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2期 刊出日期:2006-03-25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述评  专题报道  论著  综述 
述评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研究若干进展   收藏
金洁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2): 117-12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2.001
摘要( 162 )     PDF(178KB)( 179 )

近年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诊断上,WHO提出新的诊断标准;根据国际预后评分系统将MDS分为低危、中危与高危;随着细胞遗传学研究的深入,发现许多MDS相关的染色体异常;从发病机理上对一些临床现象进行了解释;一批新药的使用或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专题报道
马利兰和环磷酰胺预处理方案的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收藏
施继敏,黄河,蔡真,罗依,叶秀锦,张洁,李黎,何静松,谢万灼,郑伟燕,孟筱坚,林茂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2): 122-12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2.002
摘要( 243 )     PDF(183KB)( 181 )

目的:评估以马利兰和环磷酰胺(Bu-CY2)为预处理方案的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例MDS患者进行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术,以Bu-CY2为预处理方案,Bu 4 mg·kg-1·d-1,-7 d~-4 d,CY 60 mg·kg-1·d-1,-3 d~-2 d.输入单个核细胞数(MNC)为3.38×108/kg(2.4×108/kg~4.6×108/kg),CD34+细胞数5.81×106/kg(1.2×106/kg~8.5×106/kg),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数2.88×105/kg(1.61×105/kg~4.56×105/kg).以霉酚酸酯加环孢素A(CsA)和短程氨甲蝶呤(MTX)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前列腺素E1脂质微球预防肝静脉阻塞病.结果:6例患者中性粒细胞≥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8 d(13~21 d),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时间为21 d(13~24 d).经DNA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分析和染色体检查,均为供者骨髓植活.早期死亡率为0,移植后随访时间为27个月(6~60个月).目前实际无病生存6例,缓解期实际生存率100%.结论:以Bu-CY2为预处理方案的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是治疗MDS的有效方法.

拓扑替康杀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原始细胞的体外和动物实验研究   收藏
刘俊青,章谓方,金洁,钱文斌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2): 127-13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2.003
摘要( 249 )     PDF(265KB)( 160 )

目的:研究拓扑替康(TPT)在体内外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细胞株(Mutz-1)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MTT法测定TPT对Mutz-1的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电镜观察凋亡细胞形态.对荷瘤小鼠用TPT腹腔注射,测量肿瘤大小和动物生存期作为评介TPT的抗肿瘤活性.结果:TPT显著抑制Mutz-1细胞生长,呈剂量依赖性.半数生长抑制值(IC50)为272 ng/L.TPT作用48 h和72 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4.16%±4.29%和72.97%±6.12%,凋亡细胞具有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特征.用TPT治疗后5周内,荷瘤小鼠肿瘤生长速度减慢,显著低于对照组和As2O3治疗组(P<0.05).TPT治疗组小鼠平均生存期7周,而对照组和As2O3组平均生存期为4周(P<0.001).结论:在体外和动物实验中,TPT对MDS细胞株Mutz-1细胞有显著的杀伤作用.

5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WT1基因表达与临床相关性研究   收藏
黄健,金洁,徐伟来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2): 132-135.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2.004
摘要( 242 )     PDF(177KB)( 223 )

目的:探讨WT1基因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发病和病情进展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53例MDS患者和10例正常人骨髓中WT1mRNA表达,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MDS患者WT1mRNA表达阳性率和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WT1mRNA表达阳性率在MDS-RA和MDS-RAS组,明显低于MDS-RAEB和MDS-RAEB-t组,其表达水平从MDS-RA和MDS-RAS组向MDS-RAEB组和MDS RAEB-t组逐渐升高.结论:WT1基因表达与MDS病情发展有关.WT1基因与疾病进展关系密切,是临床上对MDS病情的高危评估、预测病情变化和动态监测治疗效果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磷酸氟达拉滨对MUTZ-1细胞作用及机制研究   收藏
吴文俊,蔡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2): 136-14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2.005
摘要( 187 )     PDF(359KB)( 235 )

