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响再生育继发不孕妇女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临床妊娠结局的多因素分析
收藏
刘益枫, 叶晓群, 朱琳玲, 黄贇, 吴伊青, 徐鹏, 孔雨佳, 刘凤, 孙赛君, 张丹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3): 237-24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5.05.01
目的:比较再生育继发不孕妇女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后不同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评估各影响因素对临床妊娠结局的相对重要性,为妇女再生育指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因再生育继发不孕行IVF-ET的1 099例妇女1 129个IVF-ET治疗周期的临床、实验室及随访资料。按是否临床妊娠分为两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再生育继发不孕妇女行IVF-ET治疗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比较各年龄阶段不同胚胎移植数的临床妊娠结局;并分析比较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动剂长方案、GnRH激动剂短方案、GnRH拮抗剂方案等3种常用控制性超促排卵(COH)方案治疗≥40岁高龄再生育继发不孕妇女的助孕效果。结果:1 129个治疗周期中临床妊娠376例次(33.30%),未临床妊娠753例次(66.70%),这两组女方年龄、女方体质量指数、基础卵泡刺激素、窦卵泡数、移植胚胎数和男方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0.900,95%CI:0.873~0.928,P<0.001)、移植胚胎数(OR=2.248,95%CI:1.906~2.652,P<0.001)是再生育继发不孕妇女行IVF-ET治疗临床妊娠是否成功的独立影响因素。30~40岁移植双胚胎与<30岁移植多胚胎妇女的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40岁再生育继发不孕妇女应用GnRH激动剂长方案、GnRH激动剂短方案和GnRH拮抗剂方案三组妇女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和胚胎移植数是预测再生育继发不孕妇女行IVF-ET治疗临床妊娠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30~40岁妇女建议移植胚胎数不超过2个。年龄≥40岁再生育继发不孕妇女的临床妊娠率显著降低,应用GnRH激动剂长方案、GnRH激动剂短方案、GnRH拮抗剂方案对其临床妊娠率无明显影响。
|
|
瘢痕子宫合并前置胎盘孕妇孕中晚期引产的危险因素分析
收藏
田吉顺, 潘飞霞, 何赛男, 胡文胜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3): 247-25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5.05.02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合并前置胎盘孕妇孕中晚期行引产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7月至2014年6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就诊的24例有剖宫产史的瘢痕子宫合并前置胎盘孕妇的临床资料,这些孕妇均进行利凡诺尔羊膜腔注射引产,其中完全性前置胎盘孕妇则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加利凡诺尔羊膜腔注射引产。引产失败或产前出血过多者则行剖宫取胎术。评估孕妇年龄、孕周、孕次、产次、剖宫产次数、前次手术距本次引产间隔时间;胎位、前置胎盘的具体位置、类型、是否有胎盘粘连或植入;此次妊娠引产指征、引产方法;产后出血量、宫腔残留率、引产成功率、行剖宫取胎术的手术指征、有无子宫破裂及行子宫切除术等情况。结果:24例孕妇引产最终阴道分娩成功率83.3%。对影响阴道分娩的上述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仅前次手术距本次引产间隔时间有关(P<0.05)。分析前次手术距本次引产间隔时间≤13年与>13年的孕妇分娩结局,结果后者剖宫取胎风险增加(P<0.05)。针对不同的前置胎盘类型分析结果显示:胎盘主要附着于子宫前壁或伴有植入的孕妇剖宫取胎风险也增加,而前置胎盘程度与剖宫取胎风险无关。前置胎盘孕妇是否进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在引产出血量、感染情况、宫腔残留、住院天数及分娩结局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瘢痕子宫合并前置胎盘孕妇经过相应选择与处理,存在引产后经阴道分娩的可行性。手术间隔时间>13年、胎盘主要附着于子宫前壁或伴有植入者可能增加阴道分娩失败的风险,子宫动脉栓塞术可提高引产成功率。
|
|
再生育孕妇合并凶险性前置胎盘的妊娠结局分析
收藏
朱长焜, 王斐, 周雨梅, 应俊, 陈丹青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3): 253-25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5.05.03
目的:探讨再生育孕妇合并凶险性前置胎盘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产科住院且分娩的470例前置胎盘孕妇资料,按有无剖宫产史以及胎盘是否附着在子宫瘢痕处将其分为凶险性前置胎盘组和非凶险性前置胎盘组,比较两组的年龄、孕周、孕次、宫腔手术次数、胎盘植入率、子宫切除率以及并发症等。结果:凶险性前置胎盘孕妇的年龄[(32.5±4.1)岁]、孕次[(3.4±1.2)次]、宫腔多次手术史的比例(28.7%)均大于非凶险性前置胎盘孕妇[(30.7±4.5)岁、(2.1±1.4)次、13.6%,均P<0.05];而凶险性前置胎盘孕妇终止妊娠的孕周[(35.6±2.7)周]小于非凶险性前置胎盘孕妇[(36.7±2.7)周,P<0.001];凶险性前置胎盘孕妇产后大出血发生率、输血率、胎盘植入率、子宫切除率(29.7%、35.6%、27.7%、11.9%)均高于非凶险性前置胎盘孕妇(8.1%、10.8%、5.7%、0.8%,均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胎盘植入与凶险性前置胎盘发生大出血明显相关(P<0.05)。结论:瘢痕子宫再生育妇女要充分评估发生凶险性前置胎盘的风险,加强孕前咨询和孕期监测,减少不良妊娠结局发生。
