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1. κ-阿片和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在缺血再灌注心脏中的交互作用
杨树龙,夏强,沈岳良,周苏娅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3, 32 (3): 187-19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3.03.005
摘要   PDF(pc) (174KB)(361)   

目的:探讨心脏缺血及再灌注(I-R)期间,阿片受体和肾上腺素受体激活在跨膜信息传递中的交互作用.方法:采用离体心脏Langendroff模型,全心停灌20 min复灌30 min造成I-R.在心脏I-R期间用κ-阿片肽受体激动剂U50488h(10-6mol/L)和β1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NE(10-7mol/L)进行干预.结果:①NE单独作用与I-R对照组左室收缩压(LVSP)在心脏缺血起始,复灌10、20及30 min分别为[(86.31±17.86 vs 48.05±15.03)%,P<0.05]、[(136.62±16.33 vs 93.33±15.45)%]、[(127.23±17.33 vs 73.39±12.92)%]、[(153.48±18.31 vs 68.11±13.18)%,均P<0.01];NE和U50488h一起灌流时及U50488h单独作用时不明显.②U50488h与NE同时灌流心律失常评分仅在复灌10~20 min(0.70±0.48)较单纯I-R组(1.64±1.19)明显减小(P<0.05),单独NE或U50488h在各时间段心律失常评分与单纯I-R组比差别无显著性(P>0.05).③在心脏缺血后再灌注10、20和30 min时,U50488h单独作用以及与NE同时应用心率分别是(185.71±55.33)和(197.22±26.97),(181.86±43.03)和(195.56±58.68),(195.00±17.35)和(179.00±40.40)次/min,均较I-R组[(246.75±36.88)、(244.88±39.27)和(246.25±31.61)次/min]明显减小(P<0.01);单独NE灌注对心率无明显影响(P>0.05).各组冠脉流量与I-R相比均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心脏I-R期间κ-阿片肽受体与β1肾上腺素受体信号传导通道间存在交互作用.

2. 睡眠中急死(病例分析及文献复习)
徐英含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79, 8 (3): 143-14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79.03.009
摘要   PDF(pc) (458KB)(154)   
病例分析我组自1968·2~1977·1的9年中,共尸检445例,其中急死64例,占14.38%。在64例中,竟有43例(67.19%)死于睡眠中,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对睡眠与死亡的关系的注意。现在先就此43例的死亡时间、性别、年龄、身体健康状况、死亡经过及尸检所见做一简要分析。
3. 皮质激素治疗天疱疮40例
朱铁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2, 11 (S1): 148-14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2.S1.234
摘要   PDF(pc) (87KB)(97)   

本文报道我科1957年9月~1978年8月21日间用皮质激素治疗天疱疮住院患者40例的结果。有寻常型天疱疮26例、落叶型8例、增殖型4例、红斑型2例。一般分析中指出发病季节与职业以农民与夏季为多。

4. 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结构生物学研究进展
宋方俊,郭江涛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48 (1): 25-3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9.02.05
摘要   HTML PDF(pc) (1097KB)(1945)   

离子通道介导离子的跨膜运转,在生物体内的物质交换、能量传递和信号传导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近年来,离子通道结构生物学研究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对离子通道的离子选择性和门控机制的认识。电压门控钾通道结构生物学研究阐明了钾离子选择性的结构基础和电压门控机制;电压门控钠通道结构生物学研究揭示了钠通道的慢失活和快失活机制;瞬时受体电位通道结构生物学研究提供了瞬时受体电位通道复杂多样的结构和配体门控机制。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离子通道结构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离子通道结构生物学的发展。

5. 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与抑郁症疗效相关
李嫣然,王慧颖,周建松,王长虹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5): 646-652.   DOI: 10.3724/zdxbyxb-2023-0269
摘要   HTML PDF(pc) (694KB)(59)   

转化生长因子(TGF)-β是TGF家族成员中一组具有抗炎作用的细胞因子,参与了应激和抑郁相关机制的发展进程,在抑郁症炎症反应调控和各类细胞因子失衡恢复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抗抑郁药物干预前,抑郁症的核心症状群与TGF-β水平相关,抑郁症的心理症状群与TGF-β基因多态性相关。抗抑郁药物干预可能通过神经免疫通路中各种神经递质和炎症因子的复杂相互作用上调TGF-β水平、抑制炎症反应,进而调节细胞因子失衡,改善抑郁症状。此外,重组TGF-β1蛋白已在小鼠模型中产生有益的影响,基于TGF-β1设计的鼻喷雾剂具有起效迅速的独特优点。本文综述了抑郁症治疗前后TGF-β水平变化趋势以及与抑郁症症状改善关系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抑郁症疗效评估和新药研发提供思路。

6. 去泛素化酶JOSD2通过调控DNA损伤修复影响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对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
葛孚晶,刘湘宁,张鸿宇,袁涛,朱虹,杨波,何俏军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5): 533-543.   DOI: 10.3724/zdxbyxb-2023-0256
摘要   HTML PDF(pc) (6195KB)(53)   

目的 研究去泛素化酶含约瑟芬结构域2蛋白(JOSD2)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恶性进展的调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 从基因表达数据库下载NSCLC转录组表达数据及临床资料,利用主成分分析、limma差异分析和基因表达量分析考察NSCLC中表达水平显著上调的去泛素化酶相关基因;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算法考察不同去泛素化酶对NSCLC患者总生存期的影响;利用基因本体论富集分析和基因集富集分析考察高表达JOSD2的患者中信号通路的变化情况;利用基因集变异分析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考察JOSD2表达水平与DNA损伤反应(DDR)通路的相关性;利用蛋白质印迹法考察JOSD2和DNA损伤修复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利用免疫荧光法考察JOSD2在细胞内亚定位的变化;利用磺酰罗丹明染色法考察敲低JOSD2对DNA损伤类药物的敏感性。 结果 与癌旁组织比较,NSCLC组织中JOSD2的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且与NSCLC患者的不良预后显著相关(P<0.05);与低表达JOSD2的组织比较,高表达JOSD2的NSCLC组织中DDR相关途径显著激活(均P<0.05),且JOSD2的表达水平与DDR相关途径激活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与对照组比较,过表达JOSD2显著促进NSCLC细胞系的DDR过程,此外,DNA损伤剂处理可显著提高JOSD2的细胞核定位,而敲低JOSD2显著增强NSCLC细胞对DNA损伤剂的敏感性(均P<0.05)。 结论 JOSD2通过促进DNA损伤修复途径调控NSCLC的恶性进展,而敲低JOSD2可显著增强NSCLC细胞对DNA损伤剂的敏感性。

7. 卵母细胞人工孤雌激活研究进展
彭美莲,黄荷凤,金帆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6 (3): 307-31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7.03.017
摘要   PDF(pc) (415KB)(615)   

孤雌激活是指处于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卵母细胞不经过雄性配子的作用,而在某些理化因素的刺激下恢复并完成减数分裂,进行有丝分裂发育到胚胎的过程.卵母细胞的激活是以Ca2+为第二信使,成熟促进因子(MPF)、细胞分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细胞静止因子(CSF)等细胞因子灭活综合作用的结果.人工孤雌激活方法包括物理性激活和化学性激活以及联合激活方法,人卵母细胞的孤雌激活多以化学激活为主.孤雌激活的效果与激活方法、卵母细胞的卵龄、来源和培养条件等有关.

