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5期 刊出日期:2020-10-25 上一期    下一期
指南与实践
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诊治专家共识   收藏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疾病和保健分会遗传代谢学组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5): 539-54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20.04.11
摘要( 963 )   HTML( 40 )     PDF(1097KB)( 508 )

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OTC)缺乏症(OTCD)是由OTC基因突变引起OTC酶活性降低或缺失导致的常见鸟氨酸循环障碍疾病,为X连锁遗传病。OTCD的发病时间与酶活性缺乏程度有关,新生儿期起病型患者通常为OTC酶活性完全丧失,多为男性半合子突变,起病急且进展迅速,病死率高;迟发型患者发病年龄及临床表现个体差异较大,病程可为渐进性或间歇性,急性发作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同时可伴有肝功能损害甚至急性肝衰竭等消化系统症状。血氨升高是OTCD患者的主要血生化异常指标,OTCD患者的典型表现是血液谷氨酰胺增加伴瓜氨酸减少,尿乳清酸增加,OTC基因突变是OTCD确诊的重要依据。治疗目标是尽可能减少高氨血症造成的神经系统损害,同时保证患者发育所需的营养。对于药物和饮食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建议在代谢状态稳定且没有严重神经系统损伤的条件下进行肝移植。在长期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患者体格生长指标、营养摄入情况和血氨、血脂、肝功能及血氨基酸等生化指标。本共识有助于规范OTCD的诊治,以改善患者预后、减少死亡及残障。

专题报道
先天性心脏病心音听诊筛查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现状   收藏
徐玮泽,俞凯,徐佳俊,叶菁菁,李昊旻,舒强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5): 548-555.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20.10.01
摘要( 800 )   HTML( 29 )     PDF(1329KB)( 434 )

近年来,电子听诊器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心音的数字化采集和先天性心脏病的智能识别,为心音听诊提供了客观依据,提高了先天性心脏病诊断的准确率。现阶段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听诊技术主要侧重于人工智能算法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也针对心音音频数据的特点设计总结了多种有效算法,其中梅尔频率倒谱系数(MFCC)是最常用且有效的心音特征,被广泛应用于智能听诊技术中。然而,当前心音智能听诊技术均基于筛选的特定数据集实现,并且尚未在实际临床环境中基于大样本进行实验验证,因此各个算法的实际临床应用表现尚待进一步验证。心音数据匮乏,特别是高质量、标准化、带疾病标注且公开的心音数据库的缺失,进一步制约了心音智能诊断分析技术的发展和听诊筛查的应用。因此,相关医疗单位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共同建立先天性心脏病心音听诊筛查的专家共识和标准化心音听诊筛查流程,并以此建立权威心音数据库。本文就现阶段基于人工智能的听诊算法和硬件设备在先天性心脏病听诊筛查中的研究及应用进行综述,提出人工智能心音听诊筛查技术在临床应用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浙江省新生儿异戊酸血症筛查及临床分析   收藏
胡真真,杨建滨,胡凌微,赵云飞,张超,杨茹莱,黄新文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5): 556-56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20.10.02
摘要( 559 )   HTML( 8 )     PDF(1102KB)( 219 )

目的: 了解浙江省新生儿异戊酸血症(IVA)的患病率、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采用串联质谱技术对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浙江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的3 510 004名新生儿进行遗传代谢病筛查,结合尿有机酸分析及IVD基因检测进行IVA诊断。IVA确诊患儿进行饮食和生活管理,补充左卡尼汀和甘氨酸治疗,长期随访观察并评估患儿的生长和智能发育情况。结果: 共确诊IVA患儿15例,3例为急性新生儿型,其余无临床症状,患病率为1/234 000。所有患儿的血异戊酰基肉碱浓度均不同程度增加。12例患儿进行尿有机酸分析,其中11例异戊酰甘氨酸升高,4例伴3-羟基异戊酸升高。11例患儿进行基因检测,9例为IVD基因复合杂合突变,1例为IVD基因纯合突变,1例只检测出一个IVD基因位点。发现IVD基因突变19种(错义突变14种、内含子突变3种、移码突变1种、同义突变1种),其中11种突变未见报道。15例患儿中1例死亡,2例在当地随访,其余暂未发现明显临床症状(随访时间2~79个月),其中3例生长发育落后,其他患儿体格和智力发育均正常。结论: IVA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基因谱分散。使用串联质谱开展IVA新生儿筛查,实现早期诊断和治疗能纠正代谢缺陷及其引发的病理生理改变。

