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7, Vol. 51 Issue (3): 612-619  DOI:10.3785/j.issn.1008-973X.2017.03.025
0

引用本文 [复制中英文]

左曙光, 李悦姣, 吴旭东, 韦开君, 孙罕. 爪极电机气动噪声数值模拟及机理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7, 51(3): 612-619.
dx.doi.org/10.3785/j.issn.1008-973X.2017.03.025
[复制中文]
ZUO Shuguang, LI Yuejiao, WU Xudong, WEI Kaijun, SUN Han.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mechanism analysis of aerodynamic noise in claw pole alternator[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Engineering Science), 2017, 51(3): 612-619.
dx.doi.org/10.3785/j.issn.1008-973X.2017.03.025
[复制英文]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75343);国家重大仪器专项资助项目(2012YQ150256)

作者简介

左曙光(1968—),男,教授,从事新能源电动汽车振动噪声研究.
orcid.org/0000-0002-1085-0258.
E-mail: sgzuo@tongji.edu.cn

通信联系人

吴旭东,男,助理教授.
orcid.org/0000-0003-1066-6183.
E-mail: wuxudong@tongji.edu.cn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6-01-30
爪极电机气动噪声数值模拟及机理分析
左曙光1 , 李悦姣1 , 吴旭东1 , 韦开君1 , 孙罕2     
1. 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 上海 201804;
2. 上海法雷奥汽车电器系统有限公司 上海 201201
摘要: 通过试验与仿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爪极电机气动噪声问题.运用数值仿真软件Fluent模拟爪极电机的流场分布以及声源信息.经对比发现, 边界元法相比较FW-H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 能更好地分析气动噪声产生的机理, 因此选用边界元法计算声场大小.在转速为10 000 r/min的工况下, 对其各主要阶次噪声的产生机理进行分析, 发现影响爪极电机气动噪声特性的主要包括前、后风扇, 爪极以及端盖格栅分布等因素, 声压较大的阶次主要包括8、11、18、36、10、9、4、12阶等.根据声源表面压力分布, 结合流场瞬态计算得到的压力脉动信息可知, 8、11阶主要由前、后风扇共同作用产生, 18、36阶主要由爪极产生, 9、10阶主要由后风扇产生, 而4、12阶主要有端盖格栅影响产生.
关键词: 爪极交流发电机    气动噪声    边界元法    数值仿真    阶次分析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mechanism analysis of aerodynamic noise in claw pole alternator
ZUO Shuguang1 , LI Yuejiao1 , WU Xudong1 , WEI Kaijun1 , SUN Han2     
1. Clean Energy Automotive Engineering Center,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804, China;
2. Shanghai Valeo Automotive Electrical Systems Co. Ltd, Shanghai 201201, China
Abstract: Aerodynamic noise of the claw pole alternator was studied by a combined method of experiment and simula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flow field and the sound source information of claw pole alternator was calculated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software Fluent. Comparison results show that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has higher accuracy than FWH-H method and is better for the analysis of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aerodynamic noise. Therefore,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was employed to calculate the amplitude of sound space. Analysis for aerodynamic noise of the claw pole alternator was discussed based on order analysis under the condition when the rotation rate was 10 000 r/min. It is found that the front and back cooling fan, claw pole and the grille distribution of end cap have influence on the aerodynamic noise. And the main components of aerodynamic noise which have large sound pressure are the 8th, 11st, 18th, 36th, 10th, 9th, 4th and 12nd orders. According to the pressure distribution of the surface on sound source and the pressure fluctuation information obtained by transient flow field calculation, 8th and 11st orders' noise is generated by the combined effect of front and back fans, 18th and 36th orders' noise is generated by claw pole, 9th and 10th orders' noise is generated by back fans and 4th and 12nd orders' noise is generated by the grille of end cap.
Key words: claw pole alternator    aerodynamic noise    boundary elements method    numerical simulation    order analysis    

