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基于公众参与的渐进更新工作坊研究--以杭州市上城区紫阳街道大马弄60号为例
朱云辰1,黄杉2,华晨3     
1. 浙江大学 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所, 浙江 杭州 310058;
2. 浙江大学 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310028;
3. 浙江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8
摘要: 传统城市规划视角及其方法已不太适用于当前城市存量空间的规划问题,如社区改造、居家养老、商业植入等城市有机更新工作已逐渐成为部分地区城市规划工作中的主要部分.以杭州市上城区紫阳街道大马弄60号为例,在生态化设计的视角下,通过社区规划设计模拟工作坊等形式,组织居民与其他利益主体参与到社区渐进更新工作当中,听取并收集市民、企业、街道组织等多方发展诉求,再结合建筑环境现状,以渐进更新为基本导向提出3个更新方案:市场调整方案、养老介入方案和民宿植入方案.研究结果表明:3个方案分别满足了研究对象不同的生产生活诉求,各有自身优势和不足之处.指出了生态化设计思维在当下城市规划工作中的重要性,为城市存量空间的有机更新提供了新的切入视角.
关键词: 渐进更新     公众参与     工作坊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201165);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项目(2015-R2-061)
Research on progressive updating workshop based on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A case of the No.60, Damanong, Ziyang Street, Shangcheng District, Hangzhou
ZHU Yun-chen1, HUANG Shan2, HUA Chen3     
1. Urban-Rural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2. Architectural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3.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al,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and tools of urban planning hasn't been applicable for the planning problems of current urban stock space, such as the urban organic renewal tasks like the community transformations, pension business, commercial implants and so on, and these tasks become the major part in some urban planning. Based on the survey on the No.60, Damanong, Ziyang Street, Shangcheng District, Hangzhou,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design, residents and other interest groups were organiz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work of community's progressive update. The citizens, enterprises, street-organizations' demands of development were collected through the methods of community planning and design simulation or other forms, then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 the three programs on a basic orientation of progressive update to update the No.60, Damanong, Ziyang Street was put forward, which were the plan of market adjustment, the intervention of pension facilities and the implantation of hostels. The results turned out that each program, having it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satisfied different demands of living and producing. A view is drew that ecological design are playing th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urban planning, which provids a new perspective of the organic renewal of urban stock space.
Key words: progressive update     public participation     workshop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将创新城市和社会治理放在重要地位,在人文城市建设重点专栏当中单列一章,提出“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的观点,鼓励社区建立自己的综合服务平台,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自此,国内众多学者对街道改造与提升问题的关注度持续上升.

随着国内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与文化素养的提升,旧城改造和街道改造与提升逐渐成为城市规划中一项重要工作.在过去,大面积拆除与重建是旧城改造工作中的常见手段,虽然旧城、旧街道的硬件条件早已不适应当前生活需求,但是这些旧城、旧街道承载着老住户们多年的记忆,是老一代城市居民生活核心[1].此外,近几年更注重城市的“生态化设计”,要求城市基本结构和功能符合生态学原理,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良性运转,物质、能量、信息高度开放和高效利用,居民安居乐业,从微观角度、细节问题入手[2-3],打造“生态城市”.所以现今街道更新应当在一种“渐进”模式下进行,需要以设立“工作坊”的形式,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得出改善居住环境、提升社区服务、优化产业配置的最佳方案.

目前对“工作坊”的研究十分广泛,在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都有很多研究成果[4-6],而在城市规划与社区工作等方面,国外工作坊建设起步较早,有很多借鉴之处[7],在国内,城市规划[8-9]、教育学[10]等方面的工作坊研究与实践,为之后更深层面的工作坊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而公众参与在城市规划学科上的研究也颇为多样化,譬如有城市总体规划相关研究[11-12]、邻避问题研究[13]、历史遗产保护研究[14],以及其他一些宏观城市规划问题[15],为城市存量空间、社区街道渐进更新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多方面视角.

本文通过对杭州市上城区紫阳街道大马弄60号的调查研究,以工作坊的形式结合当地居民生活生产需求与当地实际环境情况,提出3种街道渐进更新方案,以改善街道环境.

