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2期 刊出日期:2017-04-25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专题报道  原著  病例报告  综述 
专题报道
巨噬细胞中FBXW7基因缺失对小鼠黑色素瘤肺转移的影响   收藏
张玮,来利华,王青青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2): 111-11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7.04.01
摘要( 33 )   HTML( 47 )     PDF(4299KB)( 49 )

目的:探究巨噬细胞中E3泛素连接酶FBXW7基因的表达对小鼠B16F10黑色素瘤肺转移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构建巨噬细胞中缺失FBXW7基因的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将FBXW7flox/flox小鼠与带有Lysozyme M-Cre的转基因小鼠杂交繁殖,通过提取尾巴基因组DNA进行PCR鉴定,建立髓系细胞选择性FBXW7基因缺失的小鼠即Lysm+FBXW7f/f小鼠(实验组),同窝生的Lysm-FBXW7f/f小鼠作为对照组。尾静脉注射小鼠黑色素瘤细胞系B16F10至两组小鼠,14 d后处死小鼠,计数肺部肿瘤的转移灶,称量肺部的重量。将肺组织消化成单细胞悬液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细胞亚群。结果:构建的Lysm-Cre-FBXW7f/f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和骨髓来源巨噬细胞中,FBXW7基因成功敲除。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肺肿瘤转移灶减少(P < 0.05),脾脏中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粒细胞的比例均无变化(均P > 0.05),肺组织中的转移相关巨噬细胞比例降低(P < 0.05),而居住型巨噬细胞比例增加(P < 0.05)。结论:巨噬细胞FBXW7基因缺失能够抑制小鼠黑色素瘤肺部转移,其机制可能与转移部位的转移相关巨噬细胞比例降低有关;FBXW7可能参与调控转移相关巨噬细胞的趋化及功能。

细菌外膜囊泡纳米载体的制备及其免疫调节作用   收藏
陈琪,吴敏,白宏震,郭则灵,周峻,王青青,汤谷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2): 118-12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7.04.02
摘要( 49 )   HTML( 21 )     PDF(6802KB)( 82 )

目的:以细菌外膜囊泡(OMV)结合三嵌段聚合物普朗尼克F127(PEO100-PPO65-PEO100),构建能够有效促进巨噬细胞分泌抗肿瘤细胞因子的纳米载药体系OMV-F127。方法:培养减毒沙门菌,用超滤离心法与超声破碎法提取OMV,机械挤压法制得OMV-F127;蛋白质定量试剂盒和SDS-PAGE法检测OMV的蛋白含量和成分;荧光显微镜、透射电镜、动态光学散射法检测OMV-F127形态学特征、粒径、电位及其稳定性;以小鼠巨噬细胞RAW246.7为细胞模型,ELISA检测OMV-F127对抗肿瘤细胞因子的分泌作用。结果:两种方法成功提取到减毒沙门菌的OMV,其蛋白质总量分别为2.8 mg/mL和2.7 mg/mL。成功制备OMV-F127且含有OMV的标志蛋白OmpF/C。OMV为纳米级囊泡结构,F127以及OMV-F127为球形纳米颗粒。OMV、F127、OMV-F127颗粒平均直径分别为(72±2)nm、(90±3)nm、(92±2)nm。OMV-F127能促进抗肿瘤细胞因子IF-12、α-TNF、γ干扰素的分泌。结论:基于细菌OMV的纳米载体OMV-F127能够有效促进巨噬细胞分泌抗肿瘤细胞因子,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普朗尼克—聚乙烯亚胺纳米胶束的制备及其细胞生物学特性   收藏
汪河滨,李洋,刘馨刚,周峻,王青青,汤谷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2): 127-13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7.04.03
摘要( 44 )   HTML( 42 )     PDF(14514KB)( 36 )

目的:采用普朗尼克—聚乙烯亚胺纳米胶束制备高效、低毒的药物和基因输送体系。方法:利用小分子量的聚乙烯亚胺作为交联剂制备普朗尼克—聚乙烯亚胺纳米胶束,采用动态光散射法、芘荧光探针法分别测定聚合物的粒径、表面电动电位及临界胶束浓度,考察聚合物携带基因和药物的能力,并在细胞水平上探讨普朗尼克—聚乙烯亚胺的细胞毒性、转染效率以及对细胞内ATP和P-糖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成功制备了普朗尼克—聚乙烯亚胺纳米胶束,其粒径120~180 nm,表面电位+6~+9 mV,具有良好的携载基因、药物的能力。细胞生物学研究表明,普朗尼克—聚乙烯亚胺毒性较小,其中P123-PEI600基因转染效率高,并且能降低细胞内ATP和P糖蛋白水平。结论:普朗尼克—聚乙烯亚胺是一种良好的药物和基因输送体系,P123-PEI600是理想的可用于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载体。

