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淫羊藿素是否通过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信号通路促进小鼠成骨细胞MC3T3-E1成熟和矿化。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MC3T3-E1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AMD3100组、淫羊藿素组、淫羊藿素加AMD3100组。药物处理24 h时,采用实时定量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XCR4、SDF-1和成骨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药物处理3、6 d时,采用碱性磷酸酶(ALP)试剂盒检测ALP的活性;药物处理14 d时,采用茜素红染色法检测钙化结节。结果: 实时定量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淫羊藿素组CXCR4、SDF-1、Runx2和OPG基因表达量增加(P < 0.05或P < 0.01),而加入CXCR4拮抗剂AMD3100后,CXCR4基因相对表达量减少(P < 0.05)。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淫羊藿素组CXCR4、SDF-1、Runx2和OPG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增加(均P < 0.01),而加入AMD3100后,CXCR4、SDF-1、Runx2和OPG蛋白表达量减少(均P < 0.01)。药物处理第3天和第6天时,淫羊藿素组ALP活性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均P < 0.01),而加入AMD3100后ALP活性显著降低(均P < 0.01)。药物处理14 d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淫羊藿素组茜素红染色面积增加,而加入AMD3100后茜素红染色面积明显减少。结论: 淫羊藿素可能通过CXCR4/SDF-1信号通路促进小鼠成骨细胞成熟及矿化。
目的: 研究白藜芦醇对生长期大鼠峰值骨密度和骨质量的影响。方法: 36只1月龄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淫羊藿苷组和白藜芦醇组,每组12只。淫羊藿苷组灌服淫羊藿苷25 mg·kg-1·d-1,白藜芦醇组灌服白藜芦醇8.4 mg·kg-1·d-1,空白对照组灌服等体积蒸馏水。在灌胃4、8、12周时测定大鼠全身骨密度。12周时处死所有大鼠,进行股骨和椎骨离体骨密度检测、骨生物力学分析、血清骨代谢指标检测、显微CT扫描以及重要器官的器官指数计算和病理学观察。结果: 实验期间各组大鼠体质量均呈上升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心、肝、肾、肺、子宫等的器官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器官组织病理学也未见异常改变。灌胃12周时,淫羊藿苷组和白藜芦醇组大鼠全身骨密度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均P < 0.05),而淫羊藿苷组和白藜芦醇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股骨和椎骨离体骨密度改变呈现出与全身骨密度改变相同的趋势。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淫羊藿苷组和白藜芦醇组大鼠股骨最大载荷,以及椎骨最大载荷、弹性模量显著升高(P < 0.05或P < 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淫羊藿苷组和白藜芦醇组股骨松质骨的体积骨密度、骨小梁数目、骨小梁厚度和骨小梁占骨髓腔体积百分比(BV/TV)均显著升高(P < 0.05或P < 0.01),骨小梁分离度显著下降(P < 0.05或P < 0.01);各组间股骨皮质骨的体积骨密度无明显变化(P>0.05)。淫羊藿苷组和白藜芦醇组骨钙素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均P < 0.05),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 5b)含量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均P < 0.05)。结论: 白藜芦醇能提高骨形成、抑制骨吸收,增加青年大鼠的峰值骨密度和骨质量,增强骨强度,改善骨组织微结构,并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目的: 比较研究50 Hz 1.8 mT正弦电磁场(SEMF)和50 Hz 0.6 mT脉冲电磁场(PEMF)对大鼠颅骨成骨细胞成熟和矿化的影响。方法: 原代培养大鼠颅骨成骨细胞,传代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SEMF组和PEMF组。SEMF组和PEMF组每天接受电磁场处理一次,每次90 min。电磁场处理2 d时,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实时定量RT-PCR检测Ⅰ型胶原(Collagen-1)、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Osterix(OSX)和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的蛋白和基因表达;电磁场处理第6天和第9天时,采用碱性磷酸酶(ALP)试剂盒检测ALP活性;电磁场处理第10天时采用偶氮偶合染色检测ALP活性;电磁场处理第12天时,以茜素红染色观察钙化结节形成情况并作定量分析。