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82年, 第1期 刊出日期:1982-01-25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论文  综述  论文 
论文
石菖蒲单体α-细辛醚的诱变性及其体外代谢途径研究   收藏
金中初, 秦文清, 陈星若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2 (1): 1-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2.01.001
摘要( 168 )     PDF(336KB)( 66 )
α-细辛醚(α-asarone)是中草药石菖蒲挥发油中的一个成分。化学名反式-1-丙烯基-2,4,5-三甲氧基苯肼,分子式C12H16O3,纯品为白色细针状结晶,熔点61°~62℃,不溶于水,溶于石油醚及醋酸乙酯等有机溶剂(1,2)
六种化合物的微核试验   收藏
徐惟安, 王敏, 郝国令, 陈建萍, 王映林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2 (1): 4-5.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2.01.002
摘要( 233 )     PDF(175KB)( 60 )
微核试验是筛选化学物对染色体断裂效应与染色体不分离效应的一种简易、快速而有效的方法。七十年代初Boller和Schmid建立这一方法以来(1),迄今至少对153种化合物进行过微核试验(2)。目前,我国巳逐步在辐射、工业毒物、农药等毒理工作中应用此试验,现将我室对6种化合物的微核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意外放射受照者的染色体研究和生物剂量估算   收藏
黄祥寿, 陈杏凤, 张爱珍, 赵菡芬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2 (1): 6-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2.01.003
摘要( 181 )     PDF(384KB)( 46 )
早在三十年代,已知染色体具有高度的放射敏感性,其畸变率与吸收剂量之间有密切关系。1962年Bender用离体照射人血淋巴细胞,首次建立畸变率与吸收剂量的刻度曲线(1)。当1次大剂量X线或γ线全身照射后,观察染色体畸变是一个很有实用价值的指标,称之为"生物剂量仪"(2,3)。目前,辐射细胞遗传学研究的进展,使在怀疑受到不均匀照射的情况下,用染色体畸变这个剂量计作生物剂量测定,可有助于更全面了解受照射的真实倩况。我室曾诊治1例意外受照所致急性放射性复合伤的病人。
实验室常用动物淋巴细胞的自然玫瑰花结试验   收藏
顾克洲, 吴清明, 朱圣禾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2 (1): 9-1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2.01.004
摘要( 366 )     PDF(317KB)( 62 )
人类T淋巴细胞与绵羊红细胞在适当条件下可形成自然玫瑰花结,该试验已应用于临床,作为检测细胞免疫功能的方法之一。人淋巴细胞也能与小鼠或猴红细胞形成自然玫瑰花结,被认为是B淋巴细胞或其亚群的标志(1,2)。多种哺乳动物淋巴细胞与异种动物红细胞在试管内也有形成自然玫瑰花结的特性,并可分别表示动物T或B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状态(3,4)
植物性血球凝集素诱导新骨形成加速骨折愈合   收藏
江让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2 (1): 12-1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2.01.005
摘要( 191 )     PDF(780KB)( 78 )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骨折愈合机理和促进骨折愈合过程作了不少研究。我科自1977年开始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在骨折血肿内注射植物性血球凝集素(Phyto-hemagglutinin,简称PHA,广州医药工业研究所制品)诱导新骨形成加速骨折愈合作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于下,并对有关PHA诱导新骨形成的一些问题作初步讨论。
组织压测定的临床应用   收藏
杨迪生, 袁中兴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2 (1): 15-1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2.01.006
摘要( 334 )     PDF(276KB)( 73 )
Volkmann氏缺血性肌挛缩、胫前肌综合症、急性肌肉缺血坏死等疾病都可归纳为间隔区综合症(compartment syndrome)。四肢筋膜间隔区(以下简称"间隔区")是一个几乎密闭的间隙,内容有肌肉、血管、神经等。由于外伤或其他原因使间隔区内组织压增高,即可使内部组织的微循环及肢体功能受到损害。如延误诊治,可引起组织不可逆变性,致使肢体严重残废,甚至可因肌肉广泛坏死而需截肢,或因伴发肾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
冷冻治疗骨巨细胞瘤   收藏
夏贤良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2 (1): 18-2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2.01.007
摘要( 236 )     PDF(754KB)( 50 )
冷冻治疗于六十年代开始应用于矫形外科领域,1973年Marcore等(1)报道用冷冻治疗骨巨细胞瘤取得明显疗效。我科自1977年以来治疗18例,现报道如下,并作简要讨论。
带血管腓骨移植治疗长管骨缺损   收藏
李世骐, 江让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2 (1): 21-2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2.01.008
摘要( 381 )     PDF(299KB)( 62 )
带血管骨移植可用于治疗骨大块缺损,对于四肢长管骨缺损选用带血管腓骨移植效果最佳。我院自1978~1980年共作带血管腓骨移植16例(包括赴外地医院会诊手术),效果良好,特报道如下。
应用中医养肝阴法治疗上肢末端软组织劳损性疾病临床观察   收藏
陈健, 章明荣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2 (1): 24-25.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2.01.009
摘要( 272 )     PDF(180KB)( 67 )
上肢末端软组织劳损性疾病,临床最常见的有肱二头肌长头腱炎、肱骨外上髁肌腱炎和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等。致病因素除个别患者由外伤引起外,绝大部分是由于慢性劳损所致。我们根据祖国医学"筋骨内合肝肾"理论,自1980年6月至10月,采用养肝阴法治疗上肢末端软组织劳损性疾病78例,获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胆道再手术161例临床分析   收藏