1 紫阳街道大马弄60号现状调研 1.1 基地现状 1.1.1 紫阳街道大马弄概况

紫阳街道大马弄(图 1),地处杭州市上城区南宋皇城遗址保护区和十五奎巷历史街区内,在杭州市内属于老城区,政府通过历史街区综合保护工程和危旧房改造工程[16],修复当地历史建筑,并整治当地公共空间和步行空间;同时,部分原住民居住环境也在政府主导下得到改善[17].该地区紧邻西湖风景名胜区,部分住宅交与企业改造成民宿,成为重要商业业态.

图 1 紫阳街道大马弄鸟瞰图 Fig.1 Airview map of Damanong, Ziyang Street

目前大马弄两侧多为低层高密度街区,且街道内沿街商铺与流动摊贩较多,仍有部分居住院落由于条件限制尚未得到更新,如大马弄60号.故大马弄交通状况及其两侧部分居住院落的环境不容乐观,亟待改善.

1.1.2 大马弄60号

大马弄60号(以下简称60号) 如图 2所示[18],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1层建筑为主,局部为2层,几十年来住户不断增加,迫于居住窘境,出现大量违章搭建和加建,不仅缺乏安全性,也挤压着居民公共空间.

图 2 大马弄60号总平面图 Fig.2 The general layout of the No.60, Damanong

廊道狭窄、建筑老旧等在紫阳街道较为多见的问题在60号当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居民面临着公共空间缺乏与居住空间不足的双重矛盾.

1.2 产权现状

60号目前产权现状如图 3所示[18],其原为杭州食品厂仓库,后移交给居民使用,目前共有10户居民,户主的产权面积分配和年龄构成如表 1所示[18].

图 3 60号产权现状图 Fig.3 The property right status quo of No.60
表 1 60号的户主产权面积分配和年龄构成表 Table 1 The distribution of property areas and age of households in No.60
户主 产权 总面积/m2 有无老年人
(大致年龄)
A 私房(企业) 36.714 有(71~81岁)
B 私房(企业) 33.762
C 私房(企业) 27.132
D 私房(企业) 43.388 有(61~71岁)
E 私房(企业) 34.652 有(81~91岁)
F 私房(企业) 12.143 有(91岁以上)
G 私房(企业) 32.533
H 私房(企业) 13.300
I 私房(企业) 15.878
G和I 公房(房管) 10.251
1.3 存在问题

根据调研结果,得出60号目前存在以下问题:1) 产权关系复杂;2) 居住环境仍需改善;3) 居民改造空间意愿强烈.

1.3.1 产权关系复杂

由于60号原先属于杭州食品厂,是企业仓储用地,在企业搬离后,该建筑无人使用,于是部分居民将其改造为住房,供自己居住.后来在产权移交给杭州市房产局的过程中,由于手续没有办全导致产权至今不明确.故这些居民并无实际户籍证明,也无法提供能够证明他们居住使用权的文书,由于这些问题,住户在子女就学、申请经济适用房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少问题.

1.3.2 居住环境仍需改善

60号单元虽处于历史遗迹保护区范围内,但同时也毗邻农贸市场,部分店铺甚至就开设在院落沿大马弄一侧,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滋生了污水、空气污染等卫生问题,对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有着不小负面影响.

此外,从目前住宅空间来看,并不能保证住宅内部有良好的通风和光照,大部分公共空间也被后期搭建的厨房和厕所等占据,影响内部通行和消防安全.60号单元住户中有很多为老年人(表 1),而街区内医疗服务和健身设施十分匮乏.目前居住空间十分紧张,居民最大诉求就是改造或重塑其居住空间.

1.3.3 居民改造空间意愿强烈

从目前60号调研结果来看,其使用情况如图 4所示[18],沿街为住户所开设的商铺,弄巷内则是居民居住空间,其中有一处产权为两户主共有,目前共同使用.居民对60号的改造意愿如图 5所示[18],绝大多数住户希望自己目前居住环境能得到改善.

