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大鼠不同造模时程外周血的特异表达基因及特征共表达网络模块。方法: 利用GEO数据库的基因表达谱芯片GSE119121联合R语言分析MCAO造模后不同时间点(0、1、2、3、6及24 h)外周血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STEM工具筛选不同造模时程基因表达模式。利用基因本体(GO)数据库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对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和通路富集。在R语言环境下利用CEMiTool包对基因表达谱矩阵进行共表达网络构建及模块分析,并将模块与不同造模时间点进行富集分析。结果: 与造模0 h相比,造模后1、2、3、6及24 h差异表达基因数分别为163、502、527、550、75。共有38种基因表达模式被富集,其中模式65和模式34分别在2~6 h特异上调或下调,Hp、Nos2、P2ry10及Klf12为两种模式的代表性基因。共表达网络模块分析显示,造模急性期早期(1~6 h)基因状态与模块2正相关,造模1~3 h基因状态与模块3正相关,造模2~6 h基因变化与模块4正相关。基因模块6随着造模时间的迁移,与各时间点从正相关(0~2 h)逐渐转为负相关(3~24 h),模块6主要与病毒应答及固有免疫应答相关,其网络核心节点包括Mx1、Mx2、Rtp4等基因。结论: 本研究初步筛选了缺血性脑卒中急性发病期大鼠外周血的特征基因及动态共表达网络模块,为探究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变化规律提供了依据。
目的: 评价和比较Logistic回归和决策树分析用于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事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因心绞痛或不明原因胸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2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5例诊断为AMI。分别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决策树分析建立AMI事件预测模型,并在是否根据Logistic回归结果条件下建立决策树分析模型(决策树1和决策树2),继而利用ROC曲线评估上述三组模型预测AMI的价值。结果: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史、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他汀类药物史和载脂蛋白A1是AMI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 < 0.05)。不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的决策树模型(决策树1)显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为根节点,其后分别是冠心病史、载脂蛋白A1水平(以1.314 g/L作为分界点)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史作为子节点;而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的决策树模型(决策树2)显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为根节点,其后是冠心病史和载脂蛋白A1作为子节点。在对AMI事件的预测中,Logistic回归模型的AUC为0.826,而决策树模型的AUC分别为0.765(决策树1)和0.726(决策树2)。三组模型间比较结果显示,Logistic回归模型的AUC优于决策树2(95% CI:0.041~0.145,Z=3.534,P < 0.01),但与决策树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 CI:-0.014~0.121,Z=-1.173,P>0.05)。结论: 在对AMI事件的预测分析中,不根据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建立的决策树模型效力与Logistic回归模型相当,未来有望应用于AMI患者的防治工作。
目的: 研究急进高原缺氧环境对大鼠肝脏孕烷X受体(PXR)表达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急进高原缺氧12、24、36、48 h组,每组8只。待预定缺氧时间完成,采集各组大鼠腹主动脉血,全自动血气分析仪进行血气分析;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状况;实时定量PCR测定各组大鼠肝组织中PXR mRNA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测定各组大鼠肝组织中PXR和蛋白酶SUG1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急进高原缺氧12 h后大鼠血液酸碱度值降低;缺氧24 h后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低于80%,动脉氧分压(PaO2)低于60 mmHg(1 mmHg=0.133 kPa);缺氧48 h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增加(P < 0.05)。