递送及储存条件对新生儿干血斑标本中氨基酸和肉碱浓度的影响   收藏
胡凌微,胡真真,杨建滨,张玉,施叶珍,祝莎莎,杨茹莱,黄新文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5): 565-57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20.10.03
摘要( 304 )   HTML( 8 )     PDF(3247KB)( 177 )

目的: 探讨不同递送和储存条件对新生儿干血斑标本中氨基酸和肉碱浓度的影响,为提高串联质谱筛查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的准确性及可靠性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不同递送和储存条件将1 254 616名在浙江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进行遗传代谢病筛查新生儿的干血斑标本分为3组:室温递送储存(室温组,n=338 467)、冷链递送+低温储存(冷链+低温组,n=480 021)、冷链递送+低温低湿储存(冷链+低温低湿组,n=436 128)。应用串联质谱技术检测干血斑标本中氨基酸和肉碱浓度,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析递送和储存过程中温度和湿度对氨基酸和肉碱浓度稳定性的影响。结果: 三组样本氨基酸和肉碱浓度均呈偏态分布,氨基酸和肉碱浓度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酪氨酸浓度中位数冷链+低温组与冷链+低温低湿组相近,室温组较冷链+低温组和冷链+低温低湿组分别降低18%和16%;室温组的蛋氨酸浓度中位数与冷链+低温组相近,分别较冷链+低温低湿组降低15%和11%;3组精氨酸浓度中位数均有差异,室温组和冷链+低温组分别较冷链+低温低湿组降低12%和25%。室温组的游离肉碱浓度中位数与冷链+低温组相近,较冷链+低温低湿组增高12%。冷链+低温组的乙酰肉碱、丙酰肉碱、丙二酰肉碱+3-羟基-丁酰肉碱、戊二酰肉碱+3-羟基-己酰肉碱、十六碳酰肉碱等浓度中位数与冷链+低温低湿组相近,室温组较冷链+低温组和冷链+低温低湿组降低21%~64%。其他氨基酸和酰基肉碱浓度组间差异较小。除瓜氨酸、甲基丙二酰肉碱+3-羟基-异戊酰肉碱、戊酰基肉碱外,室温组其他氨基酸和肉碱浓度月中位数变异系数均高于冷链+低温组和冷链+低温低湿组。结论: 使用冷链递送和低温低湿储存可以有效延缓干血斑标本中部分氨基酸和肉碱的降解速度,提高串联质谱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保证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质量。

联合氧化磷酸化缺陷症1型一家系临床表型及GFM1基因突变分析   收藏
沈亚平,严恺,董旻岳,杨茹莱,黄新文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5): 574-58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20.10.04
摘要( 695 )   HTML( 17 )     PDF(8178KB)( 714 )

目的: 分析一个联合氧化磷酸化缺陷症1型家系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点,明确其遗传学病因。方法: 对先证者父母外周血DNA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对先证者(已故)干血斑标本、胎儿(先证者弟弟)羊水和先证者父母亲外周血行Sanger验证。结果: 全外显子组测序和Sanger测序显示,先证者及其弟弟均为GFM1基因c.688G>A(p.G230S)与c.1576C>T(p.R526X)复合杂合突变,其中c.1576C>T系首次报道。先证者及其弟弟出生后均出现代谢性酸中毒、高乳酸血症、肝功能异常、喂养困难、小头畸形、生长发育落后、癫痫等临床表现,均在婴儿早期死亡。结论: GFM1基因c.688G>A与c.1576C>T复合杂合突变是导致该家系联合氧化磷酸化缺陷症1型的遗传学原因。

淋巴水肿-双行睫综合征一家系遗传学及临床表型分析   收藏
胡刚,刘蓓,陈敏,钱叶青,董旻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5): 581-585.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20.10.05
摘要( 401 )   HTML( 4 )     PDF(5905KB)( 178 )