图 4 60号使用情况 Fig.4 The use situation of No.60
图 5 60号居民改造意愿图 Fig.5 The picture of residents' transformation intentions of No.60
2 3个渐进更新方案

结合调研所得出的主要问题,再根据60号目前存在的不足与发展诉求,认为重塑其居住空间,并规划出一部分改造为公共空间是解决产权、环境等问题的核心.根据资金来源[18],设计不同的方案,再通过公众参与的形式(如图 6),组织60号居民参与到设计流程当中,收集其意见,对设计方案作出一定调整,最终提出3个渐进更新方案,分别为以政府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市场调整方案与养老介入方案,和以企业投资为主要资金来源的民宿植入方案,以这3个不同方案重塑60号院落空间.

图 6 60号渐进更新方案的组织形式与公众参与过程 Fig.6 Organization form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process of No.60 progressive updating scheme
2.1 方案1:市场调整

大马弄是一条自发形成的市场街巷,从中可满足大量周边居民日常生活消费需求,具备一定的多样性.市场业态多样性呈现出迷人的生活气息,但市场对周边人居环境的负面影响也导致居住环境质量低下,这种由于多样性而呈现出的矛盾在60号表现尤为明显.

此方案从“街巷”和“院落”两个层面对60号单元人居环境进行整体提升.在街巷层面,通过市场组织协调,将南侧需要室内外售卖结合的蔬菜水果店与北侧仅需室内售卖的肉制品和家禽店进行空间置换,结合街巷空间重新规划店铺.在院落层面,基于居民改造意愿,从居住面积、基础设施、日照条件三方面进行人居环境提升设计.此外,在增加的商业区域中预留一部分用作出租,安置外界集市中的流动摊贩,利用租金弥补政府前期投入的不足并建立后续房屋维修基金,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该方案运作方式则是通过政府资金援助推动60号更新方案实施,同时调整其商铺集市结构,使其更加利于居民居住并且能带来更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大马弄社区居民委员会则负责协调商铺与住户之间的权利关系(如图 7所示),其空间重塑如图 8所示[18],改造方案与现状对比如图 9所示.

图 7 市场调整方案运作模式 Fig.7 The operation pattern of market adjustment program
图 8 市场调整方案空间重塑图 Fig.8 The space remodeling diagram of market adjustment program
图 9 市场调整方案与现状对比图 Fig.9 Comparison diagram of market adjustment program and present situation

此方案最大限度地保持了60号现状,一楼为沿街商铺,其余为居住空间,其总体结构未变,将对60号居民生活的影响做到最小化,同时新增商铺吸纳了流动摊贩使得街道通行更加顺畅;但目前60号居民中有很多老年人,而60号内部并无养老空间,其养老问题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2.2 方案2:养老介入

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剧,养老设施不足已经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60号一共有10户居民,其中4户为老龄或高龄住户,部分甚至独居(表 1).社会和家庭养老设施严重缺乏,导致老年人生活存在诸多不便,晚年生活质量低下.

此方案提出在60号内植入一个养老机构,较盈利设施植入更能被利益相关个体接受.另一方面,此方案在提升60号内老人日常生活品质的同时,又能够为周边老人提供服务进而成为老龄化社区养老场所.然而房屋产权属性的复杂性是本方案需要处理的核心难点.此外,各种利益相关者的组织形式,改造建设资金投入、管理和监督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60号居民的普遍居住需求亦是此方案重点考虑问题.在确保一定公共面积基础上,每户居民统一增加15 m2居住面积,内部增设厨房、卫生间,以及内部楼梯(其中3,4,8号居民使用公共楼梯);同时在保留的公共面积部分,设置小型养老服务设施:第1层为公共厨房及服务中心,60号居民可以共同使用一层空间;第2层设计为2个老年住房及公共无障碍卫生间;最后,公共庭院空间的设置确保了内部居民交流及充足的日照时间.

此方案也是通过市政府与街道办事处为居民委员会与养老机构提供资金来支持运作,同时养老设施位于60号内,居民楼内老年居民可以直接使用其服务.同时,养老设施也对60号以外的居民开放,从而获取一定盈利,与扶持资金共同维护养老设施(如图 10),其空间重塑如图 11所示[18],此方案与现状对比如图 12所示.

