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66年, 第1期 刊出日期:1966-01-25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论文 
论文
普鲁卡因局部封闭治疗劳损、扭伤等损伤的疗效观察   收藏
郁知非, 黄学斌, 孙义国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6 (1): 1-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6.01.001
摘要( 188 )     PDF(278KB)( 57 )
在农村的医疗实践中,我们发现肌肉、肌腱或关节的劳损、扭伤等损伤是农民中非常多见的疾患。通常认为这是一种小伤小病,但通过与农民兄弟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接触,体会到这种所谓小伤小病不但使农民们感到很痛苦,由于其发病率高,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到劳动和生产,实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农村巡回医疗中用针刺加药物穴封治疗小儿麻痹症的疗效小结   收藏
朱焱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6 (1): 4-5.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6.01.002
摘要( 184 )     PDF(286KB)( 75 )
小儿麻痹症又名脊髓灰质炎,当瘫痪一旦发生,对其运动机能的恢复,迄今尚缺少有效办法。以往在城市医院对此病虽采取多种理疗,但效果均不满意。根据文献,认为此病发病2年后绝少有恢复希望,只能利用残余运动机能进行矫形手术,以改善部分功能,但疗效亦不满意。我们过去由于迷信文献,迷信经验,所以对小儿麻痹症的治疗多年没有进展。
农村中开展唇裂整复手术的体会   收藏
何明灼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6 (1): 6-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6.01.003
摘要( 185 )     PDF(210KB)( 64 )
唇裂是一种先天性的疾患,这些患者,由于外貌上的异常和发音功能的失常,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悲心理,尤其是一些正在发育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年。如何使这些病人得到及早的治疗,使外貌和发音功能恢复正常,是我们口腔科工作者一项重要的工作。
人体肺胸膜血管和毛细管的研究   收藏
王仲侨, 郑观德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6 (1): 8-1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6.01.004
摘要( 355 )     PDF(1951KB)( 181 )
近十年来,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对肺内支气管和血管解剖的研究益感重要。自1958年到现在,已有不少解剖学工作者,先后对人体肺叶支气管和血管作了较系统的观查,为我国民族解剖、肺脏病理、临床诊断以及手术治疗等提供了实际资料。
呋喃丙胺在消化道内之吸收部位   收藏
药理学教研组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6 (1): 12-1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6.01.005
摘要( 221 )     PDF(176KB)( 40 )
呋南丙胺为当前抗血吸虫病口服新药,经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已肯定其疗效。但对该药在体内的吸收过程尚缺乏了解,本文根据动物实验,观察呋喃丙胺在消化道中的吸收部位,现报导如下。
呋喃丙胺在血液中之分布及其作用方式之探讨   收藏
药理学教研组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6 (1): 14-1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6.01.006
摘要( 244 )     PDF(382KB)( 41 )
抗血吸虫病新药呋喃丙胺(即F 30066)在防治血吸虫病方面的实用价值已经各地临床单位试用证实(1),但对其作用方式的研究进展尚不多。以前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与我们曾先后观察到呋喃丙胺在体外有强大抗血吸虫作用,在体外经肝脏等组织作用后其抗血吸虫作用显着减弱或丧失(2~4)
晚期血吸虫病的外科治疗——在县医院辅导的体会   收藏
齐伊耕, 李性定, 王世川, 徐亚男, 李亚仙, 朱毅, 项凤荣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6 (1): 18-1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6.01.007
摘要( 176 )     PDF(318KB)( 52 )
我校外科学教研组及附属第一、二医院在省卫生厅领导下,于1964年9月组织一个手术辅导组,到常山县人民医院协助开展晚期血吸虫病并发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辅导组成员由两名高年外科医生,一名麻醉士和一名外科病房护士组成。
硬膜外阻滞麻醉应用于晚期血吸虫病巨脾手术的探讨   收藏
徐亚男, 马宝璠, 程国雄, 吴秀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6 (1): 20-2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6.01.008
摘要( 221 )     PDF(196KB)( 71 )
对于由门脉高压症引起的脾肿大,切除时的麻醉选择,尚存在争论。目前国内多采用乙醚、笑气、或其他麻醉方法。乙醚吸入麻醉虽有人认为对肝功能无显着异常者无妨碍(1),但此类患者采用后,肝性昏迷发生率可高达13%(2)。本文介绍常山县人民医院自1960年以来对147例晚期血吸虫病所致脾肿大患者,手术时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效果良好,今初步总结如下。
麻风400例临床初步分析   收藏
朱铁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6 (1): 22-2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6.01.009
摘要( 222 )     PDF(290KB)( 78 )
今将我校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门诊麻风病例中记载完整的400例初步分析如下。
低剂量灰黄霉素治疗黄癣和黑点状发癣90例临床疗效观察   收藏
张赞, 霍大才, 姚继昌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6 (1): 25-2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6.01.010
摘要( 229 )     PDF(304KB)( 72 )
本病系一毛内型癣菌所引起的头癣病,既往临床上所采用的局部药物疗法,由于药物不能透达毛髪组织深部,以致治疗时间牵延,甚致无效。因此多年来临床医务工作者迫切要求寻找对此病的有效药物。
灰黄霉素治疗73例白癣的三种疗法探讨   收藏