爪极发电机是通过皮带轮连接发动机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因其结构简单, 经济适用, 目前汽车交流发电机多采用爪极发电机.当爪极电机正常运转时, 噪声主要由3部分组成, 分别为机械噪声、电磁噪声及气动噪声.当电机低速运转时, 电磁噪声和机械噪声为主要成分, 但当电机转速在8 000 r/min以上时, 气动噪声成为影响其噪声水平的主要因素.因此, 研究爪极电机气动噪声的产生原因和阶次特性, 对于降低爪极电机噪声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目前, 有关风扇气动噪声的研究大多针对离心风机或轴流风扇等, 对于电机中离心风扇的气动噪声的研究相对较少.电机气动噪声的数值计算研究大多采用计算气动声学法(computational aero-acoustics, CAA), CAA数值模拟在远场出会产生耗散和频散, 因此一般采用CAA与积分相匹配的方法进行模拟计算[1-3].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FW-H方程时域解法[4-8].徐世荣[9]通过试验的方法探究电机通风噪声, 发现其与扇叶间隔角度以及风扇叶片数有很大的关系.徐红梅等[10]通过阶次分析的方法探究了发电机转速对其进气噪声的影响, 并分析得出了各阶噪声对应的噪声源及产生原因.Kim等[11]采用试验与仿真结合的方法, 对爪极电气气动噪声进行模拟, 并通过试验的方法进行多目标优化, 探究冷却风扇间隔角度、扇叶数等因素对电机气动噪声的影响, 并提出一组最优方案.张亚东等[12-13]针对爪极电机气动噪声主要阶次对总噪声贡献量的问题, 对其进行了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 分析得出各个阶次的噪声源, 为爪极电机气动噪声的优化提供了依据;但其用FW-H模型计算噪声, 难以准确分析各阶噪声产生的原因.王媛文等[14]针对只改变叶片分布角度的情况, 提出矢量合成法, 用于预测风扇旋转噪声主要阶次的变化量, 为扇叶周向分布角度设计提供了很好的依据.Lee等[15]通过响应面法计算轴流风扇的气动噪声问题, 考虑32个不同设计参数对噪声的影响, 以提高压力和效率.王惠茹等[16]采用数值仿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发动机风扇的气动噪声, 但仅仅对单个风扇进行计算, 并没有考虑整机和冷却风扇之间耦合作用对最终气动噪声的影响.夏恒等[17]采用边界元法计算了高速车辆内部的气流噪声, 并与试验结果进行比对, 验证了边界元法计算流体气动噪声的准确性.Boltezar等[18]通过理论分析, 预测了离心风扇的声压级以及频谱特性, 发现不等距叶片虽然对于总声压级没有很大的影响, 但是可以将声压频谱分散, 有效地防治啸叫等现象的出现.

目前针对爪极电机气动噪声的数值计算, 很少考虑到整机、爪极、冷却风扇间耦合作用对总噪声的影响.对于噪声的数值计算方面, 也多是采用FW-H模型, 进行单一的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计算, 精度较低.另外, 由于试验方法周期长、成本高, 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本文采用数值仿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试验验证仿真的正确性, 运用CFD方法计算电机流场分布, 运用边界元法计算气动噪声, 并对电机气动噪声进行预测和优化, 以缩短研发周期, 提高效率.

1 爪极发电机及其冷却风扇介绍

爪极发电机主要由前、后端盖, 定子线圈, 冷却风扇, 爪极, 整流器等几部分构成.其中爪极及冷却风扇为气动噪声的主要噪声源.冷却风扇又分为前、后2个风扇, 分别位于爪极两侧且结构形状一般不同.前风扇主要用于冷却定子线圈及爪极, 而后风扇主要用于冷却整流器、爪极等.由于不同爪极电机的结构大小有所不同, 电机内部的风道结构也不同, 为了达到需要的冷却效果和流量, 不同的电机一般采用不同的风扇结构, 区别之处主要有:风扇的扇叶数、扇叶间隔角度、扇叶形状等.本文以某款车用爪极发电机为例, 如图 1所示为该款交流发电机CAD模型,其前风扇具有11个扇叶, 且为不等间距分布;其后风扇具有10个扇叶, 且中心对称.