图 10 养老介入方案运作模式 Fig.10 The operation pattern of pension facilities intervention program
图 11 养老介入方案空间重塑图 Fig.11 The space remodeling diagram of pension facilities intervention program
图 12 养老介入方案与现状对比图 Fig.12 Comparison of pension facilities intervention program and present situation

此方案通过空间重塑在60号内部新增了养老设施和养老空间,60号与周边住宅的养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解决,也增加了60号居民收入来源;但由于空间重塑后的公共空间都用于养老,而丧失了对60号前沿街流动摊贩的吸纳能力,致使在高峰期沿街仍会出现大量流动摊贩,影响交通.

2.3 方案3:民宿植入

在和60号居民的面对面交流过程中,几乎所有居民表示对现状生活并不满意.基础设施不齐全、房屋维修资金缺乏、邻里关系紧张等,种种问题表面是指向院落的衰落,本质是社会弱势群体的产生.因此,需要为60号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大马弄地处南宋大皇城遗址范围内,紧邻南宋御街、吴山等重要旅游景点,存在大量潜在旅游人群.随着都市文化旅游兴起以及民宿逐渐受到年轻旅游者认可,通过在60号植入民宿功能实现旅游收入的方案具有可实现性.民宿收入可以作为院落发展基础资金,满足房屋维修、居民生活改善、政府投入回报等需求.

本方案为每户居民增加灵活的民宿经营空间,同时将增加的公共空间作为民宿公共服务空间.在相对公平的基础上保证每户拥有合适的居住空间、完善的设施配备、充足的日照时间以及部分的生活收入,从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减少彼此间矛盾冲突.

此方案是由政府、投资者、居委会组织、居民、商贩和游客构成一个完整的关系链(如图 13),并在其中产生相互关系,最终达到可持续渐进式自给自足的发展平衡点,实现历史社区新发展.其空间重塑方案如图 14所示[18],此方案与现状对比如图 15所示.

图 13 民宿植入方案运作模式 Fig.13 The operation pattern of hostel implantation program
图 14 民宿植入方案空间重塑图 Fig.14 The space remodeling diagren of hostel implantation program
图 15 民宿植入方案与现状对比图 Fig.15 Comparison diagram of hostelimplantation program and present situation

其中,5年短期目标为:由政府、投资者和居民共同组成组织委员会,对民宿相关规则事项进行管理,然后由居民提供食宿等服务,获得的收益由组织委员会分配给居民和投资者,用来支付日常维修等费用.

本方案能够给予60号最大经济收益,投资方和民宿公司的介入对于60号周边游商游贩整治也会有推进作用;但此方案对60号改动程度最大,且对于目前老年人居民生活有一定负面影响.

2.4 评论与小结

大马弄街区是一个高层住宅、多层住宅和高密度低层住宅等多种建筑形态并存的区域,故居住空间并不充裕.居民意愿便是扩大其居住空间,最大限度增加活动范围,而目前来看60号单元周边用地较为紧张,无法进一步扩大占地面积.于是3个方案都是在建筑占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增加第2层建筑面积的方式增加空间,原先居民居住空间仍作为住房使用,主要对增加空间的用途进行不同角度的安排,这个设定构成了工作坊展开讨论的基础,60号居民对于3个方案的反馈比较见表 2.对于增加的空间,住户们希望这部分为自有产权而非原先的公有产权,否则对于他们今后生活发展会造成不利影响,但如此安排导致新增空间都面向60号单元内部居民,只带来局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表 2 3个渐进更新方案改进效果的社会反馈 Table 2 Social feedback of three progressive updating schemes' modifying effects
方案序号 方案名称 生活环境 经济效益 养老水平 改动程度
1 市场调整
2 养老介入
3 民宿植入

首先,市场调整方案(方案1) 最忠于60号单元的现状,相对来说改动是最小的,对于商业环境和居住环境两个方面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此方案并未完全解决最困扰住户的问题:缺乏养老设施和获取更大收益.

