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1期 刊出日期:2015-01-25 上一期    下一期
埃博拉病毒病
埃博拉病毒病的发病机制   收藏
李兰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1): 1-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5.01.001
摘要( 263 )   HTML (   PDF(1376KB)( 805 )

埃博拉病毒的蛋白质颗粒由七种蛋白质组成,病毒的蛋白质颗粒以及病毒感染产生的炎症性分子可以破坏多种类型的人体组织,同时埃博拉病毒通过胆固醇转运的NPC-1受体进入人体的细胞,并大量繁殖.埃博拉病毒感染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细胞、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肝细胞、肾上腺皮质细胞和多种表皮细胞,并在这些细胞内复制.淋巴结、脾和胸腺淋巴组织是埃博拉病毒病患者病变最严重的部位,虽然淋巴细胞本身并不会被埃博拉病毒感染,但是,这些淋巴组织中的淋巴细胞却大量地发生凋亡或者坏死.内皮细胞是埃博拉病毒损伤的重要靶细胞,一般认为,病毒的糖蛋白可以导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从而损伤内皮细胞的结构,这是埃博拉病毒病患者出血的主要原因.埃博拉病毒感染可以诱导机体产生多种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因子.但是,这些病毒诱导产生的炎症介质实际上会导致免疫功能失调而促进病情的恶化.同时,在病毒感染过程中机体产生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细胞,这些细胞可能具有抗病毒作用,但人们对于这种保护性的T 细胞免疫功能还知之甚少.

指南与实践
中国胃癌诊治关键在于提高早期诊断率   收藏
邹文斌, 杨帆, 李兆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1): 9-1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5.01.002
摘要( 105 )   HTML (   PDF(1808KB)( 500 )

我国是胃癌大国,胃癌早期诊断率低(<10%),在胃癌高危人群中进行筛查和内镜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改变我国胃癌诊治现状的高效可行途径.为此,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等制定了《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本文对该共识意见中我国胃癌诊治现状、病因、高危人群以及如何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做了解读,并综述了近几年血清学检查和内镜技术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该共识认为,采用非侵入性诊断方法筛选出胃癌高风险人群,继而进行有目的的内镜下精查是较为可行且高效的诊断策略.

专题报道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小鼠角膜碱烧伤的治疗作用   收藏
吴联群, 卢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1): 15-2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5.01.003
摘要( 69 )   HTML (   PDF(4002KB)( 416 )

目的:研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角膜碱烧伤的治疗作用. 方法:制作C57BL/6J小鼠角膜碱烧伤模型,实验分为EGCG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分别给予腹腔注射EGCG溶液或者等量PBS,裂隙灯显微镜和组织病理学观察和评价小鼠角膜上皮修复、新生血管生长以及炎症反应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髓过氧化物酶定量测定评价中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 结果:EGCG组小鼠角膜上皮修复速率显著大于PBS组,碱烧伤后第1、3、7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EGCG组和PBS组小鼠均见新生血管生长,在碱烧伤后第3、7、14天EGCG组新生血管评分和角膜切片中新生血管数量均显著低于PBS组,EGCG组的VEGF蛋白表达量在碱烧伤后第3、7天显著低于PBS组,EGCG组VEGFmRNA表达量在碱烧伤后第1、3、7天均低于PB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碱烧伤后第7、14天EGCG组的炎症指数低于PBS组,第3、7、14天EGCG组角膜组织切片中中性粒细胞浸润数量和髓过氧化物酶检测值均低于PB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 结论:腹腔注射EGCG可有效促进碱烧伤后小鼠角膜上皮修复,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和炎症细胞浸润.

葡萄籽原花青素对氯化钴诱导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5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收藏
林卡娜, 林美丽, 魏尔清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1): 24-2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5.01.004
摘要( 103 )   HTML (   PDF(1827KB)( 552 )

目的:探讨体外葡萄籽原花青素对氯化钴致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5缺氧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氯化钴(400 μmol/L)诱导RGC-5细胞化学缺氧损伤,观察葡萄籽原花青素(40 μg/mL)对缺氧的抗损伤作用.以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情况;以H2DCFDA荧光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的变化;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Bcl-2、半胱酰胺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 9和caspase 3 mRNA水平.结果:与缺氧对照组比较,葡萄籽原花青素预处理可提高细胞存活率(P <0.001)、减少细胞凋亡(P <0.001),并减少细胞内的活性氧(P <0.001);葡萄籽原花青素还显著升高Bcl-2基因的表达(P <0.001),显著降低caspase 9和caspase 3基因的表达(P <0.001).结论:葡萄籽原花青素对氯化钴诱导的视网膜神经节RGC-5细胞缺氧损伤起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可能与细胞内活性氧减少、Bcl-2基因表达上调及casepase 9和casepase 3基因表达下调有关.

