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虫石蜡切片抗原免疫荧光技术诊断肺吸虫病
收藏
黄天威, 林筱勇, 陈碧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6 (2): 49-5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6.02.001
摘要(
257 )
PDF(1737KB)(
112
)
近20年来世界各国应用免疫荧光技术于各种寄生虫病的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在国外已用于疟疾、阿米巴病、弓形体病、包虫病、囊虫病、丝虫病和血吸虫病的诊断(1);国内也成功地应用于疟疾、丝虫病的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2~5)。Cho等报告用去脂的卫氏肺吸虫(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rmani)成虫碎片固定在玻片上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ndireet fluoreseent antibody test,IFAT),作为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获得满意结果(6)。
|
|
实验性骨折愈合时生骨细胞活动的超威结构观察
收藏
王祖武, 朱有法, 谢旭明, 沈伯祥, 周月吾, 徐寿香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6 (2): 53-5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6.02.002
摘要(
203 )
PDF(1856KB)(
67
)
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对愈合起重要作用的细胞是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成软骨细胞。成骨细胞的成骨作用研究得比较多,而对成纤维细胞和成软骨细胞在愈合过程中的成骨作用研究比较少。我们用透射电镜观察这三种细胞的活动过程,并同时用光镜作对照,用组织化学来显示上述细胞活动过程中粘多糖和胶原纤维的演变,以获得较全面的了解。现将观察结果介绍如下。
|
|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一个大家系报道
收藏
史怡君, 蒋汝成, 郦云, 陈克连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6 (2): 57-5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6.02.003
摘要(
249 )
PDF(692KB)(
60
)
进行性朋营养不良症(progressive muscular dystrophy)是一组原发于肌肉组织的遗传病。根据临床症状(受累肌群)及遗传方式司以将此病分为几种类型,其中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uehenne museular dystrophy DMD),也称假肥大型,病情最重,预后不良,属X-连锁隐性遗传。
|
|
流行病学资料分析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收藏
吴本璞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6 (2): 60-6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6.02.004
摘要(
156 )
PDF(369KB)(
52
)
当前,流行病学已发展成为一门方法学,广泛应用于医学的各个领域,但在实际工作中常可见到因资料分析方法的应用不当,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或所采用的分析方法较为繁琐。例如,在疾病时间的趋势分布;传染病的疫源地分析及疾病远期疗效的评价等方面,就存在这种情况。本文试对上述问题结合医学实例进行讨论。
|
|
ZCZ-50型自动注入/抽取机的研制
收藏
罗建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6 (2): 65-9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6.02.005
摘要(
143 )
PDF(395KB)(
69
)
在医学实验室中,定时、定量及恒速地给动物注射药物等,在实验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已显得十分重要。临床上静脉注射高渗葡萄搪等药物时应用自动注射机,可减轻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鉴于上述情况,我们进行了ZCZ-50型自动注入/抽取机的研制工作。
|
|
颅脑外伤的CT诊断
收藏
许存森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6 (2): 68-7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6.02.006
摘要(
246 )
PDF(1908KB)(
104
)
我院1983年12月至1985年4月采用CT诊断颅脑外伤230例(不包括CT检查正常者),现结合文献,对CT所见及有关的鉴别诊断作一初步探讨。CT所见一、硬膜外血肿41例(其中5例伴脑挫伤,3例伴脑内小血肿)1.位置:额颞部和额部各9例(双侧l例),颞顶部6例,额顶部和额顶颞部各4例,顶枕部和多发性各3例,颞部2例,后颅凹1例。
|
|
新药石杉碱-甲对60例重症肌无力症的疗效观察
收藏
应智林, 程源深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6 (2): 73-75.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6.02.007
摘要(
339 )
PDF(251KB)(
56
)
石杉碱-甲是浙江医药研究院最先从植物千层塔中提取,经动物试验,证实是一种高活性的胆碱酯酶抑制剂(1),且发现该药毒性低,较之毒扁豆碱具有更大的安全范围(2),其分子式为C15H18ON2,其结构式见附图。
|
|
动态心电图观察抗心律失常药物联合治疗的疗效
收藏
