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6期 刊出日期:2021-12-01 上一期   
本期栏目: 专题报道  2019冠状病毒病  原著  综述  病例报告 
专题报道
甲状腺未分化癌免疫治疗的现状及未来   收藏
卢茜璇,包黎莎,潘宗富,葛明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6): 675-684.   DOI: 10.3724/zdxbyxb-2021-0273
摘要( 394 )   HTML( 24 )     PDF(3690KB)( 123 )

甲状腺未分化癌(ATC)是恶性程度最高的内分泌系统肿瘤,是当前亟待攻克的医学难题。目前,针对ATC的免疫治疗研究主要包括阻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的招募、诱导TAM重编程以及恢复其吞噬功能;靶向T淋巴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的相关免疫逃逸检查点;基于溶瘤病毒和树突状细胞的肿瘤疫苗以及过继免疫治疗。其中,以靶向阻断免疫检查点程序性死亡蛋白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为代表的免疫治疗策略已初步证实对ATC患者有获益,尤其是分子靶向抑制剂联合免疫治疗具有极佳的治疗效果。由于ATC存在极大的异质性,针对ATC开展包括生物、免疫或细胞治疗等多种免疫治疗研究,并探索下一代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ATC的治疗潜力,有望为ATC患者提供更丰富的治疗策略。本文综述了ATC的免疫治疗潜在靶点以及相关的免疫疗法进展。

甲状腺未分化癌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收藏
钱晨宏,蒋烈浩,许世莹,王佳峰,谭卓,忻莹,葛明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6): 685-693.   DOI: 10.3724/zdxbyxb-2021-0249
摘要( 462 )   HTML( 22 )     PDF(2401KB)( 244 )

甲状腺未分化癌(ATC)是一种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发病迅速,预后差,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分子靶向治疗为ATC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乐伐替尼在治疗ATC患者临床试验中疗效良好;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1(BRAF)基因抑制剂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治疗BRAFV600E阳性ATC患者的有效性已在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2021年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甲状腺癌临床实践指南中提出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可作为治疗BRAFV600E阳性ATC患者治疗的首选方式;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应用于高肿瘤突变负荷甲状腺癌治疗,可作为程序性死亡蛋白1高表达ATC患者的首选方式;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通路抑制剂、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激动剂、靶向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抗及新型血管阻断剂康布瑞汀磷酸二钠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本文综述了目前ATC靶向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无充气腋窝入路完全腔镜甲状腺手术的“三推进”悬吊建腔法   收藏
胡啸天,忻莹,郑传铭,孟可馨,葛明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6): 694-700.   DOI: 10.3724/zdxbyxb-2021-0337
摘要( 419 )   HTML( 13 )     PDF(10753KB)( 178 )

无充气腋窝入路完全腔镜下甲状腺手术具有手术视野清晰、操作简便、术者学习曲线短、手术切口隐蔽以及患者术后颈部无疤痕、吞咽不适感轻微等优点。该术式由侧方入路,分离路径需经胸大肌表面、胸锁乳突肌肌间隙、颈内静脉等解剖结构,会面临颈部肌肉、血管和神经的各种变异,采用自腋窝—锁骨、锁骨—胸锁乳突肌肌间隙、胸锁乳突肌肌间隙—甲状腺三次拉钩推进,配合术中悬吊向上拉钩进行建腔的方法可以为手术操作打下良好基础。本文介绍“三推进”悬吊建腔法的主要步骤、要点及其注意事项。

颈侧方切口甲状腺手术的步骤及要点   收藏
邬一军,朱峰,沈亦斌,方云,朱丽娴,何琦文,潘俊,陈凌慧,田文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6): 701-706.   DOI: 10.3724/zdxbyxb-2021-0341
摘要( 359 )   HTML( 11 )     PDF(13843KB)( 61 )