这个区域的住户多为老龄人口,故养老介入方案(方案2) 呼应了社区的基本意愿.居民参与工作坊讨论时曾表示,如果增加空间自用自有,他们愿意自己出资负担建造资金,老年人为了顾及家庭年轻成员的经济利益,也更愿意放弃自身的养老看护诉求.养老介入方案的社会效益在平衡60号单元住户经济利益过程中存在变数,在工作坊两轮方案讨论中都因此方案产生激辩.

而结合60号单元所在的十五奎巷属于历史遗产保护区域和旅游区域,民宿植入方案(方案3) 可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但此方案对于60号单元的改动程度最高,加之居民中有较多老年人,比较倾向于拥有宁静的生活环境,主观上反对民宿植入方案.他们认为与其将增加部分转换为公有的店铺和民宿,获取未来收益,不如改善目前居住环境.

3 结语与展望

目前城市规划正从传统的粗放式发展、宏观调整向精细式开发、存量优化方向转型,原因是增量规划在部分地区将不再是城市规划主流工作,城市系统正逐渐向自然生态系统的形式靠拢,细微元素的重要性正在逐渐上升,故生态化设计思维的重要性在城市规划工作中也正逐步上升.但这一转型也需要规划师去积极探索新方法,原先用于增量开发的高效方法也许在存量视角就会失效.在大规模增量开发的规划体系下,少数个性需求往往会因多数利益而无法顾及从而被忽视;在存量视角下的规划体系中,为尽可能保证区域内长远发展的稳定性,那些个性需求则应当予以重视,工作坊则是能够高效收集个性需求的方法,是存量规划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每一个个体的生活发展诉求也趋于多样化,在结合多方诉求时,难免会出现诉求之间的矛盾,60号单元的3个渐进更新方案,都不能同时满足生活、养老、盈利等多方诉求,但提供了讨论基础.如何调和这些个体之间的矛盾,并最终达成合意,是工作坊后续的推进重点.

