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3期 刊出日期:2022-06-01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医学与社会  专题报道  原著  综述 
医学与社会
中国先天性心脏病疾病负担三十年变化分析   收藏
潘飞霞,徐玮泽,李嘉斌,黄子嫣,舒强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3): 267-277.   DOI: 10.3724/zdxbyxb-2022-0072
摘要( 198 )   HTML( 27 )     PDF(3112KB)( 57 )

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疾病负担变化趋势。方法:采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数据,分析中国1990—2019年先心病发病人数、标化发病率、死亡人数、标化死亡率、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标化DALY率的变化趋势。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对以上指标进行时间趋势分析;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进行先心病死亡率的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效应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以上指标与人类发展指数(HDI)的相关性。结果:1990—2019年,中国先心病标化发病率、死亡率及DALY率年平均变化百分比(AAPC)分别为–0.1%(95%CI:–0.7%~0.4%)、–3.5%(95%CI:–3.7%~ –3.2%)及–3.5%(95%CI:–3.7%~–3.2%)。先心病发病主要集中在1岁之前:新生儿平均发病率为2497.9/10万;1岁以下儿童平均发病率为2626.6/10万。1995—2000年新生儿及1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呈指数级上升,随后呈平稳下降趋势,但2010—2013年与2014—2015年1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有两次呈指数级上升,随后呈指数级下降,在2019年下降至近三十年最低值。先心病死亡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5岁以下儿童先心病死亡率为101.67/10万人年,5岁及以上人群死亡率下降;但55~<60岁人群死亡率呈短暂上升。1995—2019年,先心病患者的相对死亡风险呈下降趋势,与1995—1999年比较,2015—2019年先心病患者死亡的率比(RR)下降了24%;1945年以后的出生队列相对死亡风险呈下降趋势,与1945—1949年出生队列比较,2015—2019年出生队列先心病患者RR值下降了75%。当HDI小于0.58时(1999年以前),先心病标化发病率与HDI呈正相关(r=0.74,P<0.05);当HDI为0.58及以上时(1999年及以后),先心病标化发病率与HDI呈负相关(r=–0.76,P<0.01)。标化死亡率、标化DALY率与HDI均呈负相关(r=–0.95和 –0.93,均P<0.01)。结论:我国先心病1990—1999年标化发病率上升,与社会发展程度呈正相关;1999—2019年标化发病率下降,与社会发展程度呈负相关。先心病疾病负担下降,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呈负相关。先心病防控虽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低龄先心病患儿的疾病负担仍较重。

专题报道
北京市新生儿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筛查、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分析   收藏
宫丽霏,杨楠,赵金琦,杨海河,唐玥,李璐璐,孔元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3): 278-283.   DOI: 10.3724/zdxbyxb-2022-0214
摘要( 241 )   HTML( 17 )     PDF(2196KB)( 31 )

目的:探讨北京市新生儿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SCADD)的发病率、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采用串联质谱法检测2014年8月至2022年3月北京市100?603名新生儿干血斑中酰基肉碱水平,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尿有机酸,高通量测序检测基因突变。对SCADD确诊患儿进行临床、生化指标检查及基因突变特点分析,并随访患儿的生长发育和智能发育情况。结果:100 603名活产新生儿中初筛丁酰基肉碱(C4)浓度升高或伴C4/丙酰基肉碱(C3)比值升高196名,召回131名新生儿,确诊SCADD患儿5例,SCADD发病率为4.97/10万(1/20?121)。5例确诊患儿均无明显临床表现,血C4及C4/C3比值均增加,其中4例尿乙基丙二酸增加。5例确诊患儿中,ACADS基因检测到7种突变,均为已报道错义突变,其中1例患儿为纯合突变,其余均为复合杂合突变。5例患儿的随访年龄中位数为33(4~40)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临床症状,体格及智力发育正常。结论:北京市SCADD发病率为1/20?121,通过新生儿筛查确诊的SCADD患儿无明显临床症状,预后较好。

山东省淄博市241 297名新生儿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筛查及随访结果分析   收藏
董丽萍,季婵婵,许佳,崔艳国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3): 284-289.   DOI: 10.3724/zdxbyxb-2022-0114
摘要( 158 )   HTML( 5 )     PDF(2315KB)( 29 )