丹皮酚抑制帕金森病模型细胞凋亡的作用   收藏
王浩, 耿赵铭, 胡智伟, 王舒燕, 赵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1): 30-3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5.01.005
摘要( 75 )   HTML (   PDF(2362KB)( 399 )

目的:观察丹皮酚对帕金森病模型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1-甲基-4-苯基吡啶(MPP+)处理具有多巴胺能神经元特性的PC12细胞建立帕金森病体外模型,并分为正常对照组、空白对照组、1 μmol/L丹皮酚组、3 μmol/L丹皮酚组和9 μmol/L丹皮酚组.以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和乳酸脱氢酶法检测细胞损伤,以赫斯特荧光染剂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以二氯二氢荧光素-乙酰乙酸酯法检测细胞活性氧生成,以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空白对照组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乳酸脱氢酶漏出率升高,凋亡细胞增多,活性氧生成增加,凋亡相关分子caspase-3活性上调、Bax/Bcl-2比值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浓度丹皮酚预处理后细胞存活率显著升高,乳酸脱氢酶漏出率降低,凋亡细胞减少,并抑制活性氧生成,降低Bax/Bcl-2的比值及caspase-3蛋白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结论:丹皮酚能抑制帕金森病模型PC12细胞凋亡,其发挥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改善氧化应激、降低Bax/Bcl-2比值、抑制caspase-3活化有关.

甘草黄酮对红藻氨酸致痫小鼠的抗癫痫作用研究   收藏
刘健翔, 刘福荣, 杨鑫杰, 王昱植, 陈丹娇, 谢强敏, 曾玲晖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1): 37-4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5.01.006
摘要( 48 )   HTML (   PDF(2427KB)( 248 )

目的:明确甘草黄酮对红藻氨酸致痫小鼠在急性痫性发作期和自发性癫痫发作期的作用,并从神经元再生和苔藓纤维发芽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雄性成年ICR小鼠经腹腔内单次注射红藻氨酸 25 mg/kg诱导急性痫性发作,在红藻氨酸致痫前7 d(预防性给药)或致痫后24 h始(治疗性给药)给予小鼠甘草黄酮混合物灌胃(每天1次,连续7 d).观察急性痫性发作的潜伏期、发作程度及持续时间;模型小鼠第2天起采用录像监控自发性癫痫的发作,一共6周;BrdU免疫组织化学和Timm染色分别检测神经元再生和苔藓纤维发芽.结果:预防性甘草黄酮低中高剂量给药对模型小鼠急性痫性发作的潜伏期、发作程度和发作持续时间均无明显影响;而甘草黄酮预防性用药和治疗性用药从造模后第三周起均能减少模型小鼠自发性癫痫发作频率[(0.58±0.15) 次/d 和 (0.38±0.38) 次/d与 (1.23±0.23) 次/d, P <0.05)].同时,甘草黄酮预防性和治疗性用药均能减少模型小鼠脑组织神经元再生(15.6±2.6和17.1±3.1与28.9±3.5, P <0.05)和苔藓纤维发芽(1.33±0.31和1.56±0.42与3.0±0.37, P <0.05).结论:甘草黄酮对癫痫急性发作无影响,但对自发性癫痫形成具有一定防治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减少神经元再生和苔藓纤维发芽有关.

禹州漏芦总黄酮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治疗机制研究   收藏
缪成贵, 周国梁, 秦梅颂, 陈建中, 李成凤, 张兵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1): 43-4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5.01.007
摘要( 251 )   HTML (   PDF(1991KB)( 336 )