氟硼二吡咯类光敏剂的制备及对肿瘤细胞的光动力学影响   收藏
刘馨刚,吴敏,李素莹,李忠宝,胡青莲,周峻,汤谷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2): 135-14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7.04.04
摘要( 35 )   HTML( 15 )     PDF(9867KB)( 47 )

目的:设计合成两种不同极性取代基的氟硼二吡咯类光敏剂,观察其理化特性和在不同极性条件下的光动力学效应。方法:通过苯甲醛与吡咯活泼氢的缩合反应以及亲电取代反应制备氟硼二吡咯类光敏剂碘代羟基氟硼二吡咯(BPOI)和碘代甲酸甲酯氟硼二吡咯(BPCI)。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傅里叶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对该光敏剂进行理化性质表征。通过1,3-二苯基异苯并呋喃与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检测该光敏剂活性氧产生能力,并采用MTT法检测其对肿瘤细胞的光动力学效应。结果:核磁共振氢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证实成功合成了两种不同取代基的氟硼二吡咯类光敏剂BPOI和BPCI。两种材料具有低毒性,且易被细胞摄取。meso位为给电子取代基的氟硼二吡咯类光敏剂BPOI产生活性氧的能力受溶剂极性影响大,而meso位为吸电子取代基的氟硼二吡咯类光敏剂BPCI则不受溶剂极性影响。结论:给电子取代基的氟硼二吡咯类光敏剂BPOI在高极性环境中产生活性氧速率慢,而在低极性环境中产生活性氧的能力大大增强,有望用于肿瘤细胞内的环境选择性光动力治疗。

抗肿瘤药物瑞戈非尼—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及其生物学性质研究   收藏
刘开航,孙梦莹,汤谷平,胡秀荣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2): 144-15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7.04.05
摘要( 27 )   HTML( 5 )     PDF(5282KB)( 40 )

目的:设计制备三种瑞戈非尼环糊精包合物,以改善瑞戈非尼的溶解度、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重结晶、饱和水溶液等方法对瑞戈非尼—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热重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核磁共振、核欧佛豪瑟效应频谱等方法对瑞戈非尼—环糊精包合物进行结构分析。并采用SW620结肠癌细胞荷瘤裸鼠模型考察其体内抑瘤效果。结果:瑞戈非尼被环糊精包合后溶解性能明显改善,溶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瑞戈非尼-β-环糊精包合物>瑞戈非尼—羟丙基-β-环糊精>瑞戈非尼-γ-环糊精包合物。优选包合及溶出效果最好的瑞戈非尼-β-环糊精包合物进行裸鼠体内抑瘤试验,结果表明,瑞戈非尼-β-环糊精包合物抑瘤效果比瑞戈非尼明显提高。结论:难溶性药物瑞戈非尼被环糊精包合后其溶解度和溶出度改善,从而提高瑞戈非尼的生物利用度。

新型左旋泮托拉唑钠水合物晶型结构及稳定性研究   收藏
陈蓓,张立波,李宏,汤谷平,胡秀荣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2): 153-15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7.04.06
摘要( 26 )   HTML( 6 )     PDF(2706KB)( 48 )

目的:研究新型左旋泮托拉唑钠水合物晶型——左旋泮托拉唑钠二点五水合物晶型的结构和稳定性。方法: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X射线粉末衍射、热重分析、红外光谱等多种分析方法,对左旋泮托拉唑钠水合物晶型进行结构表征;并通过热处理实验、影响因素试验及加速试验对左旋泮托拉唑钠水合物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在高湿条件下,左旋泮托拉唑钠二点五水合物极易吸水,转变成左旋泮托拉唑钠三水合物;左旋泮托拉唑钠三水合物在40 ℃热处理条件下极易转变成左旋泮托拉唑钠二点五水合物,但晶型的空间结构不发生改变,即左旋泮托拉唑钠二点五水合物和三水合物具有相同的晶体结构,只是其中结晶水含量有差别;加速试验条件下两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论:左旋泮托拉唑钠二点五水与左旋泮托拉唑钠三水合物合物具有相同的晶体结构,但二点五水合物在40 ℃高温及光照(4500±500)lx条件下稳定性优于三水合物。

