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65年, 第1期 刊出日期:1965-01-25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论文 
论文
杭州地区64,853人的高血压与溃疡病合并发病的调查   收藏
内科学教研组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5 (1): 1-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5.01.001
摘要( 172 )     PDF(169KB)( 31 )
有关高血压与溃疡病合并发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在文献上鲜有纪载。1960年2~3月间,我们在省卫生厅党组及校党委的领导下,组织了大批师生,并与杭州市各医院协作,对杭州地64,853人进行血压情况调查的同时,也对溃疡病作了普查。兹将调查结果报导如下。诊断标准高血压标准:以1959年在西安召开的全国心血管疾病会议所规定的为依据。休息10分钟,坐位,采用右上臂量血压。
舟山地区渔民190例麦氏二级梯双倍运动试验的心电图分析   收藏
陈端, 楼福庆, 金宏义, 王振生, 瞿月英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5 (1): 3-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5.01.002
摘要( 241 )     PDF(386KB)( 49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麦氏二验梯运动试验,-般以双倍运动试验阳性率较高(1~3),1959年全国心脏血管疾病学术报告会议(4)及1964年中央卫生部召开的第一次保健学术座谈会(5),亦以双倍运动试验做为判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准。正常人对单程与双倍运动量,两者反应无明显差别,(1,3,6,7)说明运动量提高一倍并不增高假阳性率。我们在对舟山地区渔民进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发病率的调查中,凡有心绞痛或可疑心绞痛病史者,以及休息时心电图不正常或可疑者,共计190例做了麦氏二级梯双倍运动试验,兹将结果报导如下。
家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主动脉及有关组织对硫35摄取的影响   收藏
楼福庆, 陈克云, 徐志清, 石武宗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5 (1): 7-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5.01.003
摘要( 175 )     PDF(371KB)( 49 )
近年来在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无论从形态学、生化测定以及应用放射性硫35的自显影与体内进行标记的生物合成,均证明粘多糖的含量有显着增加。但以硫35-粘多糖的含量来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效果,则报导较少。我们为了今后拟采用本方法以观察家兎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效果,现先将在正常家兎(对照组)和已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家兎(实验组)中所进行硫示迹测定的结果报告如下。方法我们用雄性、体重两公斤左右的安格拉长毛白兎14只,其中对照组6只,实验组8只。实验组家兎除星期日外每天加服胆固醇1克60天,继而每天服0.5克30天,共90天。
高血压病尿中5-羟吲(口朶)醋酸测定的研究   收藏
王振生, 吕俊升, 楼福庆, 金宏义, 陈端, 吴中玉, 张爱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5 (1): 10-1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5.01.004
摘要( 259 )     PDF(367KB)( 50 )
血清素(5-羟色胺)是新近发现的激素,它是体内极为重要的神经内分泌液递因子,是维持机体正常活动的重要物质。血清素的前身是色氨酸,其最终代谢产物5-羟吲哚醋酸(简称5-HIAA)由尿液排出。测定尿中5-HIAA的排量对了解血清素有关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已经证明血清素是血管的活性物质,但对血压的作用还不十分明确,某些降压药物的机制可能与血清素有关。为此我们对高血压病患者尿中5-HIAA的排量作了测定,并观察了经利血平治疗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兴奋后的改变。材料与方法正常人30名,男、女各15名。
胍乙啶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   收藏
吕俊升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5 (1): 13-1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5.01.005
摘要( 322 )     PDF(411KB)( 59 )
植物神经节阻断药治疗高血压病虽具有降压作用强、奏效快的优点,但由于同时也阻断了副交感神经使胃肠运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减少、瞳孔扩大等因而产生便秘、口干、视物模糊、排尿困难等副作用,往往使治疗中断。1959年Maxwell等(1)合成了交感神经末梢阻断药——胍乙啶(Guanethidine),能选择性地阻断交感神经末梢,而没有阻断副交感神经的不良作用,适用于各种类型高血压,有取代植物神经节阻断药的趋向,是目前一种较为理想的降压药物。
