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3, Vol. 32 Issue (6): 502-50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3.06.009
专题报道     
活血化瘀系列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胡海涛;黄鉴政;刘华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杭州,310009
Protective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serial TCM "Huoxuehuayu" prescriptions on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rats
 全文: PDF(202 KB)   HTML (
摘要: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系列方(活血汤、活血益气汤、活血养阴汤)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阻断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60 min,再灌注3 d.观察药物对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病理损伤的影响,检测脑组织一氧化氮合酶(N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免疫印迹分析NMDA受体亚单位蛋白NR1和内皮型NOS(eNOS)的表达.结果:活血化瘀系列方及尼莫地平能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减小梗死体积和脑水肿面积,减少神经元损伤(P<0.05),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活血化瘀系列方和尼莫地平不同程度降低脑组织内NOS活性和MDA含量,抑制NR1表达,增加SOD的活性,但对eNOS的表达均无明显影响.结论:活血化瘀系列方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脑组织内NOS活性,降低NR1的表达,减少MDA含量和增加SOD活性有关.

关键词: 脑缺血/药物疗法再灌注损伤/预防和控制活血化瘀系列方缺血再灌注损伤一氧化氮合酶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NMDA受体     
出版日期: 2003-11-25
基金资助:

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资助项目

服务  
把本文推荐给朋友
加入引用管理器
E-mail Alert
RSS
作者相关文章  
胡海涛
黄鉴政
刘华

引用本文:

胡海涛;黄鉴政;刘华. 活血化瘀系列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3, 32(6): 502-506.

链接本文:

https://www.zjujournals.com/med/CN/Y2003/V32/I6/502

[1] 张冬梅,曹琪璐,景临林,赵秀华,马慧萍. PC12细胞低压性缺氧损伤模型的建立[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50(5): 614-620.
[2] 马竞, 何文龙, 高重阳, 余瑞云, 薛鹏, 牛永超. 木瓜苷通过抑制NF-κB P65/TNF-α通路活性减轻小鼠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组织损伤[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48(3): 289-295.
[3] 梁刚, 牛育苗, 李一涵, 魏安怡, 董静尹, 曾玲晖. 雷帕霉素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24 h给药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47(5): 443-449.
[4] 张斌斌 等. 抑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对慢性脑缺血小鼠认知功能的改善和机制[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46(4): 405-412.
[5] 王莉,王瑜,武海英. 尼克酰胺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水平以及调控线粒体超氧水平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46(2): 179-185.
[6] 柳银兰,罗燕,杨文君,施军平,庄振杰. 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对棕榈酸诱导的肝细胞炎症相关基因表达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46(2): 192-197.
[7] 白石 等. 雷公藤甲素缓解局灶性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发的炎症及其相关凋亡的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45(5): 493-500.
[8] 陈清梦等. 利用CT灌注评估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血栓长度并预测血管再通[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44(6): 611-617.
[9] 刘克勤等.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24小时血压变异与血流再灌注的相关性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44(6): 603-610.
[10] 严慎强等. 既往抗血小板治疗对合并颅内微出血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安全性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44(6): 618-624.
[11] 严晓波, 张圣, 严慎强, 楼敏. 不同严重程度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44(1): 54-60.
[12] 严慎强,等. 合并颅内微出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临床结局的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43(1): 20-27.
[13] 娄一萍,等. 合并心房颤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临床结局的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43(1): 28-35.
[14] 万锦平,等.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不同部位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43(1): 36-42.
[15] 楼敏. 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溶栓治疗:问题和对策[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43(1):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