目的:在体外研究磷酸氟达拉滨(fludarabine)对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株MUTZ-1细胞的作用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透射电境、DNA凝胶电泳、流式细胞仪以及RT-PCR等分析方法.结果:磷酸氟达拉滨能抑制MUTZ-1细胞的生长,24、48、72 h的IC50分别为137.65 mg/L、6.27 mg/L、0.51 mg/L,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经透射电境、DNA凝胶电泳和Annexin V/PI检测,证实1~16 mg/L磷酸氟达拉滨对MUTZ-1细胞作用24 h后,可以诱导MUTZ-1细胞凋亡,其对Bcl-2、Bax、survivin、XIAP、cIAP1和cIAP2基因mRNA表达均无明显下调作用,但可以导致MUTZ-1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结论:1 mg/L~16 mg/L磷酸氟达拉滨不但能抑制MUTZ-1细胞生长而且能诱导细胞凋亡,诱导细胞凋亡是其主要细胞毒作用之一.线粒体膜电位下降是其诱导细胞凋亡的重要环节之一.

28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染色体核型分析   收藏
潘含章,陈志妹,楼基余,徐伟来,金洁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2): 143-14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2.006
摘要( 258 )     PDF(153KB)( 168 )

目的:探讨染色体核型异常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直接法、短期培养法和RHG显带技术制备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结果:283例MDS患者中,77例检出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为27.21%.核型异常包括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发生频率较高的染色体畸变依次为:+8,-20/20q-,-Y,易位型,-7/7q-,+9,-5/5q-.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和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转化型(RAEB-t)较难治性贫血(RA)检测到更高的异常核型比例.随访78例中有17例转化为白血病,转化率为21.79%.核型异常者及IPSS评分高危组向白血病转化的几率明显高于核型正常者及IPSS低危组(P<0.05).结论:MDS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克隆性疾病,染色体核型分析对MDS的正确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论著
依达拉奉抗神经元缺血性损伤作用的内环境影响因素   收藏
胡欣,葛求富,张磊,卢韵碧,魏尔清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2): 147-15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2.007
摘要( 231 )     PDF(253KB)( 208 )

目的:观察内环境因素(pH和甘氨酸及离子浓度)对依达拉奉抗神经元缺血性损伤作用的影响.方法:大鼠原代培养皮质神经元,在不同的实验溶液(模拟缺血后脑内环境的变化)以缺氧缺糖(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3 h和再灌12 h诱导皮质神经元损伤,以噻唑蓝(MTT)还原反应和乳酸脱氢酶(LDH)释放观察损伤变化.观察不同实验溶液对抗脑缺血药物依达拉奉抗缺血性损伤作用的影响.结果:在弱碱性(pH 7.8)或含甘氨酸(10μmol/L)的实验溶液中,OGD损伤加重;在弱酸性(pH 6.5)或高Mg2+(1.8 mmol/L)条件下,OGD损伤减轻.依达拉奉(1μmol/L)能逆转在pH 6.1、7.4、7.8或含甘氨酸溶液中OGD损伤;而对pH 6.5、高Mg2+或低Ca2+溶液中的OGD损伤未显示保护作用.结论:内环境因素改变可影响缺血性损伤程度和依达拉奉抗损伤作用.

tRNAval-shRNA表达框在筛选HBV C基因小干扰RNA靶位中的应用   收藏
潘修成,陈智,倪勤,羊正纲,徐宁,金晗英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2): 154-16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2.008
摘要( 243 )     PDF(338KB)( 161 )