颈侧方切口甲状腺手术采用颈侧方切口,利用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肌间的天然解剖间隙作为入路,从带状肌与颈动脉鞘之间进入甲状腺术区,首先辨识喉返神经及上下位甲状旁腺,离断上极血管,再分离Berry韧带,离断峡部,最后切除甲状腺。该手术可以避免传统手术对颈前区皮肤肌肉组织的创伤,患者术后颈部压迫感和吞咽牵拉感明显缓解。颈侧方切口甲状腺手术操作快捷,临床效果良好。本文介绍如何规范化地操作及手术注意事项等,以期更好普及推广。

持续/复发性分化型甲状腺癌综合治疗相关预后因素分析   收藏
王健行,姚瑶,钱亦淳,姚卫萍,程帅,袁欣越,张园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6): 707-715.   DOI: 10.3724/zdxbyxb-2021-0222
摘要( 269 )   HTML( 3 )     PDF(3034KB)( 56 )

目的:分析持续/复发性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尤其是外侵型持续/复发性DTC患者综合治疗后的相关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21年6月于江苏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进行再次手术的525例DT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持续/复发性DTC尤其是外侵型持续/复发性DTC综合治疗后总生存时间和无复发生存时间的相关预后因素。结果: 525例患者中,行甲状腺区手术318例,行颈部中央淋巴结清扫359例,行颈外侧淋巴结清扫409例。493例随访患者的5年总存活率和无复发存活率分别为95.10%和89.60%,8年总存活率和无复发存活率分别为91.80%和81.30%。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复发后再次手术时55岁及以上、男性和远处转移是影响持续/复发性DTC患者综合治疗后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甲状腺和淋巴结同时外侵、多器官外侵和既往手术次数2次及以上是影响持续/复发性DTC患者综合治疗后无复发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复发后再次手术时55岁及以上和男性是影响外侵型持续/复发性DTC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多器官外侵和既往手术次数2次及以上是影响外侵型持续/复发性DTC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复发后再次手术时55岁及以上、男性和远处转移的持续/复发性DTC患者死亡风险较高,甲状腺和淋巴结同时外侵、多器官外侵以及既往手术次数2次及以上的患者更易复发。复发后再次手术时55岁及以上和男性外侵型持续/复发性DTC患者死亡风险较高,多器官外侵和既往手术次数2次及以上的外侵型持续/复发性DTC患者更易复发。

无充气腋窝入路完全腔镜手术在低危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收藏
许世莹,王培恩,缪贝贝,徐腾飞,张永强,王佳峰,陈善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6): 716-721.   DOI: 10.3724/zdxbyxb-2021-0291
摘要( 272 )   HTML( 7 )     PDF(8299KB)( 38 )

目的:探讨无充气腋窝入路完全腔镜下手术治疗低危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配对研究纳入台州市肿瘤医院头颈乳腺外科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实施无充气腋窝入路完全腔镜手术(腋窝腔镜组,n=35)和传统开放手术(开放手术组,n=35)治疗的PTC患者,所有患者的临床分期均为T1N0M0 Ⅰ期,手术方式均为患侧甲状腺腺叶及峡部切除+同侧颈部中央淋巴结(简称中央淋巴结)清扫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治疗效果、美容效果及对颈部功能的影响。颈部功能评价采用颈部疼痛评分、颈部损伤指数和吞咽障碍指数调查,美容效果评价采用美容效果满意度评分。结果:腋窝腔镜组全部顺利完成患侧甲状腺腺叶及峡部切除+同侧中央淋巴结清扫术,均无中转开放手术。腋窝腔镜组中央淋巴结清扫数与开放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时间较开放手术组延长(P<0.01)。腋窝腔镜组中,暂时性声带麻痹2例(5.7%),术后出血1例(2.9%);开放手术组中,暂时性声带麻痹1例(2.9%),均无术后出血。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腋窝腔镜组和开放手术组术后3?d和3个月的颈部疼痛评分和颈部损伤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腋窝腔镜组术后吞咽障碍指数低于开放手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腋窝腔镜组和开放手术组术后3个月的美容效果满意度评分分别为(4.3±0.6)分和(3.2±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无充气腋窝入路完全腔镜下手术治疗低危PTC的手术疗效和安全性与开放手术相仿,但提高了患者术后美容满意度。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颈部中央淋巴结清扫术后假阴性风险概率的评估   收藏
刘文,董治中,苏艳军,马云海,张建明,刁畅,钱军,程若川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6): 722-729.   DOI: 10.3724/zdxbyxb-2021-0289
摘要( 186 )   HTML( 2 )     PDF(2510KB)( 30 )

