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Vol. 36 Issue (6): 561-56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7.06.008
原著     
p53基因多态及单体型分布与乳腺癌危险性的关联研究
张薇;金明娟;陈坤;张勇晶;张爽爽;马新源;姚开颜
浙江大学医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浙江,杭州,310058;浙江省嘉善县肿瘤防治所,浙江,嘉兴,314100
Association of p53 polymorphisms and its haplotypes with susceptibility of breast cancer
 全文: PDF(268 KB)   HTML (
摘要:

目的:探讨p53第72密码子Arg/Pro多态、第3内含子16bp副本和第6内含子G/A多态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采用以自然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设计,对84例乳腺癌患者和以1:2频数匹配原则获得的168例对照进行研究,p53基因3种多态的基因分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单体型分布采用EH linkage software 1.2分析软件进行估计和比较.结果:乳腺癌患者组和对照组吸烟状况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曾经或现在吸烟的个体比例为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χ2=6.455,P=0.018),年龄、饮酒状况及一二级亲属家族恶性肿瘤史等基本特征因素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的这3种多态基因型在两组间的分布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经上述因素校正后发现,p53的3种基因多态与乳腺癌发病亦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关联(P>0.05).应用EH linkage software 1.2单体型分析软件显示,上述3种基因多态在对照组内存在连锁不平衡现象,Arg-A-G和Pro-A-G是最常见的2类单体型.单体型组间分布亦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53基因的上述3种多态与乳腺癌发病风险可能不存在关联,各基因多态存在连锁不平衡现象,Arg-A-G和Pro-A-G是最常见的2类单体型.

关键词: 乳腺肿瘤/病理学基因,p53抑癌基因基因多态单体型    
出版日期: 2007-11-25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1492);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R205319)

服务  
把本文推荐给朋友
加入引用管理器
E-mail Alert
RSS
作者相关文章  
张薇
金明娟
陈坤
张勇晶
张爽爽
马新源
姚开颜

引用本文:

张薇;金明娟;陈坤;张勇晶;张爽爽;马新源;姚开颜. p53基因多态及单体型分布与乳腺癌危险性的关联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6(6): 561-566.

链接本文:

https://www.zjujournals.com/med/CN/Y2007/V36/I6/561

[1] 刘婧雯,杨兴莲,沈凯莉,曾玲晖,孙燕. 氯氧喹通过下调Rho/Rho激酶信号通路抑制乳腺癌细胞转移[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48(6): 631-637.
[2] 徐阿巧,何红琴,施秋军,李芝清,张盛箭. 数字化乳腺断层融合摄影对致密型乳腺病变的诊断价值[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48(2): 186-192.
[3] 潘静颖 等. PET-CT与乳腺癌分子病理分型、治疗反应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46(5): 473-480.
[4] 田华 等. CD97免疫表位对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生物学行为的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46(4): 341-348.
[5] 陈志强 等. 不同量甲醛固定液对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乳腺原发性浸润癌HER2基因扩增的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46(4): 439-444.
[6] 夏光发 等. 新辅助化疗前后激素受体变化的乳腺癌患者辅助内分泌治疗的疗效[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45(6): 614-619.
[7] 王教辰 等. 乳腺黏液癌神经内分泌分化和肾母细胞瘤蛋白1表达特征及其意义[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45(1): 45-50.
[8] 周美琪,等. 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实践指南更新及展望[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43(4): 381-387.
[9] 曹培龙,等. 转录因子FOXC1、基质金属蛋白酶7在不同乳腺癌分子亚型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43(4): 406-412.
[10] 刘佳,王鸿雁,邓元,曹培龙,李晓锋. EZH2与乳腺癌分子亚型的关系及对临床病理的意义[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42(4): 443-449.
[11] 胡会永;周俊;万芳;董力枫;张峰;王一刻;陈芳芳;陈益定. Evn-50对人乳腺癌MCF-7耐三苯氧胺细胞株生长和凋亡的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1(5): 498-505.
[12] 曹丽莉;徐妍;徐水凌;金梦媚;沈超. 天花粉多糖诱导人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及其Caspase-3和Caspase-8活化对凋亡的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1(5): 527-534.
[13] 倪勤;刘冰;金明娟;马新源;姚开颜;李其龙;陈坤. CASP3基因多态及单体型分布与乳腺癌危险性的关联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40(3): 259-264.
[14] 赵新汉;王志宇;李琳琳;李丽;李晓花. 三苯氧胺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过程中ERα和SMRT的表达变化[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 37(3): 276-282.
[15] 陈光弟;鲁德强;姜槐;许正平. 工频磁场对人乳腺癌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 37(1): 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