静脉注射维生素丙对降低血清胆固醇的疗效观察   收藏
陈端, 楼福庆, 金宏义, 陈克云, 王振生, 徐志清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5 (1): 17-1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5.01.006
摘要( 251 )     PDF(209KB)( 61 )
近50年来,许多实验性及临床上的研究,均认为脂质代谢障碍是产生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降低血清脂质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的一种有效措施。我组在实验性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家兎中,应用维生素丙治疗,发现有降低血清胆固醇和减轻动脉壁斑块形成的效果。在此实验的基础上,我们对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病人中血清胆固醇较高者,采用了静脉注射维生素丙治疗共55例。兹将疗效报导如下。
200例传染性肝炎超声波形与肝活检病理变化的比较   收藏
金士冠, 周朗生, 韩无瑕, 石秋念, 郑树, 陈水波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5 (1): 19-2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5.01.007
摘要( 245 )     PDF(397KB)( 58 )
近年来国内已广泛应用超声波检查辅助诊断传染性肝炎(以下简称肝炎),但各地报导诊断符合率尚不一致,超声波形与病理变化的关系除姚光弼(1)、张嗣汶(2)等报导外,尚少介绍。为了进一步观察超声波检查对肝炎的诊断价值,我们选择了近一年内有肝活体组织检查,且临床材料结合病理变化最后确诊为肝炎者200例,其中黄疸型肝炎52例,无黄疸型肝炎148例(型期划分系参照1961年华东区肝炎会议的诊断标准)以肝穿刺前5天内的超声波形与病理变化和肝功能试验结果(谷-丙转氨酶、麝香草酚浊度、锌浊度、酚溴酞钠试验)进行对比。
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患者内分泌功能的观察   收藏
童锺杭, 林茂芳, 锺光恕, 余永谱, 包金良, 张鸿典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5 (1): 23-2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5.01.008
摘要( 198 )     PDF(519KB)( 48 )
肝对各种激素具有代谢能力(1~10),因而可以想象肝病时将出现激素代谢的紊乱。1934年Zondek(11)证明肝脏酶能使求偶素失活,当有某些肝病时这一作用消失。Gilder(12)(1946)、Gupta(13)(1957)、邝安堃(14)(1958)和Петренюк(15)(1962)诸学者报告肝炎时尿17-酮类固醇排泄降低,雌激素排洩增加。本文试图通过对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患者的激素或其代谢物的测定,观察在急性肝功能不良时内分泌功能的情况。
二硫辛酸对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疗效观察   收藏
方恒同, 朱祺发, 张鸿典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5 (1): 28-3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5.01.009
摘要( 212 )     PDF(375KB)( 76 )
自1951年Read从肝提取液中获得二硫辛酸的纯结晶以后,逐渐对它的生化学作用和药理性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自1958~1959年以来用其治疗传染性肝炎。国内外报告对该药治疗传染性肝炎的疗效尚无一致的意见(1~4)。为进一步考核该药疗效,我们对66例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进行了治疗观察。本文66例均在1962年6~12月间住入我校附属一院,并符合华东肝炎会议的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普通型)诊断标准(5),按随机方法分成二硫辛酸每日40毫克组(以下简称甲组)和二硫辛酸每日60毫克组(以下简称乙组)两组。并以我院1958年前住院,符合同样诊断标准者6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治疗效果。
葡萄糖醛酸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疗效观察   收藏
方恒同, 张鸿典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5 (1): 31-3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5.01.010
摘要( 231 )     PDF(189KB)( 40 )
文献报导葡萄糖醛酸对传染性肝炎有一定疗效(1~3),为了证实其治疗效果,我们对26例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进行了临床治疗观察。1962年6~12月间,我们随机地对26例黄疸指数在80单位以下,谷-丙转氨酶增高伴明显乏力、食欲减退、腹胀、肝区痛、肝大压痛等症状的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普通型)患者,使用了葡萄糖醛酸治疗;并以本院以往住院中符合同样诊断标准的64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每人每日均用复合维生素乙6~12片或酵母2~3克、维生素丙200~300毫克,葡萄糖粉30~60克,等量分三次口服,直至出院休养。