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SEMF组和PEMF组的Collagen-1、BMP-2、OSX、Runx-2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 < 0.01或P < 0.05),且Collagen-1、BMP-2在PEMF组中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SEMF组(均P < 0.05)。电磁场处理第6天时,PEMF组ALP活性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 < 0.05),SEMF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9天时,PEMF组和SEMF组ALP活性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均P < 0.01),而PEMF组和SEMF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MF组和SEMF组偶氮偶合染色面积均大于空白对照组(均P < 0.01),且PEMF组染色面积大于SEMF组(P < 0.05)。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PEMF组和SEMF组钙化结节染色面积显著大于空白对照组(均P < 0.01),且PEMF组钙化结节染色面积大于SEMF组(P < 0.01)。结论: 50 Hz 1.8 mT SEMF和50 Hz 0.6 mT PEMF均能促进大鼠颅骨成骨细胞成熟和矿化,其中PEMF效果更为明显。
目的: 分析壳聚糖纳米短纤维(CSNF)和RGD对磷酸钙骨水泥(CPC)生物力学和生物相容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壳聚糖纳米纤维膜,通过高速剪切形成纳米短纤维,并对CSNF进行RGD基团接枝修饰。采用Biocement D法制备钙磷摩尔比为1.5:1的CPC。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对CPC、CSNF、RGD接枝CSNF(CSNF-RGD)、CSNF增强型骨水泥(CPC-CSNF)、RGD接枝CPC-CSNF(CPC-CSNF-RGD)进行成分分析和结构观察,利用万能力学试验机检测其生物力学特性,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MTT法检测成骨细胞(MC3T3)在上述材料上的黏附和增殖情况。结果: 扫描电镜观察发现,CSNF和CSNF-RGD呈现出分散均匀的多孔结构;红外图谱中CSNF在波长为1637和1579 nm处的吸收峰位移至波长1633和1585 nm处,说明RGD成功接枝到CSNF上;X射线衍射图谱显示CPC具有一定的可固化性;应力应变曲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CPC-CSNF和CPC-CSNF-RGD断裂强度分别为(17.74±0.54)MPa和(16.67±0.56)MPa,均高于CPC(均P < 0.05);实验材料与成骨细胞复合培养240 min后,CPC-CSNF-RGD上细胞数量均明显多于CPC和CPC-CSNF(均P < 0.05)。结论: CSNF和RGD的加入改善了CPC的生物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
目的: 构建一种低熔点含硼、锌生物玻璃(BG-ZnB)力学增强型生物玻璃-陶瓷的多孔支架材料,并探究BG-ZnB含量对支架的结构、力学性能和骨再生效率的影响。方法: 将质量分数为0%、2%、4%的BG-ZnB复合45S5生物活性玻璃通过石蜡微球造孔成型,经900℃烧结分别形成45S5/ZB0、45S5/ZB2、45S5/ZB4三种玻璃-陶瓷多孔支架;测定三种玻璃-陶瓷多孔支架的物相组成、孔隙率和压缩性能。36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5S5/ZnB0组、45S5/ZnB2组和45S5/ZnB4组,将三种多孔支架置入兔骨缺损模型中,分别在第6周和第16周通过X射线摄片、显微CT三维结构重建和组织切片染色等方法检测大白兔骨缺损模型支架的骨再生效率;采用HE染色、Masson三色染色和EnVision二步法染色分析新生骨内生长情况。结果: 力学增强型生物玻璃-陶瓷与45S5生物活性玻璃的物相基本一致,但烧结后的支架在外观上有细微变形。45S5/ZnB2组和45S5/ZnB4支架骨架表面晶粒烧结更为致密,抗压强度较45S5/ZnB0支架明显提高(均P < 0.05)。支架植入后6周和16周时,45S5/ZnB2组和45S5/ZnB4组成骨率和骨小梁密度高于45S5/ZnB0组(均P < 0.05),新生骨、Ⅰ型胶原蛋白和骨钙素表达量较45S5/ZnB0组增加。结论: 低熔点高活性BG-ZnB助烧结工艺能构建出力学增强型生物玻璃-陶瓷多孔支架材料,可为研发骨损伤修复材料奠定实验基础。
目的: 观察微小RNA(miR-)222在增生性瘢痕(HS)组织中的表达,并研究其调控成纤维细胞生长的机制。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36例患者HS和正常组织中miR-222的表达;MTT法、流式细胞术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生长周期、凋亡和相关蛋白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确定miR-222的靶基因。结果: 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HS组织中miR-222表达显著上调(P < 0.05)。上调miR-222的表达可显著提高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增加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Ⅰ型和Ⅲ型胶原α1的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S期细胞比例和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下调成纤维细胞的凋亡率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MMP1是miR-222的靶基因,miR-222通过绑定MMP1-3'UTR区负向调控MMP1在成纤维细胞的表达。MMP1可逆转miR-222的部分促纤维化作用。结论: miR-222通过负调控其靶基因MMP1的表达来实现其调控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和凋亡。miR-222/MMP1信号通路可能成为HS诊断和治疗的生物学标志物和靶点。
