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4年, 第3期 刊出日期:2004-05-25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述评  专题报道  原著  经验交流  综述 
述评
组胺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收藏
陈忠,胡薇薇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3): 185-18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4.03.001
摘要( 319 )     PDF(144KB)( 396 )

组胺是炎症介质,也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脑内组胺参与了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癫痫、帕金森病以及脑缺血性疾病.深入研究组胺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内在关系,研究和开发组胺类药物,将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开拓新的方向.

专题报道
组胺对N-甲基-D-天门冬氨酸诱发的神经元损伤的改善作用   收藏
戴海斌,陈忠,黄育文,葛求富,张仲苗,魏尔清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3): 189-19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4.03.002
摘要( 301 )     PDF(161KB)( 273 )

目的:在细胞水平探讨组胺对N-甲基-D-天门冬氨酸 (NMDA) 诱发的神经元损伤的改善作用及初步机制.方法:采用原代新生大鼠皮层培养的方法,以形态学和二苯基四氮唑溴盐染色为指标观察神经元的损伤和药物的改善作用.结果:组胺在10-4、10-6、10-7、10-8 mol/L浓度时能显著改善NMDA 50 μmol/L作用3 h引起的神经元死亡,并在10-4和10-7 mol/L浓度时分别呈现保护双峰.组胺10-7 mol/L的改善作用只被组胺H2受体西米替丁逆转,而组胺10-4 mol/L的改善作用只被H1受体吡拉明逆转.结论:组胺能减弱NMDA诱发的神经元兴奋性死亡,其保护作用在低浓度时可能与H2受体有关,在高浓度时可能与H1受体有关.

大鼠全脑缺血后脑内肥大细胞的变化   收藏
胡薇薇,陈忠,徐莉莎,杜先锋,徐承富,魏尔清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3): 193-19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4.03.003
摘要( 301 )     PDF(187KB)( 233 )

目的:研究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内肥大细胞的变化.方法:采用大鼠4血管结扎法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模型,在手术不同时间后予以心脏灌流、取脑、冰冻切片、甲苯胺兰染色,观察肥大细胞的形态并记数.结果:肥大细胞主要位于丘脑.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1 h、7 d,丘脑内肥大细胞数量出现2次明显的下降,而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比例出现2次明显增加.结论:脑内肥大细胞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出现明显的脱颗粒,其可能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

内氨酰组氨酸对脑内组胺含量以及癫痫行为的影响   收藏
胡薇薇,陈忠,徐莉莎,金春雷,樱井映子,谷内一彦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3): 197-20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4.03.004
摘要( 253 )     PDF(152KB)( 290 )

目的:研究内氨酰组氨酸对脑内组胺以及大鼠癫痫行为的作用.方法:大鼠隔日腹腔注射亚惊厥剂量的戊四唑(PTZ,35 mg/kg) 诱发化学点燃癫痫.利用HPLC法和化学荧光法测定脑内组胺和单胺类物质的含量.结果:给予大鼠低组胺食物2周后,其大脑皮层和下丘脑内组胺含量明显减少,同时其PTZ癫痫的形成显著加快.内氨酰组氨酸可以逆转服用低组胺食物2周诱发的组胺下降以及减慢PTZ癫痫的诱发.无论是低组胺组还是喂于内氨酰组氨酸食物组都不影响大鼠大脑皮层和下丘脑内的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含量以及多巴胺的代谢.结论:食物中的内氨酰组氨酸可影响大鼠脑内组胺神经系统并进一步调节癫痫等行为.

脑内组胺对戊四唑慢性癫痫形成过程的作用机制   收藏
张力三,沈海清,金春雷,胡薇薇,赵孟辉,陈忠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3): 201-20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4.03.005
摘要( 297 )     PDF(161KB)( 319 )

目的:探讨组胺对戊四唑诱发慢性癫痫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隔日腹腔注射亚惊厥剂量的戊四唑(35 mg/kg)诱发化学点燃癫痫.观察每次戊四唑注射后30 min内的癫痫发作行为变化.结果:腹腔内注射组氨酸或侧脑室内注射clobenpropit都能剂量依赖性地延缓癫痫的形成,表现为延长肌性痉挛、阵挛性癫痫全身性发作的反应潜伏时间及抑制癫痫发作的级别.H3受体激动剂immepip和组氨酸脱羧酶抑制剂α-氟甲基组氨酸剂量依赖性地抑制clobenpropit的抗癫痫作用.结论:脑内组胺在对抗阵挛性癫痫发作中起较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与H3受体相关.

