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1期 刊出日期:2009-01-25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述评  专题报道  论著  经验交流  综述  病例报告 
述评
非病毒基因载体的研究进展   收藏
汤谷平,陆晓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1): 1-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9.01.001
摘要( 322 )     PDF(401KB)( 548 )

理想的转基因载体应具有安全性高、生物相容性好、靶向特异性强及体内外转染效率高的特性.非病毒基因载体具有低免疫原性和易制备等特点,是一类较为理想的基因载体.

专题报道
多肽MC10介导的聚乙烯亚胺-β-环糊精聚合体作为靶向Her-2受体基因载体的研究   收藏
刘君,虎义平,姜启英,陈丹,余海,王青青,汤谷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1): 7-1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9.01.002
摘要( 328 )     PDF(445KB)( 211 )

目的:多肽MC10 (MARAKEGGGC)介导的聚乙烯亚胺-β-环糊精聚合物载体作为新型靶向性非病毒基因载体的研究.方法:低分子量的聚乙烯亚胺(PEI)通过羰二咪唑(1,1'-carbonyl-diimidazole,CDI)偶联β-环糊精(β-CyD)合成聚乙烯亚胺-β-环糊精(PEI-β-CyD)作为载体骨架,用琥珀酰亚胺-3-(2-嘧啶二硫)丙酸酯[N-succinimidy-3-(2-pyridyldithio)propionate,SPDP]将MC10偶联到PEI-β-CyD上,制成新型转基因载体材料MC10-PEI-β-CyD.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对载体的结构进行化学表征,凝胶电泳阻滞实验研究载体材料对质粒DNA的浓缩能力,透射电镜观察其浓缩质粒DNA后形成的微粒粒径.MTT法检测聚合物的毒性,用SKOV-3、A549和MCF-7细胞株进行体外转基因实验,确定MC10-PEI-β-CyD具有基因携带能力及靶向选择性.结果:成功地合成了MC10-PEI-β-CyD,且MC10-PEI-β-CyD在N/P为5时,能够有效浓缩质粒DNA,形成粒径约为(170±35)nm的微粒.结论:MC10-PEI-β-CyD具有低毒和高转基因效率,对Her-2受体的肿瘤细胞具有很好的靶向性.

TAT短肽修饰的聚乙烯亚胺-β-环糊精基因载体   收藏
来利华,姜启英,陈丹,虎义平,余海,王青青,汤谷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1): 15-2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9.01.003
摘要( 414 )     PDF(554KB)( 329 )

目的:将HIV-1的转录反式激活蛋白(trans-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protein,TAT)中的片段短肽(RKKRRQRRR)偶联于聚乙烯亚胺-β-环糊精(polyethylenimine-β-cyclodextrin,PEI-β-CyD)聚合物,构建出低毒性、高转染率的新型基因载体.方法:β-环糊精(β-CyD)和低分子量树枝状聚乙烯亚胺(PEI 600)通过羰基二咪唑(1,1'-carbonyldiimidazole,CDI)聚合形成骨架结构,通过琥珀酰亚胺-3-(2-嘧啶二硫)丙酸酯[N-succinimidy-3-(2-pyridyldithio) propionate,SPDP]将TAT短肽偶联于PEI-β-CyD,构成新的聚合物TAT-PEI-β-CyD.采用1H-NMR和FT-IR对聚合物进行化学结构表征;凝胶电泳阻滞实验、粒径测定和透射电镜观察TAT-PEI-β-CyD对DNA的浓缩能力,以及浓缩质粒DNA后颗粒形态和粒径大小;MTT法测定载体在A293和B16细胞上的毒性,并对A293和B16细胞进行体外细胞转染实验,以PEI 25 kDa作为对照.结果:1H-NMR和FT-IR结果显示,TAT短肽已成功偶联到PEI-β-CyD.凝胶电泳阻滞试验显示,TAT-PEI-β-CyD在N/P为4∶1时可以完全阻滞DNA的迁移.粒径测定结果和透射电镜图像表明,TAT-PEI-β-CyD/pDNA(N/P=30∶1)复合物粒径在100 nm左右.细胞毒性实验表明,在B16和A293两种不同细胞中,聚合物毒性低于PEI 25 kDa.体外转染结果表明,在N/P为30∶1时,聚合物在A293、B16和B16BL6细胞中的基因转染效率最高;TAT短肽的偶联能提高PEI-β-CyD在B16、B16BL6细胞上的基因转染效率.结论:实验成功构建了TAT短肽修饰的PEI-β-CyD新型基因载体.该载体毒性低,基因转染效率高.

