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
收藏
钟晚思, 陈智才, 陈红芳, 徐冬娟, 王志敏, 胡海芳, 吴承龙, 张晓玲, 马小董, 王亚仙, 胡海涛, 楼敏, 浙江省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临床行为干预研究协作组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3): 241-24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9.06.02
目的: 分析浙江省院前急救医疗服务(EMS)是否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预后相关。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省70家医院中行静脉溶栓治疗的212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通过急救车途径到达医院急诊室分为EMS组(808例)和非EMS组(1315例)。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及以下定义为预后良好。比较EMS组和非EMS组起病至溶栓时间(ONT)、起病至入院时间(ODT)、入院至溶栓时间(DNT)和预后的差异,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患者3个月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非EMS组比较,EMS组年龄更大、病情更重、合并心房颤动病史比例更高(均P < 0.05),两组ONT、ODT、DN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EMS与患者3个月预后良好无相关性(OR=0.856,95%CI:0.664~1.103,P>0.05)。结论: 目前EMS途径尚不能缩短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的ONT等,也未能改变其3个月预后。
|
|
治疗时间提前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疗的预后
收藏
陈红芳, 龚筱弦, 徐冬娟, 王志敏, 胡海芳, 吴承龙, 张晓玲, 马小董, 王亚仙, 胡海涛, 楼敏, 陈智才, 浙江省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临床行为干预研究协作组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3): 247-25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9.06.03
目的: 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疗时间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在浙江省卒中急救平台上报的71家医院中接受单纯静脉溶栓或者桥接动脉取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229例。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2分及以下为预后良好。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入院至溶栓时间(DNT)、入院至再灌注时间(DRT)与患者治疗后3个月预后的关系。结果: DNT和DRT分别是单纯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0.994,95%CI:0.991~0.997,P < 0.01;OR=0.989,95%CI:0.983~0.995,P < 0.01)。对于单纯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DNT每减少1 h,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提高约4.7%;而对于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的患者,DRT每减少1 h,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提高约11.4%。结论: 缩短时间窗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DNT或DRT,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患者再灌注治疗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
|
|
合并心房颤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影响
收藏
陶安阳, 王志敏, 陈红芳, 徐冬娟, 胡海芳, 吴承龙, 张晓玲, 马小董, 王亚仙, 胡海涛, 楼敏, 浙江省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临床行为干预研究协作组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3): 254-25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9.06.04
目的: 分析合并心房颤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浙江省71家医院3272例静脉溶栓患者的资料。静脉溶栓后24 h影像学检查提示颅内出血表现定义为颅内出血转化。根据患者是否出现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533例)和未出血转化组(2739例),采用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心房颤动是否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相关。结果: 出血转化组患者的年龄、起病至溶栓时间、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基线血糖水平、心房颤动患者比例高于未出血转化组(P < 0.05或P < 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发生独立相关(OR=2.527,95%CI:2.030~3.146,P < 0.01)。结论: 心房颤动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增加相关。
|
|
医院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时间及预后分析
收藏
张聪聪, 楼敏, 陈智才, 陈红芳, 徐冬娟, 王志敏, 胡海芳, 吴承龙, 张晓玲, 马小董, 王亚仙, 胡海涛, 浙江省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临床行为干预研究协作组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3): 260-26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9.06.05
目的: 比较医院内卒中与医院外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的差异以及医院内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在浙江省71家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30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医院内卒中(101例)与医院外卒中(2949例)患者溶栓治疗各时间点的差异,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医院内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3个月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医院内卒中患者比医院外卒中患者的入院至影像时间长[53.5(32.0,79.8)min vs 20.0(14.0,28.0)min,P < 0.01]、影像至溶栓时间长[47.5(27.3,64.0)min vs 36.0(24.0,53.0)min,P < 0.01]、入院至溶栓时间长[99.0(70.5,140.5)min vs 55.0(41.0,74.0)min,P < 0.01]。在医院内卒中患者中,高级卒中中心比初级卒中中心入院至影像时间更长[59.5(44.5,83.3)min vs 37.5(16.5,63.5)min,P < 0.01],入院至溶栓时间更长[110.0(77.0,145.0)min vs 88.0(53.8,124.3)min,P < 0.05],但影像至溶栓时间更短[36.5(23.8,60.3)min vs 53.5(34.3,64.8)min,P < 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934,95%CI:0.882~0.989,P < 0.05)和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0.912,95%CI:0.855~0.973,P < 0.01)是医院内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3个月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与医院外卒中相比,医院内卒中存在一定延误,未来需要建立更加流畅的医院内卒中溶栓流程。
|
|
不同工作时间段就诊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
收藏
泮飞虎, 楼敏, 陈智才, 陈红芳, 徐冬娟, 王志敏, 胡海芳, 吴承龙, 张晓玲, 马小董, 王亚仙, 胡海涛, 浙江省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临床行为干预研究协作组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3): 267-27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9.06.06
目的: 比较不同工作时间段就诊并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省71家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30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资料。比较周末组与非周末组、工作日夜间组与白天组、非常规工作时间组与常规工作时间组的基线资料及预后,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周末、工作日夜间、非常规工作时间是否为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周末组与非周末组、工作日夜间组与白天组、非常规工作时间组与常规工作时间组患者7 d病死率、3个月病死率和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周末、工作日夜间、非常规工作时间均不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3个月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浙江省周末与非周末、工作日夜间与白天、非常规工作时间与常规工作时间接受静脉溶栓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无差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