目的:分析山东省淄博市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MCADD)的发病率、表型、基因型及临床预后。方法:选择山东省淄博市2013年11月至2022年1月出生的241 297名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非衍生化串联质谱法检测血游离肉碱及酰基肉碱谱进行新生儿筛查,召回初筛及复筛辛酰基肉碱(C8)不低于0.25?μmol/L或合并C8/癸酰基肉碱(C10)不低于1.5的患儿,采用高通量测序进行基因检测并诊断。结果:241 297名新生儿中,检出MCADD患儿6例,男性2例,女性4例,发病率约为1/40 216。患儿均检测到ACADM基因2个突变位点,共检出12个突变8种突变类型,热点突变为c.449_452del(p.T150Rfs*4)和c.387+1delG,检出 1个新发突变为11号外显子c.1076C>T(p.A359V),未发现表型与基因型的相关性。6例MCADD患儿中,1例出生后第4天死亡;5例随访2~60个月,均未特殊饮食治疗,生长发育、智力发育正常,常规生化指标未见异常。结论:淄博市MCADD发病率较国内其他地区高,ACADM基因热点突变为c.449_452del(p.T150Rfs*4)和c.387+1delG,发现1个新发突变c.1076C>T(p.A359V),未发现表型与基因型的相关性。早期诊断、正确治疗是减少不良预后的有效措施。

重庆市新生儿脂肪酸氧化代谢病筛查及确诊患儿随访分析   收藏
陈敏,尹一帆,刘浩,彭勇,叶亮,罗茜,苗静琨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3): 290-297.   DOI: 10.3724/zdxbyxb-2022-0218
摘要( 219 )   HTML( 4 )     PDF(2276KB)( 47 )

目的:了解重庆市脂肪酸氧化代谢病(FAOD)的发病率、临床特征、基因突变特点及预后。方法:采集2020年7月至2022年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招募的35 374名新生儿的血液标本,采用串联质谱法检测干血斑中酰基肉碱谱,初筛阳性的患儿于2周内召回,进一步通过尿有机酸、血生化及基因检测等方法确诊,并对确诊患儿进行治疗和随访。结果:35?374名新生儿初筛阳性267例,初筛阳性率为0.75%,基因确诊5例(FAOD发病率为1/7075),其中原发性肉碱缺乏症(PCD)3例(发病率为1/11 791),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SCADD)和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VLCADD)各1例(发病率均为1/35?374)。3例PCD患儿SLC22A5基因突变以c.1400C>G和c.338G>A常见,c.621G>T为新突变,其中2例患儿予口服补充左卡尼汀,随访期间无临床表现;1例患儿拒绝治疗,于6月龄急性发作,补充左卡尼汀后症状好转,现生长发育正常。1例SCADD患儿检出ACADS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417G>C和c.1054G>A),无临床表现。1例VLCADD患儿检出ACADVL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1349G>A和c.1843C>T),新生儿期急性发作,治疗好转后予富含中链脂肪酸的奶粉喂养至今,随访期间发育正常。结论:重庆市FAOD发病率较高,其中PCD比例最高,VLCADD患儿临床表型严重。通过新生儿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有助于改善患儿预后。

五例cblX型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型分析   收藏
王斐,梁黎黎,凌诗颖,于玥,陈婷,徐峰,龚珠文,韩连书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3): 298-305.   DOI: 10.3724/zdxbyxb-2022-0194
摘要( 123 )   HTML( 2 )     PDF(3779KB)( 16 )

目的:探讨钴胺素(cbl)X型甲基丙二酸血症(MMA)患儿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特点。方法:收集2016至202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和上海市儿童医院就诊的5例cblX型MMA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串联质谱法检测血酰基肉碱水平,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尿有机酸,全外显子基因测序法检测致病基因,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预测新突变对三维蛋白质结构的影响。结果:5例cblX型MMA确诊患儿,男性4例,女性1例,发病年龄为出生后0~6个月。4例男性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顽固性癫痫、智力运动发育落后,代谢异常均表现为轻度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高,其中伴尿甲基丙二酸轻度升高3例,伴血丙酰基肉碱(C3)、C3/乙酰基肉碱(C2)升高1例;基因检测发现2例携带宿主细胞因子C1(HCFC1)已知基因突变c.344C>T(p.A115V),另外2例携带新的致病基因突变,分别为c.92G>A(p.R31Q)和c.166G>C(p.V56L)。这三种基因突变均位于HCFC1蛋白的Kelch结构域中。1例女性患儿携带c.3731G>T(p.R1244L)突变,临床症状较轻,仅尿甲基丙二酸轻度升高。结论:cblX型MMA患儿的临床表现多为顽固性癫痫、智力运动发育落后等严重的神经症状,代谢异常表现为血同型半胱氨酸伴甲基丙二酸(尿甲基丙二酸或/和血C3、C3/C2)升高,临床和生化表型呈分离现象,需要结合基因检测结果诊断。