以聚乙烯亚胺-β-环糊精为骨架偶联短肽CY11的转基因载体   收藏
虎义平,姜启英,陈丹,赵丹军,陆晓,余海,王青青,周峻,胡秀荣,汤谷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1): 24-3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9.01.004
摘要( 321 )     PDF(417KB)( 231 )

目的:以聚乙烯亚胺-β-环糊精(PEI-β-CyD)作为载体骨架,用靶向于肿瘤表面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的短肽CY11(CGMQLPLATWY)偶联于载体材料上,研究该载体材料的基因转染效率.方法:用琥珀酰亚胺-3-(2-嘧啶二硫)丙酸酯[N-succinimidy-3-(2-pyridyldithio) propionate,SPDP]将CY11偶联到PEI-β-CyD上,合成CY11-PEI-β-CyD.核磁共振氢谱(1H-NMR)、热重分析(TGA)对载体材料进行化学表征,凝胶电泳阻滞实验研究载体材料对质粒DNA的浓缩能力,MTT法测定载体材料的细胞毒性,在COS-7、Hela和B16细胞株上进行体外转染实验.结果:成功合成材料CY11-PEI-β-CyD,在N/P为4时能够有效地浓缩质粒DNA.在B16细胞上,材料CY11-PEI-β-CyD达到160 μg/ml时,细胞存活率仍高于80%.在CY11-PEI-β-CyD/DNA复合物在N/P为20∶1时,转染效率是对照组PEI-β-CyD的17倍.结论:CY11-PEI-β-CyD是具有低毒性、高转染且有FGFR靶向性的新型非病毒转基因载体.

聚-羟丙基-天冬氨酸-谷氨酸-聚乙烯亚胺共聚物作为非病毒载体的研究   收藏
陈丹,何彬彬,赵丹军,姜启英,王中仁,周峻,余海,王青青,汤谷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1): 31-3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9.01.005
摘要( 278 )     PDF(442KB)( 218 )

目的:选用聚-羟丙基-天冬氨酸-谷氨酸材料作为骨架偶联低分子量聚乙烯亚胺,以构建低毒、高效的新型非病毒性基因载体.方法:用聚-羟丙基-天冬氨酸-谷氨酸(PHPAG)为基本骨架,偶联低分子量的聚乙烯亚胺(PEI 1.8 kDa)形成聚-羟丙基-天冬氨酸-谷氨酸-聚乙烯亚胺(PHPAG-PEI 1.8 kDa)的载体材料.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NMR)、粒径测定、凝胶体积排除色谱法(GPC)等化学物理方法,凝胶电泳阻滞实验、MTT细胞毒性实验、细胞转染等生物学实验,对聚合物的结构及性能进行研究.结果:成功合成载体材料PHPAG-PEI 1.8 kDa.通过1H-NMR证实材料PHPAG-PEI 1.8 kDa在5或6个氨基酸上能偶合1个PEI 1.8 kDa.GPC结果表明PHPAG、PHPAG-PEI 1.8 kDa 2种材料的分子量约为1.2×104.粒径检测结果显示,PHPAG-PEI/pDNA复合物的平均粒径为200 nm左右.凝胶电泳阻滞实验表明,PHPAG-PEI/pDNA复合物在N/P为3.5∶1时可以完全阻滞DNA.细胞毒性实验表明,在COS-7和A293 2种不同的细胞中,载体材料显示出较低的毒性,与对照组PEI 1.8 kDa相近.在B16细胞、Hela细胞上的转染实验表明,PHPAG-PEI/pCAG-Luc3的复合物在N/P为25∶1时的转染效率最高,高于对照组PEI 25 kDa.结论:PHPAG-PEI聚合物载体材料是一种有潜在用途的非病毒基因药物载体.