对照组大鼠肝组织结构完整,急进高原缺氧12、24 h组肝组织中央静脉有明显水肿,缺氧36、48 h组大鼠肝组织见炎性浸润。大鼠肝脏内PXR mRNA表达从急进高原缺氧12 h时即显著下调,缺氧12、24、36、48 h组分别降低了63%、96%、86%、85%(均P < 0.05);其蛋白表达从缺氧36 h后显著上调,缺氧36、48 h后分别上调93%、99%(均P < 0.05)。蛋白酶SUG1的表达从缺氧24 h开始降低,缺氧24、36、48 h后分别下降14%、34%、46%(均P < 0.01)。结论: 急进高原缺氧可对大鼠肝脏中核受体PXR表达产生影响,蛋白酶SUG1可能是影响急进高原缺氧下PXR表达的调控因素。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MyD88)/NF-κB通路基因及相关炎症因子TNF-α、IL-12、IL-6在继发性脊髓损伤(SSCI)患者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浙江省台州医院收治的105例SSCI患者及40名健康体检者的临床资料。根据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评估结果将SSCI患者分为完全损伤组和不完全损伤组,根据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将SSCI患者分为预后优良组和预后不良组。对比SSCI患者与健康体检者、完全损伤组与不完全损伤组、预后优良组与预后不良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LR4、MyD88、NF-κB mRNA表达及血清TNF-α、IL-12、IL-6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导致SSCI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JOA改善率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SSCI患者PBMC中TLR4、MyD88、NF-κB mRNA表达量及血清TNF-α、IL-12、IL-6水平均高于健康体检者(均P < 0.01),完全损伤组上述指标均高于不完全损伤组,且预后不良组高于预后优良组(均P < 0.01)。预后不良组Frankel分级A级、脊髓水肿或出血、脊髓损伤长度超过4 cm患者的比例均高于预后优良组(均P < 0.01),且经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Frankel分级、脊髓水肿或出血、脊髓损伤长度及PBMC中TLR4、MyD88、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血清TNF-α、IL-12、IL-6水平均是导致SSCI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 < 0.05或P < 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JOA改善率与PBMC中TLR4、MyD88、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以及血清TNF-α、IL-12、IL-6水平均呈负相关(P < 0.05或P < 0.01)。结论: TLR4/MyD88/NF-κB通路激活及其相关炎症因子TNF-α、IL-12、IL-6表达上调参与SSCI疾病进展且与神经炎症损伤关系密切,可作为评估SSCI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衰老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分离SD乳鼠(7日龄)MSC,传代培养至第3代后检测0、1、10、50 g/L D-半乳糖对MSC衰老的影响,确定D-半乳糖诱导MSC衰老的最佳浓度。再将细胞随机分为10、50、100 μmol/L白藜芦醇组及对照组。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观察各组细胞衰老变化;DCFH-DA染色检测总活性氧水平;MitoSOX Red染色检测线粒体活性氧水平;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盒(JC-1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纯化线粒体膜通道孔(mPTP)比色法检测线粒体膜通道开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衰老相关蛋白p53、p16、γ-H2AX表达和细胞质内线粒体细胞色素C外泄水平。结果: 10、50 g/L D-半乳糖可明显增加SA-β-gal染色阳性MSC数量和线粒体活性氧水平(均P < 0.01)。与对照组比较,白藜芦醇组SA-β-gal染色阳性细胞数减少(均P < 0.01),p53、p16和γ-H2AX表达减少,细胞内总活性氧和线粒体活性氧水平下降(均P < 0.01),线粒体膜电位下降(P < 0.05或P < 0.01),膜通道开放水平降低(P < 0.05或P < 0.01),细胞质内细胞色素C外泄减少。结论: 白藜芦醇可保护MSC线粒体功能,延缓MSC衰老。