慢性癫痫对大鼠空间记忆再生能力的影响   收藏
张力三,金春雷,李青,孙永诚,陈忠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3): 205-20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4.03.006
摘要( 218 )     PDF(147KB)( 252 )

目的:探讨慢性癫痫对大鼠空间记忆再生能力的影响,检测组胺前体物质组氨酸和胆碱酯酶抑制剂TAK-147对癫痫诱发记忆障碍的作用.方法:大鼠在放射状八臂(四臂放食物)迷宫训练成功后,隔日腹腔注射亚惊厥剂量(35 mg/kg)的戊四唑,直至完全点燃.完全点燃后在同一迷宫中测记忆的再现过程.结果:完全点燃后第1 d至第18 d,大鼠在放射状迷宫中的错误次数较对照组明显上升,且维持在一相对平衡的状态,31 d后与对照组一致.TAK-147剂量依赖性地改善了癫痫诱发的空间记忆再现障碍,包括参考记忆和工作记忆.组氨酸剂量依赖性地改善参考记忆,不影响工作记忆.结论:戊四唑点燃癫痫可导致大鼠空间记忆再生能力下降,可能与癫痫造成的胆碱能神经和组胺能神经活性降低有关.

第一代和第二代组胺H1受体拮抗剂对大鼠戊四唑点燃癫痫形成过程的作用比较   收藏
金春雷,陈忠,张力三,郭谊,张柳燕,谷内一彦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3): 209-21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4.03.007
摘要( 231 )     PDF(153KB)( 222 )

目的:比较第一代组胺H1受体拮抗剂苯海拉明和第二代拮抗剂索非那丁对大鼠戊四唑点燃癫痫形成过程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大鼠隔日腹腔先注射不同代的H1受体拮抗剂和/或组氨酸,后注射亚惊厥剂量(35 mg/kg)的戊四唑,诱发化学性点燃癫痫,观察并比较各组每次戊四唑注射后30 min内癫痫发作的行为变化.用荧光法测定脑内组胺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苯海拉明(5 mg/kg)明显加速大鼠戊四唑化学点燃,而索非那丁(5 mg/kg)则不影响大鼠戊四唑点燃过程;苯海拉明加速戊四唑点燃的作用可被组胺的前体物质组氨酸所拮抗.结论:第一代组胺H1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脑内组胺H1受体促进了戊四唑化学性点燃的形成,第二代组胺H1受体拮抗剂由于很难进入血脑屏障而无此作用.

惊厥和亚惊厥剂量戊四唑对大鼠脑内NMDA受体亚单位蛋白表达的影响   收藏
朱丽君,王敏珍,吴晓华,徐淑君,罗建红,陈忠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3): 213-215.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4.03.008
摘要( 228 )     PDF(167KB)( 232 )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戊四唑刺激对大脑皮层内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NR1、NR2A和NR2B 3种亚单位表达量的影响.方法:腹腔注射亚惊厥剂量(35 mg/kg)和惊厥剂量(50 mg/kg)的戊四唑,注射后不同时间点分离大脑皮层,用免疫印迹法检测NMDA受体NR1、NR2A、NR2B 3种亚单位的蛋白含量.结果:注射戊四唑亚惊厥剂量和惊厥剂量组大鼠的行为学差异非常显著(P<0.001),但NMDA受体3种亚单位仅NR2A亚单位在1 h点有显著性增高,且惊厥剂量组NR2A的表达量比亚惊厥剂量组高(P<0.05).惊厥剂量组NR2A和NR2B表达有先增加再降低然后恢复至正常水平的趋势,而NR1亚单位改变不明显.结论:戊四唑引起惊厥的机制可能与戊四唑首先影响NR2亚单位蛋白的表达,以调节NMDA受体的功能有关.

