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Vol. 39 Issue (6): 551-55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0.06.001
述评     
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及防治策略研究进展
夏强,钱令波
浙江大学医学院生理学系,浙江,杭州,310058
Cardiac and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
XIA Qiang,QIAN Ling-bo
 全文: PDF(578 KB)   HTML (
摘要:

缺氧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恢复血流再灌注在挽救心脑缺血患者生命的同时,带来了新的损伤,降低了再通手术成功率,此为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涉及氧化应激、细胞内钙超载、线粒体功能紊乱、细胞炎症、自噬、凋亡等诸多细胞与分子生物学事件,相互之间交叉成一个复杂的网络.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复杂机制相对应,防治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策略从单一的针对某一机制的药物治疗,发展到了缺血预处理、远距预处理、缺血后处理、联合用药干预及常压高氧联合溶栓治疗等,针对多个损伤机制的综合防治手段.

关键词: 心肌缺血脑缺血缺血再灌注损伤氧化应激钙超载线粒体炎症反应缺血预处理后处理    
出版日期: 2010-11-25
基金资助: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803350098)

服务  
把本文推荐给朋友
加入引用管理器
E-mail Alert
RSS
作者相关文章  
夏强
钱令波

引用本文:

夏强,钱令波. 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及防治策略研究进展[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39(6): 551-558.

XIA Qiang,QIAN Ling-bo. Cardiac and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 2010, 39(6): 551-558.

链接本文:

https://www.zjujournals.com/med/CN/10.3785/j.issn.1008-9292.2010.06.001        https://www.zjujournals.com/med/CN/Y2010/V39/I6/551

[1] 朱锋,项迎春,曾玲晖. 线粒体沉默信息调节因子家族在癫痫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50(3): 403-408.
[2] 黄卓群,余夏飞,刘星宇,马康,黄敏华,李芳芳,杨巍,牛建国. 瞬时受体电位 M2抑制剂 A10对缺糖缺氧后复糖复氧细胞的保护作用[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50(1): 106-112.
[3] 李璐,方俊君,李志涛,沈磊星,王国彬,傅水桥. 革兰阳性菌及革兰阴性菌感染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关键基因鉴定及共表达网络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49(6): 732-742.
[4] 郑心甜,甘海燕,李琳,胡小伟,方燕,储利胜. 黄芪甲苷通过促进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M2型极化抑制大鼠脑缺血后炎症反应[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49(6): 679-686.
[5] 诸葛陆杰,方燕,金华倩,李琳,杨琰,胡小伟,储利胜. 补阳还五汤上调miR-199a-5p表达促进脑缺血大鼠神经发生和血管生成[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49(6): 687-696.
[6] 韩雪,蒋国军,石巧娟. 降血糖药对内皮祖细胞作用的研究进展[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49(5): 629-636.
[7] 吴唯,徐键. 正五聚蛋白3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49(5): 637-643.
[8] 蒋沛然,王志萍. 模式生物神经轴突再生的研究进展[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49(4): 500-507.
[9] 张大勇,林九洲,王雅艳,许珊,罗成专,蔡佳烨,蒋学范,潘建平. 白藜芦醇通过保护线粒体功能延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衰老[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48(6): 617-624.
[10] 张建民.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手术治疗新进展[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48(3): 233-240.
[11] 钟晚思, 陈智才, 陈红芳, 徐冬娟, 王志敏, 胡海芳, 吴承龙, 张晓玲, 马小董, 王亚仙, 胡海涛, 楼敏, 浙江省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临床行为干预研究协作组 . 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48(3): 241-246.
[12] 陈红芳, 龚筱弦, 徐冬娟, 王志敏, 胡海芳, 吴承龙, 张晓玲, 马小董, 王亚仙, 胡海涛, 楼敏, 陈智才, 浙江省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临床行为干预研究协作组 . 治疗时间提前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疗的预后[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48(3): 247-253.
[13] 陶安阳, 王志敏, 陈红芳, 徐冬娟, 胡海芳, 吴承龙, 张晓玲, 马小董, 王亚仙, 胡海涛, 楼敏, 浙江省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临床行为干预研究协作组 . 合并心房颤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48(3): 254-259.
[14] 张聪聪, 楼敏, 陈智才, 陈红芳, 徐冬娟, 王志敏, 胡海芳, 吴承龙, 张晓玲, 马小董, 王亚仙, 胡海涛, 浙江省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临床行为干预研究协作组 . 医院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时间及预后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48(3): 260-266.
[15] 泮飞虎, 楼敏, 陈智才, 陈红芳, 徐冬娟, 王志敏, 胡海芳, 吴承龙, 张晓玲, 马小董, 王亚仙, 胡海涛, 浙江省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临床行为干预研究协作组 . 不同工作时间段就诊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48(3): 26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