目的: 研究二苯乙烯苷(TSG)对紫外线B(UVB)诱导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应激性提早衰老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UVB小剂量、多次照射HSF,每次照射完毕后分别用0.02、0.10、0.50 mmol/L浓度的TSG处理。实验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UVB+0.02 mmol/L TSG组、UVB+0.10 mmol/L TSG组、UVB+0.50 mmol/L TSG组、TSG对照组。采用细胞计数法(CCK-8)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表达;TBA法、WST-1法测定细胞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的含量变化。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细胞增殖活性减弱(P < 0.05),SA-β-gal染色呈强阳性,细胞裂解液中SOD活性减弱、MDA含量增加,MMP-1浓度升高(P < 0.05或P < 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UVB+各浓度TSG组细胞增殖活性改善(均P < 0.05),SA-β-gal染色阳性率下降,细胞裂解液中SOD活性增强、MDA含量减少,MMP-1浓度减小(P < 0.05或P < 0.01)。结论: TSG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UVB诱导的HSF应激性提早衰老,该作用可能与改善氧化应激、抑制MMP-1高表达有关。
目的: 通过观察氯氧喹对乳腺癌细胞系细胞骨架的聚合状态及其对Rho/Rho激酶信号通路相关靶点蛋白磷酸化的作用,明确氯氧喹治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不同浓度氯氧喹处理乳腺癌Bcap37和MDA-MB-453细胞系,划痕试验检测细胞迁移,Transwell试验检测细胞侵袭,罗丹明标记鬼笔环肽染色法观察F肌动蛋白的聚解状态,免疫荧光法观察α微管蛋白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Rho/Rho激酶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磷酸化水平。结果: 氯氧喹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Bcap37和MDA-MB-453细胞经氯氧喹处理后其细胞形态发生改变,细胞体积减少;F肌动蛋白和α微管蛋白染色形态不规则,荧光染色聚集成团,且呈现剂量依赖性;氯氧喹可下调Rho/Rho激酶信号通路中肌动蛋白解聚因子Cofilin、磷酸化蛋白激酶(Limk)、Rho关联卷曲蛋白激酶2(Rock2)磷酸化表达(均P < 0.01)。结论: 氯氧喹可抑制乳腺癌细胞骨架聚合从而抑制细胞迁移,该作用可能与抑制Rho/Rho激酶信号通路相关。
目的: 探讨生物交联剂京尼平预处理对牙本质Ⅰ型胶原矿化的影响。方法: 制备Ⅰ型胶原凝胶,分别用质量分数为0.5%的京尼平溶液(京尼平组)和去离子水(对照组)预处理2 h,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检测京尼平是否与胶原纤维发生交联反应。制备单层Ⅰ型胶原模型,按上述分组预处理2 h后矿化处理4 h,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两组矿化效果,ImageJ软件定量分析矿化率;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两组脱矿牙本质的成矿效果。结果: 京尼平可与胶原结合;矿化4 h后,京尼平溶液预处理后矿化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矿化率分别为(73.3±5.3)%和(7.4±3.5)%(P < 0.01);京尼平组较对照组在脱矿牙本质再矿化中效果更好。结论: 京尼平可以促进牙本质Ⅰ型胶原的矿化。
目的: 采用MRI方法研究常见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与脑铁沉积的关系。方法: 纳入84名无神经系统疾病和脑外伤的社区中老年人,全面评估其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行MRI检查获取高清T1加权图像及T2*加权三维梯度回波序列(ESWAN)图像,ESWAN图像后处理得R2*图,采用计算机分割技术对高清T1加权图像进行组织分割,配准至ESWAN图像后,提取各脑区的R2*值。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揭示中老年人性别、年龄、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对各脑区R2*值的影响。结果: 海马、脑白质、脑皮质R2*值升高与吸烟有关(β值分别为0.244、0.317、0.277,P < 0.05或P < 0.01);壳核R2*值升高与高血压有关(β值为0.241,P < 0.05);丘脑R2*值升高与高血糖有关(β值为0.234,P < 0.05);男性丘脑R2*值高于女性(β值为0.320,P < 0.05);丘脑、尾状核、苍白球、脑白质、脑皮质等R2*值与年龄相关(β值分别为-0.218、-0.254、0.216、-0.280和-0.238,P < 0.05或P < 0.01)。结论: 常见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可能导致脑铁沉积,且不同因素引起的铁沉积模式不同。
