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86年, 第4期 刊出日期:1986-07-25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论文  综述  论文 
论文
IgM和亚单位的分离纯化及其抗血清的制备   收藏
吕新法, 徐晓, 何南祥, 王可宁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6 (4): 145-14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6.04.001
摘要( 413 )     PDF(1449KB)( 100 )
IgM是机体防御反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是许多病毒性疾病早期诊断的依据。本文报道从一例巨球蛋白血症病人血清中分离出IgM,又通过化学裂解方法分离出μ链,用此免疫家兔和山羊,制成抗μ链血清。
唐山地区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抗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收藏
王必瑺, 许贤芬, 曾毅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6 (4): 150-15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6.04.002
摘要( 198 )     PDF(402KB)( 56 )
成人细胞白血病(ATL)首先由日本的高月清(1)等于976年介绍其临床及血液学特点。1980年美国GaLLo(2)从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分离出型病C毒,命名为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1981年日本的Hinuma(3)等也从一个人的T淋巴细胞瘤株中证实存在白血病病毒,即日本的成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ATLV)。
流行性出血热血清特异性抗体动力学变化的初步探讨   收藏
赵年丰, 马亦林, 蒋雁飞, 黄孝明, 朱智勇, 翁景清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6 (4): 152-15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6.04.003
摘要( 193 )     PDF(408KB)( 65 )
材料和方法一、研究对象为1982年流行年度,本省EHF患者34例,全部符合国家卫生部颁发的《EHF防治方案》中的临床诊断标准。每个病例先后于入院时、各病期(少尿期及多尿期长的,每隔3日采血1次)、出院前、出院后半月、1月、2月、半年、1年、2年各采血1次,连续观察2年。全部血样均于当日分离血清,按1%。比例的叠氮钠防腐,置低温冰箱(-70℃)保存待检。
用伊氏锥虫免疫荧光法检测抗双链脱氧核糖核酸抗体   收藏
孙常省, 朱百荣, 闻树群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6 (4): 155-15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6.04.004
摘要( 198 )     PDF(320KB)( 54 )
目前测定抗dsDNA抗体的方法常用有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法和免疫荧光法等;虽然各具特点,但均有一定缺点。一般用Aarden(1)、等建立的短膜虫免疫荧光法(Crithidia Luciliac Immunofluoreseenee,简称CL一IF)及Koince氏(2)等报告的马疫锥虫(Trypanosonma equiperdum)免疫荧光法,虫种均从国外引进。
正常人和患各类疾病患者的血清铁蛋白测定   收藏
郎亚民, 汤德骥, 梁毅, 孙酬经, 林秀惠, 赵年丰, 杨文西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6 (4): 157-16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6.04.005
摘要( 179 )     PDF(376KB)( 56 )
铁蛋白是一种棕色的含铁蛋白复合物,由铁及去铁铁蛋白结合而成。过去一直认为铁蛋白是细胞内的铁贮存蛋白质,1972年Addison等(1)首先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得正常人血清中的微量铁蛋白,并发现15例缺铁患者铁蛋白减低,9例铁负荷过多疾病患者铁蛋白较正常人显着增高。本文应用双抗体放射免疫方法测定96例正常人及323例癌肿及非癌肿性疾病患者的血清铁蛋白值,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杭州市198名健康小儿血清铜的测定   收藏
孙琼, 俞锡林, 杨德春, 马庆麟, 陈黎勤, 王申娜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6 (4): 161-16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6.04.006
摘要( 159 )     PDF(175KB)( 53 )
铜系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它参与人体很多重要酶的合成,以保证机体造血和内分泌机能的正常进行,维持神经系统、心血管、骨骼及胶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完整、对促进小儿健康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人体内缺铜或含铜量过多,均可引起生理和生化功能紊乱而致病。近年来铜代谢紊乱病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血清铜的测定有助于检测铜代谢情况,为求得我国各年龄小儿血清铜的正常值提供有用的数据,我们于1983年3月至5月对杭州市198名健康小儿进行了血清铜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胰腺脓肿45例分析   收藏
金公良, Andrew L. Warshaw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6 (4): 162-16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6.04.007
摘要( 185 )     PDF(267KB)( 63 )