|
|
再发子痫前期相关因素及母子转归的单中心临床研究
收藏
张坚贞, 贺晶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3): 258-26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5.05.04
目的:探讨再发子痫前期发病相关危险因素,观察再发子痫前期发病特征及远期母子预后。方法:选择 2009年 1 月至 2013 年 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住院分娩的有子痫前期史孕妇153人,其中可获得完整病史资料及随访资料者共115人,将其按是否再发子痫前期分为再发组和非再发组,分析病史、再发子痫前期病情和母子随访资料。结果:115例有子痫前期病史的孕妇再次妊娠时再发子痫前期82例(71.3%),发病年龄、妊娠间隔时间、是否正规产检、孕期体质量增加、体质量指数(BMI)、高脂血症、胎儿生长受限、母系家族史与子痫前期再发密切相关 (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妊娠间隔时间(OR=1.349,P=0.004)、BMI(OR=1.249,P=0.004)、胎儿生长受限(OR=9.642,P=0.009)是预测子痫前期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与第一次妊娠时子痫前期比较,再发子痫前期孕妇发病孕周、妊娠终止孕周更早,血压更高,尿蛋白达++及以上例数增加,并发症发生例数增加 (均P<0.05);再发子痫前期子代早产(特别是小于34周的早产)发生例数增加,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更低(均P<0.05)。随访结果,孕妇产后发生远期高血压病例数再发组(47.5%)多于非再发组(23.3%,P<0.05);初次妊娠获得子代发生体质量过大例数再发组(31.25%)多于非再发组(6.70%,P<0.05)。结论:发病年龄、妊娠间隔时间、是否正规产检、孕期体质量增加、BMI、高脂血症、胎儿生长受限和母系家族史与子痫前期再发有密切相关,妊娠间隔时间、BMI和胎儿生长受限是预测子痫前期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再发子痫前期具有更严重的临床结局,母子近期和远期并发症高,需重视预防。
|
|
肥大细胞在雌激素介导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收藏
林开清, 朱丽波, 张信美, 林俊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3): 269-27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5.05.06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在雌激素介导的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取健康雌性未孕SD大鼠24只,采用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法建立大鼠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按每天肌肉注射不同剂量雌激素将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8只):大剂量组(雌激素200 μg/kg+双卵巢切除)、小剂量组(雌激素100 μg/kg+双卵巢切除)、模型对照组(仅作子宫内膜移植)。分别于造模后2周及4周后处死各组4只大鼠,采集血液和病灶组织标本,测量各组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的大小,并对病灶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及角蛋白和波形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鉴定造模是否成功。用甲苯胺蓝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病灶组织肥大细胞总数及脱颗粒肥大细胞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酶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雌二醇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组织类胰蛋白酶、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两雌激素组2周和4周时血清雌二醇水平均大于模型对照组(均P<0.05),4周时大剂量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大于模型对照组(P<0.05);两雌激素组2周和4周病灶体积均大于模型对照组(均P<0.05);无论是2周还是4周,小剂量组甲苯胺蓝染色脱颗粒/肥大细胞总数比值均高于模型对照组(均P<0.05);4周时大剂量组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大于模型对照组(P<0.05)。结论:雌激素可促进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激活肥大细胞脱颗粒相关,而后者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神经生长因子水平升高有关。
|
|
色甘酸钠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肥大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
收藏
朱丽波, 林开清, 张信美, 林俊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3): 278-28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5.05.07