目的:以tRNAva1-shRNA表达框技术筛选高效的HBV C基因siRNA靶位.方法:针对HBV C基因序列设定5个siRNA靶位,以一步重叠延伸PCR技术生成含tRNAva1启动子的shRNA表达框(SEC),分别与HBV C基因与EGFP融合表达质粒(pC-EGFP)共转染AD293细胞,转染后48 h,流式细胞术检测融合基因荧光表达情况,半定量RT-PCR法检测HBV-C基因mRNA表达水平.以筛选的shRNA表达框转染hepG2.2.15细胞,72 h后放免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HbsAg、HbeAg水平,RT-PCR检测细胞HBV pgRNA水平.结果:共转染shRNA表达框能有效抑制融合表达质粒(pC-GFP)荧光强度和HBV C mRNA表达,其中SEC-492i抑制效率最佳,而SEC-282i相对较差.选定的492i表达框(SEC-492i)及282ishRNA表达框(SEC-282i),均呈剂量依赖性抑制hepG2.2.15细胞HbeAg分泌和HBV pgRNA水平,其中SEC-492i抑制HbeAg和HBV pgRNA水平明显优于SEC-282i.结论:在选定的5个siRNA靶位中,以492i靶位RNAi效率最高.tRNAval_shRNA表达框技术可用于抗HBV高效siRNA靶位的筛选,有进一步推广应用价值.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α-黑素细胞刺激素对体外培养黑素细胞黏附和迁移的影响   收藏
张宪旗,冯捷,牟宽厚,马慧群,牛新武,刘超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2): 161-16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2.009
摘要( 242 )     PDF(175KB)( 202 )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对黑素细胞黏附、迁移的影响.方法:从正常人包皮分离、纯培养黑素细胞,分别用bFGF和α-MSH处理培养黑素细胞;采用纤维连接素包裹的培养板观测黑素细胞黏附,用Transwell微孔膜法研究黑素细胞迁移.结果:bFGF和α-MSH均可促进黑素细胞黏附于培养板,bFGF可诱导黑素细胞迁移并呈剂量依赖性(P<0.05),α-MSH对黑素细胞迁移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bFGF和α-MSH可以诱导黑素细胞的黏附和/或迁移,参与白癜风的恢复.

COX-2参与U50488H诱导的延迟性心肌保护作用   收藏
汤碧娥,陈莹莹,郭炜,梅迪森,徐庆,胡野,沈岳良,夏强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2): 165-17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2.010
摘要( 227 )     PDF(244KB)( 172 )

目的:观察κ-阿片受体激动剂U50488H预处理(U50488H pretreatment,UP)诱发的早期和延迟性心肌保护作用,以及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是否中介了此过程.方法:应用离体Langendorff灌流心脏和缺血/复灌模型,评价U50488H的心脏保护作用.结果:U50488H预处理大鼠24 h后,可明显改善心肌缺血后的复灌期内LVEDP的抬高,以及LVDP和±dP/dtmax的下降(P<0.05);大鼠心脏梗死面积以及LDH和CK的释放量较单纯缺血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而在心脏缺血前1 h给予U50488H,同样可增强心肌对抗缺血/复灌性损伤的能力.U50488H预处理30min后,使用COX-2的抑制剂塞来昔布并不能阻断U50488H诱发的早期心肌保护作用,但该药可取消U50488H诱发的延迟性心肌保护作用,表现在LVEDP明显高于单纯U50488H 24 h处理组(UP24h组,P<0.01),LVDP和±dP/dtmax则明显低于UP 24 h组(P<0.05),心肌梗死面积、LDH和CK的释放量也显著高于UP24h组(P<0.05).结论:U50488H具有心肌保护作用,COX-2中介了κ-阿片受体激动剂的延迟性心肌保护作用,而并不参与其早期心肌保护作用.

杏仁中央核在下丘脑室旁核心血管反应中的作用   收藏
虞燕琴,夏强,张荣宝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2): 172-17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2.011
摘要( 264 )     PDF(254KB)( 207 )

目的:阐明下丘脑室旁核(the paraventricular nucleus of hypothlamus,PVN)兴奋后的心血管反应及杏仁中央核(the central nucleus of amygdala,CeA)在此心血管反应中的地位.方法:电刺激SD大鼠中枢核团PVN或CeA,或用核团内微量注射0.5 mol/L L-谷氨酸(L-SodiumGlutamate,L-Glu)方法.同时记录大鼠股动脉血压、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电图及心率(heart rate,HR).结果:电刺激一侧PVN后,MAP升高,HR变化不一,以下降为主.大鼠PVN电刺激或微量注射L-Glu均诱发升压反应,心率变化不一.待作用消失后,同侧CeA微量注射L-Glu100nl,注射后平均动脉压上升(10.27±1.80)mmHg,心率变化为(-10.66±8.11)次/min.待作用消失后,在CeA微量注射0.02 mol/L的红藻氨酸(KA)100nl,10 min后刺激PVN,血压升高(13.78±3.18)mmHg,较注射KA前削弱了(6.57±1.56)mmHg(P<0.05).结论:PVN兴奋后引起以升压效应为主的心血管反应.杏仁中央核部分介导了其升压反应.

