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化酶是雌激素生物合成的限速酶,以来曲唑和阿那曲唑为代表的第三代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AI)与芳香化酶结合,可有效降低雌激素水平,因其具有高效性、选择性及可逆性结合等特点,近20年来在国内外被应用于儿童内分泌疾病如纤维性骨营养不良综合征、家族性男性限制性性早熟、青春期男性乳房发育治疗和改善青春期矮小男童成年终身高等,观察到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然而,AI药品说明书并无儿童用药适应证,较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发现AI存在肝肾功能损害、脂代谢紊乱、高雄激素血症及骨代谢紊乱等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尤其是对男性生殖系统损害和骨代谢的远期影响尚不清楚。因此,儿童使用AI时须权衡利弊、谨慎使用,通过收集AI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临床证据积累经验,为规范AI在儿科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目的: 研究第三代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AI)改善大骨龄(≥13岁)男性身材矮小症青少年成年身高的有效性,同时监测药物的安全性。方法: 2015年12月—2018年1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预测成年身高受损的骨龄为13~15岁的青春期男性患儿151例,经充分告知AI的潜在风险后,由患儿及其家长选择入组: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联用AI组108例(联用AI组),单用rhGH组43例(rhGH单用组)。治疗时间12月以上,每3个月复查一次,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与rhGH单用组比较,联用AI组骨龄差值与时序年龄差值的比值(ΔBA/ΔCA)、骨龄别身高标准差分值的差值(ΔHtSDSBA)以及预测成年身高的差值(ΔPAH)改善更加明显(P < 0.05或P < 0.01)。随访期间,联用AI组尿酸升高69例(63.9%),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56例(51.9%),严重痤疮、兴奋多动、性格暴躁28例(25.9%),膝关节疼痛12例(11.1%),骨折5例(4.6%),轻度肾功能异常3例(2.8%),精神不振、嗜睡、记忆力减退和成绩下降2例(1.9%),轻度肝功能异常2例(1.9%),空腹血糖受损1例(0.9%),粒细胞减少1例(0.9%),停药后监测指标逐渐恢复正常。rhGH单用组出现膝关节疼痛5例(11.6%),空腹血糖受损1例(2.3%)。结论: 长疗程的AI联合rhGH治疗可以延缓骨龄增长,有效改善青春期大骨龄矮小男性患儿的成年终身高,但治疗期间需要密切监测AI的不良反应。
目的: 探讨应用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治疗纤维性骨营养不良综合征(MAS)女性患儿外周性性早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2年3月至2017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儿科就诊的MAS女性患儿21例。患儿反复阴道出血、乳房增大同时伴或不伴咖啡牛奶色斑或骨纤维发育不良,黄体生成素(LH)和卵泡刺激素(FSH)水平低下,排除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分泌雌激素的肿瘤及外源性雌激素摄入所致等情况。给予来曲唑0.5~2 mg·m-2·d-1治疗,疗程6~12个月,观察患儿乳房分期变化、阴道出血次数、性激素水平、肝功能、骨龄变化、子宫卵巢容积变化及有无不良事件发生。结果: 经过来曲唑治疗后,患儿骨龄与时序年龄比值减小(1.23±0.30降至1.11±0.18,P < 0.01);预测成年身高从(156.2±5.9)cm增加至(158.4±2.1)cm(P < 0.05);阴道出血次数减少,雌二醇水平下降,睾酮未见明显升高;子宫未见明显增大,也未发生卵巢扭转及肝酶升高等不良反应。结论: 来曲唑治疗MAS相关的外周性性早熟可延缓骨龄进展,减少阴道出血的频率,未观察到肝功能受损等不良反应。
目的: 评价第三代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治疗男性性发育异常(DSD)患儿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门诊的男性DSD患儿12例,来曲唑治疗(1.25~2.5 mg,1次/d)不少于3个月,随访半年至2.5年。采集其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治疗前后激素水平及生化指标的差异,并观察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本组患儿来曲唑治疗的平均年龄为(14.6±2.5)岁。来曲唑治疗半年后患者血促性腺激素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及睾酮水平较基线升高(均P < 0.05),雌二醇水平较基线下降(P < 0.05);治疗1年后患者睾酮水平较基线高(P < 0.05),LH及FSH水平较基线高,雌二醇水平较基线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8例患儿进行精液常规检测,其中3例尿道下裂患儿精液中可检测到精子。