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0年, 第2期 刊出日期:2000-03-25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原著  综述 
原著
异位性皮炎患者循环T细胞激活表型和化学趋化功能研究   收藏
郑敏;蔡绥;孙国钧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0 (2): 49-5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0.02.001
摘要( 260 )     PDF(63KB)( 173 )

目的:为了明确异位性皮炎患者循环T细胞的体外细胞生物学功能,和阐明T细胞在异位性皮炎发病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运用48孔微型化学趋化装置,测定21例异位性皮炎患者与20例正常人的纯化T细胞对白细胞介素8(IL-8)的化学趋化反应,同时用单克隆抗体荧光免疫法在流式细胞仪上测定T细胞表面HLA-DA和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等激活表型,以及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8水平。结果:①异位性皮炎组患者的循环T细胞对IL-8的体外化学趋化反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②异位性皮炎组患者T细胞表面HLA-DR及IL-2R激活表型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③异位性皮炎患者血清IL-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异位性皮炎患者循环T细胞对IL-8的体外化学趋化功能明显受损,其原因可能与患者体内T细胞过度激活以及患者血清中IL-8水平过高有关。异位性皮炎患者循环T细胞的化学趋化功能异常可能参与该病的发病机制。

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收藏
朱莹;傅国胜;单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0 (2): 52-5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0.02.002
摘要( 285 )     PDF(77KB)( 175 )

目的:观察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在心肌缺血再灌注缺损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42只SD大鼠随机分为7组,建立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于再灌注前后不同时点取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用抗鼠ICAM-1单克隆抗体检测ICAM-1的表达,测定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①再灌注9 h后再灌注区ICAM-1表达上调;②心肌MDA含量再灌注1 h时达高峰;③心肌NO含量进行性下降。结论:心肌缺血再灌注区ICAM-1表达上调出现于再灌注晚期,可能与延迟性再灌注损伤有关。

43例中国人非综合征性听力减退患者的GJB2基因编码区的突变分析   收藏
郑文波;罗建红;郦云;瞿国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0 (2): 55-5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0.02.003
摘要( 321 )     PDF(141KB)( 205 )

目的:分析43例中国人非综合征性听力减退(NSHI)患者的GJB2基因部分编码区的突变的情况。方法:采取浙江省杭州市聋哑学校和宁波市鄞县特殊教育学校的43例NSHI患者(分别来自43个独立家系)血样,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GJB2基因编码区1-234 bp片段,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法进行突变筛选。结果:43例NSHI患者中该片段PCR产物呈异常带型者有10例,且至少有3种不同的异常式样。结论:中国人NSHI患者也存在GJB2基因的突变。

多普勒超声评价大型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的类型   收藏
蒋国平;康曼丽;何瑾;夏呈森;朱卫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0 (2): 58-6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0.02.004
摘要( 345 )     PDF(154KB)( 168 )

目的:以多普勒超声评价大型室间隔缺损(VSD)肺动脉高压的类型。方法:多普勒超声测量36例大型VSD患者右室和左室射血前期、加速期和心输出量比值的比值(R PEP:AT:Qp/L PEP:AT:Qs),与高分流型和高肺阻型VSD心导管测量的肺循环和体循环阻力比值(PVR/SVR)相比较。结果:超声测量高分流型和高肺阻型VSD患者的R PEP:AT:Qp/L PEP:AT:Qs与心导管测量的PVR/SVR测值相接近,P>0.10。结论:超声测量的R PEP:AT:Qp/L PEP:AT:Qs能较为准确地估测PVR/SVR,评价高分流型和高肺阻型VSD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斑点免疫金渗滤试验检测淋球菌抗原的应用研究   收藏
沈建根;朱永良;董玉娥;程东庆;鲍建芳;邵传森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0 (2): 61-6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0.02.005
摘要( 268 )     PDF(109KB)( 200 )

目的:建立一种简易快速的斑点免疫金渗滤试验(DIGFA)用于检测淋球菌抗原。方法:用抗淋球菌单克隆抗体为包被抗体,以胶体金标记兔抗淋球菌IgG作探针,制成DIGFA反应盒。结果:该反应盒特异性强,与脑膜炎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无交叉反应,淋球菌抗原最低检出量为63.00ng/ml。经51例临床分离株测定,敏感性为98.04%,特异性100%。结论:检测淋球菌抗原的DIGFA是一种简易快速、敏感、特异的方法。

