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3期 刊出日期:2019-06-25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述评  专题报道  原著  综述  会议亮点 
述评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手术治疗新进展   收藏
张建民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3): 233-24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9.06.01
摘要( 490 )   HTML( 41 )     PDF(913KB)( 210 )

恢复脑组织血流供应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的关键。手术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有着重要作用。机械取栓术能使急性闭塞的颅内大血管迅速而有效地开通,最大可能挽救低灌注区域缺血脑组织的血供;去骨瓣减压术作为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常规备选方案,手术时机的选择是决定疗效的重要因素;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作为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手段,个体化手术方案的选择有助于提高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对于烟雾病实施脑血流重建术,精准的临床和影像学评估、合理的手术方案制订和准确的术中判断是保证手术效果的关键;复合手术适合处理颅内/外血管长节段狭窄和(或)慢性闭塞等复杂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本文围绕上述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手术治疗及临床应用新进展进行阐述。

专题报道
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   收藏
钟晚思, 陈智才, 陈红芳, 徐冬娟, 王志敏, 胡海芳, 吴承龙, 张晓玲, 马小董, 王亚仙, 胡海涛, 楼敏, 浙江省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临床行为干预研究协作组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3): 241-24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9.06.02
摘要( 483 )   HTML( 19 )     PDF(921KB)( 132 )

目的: 分析浙江省院前急救医疗服务(EMS)是否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预后相关。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省70家医院中行静脉溶栓治疗的212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通过急救车途径到达医院急诊室分为EMS组(808例)和非EMS组(1315例)。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及以下定义为预后良好。比较EMS组和非EMS组起病至溶栓时间(ONT)、起病至入院时间(ODT)、入院至溶栓时间(DNT)和预后的差异,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患者3个月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非EMS组比较,EMS组年龄更大、病情更重、合并心房颤动病史比例更高(均P < 0.05),两组ONT、ODT、DN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EMS与患者3个月预后良好无相关性(OR=0.856,95%CI:0.664~1.103,P>0.05)。结论: 目前EMS途径尚不能缩短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的ONT等,也未能改变其3个月预后。

治疗时间提前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疗的预后   收藏
陈红芳, 龚筱弦, 徐冬娟, 王志敏, 胡海芳, 吴承龙, 张晓玲, 马小董, 王亚仙, 胡海涛, 楼敏, 陈智才, 浙江省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临床行为干预研究协作组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3): 247-25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9.06.03
摘要( 682 )   HTML( 6 )     PDF(952KB)( 72 )

目的: 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疗时间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在浙江省卒中急救平台上报的71家医院中接受单纯静脉溶栓或者桥接动脉取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229例。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2分及以下为预后良好。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入院至溶栓时间(DNT)、入院至再灌注时间(DRT)与患者治疗后3个月预后的关系。结果: DNT和DRT分别是单纯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0.994,95%CI:0.991~0.997,P < 0.01;OR=0.989,95%CI:0.983~0.995,P < 0.01)。对于单纯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DNT每减少1 h,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提高约4.7%;而对于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的患者,DRT每减少1 h,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提高约11.4%。结论: 缩短时间窗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DNT或DRT,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患者再灌注治疗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

合并心房颤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影响   收藏
陶安阳, 王志敏, 陈红芳, 徐冬娟, 胡海芳, 吴承龙, 张晓玲, 马小董, 王亚仙, 胡海涛, 楼敏, 浙江省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临床行为干预研究协作组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3): 254-25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9.06.04
摘要( 434 )   HTML( 6 )     PDF(921KB)( 72 )

目的: 分析合并心房颤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浙江省71家医院3272例静脉溶栓患者的资料。静脉溶栓后24 h影像学检查提示颅内出血表现定义为颅内出血转化。根据患者是否出现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533例)和未出血转化组(2739例),采用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心房颤动是否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相关。结果: 出血转化组患者的年龄、起病至溶栓时间、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基线血糖水平、心房颤动患者比例高于未出血转化组(P < 0.05或P < 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发生独立相关(OR=2.527,95%CI:2.030~3.146,P < 0.01)。结论: 心房颤动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增加相关。