8. 化学物对CM891菌株正向突变和回复突变的抑制作用
郭峻, 金中初, 梅汝焕, 陈星若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3, 22 (2): 61-6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93.02.007
摘要   PDF(pc) (256KB)(176)   

本文应用E.coli CM891菌株双生物学指标——正向突变和回复突变检测环境中的抗突变物。实验结果显示,肉桂醛、二烯丙三硫和鞣酸均具有有效地拮抗4NQO诱发的低剂量链霉素抗性正向突变和色氨酸缺陷回复突变的作用;肉桂醛且有抗自发正向突变和回复突变的作用。本文还讨论了化学物拮抗回复突变和拮抗低剂量链霉素抗性正向突变作用的机理。

9. 放射性肺损伤中巨噬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李梦瑶,刘盼,柯越海,张雪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49 (5): 623-62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20.10.12
摘要   HTML PDF(pc) (1055KB)(1088)   

放射性肺损伤(RILI)是肺癌、食管癌等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放射治疗时产生的不良反应,包括急性放射性肺炎和慢性放射性肺纤维化。肺巨噬细胞是维持肺部稳态的一种天然免疫细胞,在RILI整个病理过程中均发挥关键作用。在RILI早期,肺巨噬细胞发生M1型活化,分泌炎性细胞因子,诱导炎症反应,同时通过促进活性氧诱导的活性氧级联反应产生大量活性氧,进一步损伤肺组织。在RILI中晚期,肺巨噬细胞向M2型转化,分泌促纤维细胞因子,促进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发展。本文总结了肺巨噬细胞在RILI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10. 铁稳态代谢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段玲艳,尹香菊,孟红恩,方学贤,闵军霞,王福俤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49 (1): 58-7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20.02.25
摘要   HTML PDF(pc) (3310KB)(1211)   

铁稳态在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机体铁稳态代谢受二价金属离子转运蛋白(DMT1)、转铁蛋白受体1(TFR1)、转铁蛋白受体2(TFR2)、铁外排蛋白(FPN)、铁调素(HAMP)、铁调素调节蛋白(HJV)、铁蛋白重链(Ferritin H)等关键基因精密调控。近年研究报道,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和微RNA(miRNA)等表观遗传机制可发挥调控铁稳态的作用。其中,DNA甲基化可通过调控FPNTFR2HAMPHJV和骨形态生成蛋白BMP家族成员6(BMP6)等铁代谢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而影响这些基因的表达。此外,组蛋白脱乙酰酶(HDAC)能够通过抑制HAMP基因表达而调控铁代谢;而HDAC抑制剂可促进HAMP基因表达。多个miRNA可靶向DMT1FPNTFR1TFR2Ferritin H等基因,通过抑制这些铁代谢关键基因的表达而影响机体铁的吸收、转运、储存和利用过程。值得关注的是,表观遗传调控的一些关键酶,如DNA去甲基化酶TET2和组蛋白赖氨酸去甲基酶JmjC KDM需要铁离子才能发挥酶促活性。本文综述了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和miRNA等表观遗传机制调控铁稳态代谢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并针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11. 间充质干细胞的肿瘤归巢特性及其肿瘤靶向治疗应用研究进展
李艾,张添源,高建青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49 (1): 20-3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20.02.22
摘要   HTML PDF(pc) (1854KB)(435)   

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受肿瘤组织或肿瘤微环境释放的多种趋化因子吸引而向肿瘤组织靶向归巢的天然属性,因此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活细胞传递载体用于抗肿瘤药物/基因的靶向递送。外源性MSC静脉注射后会首先在肺部被大量截留,经肺清除后向肿瘤组织归巢,可以通过增强趋化因子与MSC上受体的相互作用或改变注射方式减少MSC截留等方法改善MSC的肿瘤归巢效率。基于MSC的传递系统可用于靶向递送阿霉素、紫杉醇和吉西他滨等化疗药物,帮助解决化疗药物半衰期较短、肿瘤靶向性较差等问题。其次,MSC可以通过基因重组的方式有效保护和靶向递送肿瘤细胞杀伤基因、免疫系统调节基因等治疗基因,通过在肿瘤部位特异性表达治疗基因实现肿瘤抑制或杀伤作用。此外,MSC还可以作为细胞传递载体靶向递送诊疗药物,发挥肿瘤诊疗一体化的治疗作用。总之,基于MSC的细胞载体递送系统可实现化疗药物、治疗基因和诊疗药物的靶向递送并在多种类型的肿瘤靶向治疗中取得良好的疗效。相信随着这一细胞载体递送策略的不断改良和优化,基于MSC的靶向传递系统将为肿瘤靶向治疗提供一种新的传递策略和治疗选择。

12. 先天性恐惧防御行为的神经回路研究进展
赵佳佳,宋琦,吴永叶,杨丽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5): 653-661.   DOI: 10.3724/zdxbyxb-2023-0131
摘要   HTML PDF(pc) (1519KB)(41)   

恐惧是危险刺激诱发的一种负性情绪,过度恐惧会诱发精神障碍类疾病。对先天性恐惧的神经环路进行解析有助于理解相关精神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关于先天性恐惧的研究主要基于嗅觉、视觉、听觉等不同感官信号刺激的应答反应机制,而不同类型恐惧信号输入由不同的神经环路调控。主嗅系统和副嗅系统神经回路接收并处理嗅觉刺激信息从而介导冻结等防御反应,视觉刺激信号诱发的逃跑行为主要通过上丘和下丘脑投射回路调控,而听觉刺激信息引发的逃跑等反应主要由听觉皮层投射回路介导。本文综述了视觉、听觉、嗅觉等系统危险刺激投射的神经回路变化,以期为相关精神疾病的诊治提供靶点信息。

