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2期 刊出日期:2021-04-25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专题报道  原著  综述 
专题报道
常见传染病口腔表征及其辨析策略   收藏
陈谦明,李再晔,曾昕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2): 141-147.   DOI: 10.3724/zdxbyxb-2021-0105
摘要( 470 )   HTML( 30 )     PDF(9639KB)( 94 )

传染病是指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并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许多法定传染病如梅毒、白喉、麻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在口腔内都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表征。但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同样的疾病在不同患者口腔内表现也有所不同,可运用“三错一变”的策略大致剖析病情。所谓“三错”指临床表现错龄、错位、错效,“一变”指临床表现罕见变常见。本文将对目前常见传染病的口腔表征及其辨析策略进行介绍。

梅–罗综合征患者的表征及其诊治   收藏
旷文静,罗小波,王冏珂,曾昕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2): 148-154.   DOI: 10.3724/zdxbyxb-2021-0103
摘要( 601 )   HTML( 12 )     PDF(2129KB)( 119 )

梅–罗综合征(MRS)是一种罕见的累及神经、皮肤、黏膜的综合征,以复发性口面部肿胀、复发性面瘫和裂纹舌三联征为特征,好发于青壮年。MRS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微生物因素、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近年关于遗传因素致病的研究较受关注。MRS 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药物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但具体用法用量、治疗效果尚无定论;唇部肿胀较严重者可行唇成形手术改善唇部外观。本文就 MRS 流行病学现状、病因、组织病理学表现、临床表现和分型、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增加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儿童口腔黏膜糜烂溃疡类疾病的临床诊断   收藏
刘传霞,陈谦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2): 155-161.   DOI: 10.3724/zdxbyxb-2021-0122
摘要( 319 )   HTML( 10 )     PDF(2573KB)( 131 )

口腔黏膜疾病是除龋病、牙髓病和根尖周病外最常见的儿童口腔疾病,其中糜烂溃疡类疾病约占儿童口腔黏膜疾病的 50%。儿童口腔糜烂溃疡类疾病多为急性发病,患儿疼痛明显,影响言语、饮食和吞咽,部分疾病具有传染性,可引起患儿群体性发病;患儿的发病年龄有一定的规律性,好发部位有一定的差异性,病损大小不一、数量不等,部分具有复发性。对于儿童患者,结合儿童自身的特点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全面的体格检查,部分疾病根据病史特点和临床表现即可作出诊断;不能确诊者完善术前检查后考虑活体组织检查,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检测、基因诊断、结核菌素试验等;仍然不能确诊者,考虑进一步排查全身疾病,必要时寻求多学科会诊和帮助;仍无异常发现者,可试行治疗性诊断,必要时进行二次活检。根据儿童口腔黏膜疾病的研究进展,结合笔者多年的临床诊治经验,本文分析和总结了儿童口腔黏膜糜烂溃疡类疾病的特点和临床诊断思路。

白介素-17 诱导自噬促进破骨前体细胞分化的机制   收藏
沈烨琦,王中秀,谭静怡,钟佳慧,陈莉丽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2): 162-170.   DOI: 10.3724/zdxbyxb-2021-0099
摘要( 322 )   HTML( 20 )     PDF(4742KB)( 86 )

目的:探讨白介素-17(IL-17)诱导的自噬及其相关蛋白在促进牙槽骨破坏过程中的具体机制。方法:对照组以含30?ng/mL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0?ng/mL核因子κB 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的培养基诱导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M),IL-17组分别以 0.01、0.1、1.0、10 ng/mL IL-17 处理,采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观察 TRAP 阳性多核破骨细胞;鬼笔环肽荧光染色检测肌动蛋白环周长;甲苯胺蓝染色分析骨吸收陷窝形成情况。另设对照组使用含50?ng/mL RANKL 的培养基诱导 RAW264.7 细胞,IL-17组分别以 0.01、0.1、1.0、10?ng/mL的 IL-17 处理,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不同浓度 IL-17 处理后自噬相关蛋白 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 1 轻链3(LC3)及破骨细胞相关蛋白 c-fos、活化 T 细胞核因子 1(NFATc1)的表达;检测1.0?ng/mL IL-17 处理及加入自噬抑制剂 3-MA 后 RAW264.7 细胞 LC3、NFATc1、TRAF6/ERK/p38 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0.01、0.1、1.0?ng/mL IL-17 处理 BMM 后,TRAP 阳性多核破骨细胞数量、肌动蛋白环周长以及骨吸收陷窝面积较对照组均增加,且1.0?ng/mL IL-17 处理 RAW264.7 细胞后,c-fos、NFATc1、Beclin-1、LC3、TRAF6、磷酸化 ERK、磷酸化 p38 蛋白表达均上调(均P<0.05);而采用自噬抑制剂 3-MA 处理后,LC3、NFATc1、TRAF6、磷酸化 ERK、磷酸化 p38 的表达水平均下降(均P<0.05)。结论:IL-17 可促进 Beclin-1、LC3 等自噬关键蛋白表达,增强破骨前体细胞的分化能力,TRAF6/ERK/p38 信号通路参与该过程。