图 1 爪极发电机结构图 Fig. 1 Structure diagram of claw-pole alternator
2 爪极电机气动噪声试验研究

为了探究前、后风扇以及爪极对电机气动噪声的影响, 取4款不同的电机进行试验对比, 1#电机为带有前、后风扇的整机, 2#电机不带前、后风扇, 3#电机只有前风扇, 4#电机只有后风扇.根据国标GB/T 6882-2016[19], 在半径为r=1 m的半球面上布置20个测量点, 如图 2所示.分别测量4款电机在空载且冷态下稳定转速以及加速工况下的振动和噪声信号.

图 2 噪声试验测点布置实物图 Fig. 2 Picture of arrangement of measuring points in noise test

由1#和2#电机在空载加速工况下的噪声对比可知:空载时排除了电磁噪声的影响, 只有背景噪声、机械噪声和气动噪声.其中1#电机有风扇, 2#电机没有风扇, 试验结果如图 34所示, 其中f为频率, N为转速,Lw为声功率级.图中1#和2#电机的1~5阶噪声基本相同, 可以推断其为机械噪声和背景噪声,主要由转子不平衡等引起;另外由于1#和2#电机的6~18阶噪声差异比较大,很明显为气动噪声;另外在19~24阶以及36阶1#电机声压值也同样高于2#电机,但差异没有低阶次的大.综上,前、后风扇引起的气动噪声为6~24阶以及36阶,其中在6~13阶最大.

图 3 1#、2#电机在空载加速工况下的不同阶次噪声强度对比 Fig. 3 Different-order noise amplitudes comparison of1# alternator and 2# alternator under no-load accelerating condition
图 4 3#、4#电机空载加速工况下的不同阶次噪声强度对比 Fig. 4 Different-order noise amplitudes comparison of3# alternator and 4# alternator under no-load accelerating condition

上一步已经识别出空载时的6~24阶以及36阶噪声为气动噪声,现在通过3#和4#电机的试验结果进一步识别这些气动噪声的具体来源。由于3#电机只带前风扇,4#电机只带后风扇,由图 4可知7、9、11、13阶噪声主要由前风扇产生,且14~17阶、19~23阶前风扇产生的声压级明显高于后风扇,8、10阶噪声主要由后风扇产生,6,12、18、36阶噪声主要由转子以及前后风扇共同作用产生.

另一方面,对四款电机空载加速工况进行试验对比,分别取各个电机噪声贡献量最大的几阶噪声进行分析.分析可知,空载时,1#电机中低转速阶段以36阶气动噪声为主,高转速阶段以8阶气动噪声为主,同时10阶和12阶气动噪声也比较突出。2#电机无论是高转速还是低转速均以36阶气动噪声为主.3#电机中低转速阶段以36阶气动噪声为主,高转速阶段以11、12和13这3阶气动噪声为主,这主要是前风扇的作用.4#电机中低转速阶段以36阶气动噪声为主,高转速阶段以8阶气动噪声为主,同时10阶和12阶气动噪声也比较突出.

综上,当电机处于中低转速时,气动噪声主要来源于爪极并受定子开槽的影响较大,以36阶噪声为主.高转速时,冷却风扇起主要作用,以6、8、11、12、13等阶噪声为主.

根据电机结构针对以上阶次成因进行分析,如图 5所示, 前风扇由11片扇叶构成, 且均为不等距分布, 为完全不对称结构.后风扇由10个扇叶构成, 可分为完全相同的2组叶片, 呈中心对称.因此,前风扇多产生11、12、13等阶次的噪声, 而后风扇则更多产生2k(k=1, 2, 3……)阶的噪声, 如8、10、12等.同时, 由于转子为6对爪极的特殊结构, 也会产生6k阶的噪声, 且定子为36槽, 对于36阶气动噪声也会有所影响.

图 5 爪极电机前、后风扇实物图 Fig. 5 Pictures of front and back cooling fans in claw pole alternator
3 爪极电机气动噪声仿真计算 3.1 气动噪声仿真计算流程

气动噪声计算主要分为2个部分:一是计算流场及声源信息, 二是根据之前得到的声源信息来计算噪声.本文采用商业软件Fluent来计算流场分布和声源信息.流场计算又分为稳态和瞬态计算, 首先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计算稳态流场分布, 然后将其结果作为瞬态计算的初始条件计算瞬态流场, 并获得关键监测点的压力脉动.本文采用Virtual_lab计算噪声, 运用边界元的方法, 由声源信息得到声源表面压力脉动分布以及场点处的声压级, 并将其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 验证仿真的准确性, 并分析各个阶次噪声来源和产生原因.

