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滋病诊疗指南第三版(2015版)》更新解读
收藏
孙建军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6): 597-60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5.11.01
2015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发布了第三版《艾滋病诊疗指南》。新版指南强调抗病毒治疗时点前移:一旦成人确诊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若无禁忌宜尽早启动抗HIV治疗。对于合并机会性感染的HIV感染者,在感染控制、病情稳定后也应及早开始抗病毒治疗。尤其强调HIV合并结核患者在CD4阳性淋巴细胞数少于200/μL的情况下,建议抗结核两周内即开始抗病毒治疗。在抗HIV治疗用药中,淘汰了一些毒副作用大、依从性较差的药物,如司他夫定、去羟肌苷、茚地那韦等,优选抗病毒效力强、服药方便的组合,如拉米夫定、替诺福韦、依非韦伦组合。对于HIV感染的婴幼儿,亦主张及早抗HIV治疗。对于五岁以内的幼儿,主张确诊后即启动抗病毒治疗。对于HIV感染的孕产妇,建议尽快予以全程、联合抗HIV治疗,寓防于治。
|
|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24小时血压变异与血流再灌注的相关性研究
收藏
刘克勤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6): 603-61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5.11.02
目的:明确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24 h血压变异对脑组织再灌注以及3个月后神经功能结局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2009年6月至2014年9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行多模式MRI检查或CT灌注扫描,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影像、溶栓后24 h内动态血压监测资料,评估溶栓后24 h再灌注情况及3个月改良Rankin评分。记录血压均值和变异指标,后者包括标准差(sd)、连续变异度(sv)、上升变异(sv-rise)和下降变异(sv-drop)。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血压变异指标对再灌注及神经功能结局的影响。结果:最终纳入188例患者,其中114例(60.6%)达到再灌注,74例(39.4%)未达到再灌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静脉溶栓后24 h内收缩压连续变异(SBPsv),尤其是上升变异(SBPsv-rise)较大者不易达到再灌注(sv:OR=0.421,95%CI:0.187~0.950,P=0.037;sv-rise:OR=0.311,95%CI:0.137~0.704,P=0.005)。同时,静脉溶栓后24 h SBPsv-rise高者不易达到早期神经功能恢复(OR=0.372,95%CI:0.166~0.832,P=0.016);SBPsv、SBPsv-rise和SBPsv-drop是溶栓治疗3个月后患者神经功能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sv:OR=6.381,95%CI:2.132~19.096,P=0.001;sv-rise:OR=5.615,95%CI:2.152~14.654,P<0.001;sv-drop:OR=3.009,95%CI: 1.263~7.169,P=0.013)。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收缩压变异越大越不利于脑组织再灌注和早期神经功能恢复,并与静脉溶栓治疗后3个月患者神经功能不良结局有关。
|
|
利用CT灌注评估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血栓长度并预测血管再通
收藏
陈清梦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6): 611-61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5.11.03
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CT灌注图像对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的血栓长度进行评估,并探讨其对静脉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和神经功能结局的预测能力。方法:连续收集2009年6月至2015年5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纳入溶栓前行CT灌注检查提示急性大脑中动脉近端(M1)闭塞的患者,收集其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通过CT灌注动态血管图像测量血栓近端与远端,定义为血栓长度,利用动脉闭塞病灶(AOL)量表评估溶栓后血管再通情况,随访3个月改良Rankin评分。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血栓长度与静脉溶栓后大脑中动脉再通及3个月不良神经功能结局的相关性,并利用ROC曲线寻找血栓长度的最佳切点。结果:患者纳入分析56例,平均年龄(68.8±11.7)岁,男性、女性均28例(50.0%),发病至溶栓时间为(214.3±82.0) min,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位数为13(四分位距为8~17)。静脉溶栓24 h后血管再通患者共42例(75%),血栓平均长度为(9.0±4.7) mm;血管未再通患者共14例(25%),血栓平均长度为(10.0±5.4) mm。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血栓长度能独立预测静脉溶栓24 h后大脑中动脉再通(OR=0.869;95% CI:0.764~0.987;P=0.031),且血栓长度11.3 mm是提示静脉溶栓后血管未再通的最佳切点(AUC=0.697,敏感度71.4%,特异度76.2%)。同时,血栓长度亦是静脉溶栓后3个月不良神经功能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80;95%CI:1.023~1.362;P=0.023),且血栓长度9.9 mm是提示静脉溶栓后不良神经功能结局的最佳切点(AUC=0.689,敏感度64.7%,特异度71.4%)。结论:CT灌注可以额外获得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血栓长度的信息,并且该血栓长度能有效预测静脉溶栓24 h后血管再通及3个月神经功能结局。
|
|
既往抗血小板治疗对合并颅内微出血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安全性分析
收藏
