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5, Vol. 34 Issue (4): 320-325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5.04.008
原著     
联合转染反义PDGF寡核苷酸和tPA基因抑制血管内膜增生的实验研究
吴忠均;时德;李德卫;郑树森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浙江,杭州,310003;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重庆,400016
Effects of 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s and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gene transfection on inhibition of intimal proliferation
 全文: PDF(448 KB)   HTML (
摘要:

目的:观察血管局部联合转染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DGF)反义寡核苷酸(AODN)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基因对自体移植动脉内膜增生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选100只新西兰雄性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25只):A组(对照组)、B组(PDGF-AODN转染组)、C组(tPA基因转染组 )、D组(PDGF-AODN和tPA基因联合转染组).将同一只兔的左、右髂外动脉(各1.0 cm )对换移植,移植血管分别用PDGF-AODN和pBudCE4.1/tPA液浸泡,血管吻合口用上述液体浸泡过的缝线吻合.每组按实验终点(术后3 d、1 w、2 w、4 w和8 w)分为5个亚组, 术后各实验终点取移植血管标本,用于病理学检测、电镜观察、发色底物检测tPA活性实验、3H-TdR掺入实验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术后各时间点D 组移植血管的内膜面积、管腔狭窄程度、3H-TdR掺入量和PDGF阳性细胞数均显著低于A组(P<0.01),而且亦明显低于B和C组(P<0.05).扫描电镜观察显示C组和 D组血管壁只见少量血小板附着,未见血栓形成,而A组和B组血管壁可见大量血小板附着, 且有血栓形成.术后3 d、1 w、2 w、4 w时C组与D组的tPA基因表达产物活性明显高于A组( P<0.0 1).结论:血管局部联合转染PDGF-AODN和tPA基因能有效抑制VSMC增殖, 阻止内膜增生,防止移植血管狭窄.

关键词: 寡核苷酸类,反义/分析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分析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基因表达     
出版日期: 2005-07-25
基金资助: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03CB51550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0514)

服务  
把本文推荐给朋友
加入引用管理器
E-mail Alert
RSS
作者相关文章  
吴忠均
时德
李德卫
郑树森

引用本文:

吴忠均;时德;李德卫;郑树森. 联合转染反义PDGF寡核苷酸和tPA基因抑制血管内膜增生的实验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5, 34(4): 320-325.

链接本文:

https://www.zjujournals.com/med/CN/Y2005/V34/I4/320

[1] 钟晚思, 陈智才, 陈红芳, 徐冬娟, 王志敏, 胡海芳, 吴承龙, 张晓玲, 马小董, 王亚仙, 胡海涛, 楼敏, 浙江省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临床行为干预研究协作组 . 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48(3): 241-246.
[2] 陶安阳, 王志敏, 陈红芳, 徐冬娟, 胡海芳, 吴承龙, 张晓玲, 马小董, 王亚仙, 胡海涛, 楼敏, 浙江省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临床行为干预研究协作组 . 合并心房颤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48(3): 254-259.
[3] 张聪聪, 楼敏, 陈智才, 陈红芳, 徐冬娟, 王志敏, 胡海芳, 吴承龙, 张晓玲, 马小董, 王亚仙, 胡海涛, 浙江省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临床行为干预研究协作组 . 医院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时间及预后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48(3): 260-266.
[4] 泮飞虎, 楼敏, 陈智才, 陈红芳, 徐冬娟, 王志敏, 胡海芳, 吴承龙, 张晓玲, 马小董, 王亚仙, 胡海涛, 浙江省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临床行为干预研究协作组 . 不同工作时间段就诊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48(3): 267-274.
[5] 刘克勤等.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24小时血压变异与血流再灌注的相关性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44(6): 603-610.
[6] 翟丽萍等. 醒后缺血性卒中高龄患者静脉溶栓后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44(6): 638-644.
[7] 徐超等. 磁敏感加权成像毛刷征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意义[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44(6): 625-631.
[8] 严慎强等. 既往抗血小板治疗对合并颅内微出血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安全性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44(6): 618-624.
[9] 陈清梦等. 利用CT灌注评估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血栓长度并预测血管再通[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44(6): 611-617.
[10] 严慎强,等. 合并颅内微出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临床结局的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43(1): 20-27.
[11] 娄一萍,等. 合并心房颤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临床结局的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43(1): 28-35.
[12] 万锦平,等.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不同部位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43(1): 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