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学经典理论之一,揭示了肺与大肠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相关性,在肺、肠疾病治疗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现代医学已揭示肺与大肠在组织来源、黏膜免疫上的联系,初步明确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物质基础及可能的调节机制,并将此理论应用于2019冠状病毒病、溃疡性结肠炎等肺肠难治病的治疗,获得可靠疗效。现有研究结果表明,肺与大肠解剖上的同质性促使了肺-肠黏膜免疫功能的相关性,黏膜免疫及固有淋巴细胞的迁移归巢是肺与大肠共享生理病理的调节机制之一。部分清热解毒类中药和补益类中药通过调节肺-肠黏膜免疫功能治疗肺、肠疾病,成为“肺肠同治”创新药物研发的候选药物。然而,上述两类中药现有免疫调节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分泌型IgA、细胞因子等表达水平及固有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数量的变化上,对与之相关的气道、肠道黏液高分泌、肺及肠道黏膜屏障免疫细胞功能改变、肺-肠黏膜免疫相互作用动态过程及肺-肠局部微生态的干预作用,以及清热解毒、补益功效与其调节肺-肠黏膜免疫作用间的相关性和生物学基础等尚缺乏深入研究。本文试从肺、肠共同拥有的黏膜免疫系统切入,从黏膜固有淋巴细胞归巢角度分析肺肠相关疾病的内在联系,并综述对肺、肠黏膜免疫具有调节作用的中药复方及其有效成分的作用特点和规律,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内涵的深入阐释及相关疾病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目的: 研究黄芪甲苷对大鼠脑缺血后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M1/M2极化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黄芪甲苷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黄芪甲苷组造模后即刻腹腔注射黄芪甲苷(40 mg/kg),随后1次/d,连续给药3 d。各组术后第1、3天采用改良的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mNSS)和角试验进行神经功能评价;术后第3天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料(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实时逆转录PCR检测M1型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CD86、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的mRNA表达,以及M2型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CD206、精氨酸酶1(Arg-1)、类几丁质酶3样分子1/2(YM1/2)及抗炎因子IL-10、TGF-β的mRNA表达;免疫荧光双标记法检测脑缺血周边区CD16/32/Iba1和CD206/Iba1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黄芪甲苷组mNSS分值降低、右转次数减少(P < 0.05或P < 0.01),脑梗死体积减小(P < 0.01),M1型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标志物CD86、iNOS、TNF-α、IL-1β和IL-6的mRNA表达下调(均P < 0.01),M2型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标志物CD206、Arg-1、YM1/2、IL-10和TGF-β的mRNA表达上调(均P < 0.01),脑缺血区CD16/32+/Iba1+细胞数量减少(P < 0.05),CD206+/Iba1+细胞数量增加(P < 0.01)。结论: 黄芪甲苷对大鼠脑缺血损伤有保护作用,可能与促进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从M1型向M2型转化、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目的: 探讨补阳还五汤促进脑缺血大鼠神经发生和血管生成的机制。方法: 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补阳还五汤组、拮抗剂组、拮抗剂对照组,各14只。除手术对照组外,其余组采用线栓法诱导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缺血90 min后再灌注14 d;补阳还五汤组、拮抗剂组和拮抗剂对照组在缺血后24 h灌胃补阳还五汤(13 g/kg);所有大鼠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苷(BrdU,50 mg/kg),1次/d,连续14 d;缺血后第5天,拮抗剂组和拮抗剂对照组分别于侧脑室注射miR-199a-5p拮抗剂和miR-199a-5p拮抗剂对照10 nmol。采用改良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mNSS)和角试验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甲苯胺蓝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免疫荧光双标记法检测脑缺血大鼠神经发生和血管生成,实时逆转录PCR检测miR-199a-5p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表达。结果: 补阳还五汤可促进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P < 0.05或P < 0.01),减小梗死体积(P < 0.05),增加BrdU+/DCX+、BrdU+/NeuN+、BrdU+/vWF+细胞数(均P < 0.01),上调miR-199a-5p表达(P < 0.01),促进VEGF和BDNF蛋白表达(均P < 0.05);侧脑室注射miR-199a-5p拮抗剂后则逆转上述效应。结论: 补阳还五汤可促进脑缺血大鼠神经发生和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上调miR-199a-5p增加VEGF和BDNF表达有关。