目的: 探讨一个淋巴水肿-双行睫综合征家系的遗传学原因。方法: 提取先证者(胎儿流产物)DNA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初步确定候选致病基因。收集先证者父母及其他家系共8位成员的外周血,通过PCR扩增及Sanger测序等行基因突变检测,并分析其与表型的相关性。结果: 先证者、母亲、外婆、舅舅、外舅公临床表现为双行睫或下肢静脉曲张,均存在FOXC2:c.595dupC杂合移码突变,其他无临床表型的受检者不存在该突变。结论: FOXC2基因c.595dupC杂合突变是该家系的遗传学病因,可导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淋巴水肿-双行睫综合征,孕期表现为胎儿颈部透明带增厚、胎儿水肿,存在自愈可能。

一例TSC2基因低比例突变嵌合体基因学分析   收藏
金筱筱,金鹏珍,严恺,钱叶青,董旻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5): 586-59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20.10.06
摘要( 704 )   HTML( 5 )     PDF(2440KB)( 167 )

目的: 对一例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结节性硬化症(TSC)患者进行基因突变分析以明确诊断。方法: 收集一例临床上拟诊TSC的患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先证者TSC1TSC2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测序,确定候选致病突变位点,同时对先证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DNA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并用液滴数字PCR技术确定先证者体细胞中该突变嵌合比例。结果: 先证者的TSC2基因第11号外显子存在c.1096G>T(p.E366*)杂合无义突变,为微小突变峰,突变比例未高于其突变阈值,不排除嵌合体的可能。液滴数字PCR结果提示,先证者为c.1096G>T点突变嵌合体,嵌合比例为14%。结论: 先证者TSC2基因发生体细胞镶嵌突变,c.1096G>T可能是该TSC患者的致病原因。液滴数字PCR有助于体细胞镶嵌突变嵌合体的确诊。

逆行门静脉造影术应用于八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患儿诊治分析   收藏
黄宗伟,高志刚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5): 591-59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20.10.07
摘要( 354 )   HTML( 6 )     PDF(2397KB)( 107 )

目的: 探讨逆行门静脉造影术在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8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患儿的临床资料。8例患儿均通过逆行门静脉造影术明确门静脉系统相应血管形态及大小,若逆行门静脉造影结果显示门静脉左支通畅且直径大于3 mm,分流术时对Rex隐窝解剖探查并证实后,则实施Rex分流术;若逆行门静脉造影结果显示门静脉左支直径小于3 mm,分流术时对Rex隐窝解剖探查并证实,而解剖出的左肾静脉直径大于5 mm,则选择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Warren手术)。患儿出院后1、3、6个月按计划进行门诊随访,之后每隔6个月随访一次。结果: 8例患儿均成功行逆行门静脉造影,明确了门静脉主干及其左右分支、左肾静脉等重要血管的解剖位置及大小。其中4例患儿门静脉左、右支均发育良好,且左右门静脉有明显汇合,但与门静脉主干不相通,门静脉左支测量直径大于3 mm,分流术时解剖探查结果与此相符,遂行Rex分流术。另4例患儿中,3例患儿门静脉左支直径小于3 mm、右支显影不清,1例患儿门静脉左支发育差,近乎闭塞,但这4例患儿左肾静脉显影良好,血流通畅且直径大于5 mm,遂行Warren手术。术后7例患儿恢复良好,另1例患儿于术后1年再次出现消化道出血,经保守治疗后病情平稳。结论: 术前逆行门静脉造影可以评估门静脉海绵样变患儿的门静脉系统血管情况,为患儿制订恰当的手术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先天性心脏病在肛门直肠畸形患儿中的发生情况及其对治疗的影响   收藏
刘云,李凯凯,吴娟,栗河舟,耿笑端,谷雅川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5): 597-60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20.10.08
摘要( 262 )   HTML( 6 )     PDF(1076KB)( 169 )