丙戊酸钠治疗与胰岛素抵抗   收藏
丁美萍,包颖颖,陈忠,刘志蓉,徐珑珑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3): 216-21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4.03.009
摘要( 277 )     PDF(125KB)( 354 )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治疗的癫痫患者体重指数和胰岛素水平,以及胰岛素抵抗的变化.方法:测定43例单一丙戊酸钠治疗和39例单一卡马西平治疗2年以上癫痫患者的体重、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比较两组的体重指数(BMI)和稳态模式评估(HOMA)指数.结果:丙戊酸钠组的BMI(23.47±1.45)、胰岛素(6.64±0.79)mU/L、HOMA指数(1.33±0.21)均明显高于卡马西平治疗组[分别为(22.27±2.10),P<0.05;(5.52±0.52)mU/L, P<0.01;(1.15±0.12),P<0.01],而两组的空腹血糖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BMI与丙戊酸钠剂量、血药浓度均无相关性(分别r=0.16、0.02).结论:丙戊酸钠能引起体重增加和高胰岛素血症,导致胰岛素抵抗, 影响机体的内分泌和代谢功能.

原著
米诺环素对大鼠原代神经元和海马脑片缺氧缺糖及NMDA损伤的保护作用   收藏
何巍,魏尔清,王梦令,刘路英,陈忠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3): 219-22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4.03.010
摘要( 277 )     PDF(275KB)( 191 )

目的:建立神经元和海马脑片缺氧缺糖(OGD)及N-甲基-D-门冬氨酸(NMDA)损伤模型,观察抗炎药米诺环素的神经元保护作用及其特点.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脑皮层神经元,以OGD和NMDA(50 μmol/L)处理,观察损伤前后神经元形态变化,并以MTT检测神经元活性;以透光法检测OGD和NMDA处理引起的大鼠海马脑片透光度(LT)改变;在上述模型中同时观察米诺环素及NMDA受体拮抗剂MK-801的作用.结果:在OGD过程中米诺环素1、10 μmol/L能浓度依赖地提高神经元的活性,改善神经元形态改变;米诺环素10、100 μmol/L对NMDA损伤有保护作用;MK-801 1 μmol/L对两种损伤模型均有保护作用.米诺环素1或10 μmol/L对OGD和NMDA引起的海马脑片LT增加无明显影响;MK-801 1 μmol/L则能显著抑制LT增加.结论:米诺环素对神经元OGD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对NMD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毒性的间接抑制;但对海马脑片OGD和NMDA即刻损伤无保护作用.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骨架片中难溶性药物释放模型的研究   收藏
马晓微,袁京群,梁文权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3): 225-22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4.03.011
摘要( 274 )     PDF(155KB)( 216 )

目的:研究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骨架片中难溶性药物释放的机理,建立数学模型,用于预测药物释放.方法:以卡马西平(CBM)为难溶性模型药物,测定药物释放量及HPMC的溶蚀量与时间的关系,通过计算处方组分的等价重均分子量(Meq),导出定量化数学模型.结果:CBM释放符合HPMC骨架溶蚀控制机理.用HPMC15M系列实验结果导出HPMC的溶蚀数学模型:MP(t)/MP(∞)=-[0.8095ln(t)+1.2775]Meq(-0.0622t-0.305),导出CBM从HPMC骨架中溶出的数学模型:Md(t)/Md(∞)=-[0.1891t-0.1294]Meq-0.9326.用以上两个数学模型分别预测HPMC K4M组分处方中HPMC溶蚀与CBM释放,理论值与实验实测值有较好的吻合度.结论:该种数学模型适用于HPMC中以骨架溶蚀机理为主的难溶性药物的释放行为的定量描述.