牙龈卟啉单胞菌重组牙龈蛋白酶刺激牙龈成纤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及其机制   收藏
张迪亚,卢可心,李盛来,吴燕岷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2): 171-178.   DOI: 10.3724/zdxbyxb-2021-0109
摘要( 263 )   HTML( 12 )     PDF(5266KB)( 80 )

目的: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重组牙龈蛋白酶(rRgpB)刺激蛋白酶激活受体(PAR)介导的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GF)内钙离子浓度([Ca2+]i)的动态变化及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 HGF 表达的 PAR 类型,CCK-8 法检测细胞增殖,以牙龈卟啉单胞菌rRgpB作用于 HGF,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HGF 内[Ca2+]i的动态变化及 PAR-1 拮抗剂的阻断作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 HGF 内 c-Jun 氨基末端激酶(JNK)、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1/2(ERK1/2)、p38 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p38 MAPK)、p65 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HGF 表达 PAR-1 和 PAR-3,且 rRgpB 可促进 HGF 生长。细胞受到 rRgpB 作用后能激发瞬时增强的[Ca2+]i荧光信号,并且这种作用能够被 PAR-1 拮抗剂完全阻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rRgpB 诱导细胞6、12?h后,JNK、ERK1/2、p65 磷酸化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均P<0.05),但 p38 MAPK 磷酸化蛋白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PAR-1 拮抗剂成功抑制了 rRgpB 诱导的 JNK、ERK1/2、p65 磷酸化蛋白表达的上调。结论:rRgpB 通过 PAR-1 诱导 HGF 内[Ca2+]i增加,并激活细胞内 JNK、ERK1/2、核因子κB 信号通路。

卡托普利预处理对自酸蚀粘接剂牙本质粘接持久性的影响   收藏
陈亚栋,罗巧洁,舒畅,李晓军,李晓东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2): 179-186.   DOI: 10.3724/zdxbyxb-2021-0116
摘要( 264 )   HTML( 10 )     PDF(10186KB)( 42 )

目的:通过卡托普利抑制金属基质蛋白酶的活性以提高粘接界面的稳定性。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卡托普利乙醇溶液和卡托普利乙醇/水溶液对人离体牙牙本质表面进行预处理,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卡托普利预处理对牙本质表面形貌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两种自酸蚀粘接剂对牙本质进行粘接,表征即刻粘接强度,并通过老化处理,评价卡托普利预处理对粘接持久性的影响。结果:扫描电镜结果提示,卡托普利溶液可以部分去除沾污层并暴露牙本质胶原。基于扫描电镜结果,选择0.15?g/mL卡托普利乙醇溶液(50%乙醇)处理30?s作为预处理条件,通过可乐丽菲露 SE BOND 进行牙本质粘接,即刻微拉伸强度从(30.80±4.70)MPa 提升至(37.48±3.20)MPa(P<0.05);老化处理 1 年后,对照组微拉伸强度显著下降[(22.90±6.82)MPa,P<0.05],而实验组微拉伸强度没有明显的变化[(36.56±5.10)MPa,P>0.05]。用可乐丽菲露 S3 BOND 进行牙本质粘接,对照组的即刻微拉伸强度为(31.33±4.11)MPa,与实验组(34.70±4.07)MPa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化处理 1 年后,实验组的微拉伸强度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2.36±3.58)MPa和(21.43±6.27)MPa,P<0.05]。结论:卡托普利预处理不仅可以提高自酸蚀粘接的即刻粘接强度,而且改善了粘接的持久性。

