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织构对液钠动静压滑动轴承润滑特性的影响研究
Study on influence of surface texture on lubr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iquid sodium hybrid plain bearing
收稿日期: 2024-05-07 修回日期: 2024-06-27
基金资助: |
|
Received: 2024-05-07 Revised: 2024-06-27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高羡明(1984—),男,讲师,博士,从事旋转机械动力学特性及可靠性、结构优化设计等研究,E-mail:
关键词: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高羡明, 牛金召, 蔡志祥, 任晓松.
GAO Xianming, NIU Jinzhao, CAI Zhixiang, REN Xiaosong.
本文链接:
我国使用的核反应堆与国外不同,故液钠轴承的结构也有所不同,且关于该类高可靠性特种轴承的研究属于各国核电设备的核心涉密技术,因此有关液钠轴承的国外研究成果的参考价值有限。现阶段,国内只有少数学者对液钠轴承的润滑特性开展了研究。陈汝刚等[5]利用动力学软件ARMD分析了液钠轴承的润滑特性,发现外载荷、转速及偏心率对其液膜压力、功耗、温升、刚度系数和阻尼系数的影响显著。Xie等[6-7]研究了液钠轴承的润滑机理以及液钠轴承-转子耦合系统的固有频率和振动模态,发现该轴承的工作过程是复杂的耦合过程,即随着转速的提高,轴承的动压效应逐渐增强,研究结果验证了该轴承的结构设计合理、可靠,且轴承-转子耦合系统满足技术要求。张凌峰等[8]针对钠冷快堆的一回路主循环泵,设计了一种带有螺旋槽的液钠轴承,并进一步研究了影响该轴承承载力、偏位角和泄漏量的主次因素。曹金龙[9]利用Fluent软件对不同偏心率下液钠轴承的静态特性进行了分析,并以高承载力和低泄漏量为目标,对液钠轴承的结构进行了改进,改进后轴承的承载力提高了4.0%~7.3%,泄漏量降低了27%~38%。高羡明等[10]研究了液钠轴承的复杂流场特性,发现偏心率、间隙和进油口压力对其液膜流体动力学特性有显著影响。
相关研究表明,在摩擦副表面加工织构可以改善表面润滑效果,实现减摩减阻的目的[11]。表面织构技术是指通过设计凹坑、凹槽或凸起结构来优化材料的表面结构[12-13],这些表面结构不仅能够有效地储存润滑介质,形成二次润滑,从而产生额外的流体动压润滑效应[14-15],还能收集2个接触表面所产生的磨屑[16-17],以减少磨损。Galda等[18]通过激光加工的方式在滑动轴承表面加工了圆形织构并进行试验,发现在设备启停阶段即转速较低的情况下,带有圆形织构的滑动轴承的摩擦系数低于表面光滑的轴承。陈俊等[19]采用基于有限体积法的Fluent软件分析了长条形、圆形、正方形和十字形织构对高温熔盐泵轴承承载力的影响,通过对比发现:带有长度为8 mm、宽度为3 mm、深度为20 μm的十字形织构的轴承的承载性能最佳。Chen等[20]研究了矩形织构对滑动轴承减振特性的影响,发现尺寸参数和位置合理的矩形织构可以降低摩擦系数、增加端泄量、减小轨迹幅值及增大刚度,从而提高轴承的稳定性。Wang等[21]对比分析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织构对椭圆滑动轴承润滑特性的影响,发现圆形织构在直径为0.4 mm时的减摩效果最佳,与表面光滑的轴承相比,带有圆形织构的轴承的摩擦系数降低了36.1%。Vlădescu等[22]在曲轴轴承表面设计了圆形织构,通过试验发现:与表面光滑的轴承相比,在整个圆周上应用圆形织构可使轴承的摩擦系数降低18%;若仅在承载区外应用圆形织构,则仅可使轴承的摩擦系数降低13%。
综上所述,表面织构技术对降低轴承摩擦系数、提升轴承承载力和运行稳定性具有积极作用[23]。但是,目前表面织构技术在液钠轴承摩擦副表面的应用较少。为此,本文从表面织构的润滑机理出发,探究不同形貌特征下的表面织构对轴承摩擦副润滑特性的影响,并将织构应用于液钠轴承摩擦副表面,以进一步提升其润滑特性。
1 织构化表面的润滑机理分析
在流体动压润滑状态下,表面织构的作用机理为:将摩擦力转化为润滑介质内的剪切力,以实现2个运动表面的完全隔离。为了进一步阐明表面织构的作用机理,建立单个圆形织构的计算模型,以初步探究其润滑机理,从而为后续分析表面织构参数对润滑特性的影响奠定基础。
