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5期 刊出日期:2009-09-25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述评  专题报道  原著  经验交流  综述 
述评
浅谈多发性骨髓瘤并发症的诊治   收藏
侯健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5): 437-43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9.05.001
摘要( 256 )     PDF(122KB)( 268 )

多发性骨髓瘤 (multiple myeloma,MM) 是发生在浆细胞的恶性肿瘤.大量异常增生的浆细胞,即骨髓瘤细胞及其分泌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轻链片断(M成分),可引起机体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导致贫血、骨病、高血钙、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但这些并发症发生的机制至今尚无定论.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骨髓瘤并发症诊治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领域还有较大差距.在基础研究方面,我们要加强技术平台的建设,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成果;在临床研究领域,应积极组织国内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获得基于我国人口的高水准的循证医学资料,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MM并发症的诊治策略.

专题报道
小檗胺对人多发性骨髓瘤RPMI 8226细胞作用的体外研究   收藏
梁赟;赵小英;魏艳淋;徐荣臻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5): 439-44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9.05.002
摘要( 312 )     PDF(413KB)( 328 )

目的:探讨小檗胺(berbamine,BBM)体外诱导人多发性骨髓瘤RPMI 8226细胞的凋亡及其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测定不同浓度BBM作用后细胞增殖抑制率并求得IC50;DNA凝胶电泳、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RT-PCR检测BBM作用前后细胞p53、p21和GADD45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BBM作用前后细胞p53、JNK、p-JNK及c-Jun蛋白表达.结果:BBM抑制RPMI 8226细胞增殖呈剂量依赖性(P<0.05),48 h的IC50值为3.83 μg/ml;8 μg/ml BBM作用RPMI 8226细胞24 h后DNA凝胶电泳可见典型梯形条带,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由1.07;升高至24.84;;BBM作用后细胞p53、p21及GADD45γ mRNA表达上调,同时伴有胞核内p53蛋白上调及p-JNK、c-Jun蛋白活化.结论:BBM能抑制RPMI 8226细胞的增殖,其作用可能通过活化GADD45/JNK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凋亡.

硼替佐米耐药骨髓瘤细胞株的建立及其差异表达蛋白的飞行时间质谱分析   收藏
朱蓉;奚昊;李勇华;姜华;邹剑锋;侯健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5): 445-45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9.05.003
摘要( 380 )     PDF(328KB)( 293 )

目的:建立硼替佐米耐药的骨髓瘤细胞株,探讨硼替佐米敏感和耐药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在蛋白质组水平上的差异.方法:采用硼替佐米浓度递增法诱导NCI-H929细胞株产生耐药株.采用流式细胞术比较亲本NCI-H929和NCI-H929B的细胞周期,双向电泳(2-DE)及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技术分析两者间的差异蛋白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对部分鉴定结果进行验证.结果:采用浓度递增法自骨髓瘤细胞系NCI-H929建立了硼替佐米耐药株NCI-H929B.MTT法检测硼替佐米对亲本NCI-H929和NCI-H929B 24 h的IC50,其分别为20.7 nmol/L和487.4 nmol/L,耐药倍数为23.5.生长曲线及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NCI-H929亲本和NCI-H929B的生长曲线和细胞周期分布无显著性差异.与亲本NCI-H929细胞的2-DE相比,NCI-H929B细胞中有11个蛋白点表达明显上调,6个明显下调.对这17个蛋白质点进行MALDI-TOF-MS分析,共获得了17个肽质量指纹图谱(PMF).将PMF质量数据通过Aldente软件查询SWISS-PROT数据库,根据匹配片段及氨基酸序列覆盖率等,初步鉴定出14种蛋白质.Western blot验证其中一种蛋白质(蛋白DJ-1),结果与双向电泳鉴定结果基本一致.结论:通过浓度递增法可建立硼替佐米耐药的骨髓瘤细胞株.双向电泳结果提示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可能与多发性骨髓瘤对硼替佐米耐药的机制有关.