所有患儿治疗前后生化检查无明显变化,用药后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来曲唑可有效提高DSD患儿的睾酮水平,促进精子生成,且短期应用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目的: 探讨来曲唑联合常规方法治疗21-羟化酶缺乏型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患儿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0年12月至2016年1月确诊的4~10岁21-羟化酶缺乏型CAH患儿共28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9例。入组患儿前6个月为常规治疗(氢化可的松、氟氢可的松),第6个月末开始加用来曲唑联合治疗。通过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对联合治疗前后患儿的骨龄进展速度、预期成年身高、性征发育程度及性激素水平、可能的不良反应等指标进行统计。结果: 加用来曲唑联合治疗后,患儿身高增长速度在短期(6个月内)有所下降,但很快恢复正常;联合治疗12个月后患儿骨龄别身高标准差分值(HtSDSBA)较入组时及常规治疗均显著改善(P < 0.05或P < 0.01);骨龄与时序年龄差值在联合治疗18个月后较常规治疗显著改善(P < 0.05);女性患儿预期成年身高在联合治疗12个月后较常规治疗显著改善(P < 0.05),男性患儿在联合治疗18个月后预期成年身高亦显著改善(P < 0.05);患儿卵泡刺激素、促黄体生成素升高,但未达到中枢性性早熟标准;患儿雌二醇水平降低(P < 0.01);患儿睾酮水平无显著改变。来曲唑联合治疗24个月,患儿未见多毛、严重痤疮、头疼、骨痛、肥胖、高血压、皮疹等不良反应。结论: 来曲唑联合常规治疗的方案可用于21-羟化酶缺乏型CAH患儿长期治疗,特别是骨龄明显超期、预期成年身高受损的患儿,可实现抑制骨龄进展、改善预期成年身高的治疗目的。
目的: 观察和评估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治疗已进入青春期的特发性身材矮小症(ISS)男性患儿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04—2017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内分泌专科门诊就诊,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平均水平2个标准差以下并已经进入青春期的ISS男性患儿75例,按所选择的治疗方案分为来曲唑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组和无干预组。其中,来曲唑组28例,应用来曲唑治疗,剂量为1.5~2.0 mg·m-2·d-1(最大剂量不超过2.5 mg/d),1次/d顿服,同时给予螺内酯1~2 mg·kg-1·d-1,分次口服;GnRHa组30例,采用GnRHa治疗,首剂3.75 mg,以后按60~100 μg/kg每28 d注射1次;无干预组17例,无任何干预措施。比较各组身高增长速度(HV)、骨龄差值/时序年龄差值比值(ΔBA/ΔCA)及成年身高,同时观察来曲唑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 来曲唑组在治疗过程中HV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而GnRHa组治疗的前半年HV稍低于来曲唑组,半年后HV回落明显,显著低于来曲唑组(P < 0.05)。在骨龄控制方面,来曲唑组第一年和次年的ΔBA/ΔCA逐渐下降,分别为0.67±0.09和0.50±0.15;而GnRHa组则分别为0.59±0.16和0.44±0.13,均低于来曲唑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和2.20,均P < 0.05)。来曲唑及GnRHa治疗后患儿成年身高分别为(170±4)cm和(170±6)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高于无干预组患儿成年身高(162±4)cm(均P < 0.01)。来曲唑治疗6个月后,患儿睾丸容积及血睾酮增加。39.2%(11/28)的患儿出现高雄激素临床表现,82.1%(23/28)的患儿治疗过程中出现血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终止治疗后高雄激素表现消失,血睾酮及血HDL恢复正常。血三酰甘油、血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胰岛素、血糖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在治疗过程中无显著变化(均P>0.05),未见肝功能异常、关节或肌肉疼痛、脊柱侧弯发生或加重者。结论: 对于青春期ISS男性患儿,长疗程来曲唑可有效延缓骨龄增长,同时不会使HV减速,从而达到有效改善成年身高的远期效果,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目的: 通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2与SARS-CoV S蛋白结构特征及抗原表位的比较分析,从分子水平为SARS-CoV-2致病机制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并为疫苗、抗体及药物研发寻找合适的候选靶点。