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4期 刊出日期:2017-08-25 上一期    下一期
乳腺癌分子医学专题
CD97免疫表位对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收藏
田华 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4): 341-34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7.08.01
摘要( 39 )   HTML (   PDF(5633KB)( 123 )

目的:明确CD97免疫表位CD97EGF和CD97Stalk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siCatchTM siRNA design软件设计CD97EGF小干扰RNA(siRNA)和CD97Stalk siRNA并转染CD97高表达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蛋白质印迹法筛选高敏感CD97EGFsiRNA和CD97Stalk siRNA。倒置显微镜观察和计数siRNA转染后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四唑盐(MTT)法检测siRNA转染后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活性;划痕试验和Transwell试验观察siRNA转染对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力的影响;TUNEL法检测siRNA转染对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siRNA转染对乳腺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siRNA转染后,乳腺癌细胞的生长数量和增殖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且CD97Stalk siRNA组的变化较CD97EGFsiRNA组更为显著(均P<0.05);划痕试验结果显示,siRNA转染组乳腺癌细胞的移动速率明显慢于对照组(均P<0.01),且CD97Stalk siRNA对乳腺癌细胞移动速率的影响明显大于CD97EGFsiRNA(P<0.05);Transwell试验结果显示,siRNA转染组迁移过膜的细胞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且以CD97Stalk siRNA组减少最为显著(均P<0.05)。siRNA转染对乳腺癌细胞凋亡率的影响不明显,但siRNA转染组中G0/G1期细胞所占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减小,而S期细胞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加,且CD97Stalk siRNA对细胞周期的影响较CD97EGFsiRNA更为显著(均P<0.05)。结论:CD97蛋白分子可能参与乳腺癌细胞株的生长、增殖、迁移和侵袭等生物学行为,CD97Stalk免疫表位对于乳腺癌细胞株生物学行为影响较CD97EGF免疫表位更为显著。

微小RNA-29b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   收藏
姜贻乾 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4): 349-35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7.08.02
摘要( 31 )   HTML (   PDF(4089KB)( 85 )

目的:研究微小RNA(miRNA)-29b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构建miRNA-29b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lenti-miRNA-29b转染293T细胞获得重组慢病毒,提纯慢病毒颗粒感染乳腺癌细胞MCF-7。通过绿色荧光蛋白肿瘤细胞比例来验证转染情况;实时定量PCR检测miRNA-29b的表达水平;CCK-8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miRNA-29b过表达后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变化。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miRNA-29b调控的下游靶基因进行预测和筛选,使用双荧光素酶检测、实时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进行验证。对筛选出的miRNA-29b调控的下游靶基因RTKN通过siRNA-RTKN验证其对MCF-7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了miRNA-29b的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感染乳腺癌细胞MCF-7后,lenti-miRNA-29b组和空载体转染组分别有90%和60%左右的细胞出现绿色荧光;lenti-miRNA-29b组miRNA-29b表达量较空载体转染组和空白对照组显著增加(均P<0.05),MCF-7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较空载体转染组显著减弱(均P<0.05)。RTKN的基因编码3'UTR区中具有miRNA-29b的结合位点;野生型RTKN-WT-3'UTR报告基因载体与lenti-miRNA-29b共转染MCF-7细胞后可使荧光素酶的活性显著下降(P<0.05)。转染siRNA-RTKN后,MCF-7细胞中RTKN蛋白的水平显著下降,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显著减弱(均P<0.05)。结论:miRNA-29b能够通过抑制RTKN的表达来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

CXC趋化因子受体4通过S期激酶相关蛋白2调控乳腺癌细胞周期的机制   收藏
王海凤 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4): 357-36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7.08.03
摘要( 29 )   HTML (   PDF(3532KB)( 67 )