骨髓上清液Dickkopf1水平在多发性骨髓瘤骨病中的临床研究   收藏
顿晓熠;姜华;侯健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5): 453-45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9.05.004
摘要( 299 )     PDF(328KB)( 190 )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上清液Dickkopf1(DKK1)水平及其与骨髓瘤分期、溶骨性病变的关系,探讨DKK1在多发性骨髓瘤骨病中的临床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分析法(ELISA)检测80例初诊MM患者、10例意义未明的单克隆球蛋白血症(MGUS)患者及20例对照组骨髓上清液DKK1水平.结果:骨髓上清液DKK1水平:MM组患者与MGUS组患者相比明显增高(9.3588±7.9441)ng/ml vs (1.7620±0.7529)ng/ml(P=0.001);而MGUS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1.7620±0.7529)ng/ml vs (1.2491±0.6990)ng/ml(P>0.05).DKK1水平与骨髓瘤分期(Durie and Salmon分期)相关:Ⅱ期和Ⅲ期MM患者骨髓上清液DKK1水平明显高于Ⅰ期患者(10.3471±8.0169)ng/ml vs (2.4410±0.6583)ng/ml(P=0.002);Ⅰ期MM患者与MGUS患者骨髓上清液DKK1水平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有溶骨性病变的MM患者骨髓上清液DKK1水平明显高于没有溶骨性病变的患者(11.2272±7.9753)ng/ml vs (2.4348±0.6634)ng/ml(P<0.001);而且DKK1水平还与骨损害的病灶数相关,0、1~3、>3分别为(2.4348±0.6634)ng/ml、(4.9845±0.5852)ng/ml、(15.3342±7.9187)ng/ml(P<0.001).结论:MM患者DKK1水平明显高于MGUS患者及对照组;而且DKK1水平与骨髓瘤分期及溶骨性病变密切相关,能反映溶骨性病变的程度和范围.

荧光原位杂交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应用   收藏
赵莹;郑冬;李娟;朱沃棠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5): 459-46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9.05.005
摘要( 308 )     PDF(339KB)( 194 )

目的:探讨我国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loma,MM)常见的染色体异常及其与各项血清学指标和疗效的关系,旨在筛选有效预测疾病预后的指标,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运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对31例MM患者进行del(13q)、14q32易位、del(17p13)、1q21扩增等细胞遗传学异常检测,其中del(13q)的检测采用了D13S319、RB1两种探针,14q32易位的检测采用IgH探针,del(17p13)的检测采用P53探针,1q21扩增的检测采用1q21探针.分析细胞遗传学异常与患者临床特征、疗效之间的相关性.结果:MM患者13号染色体缺失、14q32易位、1q21异常、17p13缺失的检出率分别为45;、68;、50;、35;;35;的患者同时检出13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和14q32易位,79; del(13q)者伴有14q32易位,其中D13S319探针检测阳性者100;伴有14q32易位.31例MM患者诱导治疗后有21例患者达到了轻微反应(欧洲血液和骨髓移植协作组EBMT疗效标准)以上的疗效,总反应率为67.7;,未发现del(13q)、14q32易位、del(17p13)和1q21扩增阳性患者与细胞遗传学异常阴性患者在总反应率上存在差异.结论:国人MM患者的常见染色体异常是del(13q)、14q32相关的易位、1q21异常、del(17p13),其中del(13q)与14q32相关的易位具有密切相关性.

TLR4参与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及凋亡作用研究   收藏
包悍英;王丽娟;杨杨;蔡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5): 465-46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9.05.006
摘要( 322 )     PDF(326KB)( 255 )

目的:探讨TLR4信号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用RT-PCR和PE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瘤细胞株中TLR4基因的转录和蛋白的表达情况;MTT法检测细胞在脂多糖(LPS)刺激下增殖变化;AnnexinV-PI双染色流式检测细胞经LPS预处理后对阿霉素诱导的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骨髓瘤细胞株中存在TLR4 基因的转录和蛋白的表达,但表达水平有差异.骨髓瘤细胞在LPS刺激下,表达TLR4的MM1-s细胞增殖明显(P<0.05),对阿霉素诱导的凋亡有明显的抵抗作用;而不表达TLR4的U266细胞增殖未受明显影响.而且LPS不能保护阿霉素对U266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结论:TLR4信号对在多发性骨髓瘤的增殖和生存都起重要作用.

原著
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结合生物信息学在大肠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收藏
陈益定;解磐磐;余建伟;周俊;郑树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5): 470-47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9.05.007
摘要( 343 )     PDF(656KB)( 309 )

目的:应用SELDI质谱仪建立大肠癌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的诊断模型.方法:测定182例血清标本(其中55例大肠癌、35例大肠腺瘤、92例健康人)的蛋白质指纹图谱,结合人工神经网络及支持向量机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建立相应的指纹图谱诊断模型.结果: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大肠癌与健康对照中筛选出了4个质荷比位于5 911 Da、8 922 Da、8 943 Da、8 817 Da(M/Z)峰,用它们建立的诊断模型的特异性为93.3;,敏感度为90.9;,Youden指数为0.84242.从大肠癌与大肠腺瘤中筛选出7个质荷比位于17 247 Da、18 420 Da、5 911 Da、9 294 Da、4 654 Da、21 694 Da、21 742 Da的峰值,建立模型的特异性为83.2;,敏感度为89.3;,Youden指数为0.72484.结论:该方法在大肠癌的诊断中较传统方法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乳腺癌患者血清代谢组   收藏
汪晋;郁兰芳;沈朋;王书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5): 478-48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9.05.008
摘要( 333 )     PDF(357KB)( 211 )

