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基于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描述全球牙周病流行病学负担,并评估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造成的流行病学负担不公平情况。方法:从全球健康数据交换中心(GHDx)和人类发展报告获取1990—2019年全球和各国基于牙周病的年龄标化DALY率以及人类发展指数(HDI)。描述1990—2019年全球牙周病流行病学负担变化情况,采用线性回归分析2019年年龄标化DALY率与HDI的相关性,使用基尼系数和集中指数评价1990—2019年全球牙周病流行病学负担不公平情况及发展趋势。结果:1990—2019年,全球牙周病导致的年龄标化DALY率从78.63上升至85.48,牙周病流行病学负担未出现显著增长。2019年,牙周病年龄标化DALY率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家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44.315,P<0.01)。线性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牙周病年龄标化DALY率与HDI呈负相关(β=-0.417,P<0.01)。1990—2019年,全球牙周病流行病学负担基尼系数从0.361减少至0.281,集中指数从0.0339下降至-0.0538。结论:1990—2019年,全球牙周病流行病学负担虽未显著增长,但存在由社会经济水平差异造成的不公平现象。牙周病流行病学负担更集中于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且自2000年后不公平程度呈加重趋势。
目的:探讨中药地黄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日常活动能力和恐惧记忆能力的行为学影响及其对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38只4月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给予等渗氯化钠溶液)、地黄小剂量组(给予地黄5?g·kg–1·d–1)和地黄大剂量组(给予地黄12?g·kg–1·d–1),连续灌胃给药3个月,每日给药1次。分别采用筑巢实验和条件恐惧实验检测小鼠日常活动能力和恐惧记忆能力;硫黄素T染色检测小鼠皮层和海马CA1区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染色检测小鼠皮层和海马CA1区血管内皮完整性及血脑屏障渗出情况。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地黄小、大剂量组日常活动能力均明显改善(均P<0.01);地黄大剂量组恐惧记忆能力明显提高(P<0.01);地黄大剂量组皮层和海马CA1区Aβ沉积量明显减少,面积占比明显减小,地黄小剂量组海马CA1区Aβ沉积面积占比也减小(均P<0.05);地黄小、大剂量组大脑皮层CD34阳性面积占比显著增加,纤维蛋白原阳性面积占比显著减小(均P<0.05);地黄大剂量组海马CA1区CD34阳性面积占比显著增加,纤维蛋白原阳性面积占比显著减小(均P<0.05)。结论:中药地黄可以提高模型小鼠的日常活动能力及恐惧记忆功能,减少脑内Aβ沉积,且大剂量时效果更为显著;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保护血脑屏障完整性有关。
目的:研究酱头对乙醇诱导的人胃上皮细胞(GES-1)的保护作用及其抗大鼠胃溃疡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酱头95%醇提物组、酱头50%醇提物组、酱头水煎提取物组,采用1%乙醇建模,MTT法检测GES-1细胞增殖情况。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雷尼替丁组,酱头95%醇提物小、中、大剂量组(150、300、600?mg/kg),连续灌胃14?d。采用无水乙醇建模,比较各组大鼠胃溃疡面积及溃疡抑制率;扫描电镜观察胃黏膜损伤程度;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IL-1β水平,胃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三种酱头提取物中,酱头95%醇提物对于GES-1细胞的保护作用最强。动物实验中,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胃黏膜上出现大量溃疡,而酱头95%醇提物各剂量组及雷尼替丁组溃疡面积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减小(均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酱头95%醇提物各剂量组及雷尼替丁组均可明显降低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及胃组织中MDA含量,提高胃组织中SOD、CAT、GSH活性(均P<0.05)。结论:酱头95%醇提物可通过降低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及胃组织中MDA含量,提高胃组织中SOD、CAT、GSH活性,起到治疗乙醇诱导胃溃疡的作用。
目的:研究大苞雪莲石油醚部位(PESI)及其活性单体成分二十八烷对高原缺氧小鼠大脑和心肌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将50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乙酰唑胺组(乙酰唑胺200?mg/kg)、PESI组(PESI 200?mg/kg)和二十八烷组(二十八烷100?mg/kg),每组10只,单次尾静脉注射给药。采用低压低氧动物实验舱模拟海拔6000?m高原环境,减压缺氧8?h。HE染色观察高原缺氧小鼠心肌和脑组织显微结构的变化;采用WST-1法、ABTS法、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小鼠血浆、心肌和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含量;采用比色法和微板法检测小鼠血浆、心肌和脑组织中乳酸含量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采用比色法检测小鼠心肌和脑组织中ATP含量和ATP酶活性。结果:PESI和二十八烷均能减轻高原缺氧小鼠心肌和脑组织的病理损伤;增强血浆、心肌和脑组织中SOD活性、T-AOC、LDH活性,降低丙二醛、乳酸含量;增加心肌和脑组织中ATP含量;同时增强心肌组织钠钾ATP酶、镁ATP酶、钙ATP酶、钙镁ATP酶活性,增强脑组织镁ATP酶、钙镁ATP酶活性。结论:PESI及二十八烷均能减轻高原缺氧小鼠心肌和脑组织损伤,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减少自由基损伤,促进细胞无氧酵解,缓解缺氧导致的能量缺乏和代谢障碍。