小儿体外循环手术围术期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测定   收藏
李建华;张泽伟;陈黎勤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0 (2): 63-6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0.02.006
摘要( 303 )     PDF(101KB)( 208 )

目的:探讨小儿体外循环(CPB)围术期血清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水平变化规律和升高原因及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夹心法酶联吸附试验(ELISA)法分别于手术前、转流后30 min、手术毕、术后2 h、12 h、24 h、48 h共7个时点测定33例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分别于术前,术中及术后2 h测定10例非体外循环普胸手术患儿及30例健康体检患儿ICAM-1水平。结果:CHD术前ICAM-1无变化;CPB术后ICAM-1水平较非CPB明显升高,P<0.005;血清ICAM-1值于CPB 30 min后开始上升,至24 h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48 h尚未降至术前水平;CPB时间≥90 min组ICAM-1显著升高,P<0.05。结论:小儿CPB心脏直视手术后血清ICAM-1升高明显,CPB时间是ICAM-1升高的主要原因,ICAM-1测定对预防及早期发现并发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肺炎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实验室检测   收藏
俞锡林;余钟声;汪天林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0 (2): 67-6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0.02.007
摘要( 333 )     PDF(75KB)( 195 )

目的:探讨肺炎患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方法: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676例肺炎患儿MP的感染,其中139例同时采用支原体培养进行检测,112例做间接血凝试验(IHA)。结果:PCR法对MP感染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培养法(P<0.01),双份血清IHA的检出率和PCR法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份血清IHA的检出率明显低于PCR法(P<0.01)。结论:PCR法是检测MP感染的简便有效的方法。PCR和IHA方法结合使用,可提高MP感染的检出率。

胃癌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酶hTRT表达的研究   收藏
徐萍;厉有名;王开明;王升启;郑晓飞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0 (2): 70-7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0.02.008
摘要( 308 )     PDF(113KB)( 204 )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酶hTRT表达在胃癌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分别采用TRAP银染法和RT-PCR法对胃粘膜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酶hTRT mRNA进行检测。结果:胃癌组织端粒酶阳性率为100%(8/8),胃癌前状态组织端粒酶阳性率为40%(4/10),浅表性胃炎均为阴性(0/9)。胃癌组织hTRT mRNA阳性率为85.7%(6/7),浅表性胃炎均为阴性(0/5)。结论:端粒酶激活参与胃癌的形成和发展,可能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胃粘膜端粒酶hTRT表达水平可能反映端粒酶存在和活化的程度。

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   收藏
陈正形;吴琼华;徐国红;顾晓民;李杭;凌志恒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0 (2): 73-75.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0.02.009
摘要( 307 )     PDF(76KB)( 189 )

目的:评估AF内固定对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患者。术前按Frankel分级评定损伤程度。根据经验选定椎弓根内固定的进钉点,行AF内固定。术后以上述分级方法再次对40例患者进行评定,并作X线、CT检查对AF疗效进行分析,术后平均随访15个月。结果:术前Frankel分级B~D级者均获1~2级的进步。全部病例无医源性神经根受损或断钉。X线随访示36例患者椎体序列恢复正常。有3例术后6个月后发生钉周脓肿形成。4例术后椎体前缘高度丢失。CT随访示椎管容积均恢复至正常的80%以上。结论:AF内固定有多重的矫正力,能间接复位受伤脊柱,恢复腰椎的生理前凸。与其他内固定方法相比较,AF系统具有疗效显著、操作简单、固定确切等优点。作者提出的进钉点操作容易、安全性高。

经皮球囊导管二尖瓣成形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的临床疗效   收藏
吴建淮;李小寒;游向东;陈丽华;朱晓英;单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0 (2): 76-7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0.02.010
摘要( 286 )     PDF(72KB)( 179 )

目的:评价经皮球囊导管二尖瓣成形术(PBMV)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M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Inoue法对336例风湿性MS患者行PBMV。结果:术后左房平均压由3.06±1.04kPa降至1.87±0.77 kPa,二尖瓣跨瓣压差由2.11±0.21 kPa降至0.8±0.08 kPa,二尖瓣口面积由0.96±0.32 cm2增至1.81±0.52 cm2(P均<0.05),患者症状、心功能显著改善。术中无死亡,术后48 h死亡l例(0.3%),死于低心排。心肌穿孔、心包填塞7例(2%),中度二尖瓣返流6例(1.7%),医源性房间隔缺损7例(2%)和脑梗塞2例(0.5%)。10例再狭窄患者再次行PBMV成功。结论:PBMV治疗风湿性MS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胼胝体动静脉畸形的显微手术   收藏
张建民;陈高;祝向东;刘伟国;甘海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0 (2): 79-8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0.02.011
摘要( 334 )     PDF(76KB)( 222 )