目的:探讨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通过PI3K/Akt和ERK信号通路调控S期激酶相关蛋白2(Skp2)的表达,进而影响乳腺癌细胞周期的机制。方法:利用干扰及过表达技术下调或上调CXCR4的表达后,通过实时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XCR4与Skp2调控的关联性;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XCR4干扰及过表达后对信号蛋白及Skp2下游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碘化丙啶(PI)染色法检测CXCR4、PI3K/Akt通路抑制剂LY294002及ERK通路抑制剂U0126对乳腺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干扰CXCR4后,Skp2表达下调;过表达CXCR4后,Skp2表达上调。CXCR4可通过对信号蛋白的调控影响Skp2及Skp2下游相关基因的表达。干扰CXCR4后,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S期细胞比例相应减少,CXCR4与LY294002及U0126联合作用对细胞周期的阻断更加明显。结论:CXCR4能够通过对信号蛋白PI3K/Akt及ERK的调控,影响Skp2及Skp2下游相关基因的表达,阻断CXCR4/Akt/Skp2或CXCR4/ERK/Skp2信号通路后可有效诱导细胞周期阻滞,从而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

长链非编码RNA RP11-770J1.3和跨膜蛋白25对紫杉醇耐药人乳腺癌细胞株耐药性的影响   收藏
李钰 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4): 364-37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7.08.04
摘要( 34 )   HTML (   PDF(2245KB)( 81 )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RP11-770J1.3和跨膜蛋白25(TMEM25)对紫杉醇耐药人乳腺癌细胞株耐药性的影响。方法:利用实时定量PCR检测lncRNA RP11-770J1.3和TMEM25在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紫杉醇耐药细胞株(MCF-7/PR)中的表达。在MCF-7/PR中转染lncRNA RP11-770J1.3和TMEM25的干扰片段,磺酰罗丹明B法检测MCF-7/PR对紫杉醇药物敏感性的变化,并运用实时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多药耐药基因1(MDR1)及其编码产物P-gp mRNA和蛋白水平的改变。结果:lncRNA RP11-770J1.3和TMEM25在MCF-7/PR中表达上调(P<0.05或P<0.01)。与空白对照组和紫杉醇阴性对照组比较,干扰lncRNA RP11-770J1.3和TMEM25的表达可以提高MCF-7/PR对紫杉醇的药物敏感性,并下调耐药相关基因MRP、BCRP、MDR1及其编码产物P-gp的表达(均P<0.05);与单独干扰lncRNA RP11-770J1.3或TMEM25比较,同时干扰lncRNA RP11-770J1.3和TMEM25的作用更加明显(P<0.05)。结论:MCF-7/PR中lncRNA RP11-770J1.3和TMEM25的表达上调,联合干扰lncRNA RP11-770J1.3和TMEM25的表达可以提高MCF-7/PR对紫杉醇的敏感性。

缺血性卒中专题
动态CT血管造影评估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侧支血流与再灌注治疗预后的关系   收藏
赖针珍 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4): 371-37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7.08.05
摘要( 29 )   HTML (   PDF(1218KB)( 61 )

目的:研究动态CT血管造影对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所致缺血性卒中患者侧支血流状态评估以及预测再灌注治疗后结局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接受再灌注治疗的45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所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预测患者预后的后循环侧支评分(PC-CS)的最佳阈值。结果: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0.886,95%CI:0.802~0.979,P<0.05)和PC-CS(OR=1.962,95%CI:1.026~3.752,P<0.05)是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且PC-CS 4.5分是预测患者预后的最佳阈值(AUC=0.837,敏感度为68.2%,特异度为87.0%)。结论:基于CT灌注成像重建的动态CT血管造影可用于评估后循环侧支血流状态,并能预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所致缺血性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疗后的临床结局。

基于CT灌注成像的侧支评分预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动脉取栓治疗预后的价值   收藏
王庆松 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4): 377-38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7.08.06
摘要( 18 )   HTML (   PDF(3728KB)( 64 )