聚乙烯亚胺载体介导的基因转移   收藏
李经忠,王青青,余海,沈芬平,李达,郑轶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3): 229-23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4.03.012
摘要( 332 )     PDF(263KB)( 218 )

目的:探讨以聚乙烯亚胺为骨架的非病毒载体在基因转染中的影响因素.方法:利用聚乙烯亚胺分别结合含β半乳糖甙酶报告基因的pSVβ表达质粒,含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pEGFP质粒转染Cos-7细胞,通过组织化学法测定细胞抽提产物中βgal的表达量和流式细胞仪法测定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的表达比例,来测定影响转基因效率的各种参数.结果:在培养液中,6 mg/L聚乙烯亚胺作用NIH 3T3细胞24 h,细胞生存率为64.2%,7 mg/L时细胞生存率为54.4%.聚乙烯亚胺在N/P比3.0以上方可完全结合DNA.溶酶体抑制剂氯喹可增加聚乙烯亚胺的转染效率;培养液中的白蛋白、血清可降低转染效率.作为配制聚乙烯亚胺/DNA复合物的溶媒,HEPES缓冲液和生理盐水优于278 mmol/L葡萄糖.在配制聚乙烯亚胺/DNA复合物的溶媒中加入Mg2+可降低转染效率.结论:通过体外细胞试验证明,聚乙烯亚胺是一种有效的真核细胞转染剂和人工合成基因载体的骨架.

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和HeLa细胞DNA氧化损伤的自身修复能力与比较   收藏
李明正,金中初,陈维亚,李红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3): 235-23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4.03.013
摘要( 293 )     PDF(164KB)( 249 )

目的:研究不同氧化相关因素对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CHL)和HeLa细胞DNA损伤的自身修复情况.方法:将CHL细胞和HeLa细胞用不同氧化相关因素处理一定时间[CHL细胞:过氧化氢(H2O2)25 min,重铬酸钾(K2Cr2O7)105 min,阿霉素(Dox)75 min;HeLa细胞:H2O2 25 min,K2Cr2O7 105 min],随后立即去毒培养0、0.5、1、2、3 h,以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DNA链断裂情况.结果:①CHL细胞经H2O2、K2Cr2O7、Dox作用后引起DNA链断裂,去毒培养1 h链断裂修复明显(P<0.01);去毒培养2~3 h,前两毒剂的损伤组完全修复,而Dox组链断裂仍高于未损伤组;②HeLa细胞经H2O2、K2Cr2O7作用后引起DNA链断裂,去毒培养0.5 h链断裂明显修复(P<0.01),去毒培养1 h则完全修复;③CHL细胞和HeLa细胞损伤后修复的拖尾率与修复时间的回归系数显著不同(P<0.05).结论:两种细胞在氧化性DNA损伤后均迅速启动自身修复,但HeLa细胞比CHL细胞有更快的修复能力;同时这两种细胞由Dox所致损伤修复能力均较H2O2、K2Cr2O7所致的差.

异黄酮增加前列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   收藏
严森祥,郑树森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3): 239-24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4.03.014
摘要( 263 )     PDF(260KB)( 212 )

目的:研究异黄酮(genistein)与辐射联合应用对DU145前列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雄激素非依赖型DU145前列腺癌细胞在克隆形成试验中,接受不同浓度的genistein和/或合用辐射,比较DU145细胞的存活率;用DNA Ladder检测细胞凋亡,并辅以TUNEL法观察凋亡形态;流式细胞仪和免疫印迹法分别观察细胞周期改变和相关蛋白表达.结果:克隆形成试验显示,genistein在较低或中等浓度(5~15 μmol/L)时,即可提高DU145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单独辐射和/或合用genistein 24 h后,细胞凋亡主要见于高浓度genistein(>30 μmol/L)处理组,72 h后凋亡亦见于较低浓度genistein组;当genistein与辐射合用时,可产生G2/M细胞周期阻滞,72 h后得到大部维持并伴有凋亡和超二倍体细胞群的出现;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分析提示,随着genistein浓度的提高,周期素B1呈明显双相改变,cdc-2亦呈类似改变,但较轻微,而p21cip1则稳步上升.结论:genistein可提高DU145前列腺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其机理可能与凋亡细胞的增加,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修复功能障碍有关.

