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大力实施大数据战略的背景下,健康医疗是国家大数据战略重点推进的领域之一。但随着健康医疗大数据业的迅猛发展,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安全风险日益凸显,而互联网+医疗使健康医疗大数据安全保护形势更趋严峻。本文通过分析健康医疗大数据安全保护的现状,提出了健康医疗大数据保护的相对安全观,基于我国健康医疗大数据的保护策略和保护重点,尝试从法律监管、人才培养、宣传教育、关键数据保护等方面构建健康医疗大数据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在最大限度促进数据应用的同时尽力降低安全风险,在相对安全的背景下达到数据利用和数据安全的均衡状态。
目的: 探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伴下肢静脉曲张的一体化微创手术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因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伴下肢静脉曲张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左髂静脉支架植入术和下肢静脉射频热消融术患者(11例)的临床资料。通过大隐静脉主干穿刺点入路行左髂静脉支架植入术,而后予以大隐静脉主干的射频热消融术。术后当天开始服用利伐沙班至术后6个月、阿司匹林至术后12个月。患者出院后门诊随访6个月以上,同时分别于2周、2个月、6个月复查下肢静脉、髂静脉多普勒超声或CT血管造影。结果: 11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中无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时,所有患者下肢酸胀缓解率、色素沉着缓解率、皮肤质量改善率和髂静脉支架通畅率均为100%,无静脉曲张复发、髂股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形成。结论: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伴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行一体化微创手术治疗方案,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经济等优势,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目的: 对比分析颈总动脉分叉部神经鞘瘤与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术后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6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治疗的17例颈总动脉分叉部神经鞘瘤(神经鞘瘤组)和76例颈动脉体瘤(颈动脉体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手术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 两组临床特征相似。神经鞘瘤组手术时间较短[(94±31)min比(159±53)min,P < 0.01],术中出血量较少[(110±96)mL比(356±239)mL,P < 0.01],需要切除颈外动脉概率较小(11.8%比68.4%,P < 0.01)。两组患者均完整切除肿瘤。神经鞘瘤组无恶性病变,颈动脉体瘤组恶性病变5例(6.6%)。神经鞘瘤组的肿瘤直径较颈动脉体瘤组大[(4.5±1.4)cm比(3.1±1.0)cm,P < 0.01]。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颈动脉分叉部神经鞘瘤与颈动脉体瘤患者术前临床表现类似,但颈动脉体瘤患者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大,颈外动脉切除率较高,瘤体恶性病变的概率较高,临床处理时应给予更多关注。
目的: 探讨经皮机械血栓清除(PMT)或联合导管直接溶栓(CDT)与单纯CDT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宁波市第二医院血管外科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采用PMT和CDT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PMT组94例采用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系统,若血栓残留则联合CDT治疗;CDT组76例单纯行CDT治疗;两组血栓清除后若存在髂静脉狭窄则联合腔内血管成形术。评估并比较两组的血栓清除程度及安全性。结果: PMT组血栓清除程度达Ⅲ级86例(91.5%),Ⅱ级5例(5.3%),Ⅰ级3例(3.2%);CDT组血栓清除程度达Ⅲ级63例(82.9%),Ⅱ级7例(9.2%),Ⅰ级6例(7.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下肢肿胀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双下肢膝上15 cm周径差分别为(2.3±0.9)cm和(2.5±1.1)cm(P>0.05)。PMT组溶栓时间较CDT组缩短[(2.6±1.2)d与(5.3±1.5)d,P < 0.05],尿激酶用量减少[(15.0±5.0)×105U与(26.5±7.5)×105U,P < 0.05]。PMT组术后血红蛋白下降(10.2±4.6)g/L,下降幅度较CDT组增加(P < 0.01)。随访期间,两组患者血栓复发及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MT与CDT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均有很好的血栓清除效果,且PMT溶栓时间短、尿激酶用量少,安全可靠。