3.2 气动噪声CFD模型建立

由于爪极电机的结构十分复杂, 定子线圈与爪极之间间距只有1 mm.整流器处具有很多微小的部件, 导致网格尺寸极小且密集, 计算起来十分费时.为了降低计算成本和精度, 首先需要对模型进行简化, 删除对气动噪声影响较小的倒角和微小部件等.

爪极电机整体分为转动部分和静止部分.在电机运行时, 爪极以及冷却风扇做周期性转动, 而其他部分保持静止.在仿真过程中, 采用滑移网格的技术, 如图 6所示, 将整个计算域分为旋转域与静止域, 两者之间通过滑移面连接, 且将转子部分作为旋转域, 其余部分为静止域.滑移面为将整个转子区域包络的圆柱形表面.分别对两部分进行网格划分, 并使两部分滑移面网格完全重叠.整个静止区域最大网格尺寸为20 mm.在旋转域内, 电机壳体表面网格尺寸为2 mm, 风扇表面网格尺寸为0.5 mm, 爪极定子等结构网格尺寸为1 mm, 保证整个流场域内的网格质量均在0.3以上.如图 7所示为整个计算域的网格沿Z方向和X方向的剖面图.

图 6 仿真计算域的旋转域及滑移面示意图 Fig. 6 Schematic diagrams of rotating area and interface in simulation computational domain
图 7 计算域流体网格剖面图 Fig. 7 Profile maps of meshes in computational domain

由于爪极电机的端盖上具有很多格栅, 导致其整体为一个半封闭结构, 将计算域设置为半径为500 mm的球形, 如图 8所示.在仿真前处理完成之后, 便可将网格导入Fluent中进行流场分布计算.计算分为稳态和瞬态两部分.稳态采用RNG k-ε两方程模型, 整个球面设置为压力入口, 采用SIMPLE算法, 动量方程, 湍动能方程和湍流耗散率方程均采用二阶迎风格式离散.

图 8 仿真模拟计算域整体示意图 Fig. 8 Schematic diagram of integral simulation computational domain

根据试验结果可知, 该款爪极电机气动噪声主要分布在2阶~36阶, 当电机转速为10 000 r/min时, 基频为166.666 Hz, 如果想要能够分析到36阶, 即6 000 Hz, 可根据采样定理计算:

$ \Delta t \le \frac{1}{{2{f_{\max }}}}. $ (1)

式中:fmax为能计算到的最高频率, Δt为时间步长.

可知, 在此工况下, 时间步长最大为8×10-5 s.首先进行稳态计算, 将稳态计算结果作为瞬态计算的初始条件, 时间步长为8×10-5 s, 模拟转速为10 000 r/min下的流场分布.并将监测点分别设置在定子与端盖之间、定子开槽处、前后端盖格栅的上面和侧面、前后风扇的上面和侧面,由瞬态计算可以得到各个监测点处的压力脉动.

4 不同气动噪声计算方法精度对比

目前对于气动噪声的计算多是采用FW-H方法, 但其很难对噪声的产生机理进行很好的分析.本文首先分别采用边界元方法和FW-H方法对声场进行计算对比.

目前计算气动噪声的方法主要有计算气动声学方法CAA、Lighthill声类比方法(Lighthill’sacoustic analogy)以及混合计算方法.这3种计算方法各具特点及局限性.计算气动声学方法是从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直接得到流场和声场的统一解, 计算精度很高.但是由于其对网格的尺寸、计算时间、离散格式等有非常高的要求, 且计算量极大, 并不适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而Lighthill声类比方法是将声源和声传播分别计算, 计算量相对于CAA较低.但是, 该方法对于进场噪声的计算误差很大, 只适用于远场的噪声计算.混合计算方法主要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计算流场分布, 声学软件计算噪声, 可以考虑结构的反射、材料的吸声特性等等, 更真实地模拟实际工程问题, 计算结果也更为准确[20].