目的: 探讨无比山药丸对氢化可的松致肾阳虚模型小鼠性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雄性昆明小鼠皮下注射氢化可的松10 d制备肾阳虚模型,灌胃给予无比山药丸(0.91、1.82、2.73 g/kg)连续9周。观察小鼠一般行为学(自主活动、抓力);交配实验检测雄鼠性行为(捕捉、骑跨、射精次数及潜伏期);ELISA法测定血清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生成素、雌二醇、睾酮水平;计算肾脏、附睾、睾丸和精囊器官指数;HE染色观察小鼠睾丸组织形态;TUNEL法检测睾丸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睾丸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无比山药丸能提高肾阳虚模型小鼠自主活动次数、抓力及捕捉次数,缩短捕捉潜伏期(均P < 0.01);升高血清睾酮、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降低血清促卵泡生成素水平(P < 0.05或P < 0.01);提高睾丸指数(P < 0.05),改善睾丸病变;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睾丸PCNA蛋白表达。结论: 无比山药丸能改善氢化可的松致肾阳虚小鼠性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促进睾丸组织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目的: 阐明玄参环烯醚萜苷(IGRS)基于调控内质网应激反应对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IGRS(50、100、200 μg/mL)预处理PC12细胞24 h,然后构建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细胞模型。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细胞内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细胞损伤程度;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C/EBP同源蛋白(CHOP)、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2(caspase-12)、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水平;实时逆转录PCR法检测肌浆网钙泵2(SERCA2)、1,4,5-三磷酸肌醇受体1(IP3R1)、兰尼碱受体2(RyR2)mRNA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质中的游离钙离子浓度。结果: IGRS预处理可以提高OGD/R细胞存活率、减少LDH释放(均P < 0.01);降低细胞凋亡率,抑制GRP78、CHOP,Bax和caspase-12蛋白表达(均P < 0.01),上调Bcl-2和Bcl-2/Bax(均P < 0.01),增加细胞SERCA2 mRNA表达(P < 0.01),降低游离钙离子浓度,下调RyR2和IP3R1 mRNA表达。结论: IGRS具有明确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SERCA2维持钙平衡,进而抑制内质网应激介导的细胞凋亡来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对葛花-枳椇子治疗酒精性肝损伤(ALI)的潜在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方法: 先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Swiss数据库搜集与葛花、枳椇子药材相关的化学成分及作用靶点,并以口服利用度(OB)≥30%和类药性(DL)≥0.18对化合物进行筛选;同时,使用GeneCard、DrugBank数据库获取与ALI相关的靶点,借助韦恩图映射葛花-枳椇子治疗ALI的潜在作用靶点,再采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及“药材-潜在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相互作用网络;接着在DAVID和Reactome数据库中对潜在作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使用AutoDock Vina软件将潜在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在葛花-枳椇子中,共筛选出21个与疾病相关的潜在活性成分和431个潜在作用靶点,涉及蛋白结合、ATP结合等273种生物功能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90条KEGG代谢通路和信号转导、免疫系统等362条Reactome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21个潜在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蛋白激酶B(Akt)1、肿瘤蛋白p53(TP53)、IL-6均有较好的亲和力。结论: 本研究结果揭示了葛花-枳椇子治疗ALI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并预测了可能的药效物质、关键靶点和作用通路,为其新药开发和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目的: 研究肿瘤相关血管中胰岛素受体(IR)在伴或不伴代谢综合征(MS)大肠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组织芯片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220例根治性切除大肠癌患者肿瘤相关血管中IR表达,分析在伴和不伴MS两类患者肿瘤相关血管中IR表达与大肠癌病理学特征(病理学亚型、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 IR在正常大肠组织血管内皮细胞中呈阴性表达,而在大肠癌组织及其与正常交界区血管内皮细胞中呈阳性表达。伴MS患者肿瘤相关血管中IR高表达检出率低于不伴MS的患者(分别为21.6%和41.0%,P < 0.05)。肿瘤相关血管中IR高表达与肿瘤深部浸润、淋巴结转移、高TNM分期相关(P < 0.05或P < 0.01),肿瘤相关血管中IR高表达可增加肿瘤深部浸润风险(OR=2.21,95% CI:1.10~4.44,P < 0.05)、淋巴结转移风险(OR=2.21,95% CI:1.26~3.86,P < 0.01)和高TNM分期风险(OR=2.08,95% CI:1.19~3.63,P < 0.05)。上述相关性可存在于不伴MS患者中,在伴MS的患者中未体现。结论: 血管内皮细胞IR高表达与肿瘤浸润、转移等侵袭性特征相关,可作为大肠癌患者,特别是不伴MS大肠癌患者预后判断的潜在指标。