严慎强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6): 618-62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5.11.04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既往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对合并颅内微出血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分析2009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溶栓前行磁敏感序列检查的患者,收集其既往抗血小板药物使用记录;根据ECASS Ⅱ标准评估溶栓后出血转化情况,随访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最终纳入分析449例患者,平均年龄(66.8±12.9)岁,女性151例(33.6%),男性298例(66.4%),发病至溶栓时间为(229.0±103.7)min,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为10(5~15)分;共172例(38.3%)合并颅内微出血,63例(14.0%)既往使用抗血小板药物。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既往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不增加合并颅内微出血患者静脉溶栓后血肿型出血转化风险(OR=0.809;95%CI:0.201~3.262;P=0.766),也不增加其3个月神经功能结局不良(mRS ≥ 3)的比例(OR=1.517;95%CI:0.504~4.568;P=0.459)。而对于合并多发微出血(≥ 3)的患者,既往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增加其梗死外出血转化风险(OR=9.737;95%CI:1.364~69.494;P=0.023),但对神经功能结局无显著影响(OR=1.697;95%CI:0.275~10.487;P=0.569)。结论:目前没有证据显示需要将既往抗血小板药物使用作为合并颅内微出血患者静脉溶栓的禁忌,而合并多发颅内微出血的患者需要更大样本的研究。
|
|
磁敏感加权成像毛刷征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意义
收藏
徐超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6): 625-63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5.11.05
目的:分析急性大动脉闭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基线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上毛刷征与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前循环大动脉闭塞(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1和M2)患者,在SWI图像上将两侧静脉显影程度评分相减(患侧-健侧)得到不对称指数(AI)。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毛刷征的影响因素,二元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和毛刷征之间的相关性。最后分析毛刷征联合早期再灌注对出血转化的影响。结果:最后纳入分析66例患者,平均年龄(68±13)岁,女性22例(占33%),男性44例(占67%),共计26例(39.4%)患者出现出血转化。根据AI将其分为三组:AI=0(n=9)、AI=1(n=39)、AI=2(n=18)。各组间出血转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I分级升高(即毛刷征越显著)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89,95%CI:1.080~6.210,P=0.033)。非再灌注亚组分析结果提示毛刷征越显著者出血转化率越高(P=0.023)。结论:SWI毛刷征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相关,有临床预测价值。
|
|
亚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患者弥散加权成像高信号病灶的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研究
收藏
宋瑞瑞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6): 632-63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5.11.06
目的:采用基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的影像技术来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病灶内表观弥散系数(ADC)信号不均质的可能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7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0例起病第3~7天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弥散加权成像(DWI)和IVIM扫描数据。IVIM技术经过图像处理得到慢弥散系数(D)、快弥散系数(D*)和灌注分数(f),其中D和D*分别反映脑实质内血管外和血管内水分子弥散速度,f反映微循环灌注改变。在DWI序列上分割出信号强度高于正常侧两倍标准差的感兴趣区域(ROI),在此范围内以ADC值0.55×10-3 mm2/s为界限,将DWI高信号区分为核心梗死区(ADC ≤ 0.55×10-3 mm2/s)和核心周围区(ADC>0.55×10-3 mm2/s),然后镜像至非梗死侧得到正常侧ROI,然后分别计算这些ROI内的ADC值和IVIM参数(包括D值、D*值和f值)。校正ADC值定义为rADC=核心梗死区ADC值/对侧镜像ADC值,同理得核心梗死区的rD值、rD*值和rf值以及核心周围区的rADC值、rD值、rD*值和rf值。结果:核心梗死区的ADC值、D值、f值较正常侧分别降低45%(P<0.001)、42%(P<0.001)和32%(P<0.001);核心周围区的ADC值、D值、f值较正常侧分别降低22%(P<0.001)、32%(P<0.001)和8%(P=0.009)。同样,核心梗死区的rADC值(P<0.001)、rD值(P<0.001)和rf值(P<0.001)低于核心周围区。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提示核心周围区的rADC值和rf值呈正相关(r=0.467,P=0.038)。结论:亚急性期缺血性卒中的DWI高信号病灶中,核心周围区相对于核心梗死区有反映微结构的水分子弥散速度的D值增加以及反映微循环血容量灌注的f值增加,这些改变反映了ADC值不均质可能与细胞水肿消退以及微血管代偿引起血容量增加有关。
|
|
醒后缺血性卒中高龄患者静脉溶栓后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收藏
翟丽萍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6): 638-64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5.11.07