图1
图1
单个圆形织构的流体域模型及其边界条件
Fig.1
Fluid domain model of a single circular texture and its boundary conditions
图2
图2
单个圆形织构流体域移动壁面的压力云图
Fig.2
Pressure nephogram of moving wall of fluid domain of a single circular texture
2 不同形貌特征下表面织构的润滑特性分析
2.1 液钠轴承计算模型的建立
图3
图4
图4
反馈腔与静压油腔的对应关系
Fig.4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feedback cavity and hydrostatic oil cavity
表1 液钠轴承的结构参数
Table 1
参数 | 数值 |
---|---|
轴承直径/mm | 440.8 |
半径间隙/mm | 0.2 |
总宽度/mm | 905 |
反馈腔宽度/mm | 45 |
静压油腔宽度/mm | 528.40 |
反馈腔包角/(°) | 17 |
静压油腔包角/(°) | 32.68 |
反馈腔及静压油腔数量/个 | 6 |
高压液槽及回液槽宽度/mm | 15 |
静压油腔深度/mm | 13 |
液钠轴承的负反馈工作原理如下:假设轴颈在外力作用下向一个方向偏移,此时与力方向相反的轴颈表面与反馈腔的间隙增大,反馈腔的压力增大,与压力增大的反馈腔相连的静压油腔的压力也随之增大,以承受外载荷[26]。
图5
图5
计入表面织构的液钠轴承模型
Fig.5
Liquid sodium bearing model incorporating surface textures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表面织构通常位于下摩擦件,因此液膜厚度呈规律性变化。任意位置处的液膜厚度h可表示为:
式中:h0——无表面织构区域的液膜厚度;
hp——表面织构深度;
Ω——存在表面织构的区域。
鉴于表面织构存在不同形状,为了方便处理,定义无量纲深度H,其表达式如下:
在研究表面织构对滑动轴承摩擦副润滑特性的影响时,通常以平均液膜压力、承载力和摩擦系数来表征[28]。在动压润滑条件下,当上摩擦件与下摩擦件产生相对运动时,液膜上壁面会受到2种力:第1种是沿z轴方向的承载力Fz,第2种是沿y轴方向的摩擦力Fy。其中,承载力Fz 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摩擦副之间的接触力,从而提升摩擦副之间的润滑特性,而摩擦力Fy 则会阻碍摩擦副之间的相对运动。承载力、摩擦力的计算式如下:
式中:
τ——润滑介质的剪切应力。
摩擦系数反映的是单位摩擦力或单位摩擦功耗下的承载力。摩擦系数越小,说明摩擦副间隙的润滑效果越好;摩擦系数越大,说明润滑效果越差。因此,在滑动轴承研究领域,摩擦系数也是重点关注因素。本文将摩擦系数Ff定义为摩擦力Fy 与承载力Fz 的比值,其表达式如下:
2.2 表面织构深度对润滑特性的影响
表面织构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的是二次润滑效应。相对初始液膜厚度而言,若表面织构深度过浅,则无法产生二次润滑效应;而若表面织构深度过深,则又会抑制动压润滑效应。因此,选择深度合适的表面织构,对提升液钠轴承摩擦副表面的润滑特性十分重要。
为了探究表面织构深度对润滑特性的影响,分别分析了圆形、正方形和菱形织构在无量纲深度H=0.1~2.0时所呈现的润滑特性。图11所示为不同形状的表面织构的承载力、摩擦力和摩擦系数随无量纲深度H的变化曲线。由图11(a)可以看出,当H=0.1~2.0时,3种表面织构的承载力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其中正方形织构和菱形织构的承载力在深度变化过程中并无较大差距,当H=0.1~1.25时,菱形织构的承载力略高于正方形织构,当H>1.25时,正方形织构的承载力开始高于菱形织构。对于圆形织构,当H=0.45~1.25时,其承载力最小,而在此范围之外时,其承载力在3种表面织构中最大,且当H=2.0时,圆形织构的承载力达到最大值。由图11(b)可知,随着H的增大,3种表面织构的摩擦力逐渐减小,由于其变化较小,因此3种表面织构的摩擦系数所呈现的变化规律与承载力相反;当H=2.0时,摩擦系数最小,即润滑效果最佳。通过图11(c)可以发现:表面织构的摩擦系数在H<1.0时出现了波动,存在局部最优值,当H>1.0时,表面织构的摩擦系数逐渐减小。综上,在本文所选取的深度范围内,表面织构的深度应尽可能大。