参考文献
[1] 杨宇振, 覃琳, 李必瑜. 传统街区改造中的"渐进更新"策略与低成本建造技术:以"重庆川道拐"街区为例[J]. 建筑学报, 2005(7): 19–20.
YANG Yu-zhen, QIN Lin, LI Bi-yu. "Progressive updating" strategy and low cos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blocks:a case study of "Chongqing chuandao Road" block[J].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05(7): 19–20.
[2] 董宪军. 生态城市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24-25.
DONG Xian-jun. Ecological city theory[M].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 Press, 2002: 24-25.
[3] 蔡响慧.辽滨新城建筑的生态化设计策略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2012:13-14.
CAI Xiang-hui. The design strategy research on ecological building of Liaobin Metro Building[D]. Shenyang:Shenyang Construction Universit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2012:13-14.
[4] 孙昊.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教师心理工作坊创新模式初探[J]. 大众心理学, 2015(11): 21–22.
SUN Hao.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innovation model of teachers' psychological workshop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J]. Popular Psychology, 2015(11): 21–22.
[5] 封冲.正面文化工作坊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应用:以深圳福利中心"生活乐吧"为例[D].南京: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2013:2-5.
FENG Chong. The application of positive culture workshop in the youth social work:a case study of Shenzhen Welfare Center "Living Happy Bar"[D]. Nanjing:Nanj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3:2-5.
[6] 鲁帅.工作坊: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新路径:基于"七色彩虹"、"漫步者"班主任工作坊的案例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3:20-22.
LU Shuai. Workshop: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a new approach based on the "Seven Color Rainbow" and "Walkman" teacher workshop case study[D]. Wuhan: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ol of Education, 2013:20-22.
[7] 周毅刚, 袁粤. 工作坊:实现公众参与规划设计的一种有效易行模式[J]. 新建筑, 2006(6): 55–59.
ZHOU Yi-gang, YUAN Yue. Workshop:an effective and feasible model for the realization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 and design[J]. New Architecture, 2006(6): 55–59.
[8] 佐藤滋, 有贺隆, 飨庭伸, 等. 社区规划的设计模拟[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3-6.
SATO Sigeru, ARIGA Takashi, SHIN Aiba, et al. Design and simulation of community planning[M].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 2015: 3-6.
[9] 黄耀福, 郎嵬, 陈婷婷, 等. 共同缔造工作坊:参与式社区规划的新模式[J]. 规划师, 2015, 31(10): 38–42.
HUANG Yao-fu, LANG Wei, CHEN Ting-ting, et al. Collaborative workshop:participatory community planning[J]. Planners, 2015, 31(10): 38–42.
[10] 黄杉, 华晨, 李立. 中外联合教学工作坊的探索与实践[J]. 高等理科教育, 2011(3): 29–31.
HUANG Shan, HUA Chen, LI Li.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joint-teaching-workshop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J]. Higher Education of Sciences, 2011(3): 29–31.
[11] 邹兵, 范军, 张永宾, 等. 从咨询公众到共同决策: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全过程公众参与的实践与启示[J]. 城市规划, 2011, 35(8): 91–96.
ZOU Bing, FAN Jun, ZHANG Yong-bin, et al. From public consultation to joint decision-making:practice and revelation from public participation of shenzhen comprehensive urban plan[J].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1, 35(8): 91–96.
[12] 徐明尧, 陶德凯. 新时期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编制的探索与思考:以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例[J]. 城市规划, 2011, 36(2): 73–81.
XU Ming-yao, TAO De-kai. Exploring and thinking over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urban plan formulation in the new period:a case study of Nanjing master plan revision[J].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1, 36(2): 73–81.
[13] 郑卫. 我国邻避设施规划公众参与困境研究:以北京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厂规划为例[J]. 城市规划, 2013, 37(8): 66–78.
ZHENG Wei. Predicament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planning of nimby facilities in china:a case study on planning of garbage incineration power plant in Liulitun, beijing[J].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3, 37(8): 66–78.
[14] 吴祖泉. 解析第三方在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作用:以广州市恩宁路事件为例[J]. 城市规划, 2014, 38(2): 62–75.
WU Zu-quan. Effect of third-party participation in urban planning:a case study on enning road in Guangzhou[J].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4, 38(2): 62–75.
[15] 莫文竞, 夏南凯. 基于参与主体成熟度的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方式选择[J]. 城市规划学刊, 2012(4): 79–85.
MO Wen-jing, XIA Nan-kai. Planning participation approaches and public political maturity[J]. Urban Planning Forum, 2012(4): 79–85.
[16] 王丹.十五奎巷历史街区综保工程介绍[EB/OL].[2011-03-08].http://www.hzsc.com.cn/content/2011-03/08/content_2904495.html.
WANG D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ic Protect Program of Shiwukui Block[EB/OL].[2011-03-08].http://www.hzsc.com.cn/content/2011-03/08/content_2904495.htm.
[17]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城镇危旧住宅房屋治理改造工作的通知[EB/OL].[2015-12-09].http://www.hangzhou.gov.cn/art/2015/12/30/art_1079869_3662.html.
Office of Hangzhou Municipal People's Government. Notice of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Hangzhou Municipal People's Government on promoting the work of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cities and towns[EB/OL].[2015-12-09].http://www.hangzhou.gov.cn/art/2015/12/30/art_1079869_3662.html.
[18] 浙江大学, 早稻田大学,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等.杭州历史保护地段内高密度社区渐进更新改善设计方法研究报告[R].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4.
Zhejiang University, Waseda University, Zhejiang University City College, et al. Research Report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design method of high density community in high density community in Hangzhou historic conservation area[R]. Hangzhou: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 2014.
http://dx.doi.org/10.3785/j.issn.1006-754X.2017.01.006
教育部主管,浙江大学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主办
0

文章信息

朱云辰, 黄杉, 华晨
ZHU Yun-chen, HUANG Shan, HUA Chen
基于公众参与的渐进更新工作坊研究--以杭州市上城区紫阳街道大马弄60号为例
Research on progressive updating workshop based on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A case of the No.60, Damanong, Ziyang Street, Shangcheng District, Hangzhou
工程设计学报, 2017, 24(1): 40-49.
Chines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Design, 2017, 24(1): 40-49.
http://dx.doi.org/10.3785/j.issn.1006-754X.2017.01.006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6-10-31

相关文章

工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