云南地区永久性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儿基因突变分析   收藏
龚彦菱,章印红,刘凡,朱宝生,周笑颜,镡颖,李苏云,李利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3): 306-313.   DOI: 10.3724/zdxbyxb-2022-0199
摘要( 163 )   HTML( 6 )     PDF(2239KB)( 9 )

目的:分析云南地区永久性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CH)患儿的基因突变及其临床表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经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40例CH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随访至3岁,分别在患儿1、2和3岁时行格塞尔发育量表评分,评估患儿发育状况和预后。采用高通量测序检测27个已知的CH相关基因,分析基因型和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结果:40例患儿中23例检出相关基因突变,突变检出率为57.5%;共检出8个基因的32种突变类型,前三位突变基因为DUOX2TPOTSHR,突变频率分别为65.9%(29/44)、11.4%(5/44)和9.1%(4/44);17例检出DUOX2基因突变患儿存在17种突变类型,其中p.K530*突变频次最高,占比20.7%(6/29);DUOX2杂合突变与复合杂合突变患儿的体格发育和智力发育评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随访至3岁均不能停药,表现为永久性CH。携带其他基因突变患儿的体格和智力发育评估也在正常范围。结论:云南地区永久性CH患儿DUOX2TPOTSHR基因突变检出率较高,基因突变类型与CH患儿预后无明显相关性。

31例新生儿筛查阴性的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儿临床特点及转归   收藏
谢婷,谭敏沂,蒋翔,冯瑜妤,陈倩瑜,梅慧芬,蔡雁英,邹红梅,黄永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3): 314-320.   DOI: 10.3724/zdxbyxb-2022-0213
摘要( 111 )   HTML( 6 )     PDF(2183KB)( 16 )

目的:探讨新生儿筛查阴性的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CH)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22年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确诊的31例筛查阴性CH患儿的临床、实验室资料,其中17例进行了全外显子组高通量测序基因分析。结果:31例CH患儿中,早产儿19例(61.3%),足月儿12例(38.7%),胎龄36(26~40)周,出生体重2.35(0.75~3.70)kg,诊断年龄20?d(7?d~4岁),初筛干血斑促甲状腺素4.18(0.34~8.97)mU/L。同性别双胎儿9例(29.0%),有甲状腺功能减退家族史4例(12.9%)。首发症状为体重增长缓慢11例(35.5%),黄疸消退延迟7例(22.6%),矮小症、腹胀伴脐疝、胎儿水肿、甲状腺肿各1例(3.2%)。17例患儿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显示,10例检出DUOX2基因突变(携带双位点突变6例,携带单位点突变4例),其中3例伴甲状腺功能减退家族史。22例进行了诊断再评估,其中17例(77.3%)为暂时性CH,5例(22.7%)为永久性CH。10例DUOX2基因突变患儿中,6例为暂时性CH,1例为永久性CH,3例(均为3岁以下)仍在治疗中。结论:CH筛查假阴性多见于早产、低出生体重、同性别双胎、有甲状腺功能减退家族史患儿,DUOX2基因突变是常见的分子生物学发病基础,多数患儿为暂时性CH。对不明原因生长缓慢、黄疸消退延迟患儿应及时进行甲状腺功能评估,以便早期诊断。

串联质谱法筛查新生儿溶酶体贮积症酶活性切值的建立   收藏
李改杰,田丽萍,郭元芳,李育霖,孙萌,邹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3): 321-325.   DOI: 10.3724/zdxbyxb-2022-0095
摘要( 105 )   HTML( 7 )     PDF(2151KB)( 31 )