目的: 评价经皮机械血栓清除(PMT)联合球囊血管成形(PTA)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7年12月于宁波市第二医院血管外科住院治疗的94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吸栓前是否联合PTA分为PMT+PTA组(50例)和单纯PMT组(44例),比较两组的疗效,下腔静脉滤器取出及栓塞情况,治疗前后血清肌酐、乳酸脱氢酶、血红蛋白的变化,以及症状性肺栓塞、腘窝穿刺点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PMT+PTA组平均血栓清除率较单纯PMT组高,吸栓时间较PMT组短(均P < 0.01),但两组间髂股静脉狭窄率、支架植入率及辅助导管直接溶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下腔静脉滤器取出率分别为82.0%(41/50)和81.8%(36/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血清肌酐、乳酸脱氢酶、血红蛋白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MT+PTA组术后发生症状性肺栓塞1例(2.0%),腘窝穿刺点出血2例(4.0%);单纯PMT组未发现症状性肺栓塞者,腘窝穿刺点出血的发生率为4.5%(2/44),与PMT+PT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MT联合PTA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不仅缩短了吸栓时间、血栓清除效果更好,同时不增加肺栓塞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一例无症状71岁女性患者因"体检发现内脏动脉瘤7 d"入院。胸腹主动脉CT血管造影提示肝总-脾动脉干真性动脉瘤合并肝总-脾-肠系膜上动脉共干畸形。患者肝总-脾动脉干真性动脉瘤瘤体大(直径约为28 mm)并紧贴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动脉瘤颈宽(直径为5.5~6.0 mm)且短(近端锚定区长度约为2.0 mm)。患者接受了肝总-脾动脉干血管内重建、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支架隔绝等血管内治疗后恢复良好。
目的: 检测和分析遗传性易栓症的相关基因及其突变位点,为中国人群遗传性易栓症患者的基因突变特点积累资料。方法: 对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遗传性易栓症疑似患者25例进行血清蛋白C、蛋白S,抗凝因子相关基因蛋白C(基因名PROC)、蛋白S(基因名PROS1)和抗凝血酶Ⅲ(基因名SERPINC1),凝血因子相关基因凝血因子Ⅴ(基因名F5)、凝血因子Ⅱ(基因名F2)、凝血因子Ⅷ(基因名F8)、高型半胱氨酸血症相关因子(CBS、MTHFR)第二代测序分析。利用千人基因组数据库、ESP6500数据库、Genoma数据库、HGMD突变数据库比对突变位点,根据SIFT、Polyphen、MutationTaster、CADD数据库预测突变位点的致病性。结果: 25例患者中,发现抗凝因子相关基因PROC突变患者8例,PROS1突变患者2例,SERPINC1突变患者3例;凝血相关基因F5突变1例,F2突变1例,F8突变1例,CBS突变2例,MTHFR突变1例。结论: 应用第二代基因测序分析有助于诊断遗传性易栓症相关静脉血栓,指导精准治疗。
目的: 总结一体式覆膜支架在分叉部狭窄腹主动脉瘤中的临床使用特点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8年3月浙江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采用一体式覆膜支架治疗的19例腹主动脉瘤伴分叉部狭窄患者的资料、手术方法和随访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支架植入成功,平均手术时间为(70.0±2.3)min,3例患者出现术中内漏(其中Ⅰ型内漏2例,Ⅱ型内漏1例),术后15 d复查消失。19例患者随访9~4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7个月,无支架移位、远期内漏、下肢缺血。结论: 一体式支架的结构设计更适合腹主动脉瘤伴主动脉分叉部狭窄的患者,且可避免术后支架远端移位,中远期疗效较好。
主动脉弓部病变血管内治疗因病变部位解剖复杂、毗邻重要分支而颇具挑战性。主动脉支架原位开窗技术作为处理此类复杂部位病变的一种超适应证方法,充分利用目前可获得的器械,在保留弓上分支血管的前提下,尽可能发挥胸主动脉血管内修复术的微创优势。原位开窗技术的特点是释放主体支架后,通过在支架壁上运用不同方法破膜,形成与分支血管对合的窗口,再通过窗口植入分支支架,维持隔绝区域分支血管的血流。该技术目前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就原位开窗技术的操作步骤以及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目的: 评估经皮机械血栓清除(PMT)联合支架植入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收集宁波市第二医院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因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行PMT联合支架植入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支架植入后血流通畅改善情况,术后随访通过Villalta评分量表评估患者血栓后综合征发生情况,并行下肢超声或造影检查评估支架通畅情况。结果: 70例PM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患者术后血流均明显改善,血栓Ⅲ级清除62例(88.6%),Ⅱ级清除5例(7.1%),Ⅰ级清除3例(4.3%)。吸栓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5.0±2.5)个月,64例(91.4%)患者支架通畅,9例(12.8%)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栓后综合征。结论: PMT联合支架植入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效果良好,中远期支架通畅率较高。