图11
图11
表面织构无量纲深度对润滑特性的影响
Fig.11
Effect of dimensionless depth of surface texture on lubrication characteristics
图12
图12
不同无量纲深度下表面织构中心截面的压力分布
Fig.12
Pressure distribution of central section of surface texture under different dimensionless depths
图13
图13
H=2.0时圆形织构流体域移动壁面的压力云图
Fig.13
Pressure nephogram of moving wall of circular texture fluid domain with H=2.0
图14
图14
H=2.0时正方形织构流体域移动壁面的压力云图
Fig.14
Pressure nephogram of moving wall of square texture fluid domain with H=2.0
图15
图15
H=2.0时菱形织构流体域移动壁面的压力云图
Fig.15
Pressure nephogram of moving wall of rhombic texture fluid domain with H=2.0
2.3 表面织构间距对润滑特性的影响
通过上文分析发现,圆形织构、正方形织构和菱形织构在无量纲深度H=2.0时具有最佳的润滑特性,且圆形织构的承载力比正方形织构、菱形织构的大,但摩擦系数较小。然而这并不足以说明圆形织构最优,因为在探究表面织构深度对润滑特性的影响规律时是基于简化后的单个表面织构模型,仅体现了不同形状表面织构二次润滑效应的强弱,并未考虑多表面织构情况及表面织构之间的相互影响。为了进一步分析多表面织构情况及表面织构之间的相互影响,在H=2.0的条件下,分别分析了3种表面织构在不同间距下所呈现的润滑特性。
图16
图16
不同间距下表面织构中心截面的压力分布
Fig.16
Pressure distribution of central section of surface texture under different spacing
图17
图17
表面织构间距对润滑特性的影响
Fig.17
Effect of spacing of surface texture on lubrication characteristics
图18
图18
L=1.2 mm时圆形织构流体域移动壁面的压力云图
Fig.18
Pressure nephogram of moving wall of circular texture fluid domain with L=1.2 mm
图19
图19
L=1.4 mm时正方形织构流体域移动壁面的压力云图
Fig.19
Pressure nephogram of moving wall of square texture fluid domain with L=1.4 mm
图20
图20
L=1.4 mm时菱形织构流体域移动壁面的压力云图
Fig.20
Pressure nephogram of moving wall of rhombic texture fluid domain with L=1.4 mm
3 摩擦磨损试验
3.1 试验原理及试验方案
目前,摩擦磨损试验在运动方式上主要分为2种:一种为往复式摩擦磨损,另一种为旋转式摩擦磨损。根据前者的摩擦表面接触形式,又可分为销-盘式和球-盘式。本文采用销-盘式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方法,其原理为:采用不同形式的夹具将上、下摩擦件试样夹紧,对上摩擦件试样施加载荷,下摩擦件试样作往复运动,使得两试样之间充满润滑油。随着往复运动的不断进行,在上、下摩擦件试样之间形成动压润滑效应,如图21所示。
图21
图21
销-盘式往复摩擦磨损试验原理
Fig.21
Principle of pin-disk reciprocating friction and wear test
为了验证上述数值模拟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本节在无量纲深度H=2.0的条件下,通过摩擦磨损试验分别研究了圆形、正方形和菱形织构在4种不同间距下的润滑特性,并以无织构光滑表面作为对照,试验方案如表2所示。
表2 摩擦磨损试验方案
Table 2
试验编号 | 表面织构形状 | 无量纲深度H | 间距L/mm |