目的:探究7-羟乙基白杨素(7-HEC)对低压性缺氧大鼠运动性疲劳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4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常氧对照组、缺氧对照组、白杨素组、7-HEC组,每组各10只,白杨素组和7-HEC组分别给予白杨素和7-HEC 350?mg/kg,常氧对照组和缺氧对照组给予等量灭菌注射用水。常氧对照组饲养于当地海拔;其余三组置于低压性缺氧动物实验舱模拟7000?m海拔进行缺氧处理。连续灌胃给药3?d后进行力竭实验,统计各组游泳时间。力竭实验后立即采集大鼠的血液、肝组织和骨骼肌组织,观察肝组织和骨骼肌组织病理学变化,测定血尿素氮、乳酸、丙二醛、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肌肝糖原含量等指标。结果:与缺氧对照组比较,7-HEC组负重游泳时间延长[(2.58±0.77)和(4.04±1.30)min,P<0.01];肝组织和骨骼肌组织的病理学变化改善;血尿素氮[(3.24±0.93)和(2.22±0.60)mmol·L–1·min–1]、乳酸[肝组织为(0.14±0.05)和(0.10±0.03)mg·g–1·min–1,骨骼肌组织为(0.26±0.06)和(0.18±0.07)mg·g–1·min–1]、丙二醛[肝组织为(1.37±0.48)和(0.78±0.28)nmol·mg–1·min–1,骨骼肌组织为(0.87±0.19)和(0.63±0.11)nmol·mg–1·min–1]生成速率减小(均P<0.05);糖原[肝组织为(15.16±2.69)和(18.89±2.88)mg/g,骨骼肌组织为(1.46±0.49)和(1.78±0.48)mg/g]和T-SOD[肝组织为(1.87±0.01)和(2.68±0.12)U/mL,骨骼肌组织为(5.46±0.42)和(6.52±0.96)U/mL]增加(均P<0.05)。结论:7-HEC对低压性缺氧大鼠运动性疲劳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抑制肝癌细胞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CCK-8法检测白藜芦醇对肝癌细胞HepG2和Huh7存活率的影响,筛选后续实验适合的浓度;实时定量RT-PCR检测肝癌组织和肝癌细胞中miR-186-5p的表达;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白藜芦醇或miR-186-5p表达变化对肝癌细胞HepG2和Huh7迁移、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6.25?μmol/L白藜芦醇对肝癌细胞HepG2和Huh7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遂后续实验中白藜芦醇的浓度选择6.25?μmol/L。实验结果显示, 白藜芦醇可以抑制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并增加上皮钙黏素表达,降低波形蛋白和Twist1表达(均P<0.05)。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细胞相比,肝癌组织和肝癌细胞中miR-186-5p表达均下调(均P<0.05)。白藜芦醇能诱导肝癌细胞中miR-186-5p的表达(均P<0.01)。上调miR-186-5p表达可显著抑制肝癌细胞的迁移、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均P<0.05),而敲低miR-186-5p表达能阻断白藜芦醇对肝癌细胞迁移、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的抑制作用。结论:白藜芦醇能体外抑制肝癌转移,其机制可能与上调miR-186-5p表达有关。
目的:探究α-细辛醚、β-细辛醚对β淀粉样蛋白活性片段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采用Aβ25-35诱导PC12细胞建立Aβ毒性损伤细胞模型。将PC1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α-细辛醚组(0.5、1.0、1.5?μg/mL)、β-细辛醚组(6.3、12.5、25.0?μg/mL)、血管活性肠肽(VIP)组,并设VIP拮抗剂对照。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炎症因子白介素(IL)-1、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氧化因子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一氧化氮(NO)和凋亡因子caspase-3、p53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c-Jun氨基端激酶(JNK)、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α-细辛醚组、β-细辛醚组和VIP组细胞存活率增加,细胞凋亡率下降,凋亡因子caspase-3、p53和炎症因子IL-1、TNF-α水平下降,IL-10水平升高,氧化因子iNOS和NO水平下降,c-Jun氨基端激酶(JNK)、p38MAPK蛋白表达减少(均P<0.05)。VIP拮抗剂干预后,β-细辛醚组细胞存活率下降,细胞凋亡率增加,凋亡因子caspase-3、p53和炎症因子IL-1、TNF-α水平升高,IL-10水平下降,氧化因子iNOS和NO水平升高,JNK、p38MAPK蛋白表达增加(均P<0.05);α-细辛醚组无显著变化(均P>0.05)。结论:α-细辛醚、β-细辛醚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具有保护作用,β-细辛醚可通过促进VIP的分泌,调控JNK/MAPK通路从而抑制炎症因子、氧化因子水平,改善PC12细胞凋亡;α-细辛醚作用机制与VIP分泌水平无明显联系。