流场计算均采用RNG两方程模型, 进行相同的流场计算, 得到声源信息.取模拟转速为10 000 r/min时2种计算方法得到的噪声结果, 分别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 不同阶次的结果如图 9所示.可知,噪声最大的几阶依次为8阶、11阶、18阶、36阶、10阶、9阶、4阶、12阶, 边界元方法相对于FW-H方法不仅具有很好的精度, 而且可以很准确地得到声源表面压力分布.取噪声值最大的几个阶次, 将计算结果与试验值进行误差比较, 如表 1所示.

图 9 不同阶次下边界元法与FW-H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对比 Fig. 9 Comparison of calculation results of BEM and FW-H and test values under different orders
表 1 主要阶次边界元法与FW-H误差对比 Table 1 Comparison between errors of calculation results of BEM and FW-H under main-order

与试验值相比, 边界元方法的计算结果明显误差较小, 且阶次噪声明显, 主要阶次的幅值与试验值误差均小于5%.FW-H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果总体幅值偏小, 虽然也能体现出主要阶次成分, 但声压值误差太大.本文采用边界元方法对爪极电机声场进行计算.

5 爪极电机气动噪声计算结果分析 5.1 流场瞬态压力脉动分析

在进行流场瞬态计算时, 分别在前后端盖、前后风扇的上部和侧面、定子开槽处分别设置监测点, 分析其压力脉动特点.当爪极电机正常运转时, 气流从电机的前、后端盖上部流入电机, 由于冷却风扇为离心风扇, 经过其作用, 气流从冷却风扇上部流入, 侧面流出, 最终从前、后端盖侧面流出电机.分别对比流场中前端盖上部与前风扇上部、前风扇上部与前风扇侧面、前风扇侧面与前端盖侧面, 后端盖上部与后风扇上部、后风扇上部与后风扇侧面、后风扇侧面与后端盖侧面这几组区域的压力脉动, 如图 10所示.由图 10(b)可知, 前端盖上部与前风扇上部压力脉动幅值差距不大, 但前端盖上部多以1、2、3阶为主, 而经前端盖和前风扇的作用后, 在前风扇上部1、2、3阶压力幅值有所下降, 4、5、6阶有大幅上升.由图 10(c)可明显发现前风扇侧面压力脉动幅值远大于前风扇上部, 且阶次分布较为均匀, 在11、6、4阶比较大.同样, 由图 10(d)可看出前风扇侧面压力脉动同样远大于前端盖侧面.由此可知, 前风扇对于11阶、6阶、4阶压力影响巨大.同理由图 10(e), 可以发现在后端盖上部压力脉动主要集中在4、2、6阶, 而后风扇上部压力脉动主要集中在2、4、6、8阶, 且幅值增加很大, 由此可知, 这是后端盖以及后风扇对4阶、2阶、8阶压力脉动有所影响.由图 10(f)可知, 后风扇侧面的压力脉动明显大于后风扇上部, 且在4、10、6、8、18阶幅值较大, 所以可以认为后风扇对4阶、10阶、6阶、8阶、18阶, 影响很大.而由图 10(g)可以发现, 后风扇侧面的压力脉动也远远大于后端盖侧面的压力脉动.另外, 图 10(a)为定子开槽处的压力脉动, 在4、6、8、2、10、18阶较大.此处可能是定子开槽与爪极相互作用的结果.

图 10 瞬态计算结果中流场内各点压力脉动 Fig. 10 Pressure fluctuations of monitoring points in flow field in transient calculation results
5.2 噪声计算结果分析

对于存在旋转壁面的流动问题, 通常只需要考虑壁面上的旋转偶极子即可.计算气动噪声后, 将时域计算结果导入Virtual_lab中, 进行频域转化, 根据流场数据自动生成流体声源, 并进行声学计算, 最终得到流体声学计算结果.取某测点与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可知, 当电机转速为10 000 r/min时, 噪声最大的依次为8阶、11阶、18阶、36阶、10阶、9阶、4阶、12阶, 因此在该转速下, 这几个阶次的噪声对爪极电机气动噪声贡献量最大, 也是影响其声功率及整体噪声大小的主要因素.取该8个阶次的声压值进行分析对比, 并得到其在声源表面的压力分布, 分析噪声产生的原因, 各阶次转子表面声压p的分布如图 11所示.