目的: 探讨肛门直肠畸形患儿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情况及分层治疗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55例肛门直肠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对照手术结果将患儿分为肛门直肠畸形中高位组和低位组。根据心脏结构畸形程度分为微小先天性心脏病和严重先天性心脏病。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严重程度与wingspread分型、合并心外畸形的相关性。结果: 155例肛门直肠畸形患儿中,47例(30.3%)患儿存在不同类型的心脏结构畸形,其中18例(11.6%)为微小先天性心脏病,29例(18.7%)为严重先天性心脏病。60例(38.7%)合并心外畸形,其中38例(24.5%)合并1种心外畸形,15例(9.7%)合并两种及以上心外畸形,6例唐氏综合征,1例VATER联合征。wingspread分型及合并心外畸形是肛门直肠畸形患儿合并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的独立影响因素,肛门直肠畸形中高位组合并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的概率是低位组的4.709倍(OR=4.709,95%CI:1.651~13.432,P < 0.01),心外畸形每增加一个等级(无、1种、2种及以上)合并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的概率是原来的3.850倍(OR=3.850,95%CI:2.065~7.175,P < 0.01)。治疗上,无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和合并微小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可遵循原计划进行肛门直肠畸形的治疗与管理,但合并微小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需要心脏随访和观察,合并严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须依据急症优先救治的原则,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与无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和合并微小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比较,合并严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手术期感染增加(P < 0.05)、住院时间延长(P < 0.01)、治愈率降低(P < 0.05)、病死率增加(P < 0.05)。结论: 患有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的疑难重症患儿、不合并瘘管及瘘管不畅的急重症患儿或合并多系统异常的患儿,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较高。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有助于为肛门直肠畸形患儿制订最优治疗方案。

2019冠状病毒病
正压送风过滤式防护头罩复用处理流程的建立   收藏
莫军军,黄芳,吕蓓,沈红梅,王群,许骁玮,柴秦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5): 603-60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20.10.09
摘要( 329 )   HTML( 3 )     PDF(1330KB)( 100 )

目的: 建立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期间医用正压送风过滤式防护头罩再处理流程,确保头罩复用处理的消毒效果和质量。方法: 建立消毒供应中心对医护人员救治COVID-19患者过程中使用的正压送风过滤式防护头罩的预处理和暂存流程、消毒供应中心回收流程、头罩清洗消毒及灭菌处理流程。采用放大镜目测法、蛋白清洗测试棒检测法、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法、琼脂倾注培养,分析经过处理后正压送风过滤式防护头罩清洗消毒效果。结果: 25件正压送风过滤式防护头罩共经过135件次清洗消毒和灭菌处理,清洗后蛋白质残留量检测、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灭菌后物品无菌性检测合格,头罩无损伤,质量安全可靠。结论: 采用使用科室预处理、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清洗消毒及环氧乙烷灭菌流程对救治COVID-19患者使用后的正压送风过滤式防护头罩进行复用处理是安全可行的。

医用护目镜三种清洗方法比较   收藏
王群,莫军军,黄芳,蒲瑛,吕蓓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5): 609-61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20.10.10
摘要( 995 )   HTML( 4 )     PDF(1051KB)( 90 )

目的: 探讨医用护目镜复用处理的有效清洗方法。方法: 抽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同一品牌、同一型号的医用护目镜180件,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60件。A组采用2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后手工清洗;B组采用全自动喷淋式清洗消毒机清洗,90℃下消毒5 min;C组采用全自动喷淋式清洗消毒机清洗,70℃下消毒30 min。对清洗后的医用护目镜分别进行带光源放大镜目测、残留蛋白检测,并对医用护目镜处理后清洁度、镜面清晰度和松紧带合适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带光源放大镜目测法检查护目镜清洗质量,A、B、C三组合格率分别为82.4%、84.6%和98.3%,C组合格率均优于A组和B组(均P<0.05),A组与B组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清洗测试棒检测护目镜残留蛋白,A、B、C三组合格率分别为96.7%、100.0%和100.0%,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收到54份调查问卷,护目镜清洁度、镜面清晰度、松紧带合适度满意率分别为100.0%、90.7%和94.4%。结论: 医用护目镜采用机械清洗,选择70℃下消毒30 min清洗效果较优,清洗合格率较高,使用者体验良好。

实施标准化痰标本采集法可提高人群痰标本获取率   收藏
秦建芬,潘红英,张熔熔,汤磊雯,毛霞文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5): 614-61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20.07.02
摘要( 328 )   HTML( 6 )     PDF(1054KB)( 114 )