急性胰腺炎后坏死组织并感染可产生胰腺或胰腺周围脓肿,临床表现复杂,常不能及时正确诊断而延误治疗。美国麻省总医院在1974~1983年共收治急性胰腺炎1818例,并发胰腺或胰腺周围脓肿45例,均经手术治疗,本文就此45例报道讨论如下。
胰腺损伤   收藏
朱士鑫, 金公良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6 (4): 165-16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6.04.008
摘要( 159 )     PDF(292KB)( 55 )
胰腺损伤较为少见,仅占腹部外伤的1%左右。本科从1969.1~1985.10共收治胰腺损伤10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10~47岁,平均28岁。10例均属闭合性损伤;其中车祸8例,高空跌落2例。
梗阻性黄疸应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的疗效观察   收藏
寿才灿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6 (4): 167-16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6.04.009
摘要( 205 )     PDF(755KB)( 71 )
我科自1984年3月~1985年3月应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梗阻性黄疸31例,疗效较好,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临床诊断为梗阻性黄疸或/和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者31例,男24例,女7例;年龄28~74岁,平均53岁。作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全部成功;作PTCD成功28例,成功率为9 0%。
损伤瘀肿患者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测定的临床意义   收藏
陈健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6 (4): 170-17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6.04.010
摘要( 162 )     PDF(402KB)( 57 )
作者于1980年6月~1981年4月,对46例闭合性损伤瘀肿(以扭伤、挫伤为主)未经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不同伤期的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测定,并随意选择19例非损伤瘀肿患者作为对照,以探讨血清FDP值的临床意义。
滑膜软骨瘤病(附13例报告)   收藏
陈正形, 袁中兴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6 (4): 171-17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6.04.011
摘要( 290 )     PDF(532KB)( 57 )
滑膜软骨瘤病比较少见,我科自1962~1984年共收治13例,行手术治疗,经病理检查证实,今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9例,女4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56岁,平均35.3岁;病程最短20个月,最长12年,平均6年5个月。发病部位:膝关节9例,髋肘关节各2例;8例病前有明显外伤史。
腮腺血管瘤的手术治疗(附16例报告)   收藏
陈关福, 牟盛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6 (4): 173-17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6.04.012
摘要( 370 )     PDF(104KB)( 74 )
血管瘤是血管发育畸形与过度增生引起的非真性肿瘤,常见于头面部,位于腮腺者较少。1966年袁明俊等(1)报道1例,以后相继有文献报道(2,3)。我科1954~1985年手术治疗16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6例中,男11例,女5例,年龄最小1岁,最大65岁,右侧9例,左侧7例。
综述
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与其所致的致死性疾病   收藏
孟继鸿, 朱圣禾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6 (4): 174-17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6.04.013
摘要( 584 )     PDF(285KB)( 72 )
1980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Gallo实验室首次报道分离到人逆转录病毒后,人类逆转录病毒学(Human Retrovirology)这门学科才得到了迅速发展,至今已发现三型不同的人逆转录病毒。由于此类病毒均具嗜T淋巴细胞的特性,因而被命名为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Human T-lymphotropic Virus,HTLV),包拈HTLV-I、HTLV-Ⅱ和HTLV-Ⅲ,与成人T细胞白血病(ATL)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密切有关,近年来受到医学和社会各界关注(1)
纤维蛋白(原)降解机理及其降解产物的生理功能与临床意义   收藏
王斌, 卢兴国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6 (4): 177-18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6.04.014
摘要( 674 )     PDF(457KB)( 79 )
纤溶酶原的激活与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Plasminogen,PG)分子量约9.0万,电泳位于β球蛋白区带,沉降系数4.28 S,等电点6.2~6.6,由790或79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单链糖蛋白,包括24个二硫键和5个同源的tripie loop结构或Kringles(1)。PG在体液,渗出液和漏出液中均有分布,正常血浆浓度为10~30mg%,几乎全是以谷氨酸(Glu)为N端,天冬酰胺为C端的天然PG,故又称Glu-PG。其半衰期2.24±0.9日,在血栓形成时约30%为纤维蛋自(Fb)吸附。