医院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时间及预后分析   收藏
张聪聪, 楼敏, 陈智才, 陈红芳, 徐冬娟, 王志敏, 胡海芳, 吴承龙, 张晓玲, 马小董, 王亚仙, 胡海涛, 浙江省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临床行为干预研究协作组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3): 260-26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9.06.05
摘要( 391 )   HTML( 9 )     PDF(928KB)( 99 )

目的: 比较医院内卒中与医院外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的差异以及医院内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在浙江省71家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30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医院内卒中(101例)与医院外卒中(2949例)患者溶栓治疗各时间点的差异,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医院内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3个月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医院内卒中患者比医院外卒中患者的入院至影像时间长[53.5(32.0,79.8)min vs 20.0(14.0,28.0)min,P < 0.01]、影像至溶栓时间长[47.5(27.3,64.0)min vs 36.0(24.0,53.0)min,P < 0.01]、入院至溶栓时间长[99.0(70.5,140.5)min vs 55.0(41.0,74.0)min,P < 0.01]。在医院内卒中患者中,高级卒中中心比初级卒中中心入院至影像时间更长[59.5(44.5,83.3)min vs 37.5(16.5,63.5)min,P < 0.01],入院至溶栓时间更长[110.0(77.0,145.0)min vs 88.0(53.8,124.3)min,P < 0.05],但影像至溶栓时间更短[36.5(23.8,60.3)min vs 53.5(34.3,64.8)min,P < 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934,95%CI:0.882~0.989,P < 0.05)和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0.912,95%CI:0.855~0.973,P < 0.01)是医院内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3个月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与医院外卒中相比,医院内卒中存在一定延误,未来需要建立更加流畅的医院内卒中溶栓流程。

不同工作时间段就诊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   收藏
泮飞虎, 楼敏, 陈智才, 陈红芳, 徐冬娟, 王志敏, 胡海芳, 吴承龙, 张晓玲, 马小董, 王亚仙, 胡海涛, 浙江省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临床行为干预研究协作组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3): 267-27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9.06.06
摘要( 369 )   HTML( 8 )     PDF(933KB)( 68 )

目的: 比较不同工作时间段就诊并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省71家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30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资料。比较周末组与非周末组、工作日夜间组与白天组、非常规工作时间组与常规工作时间组的基线资料及预后,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周末、工作日夜间、非常规工作时间是否为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周末组与非周末组、工作日夜间组与白天组、非常规工作时间组与常规工作时间组患者7 d病死率、3个月病死率和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周末、工作日夜间、非常规工作时间均不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3个月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浙江省周末与非周末、工作日夜间与白天、非常规工作时间与常规工作时间接受静脉溶栓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无差异。

原著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不宁腿综合征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收藏
张力三, 孙毅, 王甜甜, 潘瑜, 姚瀛, 潘柳青, 徐清霖, 张文颖, 徐佳慧, 胡兴越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3): 275-28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9.06.07
摘要( 547 )   HTML( 8 )     PDF(930KB)( 144 )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宁腿综合征(RLS)的患病率、危险因素、临床特点以及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99例。所有患者接受了多导睡眠监测。RLS采用国际RLS研究组制订的标准确诊。收集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用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估患者的睡眠质量,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患者的健康问卷(PHQ-9)评估患者的抑郁症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选取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原发性RLS患者,评估缺血性脑卒中合并RLS患者的多导睡眠监测特征。结果: 19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22例存在RLS(11.1%)。广义线性模型和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血清铁蛋白水平下降(β=-133.3 mg/L,95%CI:-200.4~-70.1,P < 0.01),皮层下梗死(OR=4.05,95%CI:1.15~14.18,P < 0.05)和女性(OR=2.54,95%CI:1.04~6.23,P < 0.05)是缺血性脑卒中合并RLS的危险因素。与不合并RLS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比较,合并RLS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SS值升高4.37分(95%CI:2.33~6.41,P < 0.01),PHQ-9分值增加2.17分(95%CI:0.39~3.94,P < 0.05),中重度抑郁风险增加4.27倍(95%CI:1.40~13.10,P < 0.05),NIHSS减分值减少0.97分(95%CI:-1.79~-0.15,P < 0.05)。与原发性RLS患者相比,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RLS患者伴微觉醒的周期性腿动指数增加(β=12.85,95%CI:2.04~23.67,P < 0.05)。结论: RLS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较常见,且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造成不利影响,应重视筛查和治疗。