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和工具,基于S蛋白参考序列进行理化性质、疏水性、信号肽、跨膜区、结构域、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分析及抗原表位预测,同时对受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C型凝集素(CLEC4M)的组织表达及关联通路、途径进行分析。结果: SARS-CoV-2、SARS-CoV S蛋白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75.80%,两者结构特征具有较高一致性,但SARS-CoV-2高级结构特征不如SARS-CoV明显。受体ACE2、CLEC4M在消化系统及心脏、肾脏、肺、胎盘中均有表达,主要关联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蛋白质消化吸收通路及血管紧张素前体转化、G蛋白偶联受体(GPCR)配体结合途径与2019冠状病毒病典型症状相关。分析获得S蛋白三对高度或完全同源的抗原表位,即SARS-CoV-2 S蛋白第600~605位氨基酸残基与SARS-CoV第586~591位高度一致,SARS-CoV-2 S蛋白第695~703位、第888~896位氨基酸残基分别与SARS-CoV第677~685位、第870~878位高度或完全一致。结论: SARS-CoV-2与SARS-CoV S蛋白结构上的相似性决定了两者具有相近的感染模式和临床表现。筛选获得的高可信度的SARS-CoV-2候选抗原表位可为病毒诊断和疫苗研制提供参考。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是目前已知的三种人类高致病性冠状病毒,由非结构蛋白、结构蛋白、附属蛋白和核糖核酸组成。病毒粒子通过冠状病毒的刺突糖蛋白(S蛋白)识别宿主受体,以膜融合方式进入宿主细胞,通过大型复制转录复合体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并通过干扰和抑制宿主的免疫应答来促进增殖。人类高致病性冠状病毒的宿主是人和脊椎动物,病毒粒子通过飞沫、接触、气溶胶等途径感染肺部细胞,也可能通过消化道、尿液、眼部等其他途径传播。本文基于现有研究结果讨论人类高致病性冠状病毒的增殖和传播机制,以期为阻断其传播和致病提供依据。
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患者除常见临床特征之外,还有不同程度的出凝血功能障碍,存在合并血栓和/或出血的风险。COVID-19相关的出凝血功能障碍多为动态过程,可伴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形成,与疾病危重程度相关。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后所导致的机体免疫炎症反应失衡是患者凝血功能紊乱的重要原因,动态监测、早期防治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有重大意义。本文就COVID-19患者出凝血功能障碍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研究及决策提供参考。
营养支持治疗是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危重型患者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COVID-19危重型患者常处于高炎症、高应激、高分解代谢状态,机体能量消耗显著增加。所有COVID-19危重型患者需早期采用NRS-2002或Nutric评分工具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若存在营养不良的风险,则进一步采用主观整体评估(SGA)或全球领导人营养不良倡议(GLIM)等工具进行营养不良的评估。评估完成之后,结合病情,首先确定患者每日所需的能量、蛋白质、电解质及液体量等,然后再根据患者胃肠道功能受损的程度,选择口服营养补充、肠内营养、肠外营养或两者联合的方式进行营养支持;对于胃肠道功能正常需俯卧位通气或接受体外膜肺氧合治疗的患者,建议首选肠内营养。此外,在患者营养实施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腹胀、腹泻、反流、静脉炎及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营养方案,保障营养支持的顺利实施。基于COVID-19危重型患者的代谢特点,本文从营养风险筛查和评估、营养治疗目标量、营养干预和治疗、特殊人群的营养支持、营养支持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建议,以期充分发挥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作用,为COVID-19危重型患者的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提供参考。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杭白芍9种主要成分没食子酸、羟基芍药苷、儿茶素、芍药内酯苷、芍药苷、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苯甲酸、苯甲酰芍药苷和丹皮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优化杭白芍的提取工艺。方法: HPLC检测采用0.1%磷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线性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30 nm。采用超声提取法,甲醇和乙醇为提取溶剂,选用L9(34)表分别设计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考察溶剂浓度、液料比和提取时间对杭白芍9种主要成分总含量的影响。结果: 所建立的HPLC法具有较高的专属性、灵敏度和准确性,可用于同时定量分析杭白芍9种主要成分;确定了杭白芍9种主要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即采用70%乙醇为提取溶剂,液料比为200 mL/g,超声提取时间为30 min。结论: 建立了同时测定杭白芍9种主要成分的HPLC法及其最佳工艺条件。
