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1期 刊出日期:2018-02-25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专题报道  原著  病例报告  综述 
专题报道
FK866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迁移的影响   收藏
谢娴,徐小方,王琪,卢韵碧,吴明,张纬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1): 1-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8.02.01
摘要( 1663 )   HTML( 59 )     PDF(851KB)( 327 )

目的: 探讨低浓度烟酰胺磷酸核糖基转移酶(NAMPT)抑制剂FK866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细胞)迁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FK866对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1.0 nmol/L和10.0 nmol/L FK866对A549细胞迁移的影响;实时定量RT-PCR检测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上皮钙黏素和波形蛋白mRNA的表达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RK1/2)和磷酸化ERK1/2蛋白的表达量。结果: FK866作用时间越长、浓度越高,对A54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越明显。FK866作用72 h时的半抑制浓度(IC50)为9.55 nmol/L。以1.0、10.0 nmol/L的FK866预处理细胞48 h,划痕后继续给药48 h,两种浓度的FK866均能抑制A549细胞迁移;如不进行预处理,仅10.0 nmol/L浓度的FK866对划痕愈合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0 nmol/L的FK866处理细胞72 h可上调上皮钙黏素和波形蛋白mRNA表达,并激活ERK1/2;以1.0 mmol/L的烟酰胺单核苷酸(NMN)或10.0 μmol/L的ERK1/2抑制剂U0126预处理,能够逆转FK866引起的上皮钙黏素和波形蛋白表达上调。结论: 低浓度FK866能够通过减少细胞内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和激活ERK1/2,增加上皮钙黏素表达,进而抑制细胞迁移,对肿瘤转移可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其同时促进了波形蛋白的表达,不利于肿瘤的治疗。

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对小鼠小胶质细胞吞噬功能的调节作用   收藏
王晓蓉,卢韵碧,张纬萍,魏尔清,方三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1): 10-1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8.02.02
摘要( 1082 )   HTML( 28 )     PDF(1059KB)( 196 )

目的: 研究半胱氨酰白三烯(CysLT)受体(CysLT1R和CysLT2R)对小鼠BV2小胶质细胞吞噬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 以经典炎症激活剂脂多糖和CysLT受体激动剂LTD4处理BV2细胞,采用免疫荧光计数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BV2细胞吞噬功能,免疫荧光共染法观察BV2细胞中CysLT1R和CysLT2R表达分布。结果: 脂多糖和LTD4均能增强BV2细胞吞噬功能,而CysLT1受体选择性拮抗剂孟鲁司特和CysLT2受体选择性拮抗剂HAMI 3379均能抑制脂多糖和LTD4诱导的BV2细胞吞噬功能增强;脂多糖和LTD4激活BV2细胞后可引起CysLT1R和CysLT2R在细胞内分布变化,两种亚型的受体分布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存在共表达。结论: CysLT1R和CysLT2R均可以调节BV2细胞的吞噬功能,且两者具有协同性。

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慢性损伤的作用   收藏
王浩,郭红刚,楼琦,石巧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1): 19-2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8.02.03
摘要( 784 )   HTML( 11 )     PDF(1117KB)( 134 )

目的: 研究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CysLTR)拮抗剂普鲁司特和HAMI 3379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慢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40只体质量为45~65 g的清洁级健康雄性长爪沙鼠分为手术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普鲁司特组和HAMI 3379组,每组10只。采用结扎双侧颈总动脉10 min再灌注法制作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普鲁司特组和HAMI 3379组于术前30 min和术后30 min、4 h、12 h分别腹腔注射普鲁司特和HAMI 3379,第二天起每天分别给药一次,连续给药5 d。于全脑缺血再灌注24 h和14 d时对各组的神经症状和功能进行评分;尼氏染色法观察再灌注14 d时各组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形态和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再灌注14 d时各组大脑皮层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激活情况。结果: 30只长爪沙鼠中,21只造模成功,其中模型对照组7只,普鲁司特组6只,HAMI 3378组8只。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普鲁司特组和HAMI 3379组术后24 h神经症状评分降低(均P < 0.01),术后14 d普鲁司特组和HAMI 3379组的神经症状评分较模型对照组亦有改善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普鲁司特组和HAMI 3379组在这两个时间点的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模型对照组(P < 0.05或P < 0.01)。普鲁司特组和HAMI 3379组大脑皮层神经元损伤较模型对照组减轻,存活神经元密度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普鲁司特组和HAMI 3379组大脑皮层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情况较模型对照组改善(均P < 0.01)。结论: 普鲁司特和HAMI 3379对长爪沙鼠全脑缺血慢性损伤模型具有较持久的神经保护作用。