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在毒理学上的应用   收藏
黄勤, 黄幸纾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6 (4): 182-18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6.04.015
摘要( 276 )     PDF(603KB)( 88 )
随着化学合成工业的兴起,每年有数千种新的化学物质被合成并陆续进入人类环境(1)。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对人类致癌、致畸、诱变的危害,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化学物质对哺乳类雄性生殖细胞所产生的突变效应,其后果是严重的,不仅可影响其本身,而且尚可危及子代(2)。内外环境化学毒物均可以生殖器官作为靶器官(1,3),且生殖细胞和生殖系统对化学物质非常放感,它们的反应类似胚胎发生时对致畸原的反应,即一些外来化学物质以一定的剂量和在一定的时间给药都可能呈毒作用(4)
论文
先天性并睾一例报告   收藏
朱选文, 姚康寿, 孙冠浩, 江荣根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6 (4): 186-18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6.04.016
摘要( 196 )     PDF(218KB)( 66 )
先天性并睾,极为罕少,国内文献末见有报道,现将我科所见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28岁,住院号159036,因发现右侧睾丸下方圆形肿块,左侧阴囊睾丸缺如,于1985年9月11日入院。体检:发育良好。阴茎正常大小,左侧阴囊内睾丸缺如,右侧阴囊内扪及两个大小相仿的圆形肿块,粘连一起,表面光滑,质中等,右侧精索增粗,直径为1.5cm。"B"型超声检查:左侧腹部未探及睾丸组织。
胸骨上窝对称性先天性鳃裂瘘一例报告   收藏
陈关福, 杨明达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6 (4): 187-18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6.04.017
摘要( 200 )     PDF(90KB)( 65 )
先天性鳃裂瘘常见于颈侧方,胸骨上窝对称性鳃裂瘘临床较为罕见,国内尚未有报道,现将我科收治的一例,报道如下:病理摘要患者女性,12岁,住院号171674,出生后即发现胸骨上窝有两个对称性绿豆大肿块,表面有针孔大瘘口,经常流清亮黄色液或白色粘液。临床诊断为双侧鳃裂姿,于1984年12月12日入院。
破伤风引起左眼上睑下垂及复视一例   收藏
方宝山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6 (4): 188-18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6.04.018
摘要( 226 )     PDF(89KB)( 131 )
患者,男,19岁,浙江海宁县农民,住院号159497。1个月前左足底被锈钉刺伤伴感染,5天来张口困难,并有阵发性抽搐2天入院。检查:稍呈苦笑面,双侧眼脸瞬目运动良好,眼裂大小相等,瞳孔对称,光反射存在,眼球活动自如;面部肌肉痉挛,张口1.5cm,口角稍抽动。颈硬,有阵发性角弓反张,膝反射亢进,余无病理性反射及瘫痪。
微波与X线联合辐射的实验研究——对小鼠血液系统的影响(浙医大研究生学位论文)   收藏
杨勤儿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6 (4): 189-18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6.04.019
摘要( 168 )     PDF(194KB)( 55 )
本文研究了低强度微波与X线的"联合效应",以便为制定微波与X线联合暴露的职业卫生标准积累资料。选用8~10周龄,体重在19~24克的BALB/C小鼠48只,根据随机区组原则,分成4组,每组12只,雌雄各半,分别接受单X线(X线组)、单微波(微波组)、微波与X线联合(联合组)辐射及假辐射。微波辐射:以920型雷达为辐射源,微波频率3 GHz,脉冲重复频率937 Hz,脉冲宽度1.2 μS。辐射时,将小鼠单个地关在特制的有机玻璃笼内,使其长轴沿E极化方向,暴露于喇叭天线下方105cm处(近区场);为同时适合联合组的辐射要求,在此水平线上放置与喇叭天线垂直的X线球管。以球管窗为圆心、半径约80cm的弧形区上,选定12个动物暴露点,功率密度为3~4.8mW/cm2。X线辐射:以30~58型移动式X光机为X线辐射源,工作电压60 KV,工作电流1mA,辐射时以5秒工作对5秒休息的定时继电器自动控制,间隙开机,小鼠放置同上。X线剂量用热释光剂量(TLD)法测量,X线累积剂量11天为12.0 R、6周为63.9 R、9周为124.1 R、10周为151.0 R。联合辐射:小鼠被放置上述相同位置,雷达与X线机同时开启,其强度、剂量与上述单暴露组相同。三组辐射均在同一辐射室内进行,用空调机控制室温在20±2℃。假辐射:小鼠关笼同上,但安放于无微波和X线辐射的隔离室内,其他条件与辐射组相同。各组动物每天辐射1.5小时,错开辐射时间,每周6天,共10周。
微波与X线联合辐射对人体血液系统的影响(浙医大研究生学位论文)   收藏
杨勤儿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6 (4): 190-19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6.04.020
摘要( 197 )     PDF(89KB)( 85 )
微波辐射与X线辐射分别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已有很多报道。而微波与其他职业因素同时存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则调查研究较少。事实上,一些微波发射设备如速调管、磁控管、行波管等在工作时,由于产生高速运动的电子,可有少量X线发射;而大功率雷达,则可伴随产生较强的X线。国内以往对雷达等操作人员的调查,均视为单微波接触者,忽略了X线的影响。为了评价微波与X线联合辐射对作业人员血液系统的影响,并为制订微波与X线联合暴露的职业卫生标准提供科学资料,在某研究所,选择微波与X线同时接触的工人(联合组)49名,微波接触工人(微波组)48名,及二者均不接触工人(对照组)46名,进行了有关血液学方面的检查。三组工人的年龄与工龄均较接近,其众数分别在30~50岁和10~30年之间。联合组与微波组工人所接触的微波频率均在L、X波段,波型为脉冲波,工作位的微波场强分别在20~150 μW/cm2和10~100 μW/cm2之间。联合组工人同时还不定期地接触低剂量X线,估计年累积剂量小于5r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