目的:评估基于CT灌注成像的软脑膜侧支评价方法(CTP-CS)在预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动脉取栓治疗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动脉取栓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采用CTP-CS和基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侧支评分(DSA-CS)对侧支进行评分,DSA-CS或CTP-CS评分3~4分定义为侧支良好。预后优定义为术后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为2分及以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侧支循环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DSA-CS和CTP-CS在预测患者预后中的价值。结果:共纳入40例患者,其中获得血管再通33例(82.5%),临床预后优16例(40.0%)。与预后不优的患者比较,预后优的患者侧支评分更高(均P<0.05),侧支良好比例更高(均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侧支评分是预后优的独立预测因素(CTP-CS:OR=48.404,95%CI:1.373~1706.585,P<0.05;DSA-CS:OR=34.651,95%CI:1.147~1047.018,P<0.05)。一致性分析提示,CTP-CS和DSA-CS两种评分间的一致性良好(κ=0.697,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TP-CS预测患者临床预后的能力与DSA-CS相当(均AUC=0.726,95%CI:0.559~0.893,P<0.05)。结论:CTP-CS评分能独立预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动脉取栓治疗的预后。

静脉溶栓获益的最大梗死体积阈值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时间的关系   收藏
张美霞 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4): 384-38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7.08.07
摘要( 1725 )   HTML (   PDF(1015KB)( 187 )

目的:探究静脉溶栓治疗获益的最大梗死体积阈值及其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时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6年6月发病9 h内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按起病至静脉溶栓时间(ONT)将患者分成时间窗内组(ONT ≤ 4.5 h)和超时间窗组(ONT>4.5 h),三个月临床预后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估,mRS ≤ 2定义为预后良好,mRS>2定义为预后不良。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静脉溶栓治疗获益的最大梗死体积阈值。结果:共纳入587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时间窗内465例,超时间窗122例。相对于临床预后良好者,临床预后不良者基线梗死体积较大(Z=-9.766,P<0.01)。校正年龄、ONT、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心房颤动后,较大基线梗死体积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OR=1.014,95%CI:1.008~1.020,P<0.01)。根据ROC曲线,时间窗内患者和超时间窗患者静脉溶栓获益的最大梗死体积阈值分别为152 mL(曲线下面积为0.733,95%CI:0.686~0.779,P<0.01)和71 mL(曲线下面积为0.732,95%CI:0.644~0.820,P<0.01)。随着ONT延长,梗死体积阈值减小(ρ=-0.691,P<0.05)。结论:相对于超时间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时间窗内的患者从静脉溶栓中获益的梗死体积阈值更高,其阈值随时间延长而减小。

血清叶酸水平与脑白质高信号严重程度及伴发脑微出血的相关性   收藏
钟根龙 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4): 390-39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7.08.08
摘要( 481 )   HTML (   PDF(1029KB)( 166 )

目的:研究血清叶酸水平与脑白质高信号严重程度以及伴发脑微出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6月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连续收集的脑白质高信号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清叶酸水平,将患者分为高叶酸组(≥ 15.68 nmol/L)、低叶酸组(6.8~<15.68 nmol/L)和叶酸缺乏组(<6.8 nmol/L)。在T2-Flair序列上使用Fazekas评分方法,将患者分为轻度脑白质高信号组(0~3分)和重度脑白质高信号组(4~6分);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上评估脑微出血。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叶酸水平与脑白质高信号严重程度、脑白质高信号伴脑微出血的相关性。结果:共有228例脑白质高信号患者纳入分析,其中重度脑白质高信号患者149例(65.35%),高叶酸组、低叶酸组和叶酸缺乏组的重度脑白质高信号患者比例分别为52.88%、73.33%和89.47%。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叶酸水平与重度脑白质高信号相关,低叶酸(OR=2.109,95% CI:1.112~4.001,P<0.05)和叶酸缺乏的患者(OR=6.383,95% CI:1.168~34.866,P<0.05)更容易出现重度脑白质高信号。脑白质高信号伴脑微出血组的叶酸水平低于不伴脑微出血组(13.42 nmol/L与16.51 nmol/L,P<0.01),但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叶酸水平与脑微出血无独立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叶酸水平低与重度脑白质高信号相关,但与脑微出血无独立相关性。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应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及预后分析   收藏
冯学问 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4): 397-40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7.08.09
摘要( 23 )   HTML (   PDF(1051KB)( 56 )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使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7年4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或直接动脉取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15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24 h内是否使用替罗非班治疗分为替罗非班组(30例)和对照组(85例)。参照欧洲协作性急性卒中研究(ECASS)Ⅱ标准评估24 h内的出血转化,治疗后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超过2分定义为预后不优。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治疗后使用替罗非班是否独立影响患者出血转化和3个月临床预后。结果: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替罗非班治疗不增加出血转化的风险(OR=0.437,95%CI:0.168~1.132,P>0.05);患者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1.136,95%CI:1.014~1.273,P<0.05)、血管再通(OR=0.060,95%CI:0.010~0.365,P<0.01)、高血压(OR=4.233,95%CI:1.320~13.570,P<0.05)和起病至治疗时间(OR=1.006,95% CI:1.001~1.011,P<0.05)与临床预后不优独立相关,而替罗非班治疗与临床预后不优无独立相关性(OR=1.923,95%CI:0.536~6.568,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使用替罗非班不会增加出血转化的风险。