绿原酸抑制低密度脂蛋白非酶糖基化和氧化修饰研究   收藏
蔡蕊,陈枢青,江慎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1): 27-3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8.02.04
摘要( 565 )   HTML( 16 )     PDF(1075KB)( 129 )

目的: 研究绿原酸对人体低密度脂蛋白(LDL)非酶糖基化和氧化修饰的抑制作用。方法: 建立LDL非酶糖基化孵育体系,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糖基化早期产物(Amodori产物)和中期产物(二羰基化合物)的含量,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糖基化末期产物的含量;建立LDL氧化孵育体系,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和共轭二烯的含量,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色氨酸荧光淬灭强度以及脂褐素、总荧光产物、活性醛和丙二醛的含量,并进一步通过三维荧光等高线特征谱验证。结果: 在LDL糖基化修饰模型中,150 μg/mL和300 μg/mL的绿原酸均能够抑制Amodori产物、二羰基化合物和糖基化末期产物的生成;在LDL氧化修饰模型中,15 μg/mL和25 μg/mL的绿原酸均能够抑制TBARS的生成;5 μg/mL和10 μg/mL的绿原酸对色氨酸荧光淬灭,以及对活性醛、丙二醛、总荧光产物、脂褐素和共轭二烯的生成均有抑制作用。三维荧光等高线特征谱结果与前一致。结论: 绿原酸能够抑制LDL非酶糖基化和氧化修饰。

MyD88非依赖性信号通路在枸杞多糖抑制糖尿病小鼠肿瘤坏死因子α中的作用   收藏
刘婷婷,王凌霄,杨晓辉,姚智卿,蔡慧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1): 35-4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8.02.05
摘要( 839 )   HTML( 13 )     PDF(1031KB)( 218 )

目的: 研究枸杞多糖对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非依赖性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枸杞多糖影响TNF-α生成的机制。方法: 采用高糖高脂饲料联合链脲菌素诱导MyD88基因敲除小鼠形成2型糖尿病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枸杞多糖组,另取8只小鼠作为健康对照组。干预三个月后,采用实时定量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TRAM、TRIF、TRAF6、RIP1和TNF-α基因和蛋白表达,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TNF-α水平。结果: 枸杞多糖抑制了糖尿病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TramTrifTraf6Tnf-α的基因表达,激活了Rip1基因(均P < 0.05),但对TRAM、TRIF、TRAF6、RIP1和TNF-α蛋白表达和血清TNF-α水平无影响(均P > 0.05)。结论: 枸杞多糖可能不能通过MyD88非依赖性信号通路抑制TNF-α的生成。

原著
脓毒性急性肾损伤小鼠线粒体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的筛选   收藏
杨静娟,吴峰峰,陈江华,杨毅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1): 41-5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8.02.06
摘要( 1041 )   HTML( 13 )     PDF(1272KB)( 154 )

目的: 筛选脓毒性急性肾损伤(SAKI)中参与线粒体DNA(mtDNA)损伤修复的相关基因。方法: 40只清洁级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SAKI组(28只)和对照组(12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刺术建立SAKI小鼠模型。分别于术后8、24、48 h采集两组的血液和肾脏标本,干式生化仪检测血清肌酐和尿素氮,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RNA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mt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实时定量RT-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相关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SAKI组小鼠术后均出现脓毒症症状,死亡16只;血清炎症因子(TNF-α和IL-6)、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 0.05或P < 0.01);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炎症细胞浸润,并可见大量细胞空泡形成,提示建模成功。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Gadd45αBcl2l1Cdkn1aJunRelaNfkbiaNfkb1等线粒体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实时定量RT-PCR检测以上基因表达量结果与RNA测序趋势一致。SAKI组Gadd45α主要在肾小管上皮细胞核中表达,其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Gadd45αBcl2l1Cdkn1aJunRelaNfkbiaNfkb1基因参与了SAKI中mtDNA损伤修复,可以作为SAKI防治的新靶点。

PeriCam PSI血流灌注成像系统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中的应用及评价   收藏
吴超,陈国仙,赵刘阳,李曙,洪云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1): 51-5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8.02.07
摘要( 1103 )   HTML( 5 )     PDF(1111KB)( 126 )