图 11 各阶声源在转子表面的压力分布图 Fig. 11 Surface pressure distribution on rotor of sound source

图 11(a)可以看出, 8阶下前、后风扇的叶片处压力脉动比较大, 所以8阶噪声应由后风扇还有前风扇共同产生.由图 11(b)可知, 11阶时, 靠近前风扇处的爪极根部以及前风扇的页尖有较大的压力脉动, 而后风扇的压力面也具有较大的压力.由图 11(c)~(d)可知, 18、36阶下前、后风扇表面的压力脉动相对于爪极根部来说非常小, 因此可推断18、36阶噪声主要是由爪极产生.由图 11(e)(f)可知, 9、10阶下后风扇压力面的压力脉动明显大于其他地方, 爪极上的压力脉动也不再明显, 因此9、10阶噪声主要是由后风扇产生.由图 11(g)可知, 4阶下, 在前、后风扇中心处出现旋转的周期性压力脉动.后风扇表面上, 有明显的四部分中心对称, 与爪极电机后端盖的格栅形状类似, 而前风扇也可明显看到圆环状的压力脉动.结合之前的试验结果发现, 虽然4阶下噪声比较大, 但1#电机和2#电机并没有很明显的差别, 因此可以推断, 该阶噪声并不是由风扇和爪极产生, 而是由于端盖及其格栅造成.由图 11(h)可知, 12阶下, 爪极根部有明显压力脉动, 对该阶噪声有所贡献.同时, 后风扇以及前风扇的叶尖处也有比较大的压力脉动, 前风扇表面呈现中心对称的规则图形, 且具有12个角, 很可能是由于前端盖的格栅造成.

6 结论

(1) 影响爪极交流发电机气动噪声的主要因素不仅有前、后风扇, 爪极等转子部分, 还有端盖上格栅的分布.当电机转速为10 000 r/min时, 爪极电机气动噪声从大到小依次为8阶、11阶、18阶、36阶、10阶、9阶、4阶、12阶, 其中8阶、11阶由前、后风扇共同产生, 18阶、36阶由爪极产生, 9阶、10阶主要由后风扇产生, 而4阶由后端盖格栅产生, 12阶由前端盖格栅产生.