原著
抑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对慢性脑缺血小鼠认知功能的改善和机制   收藏
张斌斌 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4): 405-41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7.08.10
摘要( 33 )   HTML (   PDF(4136KB)( 53 )

目的:探索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在慢性脑缺血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6周龄的ICR小鼠通过右颈总动脉结扎诱导慢性脑缺血模型,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造模后不同时期(1、3、6、24 h,3、7 d,2、4、6周)小鼠大脑皮层和海马组织中mTOR信号通路mTOR、S6K和S6蛋白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造模24 h后腹腔注射雷帕霉素(3.0 mg/kg),经Fluoro-Jade B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mTOR信号通路的变化和对细胞自噬的影响,并采用Morris水迷宫和Y迷宫试验测定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结果:模型小鼠大脑皮层和海马组织中mTOR信号通路被异常激活,从6 h开始一直持续到6周,表现为mTOR、S6K和S6蛋白磷酸化增加。雷帕霉素可逆转由慢性脑缺血所致的mTOR信号通路激活,并显著减少细胞凋亡(146.1±16.3与84.5±9.6,P<0.05)。雷帕霉素还能显著逆转慢性脑缺血所导致的Beclin1和LC3-Ⅱ蛋白的表达。Morris水迷宫和Y迷宫试验结果显示,雷帕霉素组较模型组平台潜伏期缩短[(11.1±2.3)s与(8.1±1.8)s,P<0.05]、游泳距离延长[(672.8±128.5)cm与(558.2±124.9)cm,P<0.05]、穿越平台次数减少(2.8±0.9与5.2±0.8,P<0.05)、正确反应率提高[(38.5±9.2)%与(64.9±7.9)%,P<0.05]。结论:抑制mTOR信号通路能改善由慢性脑缺血所致的学习记忆功能下降,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凋亡和自噬相关。

解甘露醇罗尔斯顿菌的耐药性和原卟啉亚铁螯合酶毒力因子研究   收藏
葛玉梅 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4): 413-42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7.08.11
摘要( 24 )   HTML (   PDF(3512KB)( 44 )

目的:检测与分析解甘露醇罗尔斯顿菌的耐药性和β-内酰胺酶基因、原卟啉亚铁螯合酶基因及其结构和功能。方法:采用血平板分离划线培养、全自动细菌检测分析系统和16S RNA基因PCR分离并鉴定病原菌。采用微量稀释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碳青酶烯酶确证试验确定其产酶情况。采用PCR扩增分离菌株5个β-内酰胺酶基因和原卟啉亚铁螯合酶基因并测序。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该原卟啉亚铁螯合酶基因产物结构与功能。结果:患者血液中分离出解甘露醇罗尔斯顿菌。该菌株对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替加环素敏感,但对五种青霉素类、四种头孢菌素类和两种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耐药。该菌株产β-内酰胺酶但不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碳青酶烯酶。该菌株具有5个独特的β-内酰胺酶基因和原卟啉亚铁螯合酶基因,该基因产物为含2个Ⅱ类螯合酶超家族原卟啉亚铁螯合酶功能结构域,与脑膜炎奈瑟菌原卟啉亚铁螯合酶亲缘关系最近。结论:该株解甘露醇罗尔斯顿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有较高耐药性,其β-内酰胺酶基因与常见细菌β-内酰胺酶基因不同,原卟啉亚铁螯合酶可能是其重要毒力因子。

