疗原发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缺乏的主要药物。C型钠尿肽为因软骨发育不全导致身材矮小症儿童提供了治疗选择。生长激素释放肽类似物能刺激生长激素释放,用于促生长治疗。此外,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芳香化酶抑制剂等可延缓患儿骨龄进展,对改善终身高有一定益处。现就这些除生长激素以外的促生长疗法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身材矮小症患儿的治疗提供更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