香菇多糖键合低分子量的聚乙烯亚胺作为新型非病毒基因载体的研究   收藏
姜启英,陆晓,虎义平,陈丹,赵丹军,周峻,余海,王青青,汤谷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1): 39-45.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9.01.006
摘要( 315 )     PDF(438KB)( 234 )

目的:构建以香菇多糖为骨架材料键合低分子量聚乙烯亚胺的新型转基因载体,研究其在肿瘤细胞中的基因转染.方法:从香菇中提取香菇多糖作为载体骨架,1,1'-二羰基咪唑(CDI)作为交联剂,键合低分子量的聚乙烯亚胺(PEI 1.2 kDa)形成香菇多糖-聚乙烯亚胺(LNT-PEI)聚合载体材料.将叶酸(folic acid,FA)偶联到LNT-PEI上,形成具有肿瘤细胞靶向性的组装式基因载体LNT-PEI-FA.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和热重分析(TGA)等对载体材料进行化学表征,以确定其结构.用凝胶电泳阻滞实验观察LNT-PEI-FA对质粒DNA的结合能力,MTT法检测聚合物的毒性,用TEM对LNT-PEI-FA/DNA复合物的粒径大小、形状等进行检测.在A293和B16细胞株上进行转染实验.结果:凝胶阻滞电泳结果显示,LNT-PEI-FA与DNA在W/W为1.8∶1时可以完全缩合DNA,在相同浓度下LNT-PEI-FA的毒性明显低于PEI 25 kDa;体外转染实验显示,在A293和B16细胞株上具有很高的转染效率,荧光素酶表达值分别为1×1010和1×107.结论:以香菇多糖为骨架材料键合低分子量聚乙烯亚胺形成的转基因载体是一种有潜在研究价值的新型非病毒转基因载体.

阿司匹林为配体的聚阳离子复合材料作为非病毒基因载体的研究   收藏
王中仁,陈丹,周峻,汤谷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1): 46-5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9.01.007
摘要( 291 )     PDF(203KB)( 385 )

目的:以阿司匹林为配体的聚乙烯亚胺-β-环糊精(PEI-β-CyD)生物复合材料,观察其理化特性和转基因功能.方法:通过N,N'-羰基二咪唑(1,1'-carbonyldiimidazole,CDI)将阿司匹林偶联到PEI-β-CyD载体材料上,制成PEI-β-CyD-ASP复合材料.用1H-NMR、FT-IR、UV和XRD对合成的载体材料进行了化学表征,用凝胶电泳阻滞实验观察PEI-β-CyD-ASP浓缩质粒DNA的能力,用MTT法在A293、B16、Hela细胞上对载体的细胞毒性进行评价,以及体外转染实验.结果:成功合成了以阿司匹林为配体的聚乙烯亚胺-β-环糊精复合材料,在N/P为4∶1时其能有效浓缩质粒DNA;而且其在A293、B16、Hela细胞上的毒性较低,在B16肿瘤细胞上表现出较高的转染效率.结论:以阿司匹林为配体的聚乙烯亚胺-β-环糊精复合材料是低毒、选择性高的非病毒基因载体.

氟尿脱氧核苷键合聚阳离子载体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收藏
赵丹军,陆晓,姜启英,陈丹,周峻,余海,王青青,汤谷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1): 53-5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9.01.008
摘要( 310 )     PDF(411KB)( 283 )