目的: 研究PeriCam PSI血流灌注成像系统指导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构建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 成年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70只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n=6)、PSI监测组(n=34)和传统方法组(n=30)。参照改良Zea-Longa栓线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建模后,手术对照组和PSI监测组(缺血2 h、再灌注24 h)分别用PSI对脑部血流进行实时监测,记录观察结果。恢复再灌24 h后处死大鼠,取脑组织进行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和HE染色。结果: PSI监测组大鼠的存活率和建模成功率均高于传统方法组(均P < 0.05)。手术对照组大鼠脑血流灌注图像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脑部血流灌注情况和血管分布,各项数据正常。PSI监测组缺血2 h,右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出现中断,中动脉供血区血流灌注量较手术对照组下降(P < 0.05);恢复再灌注24 h,右侧大脑中动脉恢复血流灌注,但是仍然有部分区域的血流灌注量下降,无法恢复到正常水平。TTC染色结果显示,PSI监测组大鼠右侧脑组织存在明显的梗死灶,且脑梗死区域较传统方法组稳定。HE病理染色结果显示,手术对照组脑组织结构正常,神经细胞形态规则,无明显异常;PSI监测组大鼠缺血侧脑组织可见皮质区和缺血半暗带区,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胶质纤维崩解、液化,缺血中心区淡染、呈筛网状,部分区域呈灶性坏死。结论: PeriCam PSI血流灌注成像系统可以指导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构建,提高建模的成功率和稳定性。

g6pd基因在野生型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   收藏
夏海雄,李莉,周艳华,任平平,何志旭,舒莉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1): 57-6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8.02.08
摘要( 1388 )   HTML( 8 )     PDF(1153KB)( 181 )

目的: 观察g6pd基因在野生型斑马鱼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利用基因数据库和BLAST软件分别进行g6pd基因的共线性分析和G6pd蛋白质序列相似性分析。原位杂交技术观察不同时相斑马鱼胚胎中g6pd基因的表达;构建g6pd-EGFP-pCS2+重组质粒,并将其显微注射入斑马鱼胚胎内,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24、48、72 hpf斑马鱼胚胎中G6pd蛋白的表达量;改良G6pd定量比值法检测24、48、72 hpf斑马鱼胚胎中G6pd酶活性。结果: g6pd基因在进化过程中相对保守,斑马鱼与人类的G6pd蛋白质相似度为88%,斑马鱼与小鼠的G6pd蛋白质相似度为87%。原位杂交试验结果显示,g6pd基因主要表达于斑马鱼的造血组织,显微注射g6pd-EGFP-pCS2+重组质粒后观察的结果与原位杂交试验结果一致。24、48、72 hpf斑马鱼胚胎中G6pd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44±0.03、1.47±0.05、1.54±0.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G6pd酶活性分别为1.74±0.17、1.75±0.12、1.71±0.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成功观察到斑马鱼体内g6pd基因表达部位及其变化规律,并测定了不同发育时相斑马鱼胚胎中G6pd蛋白表达和酶活性,为建立斑马鱼G6PD缺乏症模型奠定了基础。

葛根素微透析体外回收率测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收藏
詹淑玉,阮钰尔,刘国强,丁宝月,邵青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1): 64-7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8.02.09
摘要( 770 )   HTML( 2 )     PDF(1089KB)( 90 )

目的: 建立葛根素微透析体外回收率的测定方法,考察影响回收率的有关因素。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微透析样品中葛根素的浓度,利用增量法、减量法和零净通量法计算探针的相对回收率,并考察灌流液成分、外液浓度、灌流速度、介质温度和搅拌速率对回收率的影响。结果: 对于同一探针,三种计算方法得出的回收率存在差异。采用等渗氯化钠溶液、林格液、PBS和葡萄糖溶液为灌流液时,得到的回收率分别为(71.25±2.36)%、(73.48±1.41)%、(68.50±2.43)%和(74.98±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在同一灌流速度下,探针回收率在外液葛根素浓度为0.2~25 μg/mL的范围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同一浓度下,探针的回收率随灌流速度的增加呈指数下降;在25~40℃范围内,探针回收率随介质温度升高而增大;探针的回收率随着搅拌速率的增加而增大,当速率达到200转/min时,回收率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值。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葛根素微透析体外回收率的测定方法。葛根素微透析探针体外回收率与介质中葛根素浓度无关,而受计算方法、灌流液成分、灌流速度、介质温度和搅拌速率等因素的影响。

病例报告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胸腺瘤共病一例   收藏
周海金,夏萍,胡兴越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1): 71-7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8.02.10
摘要( 956 )   HTML( 8 )     PDF(1006KB)( 145 )

一例53岁男性患者,因“右眼视力下降2个月,伴双下肢无力8 d”入院。胸椎增强MRI提示胸髓T3水平偏右侧信号异常,考虑脱髓鞘病变,血清水通道蛋白质4抗体阳性,效价为1:320,诊断为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该患者同时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胸腺瘤。经甲泼尼龙冲击、血浆置换、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后,患者右眼视力及双下肢无力逐渐好转。