目的:研究禹州漏芦总黄酮(FELT)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病理机制的影响.方法:5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和FELT 50 mg/kg组、100 mg/kg组、150 mg/kg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采用完全弗氏佐剂于每只大鼠右后足趾皮内注射0.1 mL致炎的方法制备,正常对照组大鼠右后足趾皮内注射0.1 mL磷酸盐缓冲液.采用大鼠关节炎评分法和足爪肿胀评分法评价FELT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采用实时定量PCR分别检测FELT灌胃治疗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中纤维连接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 mRNA表达的影响,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中促凋亡基因Bcl-2相关X蛋白(Bax)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 3)、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的影响.结果: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经FELT 50 、100、150 mg/kg 3个剂量灌胃治疗后,其关节炎评分和足爪肿胀评分较空白对照组均显著减少(均P <0.05).空白对照组和FELT 50、100、150 mg/kg 3个剂量组关节滑膜组织中纤维连接蛋白平均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53和1.80、1.76、1.67(均P <0.05);基质金属蛋白酶3平均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67和1.69、1.46、1.45(均P <0.05);FLS中Bax平均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0和0.56、0.58、0.60(均P <0.05),caspase 3平均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9和0.54、0.56、0.59(均P <0.05),Bcl-2平均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04和2.20、2.08、2.08(均P <0.05).结论:FELT可以改善类风湿关节炎大鼠关节炎的严重程度,其机制可能与促进FLS凋亡、抑制滑膜组织异常增殖有关.

穿山龙醇提取物对高尿酸血症小鼠的治疗作用   收藏
单海丽, 单瑞平, 傅旭春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1): 49-5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5.01.008
摘要( 136 )   HTML (   PDF(1158KB)( 302 )

目的:研究穿山龙醇提取物对高尿酸血症小鼠的降血尿酸作用. 方法:分别用次黄嘌呤灌胃同时皮下注射氧嗪酸钾(模型A)和皮下注射尿酸(模型B)的方法建立两种小鼠高尿酸血症模型,并用穿山龙醇提取物干预两种模型,评估其降尿酸的效果.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尿酸含量. 结果:对于次黄嘌呤和氧嗪酸钾诱导的小鼠高尿酸血症模型,模型A组、空白对照组和穿山龙醇提取物组的血尿酸水平分别为(40.03±27.24)、(4.08±1.47)和(18.10±8.87)g/mL,穿山龙醇提取物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于尿酸诱导的小鼠高尿酸血症模型,模型B组、空白对照组和穿山龙醇提取物组的血尿酸水平分别为(18.57±3.83)、(4.29±2.36)和(15.36±2.71)g/mL,穿山龙醇提取物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上述两种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穿山龙醇提取物组均有显著的降血尿酸作用.

原著
不同严重程度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收藏
严晓波, 张圣, 严慎强, 楼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1): 54-6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5.01.009
摘要( 61 )   HTML (   PDF(1125KB)( 300 )

目的:观察不同严重程度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远期预后和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因AIS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的资料,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将患者分为轻度(≤8分)、中度(9~15分)、重度(≥16分)三组,分别观察影响患者溶栓后的预后(3月时改良Rankin评分 ≤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及发生出血转化的因素.结果:共365例患者纳入分析:轻度134例、中度121例、重度110例.轻度AIS患者中,年龄[OR=0.937,95%可信区间(CI): 0.898~0.978;P=0.003]、基线NIHSS(OR=0.732,95%CI: 0.564~0.950;P=0.019)、发病至治疗时间在270 min内(OR=4.109,95%CI: 1.441~11.719;P=0.008)是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而基线血糖(OR=1.326,95%CI: 1.009~1.743;P=0.043)是发生脑实质出血型出血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中度AIS患者中,年龄(OR=0.954,95%CI: 0.924~0.984;P=0.003)、基线NIHSS(OR=0.760,95%CI: 0.619~0.933;P=0.009)是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而心房颤动(OR=3.307,95%CI: 1.140~9.596;P=0.028)、收缩压(OR=0.967,95%CI: 0.943~0.991;P=0.008)是发生出血性梗死型出血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心房颤动(OR=36.972,95%CI: 1.770~772.462;P=0.02)是发生脑实质出血型出血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重度AIS患者中,基线NIHSS(OR=0.808,95%CI: 0.677~0.963;P=0.018)是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未发现发生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对于不同严重程度的AIS患者,影响静脉溶栓后远期预后及发生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发病至治疗时间在270 min内是轻度AIS患者静脉溶栓后3个月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心房颤动是中度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

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营养代谢相关指标的变化   收藏
洪庆, 张力三, 陈寅, 何旭东, 胡兴越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1): 61-6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5.01.010
摘要( 94 )   HTML (   PDF(1120KB)( 495 )