华蟾素对大鼠胸主动脉的缩血管作用及其机制   收藏
厉旭云,陆源,单绮娴,夏强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2): 178-18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2.012
摘要( 290 )     PDF(146KB)( 219 )

目的:研究中成药华蟾素对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灌流模型,观察华蟾素对血管张力的影响.结果:华蟾素(2.5、5.0、7.5、10.0 g/L)浓度依赖性地收缩去内皮的大鼠胸主动脉环,收缩幅度分别为(16.3±3.39)%、(52.5±7.70)%、(60.9±8.84)%、(69.2±11.34)%,显著高于内皮完整的大鼠胸主动脉环收缩幅度[(6.2±2.07)%、(14.7±4.91)%、(17.6±5.86)%、(20.3±6.78)%](P<0.01);在无Ca2+液中,10.0 g/L华蟾素对去内皮主动脉环的收缩幅度[(7.1±0.79)%]显著低于有Ca2+液中的收缩幅度[(78.1±4.32)%](P<0.01);维拉帕米(10-7mol/L,Ver)预处理可消除10.0 g/L华蟾素的缩血管作用(P<0.01);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AME(10-4mol/L)预处理内皮完整的主动脉环,可增强10.0 g/L华蟾素的缩血管作用(P<0.01).结论:华蟾素对大鼠离体胸主动脉有收缩作用,其缩血管机制与其促使细胞外Ca2+经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内流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有关;同时,华蟾素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血管舒张因子一氧化氮的释放,部分抵消其缩血管效应.

依曲替酸诱导上皮鳞癌细胞凋亡及相关信号途径的改变   收藏
蔡绥勍,陈丽荣,郑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2): 182-18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2.013
摘要( 287 )     PDF(374KB)( 218 )

目的:研究依曲替酸诱导上皮鳞癌细胞凋亡及其分子机制.方法:用MTT法观察依曲替酸对A431细胞的生长影响,电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峰的出现,Annexin-V染色证实凋亡的发生.同时用逆转录PCR法观察,经依曲替酸作用不同的时间后,A431细胞中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p42/44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p42/44MAPK)mRNA表达的改变;用蛋白印迹术,研究经依曲替酸作用不同的时间对A431细胞中磷酸化STAT3(p-STAT3)、CyclinD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①随着依曲替酸作用时间的延长及剂量的增加,对A43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增加.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亚G1期凋亡峰明显增加,电镜观察和Annexin-V染色证实了凋亡的存在.②依曲替酸能明显抑制A431细胞中STAT3、CyclinD1 mRNA表达的改变,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增强,P<0.05;并下调p-STAT3、CyclinD1蛋白的表达;下调p42/44MAPK mRNA的表达.③经依曲替酸作用后,A431细胞中CyclinD1 mRNA表达的下降与STAT3 mRNA表达的下降呈正相关,P<0.05;p-STAT3、CyclinD1蛋白也同步下调,P<0.05;而CyclinD1 mRNA表达的下降与p42/44MAPK mRNA的下调无相关性.结论:①依曲替酸具有抗上皮鳞癌细胞生长及诱导上皮鳞癌细胞凋亡作用.②依曲替酸抗上皮鳞癌细胞生长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主要是通过调节JAK/STAT3信号途径而实现的.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患者运动功能的fMRI研究   收藏
祝一虹,罗本燕,阮凌翔,王美豪,李建策,翁旭初,陈宜张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2): 189-19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2.014
摘要( 274 )     PDF(212KB)( 235 )

目的:比较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患者与正常被试者在运动准备和执行过程中大脑激活差异,尤其是皮层下结构.方法:利用事件相关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结合运动准备和执行任务刺激,使用AFNI软件的反卷积程序生成激活图.结果:PKD患者在运动准备阶段脑区激活较正常人少,其中基底节无激活.执行阶段,除双侧初级运动皮层,其余脑区激活也较正常人少,但不如准备阶段明显.结论:PKD患者在发作间歇期无论准备或执行运动任务,大脑运动环路均表现异常功能状态.此类运动障碍的发生可能是抑制功能的减弱引起的.