目的:建立串联质谱法检测6种溶酶体贮积症(LSD)相关酶活性切值的计算方法。方法:采用串联质谱法对26?689名新生儿及7例临床确诊患儿进行6种LSD(糖原贮积症Ⅱ型、法布里病、黏多糖贮积症Ⅰ型、克拉伯病、尼曼-皮克病A/B和戈谢病)相关酶活性检测,将每批次酸性β葡糖脑苷脂酶、酸性鞘磷脂酶、β半乳糖脑苷脂、α-L-艾杜糖苷酸酶、酸性α葡糖苷酶活性中位数的20%以及α半乳糖苷酶活性中位数的30%作为切值。对酶活性结果小于切值70%的标本进行基因诊断。结果:7例临床确诊患儿的酶活性均低于相应切值,提示本研究建立的切值计算方法有效。26?689名新生儿筛查LSD可疑阳性142例(0.53%),其中β半乳糖脑苷脂缺乏25例、α-L-艾杜糖苷酸酶缺乏1例、α半乳糖苷酶缺乏19例、酸性α葡糖苷酶缺乏97例。确诊LSD患儿8例,其中糖原贮积症Ⅱ型3例、克拉伯病3例、法布里病2例,阳性预测值约为5.6%。6种LSD酶活性切值在3—8月份时均呈下降趋势,在9—12月份时均呈上升趋势,不同月份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串联质谱法筛查LSD相关酶活性切值计算方法有效,其中温度、湿度等因素可影响酶活性。

原著
母亲孕期空气污染物混合暴露对子代先天性心脏病的联合作用   收藏
曲艳吉,周芯俪,刘小清,王晰朦,杨博逸,陈功博,郭玉明,聂志强,欧艳秋,高向民,吴勇,董光辉,庄建,陈寄梅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3): 326-333.   DOI: 10.3724/zdxbyxb-2022-0073
摘要( 95 )   HTML( 7 )     PDF(2411KB)( 31 )

目的:探索母亲孕期空气污染物中可入肺颗粒物(PM1)、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二氧化氮(NO2)混合暴露对子代先天性心脏病发生风险的影响,并估计上述几种污染物的作用权重。方法:纳入广东省先天性心脏病防治登记网(GRCHD)2007—2016年登记的来自21个地市、40家医疗机构的603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病例组)及5227名健康对照儿童(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母亲暴露于单个空气污染物对子代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影响,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各种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并采用Quantile g-computation评估空气污染物混合暴露对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联合效应及各种污染物的权重。结果:病例组PM1、PM2.5、PM10和NO2的暴露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PM1、PM2.5、PM10、NO2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80。母亲孕期PM1、PM2.5、PM10和NO2暴露均与子代先天性心脏病发生风险显著升高有关。当这些紧密相关的污染物混合暴露时,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风险较其独立暴露时更高。混合暴露物与先天性心脏病风险之间呈单调递增关系,混合暴露每升高一个分位数,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风险增加47%(OR=1.47,95%CI:1.34~1.61)。母亲孕早期空气污染物混合暴露对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影响最大,但孕早、中、晚期任一时间段的暴露效应均不及整个孕期的混合暴露效应强。混合暴露中PM10的作用权重最大(81.3%)。结论:母亲孕期空气污染物混合暴露会增加子代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风险,且较各污染物独立暴露时效应更强。PM10在混合暴露中的作用权重最大。

肠和肾血氧饱和度能较好预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急性肾损伤   收藏
柳立平,张明杰,陈曦,王丽平,徐卓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3): 334-340.   DOI: 10.3724/zdxbyxb-2022-0069
摘要( 83 )   HTML( 5 )     PDF(2971KB)( 26 )