13. 神经血管单元与脑梗死后免疫抑制研究进展
周梦琴,苏芃,梁景岩,熊天庆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5): 662-672.   DOI: 10.3724/zdxbyxb-2023-0144
摘要   HTML PDF(pc) (735KB)(42)   

脑梗死的脑损伤涉及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神经血管单元包括神经元、内皮细胞、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其失稳态直接参与了炎症免疫调节过程。神经血管单元各组分促使炎症过度反应协同自主神经系统过度激活来启动脑卒中诱导的免疫抑制(SIID),又以抗炎表型参与免疫抑制进展。SIID虽能缓解炎症导致的损伤,但同时导致脑卒中患者更易受到感染,导致全身性损伤而恶化病情。本文综述了SIID发生机制,神经血管单元重要组成细胞及其他相关免疫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以期为脑梗死的再通、预后及免疫调节治疗研究提供新的角度。

14. 复髓鞘机制及其在多发性硬化症脱髓鞘模型中的研究进展
郑双双,赵经纬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49 (4): 524-53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20.08.12
摘要   HTML PDF(pc) (1071KB)(530)   

在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中,脱髓鞘的轴突难以有效复髓鞘是治疗疾病的主要障碍,而髓鞘再生失败的瓶颈问题是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OPC)不能分化为成熟的少突胶质细胞。复髓鞘是继脱髓鞘后自然发生的再生反应,包括OPC的激活、迁移和分化;具有保护神经轴突、进而避免神经元变性坏死的作用。近年来在体脱髓鞘模型研究发现,二甲双胍、氯马斯汀能有效加强复髓鞘,鉴定了髓鞘转录因子1样蛋白(Myt1L)、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星形细胞连接蛋白43(Cx43)、G蛋白偶联受体17(GPR17)、κ阿片受体(KOR)、甾醇14α-脱甲基化酶(CYP51)、脱氢胆固醇还原酶14(TM7SF2)和3-β-羟基类固醇-8,7-异构酶(EBP)等促进OPC分化的潜在药物靶点。本文基于对复髓鞘机制的理解,讨论了促进OPC分化和增强复髓鞘的研究进展,这些进展为进一步研发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新方法提供了思路。

15. 铁死亡与重大慢性疾病
陈峻逸,杨翔,方学贤,王福俤,闵军霞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49 (1): 44-5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20.02.24
摘要   HTML PDF(pc) (2588KB)(1627)   

铁死亡是近年发现的一种铁依赖的新型细胞死亡方式,其特征是脂质过氧化物和活性氧簇的过量蓄积。大量研究表明,铁死亡不仅在重大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不同的疾病背景下扮演不同角色。目前认为,铁死亡可抑制肿瘤生长并增加多种肿瘤对化疗药物和免疫治疗的敏感性,因此诱导铁死亡的发生拓展了肿瘤治疗思路。然而,在心脑血管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中,铁死亡的发生通过引发正常组织器官损伤和功能丧失直接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因此针对心脑血管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抑制铁死亡的发生能够有效预防并延缓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本文综述了铁死亡在恶性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三类不同重大慢性疾病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系统讨论了靶向铁死亡在防治重大慢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前景,为重大慢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依据。

16. 基于转录组测序分析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肾纤维化机制
李华男,李佩芬,李善义,张雪莹,董欣茹,杨明,沈维干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5): 594-604.   DOI: 10.3724/zdxbyxb-2022-0672
摘要   HTML PDF(pc) (3328KB)(36)   

目的 探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肾纤维化的机制。 方法 将TGF-β1处理和未处理的肾成纤维细胞NRK-49F进行转录组测序,采用DESeq2分析测序结果,以错误发现率低于0.05且log2FC绝对值大于1为标准筛选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对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进一步筛选差异表达基因中编码转录因子的基因,并利用单侧输尿管梗阻诱导的小鼠肾纤维化模型和高通量基因表达数据库GSE104954数据集对这些基因在肾纤维化过程中的表达进行验证。 结果 TGF-β1处理6、12和24 h后,分别有552、1209和1028个差异表达基因。GO分析表明,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在发育、细胞死亡和细胞迁移过程中显著富集。KEGG分析显示,在TGF-β1诱导早期(TGF-β1处理6 h)主要表现为Hippo、TGF-β、Wnt信号通路的变化,而在TGF-β1诱导晚期(TGF-β1处理24 h)主要表现为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局灶黏附和黏附分子连接等相关通路的改变。在TGF-β1处理6 h时291个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中,Snai1Irf8Bhlhe40JunbArid5aVdrLef1AhrFoxo1MycTcf7Foxc2Glis1等13个基因编码转录因子。在细胞模型中验证发现,TGF-β1可以诱导其中9个编码转录因子基因(Snai1Irf8Bhlhe40JunbArid5aVdrLef1MycTcf7)的表达,其余4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在TGF-β1处理后无显著变化。在动物模型验证中发现,Snai1Irf8Bhlhe40JunbArid5aMycTcf7显著上调,而Vdr显著下调,Lef1无显著变化。在GSE104954数据集中验证发现,IRF8在糖尿病肾病患者和IgA肾病患者的肾小管间质中显著高表达,MYC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高表达,而其他7个基因的表达产物与对照组相似。 结论 TGF-β1诱导肾成纤维细胞基因差异表达,Irf8Myc可能是慢性肾脏病和肾纤维化的潜在靶点。

17. 靶向Cullin-RING E3泛素连接酶的抗肿瘤策略及相关药物研发进展
俞卿, 熊秀芳, 孙毅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49 (1): 1-1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20.02.21
摘要   HTML PDF(pc) (8974KB)(677)   

Cullin-RING E3泛素连接酶(CRL)是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的重要组分,参与催化蛋白质的泛素化,促进随后的蛋白质降解,从而影响细胞周期、细胞凋亡、DNA复制、信号转导等多种细胞生理活动,且在多种肿瘤细胞中异常活化。以MLN4924为代表的拟素化抑制剂的成功研发有力地证实了CRL是可行的抗肿瘤靶点,具有很好的药物研发潜力。近年来,不断有新的研究通过高通量筛选、基于计算机辅助的虚拟筛选或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技术寻找特异的CRL抑制剂,但由于CRL复合物具有多种亚单位,呈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和多变的蛋白构象,缺乏典型的小分子药物结合位点等特性,其相关药物研发仍面临巨大挑战。截至目前,CRL小分子抑制剂主要以研究最为透彻的SCF泛素连接酶复合体的底物识别亚基F-box蛋白家族为靶点。此外,也发现数个通过靶向UBE2M-DCN1相互作用,特异性阻断CRL3/CRL1拟素化,从而抑制CRL3/CRL1泛素连接酶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另一方面,也有CRL激动剂的报道,主要见于植物生长素吲哚乙酸和免疫调节性酰亚胺类药物。此外,靶蛋白水解嵌合体(PROTAC)是一项靶向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新技术,其通过特异性小分子抑制剂链接一个CRL E3泛素连接酶来精确降解特定促癌靶蛋白,已成为近年来利用E3泛素连接酶设计抗肿瘤靶向药物的热点。

