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2期 刊出日期:2019-04-25 上一期    下一期
子宫腺肌病非手术治疗
子宫腺肌病分层治疗及管理   收藏
张信美,徐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2): 123-12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9.04.01
摘要( 764 )   HTML( 43 )     PDF(1005KB)( 252 )

近年来,手术病灶切除、非手术病灶切除及药物治疗已代替子宫切除术成为子宫腺肌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临床上建议基于子宫腺肌病影像学数据重建数字化三维模型进行临床精准诊断,综合考虑患者年龄、临床表现,以及是否有生育要求进行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分层,同时遵守个体化原则,选择最佳治疗方案。鉴于子宫腺肌病病灶在子宫肌层内呈现浸润弥漫生长,建议手术病灶切除、非手术病灶切除方法治疗后采用药物长期管理,推荐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地诺孕素以及短效口服避孕药等药物巩固疗效,以延缓疾病进展,防止复发。

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治疗子宫腺肌病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观察   收藏
张丽凤,杨慧,张信美,陈正云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2): 130-135.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9.04.02
摘要( 715 )   HTML( 20 )     PDF(914KB)( 145 )

目的: 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曼月乐)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至12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因子宫腺肌病就诊并放置曼月乐的患者75例,共随访39个月,观察曼月乐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月经量增多和月经量正常的患者放置曼月乐后月经量评分均降低(118±13和29±33,82±15和14±13,均P < 0.01),月经量增多者比月经量正常者的月经量评分降低更明显(90±35和69±19,P < 0.01)。放置曼月乐后患者痛经评分降低[7(6,7)和1(0,2),P < 0.01]。患者发生曼月乐脱落18例(24.0%),放置曼月乐无效9例(12.0%),发生月经模式改变28例(37.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未发现治疗后痛经评分、治疗前后月经量评分和月经稳定时间与曼月乐环脱落相关(均P>0.05)。结论: 曼月乐在子宫腺肌病的长期保守治疗中总体安全有效,约1/3的患者可能因曼月乐脱落或治疗无效接受进一步治疗。

第二代子宫内膜消融术可提高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对子宫腺肌病患者的疗效   收藏
楼俊瑶,黄秀峰,张丽凤,徐萍,张信美,陈正云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2): 136-14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9.04.03
摘要( 592 )   HTML( 9 )     PDF(913KB)( 129 )

目的: 探讨第二代子宫内膜消融术(诺舒)联合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曼月乐)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接受单独曼月乐治疗(对照组,44例)和诺舒联合曼月乐治疗(观察组,22例)的子宫腺肌病患者的月经量、痛经改善情况、子宫大小、曼月乐脱落事件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种治疗均可改善患者月经量和痛经(均P < 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月经量改善更明显,曼月乐脱落事件发生率更低、患者满意度更高(均P < 0.05);两组间的痛经评分和子宫大小变化无差异(均P>0.05)。结论: 诺舒有助于提高曼月乐在子宫腺肌病患者中的疗效。

子宫腺肌病患者药物治疗进展   收藏
BabooKalianee Devi,陈正云,张信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2): 142-14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9.04.04
摘要( 649 )   HTML( 12 )     PDF(908KB)( 156 )

药物治疗在缓解子宫腺肌病患者相关症状、提高手术疗效、延缓疾病进展和促进辅助生育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非甾体抗炎药是控制子宫腺肌病相关疼痛的首选药物,是近期有生育要求患者的唯一选择;甾体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和米非司酮等药物可有效减轻疼痛和控制子宫出血,其中以口服避孕药、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曼月乐)和地诺孕素等甾体激素的疗效更确切。目前尚无用于子宫腺肌病的特效药物,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症状、子宫大小、生育要求和经济条件等情况选择性应用,但停药后症状易复发。因此,子宫腺肌病患者药物长期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原著
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诊断候选基因的筛选及其调控网络分析   收藏
伦永志,孙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2): 148-15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9.04.05
摘要( 509 )   HTML( 15 )     PDF(1276KB)( 213 )

目的: 通过筛选肝细胞癌(HC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诊断候选基因并分析其上游互作微小RNA(miRNA)、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环状(circRNA)和参与的通路,探讨HC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并寻找可用于临床诊疗的分子靶点。方法: 利用GEO数据库筛选HCC患者PBMC中的差异表达基因集,分别进行功能富集及互作分析,继而利用网络模块划分方法寻找差异表达基因中的诊断候选基因,再利用mirDIP、starBase在线工具对诊断候选基因的上游miRNA、lncRNA、circRNA进行预测。结果: 获得高可信度的差异表达基因265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增殖调控、代谢调节、细胞通信、炎症疾病等功能,基因本体及KEGG通路富集结果相互关联。筛选获得4个诊断候选基因,包括RNA结合蛋白FUS、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8、卡林蛋白和RNA聚合酶Ⅱ亚单位H。预测到10个miRNA、1个lncRNA和38个circRNA符合筛选标准,最后构建出一个lncRNA/circRNA-miRNA-mRNA-通路调控网络。结论: 本研究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筛选获得HCC患者PBMC中的诊断候选基因及其调控网络,为HCC的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寻找新的肿瘤标志物。