目的:研究脑、肠、肾区域血氧饱和度(rSO2)预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急性肾损伤(AKI)发生的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进行体外循环先天性心脏病纠治术、体重大于2.5?kg且年龄在1岁及以下的患儿57例。采用近红外光谱连续监测患儿术后48?h内脑、肠、肾rSO2。比较AKI组与非AKI组,以及发生与未发生2级及以上AKI患儿脑、肠、肾rSO2的变化差异,并采用ROC曲线分析肠、肾rSO2对术后发生AKI及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57例患儿中,38例(66.7%)发生AKI,其中AKI 1级18例(47.4%),AKI 2级9例(23.7%),AKI 3级11例(28.9%),AKI总发生率约为66.7%。AKI组与非AKI组脑rSO2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12,P>0.05),但AKI组肠rSO2和肾rSO2明显低于非AKI组(F=5.017和5.003,均P<0.05)。发生与未发生2级及以上AKI患儿脑rSO2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11,P>0.05),但发生2级及以上AKI患儿肠rSO2和肾rSO2均低于未发生2级及以上AKI患儿(F=6.431和14.139,均P<0.05)。对术后AKI的预测效能进行分析发现,24?h内肠rSO2的诊断效能较好,其中术后3?h肠rSO2诊断AKI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3,以术后3?h肠rSO2低于85%预测AKI的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89.5%;24~48?h肾rSO2的诊断效能较好,其中术后31?h肾rSO2诊断AKI的AUC为0.918,以术后31?h肾rSO2低于84%预测AKI的敏感度为72.2%、特异度为84.2%。对术后发生2级及以上AKI的预测效能进行分析发现,24?h内肠rSO2的诊断效能较好,其中术后3?h肠rSO2诊断2级及以上AKI的AUC为0.829,以术后3?h肠rSO2低于84%预测2级及以上AKI的敏感度为62.2%、特异度为90.0%;24~48?h肾rSO2的诊断效能较好,其中术后34?h肾rSO2诊断2级及以上AKI的AUC为0.826,以术后34?h肾rSO2低于71%预测2级及以上AKI的敏感度为91.9%、特异度为55.0%。结论:肠、肾rSO2不仅对术后AKI发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同时对AKI的严重程度也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一站式腔内介入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观察   收藏
姜广伟,丁殿柱,张晓宇,牛帅,吕柏楠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3): 341-349.   DOI: 10.3724/zdxbyxb-2022-0121
摘要( 67 )   HTML( 4 )     PDF(5593KB)( 26 )

目的:探讨一站式腔内介入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因左侧IVCS继发DVT入院治疗的26例患者的资料,均采用超声引导下膝下深静脉穿刺、Angiojet导管吸栓、髂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同期滤器取出的一站式腔内介入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和导管吸栓时间;观察手术前后左下肢深静脉通畅度评分、健患肢膝上15?cm和膝下10?cm周径差,以及手术前后1?d血红蛋白量、肌酐、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变化。通过随访,评价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及髂静脉支架通畅情况。结果:26例患者均成功实施一站式腔内介入治疗,手术时间为(171±35)min,吸栓时间为(263±89)s。与手术治疗前相比,手术治疗后静脉通畅度评分、健患肢膝上及膝下周径差均减小(均P<0.01);血红蛋白量减少,肌酐、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水平均上升(均P<0.01)。患者随访时间为1~12个月,其中1例患者7个月后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经保守治疗后症状改善;1例患者存在支架内附壁血栓形成,支架内血流无影响;其余患者均支架通畅。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未见血栓后综合征。结论:一站式腔内介入治疗IVCS合并左下肢DVT安全可行,治疗过程中须关注导管吸栓所致的肝肾功能指标的变化,及时给予相应干预,避免相关并发症发生。

综述
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再生的影响因素及其生物学策略   收藏
邹杰林,毛靖,石鑫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3): 350-361.   DOI: 10.3724/zdxbyxb-2022-0046
摘要( 185 )   HTML( 7 )     PDF(2476KB)( 36 )