目的: 分析内、外侧微创切口双柱固定治疗肩胛骨体部移位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采用内、外侧微创切口手术治疗肩胛骨体部移位骨折患者23例。外侧切口:沿肩胛骨外侧缘、外柱骨折线向上牵开三角肌后部,自小圆肌与冈下肌间隙显露出肩胛骨外缘。内侧切口:沿肩胛骨内侧缘、内柱骨折线顺斜方肌纤维分离,经菱形肌与冈下肌肩胛骨附丽点间隙分离进入,显露肩胛骨内侧缘。两柱均用钢板螺丝钉进行框架式内固定。结果: 除1例患者的切口脂肪液化经二次处理后愈合,其余所有患者切口一期愈合。骨折肩胛骨盂极角术前为(25±12)°,术后为(4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骨折愈合时间为3~8个月,平均(4.4±1.3)个月。结论: 采用内、外侧联合双柱内固定手术治疗肩胛骨体部移位骨折便于骨折显露、复位和可靠固定,且软组织剥离少,患者骨折愈合率高,功能恢复良好。
目的: 以聚天冬氨酸作为主链,接枝胺基侧链和烷基侧链制备药物/基因共运输载体,考察不同侧链接枝率形成的纳米粒载体的载药及载基因性能,并筛选出性能较优的载体。方法: 以D,L-天冬氨酸为单体,通过聚合反应合成聚天冬氨酸,然后以不同比例的N,N-二甲基亚二丙基三胺、3,3'-二氨基二丙胺和十二胺/十六胺/十八胺进行开环接枝,得到两亲性聚天冬氨酸-3,3'-二氨基二丙胺-N,N-二甲基亚二丙基三胺-烷基胺(PEEC)材料。采用氢核磁共振确认PEEC结构,用动态光散射法测定纳米粒胶束的粒径和表面电位,用芘荧光探针法测定临界胶束浓度,用琼脂糖凝胶电泳表征RNA阻滞能力,考查载药胶束的释放行为并且在细胞层面上研究材料的细胞毒性、细胞摄取和基因沉默效率。结果: 成功合成了不同接枝率的PEEC材料,纳米粒胶束的粒径为250~350 nm,表面电位为27~45 mV,拥有较小的临界胶束浓度值,RNA阻滞的质量比约为0.8:1;PEEC胶束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其载药能力和基因绑定能力良好,其中PEEC16-2在细胞水平上表现出较高的基因沉默效率。结论: PEEC具有共载药物/基因的能力,其中PEEC16-2胶束具有良好的药物包载和基因运输能力。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药物需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发挥作用。在高原低氧环境下,血脑屏障组织结构中的紧密连接蛋白、星型胶质细胞和内皮细胞上的转运蛋白、内皮细胞上的ATP发生变化,同时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这些变化是高原地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合理用药的重要参考。本文就高原低氧对血脑屏障结构及其药物通透性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低氧分压是造成急性高山病的主要原因。机体中血红蛋白在氧的结合、利用、运输、释放中起着重要作用,增加血红蛋白的氧气结合量或者在组织中的供氧量有助于缓解高原病。但增加血红蛋白含量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人员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寻找可调节血红蛋白构象的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提高肺泡中的摄氧量或肺泡氧在组织中的利用率。目前有关变构调节剂改善血红蛋白亲和力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将这一机制运用到高原低氧的研究也正在展开。本文从血红蛋白与高原低氧的关系入手,阐述了血红蛋白的结构以及各种变构调节剂在低氧中发挥的作用,希望为寻找新的调节血红蛋白构象的物质提供理论依据。
骨关节炎是最常见的软骨退行性疾病。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表观遗传学与骨关节炎之间密切相关,表观遗传修饰方式组蛋白甲基化水平与骨关节炎相关。组蛋白H3上不同氨基酸甲基化水平与骨关节炎病理发展的关联具体表现为第4位赖氨酸甲基化水平上升将加剧骨关节炎病理发展,而第9位与27位赖氨酸则呈现相反现象。因此,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存在复杂网络,如能针对不同位置组蛋白的甲基化水平进行特异性靶向调控,有望延缓或阻止骨关节炎的发展。
免疫蛋白酶体与血液肿瘤、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密切相关,这些疾病均呈现免疫蛋白酶体高表达。免疫蛋白酶体抑制剂可通过抑制相关细胞诱导因子的生成和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活性来阻断免疫蛋白酶体的表达,从而治疗相关疾病。选择性免疫蛋白酶体抑制剂研发的关键是针对免疫型蛋白酶体的高度选择性,兼顾蛋白酶体上三个活性亚基的活性水平,才能在达到良好疗效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本文介绍了免疫蛋白酶体的结构、功能,以及与多种疾病之间的关系,针对目前已报道的环氧酮肽类共价结合、其他短肽类共价结合、短肽类非共价结合选择性免疫蛋白酶体抑制剂的结构、活性及发展现状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