目的:探讨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乳腺癌血清代谢组学的方法.方法:收集乳腺癌患者30例和正常人25例血清,衍生化后采用GC-MS分析其氨基酸、脂肪酸、糖类、有机酸等内源性代谢物变化.结果:该方法的进样精密度、日内精密度RSD均<14.4;,线性良好(r2>0.9905),回收率在80.7;~118.0;之间(RSD<12.0;),样品在室温24 h内稳定,冻融稳定性良好(冻融3次后样品之间RSD<14.6;).乳腺癌患者血清中丙氨酸、草酸和谷氨酰胺的发生频率分别为96.7;、100;和93.3;,这可能是潜在的代谢肿瘤标记物.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可作为辅助手段应用于乳腺癌的诊断.

兔纤维环损伤椎间盘退变模型观察神经长入的实验研究   收藏
辛龙;韩国灿;赵凤东;赵兴;李钢;范顺武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5): 485-49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9.05.009
摘要( 294 )     PDF(585KB)( 265 )

目的:用2种不同方法损伤纤维环诱发椎间盘退变,观察椎间盘退变及神经纤维长入退变间盘的病理过程.方法:分别用11号刀片(刀片损伤组)和16号针刺(针刺组)5 mm深度损伤纤维环,致髓核突出椎间盘退变;在不同时间点采用X线、MRI和组织学方法进行椎间盘退变的评价,免疫组化方法PGP 9.5和GAP 43特异性神经抗体染色观察退变椎间盘神经纤维长入的过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刀片损伤组和针刺组术后2周,受损椎间盘高度和T2信号强度开始逐渐下降(P<0.01),与此同时其组织结构也发生退变,其中刀片损伤组椎间盘退变过程和程度较针刺组快.术后12周纤维环损伤处髓核突出瘢痕组织形成.免疫组化:正常椎间盘仅在纤维环最外层有神经纤维分布且与纤维环相平行;刀片损伤组瘢痕组织表面及深部散在分布神经纤维,深度>1 mm;针刺组仅在瘢痕组织外层及浅部区域有神经纤维分布,且刀片损伤组较针刺组有更广泛的神经长入.结论:5 mm深度11号刀片损伤、16号针刺兔纤维环退变模型在损伤后发生一种进展的逐渐退变过程,而且刀片损伤纤维环退变快,神经纤维分布广而深.这种进展的病理过程可能与源性腰痛密切相关.

人类肥胖相关新基因LYRM1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稳定转染3T3-L1细胞系的建立   收藏
邱洁;张敏;周晓玉;程锐;曹兴国;王玢;郭锡熔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5): 493-49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9.05.010
摘要( 369 )     PDF(321KB)( 282 )

目的:构建人LYRM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3T3-L1前体脂肪细胞,建立稳定过表达人LYRM1基因的3T3-L1前体脂肪细胞系.方法:运用RT-PCR技术从人网膜脂肪组织中分离LYRM1基因的完整编码框,将其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TM3.1/myc-His B,脂质体转染3T3-L1前体脂肪细胞,通过G418筛选,建立稳定转染的3T3-L1前体脂肪细胞系,并利用Western blot方法鉴定其表达.结果:PCR、酶切鉴定及测序结果表明重组质粒构建正确.建立了稳定转染LYRM1的3T3-L1前体脂肪细胞,成功地表达目的基因.结论:LYRM1真核表达载体的成功构建及稳定转染3T3-L1细胞系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塞来昔布对实验性Barrett食管的作用研究   收藏
王瑞华;欧阳钦;陈曦;李国栋;向军英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5): 498-50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9.05.011
摘要( 281 )     PDF(508KB)( 178 )