再生性牙髓治疗利用组织工程方法修复缺损牙本质和牙髓组织,再生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的牙髓-牙本质复合体,以期恢复牙髓的血管神经化和免疫功能并重建管样牙本质。显著影响再生性牙髓治疗效能的因素包括干细胞、生物信号分子和生物支架材料。根据是否来自牙源性组织,干细胞可分为牙源性干细胞(如牙髓干细胞)和非牙源性干细胞(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鉴于干细胞具有倾向分化为其原始来源组织的特性,牙源性干细胞在再生性牙髓治疗中展现出一定优势。联合应用多种信号分子并通过激活信号转导通路如Wnt/β-catenin、BMP/Smad,对改善干细胞迁移、增殖、成牙本质细胞分化和血管神经再生潜能发挥关键作用。适用于再生性牙髓治疗的生物支架材料包括自然来源材料和人工合成材料,人工合成材料应模仿天然组织进行生物仿生修饰,以营造适宜的再生微环境并实现对信号转导通路的时空调控。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再生的真正实现有赖于干细胞移植和干细胞归巢两大策略。干细胞归巢策略因可避免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和培养而在临床操作上更具优势,但如何提高干细胞归巢成功率并促进其增殖和分化以实现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真正再生仍有待解决。本文介绍了诱导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再生的影响因素,探讨其科学、可行的生物学策略,并展望再生性牙髓治疗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再生性牙髓治疗临床转化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活细胞RNA成像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中应用研究进展   收藏
孙萍萍,邹炜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3): 362-372.   DOI: 10.3724/zdxbyxb-2022-0017
摘要( 369 )   HTML( 25 )     PDF(2826KB)( 81 )

RNA可与各种核酸及蛋白质相互作用,在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其生物学过程高度动态。追踪活细胞中的RNA动态对理解基因表达的时空调控以及RNA的调控功能至关重要。基于荧光蛋白的RNA标记系统包括MS2/MCP系统、PP7/PCP系统、boxB/λN22和CRISPR-Cas系统等,其中MS2/MCP系统目前应用最为广泛,其具有结合稳定、信噪比高等优点,局限性是RNA成像的实现需要对靶RNA进行基因编辑,这可能导致靶RNA特性的潜在改变。近期开发的CRISPR-dCas13系统不需要对RNA进行改造,但其局限性在于CRISPR RNA效率的不确定性,且信噪比较低。基于荧光染料的RNA标记系统包括分子信标和荧光基团-适体对,其中分子信标具有高特异性和较高信噪比,而荧光基团–适体对Pepper系统和Mango系统在RNA成像的信噪比上更具有优势,但也需要对靶RNA进行基因编辑。活细胞RNA成像技术可应用于观察并研究RNA转录、剪接、转运、翻译(特指信使RNA)和亚细胞定位,有助于研究细胞分化等生物学过程以及细胞适应外界环境时的转录调控机制,有利于理解RNA行为异常导致的各种疾病的致病机制以及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本文综述了活细胞RNA成像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并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早期启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意义   收藏
邵玥明,荀静娜,陈军,卢洪洲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3): 373-379.   DOI: 10.3724/zdxbyxb-2022-0052
摘要( 97 )   HTML( 10 )     PDF(2031KB)( 23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如在感染早期未及时诊断和治疗,HIV将在体内持续复制,损害免疫系统。目前,越来越多的指南建议HIV感染者应尽早启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尤其是急性HIV感染者。早发现并在感染早期开始ART可以限制病毒储存库的规模,改善免疫细胞功能。从社会层面而言,感染早期的患者通过启动ART达到病毒抑制状态,可以减少HIV的传播机会,降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发病率,进而减少与AIDS相关的卫生支出。但HIV感染早期诊断及治疗存在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的问题,阻碍了早期治疗的实施和开展。尽早启动ART,联合其他治疗策略,有可能真正实现功能性治愈。

囊泡转运在肌萎缩侧索硬化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收藏
杨朝森,张晓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3): 380-387.   DOI: 10.3724/zdxbyxb-2022-0024
摘要( 164 )   HTML( 14 )     PDF(2972KB)( 33 )

囊泡转运是细胞利用囊泡完成细胞与环境间或细胞内各细胞器之间物质运输的基本生理过程。近年来,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囊泡转运障碍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中起到关键作用。错误折叠蛋白质在异常囊泡转运的介导下,通过内吞作用、内体-溶酶体途径运输、内体逃逸和外泌体释放等方式,实现其在细胞间的传播,进一步加速疾病进展。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以上下运动神经元的选择性死亡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多种致病基因均与囊泡转运密切相关,如C9ORF72TARDBPSOD1等,能导致囊泡转运功能障碍。因此,通过调控囊泡转运相关蛋白,能阻止错误折叠蛋白质的沉积和传播,从而起到延缓ALS疾病发展的作用。本文通过综述文献,阐述了囊泡转运在ALS中的重要分子机制,以期为理解ALS致病机制和寻找潜在治疗手段提供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