目的: 探讨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感染脓毒症患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平台获取GSE9960表达谱芯片,包含16例非感染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样本,17例革兰阳性菌感染脓毒症患者PBMC样本,以及18例革兰阴性菌感染脓毒症患者PBMC样本。利用基因集富集分析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探索GSE9960基因表达谱芯片中革兰阳性菌感染与革兰阴性菌感染脓毒症富集功能通路与共表达网络模块,并对高度相关模块进行通路注释。利用R语言分析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感染脓毒症中差异表达基因,探索差异表达基因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将高度相关模块中的枢纽基因与差异表达基因重叠,确定为主要差异表达基因,并进一步针对主要差异表达基因在临床样本中进行验证。结果: 革兰阳性菌感染脓毒症与革兰阴性菌感染脓毒症间富集通路存在显著差异,非感染SIRS和革兰阴性菌感染脓毒症存在相反的共表达网络;而革兰阳性菌感染和革兰阴性菌感染脓毒症存在完全不同的共表达网络。进一步在临床样本中验证显示,主要差异表达基因TYMS在革兰阳性菌感染脓毒症患者PBMC中显著上调(P < 0.05);CD3D在革兰阴性菌感染脓毒症中表达下调(P < 0.01),而IRAK3则显著上调(P < 0.05)。结论: 本研究结果有利于加深对不同细菌感染脓毒症发病机制的理解,并为脓毒症诊断、分型及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提供潜在生物标志物。
目的: 基于血清的蛋白质组学识别有炎症功能的蛋白质信号,为临床诊断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GA)寻找生物标志物。方法: 运用RayBiotech细胞因子抗体芯片检测并筛选10例AGA患者和10名健康志愿者血清标本的差异表达蛋白质。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确定差异表达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注释及信号通路的富集。ELISA法检测差异蛋白质在60例AGA患者和60名健康志愿者中的表达。构建ROC曲线以评估差异表达蛋白质对AGA的诊断价值。结果: 确定了AGA患者4种表达差异最显著的蛋白质,包括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Ⅱ(TNF RⅡ)、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β(MIP-1β)、IL-8、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蛋白质与炎症、代谢及细胞因子通路等相关。AGA患者和健康者血清中差异表达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GM-CSF预测AGA的AUC为0.657(95% CI:0.560~0.760),敏感度为68.33%,特异度为50.00%;IL-8预测AGA的AUC为0.994(95% CI:0.980~1.000),敏感度为100.00%,特异度为61.67%;MIP-1β预测AGA的AUC为0.980(95% CI:0.712~0.985),敏感度为95.00%,特异度为98.33%;TNF RⅡ预测AGA的AUC为0.965(95% CI:0.928~1.000),敏感度为100.00%,特异度为10.00%。结论: 采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可以识别AGA的生物标志物,有助于AGA的风险预测和诊断。
目的: 探究Sirt3在阿尔茨海默病(A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体内实验以C57BL/6野生型小鼠和Sirt3基因敲除小鼠为对象,采用腹腔注射D-半乳糖联合脑定位注射β-淀粉样蛋白(Aβ)1-40建立AD小鼠模型。莫里斯(Morris)水迷宫实验、自发活动开场实验和悬尾实验观察造模前后小鼠学习记忆和焦虑抑郁状态的改变,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脑内海马区域Aβ沉积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小鼠脑组织中自噬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体外实验选小鼠皮层原代细胞作为对象,给予Aβ1-40建立AD体外模型,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结果: 体内实验结果显示,野生型小鼠诱发AD后平台潜伏期延长(P < 0.05),穿越平台次数减少、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均P < 0.05),提示造模后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下降;而Sirt3敲除能够缓解AD所致的学习记忆障碍(均P < 0.05)。相较于野生型小鼠,Sirt3基因敲除小鼠脑内海马区域的Aβ沉积减少(P < 0.05),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 3表达减少(P < 0.05)。另外,野生型小鼠诱发AD后LC3-Ⅱ和P62蛋白表达增加(均P < 0.05),提示自噬流受阻;而Sirt3基因敲除小鼠诱发AD后LC3-Ⅱ蛋白表达增加,P62蛋白表达减少(均P < 0.05),提示自噬被激活。小鼠皮层原代细胞AD模型中,Sirt3基因敲除的细胞较野生型细胞死亡减少(P < 0.05);加用自噬抑制剂氯喹后,Sirt3基因敲除的保护作用消失(P < 0.05)。结论: Sirt3敲除对于D-半乳糖联合Aβ1-40诱发的AD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自噬流活化有关。