目的:总结胼胝体动静脉畸形(AVM)的显微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990年1月至1998年12月治疗8例胼胝体AVM的结果。结果:7例行显微手术切除,其中1例行术中AVM栓塞加手术切除。全切5例,次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1例拒绝手术,半年后死于再出血。随访5例,平均随访26月,均恢复良好。结论:胼胝体AVM一经诊断明确,应积极行显微手术切除。对难以全切者可行栓塞治疗或栓塞后切除。对深部术后部分残留者,再辅以γ刀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肠内营养和胃镜下经皮胃造瘘术   收藏
李强;朱先理;甘海鹏;高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0 (2): 82-8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0.02.012
摘要( 275 )     PDF(50KB)( 171 )

目的:介绍胃镜下经皮胃造瘘术(PEG)维持重症颅脑外伤患者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7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无法经口进食而需要肠道内营养者,行胃镜下经皮胃造瘘术。结果:经造瘘管饲后,患者的营养状态明显改善。因原发疾病加重死亡3例。2例出现造瘘局部感染,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需要长期营养支持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该方法是一种手术简捷、创伤小、护理简便、管饲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有效且经济的方法。

一阶导数光谱法测定咪康唑甘油的含量   收藏
张叶萍;周淑青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0 (2): 84-85.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0.02.013
摘要( 313 )     PDF(41KB)( 164 )

目的:建立测定咪康唑甘油中咪康唑含量的方法。方法:以一阶导数光谱的谷一零位值法测定咪康唑含量,测定波长λ谷=233 nm。结果:平均回收率为100.8±1.87,线性范围12~41μg/ml,相关系数r=0.9998。结论:一阶导数光谱法测定咪康唑甘油含量,方法简便、快速准确。

小儿美克耳憩室并发症的诊治   收藏
刘伟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0 (2): 86-8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0.02.014
摘要( 262 )     PDF(43KB)( 140 )

目的:探讨小儿美克耳憩室并发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49例小儿美克耳憩室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9例患儿术前确诊的仅4例。行憩室切除23例,肠切除肠吻合术26例。术后除1例发生肠瘘再次手术外,无其他并发症。结论:本病术前不易确诊,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的病例可经99mTC同位素扫描确诊;小儿急腹症手术应检查末段回肠100 cm,以免漏诊。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病变憩室或肠切除肠吻合。

综述
肥胖基因与肥胖   收藏
张君飞;朱寿民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0 (2): 88-9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0.02.015
摘要( 263 )     PDF(104KB)( 222 )

正当肥胖不仅在西方国家而且也在发展中国家广泛流行之际,90年代的一个重大科学成果是:人们认识了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Leptin(源自Lepto,意为“细小”、“瘦的”),故命名为“瘦蛋白”。它是肥胖基因(ob基因)的表达产物,在调节机体能量平衡及脂肪贮存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1 ob基因的结构 1994年,Zhang等[1]首次从先天性肥胖C57Bl/6J ob/ob小鼠第6染色体上发现ob基因,并将其克隆。克隆的ob基因全长2.9kb,其开放读框为501 bp,编码脂肪组织特异性4.5k

中枢神经系统α-氨基-3-羧基-5-甲基异 唑-4-丙酸/红藻氨酸受体的研究进展   收藏
耿昱;陈怀红;丁德云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0 (2): 92-9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0.02.016
摘要( 299 )     PDF(146KB)( 171 )

在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包括α-氨基-3-羧基-5-甲基异 唑-4-丙酸(AMPA)、红藻氨酸(KA)和N-甲基-D-门冬氨酸(NMDA)三种受体,前两种又称非NMDA受体。有关AMPA受体不同于KA受体的最早依据是:脊髓初级传入C类纤维能被KA,却不能被使君子酸(QA)去极化。由于缺乏选择性拮抗剂,迄今尚不能确切区分天然的AMPA、KA受体,但其各自不同的分子生物学和药理学特性已逐步被阐明。 1 AMPA/KA受体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自从Hollmann等采用功能表达克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