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celecoxib)对大鼠实验性Barrett食管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60只8周龄雄性SD大鼠,50只行食管空肠吻合术2周后随机分为2组.术后4周,塞来昔布组大鼠塞来昔布10 mg/(kg·d-1)经食管灌入;对照组经食管灌入生理盐水1 ml;另外,10只大鼠为假手术组.术后20周处死动物,观察比较3组动物大体组织变化、食管炎、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的发生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OX-2的表达,酶联免疫竞争法检测PGE2的水平.结果:术后20周,塞来昔布组轻、中、重度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14/19(73.68;)、4/19(21.05;)、1/19(5.26;);对照组为4/17(23.53;)、5/17(29.41;)、8/17(47.06;),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Barrett食管发生率塞来昔布组为7/19(36.84;),对照组为13/17(76.47;),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Barrett食管不典型增生发生率塞来昔布组为2/19(10.53;),对照组为8/17(47.06;),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COX-2蛋白表达塞来昔布组为1/7(14.29;),对照组为10/13(76.92;),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塞来昔布组PGE2水平(1480.1±489.8 )pg/mg.protein,显著低于对照组(2933.8±862.9)pg/mg.protein(P<0.001).假手术组组织学未见异常.结论:塞来昔布对大鼠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化学预防作用.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C2中缺口的形成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收藏
应跃斌;孙红颖;丁丁;李丹曦;薛乔;陈枢青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5): 505-51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9.05.012
摘要( 331 )     PDF(385KB)( 214 )

目的:探索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C2(SEC2)断裂的因素.方法:将纯化的肠毒素在不同条件下处理,观察环境因素对其断裂程度的影响.结果:重组SEC2断裂的位置可能位于其分子93位半胱氨酸与110位半胱氨酸之间.重组SEC2在37℃下、24 h内会完全产生断裂,在碱性条件下则加速其断裂的形成;H2O2会导致重组SEC2产生非特异性降解.当溶液中有β-巯基乙醇(2;)、苯甲基磺酰胺(5~10 mmol/L)、咪唑(1 mol/L)或大肠杆菌粗提物时,重组SEC2的断裂可被有效抑制.结论:肠毒素C2容易在特定位点发生断裂,可能与蛋白质本身结构有关.

不同种类和不同品系蚊虫乙酰胆碱酯酶的差异   收藏
李士根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5): 511-51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9.05.013
摘要( 255 )     PDF(201KB)( 192 )

目的:探讨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在不同种类和不同品系蚊虫间的差异,为应用生物化学方法检测蚊虫的抗药性提供依据.方法:以碘化硫代乙酰胆碱为底物,5,5′-二硫-双(2-硝基苯甲酸)为显色剂,测定单个蚊虫AChE,以残杀威为抑制剂测定AChE不敏感性.结果:4种类敏感蚊虫AChE活性,Ⅳ龄幼虫间和3日龄雌成虫间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且3日龄雌成虫的AChE活性均明显高于其Ⅳ龄幼虫(P<0.01).抗敌敌畏(Rd)、抗残杀威(Rp)品系淡色库蚊AChE活性水平高于敏感(S)品系(P<0.01),抗氯氰菊酯(Rc)品系淡色库蚊AChE活性与S品系相近(P>0.05).Rd、Rp品系淡色库蚊不敏感AChE个体频率高于S品系(P<0.01),Rc品系淡色库蚊不敏感AChE个体频率与S品系相近(P>0.05).结论:测定AChE可用来判断蚊虫抗药性状况,而测定对象宜选择3日龄雌成虫.

体外受精母亲与子代健康状况分析   收藏
王倩倩;朱依敏;吴明远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5): 515-52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9.05.014
摘要( 344 )     PDF(293KB)( 264 )

目的:分析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受孕母亲和子代的健康状况,为完善辅助生殖技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2001年1月1日-2002年12月31日210例IVF-ET母亲和子代的健康状况,并与同时期同医院自然妊娠分娩者比较.结果:IVF-ET母亲与子代的多胎妊娠率、妊娠期高血压发病率、剖宫产率、早产率、低(和极低)体重儿出生率、子代畸形率均高于自然妊娠者,分别为33.33;和1.72;、10.87;和4.59;、89.85;和65.57;、24.64;和6.27;、25.68;和8.23;、3.83;和1.17;(均P<0.01);妊娠期高血压发病率、早产率、低(和极低)体重儿出生率均与多胎发生率有关,危险因素(OR)、95;可信区间(CI)分别是3.49、1.16~10.50,13.65、5.39~34.58,14.91、5.53~40.17.常规IVF和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子代结局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与足月产子代学龄前期身高、体重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辅助生殖技术可增加多胎的发生率,并使妊娠期高血压、早产儿、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增加.