目的:分析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醒后缺血性卒中(WUI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并着重探讨高龄对WUIS静脉溶栓患者临床结局和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在多模式影像学检查指导下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的WUIS病例资料。出血转化参照ECASSⅡ标准,临床结局评估采用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mRS ≤ 3分定义为神经功能结局良好。采用单因素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对溶栓后出血转化风险以及神经功能结局的影响。结果:2009年5月至2015年5月共有60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其中68例为WUIS。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年龄<80岁的WUIS患者,年龄≥ 80岁的WUIS患者中男性(41.2%与76.5%,P=0.007)及吸烟者(11.8%与43.1%,P=0.019)比例低,心源性卒中(64.7%与35.3%,P=0.034)比例高,溶栓后出血转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神经功能良好的比例低(52.9%与78.4%,P=0.043)。以临床结局良好为因变量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不是溶栓后3个月神经功能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OR=0.524,95%CI:0.141~1.953,P=0.336)。以出血转化为因变量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合并心房颤动是WUIS患者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OR=4.947,95%CI:1.194~20.506,P=0.028),而年龄则不是WUIS患者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OR=1.039,95%CI:0.972~1.111,P=0.262)。结论:高龄不增加WUIS患者在多模式影像检查指导下的溶栓后出血转化风险,也不独立影响其神经功能转归。
|
|
输入性登革热引起本地传播疫情风险的半定量评估
收藏
何凡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6): 645-65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5.11.08
目的:评估浙江省2015年输入性登革热引起本地传播疫情风险,探索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的半定量评估方法。方法:系统梳理输入性登革热引起本地传播的风险指标体系,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根据指标实际值计算绝对风险,同时,将层次分析法权重与TOPSIS法相结合,计算相对风险综合指数。结果:共识别登革热输入病例引起本地传播疫情风险评估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19项。19项二级指标中权重值最大的为"疫情相关国家入境人数"(权重0.0678),最小为"人口密度"(权重0.0371),专家评分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统计量CR值均小于0.1(最小0.000,最大0.0922,平均0.0251)。浙江省平均绝对风险0.397~0.504(满分为1);对11个市计算的相对风险综合指数和绝对风险分值具有较为一致的风险顺位,其中居前三位的均是:杭州、温州和宁波,三者的绝对风险范围分别为0.387~0.494、0.404~0.511、0.392~0.499。结论:评估结果为浙江省防控登革热疫情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今后开展登革热疫情风险评估建立了指标体系和权重,为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建立了半定量评估思路与方法。
|
|
MicroRNA-150联合脉搏指示连续性心输出量检测指标判断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
收藏
杨婉花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6): 659-66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5.11.10
目的:探讨不同预后脓毒症休克患者microRNA-150水平和脉搏指示连续性心输出量(Picco)指标的变化规律,研究二者联合判断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由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松江分院急诊危重病科收治的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共纳入患者48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19例。收集患者Picco监测参数及其他血流动力学参数,并用实时定量PCR检测患者收治时的microRNA-150水平,同时采用单因素分析、logistic多因素分析microRNA-150水平、Picco参数与患者预后的关系,Spearman相关性分析确定microRNA-150与Picco参数的关系。ROC曲线分析microRNA-150、Picco参数及二者联合判断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结果:收入急诊ICU治疗28 d后,23例患者存活,25例患者死亡。死亡患者的microRNA-150水平较低,为存活组的(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2,P<0.05)。Kanplan-Meier生存曲线提示,低microRNA-150水平组和高microRNA-150水平组患者生存率分别为21.8%和6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低microRNA-150水平是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2.176,95%CI:1.121~4.223,P<0.05)。存活组患者的心指数较高,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及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均低于死亡组患者(均P<0.05),低心指数、高EVLWI、高PVPI为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MicroRNA-150水平与心指数呈正比(r=0.712,P<0.05),但与EVLWI、PVPI呈反比(r=-0.622、-0.689,均P<0.05)。MicroRNA-150与Picco参数联合较两者单独判断脓毒症患者死亡的临床价值更高。结论:较低的microRNA-150水平预示着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不良,Picco参数能较好地反应脓毒症休克患者的预后;microRNA-150与Picco参数联合有助于判断脓毒症休克患者不良预后。
|
|
交联壳聚糖/聚丙烯酸/聚氧化乙烯包埋三七颗粒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收藏
邢桂英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6): 665-67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5.11.11
目的:制备交联壳聚糖/聚丙烯酸/聚氧化乙烯负载三七颗粒纳米纤维膜中药制剂,并对其体外释药特性进行研究。方法:以三七颗粒为模型中药,壳聚糖、聚丙烯酸和聚氧化乙烯为载体,利用静电纺丝和热交联技术,制备纤维膜型中药制剂;采用扫描电镜观察纤维膜的形貌,红外光谱研究纤维膜的化学结构,热失重研究样品的热稳定性,用紫外可见光谱仪表征纤维膜活性成分的释放性能。结果:交联壳聚糖/聚丙烯酸/聚氧化乙烯负载三七颗粒纳米纤维膜纤维直径为(181±71) nm。热交联使纤维膜的拉伸强度提高了35.3%,热分解温度从180℃提高到197℃,增加了纤维膜的结构稳定性。体外释药结果显示相比于普通的涂覆膜,纤维结构提高了药物活性组分的释放速率和释放总量。结论:交联壳聚糖/聚丙烯酸/聚氧化乙烯负载三七颗粒纳米纤维膜制备工艺简单,载药均匀,具有良好的释药性能,是一种有效的中药新剂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