目的:合成5-氟尿嘧啶的聚乙烯亚胺-β-环糊精的高分子前体药物,并研究其抗肿瘤活性.方法:将氟尿脱氧核苷(5-氟尿嘧啶的一种前体药物)偶合于聚乙烯亚胺-β-环糊精载体材料,得到5-氟尿嘧啶的高分子前体药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紫外光谱(UV)以及红外光谱(FT-I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在人肝癌细胞HepG2上进行细胞毒性实验和细胞迁移实验.结果:1H-NMR、UV以及FT-IR的结果表明氟尿脱氧核苷已以共价键的方式偶合于聚乙烯亚胺-β-环糊精载体材料上;紫外光谱测得其载药率约为2%;细胞实验结果表明,该高分子前体药物对肿瘤有一定的药效,并且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结论:成功合成了聚乙烯亚胺-β-环糊精-氟尿脱氧核苷,其对人肝癌细胞HepG2表现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构建络合四氯化铂的PEG-PEI基因载体   收藏
赵璐,陈欢,陈丹,虎义平,余海,王青青,汤谷平,胡秀荣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1): 59-6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9.01.009
摘要( 316 )     PDF(430KB)( 227 )

目的:构建一种能有效抑制肿瘤,且具有一定转染效率的基因载体.方法:在二氯甲烷溶液中将PEG与PEI 600偶联,加入四氯化铂的乙醇溶液进行配位反应,生成PEG-PEI-Pt复合物.通过XRD、UV-VIS 和FT-IR对配位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凝胶电泳阻滞实验测定PEG-PEI-Pt复合物对DNA的浓缩能力,MTT法测定其在Hela、B16、A293和COS-7细胞上的毒性,体外细胞转染实验测定其在A293和B16细胞上的转染率.结果:XRD、UV-VIS和FT-IR测定结果表明PEI 600与PEG的偶联和四氯化铂的配位成功.凝胶电泳组织实验表明PEG-PEI-Pt复合物在与DNA的质量比为0.4∶1时完全阻滞DNA的迁移;MTT结果表明四氯化铂的配位增加了复合物的毒性;体外转染结果表明该复合物的转染率比PEI 600高.结论:实验成功构建了络合四氯化铂的PEG-PEI基因新载体.

论著
利用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MV-p53转染wt p53基因及对大鼠C6胶质瘤细胞的热增敏效应   收藏
石键,傅伟明,张宏,赵洪洋,朱贤立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1): 67-7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9.01.010
摘要( 267 )     PDF(515KB)( 236 )

目的:探讨C6细胞在加热后的生物学行为改变及转染外源性野生型p53基因(wt p53)对C6胶质瘤热疗的影响.方法:提取与鉴定真核表达载体pCMV-p53,利用红色荧光蛋白确定转染质粒和脂质体的最佳比例.wt p53真核表达质粒稳定转染至大鼠C6胶质瘤细胞系,通过neo基因表达的检测确定目的基因转染的成功性.设置C6/p53(+)细胞组、C6细胞加热组、C6/p53(+)细胞加热组、反复加热后生长的热耐受C6细胞组和对照组,观察各组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及裸鼠接种成瘤率.对裸鼠皮下各组异种胶质瘤做激光间质热疗(laser interstitial thermotherapy,LITT)并比较抑瘤效果.结果:wt p53基因片断经正确鉴定和提取,转染质粒和脂质体的最佳转染比例为1∶6.neo基因稳定表达于转染了阳性质粒的C6细胞中.热耐受C6细胞的生长未受影响,C6/p53(+)细胞组生长速度减慢,加热组在加热12 h后细胞增殖明显受影响,而C6/p53(+)细胞加热组的细胞增殖活性从6 h起受到显著抑制;在C6/p53(+)细胞组、C6细胞加热组、C6/p53(+)细胞加热组中都可以观察到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技术证实C6/p53(+)细胞加热组凋亡率增加最为明显,达对照组的30倍,差异有显著性(P<0.01).C6细胞加热组、C6/p53(+)细胞组、C6/p53(+)细胞加热组的裸鼠成瘤率均有下降,分别为75%、57%、20%,而热耐受C6细胞组为100%.C6/p53(+)裸鼠LITT组与假手术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较C6裸鼠LITT组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热耐受C6裸鼠的抑瘤效果在所有的LITT 实验组最低.结论:p53基因可通过真核载体基因转染技术实现在C6细胞中稳定表达,并能在体内、外抑制大鼠C6胶质瘤细胞的生长,wt p53表达上调可增加C6细胞对加热的敏感性.

