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鲎细胞溶解物的制备及其几个主要技术问题的探讨
收藏
林舜毕, 杨鸿椿, 赵忠良, 马瑶, 傅宝珍, 欧春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79 (1): 1-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79.01.001
摘要(
323 )
PDF(369KB)(
91
)
在目前抗菌素广泛应用的情况下,革兰氏阳性菌感染性疾病逐步减少;而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性疾病相形坛加。且其来势迅猛,病情严重。故寻求一种早期、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则有助于疾病的早期治疗。据国外文献报道,以鲎试验(Limulus test)法来检测革兰氏阴性细菌内毒素血症,和革兰氏阴性细菌性脑膜炎等,被认为是一种快速、简单和可靠的方法。
|
|
鲎试验对检测内毒素血症的初步临床观察
收藏
马瑶, 林舜华, 赵忠良, 傅宝珍, 欧春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79 (1): 5-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79.01.002
摘要(
323 )
PDF(357KB)(
98
)
自1968年Levin和Bang发现鲎细胞溶解物在极微量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内毒素作用下能形成凝胶,即谓鲎试验。近几年来本试验逐渐得到临床与药检部门的重视与研究。至今较多作者认为此法用于检测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病人体液中的内毒素,以及用于药剂、生物制品中的热原检查,是一种快速、简便和特异性较高的方法。我们从1977年10月起,将鲎试验试用于临床内毒素血症的简测,现将初步结果总结如下。
|
|
HBsAg携带者在家族内垂直传播的探讨
收藏
吴本璞, 罗肃伟, 程家宽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79 (1): 9-1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79.01.003
摘要(
329 )
PDF(411KB)(
88
)
HBsAg携带者在家族内聚集,是流行病学调查中常见的一种现象,阐明其聚集特点对乙型肝炎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造成HBsAg携带者在家族内聚集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国外曾有报道强调家族内遗传因素的重要作用。为此,我们作了这方面的调查,借以探讨HBsAg携带者在家族内聚集的流行病学特征。
|
|
e抗原系统在乙型肝炎各型中检出的临床意义的初步观察
收藏
屠中元, 于敦锡, 蒋自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79 (1): 14-1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79.01.004
摘要(
265 )
PDF(502KB)(
65
)
1972年Magnius及EspmarK(1)在研究乙型肝炎HBsAg (+)血时,发现一组新抗原抗体系统,它的免疫性和理化性既与HBsAg不同,也与HBcAg有区别,定名为e抗原系统。1974年Neilsen(2)发现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e抗原检出率比急性肝炎明显增高,且发现有e抗原的急性肝炎往往预后不佳,从而指出了e抗原可能成为判断乙型肝炎预后和感染性的有价值的指标。
|
|
单项谷丙转氨酶增高在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价值
收藏
周绍聪, 程家宽, 吴本璞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79 (1): 20-2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79.01.005
摘要(
281 )
PDF(375KB)(
75
)
近年来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肝炎)的研究进展较快,特别在病原学、流行病学和免疫学方而已澄清了不少问题,然而在临床方面,尚缺乏完善的诊断方法和标准,特别是轻症无黄疸型病例,在无明显症状及体征时,诊断更为困难。病毒性肝炎至少由三种不同的病毒所引起。1976年美国报告了近60,000例急性肝炎,其中60%诊断为甲型肝炎,25%诊断为乙型肝炎。另有15%病例尚未能划清类型,而且许多轻型病例检查不出来,据估计实际病例比已诊断者高10被之多,也就是说有几大量轻型病例被漏诊(1)。
|
|
肝血流图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156例分析)
收藏
干梦九, 屠中元, 褚民德, 吴本璞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79 (1): 23-6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79.01.006
摘要(
255 )
PDF(1130KB)(
62
)
肝血流图检查能间接反映肝脏瞬间血流状态,是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查方法。我科应用该方法观察各种肝脏疾病和正常人的目的,在于认识其变化的规律性,探讨临床意义;分析其优缺点,寻求改进措施。材料和方法一、病例系本院住院部和门诊确诊肝脏疾病患者,共156例,其中急性病毒性肝炎13例,迁延性肝炎85例,慢性肝炎15例,肝炎后肝硬化30例,肝癌4例,肝脓疡3例,血吸虫病4例,其他肝病2例。另观察正常人11例。
|
|
家兔肺心模型的X线观察
收藏
裘敏芗, 张德乐, 张炳鑫, 田鲁谦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79 (1): 27-3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79.01.007
摘要(
350 )
PDF(854KB)(
72
)
对肺心病防治的深入探讨,必须结合实验性研究,首先是制作动物模型。我们试从X线方面来观察模型的制作过程,并估计其对模型是否确立的价值。检查方法对经三氯化铁注射的家兔在实验前进行X线摄片的有32只,技术条件完整者22只。在注药后及处死后各摄片1次,可供X线对比观察的仅14只。
|
|
胎儿性别预测Ⅱ——羊水细胞Y染色质和X染色质的观察分析
收藏
姚竹秀, 罗云秀, 倪秀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79 (1): 31-3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79.01.008