目的: 提高人群中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核酸检测痰标本的获取率。方法: 以2020年2月3日至3月14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发热门诊及疑似隔离病房的227例患者,和上海地区5家企业307名返工人员为受试者,通过明确标准化痰标本采集的操作流程,制作图文/视频健康教育资料,规范医护人员的宣教内容、宣教流程,采取多样化的宣教方法对受试者进行宣教。受试者自行咳痰或在医护人员辅助下咳痰。记录受试者在标准化咳痰法实施前后的采样尝试次数、获痰次数,其中企业返工人群仅收集标准化咳痰法实施后的数据。结果: 227例患者共采集核酸检测样本378例次,标准化痰液采集法实施前后的取痰率分别为40.9%和5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307名企业返工人员共获痰304次,取痰率为99.0%。结论: 标准化痰标本采集法可有效提高人群取痰率,可操作性强,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2019冠状病毒病老年患者双肺移植围手术期感染防护策略   收藏
马贻芳,孟海燕,王莺,孙新星,陈竹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5): 618-62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20.10.11
摘要( 313 )   HTML( 2 )     PDF(1040KB)( 177 )

目的: 总结2例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老年患者双肺移植围手术期的感染防护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例COVID-19老年患者双肺移植的临床资料,基于医护人员配备、呼吸道、压力性损伤、手术室空气、仪器设备、手术器械、病理标本以及信息化管理等,构建医护患防护体系。结果: 2例患者双肺移植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2~4 d顺利撤除体外膜氧合器,恢复良好。所有手术相关医护人员均无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结论: 充分进行术前准备、完善病理标本转运流程、妥善防护仪器设备、强化术中护理管理、重视预防压力性损伤并发症等措施,能够最大限度保障COVID-19手术患者及医护人员安全。

综述
放射性肺损伤中巨噬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收藏
李梦瑶,刘盼,柯越海,张雪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5): 623-62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20.10.12
摘要( 661 )   HTML( 29 )     PDF(1055KB)( 966 )

放射性肺损伤(RILI)是肺癌、食管癌等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放射治疗时产生的不良反应,包括急性放射性肺炎和慢性放射性肺纤维化。肺巨噬细胞是维持肺部稳态的一种天然免疫细胞,在RILI整个病理过程中均发挥关键作用。在RILI早期,肺巨噬细胞发生M1型活化,分泌炎性细胞因子,诱导炎症反应,同时通过促进活性氧诱导的活性氧级联反应产生大量活性氧,进一步损伤肺组织。在RILI中晚期,肺巨噬细胞向M2型转化,分泌促纤维细胞因子,促进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发展。本文总结了肺巨噬细胞在RILI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降血糖药对内皮祖细胞作用的研究进展   收藏
韩雪,蒋国军,石巧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5): 629-63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20.10.13
摘要( 345 )   HTML( 10 )     PDF(1090KB)( 235 )

内皮祖细胞(EPC)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中发挥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证明,临床部分降血糖药可通过调节EPC功能进而发挥改善糖尿病并发症的作用。其中二甲双胍可通过多效性调节机体氧化应激水平或AMP活化蛋白激酶下游信号通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EPC功能;吡格列酮可通过调节端粒酶活性延缓EPC衰老;阿卡波糖、西格列汀和胰岛素在临床研究中均显示出提高EPC活性的作用,其机制主要表现为促进EPC增殖、迁移、黏附等。降血糖药的这种降血糖之外的药理作用可能是改善糖尿病并发症的机制之一。本文在分析EPC对糖尿病并发症血管修复影响的基础上,对降血糖药调控EPC数量和功能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正五聚蛋白3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收藏
吴唯,徐键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5): 637-64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20.08.13
摘要( 331 )   HTML( 6 )     PDF(1070KB)( 365 )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妇女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是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正五聚蛋白3(PTX3)是一类多功能蛋白质,具有一系列生物活性作用。PTX3参与调节胰岛素分泌及葡萄糖代谢、卵巢卵丘细胞功能、炎症因子活动、雄激素代谢、脂质吸收转运、内皮细胞功能,进而发挥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卵泡发育与排卵、减弱慢性炎症反应、抑制雄激素水平、改善脂代谢异常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等作用,参与PCOS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就PTX3在PCOS及其并发症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PCOS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及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病毒感染性眼病病原学诊断的研究进展   收藏
段润平,许叶圣,郑利斌,姚玉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5): 644-65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20.07.03
摘要( 405 )   HTML( 19 )     PDF(1073KB)( 368 )