目的:探讨色甘酸钠干预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肥大细胞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取健康雌性未孕SD大鼠36只,采用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法建立大鼠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2周后根据每天腹腔注射不同剂量色甘酸钠将大鼠分为4组:大剂量组(色甘酸钠20 mg/kg)、小剂量组(色甘酸钠10 mg/kg)、阴性对照组(仅注射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模型不作任何处理)。两周后处死大鼠,并收集血液和病灶组织标本,测量各组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的大小,并对病灶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及角蛋白和波形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鉴定造模是否成功。用甲苯胺蓝染色法检测各组病灶肥大细胞总数及其脱颗粒肥大细胞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酶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雌二醇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肥大细胞中类胰蛋白酶、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大剂量组活化的肥大细胞数少于阴性对照组(P<0.05),脱颗粒肥大细胞数/肥大细胞总数比值大剂量组小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均P<0.05)。同时,该组血清TNF-α水平、病灶类胰蛋白酶表达均小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均P<0.05);但经色甘酸钠治疗后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色甘酸钠可能通过稳定肥大细胞抑制其脱颗粒,减少TNF-α、类胰蛋白酶的释放,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
|
|
稳定沉默水通道蛋白5基因对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影响
收藏
辛廖冰, 江秀秀, 叶小磊, 吴瑞瑾, 徐开红, 马俊彦, 林俊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3): 285-29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5.05.08
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AQP)5基因对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影响。方法:构建可靶向沉默AQP5基因的质粒,在293T细胞中包装形成病毒颗粒后,感染原代培养的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分别通过逆转录PCR及蛋白质印迹法鉴定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中AQP5 mRNA和蛋白表达。MTT法测定细胞增殖;Transwell技术检测细胞的体外迁移能力;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丝氨酸/苏氨酸蛋白酶(AKT)活化情况。构建裸鼠腹腔内子宫内膜异位症体内模型,考察阴性对照组和AQP5沉默组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在裸鼠腹腔内瘤体生长情况及腹膜转移情况。结果:体外实验结果显示,AQP5沉默后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的增殖能力在第7天时明显抑制(P<0.05);AQP5沉默组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磷酸化(p-AKT)表达减少,而AKT表达无改变,p-AKT/AKT减少(P<0.05);AQP5沉默组比阴性对照组迁移细胞数减少(P<0.05)。体内实验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比较,AQP5沉默组瘤体结节数相对较少,体积较小,其中腹膜瘤体结节数少于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AQP5基因沉默可抑制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的增殖及迁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AKT活化有关。
|
|
淫羊藿苷促进胶原水凝胶三维立体培养成骨细胞的成熟分化
收藏
谢艳芳, 王鸣刚, 陈克明, 石文贵, 周建, 高玉海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3): 301-30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5.05.10
目的:研究淫羊藿苷对胶原水凝胶三维立体培养的新生大鼠颅骨成骨细胞(ROB)分化和成熟的影响。方法:取新生SD 大鼠颅骨,酶消化法培养ROB,将传代1次的ROB包埋于2 mg/mL的Ⅰ型鼠尾胶原中进行三维立体培养,48 h后进行双乙酸荧光素/碘化丙啶(FDA/PI)细胞染色、苏木素-伊红(HE)染色,并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生长状态。分别采用终浓度为1×10-4、1×10-5、1×10-6和1×10-7 mol/L的淫羊藿苷进行干预,培养3、6、9 d后分别检测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筛选最佳药物浓度;以最佳浓度淫羊藿苷干预三维凝胶中的ROB 12、24、36、48 h后,用实时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Osterix mRNA及其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胶原水凝胶三维立体培养的ROB 采用FDA/PI染色、HE染色以及扫描电镜结构显示,ROB在胶原水凝胶中分布均匀,生长状态良好。终浓度为1×10-5、1×10-6、1×10-7 mol/L的淫羊藿苷可显著提高三维凝胶中ROB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其中以1×10-6 mol/L 浓度淫羊藿苷干预后ROB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1×10-6 mol/L 淫羊藿苷能显著提高BMP-2、RUNX-2、Osterix 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结论:淫羊藿苷可显著促进三维立体培养的ROB成骨性相关因子的表达,提示淫羊藿苷对胶原水凝胶三维立体培养的ROB具有较强的促骨形成活性。