18. 一例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无效胰腺癌患者再联合靶向治疗有效
张波,唐科忠,董鑫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5): 578-582.   DOI: 10.3724/zdxbyxb-2023-0258
摘要   HTML PDF(pc) (3283KB)(36)   

一例68岁男性患者因纳差乏力就诊,影像学和肝病灶穿刺活检结果提示胰腺体尾癌伴肝脏多发转移,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CA)199为2003.4 U/mL。患者采用改良FOLFIRINOX化疗方案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派安普利单抗)治疗两周期后胰尾及肝脏肿块未减小,CA199水平较前明显升高。从第三周期加用靶向药物安罗替尼后发现胰腺病灶及肝转移灶较前明显缩小,行腹腔镜下胰体尾切除、脾切除及肝转移灶切除术。患者术后再次行三周期改良FOLFIRINOX联合安罗替尼及派安普利单抗治疗,三周期后采用安罗替尼及派安普利单抗维持治疗,随访患者至今(确诊后近19个月)未见明显复发。

19. NLRP3炎症小体对种植体植入的影响
陈梓赟,顾新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1): 126-133.   DOI: 10.3724/zdxbyxb-2022-0614
摘要   HTML PDF(pc) (614KB)(148)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NLRP)3炎症小体在种植体周围骨稳定的保持中发挥重要作用。NLRP3通过其下游的促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1β和白介素-18,以及胱天蛋白酶-1介导的细胞焦亡,促进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产生可能有利于种植过程中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种植后的骨稳定。种植体周围环境中存在的金属颗粒和菌斑可以激活NLRP3炎症小体进而促进骨吸收。已有研究多聚焦于骨科植入物周围骨组织和牙周炎,针对种植体周围炎的研究较少。本文就NLRP3炎症小体对种植体周围骨形成、骨吸收及种植体植入所致疼痛产生的影响展开综述,并对NLRP3炎症小体作为预防种植体周围炎的可能进行阐述。

20. 山东省济宁地区新生儿脂肪酸氧化代谢病筛查及随访分析
杨池菊,史彩虹,周成,万秋花,周艳彬,陈西贵,靳宪莲,黄成刚,徐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50 (4): 472-480.   DOI: 10.3724/zdxbyxb-2021-0259
摘要   HTML PDF(pc) (2289KB)(127)   

目的:了解山东省济宁地区脂肪酸氧化代谢病的发病率、基因突变特征,并评估治疗效果。方法:采集2014年7月14日—2019年12月31日出生的新生儿血样,用串联质谱法测定血肉碱和酰基肉碱水平,筛查脂肪酸氧化代谢病。提取筛查阳性新生儿外周血DNA,用MassARRAY和高通量测序进行基因突变分析,用桑格–库森法验证。对确诊患儿早期干预治疗并随访。结果:从608?818名新生儿中筛查出脂肪酸氧化代谢病患儿42例,总发病率为1/14?496。以原发性肉碱缺乏症(16例,38.10%)和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16例,38.10%)多见,其次为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6例,14.29%)和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4例,9.53%)。原发性肉碱缺乏症患儿SLC22A5突变以c.1400C>G(p.S467C)和c.51C>G(p.F17L)常见,新发现c.278C>T(p.S93L)、c.1049T>C(p.L350P)、c.572A>G(p.K191R)、c.431T>C(p.L144P)突变。随访期内,肉碱替代治疗10例患儿发育正常;未用肉碱替代治疗6例患儿中5例发育正常,另1例新生儿期出现低血糖,肌酸激酶增高,后期出现智力和语言发育落后。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患儿ACADS基因突变以c.1031A>G(p.E344G)和c.164C>T(p.P55L)常见,随访期内发育正常。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患儿ACADVL基因突变以c.1349G>A(p.R450H)常见,新发现c.488T>A(p.L163*)、c.1228G>T(p.D410Y)、c.1276G>A(p.A426T)、c.1522C>T(p.Q508*)、c.1226C>T(p.T409M)突变。3例使用中链脂肪酸奶粉患儿随访期内发育正常;3例合并肉碱降低患儿使用左卡尼汀和中链脂肪酸奶粉治疗,其中1例患儿随访期内发育正常,1例患儿3月龄时急性发病死亡,1例患儿8月龄时曾急性发病,治疗后症状消失,随访期内发育正常。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患儿ACADM基因突变以c.449_452del(p.T150Rfs*4)常见,新发现c.718A>G(p.M240V)突变。所有患儿确诊后进行低脂肪饮食并避免饥饿和疲劳,1例患儿补充左卡尼汀,其余3例患儿未使用药物治疗,随访期内发育均正常。结论:济宁地区脂肪酸氧化代谢病以原发性肉碱缺乏症和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常见,存在基因热点突变或新发现的基因突变,通过新生儿筛查早期诊治,患儿预后良好。

21. pBIFC-VN173-CXCR4和pBIFC-VC155-NT21MP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在活细胞内的作用
高艳军;杨清玲;陈昌杰;丁勇兴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1 (5): 519-52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2.05.009
摘要   PDF(pc) (2923KB)(550)   
目的:构建pBIFC-VN173-CXCR4和pBIFC-VC155-NT21MP真核表达质粒,利用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技术,在活细胞内直接观察趋化因子受体4(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和CD184)与CXCR4抑制性多肽的相互作用。
方法:应用化学合成法获得巨噬细胞炎症蛋白Ⅱ(viral 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Ⅱ,vMIP-Ⅱ) N端21肽(N-terminal 21-mer peptide,NT21MP)编码的基因序列,克隆至经Kpn I和EcoRⅠ酶切的pBiFC-VC155中,筛选含有目标基因的正确克隆。利用RT-PCR扩增人乳腺癌细胞株SKBR3的CXCR4全长基因后,T-A亚克隆至经Kpn I和EcoRⅠ酶切的pBiFC-VN173载体中。然后,经酶切鉴定及DNA测序分析2个基因是否正确连接至真核表达载体中。应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共转染pBiFC-VC155-NT21MP和pBiFC-VC155-CXCR4至细胞株COS-7中,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NT21MP与CXCR4在胞内的相互作用。
结果:经DNA测序及同源性对比,证实pBiFC-VC155-NT21MP和pBiFC-VN173-CXCR4重组载体构建成功;基因片段与NCBI基因库vMIP-Ⅱ和CXCR4基因CDS序列同源性达99.9%。BiFC法观察NT21MP与CXCR4在细胞内结合出现的荧光信号,该信号分布细胞内。
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了应用BiFC技术的真核表达载体,并且在活细胞内检测到NT21MP与CXCR4的互相结合。
22. 木犀草素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张芳芳;沈汉明;朱心强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35 (5): 573-57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5.021
摘要   PDF(pc) (184KB)(742)   

木犀草素是一种植物黄酮,是抗肿瘤的启动因子.研究证实其对多种实体瘤、腹水癌和白血病细胞有显著抑制作用.木犀草素还能增敏多种致凋亡因子,具有多靶点抗肿瘤的潜力.

