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Vol. 35 Issue (6): 662-66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6.016
经验交流     
经胸超声指引下经导管关闭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解春红;夏呈森;周银宝;龚方戚;蒋国平;朱卫华;赵正言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浙江,杭州,310003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in children following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全文: PDF(389 KB)   HTML (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VSD)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9月至2005年12月,共89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接受了经导管介入治疗.男47例,女42例;平均年龄(6.4±3.9)岁(1~18岁),体重(22±11)kg(9~78 kg).其中l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6例为外科术后VSD残余瘘(3例为法洛四联症术后VSD残余瘘,3例为VSD术后残余瘘).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提示,VSD的平均直径(4.3±1.5)mm(2~8.5 mm).所有患儿在X线透视及经胸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片随访评价.结果:85例患儿封堵器置入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5.5;.无死亡病例.术后即刻超声及造影显示,微量残余分流12例,9例微量残余分流于术后24h复查超声时消失,3例微量残余分流于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时消失.1例发生严重心律失常致抽搐,2例发生溶血,2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3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经激素治疗3~7d后均恢复正常.患儿接受了平均9个月的随访(1~36个月),随访中无封堵器移位,无瓣膜损伤等并发症.结论:经导管介入方法关闭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近期效果良好.经胸超声心动图在指引小儿VSD介入封堵中可避免全身麻醉和气管插管,缩短手术时间,是完全可行和安全的.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治疗心脏导管插入术动脉导管未闭/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出版日期: 2006-11-25
服务  
把本文推荐给朋友
加入引用管理器
E-mail Alert
RSS
作者相关文章  
解春红
夏呈森
周银宝
龚方戚
蒋国平
朱卫华
赵正言

引用本文:

解春红;夏呈森;周银宝;龚方戚;蒋国平;朱卫华;赵正言. 经胸超声指引下经导管关闭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35(6): 662-667.

链接本文:

https://www.zjujournals.com/med/CN/Y2006/V35/I6/662

[1] 叶菁菁;蒋国平;张泽伟;李建华;舒强. 小儿经食管超声引导室间隔缺损镶嵌治疗的价值[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38(3): 311-314.
[2] 章毅英,朱卫华,夏呈森,龚方戚,解春红,黄先枚,康曼丽. 小儿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35(3): 327-330.
[3] 蒋国平;何瑾;康曼丽;夏呈森;朱卫华;叶菁菁;赵镭;彭学慧;何彧;杨秀珍. 经胸超声心动图在经心导管封堵小儿房间隔缺损中的应用[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33(4): 365-367.
[4] 张芙荣,陈君柱,陶谦民,朱建华,郑良荣. 经导管以Rashkind闭合器及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2, 31(1): 55-56.
[5] 张芙荣, 陈君柱, 朱建华, 陶谦民, 郑良荣.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术的临床疗效评价[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9, 28(6): 262-264.
[6] 张芙荣, 陈君柱, 陶谦民, 郑良荣, 朱建华. 老年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蚀术结果评价[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8, 27(1): 24-25.
[7] 张芙荣, 陈君柱, 陶谦民, 郑良荣, 朱建华. 射频消蚀慢径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6, 25(5): 219-221.
[8] 蔡伯林, 龚兰生, 叶季平, 于金德, 戚文航, 丁怀翌, 施仲伟. 左心室舒张末期顺应性与舒张功能障碍机理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1, 20(5): 19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