吗啡后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收藏
龚子曦;冉珂;常业恬;徐军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5): 521-52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9.05.015
摘要( 308 )     PDF(267KB)( 282 )

目的:探讨吗啡后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2只兔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开胸后仅行左冠脉套线而不阻断160 min;缺血再灌注组:行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阻断40 min,再灌注120 min;缺血后处理组: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40 min,再通30 s,结扎30 s,重复3次,再灌注120 min;吗啡后处理组:开放左冠状动脉即刻1 min内予以静推吗啡1.0 mg/kg,再灌注120 min.各组分别于左冠前降支阻断前20 min、阻断后20 min、40 min、心肌再灌注1 h和2 h 5个时点抽取颈内动脉血,测定血清中肌钙蛋白(cTnI)含量;再在灌注末抽血离心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测定心肌梗死面积.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缺血后处理组和吗啡后处理组再灌注各个时间点cTnI均降低(P<0.05);缺血后处理组和吗啡后处理组心肌梗死面积均小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缺血后处理组和吗啡后处理组血清中SOD的活性高于缺血再灌注组,MDA的含量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结论:吗啡后处理具有类似缺血后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增强心肌抗氧化能力有关.

经验交流
两种后房型人工晶体四点法睫状沟缝线固定联合玻璃体切除术的临床观察   收藏
童剑萍;罗伟玲;杨崇清;卢红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5): 525-53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9.05.016
摘要( 320 )     PDF(344KB)( 570 )

目的:观察两种后房型人工晶体行四点法睫状沟缝线固定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探讨其适用性、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3例复杂性眼外伤患者行晶状体、玻璃体切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四点法睫状沟缝线固定手术.其中9例为眼球破裂伤、玻璃体积血、视网膜挫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患者,6例为眼球破裂伤、玻璃体积血、视网膜挫伤、球壁异物合并外伤性白内障患者,8例为眼球钝挫伤、玻璃体积血合并外伤性白内障晶状体脱位患者.随机选用两种人工晶体,其中Ⅰ组12例选用Alcon CZ70BD一片式PMMA悬吊式人工晶体,Ⅱ组11例选用Bausch & Lomb Akreos Adapt四襻固定亲水性丙烯酸折叠式人工晶体.完成玻璃体切除,球壁异物取出和/或晶状体摘除术后,所有患者均一期植入后房型巩膜固定人工晶体,采用四点巩膜缝线固定技术,调整缝线使人工晶体位于中心,缝线结转出眼外,包埋于巩膜板层中.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2.4±1.7)月.Ⅰ组11例(91.7;)术后视力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例(8.3;)不变,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5者3例(25.0;).Ⅱ组11例(100;)术后视力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5者4例(36.4;).两组所有患者术后人工晶体无明显偏位、无倾斜.结论:两种后房型人工晶体四点法睫状沟缝线固定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复杂性眼外伤,均能有效、迅速地使患者恢复视功能,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两种后房型人工晶体由于其不同的特性各有其优缺点,可根据不同病情有选择地使用.

阴道直肠隔子宫内膜内异症57例的诊断与治疗   收藏
王文翔;彭芝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5): 531-53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9.05.017
摘要( 337 )     PDF(247KB)( 250 )

目的:探讨阴道直肠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2年收治的57例阴道直肠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7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0.1岁,占同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0.17;;临床表现主要为痛经,月经改变和肛门刺激症状;异位病灶结节常为多个,三合诊检查结节直径范围为1~6 cm;阴道B超检查7例阳性.18例患者行血清CA125 检查,11例出现增高.术前13例曾接受药物治疗,无效后手术.所有患者均采取开腹手术,56例行病灶完整切除术,术后23例加用药物治疗.随访48例,完整切除病灶的47例患者无深部结节的复发,其中1例出现右侧卵巢内异囊肿的复发;1例未能完整切除病灶者症状较前缓解.结论:阴道直肠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主要依靠妇科检查三合诊,结合症状和辅助检查的结果.术前药物治疗可减小病灶体积,有利于手术;完整切除病灶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保留卵巢的患者术后加用药物治疗可减少其复发率.

综述
不同源性精子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结局及其安全性研究进展   收藏
陆月红;高惠娟;金帆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5): 535-54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9.05.018
摘要( 245 )     PDF(363KB)( 258 )

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是目前辅助生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严重男性不育症的治疗.不同来源的精子对ICSI结局及安全性是否存在影响是目前众多学者所关心的问题.文中从不同参数的射出精子、睾丸和附睾精子、冻融精子等几个方面,详述了不同源性精子ICSI后的结局及后代安全性等问题.

小鼠不同脑缺血模型及品系差异   收藏
刘慧勤;刘建仁;丁美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5): 541-54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9.05.019
摘要( 281 )     PDF(359KB)( 356 )

小鼠脑缺血模型是研究神经细胞死亡、神经功能修复及药物保护作用的实验基础.然而,不同小鼠卒中模型在细胞死亡和神经修复研究中的应用及模仿人类脑卒中事件的能力相差很大;再者,各品系小鼠之间脑缺血敏感性也存在差异.为此,文中对3种小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及小鼠在脑缺血中的品系差异做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