目的: 探索初级纤毛是否为PC12细胞的细胞外氧感受器。方法: 通过小干扰RNA(siRNA)干扰细胞纤毛内转运蛋白88的表达抑制体外培养PC12细胞初级纤毛的发生;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核转位和PC12细胞初级纤毛生长情况;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HIF-1α、Nrf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基因表达。结果: siRNA干扰组细胞的初级纤毛被抑制。与常氧对照组比较,缺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细胞的HIF-1α和Nrf2发生了明显的核转位,细胞内HIF-1α、Nrf2、VEGF基因表达量增加,SOD表达量下降;siRNA干扰组细胞在缺氧状态下HIF-1α和Nrf2未发生核转位,细胞内HIF-1α、Nrf2、VEGF基因表达受到抑制,而SOD表达量升高。结论: PC12细胞的初级纤毛可能具有细胞外氧感受器的作用,可以感知细胞外环境中的缺氧和氧化应激状态,并通过一定途径将缺氧信号传导至细胞内,进而启动细胞抗缺氧机制。
目的: 评估在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中实施加速康复外科(ERAS)相关管理措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36例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根据是否实施ERAS相关管理措施分为ERAS组(12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围手术期治疗和护理方案;ERAS组实施ERAS相关管理措施,包括多模式镇痛、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和早期进食等。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等。结果: ERAS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RAS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较对照组提前、术后住院时间缩短(均P < 0.05)。ERAS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1.7%与66.7%),且严重程度较对照组减轻,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患者中实施ERAS相关管理措施能够加速患者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同时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获得更好的围手术期预后。
目的: 评估改良侧壁开窗式上颌窦底提升术治疗上颌后牙区缺牙伴重度骨萎缩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10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上颌后牙区缺牙伴重度骨萎缩患者55例,均接受改良侧壁开窗式上颌窦底提升术。在上颌窦侧壁开窗操作中,将常规的6~8 mm垂直高度的卵圆形骨窗改良为4~5 mm的沟槽状骨窗,并通过改良骨窗建立的操作通道充分剥离上颌窦底黏膜,于黏膜下方置入适量大颗粒Bio-Oss骨粉。统计种植体存活率,测量骨粉垂直高度、体积并计算其吸收率,记录相关并发症。结果: 同期植入86颗种植体,种植体累计存活率为97.67%(基于种植体分析)和96.36%(基于患者分析)。术前剩余骨高度为(4.7±2.6)mm,宽度为(8.4±2.7)mm。术后即刻种植位点骨高度为(16.1±2.5)mm,修复时骨高度为(16.2±2.2)mm,术后1年和2年的骨高度分别为(14.9±2.5)mm和(13.6±2.6)mm。术后即刻骨粉高度为(10.6±2.8)mm,体积为(1569±745)mm3;术后半年内骨粉高度吸收率为3.79%,体积吸收率为7.87%;术后1年时骨粉高度累计吸收率为6.63%,体积累计吸收率为10.89%;术后2年时骨粉高度累计吸收率为7.58%,体积累计吸收率为15.26%。5例患者术中发生窦底黏膜小穿孔,均使用Bio-Gide胶原膜成功修复。结论: 改良侧壁开窗式上颌窦底提升术治疗上颌后牙区缺牙伴重度骨萎缩患者有较高的种植体存活率、良好的骨粉稳定性以及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安全可靠并且创伤较小的种植骨增量手段。
目的: 分析内镜引导下吻合口瘘冲洗(ETFD)治疗食管胃吻合口瘘合并瘘旁脓肿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胸外科2012年2月至2017年2月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合并瘘旁脓肿的15例患者的资料,其中7例施行ETFD治疗,8例采用传统治疗方法。统计分析患者治疗后炎症指标和瘘口变化、食管癌术后住院天数和住院总费用等。结果: 7例ETFD治疗患者吻合口瘘均成功愈合,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间和C反应蛋白量开始下降时间较传统治疗患者提前,瘘口愈合时间、食管癌术后住院天数缩短,住院总费用降低(均P < 0.05)。结论: ETFD治疗食管癌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合并瘘旁脓肿安全有效。