黄德赡, 李正之, 孙义国, 寿才灿, 李性定, 何善悌, 黄钟英, 徐加鹤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2 (1): 26-2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2.01.010
摘要( 223 )     PDF(630KB)( 71 )
我科自1957年3月至1980年12月作胆道(胆囊)手术2,997例,其中胆道再手术161例*(5.4%),186人次。这些病例中44.7%(72例)第一次手术是在其他医院施行,其余均系我科病例。现将一般临床资料、再手术原因、手术方式和治疗结果作一临床分析,并结合临床实践,对如何防止和降低胆道再手术的有关问题略加讨论。
肝胃韧带裂孔疝一例报告   收藏
楼人望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2 (1): 29-2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2.01.011
摘要( 167 )     PDF(192KB)( 48 )
肝胃韧带裂孔疝临床上极其少见,我科治疗1例,特报道如下。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186例治疗经验   收藏
孙义国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2 (1): 30-3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2.01.012
摘要( 246 )     PDF(271KB)( 47 )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是一种严重的胆道疾病。发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易出现胆源性败血症(1)和中毒性休克,死亡率高达4.5~43.4%(2)。我院外科肝胆组自1957年3月至1979年3月收治本病186例,特作初步总结,并就有关问题加以讨论。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临床初步应用(附32例分析)   收藏
金毓珠, 蔡祖楠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2 (1): 33-3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2.01.013
摘要( 227 )     PDF(1127KB)( 68 )
自Novotny和Alvis 1961年首创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法以后,由于眼科工作者的重视,这种检查法很快就被推广应用,此法系将荧光素钠注入血管内做造影剂,用特定滤光片组合的眼底照相机,连续拍摄荧光素通过眼底循行时的荧光形态。这一方法不仅能在活体上观察到眼底血管的细微结构,且对眼底病的诊断、治疗、疗效观察以及发病机制的研究亦有重大意义。
开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的初步体会   收藏
王竞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2 (1): 37-3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2.01.014
摘要( 199 )     PDF(987KB)( 43 )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是将一定浓度的荧光素钠溶液注入血管中,在兰色光波的激发下,使眼底血管及某些病灶显示出荧光,用荧光眼底照相机连续摄影或通过眼底镜、裂隙灯进行检查。1961年Novotny和Alvis倡导以此法研究视网膜、脉络膜疾病,10多年来已取得很大进展,成为诊断和研究眼底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许多国家已将其列为眼底疾病的常规检查。
单纯性肥胖症140例实验指标观察   收藏
余永谱, 王坚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2 (1): 39-4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2.01.015
摘要( 189 )     PDF(357KB)( 47 )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肥胖者逐年增多,已成为医学界和人们关心的一个问题。肥胖者伴有明显的代谢和内分泌机能改变(1,2),但国内迄今尚未见有关肥胖者的实验研究报告。本文将两年来观察、治疗单纯性肥胖症140例的有关实验指标分析如下。
冠心病人血纤维蛋白元及纤维蛋白裂解产物临床意义的探索   收藏
鲍军, 洪允祥, 吕俊升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2 (1): 43-4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2.01.016
摘要( 203 )     PDF(189KB)( 63 )
近年文献报道,冠心病患者血液显示了血粘度增高、血小板容易聚集、纤溶活力降低等特点(1~7)。血液凝固牵涉到血凝的许多因子、抗凝物质的存在及纤溶活力的强弱等。本文试从血液凝固第Ⅰ因子即纤维蛋白元及其裂解产物作为指标,探素它们在冠心病中的临床意义。
综述
高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   收藏
李清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2 (1): 45-4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2.01.017
摘要( 356 )     PDF(376KB)( 74 )
在五十年代已了解到冠心病人的血浆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浓度比健康人高,而高密度脂蛋白(HDL)的浓度则较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的兴趣集中在VLDL与LDL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而对HDL不很重视。1975年Miller等(1)重新提出了动脉粥样硬化与HDL-胆固醇水平呈负相关的观点,并获得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的支持,激起了人们对HDL的兴趣。
论文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艾姆斯教授来我校作学术报告   收藏
黄幸纾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2 (1): 48-4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2.01.018
摘要( 201 )     PDF(202KB)( 40 )
美国著名学者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物化学教授艾姆斯(BN Ames)夫妇于81年5月3日至7日,应邀访问我校并作了学术报告。艾姆斯教授是环境化学物致突变、致癌性快速检测系统之一——艾姆斯试验(Ames Test)的创始人。当前,环境污染与人类肿瘤的关系受到普遍重视,要确定一个化学物对人类是否有潜在致癌性,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