目的: 设计并合成叶酸修饰酸碱度响应壳聚糖纳米胶束,考察材料及其载药胶束对肿瘤细胞的体外生物活性。方法: 醛基化的壳聚糖与亲水性的胺类化合物经还原胺化反应得CHI-DMA,进一步与月桂酸(LA)经缩合反应得CHI-DMA-LA;叶酸(FA)修饰后得FA-CHI-DMA-LA;包载阿霉素(DOX)后得载药纳米胶束FA-CHI-DMA-LA/DOX。采用氢核磁共振测定材料结构;透射电子显微镜考察材料形态;动态光散射法测定粒径和表面电位;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材料中叶酸的接入率、载药胶束的载药率和包封率;荧光分光光度法测试不同酸碱度下载药胶束体外释放药物的性能;MTT法检测胶束对KB细胞的毒性;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考察载药胶束在KB细胞中的吞噬情况。结果: 合成了叶酸修饰的壳聚糖胶束材料FA-CHI-DMA-LA,后续用于实验的FA-CHI-DMA-LA-1和FA-CHI-DMA-LA-2胶束的粒径分别为(73±14)nm和(106±15)nm,表面电位分别为(15.59±1.98)mV和(21.20±2.35)mV。其载药胶束FA-CHI-DMA-LA-1/DOX和FA-CHI-DMA-LA-2/DOX的载药率分别为(4.08±1.12)%和(4.12±0.44)%,体外药物在酸碱度5.0下累积释放分别达37%和36%,是酸碱度7.4下的1.5倍左右。FA-CHI-DMA-LA在1.25~125 μg/mL浓度下作用24 h后KB细胞存活率均在70%以上。FA-CHI-DMA-LA/DOX载药胶束的细胞摄取较CHI-DMA-LA/DOX增强,且在无叶酸培养基孵育下细胞摄取比含叶酸培养基孵育下增强。与游离阿霉素和CHI-DMA-LA/DOX比较,FA-CHI-DMA-LA/DOX对KB细胞杀伤力更高,其中FA-CHI-DMA-LA-2/DOX给药孵育24 h后细胞存活率约17%。结论: 成功制备了作为药物输送载体的叶酸修饰壳聚糖纳米胶束材料,其生物相容性良好,具有适应肿瘤微环境酸碱度的药物释放和肿瘤靶向效果。
目的: 构建基于白蛋白胆红素指数(ALBI)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根治性手术患者中期死亡风险的临床预测模型并验证其预测能力。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6年8月于浙江大学金华医院、金华市人民医院、金华市中医医院、金华市广福医院接受HCC根治性手术的533例患者,提取术后生存情况等资料。训练组纳入407例患者,验证组纳入126例患者,两组间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训练组样本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影响HCC患者术后死亡风险的临床危险因素,建立基于ALBI分级的预测模型后在验证组进行验证;使用ROC曲线和预测模型校准图评估预测模型的价值;使用列线图展示模型,方便临床使用。结果: 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丙氨酸转氨酶80 U/L及以上、肿瘤最大径5 cm及以上、门静脉癌栓形成、ALBI分级2级为HCC根治性手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据此建立预测模型,预后指数(PI)=0.550×ALT+0.512×ALBI分级+0.872×肿瘤最大径+1.377×门静脉癌栓。利用验证组样本评价模型预测能力,该模型预测患者术后12、36、60个月死亡风险的AUC分别为0.872、0.814、0.810(均P < 0.01),预测结果的拟合优度(r2)分别为0.953、0.976、0.994。以36个月死亡风险区分能力与经典HCC分期模型比较,基于ALBI的预测模型的AUC为0.814,优于ALBI(AUC=0.683)、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AUC=0.713)、意大利肝癌计划评分(AUC=0.689)、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UC=0.645)、肿瘤TNM分期(AUC=0.612)(P < 0.05或P < 0.01)。结论: 丙氨酸转氨酶80 U/L及以上、肿瘤最大径5 cm及以上、门静脉癌栓形成、ALBI分级2级为HCC根治性手术患者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子,基于ALBI分级构建的预测模型对HCC根治性手术患者中期死亡风险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腔内治疗在孤立性自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中的有效性。方法: 本研究为北美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linical Trials)注册的前瞻性单臂观察性研究(NCT03916965)。收集2019年4月1月至2019年9月30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支架植入治疗的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信息。术后建议患者1、3、6和12个月时门诊随访。