目的:通过大样本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队列建立概率模型,量化颈部中央淋巴结(简称中央淋巴结)清扫术后残余转移性淋巴结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20年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疾病诊治中心诊断为PTMC、由高手术量医生执行甲状腺切除+中央淋巴结清扫且至少检测1枚淋巴结的病例,进一步描述阳性淋巴结的分布特征并建立评价隐匿性转移性淋巴结风险的数学模型。使用β-二项分布估计隐匿性转移性中央淋巴结的概率作为淋巴结清扫(检测)数的函数。结果:概率模型共纳入5399例连续病例,观察到转移性中央淋巴结1664例(30.8%)。经过模型校正,真实淋巴结转移率由30.8%升高至38.9%。在清扫(检测)1枚淋巴结时,中央淋巴结假阴性的概率为31.3%,而当清扫(检测)7枚和12枚淋巴结时,假阴性的概率分别降低至10.0%和4.9%。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病例的概率模型敏感性分析与主分析显示基本一致的稳健结果。结论:本研究量化了PTMC患者中央淋巴结清扫术后的隐匿性残余转移性淋巴结风险,可以作为评估术后复发/残余风险的补充指标,也为通过回顾性数据资料评估残余转移性淋巴结对肿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提供新的方法。

甲状腺髓样癌患者颈外侧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收藏
吴凡,周天晗,陆凯宁,潘婷,倪烨钦,赵玲倩,姜可成,张煜,罗定存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6): 730-740.   DOI: 10.3724/zdxbyxb-2021-0210
摘要( 271 )   HTML( 2 )     PDF(3214KB)( 59 )

目的:探讨影响甲状腺髓样癌(MTC)患者颈外侧转移性淋巴结的临床及超声影像危险因素。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万方数据和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收录的关于MTC患者颈外侧转移性淋巴结危险因素的相关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经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根据样本量、范围、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估计均值和标准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各变量比值比(OR)或标准化均数差(SMD)及两者95%置信区间(CI),采用Egger法和Begg法评估文献发表偏倚。研究已在PROSPERO注册(CRD42021254955)。结果:最终纳入15篇文献,共有患者1424例,发生颈外侧淋巴结转移543例(38.13%)。Meta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64,95%CI:1.29~2.09,Z=4.06,P<0.01),肿瘤直径不小于1?cm(OR=5.09,95%CI:2.43~10.67,Z=4.31,P<0.01),肿瘤多灶性(OR=2.55,95%CI:1.79~3.61,Z=5.22,P<0.01),肿瘤被膜侵犯(OR=7.80,95%CI:4.84~12.55,Z=8.46,P<0.01),肿瘤腺外侵犯(OR=9.46,95%CI:5.66~15.81,Z=8.58,P<0.01),转移性颈部中央淋巴结(简称中央淋巴结)(OR=23.58,95%CI:9.44~58.87,Z=6.77,P<0.01),术前降钙素水平升高(SMD=1.17,95%CI:0.67~1.67,Z=4.56,P<0.01),超声下病灶边缘不光整(OR=4.32,95%CI:2.43~7.68,Z=4.99,P<0.01)及超声下病灶形态不规则(OR=6.81,95%CI:3.64~12.73,Z=6.01,P<0.01)是MTC患者发生颈外侧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而年龄不小于45岁(OR=1.22,95%CI:0.65~2.29,Z=0.62,P>0.05),术前癌胚抗原水平升高(SMD=0.95,95%CI:–0.48~2.38,Z=1.30,P>0.05)以及超声下钙化(OR=1.28,95%CI:0.75~2.18,Z=0.92,P>0.05)与MTC患者颈外侧转移性淋巴结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男性、肿瘤直径不小于1?cm、肿瘤多灶性、肿瘤被膜侵犯、肿瘤腺外侵犯、转移性中央淋巴结、术前降钙素水平升高、超声下病灶边缘不光整以及超声下病灶形态不规则的MTC患者发生颈外侧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较高,建议行颈外侧淋巴结清扫。