基于锥形线束CT数据的智能颈椎骨龄评估系统的建立   收藏
冯筱妍,卢诗娟,李一鸣,林军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2): 187-194.   DOI: 10.3724/zdxbyxb-2021-0131
摘要( 360 )   HTML( 10 )     PDF(4178KB)( 155 )

目的:建立智能颈椎骨龄评估系统,初步评估基于锥形线束CT数据的智能颈椎骨龄评估系统的可靠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生长发育期(8~16岁)儿童同时段拍摄的侧位体层片和锥形线束CT作为实验数据。在锥形线束CT上通过Otsu算法提取患者的面部区域,使用三维最小二乘法获得一个矢状面,并在此矢状面上应用超像素算法来对图像进行分割以获取颈椎区域,随后分别进行人工定点与形态学算法的自动定点,对两组坐标数据进行一致性检验。根据颈椎骨龄分期指南的定义,进行算法设计,建立智能颈椎骨龄评估系统。同时通过同期的侧位体层片进行人工颈椎骨龄判读。采用加权Kappa一致性检验及Gamma相关度检验比较人工侧位体层片颈椎骨龄判读结果与智能颈椎骨龄评估结果,判断智能颈椎骨龄预测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基于锥形线束CT数据自动化捕捉的颈椎形态整体上具有较高的形态识别度,在预测13个点中的8个拐点时,自动定点与人工定点在X轴和Y轴上的Wilcoxon检验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时,智能系统的颈椎骨龄评估结果与人工识别结果有较强的一致性和相关性(加权Kappa值0.877,Gamma值0.991,均P<0.05)。结论:基于锥形线束CT数据进行的自动化颈椎形态捕捉和智能颈椎骨龄预测系统有一定的可靠性,自动化程度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微型种植体支抗逆时针旋转功能性牙合平面的疗效研究   收藏
张晨星,许丽琦,林军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2): 195-204.   DOI: 10.3724/zdxbyxb-2021-0123
摘要( 253 )   HTML( 6 )     PDF(14159KB)( 218 )

目的:分析使用微型种植体支抗(MIA)逆时针旋转功能性牙合平面(FOP)的矫治效果,并与传统滑动直丝弓技术进行比较。方法:筛选骨性Ⅱ类高角正畸结束患者 40 例,其中 20 例使用 MIA 矫治系统(MIA 组),20 例使用传统滑动直丝弓矫治技术(对照组),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使用 SPSS 26.0 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结束后,MIA 组患者相较于对照组获得了更好的 FOP 及下颌平面的逆旋效果,表现为 MIA 组患者治疗后 FOP-眶耳平面(FH)角平均变化–4.5(–7.3,–3.7)°,FOP-前颅底平面(SN)角平均变化(–4.6±3.3)°,下颌平面角(MP-FH)平均变化–1.7(–3.0,–0.9)°,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 FOP-FH 角平均变化–0.1(–4.1,3.0)°,FOP-SN 角平均变化(–0.1±5.1)°,MP-FH 角平均变化–0.4(–2.4,0.7)°,两组治疗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滑动直丝弓矫治技术,MIA 矫治系统可更有效地逆旋 FOP,同时减小MP-FH。

医用放大镜辅助口腔黏膜病临床视诊的价值   收藏
张羽婷,袁培养,江涵,仇学梅,王冏珂,罗小波,但红霞,周瑜,曾昕,江潞,陈谦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2): 205-211.   DOI: 10.3724/zdxbyxb-2021-0132
摘要( 241 )   HTML( 8 )     PDF(11089KB)( 75 )