5-氟尿嘧啶—烟酰胺共晶的制备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收藏
吴敏,刘馨刚,薛宇,陈琪,胡秀荣,周峻,汤谷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2): 160-16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7.04.07
摘要( 26 )   HTML( 2 )     PDF(7214KB)( 44 )

目的:以烟酰胺(NCT)为共晶形成物制备5-氟尿嘧啶—烟酰胺共晶(5-Fu-NCT),对其理化特性和生物学性质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冷却结晶法制备5-Fu-NCT共晶,用X射线粉末衍射法、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法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溶解度,用MTT法、HE染色和细胞划痕实验测定其对肿瘤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成功制备了5-FU-NCT,其特征衍射峰(2θ/°)为16.4、20.4、22.3、27.9、30.1。共晶溶解度为13.5 g/L。体外细胞试验结果表明,5-Fu和5-Fu-NCT作用于BEL-7402/5-Fu细胞的半数致死浓度值(IC50值)分别是129.6 μg/mL、42.6 μg/mL;细胞划痕试验、HE染色结果表明,5-Fu-NCT对耐5-Fu的BEL-7402/5-Fu细胞的毒性更强。结论:采用冷却结晶法成功制备了5-Fu-NCT。相比5-Fu,5-Fu-NCT对BEL-7402/5-Fu细胞有更强的抗肿瘤活性。

纳米材料靶向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用于肿瘤成像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收藏
郭峰亮,汤谷平,胡青莲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2): 167-17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7.04.08
摘要( 50 )   HTML( 12 )     PDF(2632KB)( 65 )

肿瘤组织由肿瘤细胞和复杂的微环境构成。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在肿瘤生长转移及微环境调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纳米材料作为新兴的技术平台,为肿瘤的成像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一方面可以通过TAM成像为肿瘤发生、发展以及肿瘤治疗的效果提供直观的证据;另一方面通过TAM靶向杀伤或者促进TAM类型转化,调节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提高肿瘤治疗效果。本文阐述了TAM的功能,同时对靶向TAM的纳米材料在肿瘤成像以及治疗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原著
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DNAJB1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收藏
姚国荣,傅云峰,李艳丽,周彩云,吕卫国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2): 173-17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7.04.09
摘要( 23 )   HTML( 4 )     PDF(3251KB)( 40 )

目的:探讨DNAJB11蛋白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表达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105份卵巢上皮性癌的石蜡包埋组织DNAJB1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与23份正常卵巢组织、17份卵巢良性肿瘤组织、13份卵巢交界性肿瘤组织对比,用χ2检验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用Kaplan-Meier法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其与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DNAJB11蛋白在正常卵巢组织及卵巢良性肿瘤中几乎不表达,在交界性肿瘤组织中阳性率为7.7%,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阳性率为78.1%,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DNAJB11表达均高于其余各卵巢病变和正常卵巢组织(均P<0.01)。在细胞分化程度为G2~G3、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组织学类型为浆液性、术前外周血CA125水平大于500 IU/L的卵巢上皮性癌患者中,卵巢上皮组织DNAJB11蛋白表达均高于细胞分化程度为G1、临床分期为Ⅰ~Ⅱ期、组织学类型为非浆液性癌和血CA125水平不超过500 IU/L的患者(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DNAJB11强阳性表达与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总生存预后及无瘤生存预后相关(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NAJB11蛋白强阳性表达是卵巢上皮性癌无瘤生存及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DNAJB11蛋白可能在卵巢上皮性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卵巢上皮组织DNAJB11蛋白强阳性表达是卵巢上皮性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尼克酰胺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水平以及调控线粒体超氧水平研究   收藏
王莉,王瑜,武海英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2): 179-185.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7.04.10
摘要( 19 )   HTML( 2 )     PDF(1980KB)( 28 )