低频脉冲电磁场通过IGF-1R/NO信号通路促进大鼠颅骨成骨细胞成熟及矿化   收藏
邵佳乐,李志忠,周建,李凯,秦荣,陈克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2): 158-16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9.04.06
摘要( 465 )   HTML( 6 )     PDF(1008KB)( 259 )

目的: 观察低频脉冲电磁场(PEMF)是否通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一氧化氮(NO)信号通路促进大鼠颅骨成骨细胞成熟及矿化。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乳鼠颅骨成骨细胞,传代后随机分成9组,每天用50 Hz 0.6 mT PEMF处理不同的时间,通过检测成骨细胞中NO含量确定PEMF最佳处理时长。将传代后的成骨细胞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PEMF组、GSK(IGF-1R阻断剂)组、PEMF+GSK组,PEMF处理成骨细胞3 d后,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蛋白激酶(AKT)、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PKG)蛋白表达水平;PEMF处理第6天时测定碱性磷酸酶(ALP)活性;PEMF处理第12天时采用茜红素染色法观察钙化结节形成情况。结果: 经1.5 h电磁场处理后的成骨细胞中NO含量显著提高(P < 0.01),遂后续采用PEMF处理1.5 h。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EMF组AKT、iNOS、PKG蛋白表达量增加(均P < 0.01),ALP活性升高(P < 0.05),且茜红素染色面积增大(P < 0.01);GSK组AKT、iNOS、PKG蛋白表达量减少,ALP活性降低(P < 0.05),茜红素染色面积最小(P < 0.01);PEMF+GSK组上述实验结果均高于GSK组但低于PEMF组(P < 0.05或P < 0.01)。结论: PEMF可能通过IGF-1R/NO信号通路促进大鼠颅骨成骨细胞成熟与矿化。

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的体外受精促排卵治疗:拮抗剂可代替激动剂吗?   收藏
虞雅,魏凯,姚秋萍,田申,梁昆,周黎明,王丽萍,金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2): 165-17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9.04.07
摘要( 493 )   HTML( 5 )     PDF(945KB)( 201 )

目的: 对比使用拮抗剂方案、卵泡期长方案和超长方案三种常用促排卵方案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实验室及临床结局,优化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尤其是合并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患者的临床方案选择。方法: 对2017年4月至2018年10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生殖中心、嘉兴市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和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首次进行体外受精治疗的313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拮抗剂(拮抗剂组)81例,采用卵泡期长方案(长方案组)148例,采用超长方案(超长方案组)84例。观察不同方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体外受精助孕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的影响。结果: 拮抗剂组患者年龄大于长方案组和超长方案组(均P < 0.05),血清抗苗勒氏管激素值和窦卵泡数少于其他两组(均P < 0.01)。拮抗剂组获卵数、受精数、可利用胚胎数均少于长方案组(均P < 0.05),与超长方案组相近(均P>0.05),三组间受精率、可利用胚胎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每个移植周期,三组间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总胚胎着床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拮抗剂组鲜胚着床率低于长方案组(P < 0.05),与超长方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拮抗剂组冻胚着床率较其他两组有增加的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储备功能正常或下降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平均每个移植周期,三组间的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总胚胎着床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患者中,拮抗剂组可利用胚胎率高于长方案组(P < 0.05)。拮抗剂组的促性腺激素总量和用药天数少于长方案组和超长方案组(均P < 0.05)。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采用拮抗剂方案促排卵,促性腺激素总量少,用药天数短,结合冻胚移植策略,可获得与长方案和超长方案相近的妊娠结局。对于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拮抗剂方案可获得更高的可利用胚胎率。

妊娠期正常高值血压产妇体质量及妊娠结局的回顾性分析   收藏
孙婷,徐明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2): 174-17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9.04.08
摘要( 474 )   HTML( 9 )     PDF(914KB)( 108 )