2019冠状病毒病
2019冠状病毒病爆发期间城市居民午睡与抑郁情绪的关系研究   收藏
林文慧,白冠男,何威,杨菲,李伟,闵燕,LU Ying,HSING Ann,朱善宽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6): 741-747.   DOI: 10.3724/zdxbyxb-2021-0296
摘要( 302 )   HTML( 9 )     PDF(2158KB)( 85 )

目的:探索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爆发期间城市居民午睡与抑郁情绪的关系,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城市居民抑郁情绪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WELL中国队列人群,于2020年4月8日至2020年5月29日通过电话访谈获取COVID-19爆发期间被调查者的健康与生活方式信息,最终纳入3075名18~80岁杭州市拱墅区城市居民的调查资料。采用世界卫生组织五项身心健康指标测量抑郁情绪,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调查对象午睡状况与抑郁情绪的关系。结果:COVID-19爆发期间约有20.6%的城市居民出现抑郁情绪;在一般人群中,有午睡行为尤其是午睡时长不超过30?min与抑郁情绪发生风险(OR=0.61,95%CI:0.47~0.79,P<0.01)、新发抑郁情绪风险(OR=0.66,95%CI:0.50~0.88,P<0.01)较低相关;在有抑郁情绪的城市居民中,仅午睡时长不超过30?min有利于抑郁情绪改善(OR=0.42,95%CI:0.21~0.82,P<0.05)。结论:2019冠状病毒病爆发期间,约有1/5的城市居民存在抑郁情绪,短时间的午睡可能是抑郁情绪的保护因素。

纳米孔测序技术在2019冠状病毒病重型患者继发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收藏
贾小芳,张小楠,凌云,张欣宇,田棣,廖怡馨,易志刚,卢洪洲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6): 748-754.   DOI: 10.3724/zdxbyxb-2021-0158
摘要( 252 )   HTML( 9 )     PDF(3444KB)( 68 )

目的:探讨纳米孔测序技术在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重型患者继发感染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共入组了来自3例COVID-19重型患者的77份临床标本,所有标本均经过热灭活后进行基于磁珠富集的总核酸抽提,构建DNA文库,通过纳米孔测序技术进行病原体检测。测序数据采用Centrifuge软件进行病原体数据库比对和R语言差异分析,以获得病原微生物的鉴定结果。比较纳米孔测序结果与呼吸道病原体筛查多重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及同一时期临床微生物检验结果,以验证纳米孔测序技术的有效性。结果:纳米孔测序结果显示,44份标本检出病原体(阳性率为57.1%),包括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和狡诈菌等。其中,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屎肠球菌均在基于微生物培养的临床微生物检验中检出;肺炎克雷伯菌同时在呼吸道病原体筛查多重定量PCR检测中检出;狡诈菌仅在纳米孔测序中检出,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抗菌药物治疗,患者的感染情况得到控制。结论:纳米孔测序可快速鉴定临床标本中的潜在病原体,辅助COVID-19重型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订。