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的程序性死亡,不同于传统的细胞死亡方式(如凋亡、焦亡、坏死、自噬),其特征是活性氧诱导脂质过氧化物堆积。铁死亡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最新研究表明,天然药物成分可通过谷胱甘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途径、铁代谢、脂质代谢等调控机制诱导肿瘤细胞铁死亡。研究发现了30多种天然药物成分具有诱导肿瘤细胞铁死亡的作用,且有多通路、多靶点的特点。本文综述了天然药物成分通过干预铁死亡抑制肿瘤的作用研究进展。
目的:探究慢性血吸虫病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是否与盐诱导激酶2(SIK2)相关。方法:标本来自于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在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并经临床和病理检查诊断为结直肠癌的363例手术患者,其中结直肠癌伴慢性血吸虫病(CRC-S)患者56例,结直肠癌不伴慢性血吸虫病(CRC-NS)患者307例。对患者临床资料和病理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慢性血吸虫病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利用免疫组化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SIK2在各组结直肠癌标本中的分布和表达情况,分析SIK2与CRC-S患者肿瘤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CRC-S组淋巴结转移率(62.5%)高于CRC-NS组(47.2%)(P<0.05)。CRC-S伴淋巴结转移患者血吸虫卵主要分布在肿瘤组织(25/35,71.4%),CRC-S不伴淋巴结转移患者血吸虫卵主要分布在癌旁组织(17/21,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43,P<0.01)。SIK2主要位于胞质溶胶,其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与CRC-NS组比较,CRC-S组SIK2表达显著增加,且伴淋巴结转移的患者SIK2表达水平高于不伴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虫卵位于肿瘤组织的患者SIK2表达水平高于虫卵位于癌旁组织的患者(均P<0.01)。结论:CRC-S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更高,且虫卵位于肿瘤组织时,更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SIK2的表达水平与是否伴发慢性血吸虫病、虫卵分布部位以及淋巴转移具有相关性。
目的:构建PC12细胞低压性缺氧细胞模型。方法:将PC12细胞依据缺氧条件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常压缺氧组、低压缺氧组;正常对照组以正常条件培养,常压缺氧组和低压缺氧组分别以常压缺氧和低压缺氧条件培养。通过考察氧气浓度、大气压力和低压缺氧时间,应用CCK-8法测定细胞活性,筛选低压缺氧的条件;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结构、数目,微板法检测细胞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比例和细胞周期。结果:在1%氧浓度和41?kPa低压缺氧环境下培养24h可建立低压性缺氧细胞模型。与正常对照组和常压缺氧组比较,低压缺氧组LDH活性及细胞MDA含量增加、SOD活性下降,细胞凋亡比例上升(均P<0.05),细胞周期阻滞发生在G0/G1期。结论:建立了稳定可靠的低压性缺氧损伤PC12细胞模型,可用于高原低压性缺氧神经损伤的体外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对哮喘调节性T细胞体外分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卵蛋白致敏、激发制备哮喘模型。采用超高速流式细胞分选仪收集哮喘小鼠和正常小鼠的脾CD4+CD25– ?T细胞,进一步分为三组,其中模型对照组予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介素(IL)-2,雷帕霉素组予TGF-β、IL-2的同时用雷帕霉素(终浓度为500?nmol/L)干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调节性T细胞水平和CD4+CD25– ?T细胞增殖情况;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测定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体(mTORC)1/2通路相关蛋白S6、Akt磷酸化水平。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雷帕霉素组调节性T细胞比例增加,CD4+CD25– ?T细胞增殖水平降低,mTORC1/2信号通路下游S6、Akt磷酸化水平降低(均P<0.05)。结论:雷帕霉素可促进调节性T细胞的分化及功能,其在一定程度上与抑制mTORC1/2信号通路相关。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溃疡性结肠炎黏膜上皮屏障损伤的作用及具体机制。方法:用人结肠癌细胞系Caco-2与人单核细胞系THP-1构建结肠炎体外细胞共培养模型,用1?mmol/L二甲双胍作用24?h后,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肠上皮细胞凋亡情况,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紧密连接蛋白和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二甲双胍组细胞凋亡率从(14.22±2.34)%下降至(9.88±0.61)%(t=3.119,P<0.05),紧密连接蛋白1和密封蛋白1相对表达量增加(t=5.172和3.546,均P<0.05),内质网分子伴侣葡萄糖调节蛋白(GRP)78和内质网应激诱导的凋亡相关分子C/EBP同源蛋白(CHOP)、胱天蛋白酶(caspase)-12的蛋白表达水平下降(均P<0.05),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和真核生物起始因子2α(eIF2α)的磷酸化水平下降(均P<0.05)。结论:二甲双胍可以通过减轻结肠炎肠上皮细胞的细胞凋亡和增加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改善结肠炎肠黏膜上皮屏障损伤,其分子机制可能与抑制内质网应激诱导的细胞凋亡途径有关。
