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5, Vol. 34 Issue (2): 181-18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5.02.018
原著     
大肠杆菌T蛋白的调节结构域的定位分析
章辉;陈枢青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药剂科,浙江,杭州,310016;浙江大学药学院生物制药研究室,浙江,杭州,310006
Mapping of regulatory domain of T-protein from Escherichia coli
 全文: PDF(155 KB)   HTML (
摘要:

目的:分析大肠杆菌T蛋白是否拥有独立的调节结构域,并确定其在氨基酸序列上的定位.方法:利用分段克隆法克隆了11个大肠杆菌T蛋白的片段,检测各片段的调节活性.结果:发现大肠杆菌T蛋白的调节结构域定位于C末端约270个氨基酸,并与其预苯酸脱氢酶结构域密不可分.结论:大肠杆菌T蛋白没有独立的调节结构域.

关键词: 大肠杆菌克隆,分子T蛋白调节结构域    
出版日期: 2005-03-25
基金资助: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302110)

服务  
把本文推荐给朋友
加入引用管理器
E-mail Alert
RSS
作者相关文章  
章辉
陈枢青

引用本文:

章辉;陈枢青. 大肠杆菌T蛋白的调节结构域的定位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5, 34(2): 181-184.

链接本文:

https://www.zjujournals.com/med/CN/Y2005/V34/I2/181

[1] 沈盈,孙逸,顾伟忠,俞惠民,袁天明. 宫内感染对新生大鼠早期生长及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48(1): 58-64.
[2] 张春阳, 祝艳, 冯华松, 陈旭昕. 放射线照射的肺成纤维细胞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经典Wnt/β-catenin通路的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44(2): 162-166.
[3] 潘建平, 辛晓丽. TcpC研究现状与展望[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42(5): 481-485.
[4] 张大勇, 林仪茜, 何非, 方洁, 张翀, 王宝明, 潘建平. TcpC通过促进活性氧的产生诱导巨噬细胞凋亡[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42(5): 486-491.
[5] 张翀, 周佳乐, 方洁, 张大勇, 王宝明, 陈瑞玲, 潘建平. TcpC诱导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及其机制[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42(5): 492-497.
[6] 孙爱华, 方佳琪, 严杰. 病原菌耐药信号传导机制及多抗原肽疫苗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42(2): 125-130.
[7] 王峰;黄鹏;刘主;卢韵碧;魏尔清;张纬萍;唐淳. 重组人尼克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及其活性位点突变体蛋白的制备及体外酶活性检测[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40(2): 156-162.
[8] 彭方毅,姜海蓉,陈远翔,陈盛珍,林治华,彭方亮,赵卫兵,陈保德. HPV 16L1基因的原核表达及表达条件的优化[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39(4): 395-398.
[9] 杨蕴刘;饶娆;沈健;冯磊. N-乙酰-D-神经氨酸醛缩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39(1): 57-63.
[10] 路珂,曾苏,姚彤炜. 利用细菌/杆状病毒系统在昆虫细胞中表达人CYP2E1[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 37(2): 118-125.
[11] 宁铂涛;汤永民;曹江;沈红强;钱柏芹. 鼠抗人CD14单链抗体ScFv2F9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表达[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 37(1): 51-59.
[12] 钟志霞;阮红;范立梅;彭力;方向明;徐志南. 人β-防御素2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和纯化[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35(6): 585-589.
[13] 孔海深,李雪芬,王菊芳,吴敏瑾,陈晓,杨青. 大肠埃希菌氨基糖苷酰基转移酶基因型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35(1): 83-86.
[14] 陈欣虹,刘琼,詹金彪. 蓖麻毒素A链与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融合表达和活性测定[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5, 34(3): 201-206.
[15] 杨益大;郑临;吕国才;陈亚岗;Maria Salvato . HIV Tat蛋白与单核细胞表达辅助受体CCR5和感染HIV病毒相互关系的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33(6): 53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