目的: 验证犬尿氨酸酶(KYNU)Arg188Gln(G/A)突变能否改变KYNU的活性。方法: 抽提人肝脏细胞的总RNA,通过RT-PCR法获得KYNU基因全长cDNA,以KYNU基因Arg188Gln位点附近序列为模板设计定点突变引物,完成Arg188Gln(G/A)的定点突变,将突变型和野生型KYNU基因克隆到pcDNA载体质粒中,获得野生型和突变型pcDNA-KYNU重组表达质粒,经酶切鉴定和测序验证后转染HEK293细胞,蛋白质印迹法检测KYNU在细胞中的表达,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HEK293细胞的KYNU活性。结果: 野生型和突变型pcDNA-KYNU重组质粒在HEK293细胞中均能表达有活性的KYNU,KYNU的米氏常数分别为(9.833±0.513)μmol/L和(29.900±0.265)μmol/L,最大酶促反应速率分别为(0.700±0.096)nmol·mg-1·min-1和(0.084±0.003)nmol·mg-1·min-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Arg188Gln(G/A)突变可以减弱KYNU的活性。
目的: 评估分段式无覆膜和全覆膜可降解食管支架应用于难治性良性食管狭窄的可行性。方法: 将无覆膜和全覆膜分段可降解食管支架分别植入巴马猪食管腔内(各6只),每周内镜观察并比较支架降解、支架相关并发症和食管黏膜组织反应。结果: 所有巴马猪健康状态均良好,进食正常,无食欲下降、体质量下降、营养不良和死亡,内镜观察无食管黏膜出血、穿孔、溃疡形成和支架移位发生。两种支架均在第3周开始降解。无覆膜支架在第7~8周出现结构破坏,第9~10周完全降解; 全覆膜支架在第8~9周出现结构破坏,第10~11周完全降解。与无覆膜支架相比,全覆膜支架降解时间较长,支架降解前期黏膜增生组织程度较轻(均P < 0.05)。结论: 分段式可降解食管支架在难治性良性食管狭窄中的应用值得进一步评估。全覆膜支架因具有较长的降解时间,可能更具临床应用优势。
目的: 观察外源性L-精氨酸对大鼠背部跨区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L-精氨酸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分别建立背部三穿支体跨区皮瓣。L-精氨酸组分别于术前1 d、术后即刻、术后1~7 d腹腔注射L-精氨酸400 mg·kg-1·d-1,对照组于相同时间点腹腔注射等体积等渗氯化钠溶液。术后7 d观察血管走形和分布,计算皮瓣成活率;HE染色观察Choke Ⅱ区新生血管并计算新生血管数量和管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hoke Ⅱ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结果: 术后7 d,L-精氨酸组有1只大鼠皮瓣全部成活,其余7只在Choke Ⅱ区远端出现小面积不同程度坏死;对照组大鼠皮瓣均有不同程度坏死,坏死范围包括邻近Choke Ⅱ区和全部Choke Ⅱ区以远的皮瓣。术后7 d,两组ChokeⅠ区血管均达到真性吻合,L-精氨酸组Choke Ⅱ区新生血管较多,皮瓣末端血管结构较完整,对照组Choke Ⅱ区新生血管较少,皮瓣末端发黑坏死,观察不到血管结构。L-精氨酸组皮瓣成活率为(88.42±4.19)%,显著高于对照组(76.52±5.37)%(t=3.707,P < 0.01)。术后7 d,L-精氨酸组Choke Ⅱ区新生血管数量和管径分别为(29.47±5.28)个/mm2和(47.27±5.32)μm,明显高于对照组(t=2.694和2.389,P < 0.05或P < 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L-精氨酸组Choke Ⅱ区VEGF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9.428和-3.054,P < 0.05或P < 0.01)。结论: 外源性L-精氨酸可促进大鼠背部跨区皮瓣Choke Ⅱ区血管新生和扩张,改善皮瓣血供,提高皮瓣成活率。
一例中年男性反复发生低血糖的患者,经过各项相关检查诊断为胰岛素瘤。患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水平低,推测存在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补充糖皮质激素后行胰岛素瘤切除术。术后停激素替代疗法,患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水平正常,生理节律恢复。
加速康复外科是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在多学科协作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系列围手术期优化处理措施,可以通过减轻手术应激反应、合理的疼痛管理、早期恢复经口饮食和早期活动,达到加速术后康复的目的。与普通外科其他亚专科相比,胰腺外科具有疾病复杂、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等特点,因此,加速康复外科在胰腺外科中的应用相对滞后。本文针对胰腺外科的特点,首先探讨了加速康复外科在胰腺外科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然后从术前干预、术中和术后管理三个层面详细阐述了加速康复外科在胰腺外科中的应用进展。
加速康复外科已广泛应用于围手术期的优化处理。康复医学作为加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对围手术期患者的体能管理、呼吸功能训练和运动训练等方面,可以降低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改善胃肠功能和提高心肺功能水平等。本文针对围手术期患者呼吸系统、肌肉骨骼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方面的康复管理进行了详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