---|---|---|---|
1 | 圆形织构 | 2.0 | 1.0 |
2 | 1.2 | ||
3 | 1.4 | ||
4 | 1.6 | ||
5 | 正方形织构 | 2.0 | 1.0 |
6 | 1.2 | ||
7 | 1.4 | ||
8 | 1.6 | ||
9 | 菱形织构 | 2.0 | 1.0 |
10 | 1.2 | ||
11 | 1.4 | ||
12 | 1.6 | ||
13 | 无织构 |
3.2 摩擦副试样制备
二回路主循环泵的液钠轴承所使用的材料为316LN不锈钢。316LN不锈钢是在316L不锈钢的基础上添加了氮,增强了抗高温和抗腐蚀性能。为了更好地模拟液钠轴承的真实情况,下摩擦件试样的材料与液钠轴承保持一致,即选用316 LN不锈钢;上摩擦件试样选用强度较高的C45碳素钢。
上摩擦件试样采用直径为6 mm、长度为12 mm的圆柱销,下摩擦件试样采用长度和宽度均为20 mm、高度为5 mm的矩形块。考虑到试样的制备及其前处理过程对试验的精度和可靠性有直接影响,在加工前先采用金相磨抛机对毛坯试样进行研磨和抛光处理,以降低摩擦表面的粗糙度;随后,使用超声波清洗机对研磨后的试样进行清洗,并作烘干处理。
完成前处理后,采用RAYCUUS光纤激光器在矩形块表面制备具有不同形貌特征的表面织构。为了制备出满足要求的表面织构,在光纤激光器脉冲重复频率为30 kHz、加工次数为10、填充线间距为0.003 mm和离焦量为0 mm的情况下,探究激光功率和扫描速度对表面织构形貌的影响。激光加工参数探究试验方案如表3所示。
表3 激光加工参数探究试验方案
Table 3
试验编号 | 激光功率/W | 扫描速度/(m/s) |
---|---|---|
1 | 10 | 20 |
2 | 10 | 40 |
3 | 10 | 80 |
4 | 10 | 100 |
5 | 10 | 100 |
6 | 12 | 100 |
7 | 14 | 100 |
8 | 16 | 100 |
经共聚焦显微镜测量得到:前4组激光加工参数下表面织构的平均深度为435.3,200.0,132.5,108.3 μm,后4组激光加工参数下表面织构的平均深度为91.3,259.4,417.4,590.0 μm。通过探究试验发现:表面织构深度与扫描速度呈负相关,且随着扫描速度的增大,其深度的减小速度变慢;表面织构深度随着激光功率的增大呈线性增大。同时,随着激光功率和扫描速度的增大,表面织构的形貌质量逐渐提高,但激光功率和扫描速度也并非越大越好,过高的激光功率会造成材料表面烧蚀严重,而过大的扫描速度会导致材料的蚀除率低。最终确定了在脉冲重复频率为30 kHz、加工次数为10、填充线间距为0.003 mm、离焦量为0 mm、激光功率为14 W以及扫描速度为100 mm/s的工艺参数组合下,能够加工出深度和形状均较为理想的表面织构。在该参数组合下加工无量纲深度为2.0,间距分别为1.0,1.2,1.4,1.6 mm的圆形、正方形和菱形织构,如图22至图24所示。
图22
图23
图24
3.3 试验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图25所示的Rtec-MFT5000多功能摩擦磨损试验机开展试验。该摩擦磨损试验机由上下2个模块组成:上模块主要负责施加载荷和夹持圆柱销,下模块用于夹持尺寸为20 mm×20 mm×5 mm的316LN不锈钢矩形块并执行往复运动。摩擦磨损试验机的载荷加载范围为0~2 000 N,往复频率为0~30 Hz,单向行程为0~30 mm。本文选择在法向载荷为20 N和往复频率为10 Hz的条件下开展摩擦磨损试验。在试验开始前,先使用塑胶油壶向固定好的矩形块表面滴加10 mL润滑油,完成滴加后矩形块静置5 min,以便在矩形块表面及表面织构内部形成均匀的液膜,以确保摩擦磨损试验在充分润滑的条件下进行。在完成试验后,对圆柱销和矩形块进行清洗和烘干,以保持试验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为提高试验数据的可靠性与稳定性,每组试验时长设定为20 min,数据采集频率设为100 Hz,即每秒采集100个数据点。
图25
图25
Rtec-MFT5000多功能摩擦磨损试验机
Fig.25
Rtec-MFT5000 multi-function friction and wear test machine