目的: 运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尿毒清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大鼠尿液代谢谱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36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尿毒清组。采用腺嘌呤法制备大鼠CRF模型。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比较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尿毒清组大鼠尿液的代谢谱,筛选出变量重要性投影值>1且P < 0.05的内源性物质作为CRF潜在的生物学标志物,并进行代谢通路的富集分析。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体质量降低、肾脏系数增高、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升高(均P < 0.01),而尿毒清组上述指标较模型对照组均有所改善(均P < 0.01)。共鉴定出15个潜在生物学标志物,涉及9条代谢通路紊乱,分别为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的生物合成,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三羧酸循环,甘油磷脂代谢,色氨酸代谢,酪氨酸代谢。结论: 尿毒清对CRF大鼠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等有关。
目的: 基于核磁共振代谢组学方法探索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APP/PS1小鼠发病早期(4月龄)尿液中代谢物的变化。方法: 通过代谢笼收集16周龄APP/PS1小鼠(n=13)和野生型小鼠(n=15)的尿液,利用一维NOESY脉冲序列采集核磁共振氢谱,积分数据导入SIMCA-P+12.0软件进行模式识别分析,从而在整体代谢水平上探索AD发病早期尿液中代谢物的变化。结果: 与野生型小鼠比较,APP/PS1小鼠尿液的代谢轮廓明显不同,能量代谢、甲胺代谢、氨基酸代谢等代谢产物出现变化,其中3-羟基丁酸、2-羟基丁酸、琥珀酸、2-酮戊二酸、柠檬酸、顺乌头酸和延胡索酸的水平降低,乙酸、三甲胺、牛磺酸、肌酐、马尿酸、甲酸、葫芦巴碱、尿素的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AD发病早期小鼠能量代谢、甲胺代谢等途径已发生紊乱,这一结论有助于进一步认识AD的发病机制并为临床诊断提供新的思路。
目的: 评价无X射线监视内镜下消化道支架置入治疗消化道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3年3月至2017年11月所有无X射线监视全程内镜直视下消化道支架置入治疗消化道狭窄患者的资料库,详细记录手术经过、疗效、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比较恶性肿瘤患者与同期未行支架置入的消化道恶性狭窄患者的生存时间。结果: 562例患者中,食管、贲门狭窄310例,胃、十二指肠狭窄40例,结、直肠狭窄212例,其中合并食管气管狭窄、食管纵隔瘘、吻合口瘘共63例。成功置入支架560例(99.64%),症状缓解有效率达100%。术后胸骨后不适、胸痛、腹痛26例(4.64%),消化道出血18例(3.21%),食管支架移位后再调整9例(1.61%),支架再次狭窄15例(2.68%),均再次成功放置支架。术后7 d无患者死亡。食管、贲门狭窄组术后胸/腹痛、出血、支架移位的发生率高于结、直肠狭窄组(均P < 0.05)。284例恶性狭窄中,食管、贲门狭窄组,胃、十二指肠狭窄组,结、直肠狭窄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3.40±0.71)、(11.00±1.78)、(27.50±1.94)个月,其中直肠恶性狭窄组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长于食管、贲门恶性狭窄组及胃、十二指肠恶性狭窄组(均P < 0.05)。与同期未行支架置入术的上消化道恶性狭窄患者比较,食管、贲门狭窄组及胃、十二指肠狭窄组置入支架术后患者生存时间明显提高(均P < 0.05)。结论: 无X射线监视全程内镜直视下消化道支架置入治疗消化道良恶性狭窄及封堵瘘口简便、准确、安全、有效。
在过去20年里,随着医学技术和新药研制的发展,以及移植物抗宿主病疗效的提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预后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植入失败仍是allo-HSCT术后面临的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HLA不相合、病毒感染、供者高龄、原发病未缓解、骨髓造血微环境损伤、ABO血型不合、T细胞去除术、减剂量预处理方案、有核细胞数较低等均是导致植入失败的危险因素。近年来随着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开展,供者特异性抗体在半相合植入失败中的作用引起关注。本文就近年来相关移植失败的机制、影响因素及其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T细胞作为细胞免疫疗法的核心,在肺癌研究及治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IL-6是目前已知的肺癌干细胞直接靶向的重要T细胞共刺激信号因子,其作为肺癌细胞中高表达的细胞因子,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等一系列生物学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近年来IL-6在肺癌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IL-6在肺癌发生和进展中的作用及其在肺癌治疗敏感性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对于研究炎症性肠疾病(IBD)的机制以及探索新的治疗途径具有重要意义。单敲除某些与人类IBD易感性相关的基因并不表现为IBD的症状或症状较轻,而结合其他造模因素建立的复合动物模型能更好地模拟IBD的临床特征。本文主要介绍了三类新型复合动物模型的具体特点:基因双重敲除动物模型较单基因敲除模型的建立周期更短、疾病症状更明显;螺杆菌复合基因敲除模型有助于研究微生物感染在IB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在基因敲除的基础上特异性缺失某种免疫细胞可用于研究该免疫细胞在IBD发展中的作用。这些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探索IBD的机制,其中Muc2/IL-10双重敲除模型有望成为IBD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动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