黄连解毒汤对小鼠脑缺血慢性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   收藏
张琦,叶夷露,颜吟雪,张纬萍,储利胜,魏尔清,俞月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1): 75-8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9.01.011
摘要( 289 )     PDF(376KB)( 295 )

目的:观察黄连解毒汤对小鼠脑缺血慢性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以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15 min诱导小鼠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从术前7 d开始,用药组灌服黄连解毒汤2 g/kg和4 g/kg,实验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灌服生理盐水,均连续给药21 d,一日一次.缺血后35 d(5周)内进行神经症状评分、斜板试验,并记录小鼠的最终生存率.实验结束后,测定脑损伤体积和神经元数量.结果:黄连解毒汤4 g/kg能显著提高小鼠MCAO术后35 d的最终生存率,2 g/kg和4 g/kg均明显改善术后的神经症状,降低脑梗死体积、减轻脑萎缩.黄连解毒汤4 g/kg可明显增加缺血侧海马CA1区、纹状体和皮层的神经元密度,2 g/kg明显增加缺血侧海马CA1区的神经元密度.结论:黄连解毒汤对小鼠局灶性脑缺血慢性神经损伤有保护作用,能提高小鼠的最终生存率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MEK抑制剂U0126对大鼠睾丸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收藏
姚晓霖,陈昭典,谭付清,陆意,胡倩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1): 81-8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9.01.012
摘要( 282 )     PDF(571KB)( 221 )

目的:探讨大鼠睾丸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表达的关系,以及MEK抑制剂(U0126)对移植睾丸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潭付清技术建立大鼠原位异体睾丸移植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7组:①正常对照组;②冷灌注对照组;③假手术对照组;和应用潭付清技术建立大鼠原位异体睾丸移植模型的④睾丸移植1组(移植后30 min取材);⑤睾丸移植2组(移植后1周取材);⑥U0126预处理1组(U0126预处理并在移植30 min后取材);⑦U0126预处理2组(U0126预处理并在移植1周后取材).Western blot法测定移植睾丸ERK1、ERK2、pERK1及pERK2的表达水平,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组织学改变,并应用放免法测定移植受体血清T、FSH、LH值.结果:各对照组间的ERK表达、组织学改变及生殖激素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睾丸移植1组ERK1、ERK2、pERK1及pERK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U0126预处理1组ERK1和ERK2水平较睾丸移植1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pERK1和pERK2水平显著低于睾丸移植1组(P<0.05);U0126预处理1组的组织学改变与正常对照组类似,但明显轻于睾丸移植1组;U0126预处理2组组织学损伤轻于睾丸移植2组,生殖激素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明显高于睾丸移植2组(P<0.01).结论:大鼠睾丸移植后植睾ERK1、ERK2、pERK1及pERK2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导致移植睾丸组织结构损伤和生殖激素分泌功能减退;U0126可通过抑制ERK1和ERK2磷酸化,减轻移植睾丸的早期出现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短期内保护其生精功能,并维持其生殖激素水平.

酒精摄入量与心血管病危险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收藏
谭亚君,陈瑜,金胜航,楼滨,张杰,范剑,叶波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1): 89-9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9.01.013
摘要( 338 )     PDF(337KB)( 286 )

目的:研究酒精摄入量与心血管病危险因子吸烟、血压、谷氨酰转肽酶(GGT)、缺糖基转铁蛋白百分比(%CD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的相关性.方法:将226例研究对象分成轻度、中度、重度饮酒和不饮酒4组,分别检测GGT、%CDT、hs-CRP、HCY等指标.结果:重度饮酒者吸烟比例明显高于其余各组(均P<0.05),且患高血压的比率也明显高于其余各组(均P<0.05).重度饮酒者GGT明显高于其余各组(均P<0.05),且随着酒精摄入量的增加而升高;重度饮酒者的%CDT明显高于不饮酒者(P<0.05),重度饮酒者hs-CRP明显高于轻度饮酒和中度饮酒者(P<0.05),而中度饮酒者的hs-CRP明显低于不饮酒者(P<0.05);中度饮酒者和轻度饮酒者TG、LDL-C明显低于不饮酒者(P<0.05);各组间的HCY、CHOL、WBC、HDL-C、MCV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重度饮酒与GGT、%CDT和hs-CRP的升高有关,其可能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等共同作用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少到中量饮酒者与低水平的hs-CRP有关,这可能通过抗炎作用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静脉回流障碍在早期股骨头坏死中的临床意义   收藏
陈兴灿,刘淼,潘永清,岳承红,陆洪江,杜继曾,陈学群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1): 95-9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9.01.014
摘要( 331 )     PDF(320KB)( 392 )