目的: 研究妊娠期正常高值血压产妇的孕前体质指数、孕期体质量增加及妊娠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2017年在上海市松江区妇幼保健院产检并分娩的妊娠期正常高值血压、正常血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各50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比较三组孕前体质指数、孕期体质量增加及妊娠结局,并分析三者的相关性。结果: 正常高值血压组、正常血压组孕前体质指数、孕期体质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7);正常高值血压组、HDP组孕前体质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7)。妊娠不良结局方面,除早产率略低于正常血压组外,羊水过少、胎盘早剥、产后出血、胎儿窘迫和小于孕龄儿的发生率正常高值血压组与正常血压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17);HDP组羊水过少、胎盘早剥、剖宫产、产后出血、早产和小于孕龄儿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高值血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孕期正常高值血压的产妇不良妊娠结局亚组孕期体质量增加过少及过多的比例均高于无不良妊娠结局亚组产妇,孕期体质量增加正常的比例低于无不良妊娠结局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结论: 孕前体质指数、孕期体质量增加与孕期血压水平和妊娠结局相关,合理干预妊娠期正常高值血压孕妇的孕期体质量对改善不良妊娠结局有一定意义。

腹膜透析患者平均动脉压水平与死亡的关系   收藏
吕朵,谢锡绍,张晓辉,陈江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2): 180-185.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9.04.09
摘要( 513 )   HTML( 5 )     PDF(938KB)( 104 )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患者平均动脉压(MAP)水平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至2016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开始腹膜透析的1737例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平均MAP水平,随访33.0(19.3,52.4)个月。取腹膜透析开始3个月内的MAP平均值作为基线MAP值。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和分数多项式回归模型分析MAP水平与腹膜透析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死亡之间的关系。结果: 随访过程中共有208例患者死亡,其中因心脑血管原因死亡95例,占45.7%。相比于MAP>95~ < 120 mmHg的腹膜透析患者,MAP ≤ 95 mmHg的腹膜透析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增高(HR=1.40,95%CI:1.01~1.93,P < 0.05),MAP ≥ 120 mmHg的患者全因死亡(HR=2.12,95%CI:1.32~3.40,P < 0.01)和心脑血管死亡风险均明显增高(HR=2.55,95%CI:1.38~4.70,P < 0.01)。腹膜透析患者MAP水平与患者全因死亡呈"U"型关系,与心脑血管死亡呈"J"型关系。结论: 高MAP和低MAP水平均会增加患者死亡的风险。

数字化乳腺断层融合摄影对致密型乳腺病变的诊断价值   收藏
徐阿巧,何红琴,施秋军,李芝清,张盛箭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2): 186-19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9.04.10
摘要( 575 )   HTML( 5 )     PDF(971KB)( 106 )

目的: 探讨数字化乳腺断层融合摄影(DBT)在致密型乳腺患者中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效能。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绍兴市中心医院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的163例乳腺良恶性病变患者的资料(良性病灶58个,恶性病灶122个,共计180个)。根据BI-RADS标准患者乳腺腺体类型均归类于不均质致密腺体型和极度致密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乳腺MRI、DBT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评价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 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用Z检验对ROC曲线下面积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比较乳腺MRI和DBT检查对乳腺良恶性病变检出率、诊断准确率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MRI、DBT术前评估乳腺病灶大小的准确度。结果: MRI、DBT对乳腺良性病变的检出率和准确率分别为91.4%、75.9%和89.7%、6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98、8.617,P < 0.05或P < 0.01);MRI、DBT对乳腺恶性病变的检出率和准确率分别为98.4%、95.1%和94.3%、9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68、0.569,均P>0.05)。MRI、DBT诊断致密型乳腺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0、0.8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60,P>0.05)。MRI、DBT诊断致密型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分别为93.3%、86.7%,特异度分别为68.3%、79.1%。DBT、MRI测量值与病理测量结果呈正相关(r=0.887、0.949,均P < 0.01)。结论: DBT简单易行,能较好地诊断致密腺体背景下乳腺的良恶性病变,尤其对乳腺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与乳腺MRI相近。

脂肪肉瘤的18F-氟代脱氧葡萄糖PET-CT显像特征   收藏
付涧兰,宋法寰,程爱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2): 193-19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9.04.11
摘要( 838 )   HTML( 18 )     PDF(1034KB)( 136 )