23. 双孔钾通道研究进展
董侃,陶谦民,夏强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5, 34 (5): 476-48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5.05.020
摘要   PDF(pc) (166KB)(363)   

双孔钾通道是具有4个跨膜片段(4TMS)和2个孔道结构域(2P)的钾通道亚型,按其功能可分成6类:①TWIK-1和TWIK-2,②TREK-1和TREK-2,③TRAAK,④TASK-1、TASK-2、TASK-3、TASK-4和TASK-5,⑤THIK-1和THIK-2,⑥TALK-1和TALK-2.双孔钾通道组织分布广泛,在可兴奋细胞和非可兴奋细胞中均可发现,其产生的电流是瞬时性和非失活性的,在所有膜电位时程中均有活性,且对经典的钾通道阻滞剂不敏感.

24. 信使RNA药物修饰及其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周正杰,李鑫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4): 439-450.   DOI: 10.3724/zdxbyxb-2023-0101
摘要   HTML PDF(pc) (2048KB)(119)   

信使RNA(mRNA)药物在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展现了巨大的应用价值。最大程度提高mRNA的稳定性和翻译效率,保证mRNA免受核酸酶的降解并靶向特定组织和细胞是临床转化的要求。通过修饰核苷酸降低mRNA免疫原性,密码子优化增加mRNA翻译效率,5′帽结构和3′多聚腺苷酸尾结构增加mRNA稳定性,以及添加5′和3′非翻译区功能调控mRNA稳定性和翻译效率。通过纳米粒递送系统保护mRNA不被核酸酶降解,增加mRNA血液循环,并帮助mRNA进入细胞质发挥治疗和预防作用。本文综述了mRNA药物的制剂工程技术进展,讨论了提高mRNA稳定性和翻译效率的方法及设计原理,总结了具有产业转换潜力的mRNA递送系统的设计要求及其临床应用,并展望了mRNA药物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以满足实现个性化精准医疗的需求。

25. 紫外线诱导人角质形成细胞衰老的作用与端粒酶表达无关
王懿娜;吴炜;彭国平;方红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38 (3): 283-28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9.03.011
摘要   PDF(pc) (388KB)(371)   

目的:探讨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和人皮肤原代角质形成细胞(HEKa)接受紫外线照射后的衰老机制及其凋亡、坏死和细胞周期的改变. 方法:中波紫外线(UVB)小剂量、多次照射HaCaT细胞和HEKa细胞,以细胞衰老β-半乳糖苷酶(SA-β-Gal)化学染色法观察细胞衰老状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坏死和细胞周期阻滞情况;ELISA法检测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redox蛋白p66Shc的表达;RT-PCR法检测细胞内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基因在UVB照射前后的表达情况.结果:UVB照射后,SA-β-Gal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HaCaT细胞和HEKa细胞均呈现强阳性染色.HaCaT细胞的凋亡率从(1.81±0.25);增至(4.43±0.28);,坏死率从(0.05±0.01);上升至(0.10±0.03);,但细胞周期未见明显阻滞;HEKa细胞的凋亡率从(0.65±0.05);增至(59.53±2.35);,坏死率达(3.89±0.24);,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且细胞周期大部分阻滞于G0/G1期.HaCaT细胞和HEKa细胞的细胞内SOD活性经UVB照射后显著下降(P<0.05),而MDA水平则明显增高.p66Shc蛋白在UVB照射后表达增强.HaCaT细胞在UVB照射前后均高表达hTERT基因,而HEKa细胞不表达hTERT基因.结论:HaCaT细胞和HEKa细胞均可被UVB诱导进入"应激性早衰"状态,此衰老与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密切相关,而与端粒酶表达无关;但HaCaT细胞的凋亡率、坏死率及细胞周期阻滞情况较HEKa细胞好,这可能与HaCaT细胞高表达端粒酶水平,从而对细胞损伤修复能力及分化调节能力较强有关.

26. 糖蛋白与生物识别
于晓虹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0, 19 (3): 135-13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90.03.017
摘要   PDF(pc) (408KB)(122)   

在生物界中,糖蛋白种类繁多,且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近年来逐渐为人们所重视,特别是糖蛋白寡糖部分的识别功能研究,为生物科学提供了许多新的内容。

27. 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疑似患者合并焦虑和抑郁的临床分析
李鑫,代甜,王虹,石军年,袁薇,栗静,陈利军,张天明,张珊珊,孔焱,岳宁,时慧,何玉苹,胡惠芳,柳芙蓉,杨彩霞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49 (2): 203-20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20.03.02
摘要   HTML PDF(pc) (1055KB)(1207)   

目的: 分析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疑似患者伴发焦虑、抑郁的危险因素以便早期干预以改善临床预后。方法: 收集2020年1月31日至2月22日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发热隔离病房收治的COVID-19疑似患者76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并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测患者焦虑情况,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测患者抑郁情况,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OVID-19疑似患者出现焦虑或抑郁的危险因素。结果: 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更易伴发焦虑(OR=3.206,95%CI:1.073~9.583,P < 0.05)和抑郁情绪(OR=9.111,95%CI:2.143~38.729,P < 0.01);患者存在已知疫区及疫区人员接触史更容易伴发抑郁情绪(OR=3.267,95%CI:1.082~9.597,P < 0.05)。结论: 在COVID-19疑似患者隔离治疗期间,对于存在已知疫区及疫区人员接触史的女性患者应该早期进行心理干预,必要时提早给予药物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28. 子宫腺肌病患者药物治疗进展
BabooKalianee Devi,陈正云,张信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48 (2): 142-14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9.04.04
摘要   HTML PDF(pc) (908KB)(220)   