结直肠肿瘤中血管生成素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收藏
沈培强,陈增良,肖凤春,沈香娣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2): 194-19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2.015
摘要( 255 )     PDF(272KB)( 239 )

目的:探讨结直肠肿瘤中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91例结直肠腺癌、20例结直肠腺瘤、24例正常结直肠组织中Ang-1和Ang-2的蛋白表达,以F-Ⅶ单克隆抗体标记血管内皮细胞,并计数MVD.结果:Ang-1在正常组织(7.07±2.00)的表达明显高于结直肠腺瘤(1.75±1.98)和腺癌(1.40±1.22),P<0.01;结直肠腺癌的Ang 2阳性表达率高于结直肠腺瘤、正常组织(P<0.01).Ang-2的表达与结直肠腺癌的分化程度、有无脉管侵犯密切相关;在135例组织中,Ang-1表达与Ang-2表达(r=-0.338,P<0.01)、Ang-1表达与MVD(r=-0.388,P<0.01)、Ang-2表达与MVD(r=0.594,P<0.01)均有相关性.结论:Ang-2在结直肠腺癌中的过度表达对血管新生起重要作用,可能是评估结直肠腺癌恶性程度和预后的可靠指标.

从极性原子净电荷预测药物在人体小肠中的吸收   收藏
傅旭春,詹淑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2): 199-20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2.016
摘要( 321 )     PDF(168KB)( 272 )

目的:从极性原子净电荷预测药物在人体小肠中的吸收百分数和透过Caco-2单细胞层的渗透系数.方法:用分子力学MM+法得到药物分子的优化几何构型,用Monte Carlo法计算分子体积,用半经验自洽场分子轨道CNDO/2法计算原子净电荷,相关分析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结果:药物分子在人体小肠中的吸收百分数和透过Caco-2单细胞层的渗透系数,均与氢键给体的原子净电荷之和(∑QH)与氢键受体的原子净电荷之和(∑QN,O)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氢键给体的正电荷和氢键受体的负电荷越多,药物分子在人体小肠中的吸收百分数和透过Caco-2单细胞层的渗透系数就越小.结论:药物在人体小肠中的吸收与其形成氢键能力密切相关.形成氢键能力弱的药物分子在人体小肠中的吸收较大.从极性原子净电荷参数预测药物在人体小肠中的吸收,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可用于候选口服药物的高通量筛选.

survivin mRNA表达水平与高三尖杉酯碱诱导恶性血液病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研究   收藏
包悍英,蔡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2): 204-20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2.017
摘要( 226 )     PDF(295KB)( 239 )

目的:研究survivin mRNA在细胞株MUTZ-1、K562、Jurkat、RPMI、HL60的表达水平与高三尖杉酯碱(HHT)诱导的凋亡率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研究HHT诱导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株MUTZ-1、人急性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人淋巴瘤细胞株Jurkat和人骨髓瘤细胞株RPMI,以及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凋亡.用半定量逆转录酶-多聚酶链式反应,检测上述细胞株及HHT作用MUTZ-1细胞后凋亡蛋白抑制因子survivin、XIAP的表达.结果:细胞株MUTZ-1、K562、Jurkat、RPMI、HL60均表达survivin、XIAP mRNA,HHT能诱导各细胞株凋亡,HHT诱导的凋亡率与细胞株survivin mRNA表达呈负相关.结论:survivin在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可能直接影响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可作为预测细胞耐药的指标之一,同时也可能将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向.

小檗胺诱导白血病细胞株NB4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   收藏
何智文,赵小英,徐荣臻,吴东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2): 209-21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2.018
摘要( 185 )     PDF(337KB)( 230 )

目的:探讨小檗胺对白血病细胞系NB4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白血病细胞株NB4细胞,经不同浓度小檗胺处理不同时间后,MTT法检测药物对NB4细胞的抑制作用;细胞形态学观察和DNA琼脂糖电泳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DNA含量及细胞周期;巢式PCR及RT-PCR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及Survivin基因表达及流式细胞仪检测Caspase3阳性表达率.结果:经不同浓度小檗胺处理不同时间后,NB4细胞生长出现明显的抑制,并呈现明显的时间剂量依赖性,48 h IC50为3.860μg/ml;细胞形态学观察可见细胞凋亡现象,DNA琼脂糖电泳显示典型的凋亡梯形图;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经48 h作用后,凋亡率从2.83%增至12 μg/ml时的58.44%;虽未发现药物作用后PML/RARα基因表达量的改变,但检测到NB4细胞经药物作用后Survivin基因表达量的减少和Caspase3表达的增加,Caspase3阳性率从对照组的2.06%增至12 μg/ml时的70.89%.经相关性分析,随着细胞Survivin表达水平的下降和Caspase3表达水平的增高,NB4细胞凋亡率相应地增高.结论:小檗胺对NB4细胞有增殖抑制作用,诱导细胞凋亡可能是其抗肿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但不是通过作用于NB4细胞特异性融合基因PML/RARα发挥作用的,其抗凋亡的可能分子机制之一是抑制Survivin基因的表达和增加Caspase3的表达.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与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收藏
李珉,胡颖红,陈高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2): 215-21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2.019
摘要( 254 )     PDF(146KB)( 255 )