(2) 采用边界元法计算噪声, 结果相对于直接采用FW-H模型不仅更加准确, 而且可以更好地分析出各阶噪声的产生机理, 具有一定的工程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韩忠华, 宋文萍, 乔志德. 基于FW-H方程的旋翼气动声学计算研究[J]. 航空学报, 2003, 24(5): 400–404.
HAN Zhong-hua, SONG Wen-pin, QIAO Zhi-de. Aeroacoustic calculation for helicopter rotor in hover and in forward flight based on FW-H equation[J]. 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 2003, 24(5): 400–404.
[2] 李晓东, 段传波, 于潮. 三维FW-H方程与CAA数值模拟匹配技术研究[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05, 26(1): 51–54.
LI Xiao-dong, DUAN Chuan-bo, YU Chao. On the matching technology between the 3-D FW-H equation and CAA numerical simulations[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 2005, 26(1): 51–54.
[3] 王泽晖, 罗柏华, 刘宇陆. 关于气动声学数值计算的方法与进展[J]. 力学季刊, 2003, 24(2): 219–226.
WANG Ze-hui, LUO Bai-hua, LIU Yu-lu. Numerical methods and advances for aeroacoustics[J]. Chinese Quarterly of Mechanics, 2003, 24(2): 219–226.
[4] FARASSAT F. Acoustic radiation from rotating blades—the Kirchhoff method in aeroacoustics[J].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001, 239(4): 785–800. DOI:10.1006/jsvi.2000.3221
[5] MAALOUM A, KOUIDRI S, REY R. Aeroacoust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xial flow fans based on the unsteady pressure field on the blade surface[J]. Applied Acoustics, 2004, 65(4): 367–384. DOI:10.1016/j.apacoust.2003.10.004
[6] CASPER J, FARASSAT F. Broadband trailing edge noise predictions in the time domain[J].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004, 271(1): 159–176.
[7] KIM H J, LEE S, FUJISAWA N. Computation of unsteady flow and aerodynamic noise of NACA0018 airfoil using large-eddy simul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Fluid Flow, 2006, 27(2): 229–242. DOI:10.1016/j.ijheatfluidflow.2005.08.007
[8] BAILLY C, BOGEY C, GLOERFELT X. Some useful hybrid approaches for predicting aerodynamic noise[J]. Comptes Rendus Mécanique, 2005, 333(9): 666–675. DOI:10.1016/j.crme.2005.07.006
[9] 徐世荣. 降低电机通风噪声的试验研究[J]. 东方电气评论, 1992, 6(1): 34–40.
XU Shi-rong. Experimental study on reducing noise of motor ventilation[J]. Dongfang Electric Review, 1992, 6(1): 34–40.
[10] 徐红梅, 郝志勇, 郭磊. 阶次分析在发动机进气噪声研究中的应用[J]. 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 2008, 37(1): 83–86.
XU Hong-mei, HAO Zhi-yong, GUO Lei. Application of order analysis in intake noise research of engine[J]. Small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Motorcycle, 2008, 37(1): 83–86.
[11] KIM W, JEON W H, HUR N, et al. Development of a low-noise cooling fan for an alternator using numerical and doe method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 2011, 12(2): 307–314. DOI:10.1007/s12239-011-0036-6
[12] 张亚东, 董大伟, 闫兵, 等. 车用交流发电机气动噪声试验研究[J]. 噪声与振动控制, 2014, 34(3): 107–110.
ZHANG Ya-dong, DONG Da-wei, YAN Bin, et al. Experiment study on aerodynamic noise of an automotive alternator[J]. Noise and Vibration Contral, 2014, 34(3): 107–110.
[13] 张亚东, 董大伟, 闫兵, 等. 车用交流发电机气动噪声数值分析[J]. 振动与冲击, 2015, 35(1): 174–182.
ZHANG Ya-dong, DONG Da-wei, YAN Bin, et al. Numerical simulation analysis for aerodynamic noise of a vehicle alternator[J].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Shock, 2015, 35(1): 174–182.
[14] 王媛文, 董大伟, 闫兵. 汽车发电机冷却风扇旋转噪声预测方法[J]. 航空动力学报, 2015, 30(7): 1711–1720.
WANG Yuan-wen, DONG Da-wei, YAN Bin. Prediction method of vehicle alternator cooling fan rotation noise[J]. Journal of Aerospace Power, 2015, 30(7): 1711–1720.
[15] LEE K Y, CHOI Y S, KIM Y L, et al. Design of axial fan using inverse design method[J].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22(10): 1883–1888. DOI:10.1007/s12206-008-0727-8
[16] 王惠茹, 吕国坤, 郑泉. 基于Fluent与Virtual Lab发动机风扇气动噪声的联合仿真[J].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 2014, 28(1): 30–33.
WANG Hui-ru, LV Guo-kun, ZHENG Quan. Co-simulation of aerodynamic noise for engine fan based on fluent and virtual lab[J].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 2014, 28(1): 30–33.
[17] 夏恒, 宫镇. 用边界元法计算高速车辆内部气流噪声[J].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24(1): 47–50.
XIA Heng, GONG Zhen. Calculation of the internal airflow noise of high speed vehicle based on boundary element method[J]. 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3, 24(1): 47–50.
[18] BOLTEZAR M, MESARIC M, KUHELJ A. The influence of uneven blade spacing on the SPL and noise spectra radiated from radial fans[J].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1998, 216(4): 697–711. DOI:10.1006/jsvi.1998.1707
[19] 全国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声学声压法测定噪块源声功率级消声室和半消声室精密法(非书资料): GB 6882—2016[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6: 9.
[20] 徐俊伟, 吴亚锋, 陈耿. 气动噪声数值计算方法的比较与应用[J]. 噪声与振动控制, 2012, 32(4): 6–10.
XU Jun-wei, WU Ya-feng, CHEN Geng. Comparison and application on the aero-acoustics numerical computing methods[J]. Noise and Vibration Control, 2012, 32(4): 6–10.