药物治疗在缓解子宫腺肌病患者相关症状、提高手术疗效、延缓疾病进展和促进辅助生育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非甾体抗炎药是控制子宫腺肌病相关疼痛的首选药物,是近期有生育要求患者的唯一选择;甾体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和米非司酮等药物可有效减轻疼痛和控制子宫出血,其中以口服避孕药、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曼月乐)和地诺孕素等甾体激素的疗效更确切。目前尚无用于子宫腺肌病的特效药物,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症状、子宫大小、生育要求和经济条件等情况选择性应用,但停药后症状易复发。因此,子宫腺肌病患者药物长期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29. 彩虹明樱蛤酸性多糖的提取与纯化
向维;丁馨;张薛磊;吴媛媛;陈松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1 (5): 569-575.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2.05.017
摘要   PDF(pc) (1415KB)(370)   
目的:优化彩虹明樱蛤酸性多糖的制备工艺。
方法:采用碱提醇沉法,运用正交试验对彩虹明樱蛤多糖的分离过程进行优化,包括时间、温度、pH值和乙醇浓度4个因素;所获多糖经去蛋白、去色素、去离子后,用DEAE-纤维素离子交换柱纯化,以Sephadex G-100和醋酸纤维薄膜电泳鉴定及红外光谱初步研究。
结果:优化的多糖提取制备工艺为:时间6 h、温度70℃、pH 8.0、乙醇浓度70%,获得纯白略带暗褐色的颗粒状固体;DEAE-纤维素离子交换柱分离洗脱后得到靶多糖组分彩虹明樱蛤酸性多糖(Moerella iridescens acidic polysaccharide,MIAP),经Sephadex G-100和醋酸纤维薄膜电泳鉴定,MIAP为均一多糖组分,呈乳白色绵柔絮状;红外光谱扫描,MIAP含α-D型吡喃葡萄糖。
结论:正交试验法优化了MIP的提取工艺,分离纯化了MIAP。
30. 组胺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陈忠,胡薇薇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33 (3): 185-18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4.03.001
摘要   PDF(pc) (144KB)(468)   

组胺是炎症介质,也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脑内组胺参与了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癫痫、帕金森病以及脑缺血性疾病.深入研究组胺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内在关系,研究和开发组胺类药物,将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开拓新的方向.

31. 幽门螺杆菌临床菌株flaB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及鉴定
梁韶晖,毛亚飞,严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3, 32 (1): 13-1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3.01.004
摘要   PDF(pc) (167KB)(191)   

目的:克隆幽门螺杆菌(Hp)鞭毛素B基因(flaB),构建其原核表达系统,鉴定融合蛋白免疫性.方法:采用高保真PCR从幽门螺杆菌临床分离菌株Y06中扩增flaB基因,T-A克隆后测定核苷酸序列,构建pET32a的flaB表达载体,在E.coli BL21DE3宿主菌中用不同浓度的IPTG诱导表达,采用Hp全菌抗体的Western blot和兔抗融合蛋白血清的免疫扩散试验鉴定其免疫性.ELISA检测125例胃、十二指肠粘膜活检标本尿素酶阳性患者血清中FlaB抗体和41株Hp临床菌株FlaB表达.结果:所克隆的flaB基因与报道的相应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6.31%~97.73%,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9.41%~100.00%.pET32a-flaB-BL21DE3系统的FlaB融合蛋白表达量为细菌总蛋白的40%左右.FlaB融合蛋白能与Hp全菌抗体发生结合反应,免疫家兔能获得高效价抗体.结论:本研究成功地构建了Hp flaB高效原核表达系统,所表达的FlaB融合蛋白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Hp临床菌株FlaB表达率高,且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FlaB可作为Hp疫苗及诊断试剂盒的抗原.

32. 折叠式人工晶体瞳孔夹持的分析
邸保忠, 崔红光, 顾扬顺, 沈晔, 杜持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9, 28 (5): 229-23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99.05.013
摘要   PDF(pc) (108KB)(165)   

目的:探讨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发生瞳孔夹持的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9例发生瞳孔夹持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早期(术后1天)发生瞳孔夹持者5例,迟发者(术后1个月至半年)4例。能复位者有7例。结论:选择合适的人工晶体、正确的手术操作可以预防或减少瞳孔夹持的发生。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则是减少瞳孔夹持后产生并发症的关键。

33. 初级纤毛在细胞信号转导中的作用与机制
石文贵,马小妮,陈克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43 (3): 359-365.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4.04.006
摘要   PDF(pc) (904KB)(327)   

初级纤毛是一种存在于大多数哺乳动物细胞表面的特殊细胞器,在细胞分裂间期和G0期通过中心粒锚定于细胞表面。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初级纤毛作为一种位于细胞表面的信号感受器官,在信号转导与疾病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已日益成为国际性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初级纤毛的微结构及其伴随细胞周期重建与解体的过程,着重讨论了初级纤毛在PDGFRαα(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αα)、Hg(Hedgehog)、Wnt信号通路中的作用以及相关研究进展,展望了初级纤毛今后的研究趋势。

34. 中药分析技术领域研究前沿及发展趋势
王书芳;程翼宇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1 (1): 1-5.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2.01.001
摘要   PDF(pc) (1159KB)(728)   
中药分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中药物质基础、中药药效物质及其作用机制、中药质量控制、中药体内过程及药代动力学、中药制药过程质量控制等领域的创新研究工作。
35. 高度近视眼底病变与眼轴长度的关系
顾杨顺, 杜持新, 李润春, 王小恩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4, 23 (5): 221-22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94.05.015
摘要   PDF(pc) (166KB)(159)   
本文对32例62眼高度近视眼进行了眼底检查及眼轴测量,发现眼底病变的范围、程度与眼轴长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即眼底病变愈重,眼轴长度改变愈明显,提示高度近视眼底病变与眼轴长度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
36. 浙江省新生儿脂肪酸氧化代谢疾病筛查及随访分析
郑静 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46 (3): 248-255.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7.06.04
摘要   PDF(pc) (1038KB)(176)   

目的:了解浙江省新生儿脂肪酸氧化代谢类疾病(FAOD)的患病率及预后。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浙江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1 861 262名新生儿资料,采用串联质谱法进行血中游离肉碱和酰基肉碱水平筛查,筛查阳性者进一步通过尿有机酸及相关致病基因突变分析等方法确诊,并对确诊患儿的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在1 861 262名新生儿中确诊七种共121例FAOD患儿,以原发性肉碱吸收障碍(78例,64.5%)最多见,其次为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27例,22.3%),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5例(4.1%),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4例(3.3%),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3例(2.5%),肉碱棕榈转移酶缺乏症Ⅰ型和Ⅱ型各2例(1.7%)。随访2~82个月,失访15例,死亡4例(原发性肉碱吸收障碍和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各1例,肉碱棕榈转移酶缺乏症2例),其余患儿体格和智力均发育正常。结论:FAOD在浙江省新生儿中以原发性肉碱吸收障碍和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最常见,通过早期干预管理,多数患儿无临床症状,体格及智力发育正常。