国人之正常单极食管导联心电图   收藏
赵昜, 黄令扬, 吴祥, 俞谷芳, 林乃诚, 葛琼珊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5 (1): 33-3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5.01.011
摘要( 367 )     PDF(1001KB)( 56 )
简史(1~8):Waller首先创用口腔电极。至1906年Cremer在X线胸部透视观察下,将电极送入职业吞剑者之食管内,是为人体食管导联心电图之开始。1935年Luisada又创用双极食管导联心电图(bipolar esophagealelectrocardiogram)。其后Brown(1936),Nyboer(1941),Burchell(1948),Oblath(1951),Enselberg(1951),Copeland(1964)等,各以单极或双极食管导联心电图研究正常标准,并应用于临床,取得不少成就。国内除尉迟静等最近曾报导外,尚未见其他有关数据。
单极食管导联心电图对室上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   收藏
赵昜, 黄令扬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5 (1): 37-3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5.01.012
摘要( 284 )     PDF(875KB)( 66 )
食管导联心电图(esophageal electrocardiogram)对诊断心律失常与陈旧性后壁心肌梗死具有一定的价值,尤以前者为然。由于食管电极紧靠左心房,可使正位或异位的心房激动波能明确显示,故对确诊各种心动过速与心律紊乱具有重要意义。过去我们曾检查了25例正常食管导联心电图(1),在此基础上,制订了一套食管导联心电图操作规程,且应用于部分有关病例。本文先就食管导联心电图对室上性心律失常之应用价值,作一初步介绍,供同道参考。病例报告例1:周某(门诊号270273,心电图号64-6112)女性,37岁。因1周来感心悸,于1964年2月11日来本院门诊检查。体检:一般健康。
眼底变化对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病的诊断价值   收藏
吴燮灿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5 (1): 39-4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5.01.013
摘要( 201 )     PDF(647KB)( 70 )
眼底检查是近代医学中常用的一种诊断方法。眼底检查中所发现的变化,有的只对本眼本病有诊断价值;有的可以预料另一眼亦将发生同样变化;还有一类,则为全身性病变的部分现象(1)。视网膜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眼底,既属最后一类,临床上常以此作为全身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病的诊断依据,预后估计和选择治疗措施的参考。本文就其常见的眼底变化,作一综述,并指出其在诊断上的价值,以供同道参考。自1836年Bright首先叙述肾炎病人的末期有失明现象以后,Von Graefe,Nettleship,Pickering,Wagener,Keith,Salus等许多学者(2~5),对高血压病和动脉硬化症病人的眼底变化,做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和报告,总结他们的报告,常见的眼底变化,可归纳为十一项。一、视网膜动脉一般变细,分枝呈锐角:许多眼科学者,认为此种现象是高血压病及全身动脉硬化的早期主要变化之一。1951年Holze及Lee更用裂隙灯证明高血压患者的结膜动脉,亦有细小现象。
相性心室内迷路传导(附五例报告)   收藏
黄令扬, 林乃诚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5 (1): 45-5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5.01.014
摘要( 201 )     PDF(1454KB)( 64 )
心室内迷路传导(ventricular aberration)又称心室内差异性传导,是指一个室土性激动通过心室吋,由于传导途径发生异常,致该心室激动波在形态上亦发生异常(1)。晚近Schamroth等(2)提出将心室内迷路传导分为二类:一为相性心室内迷路传导(phasic ventricular aberration);一为非相性心室内迷路传导(non-phasic ventricular abetration)。
内脏转位伴风湿性心脏病一例报告   收藏
刘富光, 钱可大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5 (1): 48-4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5.01.015
摘要( 213 )     PDF(123KB)( 62 )
患者金××(住院号36028),男性,25岁。因劳累后心悸、气急3年'近1年半加重,于1961年11月11日入院。患者于9年前体检发现"右位心",平时无不适,但参加剧烈运动后即感心悸气急,休息后好转。3年前因长途步行后心悸、气急加重,但休息1~2小时后症状仍能缓解。2年前曾因畏寒、高热、心悸、气急、不能平卧、血痰而在他院住院半个月,症状好转出院,诊断不详。以后每稍事劳动症状即加剧,但仍能参加一股工作。11个月前又有心悸、气急、不能平卧、咯血、经某医院诊断为"急性心力衰竭",治疗后症状改善。近一周来又有轻度心悸、胸闷而入院。既往无咽痛及关节酸痛史(入院后有两膝关节酸痛无红肿),但有慢性咳嗽、喀痰、血痰及流脓鼻涕史。患者胎儿时其母有否患过急性传染病不详。入院检查:一般情况佳,无气急、发绀。右侧扁桃体Ⅰ度肿大,无充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