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Vol. 38 Issue (1): 107-11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9.01.017
综述     
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电极起搏部位和模式
耿隽超,朱建华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浙江 杭州 310003
Pacing sites and modes in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全文: PDF(402 KB)   HTML (
摘要: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与传统起搏治疗在适应证和植入技术上有很大不同.CRT治疗伴有收缩不同步的心衰患者,通常需要经静脉植入3根电极导线.其中通过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室电极导线来起搏左室,其起搏部位在CRT治疗中起相当重要的作用.有时还需寻求其它起搏模式,比如经胸植入左室电极导线来弥补冠状窦和静脉分支解剖所造成的治疗局限.除此之外,对右房、右室电极导线部位及起搏模式在CRT治疗中所起的作用也在进行各种优化探索.

出版日期: 2014-01-25
服务  
把本文推荐给朋友
加入引用管理器
E-mail Alert
RSS
作者相关文章  
耿隽超、朱建华

引用本文:

耿隽超,朱建华. 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电极起搏部位和模式[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38(1): 107-112.

链接本文:

https://www.zjujournals.com/med/CN/Y2009/V38/I1/107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