糖尿病大鼠肾小球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的表达   收藏
董凤芹,李红,蔡卫民,陶君,郑芬萍,张哲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3): 245-24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4.03.015
摘要( 196 )     PDF(258KB)( 223 )

目的:对糖尿病大鼠模型的肾组织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Ⅳ型胶原(C-Ⅳ)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进行定量和定位研究,探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理.方法:SD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70 mg/kg)诱发糖尿病,肾标本行常规病理检查,用MMP-2 、MMP-9、C-Ⅳ单克隆抗体及TGF-β1多克隆抗体标记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象分析仪分析.结果:正常大鼠MMP-2、MMP-9主要表达在肾小球系膜细胞、内皮细胞、包曼氏囊壁层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偶见浸润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达.造模后2、4、8周时糖尿病组大鼠肾小球MMP-2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而TGF-β1和C-Ⅳ则均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0.05),且MMP-2与TGF-β1、C-Ⅳ均呈负相关(r=-0.45、-0.69, P<0.05).肾小球MMP-9在三组各时点均未显示显著性差异,糖尿病组肾小球MMP-9较正常对照组似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时伴有肾小球MMP-2表达水平的下降可能与TGF-β1水平的升高有关,MMP-2的减少导致C-Ⅳ降解减少,可能是引起细胞外基质积聚的原因之一.

栓塞用碘油制剂的磁共振信号特征及机制研究   收藏
蒋飚,何伟良,余日胜,晁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3): 250-25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4.03.016
摘要( 392 )     PDF(234KB)( 188 )

目的:阐明介入治疗栓塞用碘化油的MR信号特征和肝肿瘤组织内沉积对MR信号影响.方法:40%国产碘化油和0.48 g/ml超液态碘化油(UFL)分别与76%泛影葡胺配置成不同比例碘油乳剂,与性状相仿液态油制剂进行MR信号测定.Walker-256大鼠肝癌模型肝动脉碘化油栓塞后对照观察碘油沉积对肿瘤结节MR信号的影响.结果:国产碘化油和UFL MR信号存在明显差异(P<0.01),国产碘化油呈短T1、T2信号,UFL呈明显短T1、长T2信号.随配置乳剂油水比下降,乳剂信号逐渐呈稀释剂信号特征(r=-0.958,P<0.01).经肝动脉碘油栓塞后,实验组肝脏MR信号与对照组信号相仿,肝癌结节和肝内沉积高密度碘油(CT值254.4~468.8 HU)对组织MR信号无明显影响,而腹膜后淋巴组织内沉积碘油(CT值1109.0 HU)呈脂质信号改变,脂肪饱和序列可抑制其高信号.结论:国产和进口碘化油MR信号有明显差异,碘化油在体内不同的沉积分布状态其MR信号不同,经肝动脉栓塞肿瘤结节内滞留碘油本身对肿瘤组织MR信号无明显影响.

同型半胱氨酸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核转录因子κB活性的影响   收藏
郑良荣,朱建华,张力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3): 255-25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4.03.017
摘要( 273 )     PDF(155KB)( 215 )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性的影响.方法:在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培养基中加入终浓度为0.25 mmol/L的Hcy,于30 min、1 h、2 h收集细胞,提取胞核蛋白.电泳迁移率改变法检测NF-κB活性的变化.结果:静息状态下VSMCs具有一定的NF-κB活性水平.经Hcy刺激后,NF-κB活性迅速增加.密度扫描仪结果提示,NF-κB活性30 min时为对照1.76倍,1 h时为对照1.91倍,2 h时为对照1.84倍(P<0.01).结论:Hcy能使VSMCs NF-κB活性增加,提示Hcy对VSMCs的作用部分是通过NF-κB激活通路发挥的.