图26至图28所示分别为带有不同间距的圆形、正方形和菱形织构的摩擦表面的摩擦系数。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在摩擦磨损试验的初始阶段,摩擦系数曲线的波动幅度较大。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在采用激光加工方式制备表面织构的过程中,表面织构边缘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微小凸起(由激光热效应造成),在摩擦磨损试验的初始阶段,圆柱销表面与这些微小凸起接触,导致摩擦力发生较大波动。随着摩擦磨损试验的不断进行,摩擦系数慢慢趋于稳定,此时相对运动的摩擦副进入稳定磨损阶段。此外,从图中还可以看出,12组试样表面的摩擦系数均比无织构光滑表面的小,说明不同形状、间距的表面织构均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减摩效果。分析原因如下:在油润滑条件下,表面织构的存在能够形成楔形效应,进而产生局部动压润滑效应,从而提升了液膜的承载能力,有效增强了减摩效果;此外,表面织构还能储存润滑油,产生二次润滑作用,且表面织构可以及时收集摩擦副间隙的细小磨粒,降低了摩擦系数。
图26
图26
带有圆形织构的摩擦表面的摩擦系数
Fig.26
Friction coefficient of frictional surface with circular texture
图27
图27
带有正方形织构的摩擦表面的摩擦系数
Fig.27
Friction coefficient of frictional surface with square texture
图28
图28
带有菱形织构的摩擦表面的摩擦系数
Fig.28
Friction coefficient of frictional surface with rhombic texture
通过分析带有不同间距圆形、正方形和菱形织构的摩擦表面的平均摩擦系数可以发现:平均摩擦系数的变化趋势相同,均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其中,圆形织构在间距为1.2 mm时的平均摩擦系数最小,为0.121;正方形、菱形织构在间距为1.4 mm时的平均摩擦系数最小,分别为0.103和0.100;无织构光滑表面的平均摩擦系数为0.297。相较于无织构光滑表面,带有1.2 mm间距的圆形织构、1.4 mm间距的正方形织构和1.4 mm间距的菱形织构的摩擦表面的平均摩擦系数分别减小了59.3%,65.3%,66.3%,说明间距为1.4 mm的菱形织构具有最佳的减摩效果。摩擦系数出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可能是因为:当表面织构间距较小时,有织构区域的面积大于无织构区域,则有效承载面积较小,此外表面织构附近的微小凸起密集,故摩擦系数减小;当表面织构间距较大时,相同面积下表面织构数量减少,使得存储的润滑油减少,则运输至摩擦表面的润滑油相应减少,不能形成连续稳定的动压润滑液膜,故摩擦系数增大。由此可见,只有加工间距合适的表面织构,才能在液钠轴承摩擦副间隙形成较好的动压润滑效应,使得摩擦系数较小。
表4 计入表面织构前后液钠轴承的润滑特性对比
Table 4
计入前后 | 承载力/N | 刚度系数/ (108 N/m) | 摩擦系数 |
---|---|---|---|
相对误差/% | 16.7 | 9.3 | 13.1 |
计入前 | 32 356.4 | 5.820 6 | 0.016 10 |
计入后 | 37 759.9 | 6.361 9 | 0.013 99 |
4 结 论
本文针对二回路主循环泵的液钠轴承,设计了圆形、正方形和菱形三种不同形状的表面织构,采用数值模拟法分析了3种表面织构在不同无量纲深度和不同间距下所呈现的润滑特性,并开展了摩擦磨损试验,所得结论如下:
1)表面织构在摩擦副表面形成了发散间隙和收敛间隙,产生了降压区和升压区,从而实现了二次润滑效应。
2)通过激光加工参数探究试验发现,表面织构的深度与扫描速度呈负相关,随着扫描速度的增大,其深度的减小速度变慢;在激光功率范围内,表面织构深度随激光功率的增大呈线性增大。
3)3种表面织构在无量纲深度为2.0时所呈现的润滑特性最佳;菱形织构在无量纲深度为2.0、间距为1.4 mm时的润滑特性优于其他2种表面织构;相比于无织构光滑表面,计入菱形织构的摩擦表面的平均摩擦系数降低了66.3%。
4)将菱形织构计入液钠轴承摩擦副表面后,液钠轴承的承载力提高了16.7%,刚度系数提高了9.3%,摩擦系数降低了13.1%。
参考文献
Core materials for sodium-cooled fast reactors: past to present and future prospects
[J].