原著
宫内发育迟缓出生后追赶生长大鼠脂肪组织LRP6/β-catenin通路表达变化   收藏
曹秋丽,黎小炜,禤秀萍,黄松,谢雪梅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6): 755-761.   DOI: 10.3724/zdxbyxb-2021-0178
摘要( 256 )   HTML( 16 )     PDF(5278KB)( 61 )

目的:探讨宫内发育迟缓出生后追赶生长(CG-IUGR)大鼠脂肪组织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6(LRP6)/β-联蛋白(β-catenin)通路表达变化。方法:随机将SD孕鼠分为两组,一组孕鼠全程限食喂养,生产后通过减少喂养子鼠数量,建立子鼠CG-IUGR模型(CG-IUGR组);另一组孕鼠正常喂养,生产的子鼠作为对照组。为排除性别因素的干扰,CG-IUGR组和对照组均选取雄性子鼠。CG-IUGR组和对照组在12周龄时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并取肾周脂肪组织标本,通过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脂肪结构,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脂肪组织LRP6、β-catenin及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的免疫活性,蛋白质印迹法检测LRP6、β-catenin、IRS-1蛋白表达。结果:CG-IUGR组在60?min时血糖浓度及曲线下面积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表明CG-IUGR组葡萄糖耐量受损。CG-IUGR组脂肪细胞面积较对照组增大,脂肪组织中LRP6、β-catenin和IRS-1免疫活性较对照组降低(均P<0.05)。结论:CG-IUGR大鼠脂肪组织胰岛素抵抗可能与LRP6/β-catenin通路表达下调有关。

海马CA3区θ~γ神经振荡模拟刺激对大鼠空间认知能力的影响   收藏
李敏,朱再满,叶政,王惠,刘克宇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6): 762-769.   DOI: 10.3724/zdxbyxb-2021-0165
摘要( 253 )   HTML( 13 )     PDF(3668KB)( 41 )

目的:探讨海马CA3区θ~γ神经振荡模拟交替刺激对大鼠空间认知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依据迷宫电击回避实验结果将实验大鼠分为快回避反应组和普通回避反应组;利用在体脑深部刺激方法,模拟快回避反应组内生θ~γ神经振荡刺激普通回避反应大鼠海马CA3区,即为模拟刺激组。利用Y迷宫电击回避实验检测模拟刺激对大鼠空间认知能力的影响;利用小波包提取方法分析模拟刺激后大鼠海马CA3区θ~γ神经振荡相位-幅度耦合情况;利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NR2B)亚型、突触后致密区95(PSD-95)的表达。结果:与普通回避反应组比较,模拟刺激组电击回避训练达标所需时间、达标所需测试次数、正确反应时间、错误反应次数均明显减少,正确反应率明显提高(均P<0.01);同时,模拟刺激组海马CA3区θ~γ神经振荡多个频段(3~5?Hz与30~34、38~42、44~48 Hz;5~7?Hz与42~46、44~48、54~58?Hz)耦合度明显高于普通回避反应组(均P<0.05);另外,模拟刺激组海马NR2B亚型及PSD-95表达量显著增加(均P<0.05)。结论:大鼠海马内生θ~γ神经振荡模拟交替刺激明显提高了普通回避反应大鼠空间认知能力,而这种空间认知能力的提高可能是由PSD-95调控的NR2B亚型介导的突触可塑性增强引起。

超声引导下镍钛合金支架植入治疗动静脉瘘早期复发性狭窄   收藏
陆明晰,奚炜炜,陈昊路,郑烜,杨慧颖,李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6): 770-776.   DOI: 10.3724/zdxbyxb-2021-0121
摘要( 266 )   HTML( 8 )     PDF(4756KB)( 48 )