曲美他嗪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心功能及运动耐量的影响   收藏
叶萍仙, 叶萍贞, 何锦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3): 282-28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9.06.08
摘要( 406 )   HTML( 5 )     PDF(928KB)( 91 )

目的: 观察曲美他嗪治疗对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心功能及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成曲美他嗪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规范降压、降糖、抗血小板及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盐酸曲美他嗪治疗,对照组使用安慰剂治疗,疗程为1年。两组治疗前后均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运动心肺功能测定、血浆氨基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测定,并测定其超敏C反应蛋白、TNF-α、血管紧张素Ⅱ、血浆内皮素等血浆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曲美他嗪治疗组治疗后,左心室质量指数、二尖瓣血流频谱E峰与A峰比值、二尖瓣环运动舒张早期峰速度与舒张晚期峰速度比值及收缩期峰值速度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NT-ProBNP下降,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运动耐量改善,表现为运动时间延长,运动当量、最大摄氧量、无氧阈增大,各指标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治疗组超敏C反应蛋白、血浆内皮素、TNF-α、血管紧张素Ⅱ下降,相比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对照组未见上述指标在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均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曲美他嗪能有效改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

木瓜苷通过抑制NF-κB P65/TNF-α通路活性减轻小鼠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组织损伤   收藏
马竞, 何文龙, 高重阳, 余瑞云, 薛鹏, 牛永超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3): 289-295.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9.06.09
摘要( 412 )   HTML( 22 )     PDF(1124KB)( 92 )

目的: 探究木瓜苷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脑组织损伤的治疗作用和机制。方法: 选择8周龄健康C57BL/C小鼠50只,分别设置手术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木瓜苷组,其中木瓜苷组按给药剂量不同分别设置木瓜苷30、60、90 mg/kg组,木瓜苷采用灌胃方式给药。HE染色观察脑组织细胞形态;Zea-Longa 5分评分法评估神经功能;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ELISA法检测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关键通路分子和神经功能分子。结果: 与手术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脑组织损伤严重,细胞发生严重凋亡、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剧烈,炎症和凋亡促进因子NF-κB P65和TNF-α表达水平升高,并伴随神经功能因子髓鞘相关糖蛋白(MAG)和少突胶质细胞髓鞘糖蛋白(OMgp)表达水平下降(均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木瓜苷组小鼠脑组织损伤有所缓解,细胞凋亡改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缓和,炎症和凋亡促进因子NF-κB P65和TNF-α表达水平降低,并伴随神经功能因子MAG和OMgp表达水平升高(均P<0.01)。其中,木瓜苷剂量为60 mg/kg时效果最好。结论: 木瓜苷可以抑制NF-κB P65和TNF-α表达,降低脑组织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且木瓜苷剂量为60 mg/kg时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效果最好。

大剂量维生素C通过减少糖酵解和蛋白质合成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   收藏
王青梅, 徐千姿, 魏安怡, 陈世硕, 张翀, 曾玲晖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3): 296-30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9.06.10
摘要( 614 )   HTML( 16 )     PDF(1080KB)( 136 )

目的: 观察大剂量维生素C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及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并探索其中的机制。方法: 以乳腺癌细胞Bcap37和MDA-MB-453为体外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小(0.01 mmol/L)、中(0.10 mmol/L)、大(2.00 mmol/L)剂量的维生素C。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乳酸脱氢酶比色法测定乳酸含量。同时,取10只6周龄雌性BALB/c裸鼠,采用皮下接种乳腺癌Bcap37细胞建立荷瘤小鼠移植瘤模型,取5只小鼠腹腔注射维生素C(4 g/kg),观察肿瘤重量和小鼠体质量的变化。结果: 体外细胞学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大剂量维生素C作用下Bcap37和MDA-MB-453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均P < 0.01),Glut1转运蛋白表达减少(均P < 0.05),乳酸分泌量减少(均P < 0.01),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下调(均P < 0.05)。体内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大剂量维生素C组肿瘤重量明显减小(P < 0.05),但体质量增长无明显变化。结论: 大剂量维生素C可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这一效果可能与大剂量维生素C抑制乳腺癌细胞能量摄取和下调mTOR信号通路有关。

癫痫鼠外周血磷酸化S6蛋白检测及意义   收藏
范苗, 董淑敏, 邹心怡, 郑博远, 黄玉润, 王健达, 曾玲晖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3): 303-30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9.06.11
摘要( 622 )   HTML( 7 )     PDF(1032KB)( 64 )