目的:研究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营养代谢的变化及与卒中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发病48 h内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50例.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入院时卒中严重程度.入院第1天、第7天和第14天分别检查患者营养相关物理指标包括体质量、体质量指数、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围和上臂肌围及实验室指标包括血清前白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补体C3和皮质醇水平.营养代谢紊乱严重程度用入院第7天与入院第1天营养代谢生化指标测定值的差值表示.所有患者在病程6个月时进行回访,以改良的Rankin评分量表评估卒中患者预后情况.结果:入院后患者的物理指标包括体质量、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围和上臂肌围无明显变化.入院第7天患者血清前白蛋白(198.8 mg/L±20.3 mg/L)和补体C3(0.6 g/L±0.1 g/L)较入院第1天(分别为286.7 mg/L±23.8 mg/L和1.0 g/L±0.1 g/L)明显下降(P <0.05),超敏C反应蛋白(24.1 mg/L±5.2 mg/L)和皮质醇(495.2 nmol/L±39.5 nmol/L)较入院第1天(分别为5.1 mg/L±1.2 mg/L和396.4 mol/L±41.3 mol/L)明显上升(P <0.05).入院第14天超敏C反应蛋白(13.2 mg/L±4.5 mg/L)和皮质醇(463.4 nmol/L±32.1 nmol/L)仍明显高于入院第1天(P <0.05),但较入院第7天有所下降,前白蛋白(259.2 mg/L±22.8 mg/L)和补体C3(0.8 g/L±0.2 g/L)与入院第1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NIHSS分值及改良Rankin评分值均与营养代谢紊乱程度有关(P <0.05).结论: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存在明显营养代谢紊乱,其严重程度与入院时卒中严重程度及预后均相关.

抑制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功能对星形胶质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收藏
童旭辉, 谷昱琛, 焦浩, 于丽, 董淑英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1): 67-7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5.01.011
摘要( 56 )   HTML (   PDF(2239KB)( 188 )

目的:研究抑制细胞缝隙连接通讯功能对星形胶质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的新生SD大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及细胞缝隙连接抑制剂18-α-甘草次酸和油酸酰胺组.荧光示踪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的缝隙连接通讯功能;MTT法检测抑制缝隙连接通讯功能对缺氧/复氧损伤星形胶质细胞存活率的影响;Annexin V/碘化丙啶双染流式细胞术及Hoechst 33258 荧光染色法检测抑制缝隙连接通讯功能对缺氧/复氧损伤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空白对照组星形胶质细胞缝隙连接通讯功能明显增强(P <0.01),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 <0.01),细胞凋亡明显增加(P <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8-α-甘草次酸及油酸酰胺可显著降低星形胶质细胞缝隙连接通讯功能(均P <0.01),减轻缺氧/复氧损伤引起的星形胶质细胞存活率的降低(均P <0.01),且可减少缺氧/复氧损伤引起的星形胶质细胞凋亡(均P <0.01).结论:抑制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功能对星形胶质细胞缺氧/复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生物补片应用于腹腔镜抗反流手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观察   收藏
吕杰敏, 黄迪宇, 林辉, 王先法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1): 74-7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5.01.012
摘要( 94 )   HTML (   PDF(2386KB)( 324 )

目的:评价生物补片应用于腹腔镜抗反流手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方法:回顾2012年12月至2014年4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普外科收治的20例有典型临床症状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接受腹腔镜食管裂孔修补加360°胃底折叠术,使用4层猪小肠黏膜下层基质补片进行食管裂孔加强修补.结果:20例患者的腹腔镜手术均成功,未发生术中并发症.术后症状均消失,随访3~18个月未复发,有6例患者出现吞咽困难,其中5例经保守治疗好转,1例接受食管下端扩张术.结论:腹腔镜抗反流手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时,使用4层猪小肠黏膜下层基质补片进行食管裂孔加强修补的效果令人满意.

自制简易单孔器行单孔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   收藏
陈其龙, 严加费, 吴迪, 蔡小燕, 潘宇, 金巍巍, 朱一平, 牟一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1): 79-8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5.01.013
摘要( 90 )   HTML (   PDF(3288KB)( 224 )