目的:探讨尼克酰胺对妊娠期糖尿病的潜在治疗效果及其可能的抗氧化作用机制。方法:取妊娠第0天的9~11周龄雌性SD大鼠以链脲佐菌素35 mg/kg进行单次腹腔注射,构建妊娠期糖尿病大鼠模型;从妊娠第6天至第20天分别给予不同剂量(0、50、100、200 mg/kg)尼克酰胺灌胃。将大鼠分为无妊娠糖尿病的正常对照组、未给药的妊娠糖尿病对照组(0 mg/kg)和给尼克酰胺小(50 mg/kg)、中(100 mg/kg)、大(200 mg/kg)剂量各组,每组8只。在妊娠第21天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检测各组胎鼠脑组织和大鼠骨骼肌组织的线粒体超氧水平和抗氧化酶活性。分别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骨骼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和SOD2)、过氧化氢酶(CAT)和线粒体去乙酰化酶(SIRT3)的表达量。结果:尼克酰胺各组血糖降低,其神经元线粒体超氧水平均低于糖尿病对照组(均P<0.05)。尼克酰胺各组骨骼肌组织中SOD2 mRNA/蛋白水平和活性均高于糖尿病对照组(均P<0.05),而组织中CAT的表达量和活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糖尿病对照组比较,尼克酰胺各组SIRT3的表达均增加(均P<0.05),线粒体SOD2蛋白乙酰化水平均降低(均P<0.05)。结论:尼克酰胺降低妊娠糖尿病大鼠的空腹血糖水平,并可能通过促进SIRT3蛋白功能降低线粒体SOD2蛋白乙酰化水平、增强SOD2活性从而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大鼠的线粒体超氧水平。

采用吸宫和电凝方法建立小鼠子宫内膜损伤模型的比较   收藏
王晏鹏,黄琼晓,徐盛,舒静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2): 186-19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7.04.11
摘要( 25 )   HTML( 1 )     PDF(4754KB)( 33 )

目的:比较吸宫和电凝两种方法造成小鼠子宫内膜损伤模型的特点。方法:吸宫组采用自制20 G针头插入ICR小鼠一侧宫腔,以0.05 MPa负压全面吸宫1周;电凝组采用自制单极电针以0.5 W功率迅速电凝损伤子宫腔。均以对侧子宫为对照,对照仅插入针头或电针后退出。比较平均手术时间、术后单层子宫内膜厚度、妊娠4 d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因子的表达情况、妊娠10 d胎鼠数差别。其中HE染色观察子宫内膜组织形态学改变,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子宫内膜白血病抑制因子和抑瘤素M的表达。结果:吸宫组平均手术时间(10.2±1.3)min,电凝组平均手术时间(10.1±1.5)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宫组损伤侧宫腔无封闭现象,电凝组有2只小鼠存在宫腔局部封闭、远段积水。损伤侧子宫内膜厚度吸宫组(96.1±13.2)μm,电凝组(88.9±16.8)μm,均比对照侧子宫减小(均P<0.01)。损伤侧子宫内膜白血病抑制因子和抑瘤素M的表达吸宫组高于电凝组,但两组损伤侧表达均低于对照侧(均P<0.01)。吸宫组损伤侧平均胎鼠数目(4.2±0.9)只,电凝组损伤侧平均胎鼠数目(3.9±1.7)只,均较对照侧下降(均P<0.01)。电凝组损伤侧还可见胎鼠死亡现象。结论:吸宫和电凝均可造成小鼠子宫内膜损伤,导致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和生育力受损。电凝损伤更符合重度宫腔粘连特征,而吸宫损伤可能更适用于轻中度宫腔粘连研究。

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对棕榈酸诱导的肝细胞炎症相关基因表达影响   收藏
柳银兰,罗燕,杨文君,施军平,庄振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2): 192-19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7.04.12
摘要( 21 )   HTML( 1 )     PDF(1674KB)( 36 )

目的:探讨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商品名天晴甘平)对棕榈酸引起肝细胞模型炎症的改善作用。方法:肝癌细胞株huh7细胞分为对照组、棕榈酸组、天晴甘平+棕榈酸组。对照组给予棕榈酸溶剂,棕榈酸组给予0.2 mmol饱和脂肪酸棕榈酸处理建立脂肪性炎症模型,天晴甘平+棕榈酸组在给予0.2 mmol/L棕榈酸的同时给予20 μmol/L或100 μmol/L天晴甘平。通过RT-PCR检测炎症相关指标环氧合酶2(COX-2)、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的表达。另外,以1 mmol/L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和饱和脂肪酸棕榈酸2∶1的混合物处理huh7细胞,建立脂肪变性模型,油红染色观察天晴甘平对脂肪变性细胞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棕榈酸组COX-2、iNOS、GRP78的表达增加分别为[(6.07±0.73)与(1.00±0.22),P<0.05]、[(3.18±0.91)与(1.00±0.26),P<0.01]、[(3.21±1.00)与(1.00±0.12),均P<0.05]。与棕榈酸组比较,100 μmol/L天晴甘平+棕榈酸组COX-2、iNOS和GRP78的表达下降(分别为2.40±0.76、1.60±0.49和1.17±0.42,均P<0.05);20 μmol/L天晴甘平+棕榈酸组COX-2和iNOS的表达降低(均P<0.05)。油红染色显示,天晴甘平组细胞浆中油酸棕榈酸混合脂肪酸诱导的脂滴增加,细胞的脂肪变程度加重。结论:天晴甘平能抑制棕榈酸诱导的炎症相关基因COX2及iNOS的增加,同时100 μmol/L天晴甘平抑制棕榈酸诱导的GRP78的表达并增加细胞脂肪变性。推测其抑制炎症的作用可能部分源于天晴甘平中不饱和脂肪酸对内质网应激的改善及增加细胞脂肪变性的作用。