目的:探索超声引导下镍钛合金支架植入治疗动静脉瘘(AVF)早期复发性狭窄的可行性、具体方法和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20年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肾内科接受超声引导下镍钛合金支架植入的AVF狭窄患者共30例,所有病例均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术后早期复发性狭窄。观察超声对器材和操作的显像情况,统计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例次,评估干预后全通路初级通畅率、靶病变初级通畅率和次级通畅率。结果:超声可清晰显示介入器材和操作过程,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均为100.0%。8例患者出现支架内再狭窄,接受PTA治疗。30例患者支架植入后3、6、9、12个月的全通路初级通畅率分别为91.3%、86.2%、86.2%、64.2%,靶病变初级通畅率分别为100.0%、100.0%、86.4%、69.3%,次级通畅率为100.0%、100.0%、100.0%、94.4%。与患者支架植入前一次PTA比较,支架植入具有更高的干预后靶病变初级通畅率和更低的成本/效果比(均P<0.05)。随访期间未观察到血管破裂、假性血管瘤、支架感染、支架移位、支架外露等其他并发症。结论:超声可以清晰、精准地引导镍钛合金支架植入患者AVF中,对患者PTA术后早期复发性狭窄的近、中期疗效较好。

综述
微单倍型在法医遗传学中的研究进展   收藏
周靖,王艳,徐恩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6): 777-782.   DOI: 10.3724/zdxbyxb-2021-0180
摘要( 471 )   HTML( 20 )     PDF(1981KB)( 92 )

微单倍型是一种可以应用于法医遗传学的新型遗传标记,具有多态性高、突变率低、无stutter产物、扩增片段短的特点。微单倍型可以有效检出混合斑,并对混合斑贡献者定量分析;对严重碎片化的DNA成功分型,应用于降解检材;作为始祖信息位点将全球大陆人群按照遗传结构进行有效划分;提供比短串联重复更多的信息量,帮助鉴定复杂亲缘关系;还可以为肿瘤身源鉴定、细胞系鉴定、产前亲子鉴定提供新的思路,因此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微单倍型的上述应用方向进行论述,以期为法医学实践提供参考。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颌下腺炎症反应机制研究进展   收藏
任渊,崔戈丹,高永翔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6): 783-794.   DOI: 10.3724/zdxbyxb-2021-0072
摘要( 364 )   HTML( 15 )     PDF(2191KB)( 59 )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是一种由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外分泌腺并导致腺体功能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与遗传、免疫缺陷和病毒感染等导致外分泌腺慢性炎症反应有关。长期炎症使颌下腺上皮细胞凋亡加快,腺体结构紊乱,趋化因子CXC亚家族配体(CXCL)12和CXCL13、B细胞活化因子(BAF)、白介素-6、γ干扰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因子表达增加,在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的作用下,诱导以B淋巴细胞为主的淋巴细胞在次级淋巴器官中成熟并迁徙至颌下腺,促进生发中心的形成和自身抗体的合成。同时,先天淋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黏膜相关恒定T细胞作为重要的免疫细胞,也通过不同作用机制参与了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颌下腺的炎症反应。这个过程涉及JAK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磷酸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程序性死亡蛋白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Toll样受体/髓样分化因子88/核因子κB、BAF/BAF受体以及干扰素等多条信号通路的激活,这些信号通路相互影响,错综复杂,导致淋巴细胞不断活化并侵袭颌下腺。本文对国内外最新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阐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颌下腺炎症反应的机制,为下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病例报告
串联质谱法检测结果阴性的甲基丙二酸血症合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cblX型患儿一例   收藏
沈亚平,胡真真,杨建滨,杨茹莱,黄新文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6): 795-798.   DOI: 10.3724/zdxbyxb-2021-0262
摘要( 326 )   HTML( 12 )     PDF(2268KB)( 63 )

一例甲基丙二酸血症合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cblX型患儿在婴儿早期出现局灶性癫痫发作和癫痫性痉挛发作,多种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患儿于4月龄时死亡。新生儿筛查和急性发作期串联质谱法检测均未见明显异常,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提示血甲基丙二酸和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全外显子组测序显示HCFC1基因存在c.202C>G(p.Q68E)半合子突变,遗传自其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