人源化白细胞介素-6受体抗体治疗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   收藏
邹丽霞 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4): 421-42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7.08.12
摘要( 552 )   HTML (   PDF(1437KB)( 210 )

目的:探讨人源化IL-6受体抗体(托珠单抗注射液)治疗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JI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6年1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应用托珠单抗治疗的13例sJIA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IL-6、血清铁蛋白、美国风湿病学儿科(ACR Pedi)30/50/70/90评分、激素使用情况以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第3天患儿的CRP和ESR明显下降(均P<0.05);治疗后第2周血红蛋白增加和血小板减少(均P<0.05);第4周血清铁蛋白水平下降(P<0.05);白细胞在治疗后第8周时减少(P<0.05)。IL-6水平在治疗后先上升,第4周时下降,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第4周ACR Pedi 30或以上达100%;第20周时,61.5%的患儿达到ACR Pedi 90和停用糖皮质激素。随访至20周,所有患儿共发生不良反应22例次,其中感染发生率占54.5%(12/22),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托珠单抗能快速控制sJIA炎症,改善疾病活动度,有助于糖皮质激素的顺利减量及停药,且安全有效。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靶向敲除小鼠微小RNA-101a基因的一体化载体系统   收藏
陈达华 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4): 427-43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7.08.13
摘要( 34 )   HTML (   PDF(2748KB)( 61 )

目的: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两种一体化载体,用于敲除AML12细胞系中的微小RNA(microRNA,miR)-101a。方法:设计三条小鼠靶向miR-101a基因的小向导RNA(sgRNA)以及一条靶向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sgRNA,分别构建至一体化载体系统(pENTRY-U6-sgRNA-EF1α-WT Cas9),并将sgRNA1和sgRNA3构建至一体化载体系统(pENTRY-U6-sgRNA-U6-sgRNA-EF1α-Cas9 D10A)。在AML12细胞系中转染构建的一体化质粒,72 h后用T7核酸内切酶Ⅰ(T7EⅠ)检测剪切效率。将pENTRY一体化质粒通过Gateway的方式重组到pAD载体中,再转染293A细胞进行腺病毒包装。在AML12细胞系中进行腺病毒感染,72 h后检测miR-101a成熟体的表达水平以评估敲除效率。结果:构建的pENTRY一体化质粒经测序鉴定后正确。质粒转染AML12细胞系后进行T7EⅠ检测,均发生了明显剪切形成了两条带,表明设计的sgRNA有效果。pENTRY一体化质粒重组到pAD载体中,经酶切鉴定正确。腺病毒转染AML12细胞系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表明细胞中miR-101a成熟体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均P<0.01)。结论:构建了具有较高敲除效率的靶向小鼠miR-101a基因的一体化载体系统,为后续微小RNA功能研究奠定了技术支撑和实验基础,同时也为其他微小RNA敲除提供了借鉴方法。

低盐饮食对犬类心脏组织基因表达的影响   收藏
任晓梅 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4): 433-43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7.08.14
摘要( 611 )   HTML (   PDF(3553KB)( 172 )

