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 Vol. 37 Issue (6): 544-55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8.06.002
述评     
三聚氰胺及其同系物三聚氰酸的生物学效应和毒理学研究进展
胡虎;盛宏强;马晓琼;来茂德
浙江大学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浙江,杭州,310058
Biological effects and toxicology studies of melamine and its derivative cyanuric acid
 全文: PDF(437 KB)   HTML (
摘要:

三聚氰胺因为最近的奶粉事件成为食品公共安全的焦点,所以针对三聚氰胺及其同系物三聚氰酸的生物学效应和毒理学研究作一综述,主要从理化性质、代谢、毒理机制,以及检测等方面进行总结.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本身的急性毒性作用很低,体内为惰性代谢,大部分以原型从尿液排出,大剂量应用时主要对肾脏产生毒性,产生结石,急性肾衰和结石相关的膀胱肿瘤,但同时可能对心脏等肾脏以外的器官产生毒性作用.它们的毒性具有对动物物种的选择性,相对于小鼠、猫和大鼠的肾脏毒性反应更大,而且在雄性动物更加明显.在检测上,HPLC/MS/MS正在成为主要的检测手段.尽管对这一类化合物的生物学效应和毒理学特性已有一定的理解,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为何肾脏成为结晶产生的主要器官,对肾脏以外器官/系统的作用如何,体内同时存在的三聚氰胺及其同系物可能的累加和协同作用机制等等,亟待进一步从生理、病理、生化实验方面作出解答,为未来生物毒理研究和研制出解决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氰胺/副作用氰胺/毒性三聚氰胺三聚氰酸毒理学肾毒性致肿瘤性生物学效应检测高效液相色谱-质谱    
出版日期: 2008-11-25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00267);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Y202095)

服务  
把本文推荐给朋友
加入引用管理器
E-mail Alert
RSS
作者相关文章  
胡虎
盛宏强
马晓琼
来茂德

引用本文:

胡虎;盛宏强;马晓琼;来茂德. 三聚氰胺及其同系物三聚氰酸的生物学效应和毒理学研究进展[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 37(6): 544-550.

链接本文:

https://www.zjujournals.com/med/CN/Y2008/V37/I6/544

[1] 张翼,袁弘.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恩替卡韦薄膜衣片中的有关物质[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50(4): 529-536.
[2] 胡凌微,胡真真,杨建滨,张玉,施叶珍,祝莎莎,杨茹莱,黄新文. 递送及储存条件对新生儿干血斑标本中氨基酸和肉碱浓度的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49(5): 565-573.
[3] 秦建芬,潘红英,张熔熔,汤磊雯,毛霞文. 实施标准化痰标本采集法可提高人群痰标本获取率[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49(5): 614-617.
[4] 李游江,胡瑛瑛,张晓东,喻员员,李斌,吴建国,吴英萍,夏肖萍,徐键. 七例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普通型患者出院后病毒核酸随访结果[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49(2): 270-274.
[5] 刘蓓,杨艳梅,严恺,陈敏,王丽雅,黄颖之,钱叶青,董旻岳. Ⅰ型神经纤维瘤一家系的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48(4): 367-372.
[6] 叶青,张莹莹,王晶晶,毛建华. Ⅳ型胶原α5链基因突变致奥尔波特综合征两家系遗传学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48(4): 384-389.
[7] 吴亦斐, 孙爱华, 赵金方, 葛玉梅, 严杰. 细菌药物钝化酶基因分布及其表达诱导与抑制机制的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42(2): 131-140.
[8] 吕媛媛;张琪. 卟啉化聚酰亚胺电纺纤维膜用于微量甲醇蒸气的快速检测[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40(4): 414-420.
[9] 陈曌君;李锋;杨军.
纺锤体组装检测点基因BubR1的研究进展
[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40(4): 446-450.
[10] 袁利亚;李红;陈国安;纪德香;高琳琳;戎吉平;俞火. JAK2V617F基因突变在骨髓增生性疾病中的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 [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39(2): 202-206.
[11] 卢晓阳;申屠建中;陈志根;黄明珠;周慧丽;郑国钢. 液质联用测定血清中地氯雷他定及人体药动学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5, 34(4): 372-374.
[12] 汪审清. Phadiatop检测在筛选变应性鼻炎中的价值[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0, 29(3): 121-122.
[13] 陈思岌, 王培鑫, 罗社声, 傅翠娥, 余毅, 陈彩华. 小儿弓形虫感染与弓形虫病10例临床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4, 23(5): 232-233.
[14] 韩阳, 孙坚, 黄元伟, 首山雄, 路甬祥. 人体动脉脉搏波传输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2, 21(4): 156-160.
[15] 丁列明, 刘克洲, 吕新法, 章明太. ELIS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PHSA-R的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1, 20(2): 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