目的:研究医用放大镜在提高口腔黏膜病临床诊断效率中的作用及其最适合的临床使用参数。方法:选取24例斑块型口腔扁平苔藓及均质型口腔白斑病病例,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标准,评价经肉眼视诊和医用放大镜辅助视诊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以问卷调查方式研究医用放大镜辅助视诊对口腔黏膜病诊断的主观有效率、使用体验并探讨其最适合的临床使用参数。结果:医用放大镜辅助视诊鉴别斑块型口腔扁平苔藓及均质型口腔白斑病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4.74%、100.00%、95.83%,均高于肉眼视诊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89.47%、80.00%、87.50%)。医生使用的主观评价认为医用放大镜辅助诊断的有效率为91.76%。口腔黏膜病临床诊治最适参数为放大倍数3.5倍,工作距离400?mm。结论:医用放大镜能够有效提高口腔黏膜病的视诊诊断效率,且具有方便、实时的特点。推荐临床使用参数为放大倍数3.5倍,工作距离400?mm。

组织工程修复颞下颌关节的关键因素研究进展   收藏
王晨宇,王英男,汪存艺,施洁珺,王慧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2): 212-221.   DOI: 10.3724/zdxbyxb-2021-0118
摘要( 359 )   HTML( 8 )     PDF(2754KB)( 118 )

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TMJOA)主要表现为颞下颌关节盘(TMJD)穿孔以及髁突骨软骨复合体(COCC)破坏。近年来,组织工程技术成为修复颞下颌关节的有效策略之一。随着支架材料技术的不断进步,结合天然材料与人工合成材料优势的复合支架成为优化支架性能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微创理念下的原位成胶方法极大地解决了手术创伤以及材料吻合的问题,有利于组织工程向临床转化。细胞外基质支架技术在解决支架来源问题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模拟了细胞外环境,为颞下颌关节组织工程向动物水平的转化提供了重要的手段。由于肋软骨细胞来源与扩增的限制,采用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成为颞下颌关节组织工程的广泛选择,其中从关节软骨表面分离得到的纤维软骨干细胞可能更为合适。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由于其明确的骨软骨活性,富血小板衍生物作为一种制备便捷的复合生物因子,同时结合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和应力刺激的形式调控细胞外微环境等方法均在颞下颌关节组织工程中得到运用。未来,通过复合生物活性因子并结合一定的应力刺激可能成为颞下颌关节组织工程研究的重要趋势之一。本文就组织工程技术修复颞下颌关节骨软骨复合体及关节盘的进展,尤其是在支架材料、种子细胞以及刺激因子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未来的研究设计和临床干预提供指导。

口腔扁平苔藓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共存的免疫机制探讨   收藏
王雅慧,郝一龙,唐帆,陈谦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2): 222-228.   DOI: 10.3724/zdxbyxb-2021-0124
摘要( 405 )   HTML( 11 )     PDF(2561KB)( 170 )

口腔扁平苔藓(OLP)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的慢性炎症性口腔黏膜疾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是一类以甲状腺特异性抗体异常增多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临床上 OLP 患者伴发 AITD 的概率呈上升趋势。两者的发生发展可能与口腔角质形成细胞表达甲状腺自身抗原、辅助性 T 细胞(Th)1/Th2 和 Th17/调节性T 细胞亚群的失衡、滤泡 Th 细胞和趋化因子数量及功能异常以及 CD8+ T 细胞特异性杀伤靶细胞等有关。本文就 OLP 与 AITD 可能共存的免疫机制作一综述,以期从免疫学角度为两者的诊疗提供思路。

原著
运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PCSK9点突变家兔模型   收藏
严坤宁,张婷,查艺闻,梁景岩,成勇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2): 229-238.   DOI: 10.3724/zdxbyxb-2021-0133
摘要( 249 )   HTML( 8 )     PDF(11991KB)( 56 )

目的:运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点突变家兔模型。方法:根据PubMed基因蛋白数据对人和兔的PCSK9蛋白功能区进行Blast分析,发现人PCSK9基因的386S(丝氨酸)氨基酸功能区与兔PCSK9基因的485S同源。根据家兔PCSK9基因的485S对应的碱基替换位置及序列分析结果设计3条单链向导RNA和1条单链寡核苷酸供体模板。将合成的单链向导RNA、Cas9 mRNA和单链寡核苷酸供体共同注射入家兔受精卵细胞质内并将胚胎移植入待孕母兔体内。对获得的F0代兔进行PCR、TA克隆、脱靶检测以鉴定PCSK9S386A是否突变成功。利用获得的PCSK9S386A基因点突变家兔进行繁殖,扩大群体。结果:共获得15只F0代兔,其中1只为PCSK9S386A点突变纯合子,2只为PCSK9S386A点突变杂合子,且该突变可以稳定遗传。结论: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构建了PCSK9S386A点突变家兔模型,为探究PCSK9功能减弱的分子机制,开发可靠、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措施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