非那雄胺对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中出血和冲洗液吸收影响的定量性研究   收藏
李恭会,何正富,余大敏,李新德,陈昭典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3): 258-26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4.03.018
摘要( 274 )     PDF(118KB)( 266 )

目的:探讨术前口服非那雄胺对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患者术中出血量和冲洗液吸收量的影响.方法:将8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术前不用非那雄胺,试验组40例术前口服非那雄胺;应用比色法和庆大霉素标记法定量测定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冲洗液吸收量.结果:两组术中出血总量、冲洗液血红蛋白浓度、每克切除前列腺组织出血量、每分钟出血量、冲洗液吸收总量、每克切除前列腺组织冲洗液吸收量、每分钟冲洗液吸收量比较,实验组明显比对照组减少(P<0.05). 实验组低血压发生率、输血量、手术结束时血钠下降值、低钠血症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术前短期服用非那雄胺可以减少TURP术中出血和冲洗液吸收,降低手术并发症.

经验交流
左肾静脉下移术治疗左肾静脉胡桃夹综合征   收藏
沈周俊,陈善闻,金晓东,史时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3): 261-26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4.03.019
摘要( 328 )     PDF(140KB)( 307 )

目的:改进治疗左肾静脉胡桃夹综合征的手术方法.方法:2例左肾静脉胡桃夹综合征患者采用左肾静脉下移与下腔静脉端侧吻合术.结果:术中肾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14 min和13 min.肉眼血尿消失时间分别在术后第1 d、第4 d,镜下血尿消失时间分别在术后第5 d、第7 d.随访3个月,症状无复发.结论:左肾静脉下移与下腔静脉端侧吻合术治疗左肾静脉胡桃夹综合征,方法较安全,效果好.

SPECT脑功能成像与CT解剖成像图像重合方法研究   收藏
楼岑,章士正,张大平,黄中柯,余林良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3): 264-26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4.03.020
摘要( 296 )     PDF(178KB)( 228 )

目的:建立一种临床实用的SPECT脑功能断层成像与CT脑解剖断层成像的图像重合方法.方法:设计制作了眼镜架式和头罩式两种外部参照系统配准装置,开发了一套基于外部参照系统特征定位装置和人体器官固有特征定位的图像重合处理软件系统,设置了图像采集、格式转换、图像定位、图像配准、重合图像表达几个主要功能模块.结果:应用眼镜架式和头罩式两种参照系统配准装置进行脑SPECT和CT成像,得到的每层颅脑图像的两侧分别有两个定位标记点,作为图像配准定位的外部参照点.通过图像重合处理软件系统实现了SPECT脑功能断层图像与CT脑解剖断层图像的迭加重合.结论:采用所建立的图像重合方法可直接观察到SPECT图像上脑血流灌注异常部位或脑受体功能异常部位所对应的解剖位置,为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和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腹内淋巴结性淋巴瘤的CT评价   收藏
余日胜,章士正,吴瑾秀,李蓉芬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3): 269-27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4.03.021
摘要( 306 )     PDF(138KB)( 270 )

目的:探讨腹内淋巴结性淋巴瘤(LALN)的CT检查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并经CT检查的LALN 36例,其中何杰金病(HD)11例,非何杰金病(NHL)25例,放化疗后经CT复查11例.结果:①LALN的CT特征表现:多发类圆形、边界清晰、均匀密度的淋巴结肿大,部分淋巴结相互融合形成分叶状肿块,血管和肠管包埋征,弥漫淋巴结肿大形成鹅卵石征,可合并腹内结外淋巴瘤特别是较有特征性的胃肠道淋巴瘤;②HD、NHL的淋巴结分布、大小、数量和病灶融合情况有所不同;③放化疗后随访复查病灶多有减少、缩小,并可出现不均匀强化、环形强化及钙化,少数病灶消失.结论:CT检查有助于LALN的定性诊断、分型,并适合于复查病例的疗效评价.

综述
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与神经变性疾病治疗   收藏
李珉,陈高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3): 272-27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4.03.022
摘要( 233 )     PDF(167KB)( 225 )

神经干细胞可作为细胞移植替代材料和基因转移载体,治疗神经变性疾病.除细胞因子对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调控外,中枢神经系统区域特异性和神经递质合成相关酶对神经干细胞的定向分化有重要影响.神经生长因子和基因工程化干细胞能改善神经元的退变,治疗神经变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