综述
Vav1对T细胞的调控作用及其与相关疾病的关系   收藏
张毓川,陈玮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1): 75-8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8.02.11
摘要( 749 )   HTML( 7 )     PDF(1054KB)( 140 )

Vav1作为T细胞受体下游的关键信号分子,拥有鸟苷酸交换因子功能的催化核心结构DH-PH-ZF和接头蛋白功能的SH3-SH2-SH3结构,因而在T细胞发育、活化、增殖和功能发挥等各个阶段,以及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排斥和肿瘤等发生、发展中具有不同的调控作用,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潜在靶点。本文综述了Vav1对T细胞的调控作用及其与相关疾病的关系。

蛋白泛素化修饰调控炎性肠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研究进展   收藏
凌静,李红蕊,陈玮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1): 82-8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8.02.12
摘要( 719 )   HTML( 6 )     PDF(1074KB)( 271 )

炎性肠疾病是一种慢性胃肠道功能紊乱的炎症性疾病。泛素化是一类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方式。近年来关于泛素化-去泛素化系统在炎性肠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已成为研究热点。目前蛋白泛素化修饰调控炎性肠疾病过程所需的E3泛素连接酶中,分子生物学研究较为清楚的有环指蛋白183(RNF183)、环指蛋白20(RNF20)、Itch和锌指蛋白A20。其中RNF183可靶向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IκBα)泛素化降解促进NF-κB活化;RNF20促进组蛋白H2B单泛素化从而下调相关炎症因子的转录;Itch促进维甲酸核孤儿受体γt泛素化降解抑制IL-17介导的肠炎;A20以其特有的泛素化和去泛素化双重活性影响炎性肠疾病的发展。本文综述了以上分子在炎性肠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家族在炎症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收藏
丁京京,卢韵碧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1): 89-9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8.02.13
摘要( 1518 )   HTML( 23 )     PDF(1149KB)( 242 )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RIP)家族是一组苏氨酸/丝氨酸蛋白激酶,具有相对保守的激酶结构域和不同的非激酶结构域,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炎症等生理和病理过程。近年来研究表明,RIP家族通过参与坏死复合物的形成介导细胞坏死、触发炎症反应,其中RIP1和RIP3与细胞坏死的关系尤为密切。细胞坏死是一种精密调控的细胞死亡方式。通过TNF信号通路和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传递的死亡信号可招募并磷酸化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蛋白,最终导致细胞崩解死亡,而细胞崩解后释放的胞内物质可触发炎症反应。本文着重阐述RIP家族介导细胞坏死和炎症发生所涉及的主要信号通路及分子机制,简述了RIP家族在相关炎症性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并对RIP作为炎症性疾病治疗靶点的可能性进行了展望。

幽门螺杆菌的基因分型技术及其应用   收藏
王佳静,谷海瀛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1): 97-10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8.02.14
摘要( 1059 )   HTML( 18 )     PDF(1078KB)( 261 )

幽门螺杆菌(Hp)可以在人群中广泛传播,并会引发一系列的胃肠道疾病甚至胃癌。不同基因型的Hp感染可能会引发不同类型的疾病,而基因分型技术是研究这类问题的重要方法。本文主要介绍了多位点序列分型、脉冲场凝胶电泳、随机扩增多态DNA、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和全基因组测序这五种基因分型技术,通过综述这几种技术在Hp基因分型中的应用进展,比较它们之间的优缺点,为今后研究Hp的致病机制、传播机制以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方法学依据。

基于人群的肿瘤登记数据评估患者生存的方法学研究进展   收藏
唐慧娟,蒋曦依,楼建林,陈天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1): 104-10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8.02.15
摘要( 661 )   HTML( 8 )     PDF(1288KB)( 168 )

评估和监测癌症患者的长期生存情况,计算存活率是评估癌症治疗效果和癌症负担的必要指标。队列法是传统的肿瘤监测数据生存分析方法,但其纳入的是往年诊断的患者,不能体现新近诊断的患者因医疗技术提高而导致的实际存活率上升。因此,近年来出现了周期分析法和基于模型的周期分析法。周期分析法纳入的病例均为感兴趣时期内的病例,能够体现新近诊断患者的实际生存情况;而基于模型的周期分析法不仅能利用已有的数据来估算存活率和分析变化趋势,还能预测未来的存活率。相较于传统的队列法,周期分析法和基于模型的周期分析法在生存分析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方面更具优势。本文就队列法、周期分析法和基于模型的周期分析法的概念、原理、计算方法和应用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