目的:评估可吸收止血纤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自主研发专利技术制备得到一种可吸收止血纤丝,与已上市产品速即纱进行比较,通过大体观察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法表征其物理形态及分子结构;电位滴定法测定纤丝的羧基含量,酸碱度计测定酸碱度值,铜乙二胺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倒置显微镜观察纤丝与血液接触后的表现;琼脂扩散法评价纤丝的细胞毒性。建立大鼠髂外动脉出血模型和背部肌肉渗血模型,通过止血时间和血液质量考察纤丝的止血有效性,通过观察拍照、免疫器官称重、血液学和凝血功能检测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析纤丝的降解吸收情况和安全性。结果:纤丝和速即纱具有相似的分子结构。与原料再生纤维素相比,纤丝和速即纱在1727?cm–1附近均出现了典型的羧基–COOH伸缩振动吸收峰。两种材料羧基含量约为20%,酸碱度值约为3,与氧化前相比表现出明显的酸性。纤丝经氧化后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66±79,与速即纱接近(P>0.05)。纤丝与速即纱接触血液后体积膨胀,可吸收自身质量数十倍的血液。琼脂扩散实验表明纤丝无细胞毒性。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纤丝可在2?min内完成止血,止血时间和吸收血液质量与速即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纤丝植入肌肉渗血部位后1周即可降解,植入纤丝对动物的外观体征、体重、摄食、胸腺、脾脏、淋巴结及血液学、凝血功能等均无明显影响,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本研究自主研发的可吸收止血纤丝具有较好的生物安全性和有效性。
表观遗传修饰对神经发育、神经干细胞命运决定和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发挥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异常的表观遗传修饰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亨廷顿病等神经退行性变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异常升高的DNA甲基化修饰抑制了一些修复基因的表达,影响亨廷顿病进展;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H3K27ac和H3K9ac组蛋白修饰增加,影响神经变性;RNA甲基化修饰在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两种疾病动物模型中呈现差异化的改变。因此,表观遗传修饰可能作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本文综述了表观遗传修饰参与神经退行性变性疾病及其分子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中枢神经系统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主要由GluN1和GluN2亚基组成,这类经典NMDAR结构和功能已有深入研究。然而,含有GluN3亚基的非经典NMDAR表达量少,没有典型的通道特征,其功能也知之尚少。近年研究发现,GluN3可参与形成两种不同的NMDAR:谷氨酸门控的GluN1/GluN2/GluN3三异聚体NMDAR和甘氨酸门控的GluN1/GluN3二异聚体NMDAR。前者在调节突触成熟时间窗和修剪无用突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成年时表达和活性增高则会导致突触结构和功能的紊乱并与某些神经精神疾病相关;后者表达于内侧僵核并参与负向情绪的调控。本文综述了含GluN3非经典NMDAR的表达、功能特征及其与生理和病理联系的研究进展。
炎性肠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肠道炎性疾病,尚无理想治疗方法。磷酸二酯酶(PDE)通过介导细胞内第二信使环磷酸腺苷和环磷酸鸟苷的水解影响细胞内信号级联反应,从而调控多种病理、生理过程。近年来,一系列研究结果显示,PDE抑制剂如多种PDE4抑制剂、PDE5抑制剂(西地那非、他达拉非及伐地那非)、PDE3抑制剂(西洛他唑)、PDE9抑制剂(PF-04447943)、PDE3/PDE4双抑制剂(pumafentrine)对实验性结肠炎具有改善作用;PDE4抑制剂阿普司特在临床试验中较替托司特的治疗优势更明显。本文就PDE抑制剂在炎性肠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大麻素1型受体(CB1R)作为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的主要成员,是中枢神经系统表达最丰富的受体之一。CB1R主要分布在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参与神经元兴奋性及突触可塑性调节,在多种神经精神疾病的致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CB1R放射性配体的不断研发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等分子影像技术的日渐成熟,有助于实现CB1R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表达与分布的在体可视化。目前,CB1R PET显像可以有效评估亨廷顿病及精神分裂症等神经精神疾病患者体内的CB1R水平变化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联系,从而为神经精神疾病诊治提供新的见解。本文就CB1R PET显像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病、精神分裂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大麻使用障碍及抑郁症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