肝移植受者术后早期血清甘油三酯变化规律及其对术后糖尿病的预测价值   收藏
吴懿,蒋巍亮,杨晓军,黎文华,万荣,陆伦根,樊军卫,卢战军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2): 239-244.   DOI: 10.3724/zdxbyxb-2021-0114
摘要( 311 )   HTML( 11 )     PDF(2214KB)( 83 )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肝移植受者术后早期血清甘油三酯的变化规律及其对肝移植术后糖尿病(NODM)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2007 年 7 月至 2014 年 7 月共 143 例肝移植受者(33 例发生 NODM)的术后临床资料。绘制患者肝移植术后甘油三酯的变化曲线;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NODM 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记录曲线下面积,分析肝移植术后早期甘油三酯预测 NODM 发生的临床价值。结果:肝移植受者术后甘油三酯逐步上升,术后一周到达平稳期。NODM 组平稳期甘油三酯(sTG)水平显著高于无 NODM 组(Z=–2.31,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激素治疗(OR=4.054,P<0.01)、术后第一周他克莫司浓度(OR=3.482,P<0.05)和 sTG(OR=3.156,P<0.05)为 NODM 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sTG 用于预测 NODM 的 ROC 曲线下面积为 0.72。结论:肝移植受者术后 1 周血清甘油三酯逐渐恢复,到达平稳期后过高的甘油三酯会增加 NODM 发生的风险。

综述
原纤毛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收藏
毛红美,孙毅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2): 245-260.   DOI: 10.3724/zdxbyxb-2021-0048
摘要( 570 )   HTML( 13 )     PDF(4034KB)( 76 )

原纤毛是一个突出于大多数真核细胞表面的感觉细胞器,其重要功能是接收和转导细胞内外各种关键信号,从而在机体的正常发育和稳态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原纤毛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会导致一系列包括肿瘤在内的疾病。原纤毛与细胞周期具有双向调控作用,可能可以作为一个细胞周期的检查点来抑制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与细胞自噬相互调控,可能通过调控自噬活性从而在肿瘤的进展中发挥作用;与 Shh、Wnt、Notch 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等多个致癌性信号通路相互调控,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本综述总结了纤毛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该领域所面临的挑战。

微藻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收藏
任超杰,钟丹妮,周民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2): 261-266.   DOI: 10.3724/zdxbyxb-2021-0117
摘要( 569 )   HTML( 22 )     PDF(1977KB)( 199 )

微藻作为一种自然界中丰富的天然生物材料之一,品种繁多,极易获取,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微藻富含天然荧光素,可作为荧光成像和光声成像造影剂应用于医学成像;微藻活性表面可有效吸附功能分子、金属元素等,在药物递送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微藻能够通过光合作用产氧来提高局部氧气浓度,改善局部乏氧状态,以提高乏氧肿瘤疗效并促进伤口愈合。此外,微藻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具有较高的转化价值。本文将从生物成像、药物递送、乏氧肿瘤治疗和伤口愈合等方面介绍微藻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瞬时受体电位 M2 型离子通道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收藏
应颖超,江佩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2): 267-276.   DOI: 10.3724/zdxbyxb-2021-0110
摘要( 546 )   HTML( 17 )     PDF(3560KB)( 121 )

瞬时受体电位 M2 型(TRPM2)离子通道是可渗透钙离子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在神经炎症、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神经退行性病变、神经病理性疼痛、癫痫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缺血再灌注脑损伤中,TRPM2 通过调节谷氨酸离子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不同亚基、响应钙离子/锌离子信号,介导神经元死亡。在阿尔茨海默病中,TRPM2 被β-淀粉样肽生成的活性氧激活形成恶性正反馈循环诱导神经元死亡,并在胶质细胞中通过促进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参与其病理过程。在癫痫中,TRPM2 基因敲除通过抑制自噬和凋亡相关蛋白,减轻癫痫引起的神经元变性。本文总结了近年来 TRPM2 通道在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潜在的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