摘要(
245 )
PDF(796KB)(
80
)
预测胎儿性别的方法很多,国内鞍钢铁东医院(1)取孕妇绒毛上皮细胞,观察X染色质诊断性别。中国科学院遗传所(2)从孕妇尿液中提取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作为抗原,利用微量免疫扩散法预测胎儿性别。夏宏器(8)、浙医组胚教研组(4)、张得雄(5)、李子森(6)等观察孕妇末梢血中性粒细胞突出物"鼓槌"数诊断胎儿性别。
|
|
重度联合免疫缺陷病(附三例报告)
收藏
王祖武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79 (1): 35-3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79.01.009
摘要(
582 )
PDF(747KB)(
76
)
近些年来,由于诊断水平的提高,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发现与报告日益增多。重度联合免疫缺陷病(简称联合缺陷)作为原发性免疫缺陷之一种,是同时有细胞免疫缺陷和体液免疫映陷的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患儿出生后几个月内即发病,进行性发展,常在较短时间死亡。到1973年,联合缺陷已报道200余例(1)。本教研组最近两年内尸检本病3例。鉴于国内对本病报道尚少,故予以报道,并复习文献,以供参考。
|
|
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的诊断和手术治疗(附4例报告)
收藏
余长峰, 朱家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79 (1): 39-4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79.01.010
摘要(
200 )
PDF(781KB)(
78
)
近年来由于临床、实验室检查方法的发展,高血钙病例的发现显著增加,为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线索(1~4)。高血钙并不仅是在于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其它如续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和某些脏器肿瘤的甲状旁腺素的分泌过多也可以引起高血钙,因此增加了诊断的复杂性(4)。如诊断一旦明确,则手术治疗有显著疗效。
|
|
变异型心绞痛(附中医辨证治疗二例报告)
收藏
陈端, 洪允祥, 包玮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79 (1): 42-4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79.01.011
摘要(
276 )
PDF(813KB)(
72
)
变异型心绞痛(The Variant form of angina pectori)首先由Prinzmetal于1959年报道(1),是心绞痛的另一类型,不如典型心绞痛多见,但也并不太少见。多系冠状动脉大的分支有粥样斑块病变使管腔狭窄,同时由于血管张力增加而诱发。与典型心绞痛不同,本病心绞痛往往在休息时发生,并常在夜间固定时间发作,增加心脏工作并不诱发疼痛。
|
|
前列腺冷冻术
收藏
史时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79 (1): 45-5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79.01.012
摘要(
455 )
PDF(588KB)(
124
)
冷冻技术在泌尿外科中的应用已有60多年的历史,早在19世纪初期De Quervain就试用二氧化碳雪治疗膀胱肿瘤(1),但当时由于缺乏对冷冻生物学特性的了解以及致冷剂和冷冻器械等的限制,因此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迨至1961年Cooper、Krwawicz相继应用液氮治疗巴金森氏病和白内障取得可喜成绩之后,冷冻疗法便仅快获得了广泛应用(2)。1964年Gonder等首先报告冷冻摧毁前列腺组组织动物实验成功,并于1966年发表临床应用报道(8,4)。
|
|
临床病理讨论
收藏
病理解剖学教研组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79 (1): 51-5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79.01.013
摘要(
282 )
PDF(775KB)(
47
)
病历摘要患者,男,32岁。因心悸,气急5个月于1976年12月2日入院。患者76年7月出现劳动后心悸、气急,同年8月伴全身浮肿,11月气急不能平卧。过去体健,家族史中无类似病史。体检:体型瘦长,指、趾细长,呼吸急促,血压100/50毫米汞柱,半卧位,颜面浮肿,口唇发绀,颈动脉博动强,颈静脉怒张。
|
|
大剂量脑垂体后叶素静脉滴注治疗肺结核咯血引起心脏停搏一例报告
收藏
刘敬东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79 (1): 55-55.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79.01.014
摘要(
201 )
PDF(106KB)(
72
)
病历摘要沈××(住院号108855),男性,23岁。因反复多次咯血4年,大咯血2天于1976年5月24日第三次入院。患者4年来反复多次咯血,自数口至1,000余毫升不等,3年前胸透发现右侧肺结核,经不规则抗结核治疗。后曾住本院两次,诊断为右侧上中下肺结核伴咯血,均以脑垂体后叶素止血。本次因2天内咯血700余毫升急症入院。
|
|
钩虫病所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一例报告
收藏
朱家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79 (1): 56-5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79.01.015
摘要(
182 )
PDF(208KB)(
56
)
患者,男,52岁,农民。因胃大部切除术后伴持续性柏油样便1月,于1978年6月5日入院。患者于1978年4月开始心窝部持续性发胀,隐痛,与进食量多少有关,食多症状加重,无反酸、暧气、呕血现象,曾服"胃舒平"等药物无效。1个月后发现柏油样便每天1~2次,无粘液,患者疲倦乏力,不能劳动,去当地医院检查诊为"胃溃肠出血伴癌变",于5月5日剖腹探查,发现"十二脂肠球部溃烂",而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仍然持续性柏油样便,经多种药物治疗无效而转入我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