张赞, 霍大才, 姚继昌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6 (1): 28-2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6.01.011
摘要( 300 )     PDF(220KB)( 62 )
灰黄霉素治疗白癣之最小有效剂量及疗程,国内、外意见尚不一致。为了更好地适应农村对该病的治疗,我们应用不同剂量及疗程观察了灰黄霉素对白癣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固定性药疹30例临床分析   收藏
孙国钧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6 (1): 29-3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6.01.012
摘要( 206 )     PDF(208KB)( 84 )
我科自1956年至1963年8年共收治固定性药疹住院病例30例,现结合文献复习作一报导。
胰岛素-葡萄糖-氯化钾对低温犬心室颤动及其兴奋性、不应性、传导性的影响   收藏
俞德章, 钱宗云, 陈聪聪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6 (1): 31-3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6.01.013
摘要( 230 )     PDF(1329KB)( 65 )
低温时心室极易发生颤动的机制迄今未明,因此亦缺乏合理的防止方法。
单纯房间隔缺损心电图改变与血液动力学变化间的关系   收藏
吕俊升, 陈瑞琛, 刘富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6 (1): 34-3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6.01.014
摘要( 340 )     PDF(296KB)( 80 )
房间隔缺损是先天性心胜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病变,其比较发病率为21.4~26.2%(1,2),单纯房间隔缺损为17%,心电图检查对房间隔缺损被认为是有价值的诊断方法(3,4)。本文收集三年来我校附属第一、二医院经开胸手术或/与右心导管检查证实为单纯心房间隔缺损31例,着重分析单纯房间隔缺损心电图表现及其与血液动力学变化间的关系,并观察术后心电图之改变。
超声波检查胸膜腔积液临床价值初步探讨   收藏
金士冠, 夏舜英, 冼棠超, 王友琴, 沈美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6 (1): 37-3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6.01.015
摘要( 194 )     PDF(1350KB)( 86 )
近年来国内应用超声波检查胸膜腔积液已陆续有报导(1~3),现将我院检查资料初步总结报告如下,以供参考。资料来源我院自1962年12月至1965年3月应用超声波检查胸膜腔积液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共70例,其中男性44例,女性26例,均经超声波检查及胸腔穿刺或手术证实,其中68例并经X线透视或摄片对照。临床最后诊断:渗出性胸膜炎35例,渗出性胸膜炎伴有胸膜增厚或包裹性积液
闭合性肾损伤21例临床分析   收藏
杨松森, 王锺奇, 黄学斌, 魏克湘, 朱琮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6 (1): 39-4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6.01.016
摘要( 185 )     PDF(212KB)( 71 )
一、一般资料:男性20例、女性1例。年龄自9~71岁,以21~30岁最多共9例。职业以工人最多10例,农民次之5例,其它6例。损伤部位,右肾15例,左肾6例。损伤原因以腰部直接伤最多共13例,高空堕下5例,交通事故3例。
恶性网状细胞病细胞染色体畸变的观察   收藏
郁知非, 王友赤, 锺达锦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6 (1): 40-4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6.01.017
摘要( 277 )     PDF(832KB)( 94 )
本文报告用骨髓细胞及血细胞短期培养法对6例恶性网状细胞病患者的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观察的结果。
对一个血红蛋白H病家族的观察血红蛋白H的遗传问题   收藏
郁知非, 夏雪珍, 林修基, 乔崇年, 朗亚民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6 (1): 41-4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6.01.018
摘要( 326 )     PDF(163KB)( 87 )
关于血红蛋白H(Hb H)的遗传规律目前尚缺乏一致的意见。不少学者认为Hb H病是两个α地中海贫血基因的纯合子状态。但最近已有一些学者根据他们观察到的事实,对这种学说开始表示怀疑。本文报告对一个Hb H病患者上下三代30个成员调查观察的结果,对Hb H遗传规律的阐明也许有一些参考意义。
一侧肾切除后引起余留肾代偿性生长机制的探讨   收藏
陈星若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6 (1): 43-4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6.01.019
摘要( 417 )     PDF(372KB)( 124 )
一侧肾切除后,有两个重要改变,即肾单位减少一半及余留肾的功能负荷增加一倍。可以设想,促进余留肾的代偿性生长(肥大和增生),可能与肾单位功能负荷过重或肾组织减少有关。本文目的为探讨一侧肾切除后,引起余留肾代偿性生长的机制。
血管性假血友病四例报告   收藏
汤德骥, 林修基, 曹德聪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6 (1): 45-4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6.01.020
摘要( 282 )     PDF(324KB)( 80 )
血管性假血友病是一种由于遗传性皮肤、粘膜毛细血管缺陷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在男女两性中均可发生(1),约半数病例家族中有出血倾向病史(2),缺陷因子可能是通过单纯性显性遗传的(Simple dominat)(1),此病的基本缺陷尚未完全明了,组织学研究不能启示血管壁内有任何重要改变,然而应用毛细血管显微镜检查常可观察到患者甲床的毛细血管显示奇怪的、紊乱的形状,并于针刺后不见收缩(3~5)
副伤寒丙并血红蛋白尿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收藏
周思文, 林修基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6 (1): 48-4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6.01.021
摘要( 163 )     PDF(243KB)( 76 )
伤寒、副伤寒的并发症较多,但并发血红蛋白尿实属少见。1895年Osler首先于1,500例伤寒中发现1例(1)。迄至1953年止,国外文献仅见报告11例(2);国内至1964年止曾先后报导3例(3~5)*,此14例中除2例为伤寒并副伤寒乙外,其余均为伤寒患者,单独由于副伤寒引起的血红蛋白尿尚未见诸报导。本文报告1例诊断为副伤寒丙并血红蛋白尿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