腭中缝骨皮质切开辅助快速扩弓矫治15~25岁上颌横向宽度不足患者临床研究   收藏
翁露茜,宋晓佳,李娟,刘彭若峰,林军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2): 198-205.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7.04.13
摘要( 23 )   HTML( 3 )     PDF(6858KB)( 58 )

目的:评价腭中缝骨皮质切开辅助快速扩弓法对上颌横向宽度不足的年轻成人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上颌横向发育横向宽度不足的年轻成人患者14例,采用腭中缝骨皮质切开辅助快速扩弓法,治疗前和扩弓3个月后行头颅侧位片及锥形束CT拍摄、测量,比较上颌骨基骨宽度变化、上颌牙弓宽度变化、上颌牙转矩变化等。结果:14例患者与治疗前相比均获得了明显的横向宽度扩大效果,表现为上颌基骨宽度和牙弓宽度的增加,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治疗前(40.54±5.26)mm,治疗后(46.83±5.83)mm,根尖平面基骨宽度由(64.86±4.16)mm增加至(67.60±4.66)mm;而第一前磨牙间牙弓宽度治疗前(31.92±2.55)mm,治疗后(38.65±3.14)mm,根尖平面基骨宽度则由(43.33±3.70)mm增加至(45.78±4.57)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上颌支抗牙转矩增大(P<0.05)。结论:腭中缝骨皮质切开辅助快速扩弓能获得有效的扩弓效果,是年轻成人上颌横向宽度不足的微创疗法。

病例报告
原发纵隔淋巴结结核两例   收藏
罗家友,华峰,王斌,崔恩海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2): 206-21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7.04.14
摘要( 21 )   HTML( 5 )     PDF(5876KB)( 44 )

本文介绍两例原发性纵隔淋巴结结核累及右侧支气管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以咳嗽、痰中带血为主要临床表现,胸部增强CT检查提示纵隔淋巴结肿大伴环形强化,支气管镜检查提示右侧支气管新生物,淋巴结穿刺活检及腔内新生物活检病理学检查明确为结核病,经全身抗结核和局部介入治疗后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改善。

综述
肿瘤过继T细胞免疫治疗应用进展   收藏
邹继霞,章程燕,王苹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2): 211-21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7.04.15
摘要( 28 )   HTML( 10 )     PDF(493KB)( 60 )

肿瘤过继T细胞免疫治疗是指利用肿瘤患者自身或供者的T淋巴细胞,经体外诱导筛选或基因修饰使其获得肿瘤杀伤活性,再通过体外扩增后回输患者体内,从而发挥肿瘤杀伤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从最早的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到后来的基因修饰T淋巴细胞和肿瘤抗原特异性T细胞,过继T细胞免疫治疗正朝着更为精准的肿瘤靶向性和更强的肿瘤细胞杀伤力方向发展。本文概述了三十年来肿瘤过继T细胞免疫治疗应用进展。

病原菌对NOD样受体及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介导的固有免疫逃逸机制研究进展   收藏
何玉洁,潘建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2): 218-22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7.04.16
摘要( 32 )   HTML( 11 )     PDF(481KB)( 52 )

作为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固有免疫细胞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RR)识别病原体相关模式分子(PAMP)继而启动下游信号通路,以发挥固有免疫效应,清除入侵的病原体和异物。固有免疫细胞主要的信号通路有NOD样受体(NLR)及Toll样受体(TLR)信号通路,病原菌经过长期的选择进化产生了针对NLR及TLR信号通路的对抗机制,以利于其在宿主体内的生存增殖。病原菌主要通过产生毒力因子或降低刺激炎症小体活化的PAMP的表达,干扰、抑制或避免固有免疫细胞内炎症小体的活化,实现对NLR介导的信号通路的免疫逃逸。而对TLR信号通路的免疫逃逸主要通过产生毒力因子,抑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级联反应、抑制NF-κB活化以及通过产生含有TIR结构域的蛋白,直接与TLR或者TLR信号通路中的接头蛋白结合,干扰下游信号转导三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