目的: 分析不同病理亚型脂肪肉瘤的18F-氟代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特征,探讨PET-CT在脂肪肉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脂肪肉瘤患者的18F-FDG PET-CT显像资料。分析不同病理亚型脂肪肉瘤的PET-CT表现,比较不同病理亚型脂肪肉瘤FDG代谢程度的差异及代谢的均匀性。结果: 高分化型脂肪肉瘤以脂肪密度为主,均为单发,内有絮状间隔和(或)不规则形软组织团片影伴轻度代谢;黏液样脂肪肉瘤为囊性或囊实性肿块,单发或多发,代谢均匀或不均匀、轻中度增高;去分化型脂肪肉瘤为软组织密度影为主的混杂密度肿块,代谢不均匀,软组织成分代谢增高明显,常伴有大片片状坏死区;混合型脂肪肉瘤为高分化型与去分化型的混合类型,多发病灶,两种类型的影像表现均有。局部脂肪浸润12例,其中1例复发性去分化型脂肪肉瘤患者发生肺转移,所有患者均无淋巴结转移。FNCCLE分级为G1、G2和G3级患者脂肪肉瘤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分别为3.00、5.67和1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G1与G3、G2与G3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不同病理亚型脂肪肉瘤患者的PET-CT表现不同,术前PET-CT检查能明确肿瘤侵犯范围、有无转移情况,有利于初步判断脂肪肉瘤的病理亚型和评估组织学分级,有助于手术计划的制订,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多信息。

病例报告
葡萄糖激酶W257R突变致青少年发病的成人型糖尿病一家系分析   收藏
洪萍萍,郭冰洁,林莉,林细华,周嘉强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2): 200-20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9.04.12
摘要( 565 )   HTML( 9 )     PDF(960KB)( 105 )

青少年发病的成人型糖尿病(MODY)是一类以常染色体显性模式遗传的单基因疾病,临床表现以无症状、轻度空腹血糖升高为特征,很少出现糖尿病并发症。本文报道一例中国人群中葡萄糖激酶(GCK)基因新发W257R突变所致的MODY。在先证者及父亲、弟弟中均发现GCK基因(Chr744187343)第7号外显子的杂合突变c.769T>C(p.W257R)。该家系中W257R突变在中国人群中为首发。

综述
巨噬细胞在颅内动脉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收藏
王雅琪,金静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2): 204-21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9.04.13
摘要( 764 )   HTML( 22 )     PDF(995KB)( 210 )

大量研究表明慢性炎性反应是颅内动脉瘤(IA)形成和破裂的核心环节,作为IA病变中最多见的炎症细胞,巨噬细胞通过多种途径调控IA的发生、发展。骨髓来源单核细胞分化而来的巨噬细胞及组织固有巨噬细胞浸润血管壁;浸润后的巨噬细胞受不同刺激极化为以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为主的各类极化表型;各种极化表型的巨噬细胞既能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和调控其他免疫细胞调控炎性反应,也能释放不同细胞因子作用于细胞外基质重塑过程,从而调控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临床上,以巨噬细胞为靶点的检测和治疗手段已取得一定进展。本文为深入理解IA发病机制和寻找阻止颅内动脉瘤形成和破裂的药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微小RNA-21在心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收藏
杨坤,胡晓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2): 214-21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9.04.14
摘要( 560 )   HTML( 14 )     PDF(884KB)( 278 )

心肌凋亡、心脏肥大、心肌纤维化和心房电重构等病理过程参与了绝大部分心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阐明其中病理机制有助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近年研究发现,微小RNA-21(miR-21)作为一类新型内源性调节因子,具有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改善高血压和心脏肥大、促进心肌纤维化进展、促进心房电重构等作用。本文就miR-21在心脏疾病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初步探讨miRNA作为心脏疾病临床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应用前景。

有氧糖酵解在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及耐药机制中的作用   收藏
徐力,许鸣,童向民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2): 219-22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9.04.15
摘要( 522 )   HTML( 11 )     PDF(884KB)( 181 )

近年来肿瘤代谢研究日益得到重视,大量研究显示有氧糖酵解在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及耐药机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有氧糖酵解相关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可增加淋巴造血细胞的有氧糖酵解水平,而有氧糖酵解相关酶的活性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发病和预后相关。抑制有氧糖酵解的药物对体外培养的NHL细胞具有杀伤作用,联合常规化疗药物可增加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和预防耐药。本文综述了有氧糖酵解相关信号通路蛋白和调控基因在NHL发病以及耐药中的作用,揭示了有氧糖酵解的深入研究在NHL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心脏手术相关急性肾损伤早期生物学标志物研究进展   收藏
吴彬彬,杨毅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2): 224-22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9.04.16
摘要( 491 )   HTML( 19 )     PDF(892KB)( 205 )

心脏手术相关急性肾损伤(CSA-AKI)是成人心脏外科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目前缺乏特异性检查方式,依赖血清肌酐及尿量变化的诊断存在滞后性。近年来早期诊断CSA-AKI的生物学标志物成为研究焦点。临床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凝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及细胞周期抑制剂诊断价值高;肝脏脂肪酸结合蛋白可用于辅助诊断CSA-AKI;微小核糖核酸有助于评估患者不良预后;生物学标志物的联合应用对CSA-AKI的发生有提示意义。CSA-AKI新型生物学标志物为临床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提供可能,有望成为CSA-AKI诊疗新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