金凡, 楼福庆, 丁文茜, 吴中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6 (2): 75-7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6.02.008
摘要(
191 )
PDF(418KB)(
52
)
自1979年5月~1984年12月对患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各型心律失常91例,经用单一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10~14天,以1小时心电监测,如心律失常减少未达治疗前50%以上者,则改用小剂量药物联合治疗。治疗前、后作动态心电图(DCG下同)24小时连续监测,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
|
胰腺假性囊肿的诊断和治疗(附23例报告)
收藏
程龙华, 寿才灿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6 (2): 80-8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6.02.009
摘要(
224 )
PDF(265KB)(
49
)
本科自1964年6月~1984年11月共收治胰腺假性囊肿23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14例,女9例。年龄16~66岁,平均40.73岁。病程:最短18天,最长5年。2例因狂次、3例因暴食诱发胰腺炎后发病,4例因闭合性腹部损伤引起,因胆石症和胆道蛔虫症引起的共4例,因分娩、胰头部肿瘤和胰腺脓肿引起的各1例,不明原因7例。
|
|
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9例报告
收藏
陈美章, 章希圣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6 (2): 82-8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6.02.010
摘要(
227 )
PDF(187KB)(
60
)
我院1984年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9例,8例作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Y吻合术。1例作囊肿切除,空肠间置肝管十二指肠吻合术,术后情况良好,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9例全部为女性,年龄最小4个月,最大12岁,4岁以下6例。术前7例有不同程度的黄疽与腹疼。5例发热,9例腹部触及肿块。肝功能检查,黄痘指数增高者7例,最高到60u,GPT增高者2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者1例。
|
|
咖啡因、茶碱与畸胎和突变
收藏
黄幸纾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6 (2): 84-8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6.02.011
摘要(
211 )
PDF(286KB)(
64
)
肿瘤仅次于心血管病而为人类死亡原因的第二位。许多肿瘤是由细胞突变引起的。突变发生在体细胞容易导至肿瘤,发生在生殖细胞往往会遗传给后代,表现为畸形或遗传病。据统计,人类活产新生儿中有3~5%是畸形儿。对新生儿连续随访4年,畸形儿的数量增加到8~9%。先天性畸形使患者命缩短,它的患病率分别为肿瘤和心血管病的8倍和5倍(1)。
|
|
桡动脉测压的安全性及并发症的预防
收藏
徐利军, 李正之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6 (2): 87-9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6.02.012
摘要(
429 )
PDF(375KB)(
92
)
直接测定动脉压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作为休克病人、心血管和其他复杂手术的监护,不但能准确地测出每一瞬间的动脉压,同时便于采取动脉血作血气分析,是反映循环动力学的一项重要指标。常用的直接测压方法是经桡动脉插管测定,现就其安全性和并发症综述如下。
|
|
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附5例报告)
收藏
朱士鑫, 金公良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6 (2): 91-9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6.02.013
摘要(
243 )
PDF(203KB)(
53
)
由于B超和CT扫描在腹部的广泛应用,胰腺囊性病变,尤其是胰腺炎或钝伤后假性囊肿的显示率有所增多。Robson和Moynihan (1903)将胰腺囊肿分为三类:潴留性、先天性和增生性。增生性囊肿包括良性的囊腺瘤和恶性的囊腺癌。囊腺瘤约为胰腺非恶性囊性病变的10%,而囊腺癌则占原发性胰腺恶性病变的1%左右。
|
|
冷冻治疗阴茎肿瘤三例报告
收藏
张志根, 史时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6 (2): 93-9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6.02.014
摘要(
311 )
PDF(88KB)(
67
)
冷冻治疗泌尿男生殖系肿瘤在国内尚不普遍,我们应用液氮接触法和喷雾法表面冷冻治疗阴茎肿瘤3例,初步疗效尚满意,兹报告如下。例1,男性,54岁,住院号136118,因病例摘要包茎、排尿困难在外院作包皮环切术,发现龟头有数个粟米大小乳头状肿物,于1981年7月7日入院。
|
|
外伤性眼球脱出手术复位一例报告
收藏
史如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6 (2): 94-9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6.02.015
摘要(
190 )
PDF(100KB)(
75
)
李××,女,28岁,农民,因外伤左眼球脱出31小时来诊。患者在上山砍柴时,不慎跌倒,左眼撞击在枯树的残根上,致眼球脱出眶外。当时神志清楚。眼部检查:视力:右1.5,左光觉消失。左眼颞侧创口呈不规则形,外眦角破裂,其上下创缘分别斜向上下眶缘并超过眶缘,长约1.5 cm,其颖侧创缘达眶缘外侧约2 cm处,有皮下组织与脂肪脱出于创口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