目的:探讨脑血管痉挛与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IND)发生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回顾分析5年中118例动脉瘤性SAH患者,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及部位与DIND发生之间的关系,以及DIND与脑梗死影像学检查的一致性.结果:脑血管痉挛与DIND两者之间存在弱相关(r=0.22;P=0.016);随着痉挛程度加重,DIND发生率增加(U=2.589,P<0.05).大脑中动脉痉挛组的DIND发生率为68.0%,高于大脑前动脉和颈内动脉痉挛组的36.7%和25.0%(χ2=8.195,P=0.004);而后两组差异无显著性(χ2=0.646,P=0.421).结论:脑血管痉挛只是DIND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重度脑血管痉挛时和大脑中动脉部位的痉挛,才易发生DIND;发生于非重要功能区脑缺血,可能无DIND临床表现.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桑叶总黄酮及其动力学研究   收藏
陈菁菁,李向荣,方晓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2): 219-22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2.020
摘要( 334 )     PDF(179KB)( 347 )

目的:研究桑叶总黄酮(MTF)的分离纯化工艺,并探索其动力学过程.方法:考察3种大孔吸附树脂对MTF的吸附分离性能,以饱和吸附量、总黄酮回收率及纯度为考察指标综合评价,绘制渗漏曲线和洗脱曲线并用数学方程来描述其动力学过程.结果:NKA-9型树脂对MTF的吸附分离性能最好,饱和吸附量为43.4 mg·g-1,洗脱率为98.2%;分离纯化MTF的最优工艺条件为:上样浓度20 mg·ml-1,6倍量洗脱用水,70%乙醇洗脱,总黄酮纯度达58.2%;树脂可重复使用4次;动态吸附-洗脱过程的动力学方程为:y=u(1-e kx).结论:NKA-9型树脂适用于MTF的分离纯化.

咪唑斯汀对SP诱导小鼠皮肤产生LTB4和IL-5的抑制作用观察   收藏
王懿娜,方红,周宗立,姚航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2): 224-22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2.021
摘要( 214 )     PDF(147KB)( 183 )

目的:观察咪唑斯汀(mizolastine)对P物质(SP)诱导小鼠皮肤产生白三烯B4(LTB4)和白介素5(IL-5)的抑制作用.方法:小鼠接受不同浓度咪唑斯汀及对照药物灌胃,30 min后在小鼠背部皮下注射SP,其后取注射部位皮肤制备组织匀浆,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LTB4和IL-5的表达水平.结果:咪唑斯汀预处理组小鼠皮肤组织匀浆的LTB4和IL-5水平较生理盐水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降低.10 mg/kg咪唑斯汀组小鼠皮肤中的LTB4和IL-5水平[(1.23±0.29)pg/ml和(34.28±11.00)pg/ml]与生理盐水对照组(5.52±1.88 pg/ml和179.62±46.25 pg/ml)及同剂量氯雷他定组[(3.89±1.27)pg/ml和(127.74±43.27)pg/ml]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5),而与3 mg/kg地塞米松组[(0.76±0.36)pg/ml和(23.82±11.11)pg/ml]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161,P=0.508).结论:咪唑斯汀能够剂量依赖性地抑制SP诱导的小鼠皮肤中LTB4和IL-5的产生,其抗瘙痒效应可能与其抗组胺抗炎的双重机制有关.

综述
胶滴状角膜营养不良的基因诊断及治疗新进展   收藏
霍亚楠,姚玉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2): 228-23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2.022
摘要( 240 )     PDF(184KB)( 342 )

胶滴状角膜营养不良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可导致视力严重障碍甚至失明.此病与1号染色体M1S1基因突变有关,发病机制不清.角膜移植为目前恢复视力的唯一治疗手段.文中对M1S1基因的发现和突变及可能的致病机制与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