|
|
应用大鼠血清建立体外软骨细胞退变模型
收藏
王小军, 张浩, 詹红生, 丁道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3): 308-31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5.05.11
目的:应用大鼠血清建立大鼠体外软骨细胞退变模型。方法:取出生24 h SD大鼠关节处软骨,Ⅱ型胶原酶多次消化后获得原代软骨细胞,取原代细胞进行实验。软骨细胞分别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对照组)、含50 ng/mL 白细胞介素(IL)-1β+10%胎牛血清的DMEM(IL-1β组)、含2.5%大鼠血清的DMEM(2.5%血清组)及含5.0%大鼠血清的DMEM(5.0%血清组)中培养。培养24 h后,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和Ⅱ型胶原及MMP-13的表达,实时定量PCR检测退变相关基因ADAMTS5、MMP-9、Aggrecan和SOX-9的表达。结果:两血清组和IL-1β组的软骨形态均由原来的多角形变成长梭形,且两血清组和IL-1β组均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下调转录因子SOX-9和上调基质降解酶MMP-13、MMP-9、ADAMTS5的表达。结论:大鼠血清具有促进软骨退变的作用,可用于建立体外软骨退变模型。
|
|
不同波形低频率电刺激对小鼠海马电点燃癫痫的作用比较
收藏
陶安风, 许正浩, 吴承昊, 汪仪, 侯伟伟, 张世红, 陈忠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3): 315-32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5.05.12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脉冲波形的低频率电刺激对海马电点燃癫痫模型小鼠的作用差异。方法:采用电点燃刺激法建立小鼠癫痫模型,观察正弦波、单相方波、双相方波低频率电刺激对模型小鼠癫痫行为发作及后放电持续时间的影响,并比较不同时间点给予正弦波低频率电刺激的抗癫痫作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正弦波低频率电刺激30 s 能降低小鼠海马电点燃癫痫发作等级(2.85 ± 0.27 vs 4.75 ±0.12,P<0.05)、减少大发作概率(53.6% vs 96.5%,P< 0.01)和缩短后放电持续时间[(16.22 ± 1.69)s vs (30.29 ± 1.12)s,P<0.01],而单相方波和双相方波低频率电刺激30 s没有明显的抗癫痫作用。常用的单相方波低频率电刺激15 min能降低小鼠海马电点燃发作等级(3.58 ± 0.16,P<0.05)、减少大发作概率(66.7%,P<0.01);但对海马后放电持续时间及大发作持续时间无影响(均P>0.05)。此外,电点燃刺激前预先给予或结束后3 s内给予正弦波低频率电刺激具有明显的抗癫痫作用(P<0.05或P<0.01),而电点燃刺激结束10 s给予正弦波低频率电刺激则无上述抗癫痫作用。结论:低频率电刺激抗癫痫作用受波形参数的影响,其中正弦波低频率电刺激能有效抑制小鼠海马电点燃癫痫的发作。
|
|
骨巨细胞瘤组织S100A8和S100A9表达及与肿瘤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性分析
收藏
廖金生, 丁晓毅, 许顺良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3): 329-33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5.05.14
目的:检测骨巨细胞瘤患者肿瘤组织中S100A8、S100A9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及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诊治的43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集骨巨细胞瘤新鲜组织和6例正常成人股骨的骨髓组织,运用半定量逆转录PCR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S100A8、S100A9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与不同肿瘤影像学表现如CT检查显示的骨质破坏程度,MRI检查显示的实性成分比例及周边水肿程度等关系。结果:43份骨巨细胞瘤组织中有40份表达S100A8、S100A9 mRNA及其蛋白,与正常骨髓组织比较,骨巨细胞瘤组织S100A8、S100A9 mRNA及其蛋白表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影像学不同实质成分比例的骨巨细胞瘤患者S100A8蛋白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骨质破坏程度的骨巨细胞瘤患者S100A9蛋白表达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巨细胞瘤组织中S100A8和S100A9表达增加,并与骨巨细胞瘤骨质破坏程度及实性成分比例、水肿程度具有一定相关性,S100A8、S100A9可能参与骨巨细胞瘤的发生发展。
|
|
成人Silver-Russell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收藏
卢佩颖, 谷卫, 庞晓虹, 单鹏飞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3): 335-33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5.05.15
Silver-Russell 综合征是罕见遗传性疾病,临床表现异质性大,故诊断困难。1例成人女性Silver-Russell 综合征患者,以身材矮小、肢体不对称伴右侧肥胖、第五手指弯斜和髋关节脱位为主要临床表现,染色体检测提示(46,XX)。患者10岁时曾行右下肢延长手术。入院时肢体不对称伴右侧肥胖影响肢体功能,入院后行右侧臀部和大腿整形术,术后运动功能好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