目的:探讨低盐饮食对哺乳动物心脏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并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可能涉及的分子生物学功能。方法:从基因芯片公共数据库(GEO)中获取低盐饮食心脏组织基因芯片数据(GSE17149),将数据导入Qlucore Omics Explorer 3.1、STRING 10.0、Genclip 2.0、GCBI等分析软件,筛选低盐饮食组与正常饮食组实验动物心脏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并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编码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等,筛选两组之间的关键节点基因。结果:与正常饮食组比较,低盐饮食组犬心脏组织基因表达谱发生改变,在43 035个基因中共有1343个(3.12%)差异表达基因;差异表达基因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发现1个最明显的蛋白质互相作用网络,以NF-κB抑制因子-α(NFKBIA)蛋白为核心,主要发挥减弱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分化、促进胆固醇排出和分解等生物学功能。结论:低盐饮食动物心脏组织基因转录谱发生明显改变,低盐饮食可能通过上调NFKBIA基因的表达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指南与实践
不同量甲醛固定液对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乳腺原发性浸润癌HER2基因扩增的影响   收藏
陈志强 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4): 439-44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7.08.15
摘要( 509 )   HTML (   PDF(2603KB)( 316 )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的体积量甲醛固定液对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乳腺原发性浸润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基因扩增的差异,为建立和优化乳腺癌HER2基因扩增检测过程中的标本固定方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中山市博爱医院2014年6月至2016年10月手术切除乳腺原发性浸润癌109例,同一肿瘤病变部位切取组织七块,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A、B、C、D、E、F、G组。使用4%中性(磷酸盐缓冲)甲醛作为固定液,从A组到G组固定液量与所浸泡组织体积的比例分别为3:1、6:1、9:1、10:1、15:1、20:1、25:1,固定15 h后制作石蜡切片。采用FISH法检测HER2基因扩增,观察各组HER2基因扩增结果的差异。结果:在荧光显微镜下,A、B、C组的组织轮廓较模糊,出现细胞碎片,部分探针定位欠佳,出现信号丢失、核发空现象,见明亮的桔红/绿色荧光信号;D、E、F、G组的组织轮廓清晰而完整、背景洁净、探针定位准确,见耀眼的桔红/绿色荧光信号。A~D组基因扩增阳性率逐渐增高(χ2=8.601,P<0.01),D~G组基因扩增阳性保持稳定;固定液量与所浸泡组织体积的比例在10:1以下(A、B、C组)时,HER2基因扩增状态不稳定,随着固定液量的增加不断出现新的基因扩增阳性患者;固定液量与所浸泡组织体积的比例在10:1及以上(D、E、F、G组)时,HER2基因扩增阳性率稳定在24.77%;D、E、F、G组的基因扩增阳性率高于A、B、C组(均P<0.05)。结论:采用FISH法检测乳腺原发性浸润癌HER2基因扩增,固定液的量要保证至少是所浸泡组织体积的10倍以上方可获得确切而稳定的实验结果。

病例报告
舌下神经管区硬脑膜动静脉瘘介入治疗二例   收藏
方兵 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4): 445-44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7.08.16
摘要( 664 )   HTML (   PDF(2836KB)( 136 )

介绍两例舌下神经管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手术过程及疗效。两例患者临床均表现为结膜充血水肿伴耳鸣,三维深度感知飞行时间(3D-TOF)高分辨磁共振检查可见舌下神经管区异常紊乱血管影。脑血管造影检查发现该硬脑膜动静脉瘘由多支颅内外动脉供血,瘘口位于舌下神经管区域。通过静脉途径使用弹簧圈和Onyx-18胶闭塞该动静脉瘘,术后血管造影提示瘘口完全闭塞,患者症状迅速缓解且无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无复发。

综述
NLRP3炎症小体与儿童自身炎症性疾病研究进展   收藏
李艳蝶 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4): 449-45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7.08.17
摘要( 32 )   HTML (   PDF(975KB)( 81 )

儿童自身炎症性疾病(AID)是难治性疾病之一,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NLRP3炎症小体失调在儿童AID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NLRP3炎症小体是细胞内的一种多蛋白复合物,它能激活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蛋白酶1(caspase-1),进一步促进炎症因子IL-1β和IL-18的成熟和分泌,从而促进细胞凋亡,调节固有免疫应答。IL-1受体拮抗剂(Anakinra)和IL-1β单克隆抗体(Canakinumab)治疗儿童AID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就NLRP3炎症小体在该类疾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