The use of thorium in a nuclear power system with thermal and fast neutron reactors
[J].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3D pool-type sodium cooled fast reactor system analysis program
[J].
池式钠冷快堆主热传输系统瞬态研究
[J].
Transient analysis of the main heat-transfer system of the pool-type sodium-cooled fast reactor
[J].DOI:10.1360/sst-2021-0052 [本文引用: 1]
二回路系统钠泵流体动静压混合润滑轴承的润滑机制及动力学特性
[J].
Lubrication regime and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hybrid bearing of two-circuit main loop Na liquid pump system
[J].
Investigation on the lubrication regimes and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hybrid bearing of two-circuit main loop liquid sodium pump system
[J].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the hydro-hybrid liquid Sodium lubricated bearing-rotor coupled system in the two-circuit main loop liquid sodium pump system
[J].
一种钠冷快堆核主泵动静压导轴承间隙流体动力特性分析
[J].
Analysis of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guide hybrid-bearings for sodium-cooled fast reactor coolant pumps
[J].
钠机械泵液钠动静压轴承高温摩擦磨损分析及润滑研究
[D].
High-temperature friction and wear analysis and lubricating study of sodium mechanical pump liquid sodium hydrostatic bearings
[D].
核主泵液钠润滑导轴承特性分析及参数优化设计
[J/OL].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and parameter optimization design of liquid sodium bearing in the nuclear main pump
[J/OL].
微织构化表面润滑设计与发展分析
[J].
Lubrication design and development analysis of micro-texturing surfaces
[J].
沟槽和圆坑织构抑制摩擦尖叫噪声研究
[J].
Groove-textured and pit-textured surfaces to suppress friction-induced squeal noise
[J].
织构化表面设计及其摩擦学应用
[J].
Surface texture design and its tribological application
[J].DOI:10.3901/jme.2019.17.085 [本文引用: 1]
Synergetic effects of surface texturing and solid lubricants to tailor friction and wear: a review
[J].
Anti-friction mechanism of textured artificial joint material under the walking conditions of human
[J].
Study on high wear resistance surface texture of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based on a new water-in-oil working fluid
[J].
Particle size effects on efficiency of surface texturing in reducing friction
[J].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into surface texture effect on journal bearings performance
[J].
熔盐堆高温熔盐泵液下轴承表面织构分析与优化
[J].
Optimization for surface texture on the shaft sleeve of a high temperature molten salt pump in molten salt reactor
[J].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surface texture on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of sliding bearing
[J].
Study on antifriction mechanism of surface textured elliptical bearings
[J].
The effects of laser surface texture applied to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ournal bearing shells: an experimental study
[J].
泵用机械密封织构端面干摩擦磨损仿真及试验研究
[J].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dry frictional wear on the textured face of mechanical seals for pump
[J].
基于CFD的新型表面织构仿真分析
[J].
Simulation analysis of novel surface texture based on CFD
[J].
激光织构40Cr钢油润滑摩擦磨损性能试验
[J].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friction and wear properties of laser textured 40Cr steel under oil lubrication
[J].
快堆钠泵动静压导轴承润滑特性分析
[J].
Lubr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ybrid bearing in sodium-cooled fast reactor
[J].DOI:10.3901/jme.2020.21.029 [本文引用: 1]
表面织构对连续回转马达摩擦副摩擦性能影响的研究
[D].
Study on the effect of surface texture on friction performance of friction pair of continuous rotary motor
[D].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