目的:观测股骨头静脉回流障碍与骨髓水肿、关节积液量和临床症状的关系,探讨静脉回流障碍在股骨头坏死(ONFH)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25髋成人ONFH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行股骨头骨髓造影和1.5 T MR配对检查.结果:25髋ONFH骨髓造影显示16髋股骨头静脉回流障碍,MRI显示17髋有骨髓水肿征象,两者经Kappa检验出现率明显一致(P<0.01);15髋有关节积液征象,股骨头静脉回流障碍与髋关节积液的发生率有密切相关(Spearman=0.949);13例出现临床症状,显示股骨头静脉回流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出现率明显高于静脉回流正常患者(P<0.05).结论:临床有症状患者均有股骨头静脉回流障碍、骨髓水肿及髋关节积液,股骨头静脉回流障碍可能是引起骨髓水肿及髋关节积液的主要原因,骨髓造影对观察股骨头坏死病情演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经验交流
经腹腔路径腹腔镜活体供肾切取术   收藏
张大宏,刘锋,祁小龙,白虹,丁青,章越龙,毛夏娃,章伟,毛祖杰,任黎刚,肖家全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1): 100-10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9.01.015
摘要( 303 )     PDF(251KB)( 287 )

目的:探讨经腹腔路径腹腔镜活体供肾切取技术的方法以及手术的安全性和临床意义.方法:2008年5月及8月分别对1例58岁的父亲和1例50岁母亲供肾亲属肾移植的供者实施经腹腔路径腹腔镜活体供肾切取并随访.结果:手术用时分别为130 min和110 min,出血量各50 ml,热缺血时间30 s和2 min;肾动脉长度分别为4.0 cm和3.5 cm,肾静脉长度各为3.0 cm,开放血流后30 s和10 s供肾泌尿,2例供者术后肾功能正常,均7 d拆线出院,无手术并发症,受者肾功能恢复良好.结论:经腹腔路径腹腔镜活体供肾切除术可以满意解剖肾血管和保留足够长的输尿管,而且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痛苦少,供者易于接受.

嗅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治   收藏
王华林,范国康,林志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1): 103-10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9.01.016
摘要( 294 )     PDF(275KB)( 223 )

目的:探讨嗅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2002年收治的10例嗅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4例标本行透射电镜观察.根据Kadish分期:A期2例,B期4例,C期4例.单纯手术3例,手术加放疗7例.结果:1例失访,其余9例获得随访.5年生存率60%(6/10),3例死于局部复发.电镜检查4例中的3例肿瘤细胞可见神经内分泌颗粒.结论:手术加放疗可以提高嗅神经母细胞瘤的局部控制率.电镜观察有助于该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综述
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电极起搏部位和模式   收藏
耿隽超,朱建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1): 107-11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9.01.017
摘要( 270 )     PDF(402KB)( 278 )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与传统起搏治疗在适应证和植入技术上有很大不同.CRT治疗伴有收缩不同步的心衰患者,通常需要经静脉植入3根电极导线.其中通过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室电极导线来起搏左室,其起搏部位在CRT治疗中起相当重要的作用.有时还需寻求其它起搏模式,比如经胸植入左室电极导线来弥补冠状窦和静脉分支解剖所造成的治疗局限.除此之外,对右房、右室电极导线部位及起搏模式在CRT治疗中所起的作用也在进行各种优化探索.

病例报告
髂骨骨样骨瘤一例   收藏
季成,朱六龙,赵盼,任文诚,周少波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1): 113-11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9.01.018
摘要( 240 )     PDF(0KB)( 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