37. 基于转录组学膀胱癌临床预后模型的构建
陈遒,蔡良良,梁景岩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51 (1): 79-86.   DOI: 10.3724/zdxbyxb-2021-0368
摘要   HTML PDF(pc) (3328KB)(106)   

目的:筛选膀胱癌预后相关基因,建立膀胱癌预后评分模型。方法:通过UCSC Xena平台下载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基因型和基因表达量关联数据库(GTEx)中406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信息和膀胱癌组织RNA测序数据,以及28名健康对照者正常膀胱组织RNA测序数据。采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单因素Cox回归分析、LASSO回归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膀胱癌预后相关基因并建立预后模型,结合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结果:分析得到膀胱癌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共2308个。WGCNA拟合得到6个基因模块,筛选出对膀胱癌预后有显著作用的基因829个。运用单因素Cox回归与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24个与膀胱癌患者预后相关的基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训练集数据得到9个作为独立预测因子的基因,分别是ADCY9MAFG_DTEMP1CASTPCOLCE2LTBP1CSPG4NXPH4SLC1A6,以此建立膀胱癌患者预后预测模型。训练集中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3年存活率分别为31.814%和59.821%,测试集中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3年存活率分别为32.745%和68.932%,模型预测训练集和测试集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在0.7以上。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模型对膀胱癌高风险和低风险人群的生存情况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38. 先天性女性尿道下裂与上裂2例报告
朱选文, 史时芳, 魏克湘, 李诤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6, 25 (1): 37-3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96.01.016
摘要   PDF(pc) (184KB)(171)   

女性尿道下裂与尿道上裂均为罕见的先天性尿道畸形,常伴有尿失禁或影响生育。我院收治女性尿道下裂与上裂各1例,分别予重建延长尿道和尿道成形术。1病例摘要例1,女性,27岁。

39. 蝮蛇(短尾亚种)毒腺的形态学观察
瞿国伟, 黄美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1, 20 (2): 64-6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91.02.005
摘要   PDF(pc) (1100KB)(154)   

本文以蝮蛇短尾亚种毒腺组织为材料, 运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技术, 观察了主腺的微细结构。毒腺上皮组织由三种细胞组成:分泌细胞、水平细胞、线粒体丰富细胞。观察到分泌细胞有三种分泌毒液的方式, 并讨论了各类细胞的结构特点和功能意义。

40. WZ-50型微量注射泵总体设计
罗建明, 曹令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0, 19 (1): 36-3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90.01.016
摘要   PDF(pc) (246KB)(168)   

本文介绍WZ-50型微量注射泵的工作原理和系统的主要部件设计,并对报警停机系统及电子控制部分作较为详细的叙述。该泵的研制成功解决了临床上微量、长时间恒速给药的难题。

41. 呼吸机传播产酸克雷伯氏菌败血症一例
孔海深, 沈乃仙, 朱建国, 马文江, 叶绪富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4, 23 (4): 149-14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94.04.002
摘要   PDF(pc) (182KB)(150)   
1病例摘要患者,男性,60岁,浙江海宁中丝三厂干部。因左上腹持续性腹痛伴呕吐2天于1993年3月15日急诊入院。经检查拟诊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于当晚急诊手术。
42. 用于眼内药物递送的有机纳米载体研究
常湾湾,沈菁菁,刘庄,陈倩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3): 259-266.   DOI: 10.3724/zdxbyxb-2023-0035
摘要   HTML PDF(pc) (657KB)(84)   

眼睛特殊的解剖和生理学结构形成多种生理障碍和清除机制,导致眼内药物递送严重受阻。有机纳米药物载体具有多种优异的理化以及生物特性,赋予药物颗粒以良好的黏附性、渗透性、靶向改性和控释能力以及优越的生物相容性,能够有效克服眼睛的多重障碍,显著提高药物的递送以及利用效率。固体脂质纳米载体能够将活性组分包载在脂质结构中,在提高药物稳定性的同时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脂质体可以转运疏水或亲水分子,包括小分子药物、蛋白质和核酸等;相较于线性大分子,树枝状大分子具有规整的结构和明确的分子量及分子尺寸,能够精确控制分子形状和官能团等;可降解聚合物材料赋予纳米递送系统多种尺寸、电位、形态等特点,有效实现对药物的控释,且易与各种配体和功能分子修饰;有机仿生纳米载体借助天然颗粒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优化,表现出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更低的毒性。本文综述了上述有机纳米载体克服不同眼内障碍的作用方式及递送效果研究进展。

43. 腹腔镜下良性卵巢囊肿剥出术术式探讨
舒静,张松英,林小娜,匡琳,宋光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35 (1): 99-10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1.018
摘要   PDF(pc) (643KB)(231)   

目的:探讨在腹腔镜下良性卵巢囊肿剥出术手术技巧改进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34例(271个囊肿)卵巢囊肿在腹腔镜下剥出术的术式.根据术式分成A组(施行改进的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出术)152例(177个囊肿),B组(施行传统的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出术)82例(94个囊肿),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过程和随访资料.结果:A组和B组的囊肿破裂率分别为1.7%、18.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手术时间分别为(40±14)min、(47±16)min(P<0.01);出血量分别为(25±17)ml、(27±19)ml(P>0.05),肛门排气恢复时间分别为(18±8)h、(19±8)h(P>0.05);住院时间分别为(2.0±0.5)d、(2.2±0.8)d(P>0.05).结论:改进后的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出术,操作安全有效,手术时间短.

44. 成纤维细胞与结肠癌细胞相互作用对IGFBP7表达的影响
申秀锦;张有为;邓红;陈露露;陈平圣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38 (2): 151-15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9.02.006
摘要   PDF(pc) (452KB)(378)   

目的:试图证实结肠癌细胞与成纤维细胞相互作用能影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的表达,初步探讨肿瘤-间质相互作用对结肠癌生长的作用.方法:结肠癌细胞系SW480与成纤维细胞HELF共培养于RPMI 1640培养液中,分别于0、48、72和96 h收集细胞,采用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两种细胞中IGFBP7的表达.结果:两种细胞经共培养48 h后,SW480细胞IGFBP7 mRNA和蛋白表达均上调,HELF细胞原不表达IGFBP7,经与肿瘤细胞共培养48 h后,开始表达IGFBP7并与共培养时间成正相关.结论:结肠癌细胞与成纤维细胞相互作用促进二者表达IGFBP7,提示肿瘤-间质相互作用可能对结肠癌演进具有抑制作用.