多种病毒可导致眼部疾病,包括腺病毒、人类疱疹病毒、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1型(HTLV-1)及新发现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等。这类疾病的鉴别诊断较困难,容易被误诊和漏诊,导致严重的组织损伤和视觉损伤。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1型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相关眼病的诊断中,病原学诊断可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辅助诊断工具;而在单纯疱疹病毒2型、巨细胞病毒、EB病毒、人类疱疹病毒6型和7型、人类疱疹病毒8型、HTLV-1和SARS-CoV-2相关眼病的诊断中,病原学诊断则发挥着主导作用。病毒培养、免疫组织化学或免疫荧光法及以PCR为代表的病毒基因诊断法是三种主要的病原检测手段,其中PCR技术检测快速、操作便捷、敏感度和特异度高,成为眼科病毒学诊断中最重要的工具。

数字技术
新生儿溶血症患者居家黄疸监测远程随访研究   收藏
徐春彩,包盈颖,朱佳骏,滕燕萍,何源远,程柯,纪凤娟,吴明远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5): 651-655.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20.08.08
摘要( 426 )   HTML( 5 )     PDF(1047KB)( 208 )

目的: 分析新生儿溶血症患者出院后采取居家黄疸监测方法进行远程随访的可行性。方法: 2020年1月20日至2月29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胎龄35周及以上、血清学检查确诊新生儿溶血症且实现黄疸远程随访患者为观察组(46例),2018年同期采取门诊随访的新生儿溶血症患者作为对照组(56例)。观察组患儿出院后居家应用经皮黄疸仪监测黄疸情况,利用手机开展远程随访。分析两组患儿住院期间相关资料以及出院后随访资料(包括是否再次门诊检查、是否再入院、入院时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等)。结果: 两组患儿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分娩方式、性别等一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儿因高胆红素血症首次住院天数、首次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出院时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首次入院期间采取的治疗措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门诊随访次数分别为(1.3±0.8)次和(3.8±0.5)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观察组和对照组再入院率分别为17.4%(8/46)和12.5%(7/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入院时平均体质量分别为(3398±452)g和(3477±324)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入院时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分别为(265±16)μmol/L和(295±15)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患儿均未发生急性胆红素脑病。结论: 疫情期间采用居家黄疸监测和远程随访方式可减少患儿及监护人的不必要外出,且不增加患儿再入院率和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风险。

智能三合一预检在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期间儿童医院门诊的应用   收藏
沈美萍,童琳,傅藏藏,董帅,汪天林,祝国红,徐红贞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5): 656-66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20.08.09
摘要( 453 )   HTML( 10 )     PDF(1085KB)( 253 )

目的: 评估智能三合一预检的应用对提高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期间医院门诊预检工作效率的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2020年2月6日至16日以传统方法预检的患儿和2020年2月17日至27日以智能三合一方法预检的患儿各100例。传统预检分诊方法由护士进行面对面一对一询问流行病学史和就诊科室,并在测量体温后进行人工分诊。智能三合一预检包括线上快速预检分诊、现场人工核查确认、同步在线健康宣教三部分。预约挂号的患儿就诊前1 h系统自动推送《COVID-19流行病学预检分诊调查表》,要求家长在到达医院前完成填写并网上提交;在距医院入口处100 m以外进行通道管制,现场挂号者由护士引导家长扫描二维码填写《COVID-19流行病学预检分诊调查表》。医院入口处由护士核查导诊单并再次测量体温,导诊单为红色的患儿,预检护士再次进行排查,确认无误后由专人经专用通道陪同至隔离门诊就诊;导诊单为黄色的患儿被引导至发热门诊;导诊单为绿色的患儿由家长带领前往指定区域,进行现场人工预检挂号后再到专科门诊就诊。健康宣教全程与门诊就诊节点关联,系统自动推送相应门诊就诊须知与宣教课程,家长可在手机上阅读并在线咨询。比较两组患儿的预检耗时和分诊符合率。结果: 智能三合一预检分诊每例患儿平均耗时(25.6±8.0)s,较传统方法耗时(74.8±36.4)s缩短(t=13.182,P < 0.01);分诊符合率为98%,与传统方法(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1,P>0.05)。结论: 智能三合一方法可快速分流患儿及家属,有效缩短患儿预检时间,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