目的:探讨采用自制简易单孔器行单孔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SILS-TEP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病例来自2013年2~4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普外科。采用一次性切口牵开固定器、无菌手套和普通腹腔镜套管制成简易单孔器,使用常规腹腔镜器械对7例腹股沟疝患者行SILS-TEP术,总结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全部7例(9侧)腹股沟疝患者均行SILS-TEP术成功,中位手术时间90.0(70~125)min,中位出血量10.0(5.0~20.0)mL,中位住院天数2.0(2.0~4.0)d,术后患者疼痛轻微,无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3个月切口愈合佳,均无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自制简易单孔器行SILS-TEP术初步经验显示安全可行,该方法能简化单孔手术器械,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易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围绝经期妇女促卵泡激素水平与总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的相关性分析   收藏
王冰, 陈琰, 宋阳, 王恩圣, 郑丹, 曲凡, 周坚红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1): 85-8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5.01.014
摘要( 51 )   HTML (   PDF(1098KB)( 222 )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血清中促卵泡激素(FSH)水平与骨代谢指标总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1N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2年1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就诊的围绝经期妇女274例,年龄33~60岁.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妇女血清FSH和TP1NP水平,并应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围绝经期妇女的年龄、FSH及TP1NP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274例围绝经期妇女的TP1NP平均水平为(48.99±20.31)ng/mL,且FSH水平与TP1NP水平呈正相关(r=0.159,P=0.009).在40~50岁妇女中,FSH水平<40 mIU/mL者的TP1NP水平低于FSH >40 mIU/mL者[(35.05±18.11)ng/mL与(51.33±24.67)ng/mL; t=-2.954, P=0.004];而在小于40岁和51~60岁妇女中,不同FSH水平下TP1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63, P=0.950;t=1.177, P=0.242).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变量标准化偏回归系数为0.047(P=0.448),而FSH变量标准化偏回归系数为0.146(P=0.019),可见FSH水平比年龄变量对TP1NP的影响更大.结论:围绝经期妇女TP1NP水平与FSH呈现一定相关性,尤其是对于40~50岁的妇女,高FSH可能是引起绝经后骨质疏松的重要因素.

咬合重建修复对咬合关系丧失患者脑血流和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收藏
陆小慧, 谢广平, 顾新华, 卢东民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1): 90-9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5.01.015
摘要( 49 )   HTML (   PDF(1145KB)( 218 )

目的:通过检测咬合关系丧失患者在咬合重建修复后不同时间点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和脑组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探讨咬合重建修复治疗对脑组织氧供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3年10月在湖州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接受治疗的咬合关系丧失患者33例,行咬合重建修复治疗后,应用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诊断仪和近红外线光谱仪分别检测患者进行义齿修复前和修复后3、6、12个月在平静和咀嚼运动状态下的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期末峰流速(vd)、平均峰流速(vm)值和脑组织血氧饱和度(rScO2).结果:平静状态下,咬合重建修复后3个月vm即加快,6个月后vSvd也加快(P <0.05),而rScO2则在治疗后12个月才增加.在咀嚼运动状态下,咬合重建修复后3个月,vSvm和rScO2均增加;治疗后6个月,vd也增加(P <0.05).结论:咬合重建修复治疗可以提高咬合关系丧失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和脑组织血氧饱和度,对改善脑氧供应和脑功能有促进作用.

综述
基质金属蛋白酶影响中枢轴突再生的研究进展   收藏
李雨颖, 丁悦敏, 张雄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1): 95-10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5.01.016
摘要( 201 )   HTML (   PDF(1101KB)( 390 )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锌离子依赖的蛋白水解酶,它不仅能降解和重塑细胞外基质而且能调节基质依附的受体和分子活性,从而改变细胞外环境,影响中枢神经损伤后的轴突再生.本文以脊髓损伤为例,分别从炎症反应、神经元的生存、细胞外分子、胶质疤痕与轴突再髓鞘化等方面阐述了MMPs对轴突再生的影响,希望加强对MMPs的认识,从而促进其应用.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收藏
金文媛, 赵正言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1): 101-10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5.01.017
摘要( 66 )   HTML (   PDF(1118KB)( 278 )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与代谢综合征(MS)关系密切。LDLR的表达量、反馈调节水平和降解水平的变化,LDLR缺陷对血脂水平的影响,LDLR在胰岛β细胞损伤和胆固醇稳态失调中的作用,LDLR基因核转录因子的表达以及基因片段的多态性等均与MS特定组分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近年来,多个与LDLR及MS相关的靶点和干预机制得到了广泛研究。了解LDLR与MS的相关性,对MS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LDLR与MS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会议亮点
生物电技术与肿瘤微创治疗研究进展——来自第11届国际生物电年会   收藏
陈新华, 张雪明, 殷胜勇, 郑树森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1): 108-11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5.01.018
摘要( 58 )   HTML (   PDF(1071KB)( 203 )
第19届亚太国际造血干细胞移植会议热点   收藏
韦洁平, 黄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1): 112-115.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5.01.019
摘要( 79 )   HTML (   PDF(1072KB)( 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