45. 双极等离子经尿道前列腺剜切日间手术临床实践
邹志辉,张礼刚,蔡可可,胡永涛,刘书琛,陈佳,葛秦涛,赵晓虎,郝宗耀,梁朝朝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2): 148-155.   DOI: 10.3724/zdxbyxb-2022-0643
摘要   HTML PDF(pc) (2297KB)(43)   

目的 探讨双极等离子经尿道前列腺剜切术(B-TUERP)日间手术模式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 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日间手术病房接受B-TUERP的34例BPH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在预住院期间完成术前筛查及麻醉评估,入院当天即安排手术,手术由同一医生完成,手术遵循解剖性前列腺剜除及“绝对控血”标准。术后第1天停膀胱冲洗、拔除导尿管并进行出院评估。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结果、随访结果及住院费用等。 结果 所有手术均成功,患者平均年龄(62.2±7.8)岁,前列腺体积(50.2±29.3)mL,手术时间(36.5±19.1)min,血红蛋白下降(16.2±7.1)g/L,血钠下降(2.2±2.0)mmol/L,术后住院时间(17.7±2.2)h,总住院时间(20.8±2.1)h,住院费用(13 558±2320)元。除中转普通病房1例外,其余33例均术后首日出院,其中3例带导尿管出院。患者术后3个月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最大尿流率等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1)。34例患者中,发生暂时性尿失禁3例、尿路感染1例、尿道狭窄4例、膀胱颈挛缩2例,无其他Clavien 2级以上并发症发生。 结论 在手术技术熟练及选择合适BPH患者条件下,B-TUERP日间手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经济、高效的治疗模式,可以在有条件的医院推广。

46. 核苷类药物纳米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周正,刘海芳,叶明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3): 279-284.   DOI: 10.3724/zdxbyxb-2022-0701
摘要   HTML PDF(pc) (652KB)(64)   

核苷类药物在肿瘤和病毒等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但这类药物生物利用度低,缺乏靶向性,入胞效率较低,极大地制约了临床应用。设计并利用纳米载体,通过提升载药效率与药物利用度、维持药效与系统稳定性、调整载体与药物分子的结合能力、修饰特异性分子实现主动靶向等方式,能够改善核苷类药物的生理学性质。本文从核苷类药物纳米递送系统设计策略出发,综述了针对核苷类药物的纳米递送系统载体设计及包载效果。

47.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桑叶总黄酮及其动力学研究
陈菁菁,李向荣,方晓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35 (2): 219-22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2.020
摘要   PDF(pc) (179KB)(389)   

目的:研究桑叶总黄酮(MTF)的分离纯化工艺,并探索其动力学过程.方法:考察3种大孔吸附树脂对MTF的吸附分离性能,以饱和吸附量、总黄酮回收率及纯度为考察指标综合评价,绘制渗漏曲线和洗脱曲线并用数学方程来描述其动力学过程.结果:NKA-9型树脂对MTF的吸附分离性能最好,饱和吸附量为43.4 mg·g-1,洗脱率为98.2%;分离纯化MTF的最优工艺条件为:上样浓度20 mg·ml-1,6倍量洗脱用水,70%乙醇洗脱,总黄酮纯度达58.2%;树脂可重复使用4次;动态吸附-洗脱过程的动力学方程为:y=u(1-e kx).结论:NKA-9型树脂适用于MTF的分离纯化.

48. 磁珠法半自动提取全血基因组DNA条件的优化
凌洁;王昊;张帅;张丹丹;来茂德;朱益民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1 (3): 320-32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2.03.015
摘要   PDF(pc) (1082KB)(910)   
目的:探讨磁珠法提取基因组DNA的影响因素,建立快速、高效、批量提取全血基因组DNA的优化方案。
方法:使用磁珠法核酸自动提取系统从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DNA浓度和纯度。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分析裂解时间、全血量、磁珠量和乙醇浓度4个因素的主效应和全血量与裂解时间、磁珠量,裂解时间与磁珠量的二阶交互作用对所提取DNA浓度和纯度的影响。
结果:裂解时间、全血量、磁珠量和乙醇浓度4个主效应对DNA浓度的影响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当裂解时间为15 min,全血量为100 μl,磁珠量为80 μl,乙醇浓度为80%时,DNA平均浓度最高。磁珠量、裂解时间和全血量的交互作用对DNA OD260/OD280的比值有影响(P=0.008和P=0.013)。当磁珠量为40 μl,裂解时间为15 min,全血量为100 μl时,OD260/OD280的比值较好。磁珠量和乙醇浓度影响DNA OD260/OD230的比值(P=0.017和P<0.05),磁珠量为40 μl,乙醇浓度为80%时,OD260/OD230的比值更好。
结论:当DNA得率优先考虑时,可以选择裂解时间15 min、全血量100 μl、磁珠量80 μl、乙醇浓度80%的提取条件;而对DNA纯度要求较高时,可以将磁珠量改为40 μl,以获得最优DNA提取效果。
49. 心肌组织兴奋对电场梯度方向的依赖性
周晓红, 朱伟建, 罗建根, 陆源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2, 21 (5): 193-19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92.05.001
摘要   PDF(pc) (340KB)(118)   

实验采用家兔离体右室乳头肌标本,检测电场刺激对各向异性心肌组织的兴奋阈值.用玻璃微电极技术记录由不同强度的电场梯度刺激所引起的细胞跨膜动作电位.经大片电极给予的电场刺激,其梯度方向分别与心肌乳头肌长轴平行(纵向电场梯度)或垂直(横向电场梯度).实验结果表明,心肌细胞的纵向电扬梯度兴奋阈(0.60±0.31 V/cm)显着低于横向电场梯度兴奋阅(1.02±0.67 V/cm,P<0.01),纵横向电场梯度兴奋阈值之比为1:1.73.本实验结果表明,心肌细胞兴奋对电场梯度的方向有依赖性,推测这种依赖性与心室电击除颤及纤维各向异性兴奋折返活动有关.

50. 生理溶液中硝普钠释放一氧化氮通路及其动力学研究
楼宜嘉,陈奕,杨隽,戚佳叶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0, 29 (6): 241-24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0.06.001
摘要   PDF(pc) (144KB)(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