结果: 总计有34例患者入组随访队列,平均年龄为(54±8)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平均每例患者植入(2.1±0.6)枚支架,术后平均住院日为(2.7±1.6)d。平均CT血管造影随访时间为(2.3±1.9)个月,门诊或电话随访时间为(5.5±1.7)个月,所有患者均无腹痛再发。33例患者影像学随访结果显示,23例(69.7%)患者夹层完全塑形,9例(27.3%)患者部分塑形,1例(3.0%)患者无变化,且无支架移位、断裂;2例(6.1%)患者出现无须干预的支架内轻度狭窄,余患者支架通畅。结论: 腔内治疗孤立性自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短期效果确切,有望成为一线治疗手段。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孕妇B群链球菌(GBS)定植情况、抗菌药物敏感性及妊娠结局。方法: 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定期产检的孕妇,于孕35~37周采用标准方法采集阴道及直肠拭子进行GBS培养,并对阳性标本分离的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按培养结果分为GBS阳性组和GBS阴性组,阳性组按照产程中是否使用了抗菌药物治疗分为用药组与未用药组,比较不同组别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 共13 000名孕妇入组,GBS总体定植率为3.65%(475/13 000)。GBS在阴道中定植率为2.33%(303/13 000),在直肠中定植率为1.75%(227/13 000)。通过对直肠标本的采集检测,GBS阳性检出率增加了56.77%(172/303)。GBS每月的定植率有明显波动,3月份和10月份最高(均P < 0.05)。475份GBS阳性标本对头孢曲松、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敏感率为100%,对氨苄西林和青霉素的敏感率分别为97.26%和93.47%,而对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30.11%、48.00%、52.21%和88.63%。GBS阳性组胎膜早破、产后出血、产褥期感染、新生儿肺炎、败血症发生率较GBS阴性组明显增高(均P < 0.01)。产程中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GBS阳性孕妇产褥期感染、新生儿感染及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入住率明显低于未使用抗菌药物的孕妇(P < 0.05或P < 0.01)。结论: 妊娠晚期孕妇GBS定植率较低,无明显的季节性,通过补充直肠检测能提高GBS检出率。头孢曲松、氨苄西林和青霉素是目前预防和治疗GBS相关疾病的首选药物。GBS感染会明显增加母婴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产程中抗菌药物治疗可以改善母婴的结局。
目的: 系统评价黑升麻提取物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治疗导致低雌激素状态的有效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至2020年1月,在Medline、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和维普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检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镜手术后GnRHa疗程中加入黑升麻提取物辅助治疗以缓解GnRHa造成的低雌激素状态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7篇随机对照研究,总计74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黑升麻提取物的加入不会影响患者体内激素水平,包括血清雌二醇水平(MD=1.24,95% CI:-4.58~7.08,P>0.05)和促黄体激素水平(MD=-0.02,95% CI:-0.15~0.11,P>0.05)。黑升麻提取物可以有效改善由于GnRHa造成患者体内低雌激素所产生的围绝经期症状:改善患者潮热出汗(OR=0.1,95% CI:0.02~0.47,P < 0.01),减少失眠症状的发生(OR=0.23,95% CI:0.13~0.39,P < 0.01),改善乏力(OR=0.09,95% CI:0.04~0.20,P < 0.01),减少阴道干燥的发生(OR=0.04,95% CI:0.01~0.30,P < 0.01)。黑升麻提取物的加入会影响手术12周后患者Kupperman绝经指数(KMI)评分(MD=-11.50,95% CI:-20.09~-2.90,P < 0.01)及24周后KMI评分(MD=-23.68,95% CI:-39.66~-7.69,P < 0.01)。结论: 目前有限的证据表明,黑升麻提取物能够有效地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GnRHa治疗造成体内雌激素含量降低所引起的围绝经期症状,且不会影响体内激素水平。
一例吉尔伯特综合征患儿自幼反复出现巩膜黄染,无其他自觉症状;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以非结合胆红素为主;排除胆道梗阻、溶血等其他引起黄疸的因素;基因检测发现患儿尿苷二磷酸葡糖苷酸转移酶1A1(UGT1A1)基因存在UGT1A1*28和c.211G>A杂合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