目的: 研究IL-17A促进小鼠肺成纤维细胞活化及趋化因子CXCL12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以雄性BALB/c小鼠为研究对象,小鼠腹腔注射重组小鼠IL-17A后取小鼠肺组织。采用实时逆转录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小鼠肺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Ⅰ型胶原蛋白的mRNA和蛋白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逆转录PCR法测定肺组织中趋化因子CXCL12的表达。分离培养正常小鼠原代肺成纤维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和光学显微镜观察鉴定原代肺成纤维细胞。将分离的肺成纤维细胞与不同浓度的重组小鼠IL-17A共培养后收集细胞及上清液,采用实时逆转录PCR法测定细胞中α-SMA、Ⅰ型胶原蛋白和CXCL12的mRNA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Ⅰ型胶原蛋白和CXCL12蛋白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重组小鼠IL-17A处理后小鼠肺组织中α-SMA、Ⅰ型胶原蛋白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升高(均P < 0.01)。与不同浓度的重组小鼠IL-17A共培养后,小鼠肺成纤维细胞表达α-SMA、Ⅰ型胶原蛋白和CXCL12的mRNA明显增加(均P < 0.01),其培养基上清液中Ⅰ型胶原蛋白、CXCL12的浓度也明显升高(均P < 0.01),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IL-17A能促进肺成纤维细胞的活化并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分泌Ⅰ型胶原蛋白明显增加,促进细胞外基质的沉积,从而导致肺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而活化的成纤维细胞分泌的趋化因子CXCL12可能参与了这个过程。
目的: 研制可替宁单克隆抗体(单抗),并建立检测人体尿液样本中可替宁的免疫检测方法。方法: 利用人工合成的可替宁-牛血清白蛋白(COT-BSA)免疫BALB/c小鼠,通过细胞融合技术筛选一种对可替宁具有高特异性和敏感性的单抗,并将该单抗用于建立间接竞争ELISA(ic-ELISA)和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检测人体尿液中可替宁的含量。结果: 所研制的可替宁单抗经ic-ELISA鉴定,半数有效抑制浓度为21 ng/mL,经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鉴定,截断值为100 ng/mL。所建立的ic-ELISA方法检测限为0.1 ng/mL,回收率为99.41%~117.98%,批间和批内变异系数分别小于等于15.31%和15.07%。所建立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稳定性和重复性检测准确率均为100%。结论: 以制备的可替宁单抗为基础开发的ic-ELISA和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可快速、可靠地检测人体尿液中可替宁含量,可作为环境烟草烟雾在人体内暴露程度的有效检测方法。
恶性肿瘤是静脉血栓栓塞(VTE)的重要获得性危险因素之一。组织因子作为体内凝血因子Ⅶ和活化形式的凝血因子Ⅶa的跨膜受体,是机体外源性凝血过程的主要起始物。肿瘤细胞表达释放的组织因子阳性微粒进入循环参与介导手术治疗和肿瘤远处转移患者的血栓形成;化疗后组织因子促凝活性增强导致很多肿瘤患者接受化疗后更容易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在胰腺癌、结直肠癌和卵巢癌等肿瘤中,组织因子还可以用于预测患者VTE风险。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组织因子在不同治疗阶段的肿瘤患者VTE中的作用,进一步明确组织因子与肿瘤患者VTE风险之间的关系。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不明,缺乏有效的生物标志物,疾病的延误诊断非常突出。脂质组学技术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预测提供了新的途径。外周血、子宫内膜液、腹腔液和卵泡液的鞘磷脂、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丝氨酸等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及疾病分型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在位子宫内膜的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丝氨酸联合磷脂酸有望成为早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生物标志物;外周血的脂代谢数据对预测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不孕也有重要价值。脂质组学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推进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发病机制、疾病预测、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