目的: 明确癫痫发作后外周血与脑组织中核糖体磷酸化S6蛋白(P-S6)含量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取出生后5~6周龄的C57BL/6小鼠30只和SD大鼠22只,采用红藻氨酸腹腔注射诱导癫痫发作。建立P-S6蛋白的流式细胞术检测方法用以检测小鼠及大鼠外周血中mTOR信号通路下游P-S6蛋白的变化,同时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其脑组织中P-S6的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脑组织与外周血中P-S6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并对大鼠外周血P-S6蛋白的表达与癫痫发作等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癫痫小鼠外周血和脑组织中P-S6的含量明显增高,其表达量分别升高至对照组的(1.49±0.45)倍(P < 0.05)和(2.55±0.66)倍(P < 0.01);外周血中P-S6的阳性表达率和平均荧光强度均明显升高(均P < 0.01),与脑组织中P-S6蛋白表达具有一致性(r=0.8474,P < 0.01)。大鼠自身致痫前后外周血中P-S6含量明显增加,由14.89±9.75增加至52.35±21.72(P < 0.01),与大鼠脑组织P-S6蛋白表达变化一致(r=0.9385,P < 0.01),且外周血P-S6含量的变化与癫痫发作等级呈正相关。结论: 癫痫鼠外周血mTOR信号通路的变化与脑组织中的变化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提示通过检测外周血P-S6的表达水平可准确反映脑组织中mTOR信号通路的变化。

综述
缰核及其神经环路在神经精神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收藏
吴雨星, 张世红, 陈忠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3): 310-31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9.06.12
摘要( 732 )   HTML( 37 )     PDF(951KB)( 155 )

缰核是位于丘脑背侧的一个体积较小的双侧核团,含多种不同类型的神经元,与前额叶、隔核、中脑和脑干的单胺类核团有广泛的纤维联系。缰核是一个"反奖赏"核团,能被厌恶刺激和奖赏缺失激活,在多种对生存至关重要的行为中发挥作用。近年来,缰核在神经精神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缰核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抑郁症、药物成瘾和精神分裂症中的作用及其环路机制,并讨论了缰核作为临床治疗靶点的可能性。

肿瘤细胞膜/质蛋白转位入核研究进展   收藏
朱紫菱, 谈静, 邓红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3): 318-325.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9.06.13
摘要( 660 )   HTML( 17 )     PDF(912KB)( 108 )

蛋白质作为生命物质的基础,在不同组织细胞中呈现不同的定位,执行不同的功能。同种蛋白质在不同的亚细胞区域定位可以发挥不同的功能,甚至表现出截然相反的作用。功能蛋白和结构蛋白都能够发生定位的改变,直接或间接参与信号转导。细胞癌变后,信号异常转导,原本在正常细胞的细胞膜/细胞质中表达的蛋白,却在肿瘤细胞中转位到细胞核而发生功能改变。结构蛋白入核主要通过蛋白断裂、蛋白含量改变以及蛋白相互结合实现。对关键蛋白分子的转位研究,有助于在临床应用中发现新的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胃癌早期诊断的血清生物学标志物研究进展   收藏
张韵竹, 朱春鹏, 陆新良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3): 326-33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9.06.14
摘要( 681 )   HTML( 29 )     PDF(918KB)( 309 )

早期诊断是胃癌患者良好预后的关键,如何在人群中筛查胃癌高危者是当前的一个热点。基于血清的胃癌早期诊断检测适用于高风险人群筛查,更加方便、安全。本文介绍了胃癌的血清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包括血清DNA甲基化、各种RNA、胃蛋白酶原、胃泌素、骨桥蛋白、MG7-Ag和CA724等血清生物学标志物在胃癌诊断方面的价值,并指出寻找胃癌特异的RNA是比较有前景的早期诊断和筛查方法。

会议亮点
炎性肠疾病研究前沿   收藏
范一宏, 吕宾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3): 334-34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9.06.15
摘要( 578 )   HTML( 12 )     PDF(958KB)( 153 )
粪菌移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收藏
胡玥, 吕宾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3): 342-34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9.06.16
摘要( 659 )   HTML( 15 )     PDF(889KB)( 1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